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功德无量 ——吴南生同志对弘扬潮汕文化的贡献

原标题:薪火相传 功德无量 ——吴南生同志对弘扬潮汕文化的贡献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已经度过了20个春秋,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有今天,吴南生同志应记头功。

倡议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潮汕方言的潮人民系文化,是海内外二千多万潮人血脉相连的根基。潮汕文化从明代中叶形成后,四百多年来,虽然时代更迭,但一直保持着独特的魅力,传承、弘扬潮汕文化是当代潮人应尽的责任。

吴南生同志研究潮汕文化已有几十年之久。早在抗战时期,郭沫若先生请人用潮汕话朗读《离骚》之举便引起他对潮汕文化的关注;1956年,梅兰芳、欧阳予倩从日本带来明朝《荔镜记》的潮剧剧本,使他感觉到潮汕文化渊源的深厚;1962年,老舍、曹禺、阳翰笙等一大批著名文化界人士来汕,又提议要很好地整理和研究潮汕文化,更激发他越来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多年来,他不断呼吁,竭力倡导,并且努力寻找一种途径来推动其研究的系统化发展。后来他在汕头大学与党委书记林川和杜经国教授倡议成立汕大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还动员刘峰在汕头共同倡议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刘峰对当年吴南生同志交给他这个艰巨使命记忆犹新。

那是1991年的早春2月,吴南生同志来到汕头,建议刘峰创办一个机构,配合汕头大学开展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一开始,刘峰觉得自己是工农干部,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怎能挑得起建立学术机构的重担?那可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事啊!吴南生语重心长地谈了这项文化建设的非凡意义。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既需要一大批专家、学者,也需要能调动和团结各方面力量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非刘峰莫属。最后,吴南生再三叮嘱,要他好好考虑。

1991年的潮汕,正值重新调整行政区域,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在这特定时期,很需要一个共同的学术团体,当时刘峰已调任汕头市政协主席,是功成身退,还是再当一回弄潮儿?经过再三思考,刘峰决心为潮汕文化办点实事。于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

这是一个非政府、非牟利的民间团体。一开始,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钱。刘峰与吴勤生、陈德鸿等“中心”的领导,四处奔走呼号,苦心运筹。这期间,海内外赤子深厚的乡情梓谊,对家乡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时至今天,还常常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澜。陈伟南先生、谢慧如先生热心地作为潮汕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发起人,还有德高望重的庄世平先生,他们振臂一呼,对发扬潮汕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强烈愿望的潮人纷纷响应,慷慨解囊。特区的许多企业也向“中心”资助。集腋成裘,终于在汕头金湖路建起了一座8层大楼,正面镶嵌着引人注目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十个大字,便是成立“中心”的倡导者——原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同志题写的。这笔力遒劲的书法,醒目的题名,不但使这座普通建筑脱颖而出,而且成为他心中魂牵梦绕家乡文化情结的一个标志,成为研究中心赖以依托的重要实体。

为“研究中心”明确定位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吴南生同志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他和爱国侨领庄世平是“总策划”。他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任务主要是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传统,团结海内外潮人,为潮汕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吴老要求研究中心“首先应该做好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证和出版工作。”

“中心”凝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和知识型的退休老干部。三十多位上了年纪的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干部,如吴勤生、陈德辉、陈德鸿、倪克屏、王逸之等在"中心"默默耕耘,砥砺琢磨,成为一支团结协作、勤奋敬业、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的“孺子牛”团队。更为幸运的是,这支团队形成了由吴南生、庄世平、饶宗颐、陈伟南和刘峰、杜经国、蔡起贤、杨方笙等海内外知名人士组成的领导核心,率领研究中心的工作班子和数以百计的特约研究员、征集员、联络员队伍,为潮汕文化的薪火相传奋力前行。

吴老先生(右一)、林兴胜(右三)、王芸(左一)在研究中心指导工作,吴勤生(右二)、李衍平(左二)、王炜中(左三)陪同汇报

20年来,“中心”的专家学者们对潮学潜心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已出版的《潮汕文库》上。此外,与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袂出版了14期的学术刊物《潮学研究》,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好评。

“中心”还开创侨批文化研究新品牌,至今已征集、收藏各类侨批11.6万封,其中侨批原件3.2万多封,刻录在光盘的侨批8.39万多封;还收藏了一批相关文物。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已成功地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5月16日,中国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遗产名录》。

