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升级为极危 20年间被吃到近灭绝!禾花雀是保护动物吗?

中国小康网讯 禾花雀升级为极危!黄胸鹀又名禾花雀,这种体型娇小的鸟类还被中国食客称为"天上人参"。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

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

这是第一次,一种曾经非常丰富和广泛的鸣鸟物种被列入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红色名单中最高威胁类别。在2004年之前,黄胸鹀(俗称禾花雀)一直被认为是“最不需关心的”,也就是“无危”级别。但是由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个物种现在被认为是“极度濒危”。IUCN将禾花雀升级为极危。

短短十三年的时间,禾花雀经历了濒危等级从“近危”、“易危”、“濒危”,如今到“极危”的四次上调。IUCN表示,在中国,为食用而对禾花雀进行的非法捕获是一大关键的威胁。

在黄胸鹀的数量严重减少后,中国于1997年禁止猎捕黄胸鹀。然而,研究指出,数百万的黄胸鹀以及其它鸣禽仍然遭到捕杀,直到2013年还能在黑市中发现相关交易。

估计2001年就有一百万只被猎捕的黄胸鹀在广东省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从1980年到2013年,禾花雀的种群数量下降了大约90%,已经有灭绝的危险。

禾花雀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虽然人类活动常常导致物种灭绝,但许多灭绝物种原本就数量较少且分布范围较窄,像禾花雀这样分布极广数量众多的生物因遭到人类捕杀而濒临灭绝实属罕见。

在最新的IUCN红色名录更新中,有超过四分之一(26%)的鸟类被列入,其中有28%的鸟类被降级为更低的威胁类别。

除了亚洲的禾花雀,美洲南部和东非部分地区的非洲硬尾鸭(学名Oxyura maccoa)因其数量减少了30-49%而被列入濒危名单,农业和城市发展造成的污染和栖息地的丧失都是罪魁祸首。

来自北美北极地区的新信息令人担忧,雪鸮 (学名Bubo scandiacus)从“无危”的“易危”,其种群数量比之前预想的要小得多,在三代里下降了30-49%。气候变化是这一物种面临的众多威胁之一,影响了融雪,从而减弱了啮齿动物的捕食能力。

就在同日,青岛电视台报道了市民组团挖“海知了”的事情,而据网友和专家所言,所谓的“海知了”是一种叫做“解放眉足蟹”的生物,七几年在青岛地域性灭绝,现在刚恢复四年,它们对于沙滩有很好的维护作用。进而引发市民担忧,如此滥挖滥吃,“解放眉足蟹”又要面临地域性灭绝了。虽然“解放眉足蟹”物种在其它地方还有,并非全国性灭绝,但如果青岛地区的“解放眉足蟹”再次被市民吃灭绝,恐怕也是一件极为悲催的事了。

真的壮阳?专家说营养价值跟鹌鹑、鸽子差不多

专家称,所谓的“天上人参”,只是传说而已,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黄胸鹀的营养价值与鹌鹑、鸽子差不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黄胸鹀属于候鸟,可能和不同地域的鸟类接触,捕捉、宰杀、食用这类飞鸟,增加了感染不明病毒的风险。此外,黄胸鹀体内的一些寄生虫在烹煮不彻底的情况下可能进入人类体内。

非法捕杀黄胸鹀

禾花雀从"无危"被吃到快灭绝:广东有捕食传统

首先这不是地域黑,广东省素来就有捕食禾花雀等野鸟的传统。据公开资料显示,最多时,广州和韶关查获的被捕杀禾花雀数量达到10万多只。在2004年之前,黄胸鹀被列为“无危”,至今短短十三年间,经历了濒危等级从“近危”、“易危”、“濒危”,如今到“极危”的四次上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