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4

分 类 号: I206.

2 密 级:
学校代码: 10638 学 号: 318050104008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研究

论 文 作 者 彭永瑜

指 导 教 师 强中华教授

学 科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申请学科门类 文学硕士

所 在 学 院 文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 2021 年 4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21 月 5 月

西华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四川·南充
2021 年 5 月
The Study on the story of female revenge in
the Tai Ping Guang Ji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Facul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iterature
By
Peng Yongyu
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Qiang Zhonghua
Major in
Literary Theory
In
School of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Province, China
May, 2021
目录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论 ............................................................ 1
一、研究依据 ......................................................... 1

(一)研究意义 ..................................................... 1

(二)研究现状 ..................................................... 2

二、研究内容 ......................................................... 4

三、研究方法 ......................................................... 4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 6


第一节 阳世复仇 ...................................................... 6

一、隐忍复仇 ....................................................... 6

二、行侠复仇 ....................................................... 9

三、易装复仇 ...................................................... 11

第二节 冤魂复仇 ..................................................... 13

一、举报伸冤复仇 .................................................. 13

二、附身复仇 ...................................................... 18

三、尸身复新复仇 .................................................. 19

四、显形作怪复仇 .................................................. 20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 24


第一节 女性复仇故事与理想的女性形象 ................................. 24

一、复仇动机 ...................................................... 24

二、复仇过程 ...................................................... 25

三、复仇结局 ...................................................... 26

第二节 女性复仇中的情、礼、法 ....................................... 27

第三节 儒、释、道视域下的复仇观 ..................................... 29

一、儒家与复仇 .................................................... 29

二、佛教与复仇 .................................................... 30
目录

三、道教与复仇 .................................................... 32

第四节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特点 ............................... 33

一、悲剧特点 ...................................................... 33

二、世情化特点 .................................................... 35

三、心理宣泄与情感补偿 ............................................ 36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 38


第一节 时间叙事 ..................................................... 38

一、历时单线叙述 .................................................. 38

二、时序倒错叙述 .................................................. 40

第二节 空间叙事 ..................................................... 42

一、空间表征 ...................................................... 42

二、叙事空间的衔接与转换 .......................................... 45

第三节 叙事节奏 ..................................................... 47

一、快节奏表达为主,慢节奏表达为辅 ................................ 47

二、停顿叙事与跳跃叙事 ............................................ 49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 51


第一节 认识价值 ..................................................... 51

一、揭露官场 ...................................................... 51

二、展示主仆关系 .................................................. 52

第二节 劝世价值 ..................................................... 53

第三节 文学价值 ..................................................... 54

一、叙事方式 ...................................................... 54

二、后世小说的题材 ................................................ 55

结语 ........................................................... 58
参考文献 ....................................................... 60
附录 ........................................................... 64
致谢 ............................................................ i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的声明 ........................ i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iii


摘要

摘 要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大型官修类书之一,收录了汉魏到隋唐出现的众多女

性复仇故事,体现出汉唐小说作家的复仇思维、理想女性审美、伦理道德观念等多

方面内容,具有社会教化效用及文学影响价值。但当前少有对《太平广记》女性复

仇故事这一主题进行整体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与跨学科研究法,通过

梳理《太平广记》所收的四十八条女性复仇故事,考察《太平广记》汉唐小说家眼

中的女性复仇行为及其形象。

文章首先对《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进行研究。主要对《太平广记》四

十八条女性复仇故事进行梳理,先将复仇故事分为“阳世复仇”
“冤魂复仇”两类,

又在每个大类下按复仇方式进行二次分类,对所涉及的女性复仇故事进行整体分

析研究。其次,小说作家以男性的眼光构建出心目中理想的“贞”
“情”
“义”的复

仇女性形象,他们在“情”
“礼”
“法”的矛盾之中,借用儒、释、道复仇观书写女

性复仇,使其呈现出“悲剧性”
“世情化”
“心理宣泄”等方面的特点。再次,文学

特色方面,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综合运用了顺序与错序、快节奏与慢节奏交

融等叙事手法,并通过心理空间、超现实空间、社会空间之间的转换与衔接,展现

出作家眼中的复仇女性生存处境。最后,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作为一个重要

题材,丰富了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同时,叙事者对女性复仇行为的聚焦与歌颂,

统治者及律法对女性复仇者的宽恕,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劝善阻恶的社会效用。

关键词:《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叙事特点;文化内涵

I
Abstract

Abstract
Tai Ping Guang Ji is one of the large-scale official book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collects numerous female revenge stories from Han and Wei Dynasties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revenge thinking, ideal female aesthetic as well as the
ethical and moral concepts of the authors from Han and Tang Dynasties, but also has great
social enlightenment effect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theme of female revenge in Tai Ping Guang Ji. Therefore, this
paper use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combing the 48 female revenge stories collected in Tai Ping Guang Ji, to
investigate the female revenge behavior and its image in the eyes of the novelists of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n Tai Ping Guang Ji.
This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types of female revenge stories in Tai Ping Guang Ji. By
combing the 48 female revenge stories, this paper first divided the stories into two
categories: "Yang Shi revenge" and "unjust soul revenge". Then according to the means
of revenge, these stories are reclassified in each category. With this method, all the
revenge stories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n we can see that the novelists construct
the ideal revenge female images of "Zhen", "Qing" and "Y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Qing", "Li" and "Fa", they use the reveng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o write female revenge, which makes it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gedies", "worldliness" and "psychological catharsis". Then, in
terms of literary features, the female revenge story in Tai Ping Guang Ji comprehensively
uses narr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sequence and wrong sequence, fast rhythm and slow
rhythm. What’s more, it also shows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revenge women through the
conversion and connection of psychological space, surre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Finally,
as an important theme, the female revenge story in Tai Ping Guang Ji enriches all kind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narrator's focus
and praise of female revenge, and the rulers and the law's forgiveness of female revenge
achieve the social effect of persuading good and preventing evil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Tai Ping Guang Ji ;female revenge ;story typ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II
绪论

绪论

一、研究依据

(一)研究意义

“复仇是人类多民族久远留存的重要民俗意象、文化心态与文学主题”①,蕴

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复仇主题的产生源于上古神话,以劝诫教化为主,同时也

展现了人们的反抗精神、时代风气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内容。而女性作为“被伤

害的人或其亲属寻找其仇人并予同样的伤害”②的行为主体人,由于其在传统文化

中特殊的话语地位,往往在复仇行动的开始就宣告着反叛与悲剧的特点,这使得女

性复仇主题成为了复仇文学中独具特色的内容。笔者通过对《太平广记》所载汉代

至宋初四十八条女性复仇故事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析,探析女性复仇动机、复仇方

式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女性个性特点及其不幸命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太平广记》

汉唐小说家眼中的女性复仇行为及其形象。其研究意义如下:

“小说中虚构的故事虽无个性的真实,但有通性的真实”③,通过对《太平
1.

广记》四十八条女性复仇故事的复仇动机、方式、结局的系统分析,以便了解《太

平广记》汉唐小说作者所体现出的趋同的复仇观念。

2.复仇的核心在于正义性,而正义又与普遍的伦理准则相关联,因此当女性

受害者通过复仇的手段阐释正义之时,就在大众普遍的同情与赞扬态度之下形成

了较为稳定的叙事结构,即受害——复仇——成功模式。通过叙事者对女性复仇行

为的聚焦与歌颂,统治者及律法对女性复仇者的宽恕,可以了解《太平广记》作家

群体在这一时期对于女性复仇行为的认识与定位,这对汉唐女性史研究有补充作

用。

3.女性复仇这一充满暴力与性别色彩的故事被收录在官方编订的《太平广记》

中,表现了士人及编纂者对女性复仇行为的同情与认可。通过把握文人是如何调和

①王立:
《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 页。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第 66 页。
③齐世荣:《谈小说的史料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5 期,第 1 页。
1
绪论

“女性复仇”“情”“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研究文人对于女性复仇的态度。

(二)研究现状

学界对《太平广记》的研究难以计数,但目前少有对《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

事这一主题进行整体研究,仅有少数论著部分涉及到《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因此

本节按照文献类型对《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1.涉及到《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专著