为《潮汕文库》作序

研究中心刚刚成立,就确定了《潮汕文库》的出版计划,制定了《〈潮汕文库〉出版工作条例》,编辑出版《潮汕文库》文化工程。1992年2月15日,吴南生同志为《潮汕文库》作序。吴老的序言高屋建瓴,画龙点睛,对如何弘扬潮汕文化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时过20年再次拜读,仍然觉得十分亲切,现摘要如下: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之后,大量的潮人移居东南亚。近几十年来,又散布世界各地。数逾千万的海外潮人,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又不断地把海外的先进文化引进桑梓故园。经过历代潮汕人民的创造,探求和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潮汕文化。海外潮人对传播和丰富中华文化是做出了贡献的。认真研究潮汕的历史和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对推动潮汕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潮汕的历史文物、文献完整保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不免会给研究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从总体上看,数量还是不少的,这些已经流传下来的文物、文献,有待我们去整理研究。埋藏在地下的还可能陆续出土;地方上熟悉掌故的老人们的口碑也相当丰富;散布在民间和海外的文物、资料和古籍也有一定的数量,只要各方重视,抓紧发掘、采集,一定会有可观的收获。

……

显然,《潮汕文库》的出版,对于唤起海内外人士重视发掘搜集潮汕文物、文献的热情,对于系统地积累潮汕历史文化资料,顺利地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编辑、出版《潮汕文库》的目的。

主办这项工作的同志们要我为《潮汕文库》写篇序言。我在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面前,只是一个渴望学习的小学生,说不出什么。但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老舍先生和历代众多的名贤学者们的期望,今天终于能够开始实现,我从心底感到高兴,因而乐于借这个机会,祝愿《潮汕文库》早日问世,祝愿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工作进展顺利,尽快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吴老序言的指引下,“中心”组织潮学研究中坚力量,撰写专著,举办研讨会,绘出一幅幅潮学研究的绚丽图景。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的《潮汕文库》及潮汕文化专著共221部、5600万字,成为研究中心的文化品牌。

《潮汕文库》分为“潮汕文献”、“潮汕文化专著”、“潮学研究”、“潮汕侨批”、“潮汕历史资料丛编”、“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潮汕近现代文化简史”、“潮汕文化选”、“潮汕民俗”、“潮人在海外、潮人遍神州”、“潮汕史学论著”、“近现代潮汕文学艺术”等12个系列。汇集了多种潮学研讨会的论文宏篇,汇集了珍贵的潮汕文化历史资料,展示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丰硕成果。

研究中心刚刚成立,就确定了《潮汕文库》的出版计划,制定了《〈潮汕文库〉出版工作条例》,编辑出版《潮汕文库》文化工程。1992年2月15日,吴南生同志为《潮汕文库》作序。吴老的序言高屋建瓴,画龙点睛,对如何弘扬潮汕文化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时过20年再次拜读,仍然觉得十分亲切,现摘要如下: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之后,大量的潮人移居东南亚。近几十年来,又散布世界各地。数逾千万的海外潮人,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又不断地把海外的先进文化引进桑梓故园。经过历代潮汕人民的创造,探求和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潮汕文化。海外潮人对传播和丰富中华文化是做出了贡献的。认真研究潮汕的历史和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对推动潮汕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潮汕的历史文物、文献完整保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不免会给研究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从总体上看,数量还是不少的,这些已经流传下来的文物、文献,有待我们去整理研究。埋藏在地下的还可能陆续出土;地方上熟悉掌故的老人们的口碑也相当丰富;散布在民间和海外的文物、资料和古籍也有一定的数量,只要各方重视,抓紧发掘、采集,一定会有可观的收获。

……

显然,《潮汕文库》的出版,对于唤起海内外人士重视发掘搜集潮汕文物、文献的热情,对于系统地积累潮汕历史文化资料,顺利地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编辑、出版《潮汕文库》的目的。

主办这项工作的同志们要我为《潮汕文库》写篇序言。我在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面前,只是一个渴望学习的小学生,说不出什么。但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老舍先生和历代众多的名贤学者们的期望,今天终于能够开始实现,我从心底感到高兴,因而乐于借这个机会,祝愿《潮汕文库》早日问世,祝愿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工作进展顺利,尽快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吴老序言的指引下,“中心”组织潮学研究中坚力量,撰写专著,举办研讨会,绘出一幅幅潮学研究的绚丽图景。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的《潮汕文库》及潮汕文化专著共221部、5600万字,成为研究中心的文化品牌。

《潮汕文库》分为“潮汕文献”、“潮汕文化专著”、“潮学研究”、“潮汕侨批”、“潮汕历史资料丛编”、“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潮汕近现代文化简史”、“潮汕文化选”、“潮汕民俗”、“潮人在海外、潮人遍神州”、“潮汕史学论著”、“近现代潮汕文学艺术”等12个系列。汇集了多种潮学研讨会的论文宏篇,汇集了珍贵的潮汕文化历史资料,展示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丰硕成果。

