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沾益历史故事

原标题:【人文】沾益历史故事

沾益区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中部,麒麟城北12公里,为云南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分明,冬春干旱多风,夏秋雨量集中,气温具有垂直变化的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使沾益县山水绮丽,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遗存众多,文化艺术内涵丰富多彩,令人喟然赞叹。

“沾益”在汉代建立郡县行政区域时的名称叫“宛温县”。以后的三国、晋代、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国、宋代都是沿袭使用“宛温县”名称。

“沾益”一名是在公元1276年,即元代至元十三年,元政府设曲靖路总管府,当时置“沾益州”方始用该名称,“沾益州”辖区有:交水、石梁、罗山三县。属曲靖路总管府所辖。“沾益州”一名从元代开始使用后,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的1913年,才改为“沾益县”并使用至今。

沾益在古代因为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故有“入滇锁钥” 和 “入滇门户”及“入滇第一州”、“滇东重镇” 、“小云南”的美名誉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到沾益者大都在沾益得到令人欣喜的利益,故“沾益”之涵意“利益均沾”耶!“沾益”一名的起源由此而来说!

沾益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成立沾益县人民政府。1958年,沾益、曲靖、马龙三县合并为曲靖县,县政府驻地就在现今的西平镇。1965年恢复曲靖县、沾益县建制。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沾益县、曲靖县建制,合并设立县级曲靖市,设沾益区属于曲靖市辖。1997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消曲靖地区和县级曲靖市,恢复沾益县,设立地级曲靖市,成立“麒麟区”。 1998年1月,沾益县县级机构开始运转,沾益县治地位正式回复。2016年4月1日,国务院对云南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的请示》作出了批复,同意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以原沾益县的行政区域为沾益区的行政区域。 6月1日,正式撤县设区,挂牌成立。

沾益区城北五里许的九龙山处,有条秦代时的“五尺道”,(道路宽度大约为今天的1.155米),因它的宽度是秦代时的“五尺”,所以史称“五尺道”。这段秦代“五尺道”它是中国唯一可称“五尺道”的古代道路,系秦代时通黔、蜀要径。“五尺道”旁的“毒水” 遗迹,传递着一个奇妙的诸葛亮到云南的传说故事。这里还有着“深沟”和“吃水不弯腰”两个有趣的名称。毒水处周边山上,山花浪漫时节,经常是游人们足踏古道,道古论今,谈天说地,忘乎所以,不亦乐乎哉!

沾益区城东北50公里处的雄伟马雄山,就是珠江源头所在的发源地——珠江的正源。珠江是中国南部第一大河流。珠江源头的出水洞中的涓涓细流,从出水洞汨汨淌出后的清凉甘泉,分别注入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这三江之中,滋润着这三江六岸神奇瑰丽的红土地,和哺乳着岸边人们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现在的珠江源头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春季时令,满山遍野,山花怒放,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绮丽无比。置身珠江源头的秀丽景致中,令人心旷神怡,很是惬意。

沾益,是明代时著名的大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晚年至力于江源考察——盘江源头考查的目的地,为此徐霞客两次进入沾益。可是,徐霞客因偏听误信他所投宿的房东——龚起潜关于盘江源头的传讹之说,竟然放弃亲自到珠江源头考察的行程。但徐霞客却在他的《盘江考》中指出,南盘江发源于交水(今沾益县,沾益州府的治所所在地一直设置在交水古城,交水古城在清代更名为“沾益城”,现在太平河上游还有一个村子的名称叫“交水村”)的炎方附近,而为后人探明珠江正源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徐霞客他自己没有亲自走到珠江的源头,亲眼目睹这全世界离城市最近的珠江水流源头奇景之状况,乃是徐霞客一生游历壮丽山川,秀美河流中的一大憾事。

沾益区城旁边是南盘江半环绕沾益县城而过。横跨南盘江的黑桥在沾益县城北两公里多,该黑桥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代,是古代道路上的连接纽带,乃古代人们进出沾益县城的必过之桥,此桥现在仍然发挥着它的交通功能。“黑桥”之名称,也有一个令人遐想的传奇故事,叫人深思。黑桥北一公里处山上有始建于明代的古刹——大觉寺,大觉寺坐北朝南,现建的山门高大雄伟,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很是好看,整个寺庙建筑群体庞大壮观。寺中各殿的佛、神都已塑像归位,佛、神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善男信女和香客们的香火朝拜及物品的供奉。大觉寺又恢复了往昔宗教文化艺术的面貌和教化氛围。进入大觉寺,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幽静深邃感。大觉寺的传说故事更是引人入胜,令人称奇不已。

