道不同不相与谋,汪兆镛因何与其弟绝交

原标题:道不同不相与谋,汪兆镛因何与其弟绝交

近代学者汪兆镛有《辛亥初度感赋水调歌头》云:“万物一刍狗,何有此形骸。况是余生多病,早分卧蒿莱。古语寿多辱,感慨赋深怀。”此词后人多不能解。词中用典过多,其实是表达了汪反感辛亥革命之意。

汪兆镛, 字伯序,号憬吾,又称微尚居士、清溪渔隐。祖籍浙江山阴县(今绍兴),父至粤为幕客而入籍番禺。汪兆镛是汪家之长子。与汪兆铭(汪精卫)是同父异母兄弟。22岁时,父亲去世,汪精卫基本靠汪兆镛养大。

汪兆镛自幼聪颖,10岁能诗。少从叔父读书。青年时入广州学海堂,得山长陈澧教导,为陈门高足之一。与梁鼎芬等人过从甚密,后来在纂修《番禺县续志》中结成亲密友谊。1889中举之后,曾赴京两次会试受选为誊录,然后南归辗转于广东各州、县为幕府。时值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聘入督府掌司奏章,备加敬礼,还保奏加四品顶戴,荐任湖南知县。但他矢志于钻研经史、金石和诗文,谢而不就。时汪精卫留学日本,鼓吹革命。汪兆镛十分愤怒,认为汪精卫拿了清朝的钱去留学还要造反是大逆不道,写信大骂了汪精卫一顿,并与之绝交。

1911年武昌起义告成,民国始建,汪兆镛甘当清末遗民。他称武昌起义首开民国纪元为“国变”,于同年赴澳门侨居。慨叹“礼教亡矣!何以国为”。汪兆镛一生于书无所不读, 识地方文献,贯通历史典籍并擅骈文、诗词,又长于考据订讹。常年以著书撰文自乐。所著计数十种,共200余卷。所著广及上下古今、经史诗文和金石书画,蔚然大观。

汪兆镛晚岁蛰居澳门前后20余年。当抗日烽火弥漫全国,中华儿女无不投身抗日救亡之时,传来汪精卫投敌卖国的消息,他深以为耻,乃告诫子孙勿卖国求荣。汪兆镛主持修《汪氏族谱》的时候,汪精卫的后人希望把汪精卫也写上去,汪兆镛更是大义凛然,声称写上去可以,但要注明是汉奸。

汪兆镛于1939年病故。国学大师陈垣有挽汪兆镛联:节拟西山学传东塾,词刊雨屋诗著晴簃 。西山指宋学者真德秀,人称西山先生。东塾:清学者陈澧之号。雨屋:汪兆镛有词集《雨屋深灯词》。晴簃:徐世昌著《晚晴簃诗汇》,收有汪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