向“中心”捐书赠画

研究中心成立不久,吴老就提出珍藏海内外潮人书画名家佳作的倡议,海内外书画家及其家属纷纷响应,把作品无偿赠送给“中心”珍藏。20年来,研究中心征集收藏上架的相关潮汕文献、文史资料、文书档案、族谱家乘、人物传记、地方志等2.3万册。同时,征集、收藏了潮籍书画作者的书画600余幅,潮剧、潮乐老唱片805张,音像制品一大批,照片1174帧,成为潮汕地区收藏涉潮文献资料最多的特色资料库。“中心”收藏的文献资料中不乏精品和孤本,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吴老赠送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收藏的书画有 19 幅,其中14幅国画,5幅书法,还有一批书籍。

此外,吴老将珍藏多年的元人《平沙落雁图》捐赠给汕头市博物馆作永久性收藏,这对于提高汕头的文化软实力,丰富潮汕文化宝库有重要意义。

“潮汕文化博大精深,要研究、要做好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多宣传,多推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代代相传,共同做好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2010年3月12日,年近9旬的吴老考察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时语重心长,谆谆教导。他还写下了“诚信——侨批文化见证潮汕人笃诚守信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诚信美德,构建和谐侨乡”的题词,深刻地揭示了侨批的核心价值。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观看吴老捐赠书画展

改革创新 振兴潮剧

半个多世纪以来,吴老一直心系潮剧,关注潮剧,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到潮剧的发展与改革都呕心沥血。

汕头解放不久,1951年潮剧团废除童伶制,家在农村的童伶要回家分田务农;当时潮剧六个班共有童伶184人,如果这批童伶都离开剧团,正常演出就会受到影响。时任汕头军管会主任、潮汕土改团团长的吴南生知道后,允许留在戏班的童伶仍可以分得一份土地,这个特殊政策使大多数童伶愿意留在戏班继续从艺,不少人后来成为名演员或艺术骨干。老艺人每提起这件事,对吴老无不交口称赞。

叶清发:潮剧最后的童伶

为潮剧聚集一方人才

1956年,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我省粤、潮、琼、汉四个剧种成立四个省属剧团,作为剧种的代表团。时任省委宣传部长的吴南生同志奉命来汕头组建广东潮剧团。他挑选了潮剧各行当的精华,把最好的人才输送到省剧团来,艺人卢吟词、郭石梅、洪妙、吴林荣、蔡宝源、李炳松、蔡锦坤、翁銮金、黄清城,以及初露头角的青年演员姚璇秋、吴丽君、萧南英、陈馥闺、谢素贞、黄瑞英等,都是来自当时六个潮剧团的拔尖人才。这是第一次在潮剧团中聚集了一批专业知识分子,包括团长林澜,这支由新老文艺工作者组成的队伍,在五六十年代出色地完成了振兴潮剧的历史使命。

1958年成立广东潮剧院时,吴南生同志又一次在更广泛的范围招集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专业人才从事音乐、舞台美术和理论研究的工作。像李国平、林淳钧、管善裕、陈骅等高校毕业生,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来潮剧院工作的。这两次聚集的人才,成为潮剧队伍的骨干力量,为潮剧事业做出了贡献,这都是吴老为潮剧聚集人才结下的果实。

1960年春吴老倡议并主持制订的《关于提高发展潮剧意见三十条》(简称《三十条》)。这是一个推动潮剧全面发展的纲领,对潮剧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十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剧目问题(有关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和现代剧目的创作)、提高表演艺术质量的问题和培养壮大队伍的问题。

实施《三十条》后,六十年代初期,广东潮剧院相继开展对丑行、花旦行表演艺术的整理研究,对一千多个旧剧本的整理研究;以及搜集潮剧历史源流资料、音乐曲牌资料 ;出版内部刊物《潮剧艺术通讯》等,开创了潮剧前所未有的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潮剧艺术水平的提高。

1962年5月3日,吴老在汕头专署文化局召开的全区潮剧团团长会议上讲话,提出“要提倡六名主义,即培养一批名演员、名编剧、名教师、名导演、名音乐作曲、名舞台美术设计”,“在剧团要按他们的艺术水平评薪”,要“提高潮剧艺术人员(包括演员和艺人)的工资待遇”,要在剧团中实行“工资加奖励的办法,以工资为主、奖励为辅”,还提出要评定艺术级别,提高稿费等。吴老敢于提出这些问题并落实措施,这反映了吴老敢为人先的思想,也对提高艺术人员的创作热情,加强创作队伍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创造潮剧的“金色十年”

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潮剧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之所以辉煌,主要有这几件大事:两次上京(1957年和1959年两次到北京和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一次赴港(1960年5月首次赴香港九龙演出),一次出国(1960年11月应邀到柬埔寨访问演出),和拍摄五部潮剧艺术影片(1958年拍摄《苏六娘》、1960年拍摄《告亲夫》、1961年拍摄《荔镜记》、1963年拍摄《韩江花似锦》、1964年拍摄《刘明珠》),此外,1962年还拍摄了一部介绍戏曲学校的纪录片《乳燕迎春》。这几次大振潮剧声名的艺术活动都是与吴老的组织领导分不开的。

