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裁缝竟在30年闯出亿万身家

原标题:残疾人裁缝竟在30年闯出亿万身家

1953年,陈立君和小伙伴们在父母工作的学校玩耍,从跷跷板上摔了下来。卧床休息了1年后,陈立君重新站了起来。由于脊柱严重受损,他的胸骨和脊骨发生变形,成为一个鸡胸、驼背的残疾人。这场变故还让陈立君的身体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直到成人,他的身高仍然停留在1.44米。

在泸州,说起利君公司,说起四川利君公司董事长陈立君,无人不晓。除了他身残志坚,闯出一片天地的传奇,还有他热心公益的爱心善举。多年来,陈立君积德为善、慈善为先的故事不仅感动着众多酒城百姓,也感动着全国更多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爱心人士。“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获得者陈立君!”“恭喜陈立君获得‘2013年度感动泸州十大慈善人物’荣誉称号”“有请首届‘巴蜀慈善奖’十佳爱心慈善楷模陈立君上台。”2014年,泸州残疾慈善家、四川利君集团董事长陈立君的爱心之举再次得到了多方的肯定,而在汇集全国多家知名爱心企业和个人的领奖台上,陈立君淡定而感激,“爱心是企业家的灵魂,慈善的路还很长。”

从1997年起,陈立君凭借7台缝纫机和借贷的3万余元起步,经过奋力拼搏,如今已拥有一个资产数千万元的民营企业集团,成为残疾人的楷模,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2007年5月20日全国第17个助残日,中央电视台《商务时间》栏目以《单翼的天使》为题,介绍了陈立君抓住商机打造“利君”制衣品牌和“展翅”酒城房地产领域的动人故事。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接见陈立君时,高度赞扬其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残疾人》杂志还将陈立君作为封面人物向全国推荐。

童年的陈立君完全不能面对这样的结局。但自幼要强的他,又不甘落后。背着书包,他在一些人好奇的眼光和嘲笑中,读完了初中。陈立君意识到,自己如果要像健全人一样生活,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为了养活自己,他帮人刻过蜡纸,在居委会择过猪毛,到小铺子当过会计,还自学过中医。

究竟什么职业才适合自己呢?陈立君到处游走,观察。他发现,做裁缝,也许可以让自己一生都能找到饭吃。陈立君认为:“只要你的手艺好,总会有人来找你做衣服。”而且,这个行当既可以进工厂,也可以自己开铺子。但身高连桌案都够不着的他,没有师傅愿意收他做徒弟。怎么办?陈立君就悄悄溜到裁缝铺门口,偷偷地看裁缝师。

可是,陈立君经常画着画着,就忘记了看到的技术。于是,他又来到裁缝铺门口,继续偷看,默默地记在心里。看好了,回家继续练。在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出数倍的努力后,陈立君掌握了裁剪技术。

1971年,陈立君终于进入了北城街道服装厂,当了一名剪裁工。自学成才的陈立君,在裁剪技艺上丝毫不比师从名师的工友们差。由于认真和钻研,陈立君裁剪的衣服特别合体、好看。一时间,找“驼背裁缝”裁衣服,成为了当地人讲究衣着的市民中的一种时尚。陈立君自此出名。

1981年,陈立君凭借其精湛的技术,破格被提拔为厂里的剪裁师和车间技术员。第二年,他设计的女装获得宜宾地区女装评比第一名。陈立君被推选为服装厂的厂长。陈立君当上了厂长,但厂内少数人对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公让他感到痛心。

一次,为了要接待外宾,厂方决定要禁止一个女工进出,因为这名女工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厂方觉得,这名女工出现,可能有碍观瞻。负责接待的陈立君十分愤怒。这件事后不久,陈立君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创办一家能由自己做主,让残疾伙伴有尊严地工作的企业。

1989年,陈立君辞去了厂长的职务。在家人和亲友的帮助下,筹集了3万多块钱,就在自家的宅院里,办起了“泸州利君制衣厂”。

开业当天,陈立君就接纳了7名略懂缝纫技术的残疾人。面临着人员和技术都相对缺乏的情况,刚开始,利君制衣厂专门生产衬衣。靠着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努力的推销,制衣厂的销售不断增长,“利君制衣厂”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制衣厂不断招收新员工。每次招工,制衣厂都特别注明:优先招收残疾人和下岗职工。20多年来,进入利君制衣厂的下岗职工达100多人,先后有210名残疾人成为员工。

但命运再次给了陈立君一个沉重的打击,1992年寒冬,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毁制衣厂。陈立君几年来苦心积攒的100多万家产,一夜之间荡然无存。面对变成一片废墟的厂房,许多残疾职工含泪对陈立君说:“陈厂长,只要你继续办厂,我们仍然跟着你干。”

陈立君决心重新开始,把工厂做得更大。在当地残联及政府支持下,陈立君重新租用大面积厂房,购置了100多台电动缝纫机,东山再起。为了拓展销路,陈立君背着自己生产的衬衫样品,带着销售人员,奔赴川内及云贵陕各地,上门销货。

为了解决衬衫领型美观、挺括不变形的技术难题,陈立君拖着残疾的身体,坐三天两夜的火车,到上海国营第七衬衫厂求助。衬衫厂的领导见到这个多次打来电话的制衣厂老板居然是一个残疾人后,被陈立君打动了。与他签订了联合生产衬衫的协议。1993年8月,制衣厂建起了3条衬衫流水线,生产出第一批金属棉保暖衬衫,填补了当时川内保暖衬衫生产的空白。

2000年,陈立君经过认真调查,决定进军房地产业。5年后建起了5万多平米的“利君花园”商住小区,妥善安置了近100个下岗职工家庭、贫困拆迁户,共创产值6000多万元,税收260万元。

从一名小裁缝到大老板,陈立君一直都没忘记自己的初衷。他针对残疾人企业特点,首创了“企业管理办法”,这个办法中包括有“尊重法”、“礼称法”、“谦让法”、“慰心法”、“解困法”等等。比如“礼称法”规定,禁止直呼残疾人身体缺陷,“张拐子”、“李聋子”、“王瞎子”。

陈立君除了创业,做得最多的就是公益。陈立君认为:“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的钱不是我自己的,是所有残疾人的。只要对帮助残疾人和贫困山区群众有用,我不会吝啬。”

7台缝纫机、5名残疾人,陈立君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制衣到房地产,再到装饰装修,打拼多年涉足多个行业,陈立君创业之路走的并不平坦。本应受到社会呵护的他,25年来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向社会贫困群体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学校捐资。

为慈善事业倾尽全力,这是陈立君创业的初衷,25年来一直未曾忘记。他把孤苦伶仃、在街头摆摊的残疾女青年廖小明主动安排到厂里,让她做保管和质检工作;收养流浪在外的致残孤儿王勇,让他在自己家里吃住、学习……

为了配合泸州市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陈立君拿出二十几万元半期了养殖培训班,不仅免费为学员提供吃住,还把引起的獭兔种无条件送给残疾人死样,收益全归残疾农民家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