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会客厅】广州的“院士摇篮”在一中!校长吴海洋告诉你“院士精神”是这样传承的……

原标题:【校长会客厅】广州的“院士摇篮”在一中!校长吴海洋告诉你“院士精神”是这样传承的……

大大君说

作为民国时期广州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间公立中学, 广州市第一中学已经走过了八十九年的风雨历程。

在这八十九年间,一中先后走出了莫伯治、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姜中宏、蔡睿贤、梁栋材等7位院士和无数的社会英才,这些不仅是一中光荣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吴海洋,他告诉我们,中学其实不是培养院士的地方,但是中学可以在学生心中撒下科学的种子。“院士精神” 是一中文化传承的聚焦点,一中就是要以“院士”作为群像,引导学生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希望未来可以涌现出更多闪耀的“新星”。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吴海洋

培养阳光、睿智、博雅、强健的一中学子

羊城晚报:一中的校训是“勤、诚、勇、毅”,它体现了一中在培养学生上怎样的特点、追求和目标?

吴海洋:这是广州一中1928年建校之初首任校长司徒优确立的,司徒优是留美博士,深受当时美国杜威教育思想影响。而一中校训“勤诚勇毅”则蕴含了中西文化教育理念的主张,既有崇尚严谨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又有刻苦求学和诚信做人的儒家品质。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对这一校训提出了新的解读:治学至勤,修身至诚,创新至勇,发展至毅。这里面的“至”有两层含义,一是到达之意,二是极致之意。这一解读,其实也代表了我个人的教育主张:人本治学,活力课堂,精致高效,精进发展。

我希望培养“阳光、睿智、博雅、强健”的一中学子,阳光是我们的一种心态,要充满正能量;睿智不是指绝对的智力,也不是指聪明,而是指一个人对问题的思考有深度,对事物能看到本质,能看得更远;博雅是对一中学子知识的自主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强健则是希望学生能够拥有健康体魄茁壮成长。

治学至勤,修身至诚,

创新至勇,发展至毅。

羊城晚报:所以这一教育主张也就形成了我们一中的办学特色。

吴海洋:是的。在新时期,我们提出了三大办学特色:科研兴校、科技创新、崇美尚体。这三大办学特色支撑着一中的育人观,也呼应了上面我提到的教育主张,回答了“一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是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人才的回应,也是对我们一中文化的传承。

教育有多种含义,但是不管从哪个方面解读,都要回答“如何培养人”,“如何发展人”这两个问题。培养人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而发展人则是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当学生不再简单地成为一个受教育者,而是可以自主发展,个性发展,那教育就真正起作用了。

羊城晚报:您如何解读“科研兴校、科技创新、崇美尚体”?

吴海洋:科研兴校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她有没有一个优秀的办学主体。学校的主人是教师,校长的第一责任是发展教师。我们必须要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给老师提供科研的平台,对教学进行科学的探讨,让老师立足课堂,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中学阶段,我们要给孩子植入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基因,为孩子们搭建好科技的平台,通过课程、社团、科技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渗透到科技创新的氛围中。

对于崇美尚体,我们有自己的理解:艺术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宽度。美育是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美育基础,那他今后人生发展的宽度是不够的。强健体魄则决定了人的发展长度。体育是培养团队意识和荣誉感的一个很好的项目,体育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与竞争力。

让“院士精神”不断传承,创新发展

学校

大门

美丽

校园

羊城晚报: 一中被誉为“院士摇篮”,这对学校文化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吴海洋: 我们一直在思考,哪些特色能够真正代表一中的办学水平?我认为,一所学校真正的办学成果是看它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历史上,一中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例如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理论物理学家李华钟;水利专家沈崇开教授;建筑界权威学者黄汉炎;我国著名航天专家蒋酂平……我们怎么从二十多万的优秀毕业生中提炼出一个“群像”?

学校是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地方,更是传播科学精神的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找到一个可以代表科学、代表真理的群像呢?恰好,从广州市第一中学走出了莫伯治、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姜中宏、蔡睿贤、梁栋材7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当下广州中学来说应该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我们就以“科学”为聚焦点,以“院士”作为群像,引导学生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科学的真理是永存的,科学家的形象永远不会倒塌的。所以,“院士”既能代表一中文化,又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

羊城晚报:围绕“院士精神”,一中打造了“院士•星光”特色课程体系。该特色课程是如何与院士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吴海洋:对于特色课程,我们有自己的理解。特色课程一定要根植于学校的传统文化,要能真正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课程的目的是做好校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所谓传承,就是把这所学校的优秀文化通过课程传承给一中学子,让他们可以和前辈进行历史的对话,从而实现对学校文化的延续。而校园文化背后的历史人物有他们成才的社会背景,那么在今天,我们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根据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培养学生?那就需要创新。所以,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一中走出了7位院士,每一个院士背后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本厚厚的书。让我们的孩子去解读一个成功科学家成长的经历,我想这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中学其实不是培养院士的地方,但是中学可以在学生心里撒下科学的种子。通过课程,我们希望能够给学生植入责任担当,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的因子。我相信这些因子可以支撑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成功。

羊城晚报:“院士•星光”特色课程体系到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吴海洋:从课程来说,我们的课程分为了三个层次:普修层次、选修层次和精修层次。其中,普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为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和发展方式提供机会;精修课程则是针对在某方面具有浓厚兴趣或发展潜力的学生,目的在于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学生。除了课程,我们也设立了院士星光特色课程班,通过分层分类教学,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适合他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我们建立了一批实践和展示平台,请院士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进高校的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中学子能够尽早地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那么他或许在未来专业上能走得更远。

一中被誉为

“院士摇篮”

未来将提供更多优质学位

羊城晚报:前不久,广州一中初中部校园改扩建工程已经启动,预计什么时候可以改造完成?改造之后未来的广州一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吴海洋:目前广州一中是一校三区。初中部的改扩建项目预计在2018年6月完成并交付使用,这也让我们有了新的发展平台。项目完成以后,校区内部的功能划分会更加合理,同时新校区将提供更多优质学位。

一中外国语学校则是我们尝试的新样态学校,希望和初中部形成差异化发展和良性竞争。初中部强调历史的传承与创新,外国语学校则更多地凸显国际视野和外语特色,突出教育国际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办学特色。

广州一中初中部改扩建效果图

本期校长会客厅版面图:

下一期来会客厅的校长是……?敬请期待!

文字:羊城晚报记者 叶志垚

编辑:艾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