广州潮剧团两次赴柬埔寨演出

对潮剧上京,吴老做了许多工作,因为潮剧是地方剧种,北京人很陌生。吴老请著名学者杜国庠,联系在北京工作的潮汕籍知名人士方方、许涤新、林山、蔡楚生等,做了许多接待、宣传的工作,并争取到中南海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首次观看了潮剧。

翻开新华通讯社1992年出版的《金色十年》(潮剧历史图片集粹1956-1965)可以看到,这十年是潮剧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是潮剧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是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辉煌年代。这阶段,有1956年“广东潮剧团”的成立,有一批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的出现,有几次意义重大的演出和出访活动,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演出,因而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这辉煌的十年,与吴南生的名字密不可分,潮剧的发展与辉煌也离不开他的努力。图册中的照片就像电影中的镜头,凝聚着历史的珍贵纪录。从中重温吴老和潮剧的黄金时代。 镜头一:1957年5月广东潮剧团在北京怀仁堂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上台接见全体演员,毛主席和《扫窗会》演员姚璇秋、翁銮金合影。

听吴老说,潮剧第一次晋京演出,在怀仁堂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主席说了一句话:“字幕好!”潮剧的字幕,也是吴南生大力提倡和督促,在当时全国的戏曲界中应该是最先进的。他组建省潮剧团的时候,就在编制上设了幻灯书写和专职放映员,使广东省潮剧团成为第一个使用幻灯字幕的剧团。字幕对于潮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镜头二:1960年潮剧团出访柬埔寨后回到广州,为正在我国访问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专场演出结束后,西哈努克亲王由陈毅副总理陪同上台接见演员。

1960年10月底至12月9日,中国潮剧团在柬埔寨共演出42天,取得了圆满成功,增进了中柬友谊,潮剧团赴柬访问结束后十天,即12月19日,中国和柬埔寨签订了《友好互不侵犯条约》。

1958年至1965年,应香港新联、大鹏、凤凰等影片公司以及珠江电影制片厂有关拍摄潮剧艺术影片的要求,吴老又积极审定剧目,修改剧本,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先后拍摄了五部潮剧艺术影片,这批潮剧艺术影片的拍摄发行,使潮剧的影响更为广泛,特别在泰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对当地潮剧的改革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海外不少观众通过电影认识了潮剧。

亲自创作修改剧本,促进潮剧研究

吴老长期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公务繁忙,但他对剧本创作、修改还是花了不少心血。据不完全统计,从五十年代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为止,他参加创作、整理、改编,或动笔修改、润色的剧本,总数在五十个以上。现在潮剧舞台上仍经常上演的《辞郎洲》《井边会》《续荔镜记》以及现代戏《松柏长青》《万山红》等,都有吴老洒下的心血。五六十年代潮剧院一团对外交流演出的剧本,澄海艺香潮剧团、潮阳元华潮剧团赴广州演出的剧本,以及电影《荔镜记》《王茂生进酒》《刘明珠》等剧本,也都留有吴老修改、润色的墨迹。吴老对传统剧目的整理,很注意保存原剧的特色,但又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新意,他参加整理、创作的《井边会》《续荔镜记》,脍炙人口,《井边会》已成为演出场数最多的经典剧目;吴老根据传统剧目整理的《金福戏鬼》和根据蒲剧《卖水》改编移植的《梅英表花》,已成为有名的丑戏和彩罗衣戏。

吴南生同志任广东省委书记后,致力创建我省经济特区,但他对潮剧仍然十分关心爱护。1978年春,在省委的关怀下,我省在全国率先恢复粤潮琼汉四个戏曲剧院,他积极筹划潮剧于1979和1981年两度到泰国、新加坡和香港访问演出,这是继1960年到柬埔寨演出之后,时隔20年又一次影响很广的海外演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吴老将在揭阳和潮州出土的两个明代潮州戏文《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以及流传在英国、日本、奥地利的明代潮剧本《荔镜记》、《金花记》、《荔枝记》等汇集编辑,以《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为书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这是一项保存我国古代戏曲史料,特别是潮剧珍贵史料的极有意义的工作,吴老为此书写了序言,序言中说:“此书的出版,不仅使这些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得到保存并广为流传,而且也为学术界及海外喜爱中国戏曲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了有关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方面的珍贵文献,特别是填补了潮剧史籍的空白。”此书出版以来,已成为海内外戏曲研究专家,特别是潮剧研究者必备的文献书籍,对潮剧历史源流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

本文根据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历年总结及有关资料编写

★ ★ ★ ★ ★

欢迎转载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