王立先生对古代复仇故事研究较为深入,其著作《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①

第五章对历代复仇女性形象的内涵作了梳理,
《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

外比较研究》②第九章第一节谈到隐忍型复仇女性背后的弱势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

侠义复仇史料萃编》 ③以复仇动机为标准,罗列了四类历代女性复仇故事的史料,

为学界研究女性复仇提供了文献基础。台湾学者陈晓昀《明代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

史考察》④一书结合性别史、文化史,考察了明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将女性复仇这一

法律难容的行为合理化,并对《太平广记》
“谢小娥复仇”故事在明代的流传作出

了比较分析。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⑤以“谢小娥”和“窦凝妾”为例,展示

了唐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阶层的女性复仇特点。以上专著或通论古代复仇文化,

或只对《太平广记》某个女性复仇故事的后世演变作出梳理,未对《太平广记》女

性复仇故事作系统而深入地研究。

2.涉及到《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期刊论文

从复仇女性形象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浅谈唐传奇中的复仇女性》 ⑥一文以

《太平广记》
“谢小娥”
“贾人妻”
“步飞烟”为例,总结出唐代复仇女性具有善良、

忍耐、坚毅等一系列美好的道德品质,并从唐代律法、社会风气等角度总结影响女

《小说、虚构与史实——以<新唐书·谢小娥传>为例》⑦一文对主
性复仇观的因素;

审官员张锡与谢小娥复仇故事之间的关系有具体地考证;
《论唐人小说中的侠女形

①王立: 《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99-368 页。


②王立: 《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06-109
页。
③王立: 《中国古代侠义复仇史料萃编》 ,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
④陈晓昀: 《明代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史考察》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年。
⑤张菁: 《唐代女性形象研究》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85-104 页。
⑥刘娜: 《浅谈唐传奇中的复仇女性》 ,《焦作大学学报》,2012 年第 2 期,第 34-36 页。
⑦唐旭波,周远力: 《小说、虚构与史实——以<新唐书·谢小娥传>为例》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 年
第 5 期,第 29-34 页。
2
绪论


象及其影响》 一文对“贾人妻”等侠女形象以及唐代侠女精神进行了探讨。

从复仇主题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文章:李雨薇《“女性行侠复仇”故事新

变研究——从唐代文献到<聊斋志异·侠女>》②谈到复仇女侠形象的出现与唐代女

《论古代爱情小说中的弃妇复仇主题》③一
性地位的提升、尚“侠”文化传统有关;

文认为弃妇以鬼魂的姿态完成复仇,是女性对其地位低下的超现实反抗,具有悲剧

性;谢健《唐代虐婢故事的宗教观念发展与女性声音发露》④一文主张唐代虐婢故

事的多产是唐代底层女性声音在宗教界发露的一个例子,同时唐代虐婢故事中复

仇婢女向主母复仇行为的出现否定了佛教的救赎功能,很大程度受了统治阶级在

民间层面大肆打击佛教的影响。

《<谢小娥传>中的女性复仇文化》⑤一文对“谢小娥”故事发
从文本角度出发:

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了详细的叙述,并总结出女性复仇具有“反传统、反文化”

《唐传奇<上清传>史实考释》⑥从史实角度考校了“上清传”是否有可靠的
的性质;

文献价值,其中的女性为恩主复仇的故事是否具有可靠性。
《从谢小娥故事的演变

看古代短篇小说的发展》⑦《从<谢小娥传>看唐传奇的求实性》⑧等文透过谢小娥复

仇故事文本关注到唐代文言小说的发展特点。
《<谢小娥传>持续再创作的动力源泉

探析》⑨则侧重小娥复仇文本内涵的探析,从小娥形象、复仇动机、李公佐创作动

因等几个因素出发,旨在探究《谢小娥传》在后代被持续再创作的原由。

3.涉及到《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学位论文

以“赵小娥”为主,
《古代女性易装复仇主题探析——以谢小娥、商三官复仇

为中心》⑩将唐传奇、拟话本、杂剧中的“谢小娥”与《聊斋志异》中的“商三官”

形象作出客观对比,分析了女性易装复仇主题的复仇文化内涵。
《<太平广记>报应

①王昕: 《论唐人小说中的侠女形象及其影响》 ,
《文学评论》 ,2009 年第 3 期,第 157-161 页。
②李雨薇: 《“女性行侠复仇”故事新变研究——从唐代文献到<聊斋志异·侠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4 期,第 72-78 页。
③常世荣: 《论古代爱情小说中的弃妇复仇主题》 ,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 年第 1 期,第 92-94 页。
④谢健: 《唐代虐婢故事的宗教观念发展与女性声音发露》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学报) ,2012 年第
4 期,第 12-20 页。
⑤陈媛媛: 《<谢小娥传>中的女性复仇文化》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6 第 1 期,第 54-57 页。
⑥郝润华: 《唐传奇<上清传>史实考释》 ,《甘肃理论学刊》 ,1990 年第 1 期,第 71-72 页。
⑦卞良君: 《从谢小娥故事的演变看古代短篇小说的发展》 ,《东疆学刊》 ,1990 年第 4 期,63-68 页。
⑧张立荣: 《从<谢小娥传>看唐传奇的求实性》 ,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4 期,16-17 页。
⑨朱然然: 《<谢小娥传>持续再创作的动力源泉探析》 ,
《唐山文学》 ,2016 年第 8 期,43-44 页。
⑩吴孔平:《古代女性易装复仇主题探析——以谢小娥、商三官复仇为中心》,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3
绪论


故事研究》 第五节“妒妇与婢妾问题”,谈到婢妾向主母复仇成功的案例出现,是

因为唐代人文关怀下对婢妾的同情;除此之外,还谈到了女鬼复仇故事,例如《唐

代女性形象与社会诉求——以<太平广记>中的女仙(神)、女鬼、女精怪为中心》

第二章“女鬼”部分谈到“阴司型”女鬼在面对阳间国家机器和社会制度不能制

裁凶手的时候,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去争取、去反抗,反映了女性对于自身不幸命运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复仇主题研究》③第二章第一节以《太平广记》
的反抗; “涪令

妻”
“苏娥”为例,将唐前志怪小说中的女性借助外力复仇之行为归结到女性地位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复仇故事研究》④第四章第一节认
的低下与性格的温婉;

为女鬼报情仇故事的出现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太平广记》复仇女性故事的研究多是以某一个作品为中

心、或者就女性复仇故事中某个复仇方式进行研究,呈现出片段式、零碎化的现象,

很少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些女性复仇故事。因此本文将以《太平广记》为中

心,对女性复仇故事进行系统研究。此外,通过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心理学、宗

教学,对《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隐喻进行分析。

二、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界定何谓女性复仇;分析《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

类型;研究复仇故事展示出来的文化内涵;以叙事手法为中心,对《太平广记》中

的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学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太平广记》中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学价

值与社会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将复仇故事分为“冤魂复仇”
“阳世复仇”两类,再按照

①刘畅:
《<太平广记>报应故事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 42-44 页。
②熊九润:《唐代女性形象与社会诉求——以<太平广记>中的女仙(神) 、女鬼、女精怪为中心》 ,陕西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第 39-60 页。
③夏冬煜:《唐前志怪小说中的复仇主题研究》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第 29-32 页。
④窦玲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复仇故事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第 69-71 页。
4
绪论

复仇方式进行二次分类,比较每类复仇方式的特点。

(二)跨学科研究法:在立足文学研究的同时,结合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

法律文献、风俗文化、女性心理、宗教特点等因素,阐释《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

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5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复仇之风古已有之。随着刘向《列女传》对女性复仇行为的书写与赞颂,女性

