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修自己的陵园盗取了明嘉靖永陵楠木

原标题:乾隆为修自己的陵园盗取了明嘉靖永陵楠木

乾隆曾以修葺明陵、“拆旧盖新”为借口,把明十三陵缩水重建,盗得大量上等金丝楠木及建材,用于修建皇宫和清陵,故史上有“乾隆盗木”之说。当时修建明陵的民工约5万人,而这些人实际上就是乾隆的“盗墓大军”。

【裕陵】

盗墓与一朝之君联系到一块,或许不少人都觉得意外。但为了一己之利、出于坏人风水等考虑,皇帝也不能免俗。在古今盗墓者中,乾隆该算是权力最大的一位盗墓者。乾隆盗墓对象是明“十三陵”,其公开理由却不是盗,而是颇讨汉人喜欢的说法:修葺明皇陵,与他人的野蛮盗掘相比,乾隆的行为显得更加隐秘。

《清史稿高宗本纪五》记载:“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盘山。甲寅,上诣明长陵奠酒。”乾隆五十年三月,乾隆赴明陵,给明成祖朱棣上奠酒。其实主因不为这个,而是借机查看长陵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柱。当时乾隆帝正在修自己的裕陵,但是缺少优良楠木,而明陵使用的木头都是上好的金丝楠木。

吏部尚书刘墉、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等人知道后,觉得事关重大,赶紧搬出《大清律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大清律例》上是严禁盗墓的。这些汉族大臣,虽然在乾隆身边为官,但依然还是希望朱明皇陵不要被挖。他们能够做的,只能从名声角度出发,劝乾隆不要作这种鼠目寸光的事。

乾隆当然不敢公开盗挖明陵,否则就真的是遗臭万年了,但是对金丝楠木,确实是建设自己的裕陵所必须的,这事又不得不做。

【裕陵】

他手下的其他大臣看出他的心意,就上一道奏章,说明皇陵破旧,应该要修一下。负责修葺明陵的是工部金简,还有户部曹文埴,他们两个人在奏折当中说,要修葺明陵难度比较大,如果按照原样修复是很困难的,光金丝楠木就不好搞,因为乾隆年间,金丝楠木已经被砍伐殆尽了。于是,金简和曹文埴就在奏折中提出“拆大改小”的方案。乾隆马上批准重修明永陵。

为什么要盗永陵呢?《昌平州志》上记载:“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永陵是明嘉靖的陵,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他是仿效长陵建设自己的永陵,所以规制皆照长陵,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最后放弃长陵,改盗永陵,也是冲着它有逾制之嫌这一点的。

经过乾隆这次“修葺”,永陵祾恩殿确实缩小了,现代考古已证实了这一点。《大明会典》记载,永陵祾恩殿原为7间,左右配殿各9间,祾恩门面阔5间,乾隆五十年,拆后重建的祾恩殿变为面阔5间,少了2间,祾恩门也减为面阔3间。定陵祾恩殿面阔及间量也缩小了,柱网分布也与旧制不同。重檐也改为单檐,这样就把楠木换下来了。这样一改,就可以保证永陵和后来的定陵等陵的规格都保持一致,大家都修成一个样了。“拆大改小”的修建一进行,乾隆盗永陵的事,就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

在维修明朝帝王陵的过程中,也确实多出了好多木料,这些木料都有很完整的统计,明细如下:大小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旧砖130万块……刘墉在奏章中称,“拟运回京城,以备各工取用”。

【永陵】

但这事情毕竟不光彩,《清史稿》中接下来就没有了记录。直到三年后,才记录了一句“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这时候,已经是乾隆五十二年。

资料表明,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年—1787年),朝廷对明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且诡异的修葺。乾隆就是利用这次机会盗墓的,准确地说,应该是盗木,盗取永陵地上建筑的楠木,偷梁换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