沾益区城西北15公里处大坡乡的海峰湿地,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面积6.67平方千米,具有山、水、林、石、洞、潭及草地为一体的典型的喀斯特湿地景观。景区内主要美景奇观有:“鲤鱼塘”、“犀牛塘”、“大洞塘子”、“毡帽箐塘子”、“小牛塘”(也称“龙潭”)、“月牙湖”、“小石林女儿泉”、“城门洞”、和“三山八洞一崖”(三山:碧鸡山、通洞山、扎营山。八洞:蝙蝠洞、学府洞、老百洞、老鸿洞、老雄洞、老鬼洞、箕罩洞、倒洞。一崖:岩竹倒石崖)、“九十九山”及“九十九峰”等奇景观赏点,景区内是移步换景,景色各异,令人难忘,游览者观赏后给其“云南小桂林”之美誉。令听说者神往。景区内的山势高峻、悬崖陡峭嶙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奇石险峰、石林、溶洞、天坑和大面积的沼泽地,有各种候鸟、留鸟49种,隶属10目15科,其中还栖息着包括黑颈鹤、黑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8月举办“万寿菊赏花会”、“湿地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湿地的沼泽地和水体面积就有1005公顷,是生态旅游、科考旅游、休闲观光、赏鸟、览石、垂钓度假游览的理想场所。海峰湿地由于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又是目前省内海拔最低、纬度最低的湿地,它与周围相对隆起的山地、峰林、孤峰及森林环境共同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的自然生态极佳,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天然湿地。海峰湿地已经成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的喀斯特湿地景观,具有较高的科研、科考价值。现在公路畅通无阻,游客们纷至沓来,乘兴而至,尽兴而归,其乐无穷矣!

沾益区西平街道浑水塘村北二公里左右的九龙山下南盘江上的九孔桥,它把南盘江的东西两岸连接在一起。九孔桥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属石砌拱桥。桥全长84.5米,桥面宽3.7米。全桥共建有九个半园形孔洞,故名“九孔桥”,亦称“九洞桥”。造型艺术好似玉带彩虹的九孔桥,处于自然山水风光秀丽的环境中,现在是人们修闲观景赏桥嬉水玩耍的好场所。

沾益区盘江镇的南盘江上,成方桥横跨在南盘江奔腾的河水之上,使南北两岸成通途,它距沾益县城北15公里左右。成方桥因无建桥碑记,文献中又无记载,故成方桥的确切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该桥距今400年左右了,那就应该是明代的早期所建。成方桥全长30米,宽5米,为三孔石砌拱桥。成方桥是珠江源头第一桥。“成方桥”一名的由来,有着一个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是,新娘开口对众人说道:“新人踩新桥,千年踩,万年牢,成家的姑娘方家讨,桥名取作——成方桥”。还有待人们去探究考证其符合逻辑的传说故事的真实版本。

沾益区城北17公里处的320国道旁边,3公里左右处的松林村,是沾益区盘江乡辖的一个自然村,且是云南省内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村中有一百多个姓氏,这一个村中有“百家姓”的村,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村中街道都以姓氏命名为“禄家街”、“刘家街”等等,因此,松林村有着“神秘村”之称谓。始建于明代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的古建筑——魁星阁现仍矗立在松林村中引人注目。该魁星阁楼是松林村的中心和标志性建筑物,造型优美独特和多用途的魁星阁,云南省内都罕见。松林魁星阁古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还能够为现在和将来所用,现已修复完好,等待人们去欣赏它独特优美的造型艺术和挖掘它丰富的人文思想文化艺术内涵,及探究“神秘村”中“百家姓”的姓氏成因历史之秘。

沾益区东北部58公里处的播乐中学, 1948年9 月5日的播乐起义革命纪念遗址中的纪念馆内,陈列着播乐中学“九.五”起义时的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展品中有丰富的照片和文献资料及实物,馆西300多米的山坡上有“九.五”起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墓,馆东300多米的学校门口处建有火炬形的“九.五”起义纪念碑。

沾益区播乐中学师生在1948年的9月5日,得到云南省工委派遣的许南波和杨守笃率领的,讨蒋自救军三支队的接应,在播乐中学发动“九 .五”起义。在“九 .五”起义的枪声里,又一批革命志士加入推翻蒋家王朝的行列中,抛头颅,洒热血,为创建新中国而进行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沾益区播乐中学起义革命纪念遗址是缅怀先烈和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它也是199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沾益区菱角乡卡郎村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在1901年农历3月17日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桂翘然。“涛声”是他自己读书后取的笔名,“桂涛声”一名使他后来声名远扬。桂涛声两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桂涛声天资聪明,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在沾益城内当小学教员的伯父桂培根,发现他有音乐方面的特长,就将他带到沾益城里读完小学。年仅15岁的桂翘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四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昆明云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桂涛声在昆明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入学潮。1929年桂涛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官兵参加革命的特殊战斗。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赴山西,进行抗日宣传。为增强抗日救国宣传的积极性,桂涛声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互配合,创作了许多极其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其中尤其以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最受欢迎,被广泛传唱,影响最大,使得全国抗日情绪高涨。朱德总司令亲自抄录歌词,并要求全军学唱《在太行山上》,这首歌表达了全中国抗日军民的心声,成为鼓舞中国全军士气和鼓舞着全中国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奋力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动力。《在太行山上》后来成为电视剧——《八路军》的主题歌曲。《在太行山上》使桂涛声名声大振,从1950年至1977年,桂涛声一直兼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2年12月,桂涛声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不幸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沾益区把桂涛声作为榜样和楷模倍加崇敬,因他是沾益县人杰地灵的文化名人代表,故而人皆引以为骄傲及自豪!

图文来源:网络、曲靖市文物管理所 支云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