复仇主题的创作不仅出现在历史传记中,还在魏晋志怪小说与唐传奇中呈现出勃

发之姿。
《太平广记》辑录了汉至宋前共四十八条女性复仇故事,本章以此为研究

对象,按照女性复仇主体的身份,将复仇故事分为“阳世复仇”
“冤魂复仇”两类。

第一节 阳世复仇

阳世复仇是指复仇主体的亲属或者恩主惨遭伤害,而女性本人以生者的身份

在阳世做出的抵抗行为。在这些故事中,复仇女性由于现实生理条件的弱势往往采

取假意隐忍或变装行侠的复仇形式。

一、隐忍复仇

父权制下的社会,女性的本质是依附,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兔丝、女萝

来比喻现实生活中柔弱无助的女性。而隐忍恰恰是这类弱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

所采取的复仇策略,因而“在居于多种复仇类型中现实意义最强的血亲复仇这里,

女性往往作为文学叙述中隐忍复仇的承领者。”①隐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假意屈

服仇人,通过获得仇人的信赖而复仇。如《歌者妇》就是一例为报夫仇而假意屈服

隐忍的故事:
南中有大帅,世袭爵位,然颇恣横。有善歌者。与其夫自北而至,颇有容色。
帅闻而召之。每入,辄与其夫偕至,更唱迭和,曲有余态。帅欲私之,妇拒而不许。
帅密遣人害其夫而置妇于别室,多其珠翠,以悦其意。逾年往诣之,妇亦欣然接待,
情甚婉娈。及就榻。妇忽出白刃于袖中,擒帅而欲刺之。帅掣肘而逸,妇逐之。适

有二奴居前阖其扉,由是获免。旋遣人执之,已自断其颈矣。
这是典型的女性隐忍复仇故事。南中大帅觊觎妇人美貌,妇人不从,于是大帅

狠心杀其夫。为了复仇,歌者妇假意接受南中大帅并表现出情意缠绵之态。故事中,

①王立,刘卫英:《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学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
第 106 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125 页。
6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妇女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美貌是向大帅发起复仇进攻的最大优势,于是她曲意奉

承,并在恰当之时从衣袖中拔出匕首欲为丈夫报仇雪恨。从复仇逻辑上看,歌者妇

的隐忍虽然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决断,是必然复仇的坚定,但却不是真正的理性选择。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极其珍贵的,真正的有理性的复仇是既要毁灭仇敌,又

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因此作者安排歌者妇“自杀”这一环节,与其说是表现歌者妇

在隐忍复仇失败后的绝望,不如说是保全女性“贞烈”的一种手段。

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第五章“女性与中国复仇文学主题”中指出,

女性由于先天的不利条件,经常会受累于伦理的牵连而不得不采取一种更为隐忍

的保全生命的复仇模式——抚育幼童复仇①。此类复仇模式主要是女性多年隐忍在

仇人身边,教导幼子,借助幼子之手复仇雪恨。以《崔尉子》为例,唐朝天宝年间,

清河崔尉与妻王氏前往大和县赴任,赴任途中崔尉为撑船孙氏谋财,崔尉被推下船

淹死,王氏被迫嫁给孙氏,而此时王氏腹中已怀有崔尉亲子。面对杀夫仇人,王氏

虽然“窃诲以文字”,经常私下给亲子教授文字,但是为了保护幼子,她并未告知

儿子自己的生父是谁。多年后,崔尉子在外地遇见一老妇人,妇人拿出一件王氏曾

经为崔尉缝制的衣裳。在追问之下,崔尉子才知道老妇人是崔尉的母亲,自己的祖

母。崔尉子于是拿着衣服向王氏问及亲父之事,王氏屏退左右,泣与崔尉子言:
“比

为汝幼小,恐申理不了,岂期今日神理昭然。”②念在亲子幼小所以女性不得不隐忍,

在这里,女性承担起了保护幼小复仇火种的角色,然只要契机一到,女性便会毫不

犹豫地将复仇接力棒转移到亲子手中。数年的婚姻可以一朝变化,杀夫之仇大白之

日也便成为了复仇女性果断雪怨之时,可以说在这类的复仇方式中,女性看似没有

主动作为,实则是在隐忍中通过抚养幼子的方式扩大复仇的成功性。

此相同模式的还有“陈义郎”条,陈义郎的父亲被好友茂方杀害,义郎母郭氏

虽心中愤恨,然“茂方防虞甚切”,郭氏不得不将杀夫之仇藏于心中。某日,儿子

同样在外遇见了亲父的母亲,拿到亲父生前所穿的衣服。陈义郎也同样拿着衣服向

母亲问及父亲之事,郭母言:
“此非汝父,汝父为此人所害,吾久欲言,虑汝之幼,

吾妇人,谋有不臧,则汝亡父之冤,无复雪矣,非惜死也。”③这两类故事中的女性

①王立:
《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343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856 页。
③(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858 页。
7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看似在与杀夫仇人和睦相处,实则将深仇大恨藏于心间,暗暗等待复仇时机。与“聂

隐娘”
“荆十三娘”等刚烈强悍的侠女复仇相比,这些柔弱的隐忍女性似乎在复仇

过程中并没有付出较为大的牺牲,但这并不能说隐忍是无用且容易的。其实从人性

趋利避害的本能来说,隐忍对于女性复仇主体的精神是一种非常态的折磨,它在慢

慢地延展着昔日仇怨所带来的悲痛,让仇恨长久地折磨着主体的身心。所以隐忍有

时与直接、快意复仇相比,女性隐忍在精神上所承受的伤害更大,也更能显示出复

仇女性的复仇决心。

《唐律疏议》
“亲属为人杀私和”条有如此规定:
“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

杀,私和者流二千里;期亲,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递减一等。受财重者,各准盗

论。虽不私和,知杀期以上亲,以三十日不告者,各减二等。”①祖父母,父母等直

系亲属如果被人杀害,而受害者亲属一旦与凶手避开律法私下调解,是要被判处流

放等罪罚;如果双方之间没有和解,但是受害者亲属知道自己的家人被他人杀害而

没有报案的话,也要受到法律惩处。上文中的郭氏和王氏都曾知情不报,但却被法

外开恩,说明法律对复仇者有一定的特殊考量,并不是一味追求法条执行的严肃性。

尽管这类复仇并不像男子复仇一样手刃仇人。但是女性避开了其生理弱势特点,利

用为人母、为人妻的身份优势,在杀夫仇人的眼前教导孩子,瞒天过海抚养幼子延

续复仇的火种,等亲子长大成人复仇的行为同样需要强烈的复仇意志力。可以说,

女性隐忍与待儿子成人雪冤母题的结合,将女性自有的母性本能与伦理功能发挥

到极致,显示出“性别、母性力量在男尊女卑的文化的肯定以及对于传统妇女观的

冲击”②。值得注意的是,继父对幼子数十年的养育,妇女与仇人多年的婚姻在文

本中并无甚体现,作者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在幼子如何巧遇祖母及获得亲父衣衫

这一情节之上。可见婚姻、抚育幼子等恩情都毫无意外地为亲缘伦理复仇所服务。

不论是假意屈服还是抚养幼子,女性复仇主体都主要是通过获得仇主信赖,使

其放松警惕的方式展开复仇行动。此外,还有另外一类隐忍复仇方式,女性主体隐

忍的对象不再是仇主,而是通过依靠更高一级的权势力量支持来获得复仇成功。如

《上清》篇:

①(唐)长孙无忌著,刘俊文点校: 《唐律疏议》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第 361 页。
②王立:《古代女性在复仇中的作用试探——四论女性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
年第 5 期,第 49-54 页。
8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贞元壬申岁春三月,丞相窦参居光福里第……窦曰:"陆贽久欲倾夺吾权位,今
有人在庭树上,即吾祸之将至矣。且此事将奏与不奏。皆受祸,必窜死于道路。汝
於辈流中不可多得,吾身死家破,汝定为宫婢。圣居如顾问,善为我辞焉。"上清泣
曰:"诚如是,死生以之。"……上清果隶名掖庭且久,后数年,以善应对,能煎茶,
数得在帝左右。德宗谓曰:"宫内人数不少,汝大了事,从何得至此?"上清曰:"妾
本故宰相窦参家女奴,窦参妻早亡,故妾得陪扫埽。乃窦参家破,幸得填宫,既奉
龙颜,如在天上。"德宗曰:"窦参之罪,不止养侠刺,兼亦甚有赃污,前时纳官银
器至多。"上清流涕而言曰:"窦参自御史中丞,历度支户部监铁三使,至宰相,首
尾六年,月入数十万,前后非时赏赐,当亦不知纪极。乃者彬州送所纳官银器,皆
是恩赐。当部录日,妾在彬州,亲见州县希陆贽恩旨,尽刮去,所进银器上刻藩镇
官衔姓名,诬为赃物。伏乞下验之。"於是宣索窦参没官银器,覆视其刮字处,皆如
上清之言。时贞元十二年。德宗又问养侠刺事,上清曰:"本实无,此悉是陆贽陷害,
使人为之。"德宗至是大悟,因怒陆贽曰:"老獠奴,我脱却伊绿衫,便与紫着,又
常呼伊作"陆九"。我任使窦参,方称意次,须教我杀却他。乃至权入伊手,其为软

