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电视剧都看不懂 ‖《延禧攻略》里的服饰、头饰。

原标题:没文化电视剧都看不懂 ‖《延禧攻略》里的服饰、头饰。

搞笑小编昨天不小心看了一下《延禧攻略》。且不说人物表演有没有用力太(guò)(tóu),剧本是不是满满槽点,但看看服装、化妆、道具还是有点意思的,全程审美在线,这个不得不说。

“随便一摁暂停,

都是一幅绝美的中国画啊!”

小编今天大概地整梳了一下剧中的人物服饰与头饰,我们一起来瞧瞧。

朝冠

对于后宫的女人来说,朝冠就是身份地位,是尊严的所在,所以一定有严格的讲究。比如皇后的朝冠,奢华之至,中央顶饰三层金凤,朱纬上缀一周金凤,共7只,外加金翟1只,位于后面金翟,垂珠为饰。另外还可能装饰矜贵的珍珠、宝石、缎带等等。

《延禧攻略》剧照

清朝画中的后妃凤冠和真凤冠

《延禧攻略》中,秦岚饰演了端庄娴雅的皇后富察氏,她日常所佩戴的,是一顶珍珠金凤冠。

《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的日常凤冠

而后来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佘诗曼饰演的娴妃,所佩戴的则是最正规的凤冠。

《延禧攻略》剧照

领约

领约,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项圈,是清朝妇女用于约束颈间衣领、装饰颈部的饰品。领约为圆形,质地有铜镀金、银镀金。上缀有珊瑚、珍珠、宝石等,活口处各系绦带一条,穿系红珊瑚等,下有坠角,多为珊瑚或其他各色珠子。《延禧攻略》中的皇后穿戴吉服时,就佩戴有领约。

当然,这约也不是随便戴的,都有等级制度,上面镂雕的金云纹、镶饰的珠宝数目、脑后所垂贯珠的形制,都是不一样的。

而皇太后、皇后的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五行三就,共珍珠三百二十四,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领约正面图

领约背面图

金镶青金石领约(藏于故宫博物院)

银镶珊瑚领约(藏于故宫博物院)

染骨镶石领约(藏于故宫博物院)

两分两把头

乾隆年间,妃嫔往往用全真发梳成“两分两把头”,先中分再圆分,把两侧的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

而乾隆年间使用最多的是这样简单的发髻

魏璎珞这款我们以为很不“清宫”的辫子法盘发,其实才是乾隆年间真正合理存在的发型。

除了“两分两把头”和辫子盘发,还有从包头盘演变而来的钿子,更契合乾隆时期。

这样一对比,《延禧攻略》的发髻可以说很严谨了。

云肩

云肩,也叫披肩,古代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最初只是用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大多数云肩为四合如意式(由四个云纹组成),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等,上面有吉祥图案,如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

《延禧攻略》中最亮眼的云肩应该是这条了,被网友说是猪八戒同款……

但你可知道,慈禧太后也戴过同款。

绒花

妃嫔们素雅而又别致的绒花头饰,为寡淡的高级灰服装润色不少。精巧饱满的绒花被许多观众戏称为“多肉植物”,熟不知,这一于往日清宫剧中极为罕见的配饰,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时髦珍品。古文记载,富察皇后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红楼梦》中也曾提到将“宫里做的新鲜样法堆纱花”送给大观园中的姑娘们。这里说的宫花便是绒花。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延禧攻略》中的绒花饰品

其实这是金陵之地的御贡之品南京绒花,始于唐朝,唐代即被列为皇室贡品。由于真花戴在头上容易枯萎,所以用蚕丝绒、染料、黄铜丝被能工巧匠精编细织成惟妙惟肖的绒花作为女子的日常头饰,所谓“绒花开不败,但愿春常在”。不枯不败的绒花不仅外观上雍容华丽,有谐音“荣华”之意。

绒花的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选料的贵重加纯手工的制作手法,使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又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

