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画派”谈之二(文/郑振强)

支持原创 欢迎投稿

↑关注

陈望《司晨不失信》

岭东绘画能自成画派吗

作者 | 郑振强

“派”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意为水流或水系,所谓“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晋·左思《吴郡赋》)”。”画派,一般认为是后人对前人绘画艺术行为的一种总结,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画家,或者表现出相同的地域风格,或者有着同一种艺术追求的画家,被称为一种流派”(《谈画派的形成》·《中国书画报》2006年9月28日)。

谈岭东绘画(本文主要系讨论中国画)能否自成画派,首先要追溯岭东绘画的发展历史,岭东绘画久有流传,在汲取闽派画法后更有所发展。清康熙年间闽南画家房修移居潮州城,相传带来十三担画稿。他在潮设帐课徒传授闽派画法,对提高潮人书画艺术起着推动的作用。潮人书画史最早见诸记载的黄颖、黄壁、陈琼、李灿等均是房修的学生。清中叶以后,潮汕绘画出现一个创作高峰,涌现了潮州、揭阳、汕头为中心的画家群,创作手法基本沿袭闽派画法。1860年以后,汕头辟为通商口岸,与沪、杭、津等地的商业、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潮汕不少学画青年赴沪、杭等地学艺,造就了亲近海派的绘画风格。从师海派的学子回家乡后,成了画坛的主流,如林受益、谢海若、王显诏、刘昌潮、王兰若、李开麟、黄家泽、郑辅宣、张学武、郑奕辉、杨思园、许良琨、肖士熙、卢育宗等,这批海派传人主宰、影响了岭东绘画的走向。他们继承海派传统,讲究笔墨功底,笔法灵动,墨韵淳厚,以书入画,强调写意性,随意性,注重意境的营造,注重诗词、书法、金石的全面修养。这批画家由师传弟子,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形成大体单一的审美趣味,其表现题材、艺术趋向、艺术观念与海派绘画风格一脉相承。虽不乏有的画家在艺术成熟后,不断探索个人绘画风格,但岭东绘画总体仍为海派艺术的流风余韵。

林受益《大寿》

随着岭南画派的崛起,潮汕画人有的也成了岭南画派门人。如揭阳黄独峰、郑传科,普宁赖少其,潮州蔡瑜、张振坤,汕头周振寰,澄海王奔腾等。他们有的进广州市美术学校,有的进岭南春睡画院等。但许多人日后的绘画创作不以岭南画派面目出现,而接踵追随海派画风。岭南画派画法在岭东始终成不了气候。解放以后,大量学画青年赴穗、京、杭等地专业院校深造,这批画家的创作自然摆脱了海派绘画艺术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频繁,人才汇聚,潮汕绘画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绘画风格呈现多元化。潮汕本土的国画家,尽管有的在创作中借鉴西画透视、造型、光影、色彩等元素,但其艺术面目仍跳不出海派的圈圈。岭东绘画的主流仍是海派画法。最近,笔者与年近九十的老国画家蔡瑜老师讨论这个问题时,他说岭东国画如果能自成画派,那只能叫“岭东海派”。

回望岭东绘画传承发展历程,它是受闽、海、岭南画派以及其他画派的不同影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而形成技法博采,风格多样,但仍以海派审美趣味为主的多元化、地域性画风。尽管近百年来,在潮汕本土涌现了人数众多的画家群和一些颇有实力的画家,也创作出不少的精品力作,但岭东绘画还没有形成岭东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主张,并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思想体系,并在相同艺术观念的前提下,形成技法相近的艺术审美形式。一直到今天,不少躬耕于潮汕本土的画家们仍沿袭着前辈画人走过的路。

王显昭《荷》

著名美术史论专家李伟铭教授在《历史的回顾与现状的检讨:潮人美术概观》一文中谈到“岭岭东画派”时指出,岭东绘画“在事实上既未满足创立一个‘画派’的充分条件,也无法独立完成一种地域性绘画美学风格的构建”。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谭天在谈到画派时说:“一个画派的形成至少要满足八个条件:哲学基础、艺术理论、艺术领袖、重要的美术作品、培养人才的基地、足以传承画派的优秀继承人、连串相关的历史事件、艺术机构等”(《羊城晚报 》2009年8月15日)。