弱,甚於泥团。"乃下诏雪窦参冤。
如果说为血亲隐忍复仇是女性必须要承担的宗族伦理责任,那么为恩主隐忍

复仇则彰显出复仇女性的忠义、勇敢,可以说是具有雄性化的品质。
《上清》是一

篇讲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由权利纠纷引起的通过买凶杀人、栽赃诬陷等阴谋手段

打击政敌的故事。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的丞相窦参有一个极其宠爱的婢女,名叫

上清。某日,窦参在院中树上发现了政敌陆贽派来的刺客,他便倾尽家财脱困引走

刺客,然次日又被陆贽污蔑有通藩和贪污之罪。在预料到自己将败之时,窦参嘱托

婢女上清入宫为婢,为自己辩白。此后,上清在宫中隐忍多年,终于得到德宗的信

任为窦参复仇辩白。《上清传》为唐人柳珵所作,小说中的人物涉及窦参、路贽、

德宗等多人,但是却偏偏被收录于《太平广记》
“童仆”类,可见编者目的是在歌

颂上清这一忠诚、聪慧、勇敢的底层复仇婢女形象。

二、行侠复仇

“侠”之精神盛于战国,
《韩非子·五蠹》指出“侠”带有“带剑”
“聚徒”
“立

节操”②等特点。作为一个特殊阶级,
“侠”不避法制,具有危害社会正常运转的力

量。但是不管“侠”最初具有怎样的伦理内涵,当其“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必然接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168 页。
②(战国)韩非著:
《韩非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52 页。
9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受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的改造” 之后,这种与国家“公的解决”有着明显冲突的

“私的解决”的自力救济形式将会被融入儒家“仁义”核心,变成了一种被追捧的

阶级,于是唐代“慕侠”之风由此生发。埋名行侠是指女性复仇主体以“侠”
(武

力)的方式进行复仇,展现出超人的果断力与决策力。如《崔慎思》篇:
博陵崔慎思,唐贞元中,应进士举。京中无第宅,常赁人隙院居止。而主人别
在一院,都无丈夫,有少妇年三十余,窥之亦有容色,唯有二女奴焉。慎思遂遣通
意,求纳为妻。妇人曰:"我非仕人,与君不敌,不可为他时恨也。"求以为妾,许之,
而不肯言其姓。慎思遂纳之。二年余,崔所取给,妇人无倦色。后产一子,数月矣,
时夜,崔寝,及闭户垂帷,而已半夜,忽失其妇。崔惊之,意其有奸,颇发忿怒,
遂起堂前,彷徨而行。时月胧明,忽见其妇自屋而下,以白练缠身,其右手侍匕首,
左手携一人头,言其父昔枉为郡守所杀,入城求报,已数年矣,未得,今既克矣,
不可久留,请从此辞。遂更结束其身,以灰囊盛人首携之,谓崔曰:"某幸得为君妾
二年,而已有一子,宅及二婢皆自致,并以奉赠,养育孩子。"言讫而别,遂逾墙越
舍而去。慎思惊叹未已,少顷却至,曰:"适去,忘哺孩子少乳"遂入室,良久而出,
曰:"喂儿已毕,便永去矣。"慎思久之,怪不闻婴儿啼,视之,已为其所杀矣。杀其

子者,以绝其念也,古之侠莫能过焉。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谋杀这种罪行;自从有了谋杀这种罪行,就有亲属

报仇来对这种罪行进行惩罚。” ③复仇作为一种伦理义务要求复仇者应该不惜一切

代价报仇雪恨。崔慎思妾之父早年被郡守无故杀害,复仇女性多年留于城中寻求报

杀父之仇的机会,体现出复仇女性巨大的伦理责任感。她们面对威胁或苦难即使会

比男性复仇者付出的代价更大,却依然义不容辞。王立先生指出社会对复仇的肯定

认同存在两面性,一方面这种观念会影响到人们对这些实施复仇的主体人的人格

品评产生钦慕,另一方面这种对复仇者的敬仰,实际上也是民众对复仇力量的向往。

所以文中“忽见其妇自屋而下,以白练缠身,其右手侍匕首”⑤一段对崔慎思妾武

力的特写,实质上不仅寄托了平民维护社会正义的理想,而且也是对弱者心理平衡

的一种补偿,代表普通民众对反抗暴力施害精神的向往,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平广

记》女性复仇书写具有果决性与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作者除了用武力来展现这些

①许倬云:
《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68-69 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1456 页。
③(美)摩尔根著,马雍、马巨翻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年,第 85 页。
④王立,冯智华:
《明清小说女性以技复仇描写与社会心理》 ,
《丹东师专学报》 ,2002 年第 3 期,第 1-4 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1456 页。
10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女侠的气度之外,也通过“杀子”这一行为为“复仇女侠”加上“义”的光环。比

如“崔慎思”中,复仇女性“杀其子者”行为被作者赞赏为“古之侠莫能过焉”,

“贾人妻”中的女性使其幼子身首分离的行为被京中众多侠义之士传播。可见作者

对这种杀子绝念的暴力手段是持着推崇的态度,体现了唐代豪迈洒脱、任侠果敢的

精神气质。

三、易装复仇

易装复仇指的是复仇女性通过女扮男装隐藏身份进行复仇。
“见其服而知贵贱”

,儒家用一整套服饰制度将国民规定在某一个阶级与性别之中,以此来别贵贱,

明等差,异性别。服饰与性别的严格对等使服装成为了具有性别隐喻的符号,因此

众多女性不得不严格按照社会伦理对自身的期待去穿上属于自己的服装。由此,社

会就达成了一种契约,便是女性只能穿女装,一旦女子换上了男装,那么她就可以

暂时获得男性的身份,行走在男性的生存空间之中。

“谢小娥传”便是著名的通过易装方式完成伦理复仇的例子。与上文众多女性

复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谢小娥对复仇有着很深的执着。首先,她易装为男子,

借用男性的身份在江湖之间寻找只知姓名的仇人,仅仅凭借着梦中亲人的短短隐

语便坚持不懈地寻找,可见复仇女性的心智有多么坚定。其次,潜伏在仇人家的小

“已二岁余,竟不知娥之女人也”②,其潜伏两年,仇人依
娥表面温顺,心怀愤怒,

旧不知其身份,可见小娥机敏聪慧。接着,明明杀父、夫之人近在咫尺,小娥却为

了明确罪证而潜伏等待两年,耐心远超于常人。最后,趁着申兰、申春醉酒酣睡,

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③,行动与安排有条不紊,

足见她的冷静、机智和勇气。相较于申春、申兰,不论是性别上,还是身份地位上,

身为商妇的小娥都是力量偏弱的一方,然而其智斗强敌、以弱胜强的人格力量却成

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多被模仿的主题,不断敷衍后世流传。唐代中后期,社会刚刚

稳定不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李公佐希望借“孝妇”
“贞妇”等观念来重建大众

对五伦纲常的信任。所以小娥在贼盗劫船事件中能独存下来,在有谜题困惑时能恰

巧遇到高人指点解惑,在手刃申兰时能有幸被官府赦免,甚至还能因节行得到众多

①(西汉)贾谊撰,方向东译注:《新书》
,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 44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4031 页。
③(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4031 页。
11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人物的追捧与求娶,这里面既有作者的善意又是作家的故意。

“妇人女子,婉娈闺房,以柔顺静专为德,其遇哀而悲,临事而惑,蹈死而惧,

盖所当然尔。至于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斡旋大事,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安史之乱后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救世补弊心理,当女子做出超越传统女性之