绒花头饰 清 故宫博物院

慈禧太后佩戴绒花头饰

点翠

不同于活泼俏丽的绒花,点翠装饰的出现则为剧中人物增添了一抹清冷孤傲的气质。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时便已出现。作为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其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并一直流行至晚清甚至民国时期

《延禧攻略》中几位娘娘的点翠饰品

《延禧攻略》中的点翠饰品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需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古画中的点翠饰品

现今,故宫博物院中便藏有不少点翠饰品,细看甚至可以窥见翠鸟的羽毛纹路。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制造之精细,可见先人为了美真是下了不少苦功夫。

点翠凤凰纹头花(左),点翠菊花纹头花(右),藏于故宫博物院。

一耳戴三钳

据记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曾说过:“旗妇一耳戴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戴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所谓的“一耳戴三钳”,是指满族妇女要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孔,带上三只耳环。这种习俗每个满族妇女都要遵守,直到清朝中后期也不曾更改。

《延禧攻略》中,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做到了“一耳戴三钳”

“一耳戴三钳”在乾隆三十一年正式规定,与《延禧攻略》的乾隆六年可是差了二十多年。

清代贵族女性耳饰佩戴十分讲究,《皇朝礼器图式》规定:皇太后、太后的耳饰,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东珠:产自于东北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混同江、牡丹江、嫩江等河川的淡水珍珠,以及沿海的海水珍珠)各2颗;皇贵妃、贵妃、皇太子妃的耳饰,每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2颗;妃的耳饰,每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2颗;嫔的耳饰,每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2颗。其他的福晋、夫人、公主、命妇等的耳饰,每具皆为金云衔珠各2颗。东珠的等级按大小及光泽度而定。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佩戴的耳饰,皆为左右各三,三具纵向排列,其应用场合与朝服相一致。

金环镶东珠耳饰 清 故宫博物院

“十八子”手串

“十八子”,是在清朝流行的一种小型手串,以其主珠经常为十八颗而得名,一般被认为源自于佛教。根据留存下来的画像和老照片来看,十八子还是在满人中使用的比较多一些。一副标准的十八子,一定由十八颗主珠组成,中间缀有材质与主珠不同的隔珠和佛头。佛头左右栓有丝线为系。佛头连有佛头塔,再连金刚杵,之上再连接宝石或金属质地的背云,后垂有宝石坠角。当然,十八子任意组合的空间很大,所以还有许多不同的样式。

《延禧攻略》"十八子"手串

在清代,朝珠和手串使用的珠子数量有一定的要求。清宫旧藏手串多为“十八子”手串,朝珠为108颗珠子组成。手串、朝珠源自佛教的数珠,数珠也称念珠、佛珠,是佛教信徒念佛经时记数目的用具,《佛说木患子经》中记载以无患子的圆形果实穿成,后来流行的菩提子之说,现今到处流传的菩提子,其实是用来制作数珠的很多不知名的质地较坚硬的果实。随着汉代佛教净土宗、密宗兴盛,数珠大量流行。

珊瑚十八子手串(藏于故宫博物院)

十八子手串由18颗珠子组成,以清宫旧藏的珠翠碧玺手串为例,手串周长30厘米,珠径1.3厘米,由粉色碧玺珠18颗穿成,间有翠质结珠两个,称‘佛头’,其中一佛头下接佛塔一,系丝线及一珊瑚杵,下辖翡翠盘肠背云,上下各系珍珠一,果实形深绿色翠坠角两个,坠角上有小珍珠二。共有红白米珠10组。十八子手串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十八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材质一般为翡翠、珍珠、碧玺、蜜蜡、珊瑚、伽楠木等。清宫《十二美人图》中即有绘十八子手品的玩赏图。

翠十八子手串(藏于故宫博物院)

“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胤禛美人图》中的“十八子”手串

最开始,十八子是用于佩戴在手腕,或是持拿在手中,《延禧攻略》中皇后正是经常手持一串十八子,时不时转动为其子祈福。慢慢地,十八子衍生出了另一种用法,那就是没在手持的时候佩挂在衣襟上。

《延禧攻略》"十八子"手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