尽管百年来潮汕涌现了人数众多的画家和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但是艺术理论研究在岭东绘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有的画家认为潮汕画家对艺术感觉很灵敏,但不屑搞理论。潮汕不少画家学养不足,学者型画家少如凤毛麟角,虽有个别画家写过一些有关创新或创作经验的文章,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作为一个画派,其艺术理论还显得十分苍白,没法建构维系画派的理论基础。一个画派需要有开宗立代的宗师,也需要一批批踵接者,以期发扬光大。自上世纪以来,岭东绘画涌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画家,但似未出现过可称为开宗立代的宗师。解放后潮汕三市的美协及画院负责人,主要职能在于组织、联络及创作、研究等,还不是某个画种的“领袖”。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潮汕地处省尾国角,不象广州那样处于华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号召力影响力都远远不够,对形成画派也是一个地利的劣势。

刘昌潮《竹石》

香港美术研究会会长赵世光先生曾在《香港商报》上,发表以《璀璨的岭东新画风》为题的文章指出:“潮汕画风主流乃属海派。多年前在香港曾开过一次潮汕国画联展,出品的大都是海派笔墨加本土风情,于是有些惯以地域命名的画评家,竟硬套上‘岭东画派’的佳名,其实在古代交通阻隔,‘跟风’及仿古之习甚盛时,才有金陵派、扬州派……等现象……潮汕乃属开放城市,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画风突变,纯属必然,地域性的画派根本不能存在,而潮汕老画家也能起带头作用在其作品中注入新生命,终于使岭东画坛在老中青结合的承先启后中,呈现出一片繁花似锦的新风貌。”作为潮汕绘画水平最高,人才最集中的汕头画院在成立30周年之际,近日在广东画院举办画展,广州传媒称“潮汕老画家的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海派韵味”(《羊城晚报》2010年8月6日)。这也印证了赵世光老先生的看法。

杜应强《晌午》

近几十多年来,在潮汕这片沃土上涌现了一大批走向全省全国的国画家,如老一辈画家许其高、谢海燕、邱及、赖少其、罗铭、陈大羽、黄独峰、孙文斌、蔡敬翔、杨之光、林墉、林丰俗、丘陶峰、谢志高、吴齐、吴泽浩、庄小尖等;后起之秀许钦松、王璜生、方楚雄、林若熹、黄国武、方向、方土、李东伟、陈映欣、赵克标、周波、李照东、林蓝、黄战生、郑阿拜、许晓彬、刘三齐、陈天等,还有不少丹青高手走向海外,如陈文希、孙星阁、范昌乾、饶宗颐、何怀硕、郭恒等。而在潮汕本土,还有大批不断拓展,辛勤耕耘的画家,如刘昌潮、王兰若、陈望、李开麟、郑传科、杜应强、蔡仰颜、陈政明、魏照涛、肖映川、林月光、苏维贤、刘启本、许川如、麦微子、赵澄襄、陈奋勇、蔡宝烈、李永平、郑少洲、陈再殿、蔡瑜、曾宗寅、郑树楠、刘大铭、陈骏、林映涛、李家润、丘思泽、黄志、陈胜、陈君励、林逸、洪志圣、陈炳昭、激夫、胡天民、林寻稳、藩锡豪、卓素铭、许小雄、林俊复、林墨源、许典鸿、谢伯开……这些画家作品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在其艺术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形态中,已经很难寻绎到区域文化印记的痕迹了”。(李伟铭《历史的回顾与现状的检讨:潮人美术概观》)

岭东潮汕中国画——以地域为定语,在艺术审美上则是多元兼容、动态发展的。如今,“潮汕在中国美术发展的文化版图中,再也不是偏僻的一隅,潮汕美术早已突破地域性的局限”。

-end-

内容、图片来源于《广雅艺术·秋之韵》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揭阳读书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