“几于烈丈夫”事时,是具有高效的社会传播价值与后世流传意义的,有利于重建

社会道德秩序,这也是李公佐创作此文的缘由。与此相反,李复言《尼妙寂》在重

述此事时加以扩充,
“勤恭执事,昼夜不离,见其可为者,不顾轻重而为之,未尝

待命”②,他甚至还考虑到小娥晚上是如何就寝的,
“昼与群佣苦作,夜寝他席”
“逾

年,益自勤于”③。更为重要的是,在小娥夜梦其夫对其说“杀我者,禾中走,一

日夫”这一段剧情之时,李复言在《尼妙寂》中增加了“寂忽梦父被发裸形,流血

满身,泣日:
‘吾与汝夫湖中遇盗,皆已死矣。以汝心似有志者,天许报仇,但幽

冥之意,不欲显言,故吾隐语报汝,诚能思而复之,吾亦何恨’”④几句来说明妙寂

的复仇是得到天道的同意与认可,此外作者甚至还对尼妙寂栖身的寺庙有更多的

书写以表明宗教对小娥复仇的支持⑤,相较于李公佐的《谢小娥传》,李复言的重写

更具有神秘与幽冥色彩,这也是《太平广记》编者将李复言重演《尼妙寂》放在《太

平广记》“报应类”的原因——宣扬佛法与报应观念,劝诫世人谨慎行恶。

《中庸》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已如事存,孝之至也。”

对于孝的施行,不仅要在父母生前,也要推及到父母亡故后。崔慎思妾、谢小娥、

贾人妻等复仇主体通过变装、行侠等方式为父复仇,可以说不但是子女在伦理上尽

孝的极致,而且也是女子超越自身性别限制的极致,在整个古代女性史上都具有模

范意义。

①(南宋)洪迈著,穆公校点: 《容斋随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 196 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08 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07 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07 页。
⑤柳卓霞:
《貌合神离——李公佐<谢小娥传>、李复言<尼妙寂><新唐书·谢小娥传>比较阅读》 ,
《社会科学论
坛》
(学术研究卷),2009 年第 7 期,第 121-126 页。
⑥辜鸿铭注译:
《大学 中庸》 ,武汉:崇文书局,2017 年,第 195 页。
12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第二节 冤魂复仇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①,人死之时热气上涌魂升魄降,说明魂

是人死后的一种存在方式。且“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
“世谓人死

为鬼,有知,能害人”②,当人“强死”之后,魂体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形亡

神存,灵魂不灭,又因其具有生前惨死记忆,所以女性冤魂有动机向施害者施加复

仇手段。

冤魂复仇是指女性受害者由于生前的种种不公平对待,在死后以冥诉、鬼魂现

身等形式向仇主展开复仇的行为。复仇虽然以正义为基础,但是复仇女性们在复仇

时往往还伴随着受害或受辱,有的女性虽然能够凭借自身的武力或者是坚韧的意

志力在现实生活中复仇雪恨,但由于古代女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弱势地位,所以常常

要受到外在伦理规范制约,不能够有效地雪冤行仇。因此,女性复仇主人公就将目

光转移到非现实世界,通过复仇意念在幽冥世界的延伸,象征化、神秘化的化身冤

魂,凭借鬼神之力显形作怪、举报伸冤、附身雪冤等形式消仇解怨。

一、举报伸冤复仇

举报伸冤复仇是《太平广记》女性冤魂复仇故事中的常用形式,女性们延续了

死亡之前的弱者原型,以梦或者魂体形式出现在执法者、亲人面前,陈述冤情以盼

律法雪冤,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复仇手段。复仇者借助举报诉冤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分别为女性冤魂在阳间和在阴间复仇。

(一)女性冤魂在阳间复仇

复仇女性在阳间伸冤,主要是向人间执法者讼冤。此类故事与中国自古以来的

“清官”崇拜息息相关,表明复仇冤魂在死后仍然饱含着对官员的信赖与对律法的

期望。如“涪令妻”一条:
汉王忳,字少琳,为郿县令。之邰亭,亭素有鬼。忳宿楼上,夜有女子,称欲
诉冤,无衣自进。忳以衣与之,进曰:
“妾本涪令妻也,欲往官,过此亭宿。亭长杀
妾大小十口,埋在楼下,取衣裳财物,亭长今为县门下游徼。”忳曰:
“当为汝报之,
无复妄杀良善也。
”鬼投衣而去。忳且召游徼问,即服。收同时十余人,并杀之。掘

①李梦生撰:《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 990 页。


②(东汉)王充:《论衡》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 315 页。
13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取诸丧,归其家葬之,亭永清宁。
汉朝时期,
“亭”作为治理民事的政治机构与底层百姓联系非常紧密。郿县县

令王忳途径邰亭时遇一女鬼,女鬼自称为原涪县县令之妻,在随丈夫赴任途中遭当

时的邰亭亭长杀人劫财。由于原邰亭亭长现为王忳管辖县区的“游徼”,所以女鬼

请求王忳为其伸冤解仇。王忳在嘱咐女子切勿妄杀良善之人后便立即着手调查此

案,并将当时作案的所有人员绳之以法。此后,邰亭也不再有鬼魂出没。故事中的

女性冤魂为了复仇曾多次向路人伸冤,致使“亭素有鬼”之闻,显示出了复仇女性

的坚韧与不屈;官员王忳在会面冤魂时“以衣与之”,在案件审理之后“掘取诸丧,

归其家葬之”等行为,也同样彰显出官员对百姓的体察与良善,树立了良好的“清

官”形象,可以说具有了后世公案小说的要素。

再有“苏娥”一条,情节逻辑同“涪令妻”类似:首先是商户女苏娥在行商途

中为鹊奔亭亭长龚寿杀害,苏娥鬼魂向在此投宿的官员何敞陈述冤情;接下来,在

直面苏娥伸冤之后,何敞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反而仔细核对苏娥尸骨,核实鬼魂

所说之事确为事实之后才下令逮捕龚寿,为女性冤魂雪冤。这两篇汉代女性冤魂诉

冤故事都是按照女鬼被害——向官员诉冤——官员雪冤这一叙事模式展开,对于

结局的处理也均是将所有作案人员斩首,没有一丝容情之处。《后汉书·列女传》

也有赵娥为父兄复仇手刃仇人后,主审官员宁愿罢官也要放走赵娥的例子,可见汉

代官员对复仇行使人的同情与支持。作为汉代的主要意识形态,董仲舒《春秋繁露》

中也有相关提倡复仇的观点,如“《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

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② 两汉时期“大一统”与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全

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儒家倡导的伦理使整个社会对复仇之风大开其门,

并利用国家的公权力帮助无力直接行使复仇权利的女性们完成复仇任务。

然而,由于审判官员的固执己见,或仇主私人权力对审判过程的干扰,女性冤

魂在阳间依靠人间律法的讼冤之路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如《精察二·孟简》篇,

故事中的女性复仇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前因是复仇女性包君妻生前吃下土豪赠送

的含蛊虫果实后痛苦不堪;为了解蛊,包君妻和丈夫坐船拜访土豪;然而土豪为了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898 页。
②苏舆:
《春秋繁露疏证》
,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49 页。
14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掩盖罪行,便雇人在船上伏击打死包君妻,并且向当时的浙东观察使李逊捏造了包

君“倚恃前资,领妻至庄,罗织搅扰,以索钱物”①的谎言。面对丈夫被诬蔑、审

判官员李逊私心、自己的案情得不到相应的雪冤,包君妻以魂体身份出现在监察使

独孤的梦中,“梦一妇人,颜色惨沮,若有所诉者。捧一石砚以献,独孤公受之,

意颇凄恻”②,惨淡的面容,似语非语的神态让独孤心生同情,于是他决定重审此

案。然而事情并没有向着成功的方向前行,李逊依然“以其不直”为借口,
“遂凭

土豪之状”,并杖打为包君妻诉冤的包君之兄。面对李逊的偏执,独孤不得不称病

黯然退场。复仇的核心在于正义,而以“仁”为本体构建的伦理道德秩序又赋予了

复仇成功的必然性。所以在一年后,有尚书孟简重新为包君妻翻案,并判土豪一家

十余口“尽毙于州”。唐代开始有意为小说,尽管“孟简”较汉代“涪令妻”
“苏娥”

两篇女性冤魂讼官复仇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然三篇文章的本质都是复仇女性冤

魂现身于人间执法者面前,述说冤情请求伸冤。这类受害者生前任人宰割,死后由

清官诉冤的模式,显示出复仇者对法制浓烈的渴望与依赖,以及对于自身被残虐的

不满与愤恨。文中执法者对仇主“请皆斩之,以助阴诛”
“收同时十余人,并杀之”

等审判结局的强化,也显示出小说创作者希望执法者能够拥有对不公平事件的不

容忍与对蒙冤女性的同情态度。

除了向官员诉冤,也有复仇女性向亲人伸冤,通过亡灵托梦述说被害过程。如

《田先生》篇中,进士李生之妻在州衙后堂生产,却梦见鬼神责其生产时腥秽,将

其驱逐之。因为丈夫李生素来不信鬼神,排斥神异之事,李生妻便不敢对他人道其

梦中遇鬼被难之事,也没有时间移居他处生产,所以“既产为鬼所恶害,耳鼻流血

而卒,殡于官道侧”③。面对此种杀身之仇,李生妻没有沉默,她不但向丈夫李生

诉冤,详细地告诉丈夫自己受害经过而且还出谋划策,提醒李生向田先生帮忙。在

这则故事中,女性冤魂显示出超凡的冷静与智慧,她不仅向亲人道出受害真相与过

程,而且还指引亲人向有能力帮助自己的田先生求助,可见女性冤魂在复仇之时的

智慧与勇气。

“血亲复仇在古代中国社会伦理化规范的倡扬之下,借重鬼灵复仇方式的必然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1263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1263 页。
③(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74 页。
15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性和超时空性,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生图景和情感归属” ,因此女

性鬼灵们为了完成血亲复仇的目标往往会借助各种形式与手段向亲属诉冤。以“诗

歌”形式为例,
《幽州衙将》中继妻李氏专断狠绝,对于原配孔氏留下的五个孩子

动辄打骂毫无慈母仁义之心,孩子们不堪继母虐待便前往亲母坟前哭泣。为母者的

天性让已死的孔氏从墓中现身安慰孩子,为了让孩子继母受到应有的责罚,孔氏在

白巾上写下《赠夫诗三首》:
“不忿成故人,掩涕每盈巾。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

匣里残妆粉,留将与后人。黄泉无用处,恨作冢中尘。有意怀男女,无情亦任君。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②孔氏在诗歌中丝毫不见恨怒之意,反而只诉悲寂之情,

以“孤坟”的荒凉唤醒丈夫的慈爱与愧疚之心,并且使此诗上达天听为帝王所感,

达到了让虐待继子的李氏获得惩罚的目的。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

愁,常多感慨。”③孔氏利用诗歌的感染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悲惨女性形象以获得了

丈夫乃至于权力机构的同情,赢得了为亲子复仇的成功。

除了因为无辜惨死或者亲属被伤害向亲人伸冤的故事,还有因为陵墓被辱而

《淮南子·泛论》指出“发墓者诛”④,受安土重迁与死亡崇拜的影响,
向亲人伸冤。

古人认为侵扰陵墓是一种对死者的不敬行为,因而侵扰陵墓的行为往往会招致死

者的复仇。“华妃”一条:
开元初,华妃有宠,生庆王琮,薨葬长安。至二十八年,有盗欲发妃冢,遂于
茔外百余步,伪筑大坟,若将葬者。乃于其内潜通地道,直达冢中。剖棺,妃面如
生,四肢皆可屈伸,盗等恣行凌辱。仍截腕取金钏,兼去其舌。恐通梦也,侧立其
尸,而于阴中置烛。悉取藏内珍宝,不可胜数,皆徙置伪冢。乃于城中,以辆车载
空棺会。日暮,便宿墓中,取诸物置魂车及送葬车中,方掩而归。其未葬之前,庆
王梦妃被发裸形,悲泣而来曰:"盗发吾冢,又加截辱,孤魂幽枉,如何可言。然吾
必伺其败于春明门也。"因备说其状而去。王素至孝,忽惊起涕泣。明旦入奏,帝乃
召京兆尹万年令,以物色备盗甚急。及盗载物归也,欲入春明门,门吏诃止之,乃
搜车中,皆诸宝物,尽收群盗。拷掠即服,逮捕数十人,皆贵戚子弟无行检者。王
乃请其魁帅五人,得亲报仇,帝许之。皆探取五脏,烹而祭之,其余尽榜杀于京兆

①王立,刘卫英:《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
第 11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620 页。
③(唐)孟棨: 《本事诗》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第 3 页。
④(汉)刘安著, (汉)许慎注,陈广忠校点:《淮南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 年,第 335 页。
16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门外。改葬贵妃,王心丧三年。
古代常有厚葬之礼,作为帝王宠妃与庆王生母的华妃陵墓自然富丽堂皇,这样

的厚葬往往引起奸人觊觎。令人愤怒的是,盗墓者不但盗取了华妃陵墓中的金银器

皿,而且还见色起意,顺势奸污了华妃的尸体。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

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②中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维

模式使生者对故去之人往往存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同时也会延伸到逝者的尸体,

因此对于死者身体的侮辱自然会导致死者的愤怒。所以,华妃便向她的儿子庆王托

梦伸冤,而庆王也当即向皇帝禀明情况严惩盗墓者。值得注意的是,盗墓贼在盗取

华妃墓葬之时,由于担心亡灵复仇,还自作聪明地搞了一种仪式——将尸体倒立起

来以压制怨气。盗墓者明知此事是对死者的不敬,却还是为墓中重财刺激引出心中

恶念,夺财虐尸。文中复仇女性对庆王的诉冤,统治者对于盗墓者的严惩,反映了

唐代社会对此种盗墓辱尸行为的深恶痛绝。

(二)女性冤魂在阴间伸冤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言“小民有情而不得申,有冤而不见理,于是不得不诉

之于神。” 当阳间律法不能保证复仇女性的冤情得到昭雪之时,冤魂们就会通过第

二种方法——向阴间执法者或鬼神寻求帮助。
“侯生”一条中,侯生之妻韩氏梦入

阴衙与前世结仇的卢氏当堂对质,原来,韩氏前世曾经有负于卢氏,卢氏才“诉于

上帝,且欲雪前身冤”④。灵魂不灭的观念催生出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而这种

想象必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所以古人就将现实世界的官僚机构体系搬到

了阴间,使阴间律法成为了阳世司法制度在他界的延伸。所以这些复仇女鬼在阴间

伸冤的行为不但体现了人民对法律的依赖,又彰显出了“阴司”的威严,对现实世

界具有威慑力。比如,复仇女性在向仇主伸冤之前,一般会向阴间执法者请求“复

仇通行证”,以获得雪冤的许可。
“严武盗妾”一条中,四川节度使严武在引诱邻家

妇女私奔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责竟将该女子投入河中致其死亡。多年后,女子冤

魂现形告诉严武,这桩惨案已经向天神伸冤,果然,第二天严武以死果报。虽然这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619 页。


② 楼宇烈主撰:《荀子新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8 年,第 386 页。
③(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志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第 43 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238 页。
17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里的女子也是显出身形,但是她并没有对严武做出实际性的伤害,反而是上报天帝,

由“天神”对作恶者进行审判。和人间一样,向阴间执法者伸冤的过程也并不是一

帆风顺。由于鬼神世界与人世的相通,人间通用的官僚吏治文化也可能会限制冤魂

的复仇行事。
《张公谨妾》中张公瑾无故杀妾,妾死后在阴间官府伸冤,但因为张

公瑾与阴间的天主原是同乡,所以阴司在妾室举报张公瑾杀妾之时多有维护,并导

致女性冤魂申报索命之路辗转历经三年才“今乃得申,官已追之”。宗教的神圣性

使神明具备了无情、无私、无偏之属性,然而在《张公谨妾》中,佛教的六道轮回

之地、冤魂伸冤之所竟如人间官场一般有了人情,多了私意,显示出了宗教的世俗

化与人情化。

女性冤魂的神秘色彩与官法相互缠绕,共同构成了以律法为基础的冤魂复仇

故事,因此在伸冤举报类的女性冤魂复仇故事中,往往突出的是执法者或者被求助

人的声望,女性复仇冤魂本体只承担了故事的讲述者或者引导者的角色,主动性大

大地降低。

二、附身复仇

附身复仇指的是女性冤魂在死后通过附在他人身上完成自己的复仇大业。

人死后有灵,灵魂不灭便意味着女性复仇者们也可以借用他人的身体进行活

动。唐代以降,因为负心而造成的感情复仇先后涌现出来,这与隋唐科举制度的创

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科举制度的设立,给了知识分子向上晋升的通道,导

致了士人“富贵易妻”现象的发生,进而催生了颇多的情感复仇故事。
《霍小玉传》

是唐代女性复仇故事的代表之作,代表了千千万万徘徊在功名利禄之门的举子在

爱情与仕途两难中的复杂抉择,代表了封建入仕制度对两性婚姻,特别是深情女性

的戕害。霍小玉本是霍王之女,在父亲死后,因为母亲地位卑微被赶出王府,所以

想寻一男子婚配求个归宿;而李益则是中唐大历年间赴京赶考的进士,欲“思得佳

偶,博求名妓”。于是在媒婆鲍十一娘的安排下,李、霍二人走到了一起。然而好

景不长,李益在取官赴任后便将与小玉的盟约忘在了脑后,他为攀附高门毫不迟疑

地聘定卢氏为妻。小玉因此怀恨在心,便在淤积成病之后托人招请李益,然而李益

却避而不见。对于李益的无情无义,已经化身为鬼魂的小玉附身到一男子身上故意

与卢氏发生亲密行为,引诱李益与卢氏之间的婚姻产生隔阂。此外,在叙事中为了
18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表明小玉对李益的报复是合理且正当的,作者还借韦夏卿等旁观者之口对李益进

行豪不留情地批判,并让侠客黄杉客介入帮助小玉完成使命。由此可见,李益的所

作所为与作者认为的中唐文人阶层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格格不入。而这种把婚姻

视为博取功名利禄、维护仕途利益手段的观念也不符合中唐士人阶层的婚姻爱情

观。

三、尸身复新复仇

尸身复新复仇指的是女性复仇主体在蒙冤受死后,尸身不腐,如生前一样保持

原状。此类故事中,受害女性的尸体一般都为事主所抛弃或掩盖,在机缘巧合之下

尸体重现世人眼中。故事的结局一般是通过鲜活的尸身引发广泛地社会讨论或相

关的自然灾异以获得复仇伸冤的成功。如“绿翘”一条:
客有宴于机室者,因溲于后庭,当瘗上,见青蝇数十集于地,驱去复来,详视
之,如有血痕且腥。客既出,窃语其仆。仆归,复语其兄。其兄为府街卒,尝求全
于机,机不顾,卒深衔之。闻此,遽至观门觇伺,见偶语者,乃讶不睹绿翘之出入。
街卒复呼数卒,携锸具,突入玄机院发之,而绿翘貌如生。卒遂录玄机京兆,府吏

诘之辞伏,而朝士多为言者。府乃表列上,至秋竟戮之。
李斌城在《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指出鱼玄机等女道士“风流放诞,游历四

方,与达官文士过从甚密,或诗词酬答,或同床共饮,或调情戏谑,了无拘束。”

鱼玄机是唐代著名的女道士,曾与温庭筠、李亿等人有来往。某日玄机应邀出游,

临走时嘱咐绿翘好生招待自己爱慕的乐师并告诫绿翘要与之保持距离。可当玄机

回家之时,却发现乐师并未在家中等她,鱼玄机由此怀疑绿翘与乐师有私。当晚,

玄机夜审绿翘并将其鞭挞致死,而绿翘死前也赌天发誓必定报复。为了掩饰自己的

罪行,玄机将绿翘尸身藏于后庭之中,并谎称绿翘已离府。
“善恶到头终有报”,某

日,玄机在府中举行宴会时,一客人在青蝇“指引”下无意间发现绿翘尸身,于是

众人重新观察绿翘的尸体,发现其尸体竟如生前一般,似有诺大冤屈未雪,官府便

决定重新审理此案,为受害女性平反。

无独有偶,
《金卮》篇的复仇结构与《绿翘》类似,当家主母嫉妒婢女金卮貌

美,将其残忍虐杀,并将尸体丢于“本家埋瘗”;此后为防止他人追问婢女下落,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22 页。
②李斌城等著: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06 页。
19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便对外宣称“婢金卮逃走” ;不料多年以后,该地发生洪水,将埋尸之地冲出,

金卮的尸体如刚死一般未见腐烂,当地人以此为奇,便将这一起异事报与官府;最

后在主妇伏法当晚,金卮尸身才腐烂。整个故事充满了巧合,尸身怎能多年不腐?

而一场洪水又怎会巧合地冲向婢女的埋尸之地?创作者通过种种“巧合”安排了一

场尸身复新的复仇模式:女性受害——掩藏尸体——尸体被意外发现——社会注

意——冤情昭雪。在唐代虐婢现实下,被摧残致死的婢女们借助一具“新鲜的尸体”

引起官府注意以达到复仇的目的。而在有的尸身复新叙事模式中,受害女性以“恐

吓”方式也同样能成功复仇雪恨。
“沈尚书妻”一条中,华洪与沈尚书交好,华认

为尚书妻子善妒,便派人杀死沈妻并弃之潼江,然妻子“其尸住急流中不去”②,

并在江上原地漂浮十几日。这是一种特殊的尸身复新,与上文通过尸身不腐引起人

们注意不同,沈尚书妻尸身不腐的目的是对仇主的恐吓,让沈尚书通过心理恐惧而

受到惩罚。此类间接复仇的方式,虽不是主人公自己掌握复仇命运进行抗争,但是

她通过借助肉身的毁灭来获得社会同情,并让仇主产生恐慌情感达到复仇目的行

为,依然可以看到复仇女性在复仇实施中的主动性。

四、显形作怪复仇

显形作怪复仇指复仇女性直接显露身形或者出现在复仇对象的梦中进行复仇。

与伸冤举报复仇将复仇重心移交到执法者手中不同,显形作怪更能体现女性复仇

的主动性。此类复仇方式有两种模式,一是复仇女性直接出现在仇主梦中,通过幻

境给仇主施加心理压力。
“梦”在中国古代意义非凡,当古人对自然现象无法做出

合理解释的时候,往往会以梦来调和。荣格说: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

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

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③可以说“冤魂”就是这一张“碎

片”,人类创造了魂灵,却又受限于魂灵。女性冤魂复仇故事就是利用人类对于冤

魂的恐惧心理,不断创作、加工、流传这种恐惧,以致鬼魂成为了人类潜意识下的

“碎片”。复仇女性冤魂通过“梦”这一媒介沟通阳世与冥界,跨越人鬼之间的障

碍,成功地出现在仇主的梦中,成为了令其恐惧的“碎片”。因此“梦”中出现的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24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4105 页。
③(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
《心理学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 年,第 121 页。
20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鬼怪幻觉往往与潜在于人类心中的恐惧相结合,使梦境的承受者——复仇对象,感

受到心理压抑并由此产生种种幻境最后精神崩溃。

“夭折或凶死的鬼,这些灵魂是被强逐出肉体的,他们带着强烈的复仇心转入

新的生活中”①,而带着生前惨死经历的复仇女性们,她们新生活的终极目的就是

为了复仇。在《梁仁裕婢》中:
唐梁仁裕为骁卫将军,先幸一婢。妻李氏,甚妒而虐,缚婢击其脑。婢号呼曰:
“在下卑贱,制不自由,娘子锁项,苦毒何甚!
”婢死后月余,李氏病,常见婢来唤。

李氏头上生四处瘅疽,脑溃,昼夜鸣叫,苦痛不胜,数月而卒。
唐朝梁仁裕做骁卫将军时极其宠信一个婢女,他的妻子李氏对这个婢女非常

妒忌,对婢女百般虐待,如,李氏用绳子将婢女捆绑起来击打她的头。在婢女被虐

致死后的一个多月里,李氏莫名得了病,并常常看见受害婢女在召唤她。面对冤魂

的现身,李氏产生了无限的恐惧,心理崩溃而亡。

《正一经》曰:“闭气定静可使百鬼畏惮,功曹使者龙虎君至矣。梦之恶者,

何也……心试”③,
“心试”即心虚气不定,心理恐惧之状态,这种状态极其容易导

致鬼气侵入,精神躁动。女性冤魂通过显形于仇主梦中,引起他的恐惧心理,使其

陷入癫狂、惶惶不安的状态。如《杜嶷妾》:
梁襄阳杜嶷新纳一妾,年貌兼美,宠爱特甚。妾得其父书,倚帘读之。嶷外还,
而妾自以新来,羞以此事闻嶷,因嚼吞之。嶷谓是情人所寄,遂命剖腹取书。妾气
未断,而书已出,嶷看讫,叹曰:
“吾不自意,忽忽如此,伤天下和气,其能久乎。”

其夜见妾诉冤,嶷旬日而死。
襄阳杜嶷有一貌美妾室,极其受宠。某日,妾室收到父亲家书一封,正倚帘读

之时,遇杜嶷外出归来。妾担心自己是新纳之妾,于是不敢将家书一事告知杜嶷,

便匆忙间将书信吞入口中。面对此种可疑举动,杜嶷便怀疑妾室所看之信为其情人

所寄,于是命人剖腹取信。当晚,妾室显形诉冤,杜嶷看见妾室鬼魂恐惧而亡。

除了无辜被杀之外,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也常常与女性冤魂显形作怪模

式相结合。在这一模式中,男子或是喜新厌旧,移情别恋,或是为了利益抛妻弃女。

①(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年,508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16 页。
③董沛文主编:
《金丹阐秘》(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 年,第 54 页。
④(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13 页。
21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而女性因为其附属地位,在情爱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和被动状态,所以痴情女性对

负心男子的复仇属于“弱者的不争之争”。
《窦凝妾》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弱者的不

争之争”故事。汴州扶风人窦凝为了攀附高门,迎娶晋州刺史的外孙女崔氏,残忍

地杀死了自己的妾室及妾室肚中的两个女婴。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在与崔氏的十五

年婚姻中,窦凝的几个儿子皆未能存活,可是却很巧合的只留下了两个女儿,似乎

是在弥补窦凝对所杀害两个女儿的父爱。一日,窦凝妾显示出鬼身,向崔氏述说冤

情,并凭借魂魄之体击打窦凝的两个女儿。在这个故事中,窦凝妾通过阴间伸冤的

形式向天神提出复仇申请,然后借用显形作怪模式报“负心汉”之仇。其实,不论

男女双方是否缔结了一纸婚书,或者举行了婚礼仪式,只要两方有过情感的盟誓、

感情的结合,实质上就已经构成了一种不可脱离的伦理关系。而由于女性的社会地

位,这种关系一般来说是被动结束,因此与其说是对情感的“负心”,不如说是对

“盟约的背叛”。

但是同样是现实显形的“负心男子痴情女”的情节,在《袁乞》篇中的结局却

不一样,主母索取违约金的方式不再伤及他人性命,而是直接割掉丈夫阳物。这类

源于原始性器崇拜的复仇方式是一个极具性别色彩的母题,
《袁乞》也是较早演绎

此种母题的小说。
“传宗接代”对于中国人而言意义极其深远,作者把男性负心与

代表男性特征的器官联系起来,将对男子的复仇延伸到器官的毁灭上面,可以说既

表现了复仇者的坚定又通过“断子绝孙”这一途径扩大了复仇范围。

然而复仇女性显形并不是无所顾忌的,有时会通过某种媒介使事主进入一种

梦幻状态,以此来麻痹他。
《鄂州小将》就混合了智谋、幻术、冤魂显身等一系列

的复仇手段。鄂州小将欲要结交豪族,因此谋杀其妻与妻婢。多年后,妻婢二人假

装成未死之人,运用幻术将一破败空屋幻化成日常居住的场所,引诱鄂州小将入屋,

再以示弱的方式哄骗鄂州小将饮下酒食,致其死亡。
《李云》篇则载,李云在妻子

楚宾死后,另娶他人。新婚当夜,楚宾鬼魂现身,
“执一药来,径前,谓云曰:
‘誓

余不婚,今又与沈家作女婚。无物奉,赠君香一贴,以资浴汤。’”①然后哄骗李云

沐此“香浴”而亡。这种不直接显示恐怖鬼身,而是通过外物复仇的方式,体现出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786 页。
22
第一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类型

复仇女性与普通女子一样具有“柔弱的人性”。

“以鬼神形象表现人情是鬼神题材的最高情趣”①,由于民众无法通过自己的

力量面对社会的灾难与人生的痛苦,因此他们扩大求助途径,通过鬼怪冤魂达成目

的。因此“鬼神成为人们心理上、观念中消灾祈福、惩恶扬善的一种无上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冤魂往往能够得到复仇通行证成功复仇的原因。

①陈炳熙:
《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82 页。
②牛志平:
《古代民俗中的鬼》,
《海南师院学报》
,1994 年第 4 期,第 28 页。
23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太平广记》作为中国古代大型官修类书之一,其文献取材于野史、传记、小

说等等,共五百卷,九十二大类,可以说是了解汉至宋前文言小说的宝库。对于小

说,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了桓谭《新论》的解释:
“小说家合

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①其可观之处在于小说

以儒家伦理为本体所构建出的具有社会趋同性的思想观念,能够反映小说所处时

代的普遍价值观。因此李昉在呈宋太宗《太平广记表》称:
“伏以六籍既分。九流

并起。皆得圣人之道。以尽万物之情。足以启迪聪明。鉴照古今。”②小说家把编纂

小说作为理想人格的践行,强化了小说的伦理教化作用。本章通过对《太平广记》

女性复仇故事内容的整理,了解小说作者所传达出的复仇观念、理想女性观念等等。

第一节 女性复仇故事与理想的女性形象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③,也就是说

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受制于后天的文化创建。中国小说创作自古有注重“理性

的偏正认知结构”传统,即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以理想人格的行为导向与价值观来塑

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具有社会趋同性的意识强加于小说中的艺术人物之上,从

而构建、强化社会与伦理对此种形象的认知。所以以伦理与男性尊位为主体框架的

性别意识,要求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呈现出被定义的理想女性人格;同时,中

国统一民族群体的特性又赋予了小说创作家在创作时求同性,重共性的文化心理。

由此,作为一种文化性别,女性的理想模式在具有教化意义的官修《太平广记》中

被定义,并体现出男性作家对女性性别的审美想象和心理期待。本节从复仇动机、

复仇过程、复仇结局这三个层面,探讨《太平广记》小说创作家对理想女性角色的

期待与建构。

一、复仇动机

①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 1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1 页。
③(法)西蒙·德·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
《第二性》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23 页。
24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妇人所以有师何?学事人之道也。” 妇人事人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内院之中,

这也决定了《太平广记》复仇女性的身份多为某人之妻、某人之母、某人之女,这

些家庭角色定位也恰好符合了《礼记》对于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的伦理分配,展现出女性依附于“家庭婚姻”的伦理宿命,所以她们的复仇动机也

就离不开家庭伦理所织出的关系网。而在小说中最具有自主意识的家庭女性形象

便是妒妇。何为妒妇?“妒,妇妒夫也”,她带有由于妻子单方面的一夫一妻制与

丈夫公开或秘密的多偶制之间的不平衡而形成的一种嫉妒情绪②,从社会心理学的

观点角度来看,这种情绪是“以自私观念为核心,以对超过自己而心怀不满为特征”

的一类社会心理。妒妇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有很多,且多为仇主或者

施害者角色,与复仇女性形成“善”
“恶”的二元对立关系。小说多以现实为模拟

依据, “模拟世态”④,并尽力使其模拟的世态或情景效果达到逼真程
“模拟人情”

度。妒妇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利与地位,但是其自食

恶果的结局背后彰显出的却是小说创作者乃至于社会对妇女嫉妒心理和行为的谴

责,这也传达出社会要求女性在面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时要保持温顺的态度。然而

他们在要求妇女不能嫉妒的同时,又赞赏了妇女对婚姻爱情的执着,所以在《绿翘》

篇中,创作者对鱼玄机的同情通过“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流露而出,虽有对

滥杀婢女的行为谴责,但是又体现其对玄机这类女性的喜爱。

二、复仇过程

从复仇过程来看,多为间接复仇,如复仇鬼魂借助官府、法律等男性掌管的权

利阶层;又如谢小娥、歌者妇等复仇生者通过女扮男装、委身男性等方式取悦男性

或模仿男性获得帮助。至于直接复仇的侠女之类,虽然从表面上突破了“柔为用”

“弱为美”的女性品质,与前代弱女复仇相比更具有传奇色彩,但依然体现出其传

统妇女依附性的一面。在《崔慎思》
《贾人妻》中,侠女们要嫁夫生子,受制于婚

姻庇护是她们无法割除的生命义务。除此之外,纵观几篇女侠复仇的小说叙事,女

侠的身份定位首先是:某姓之女、某人之妻,具有伦理上的依附性、个体自由的约

①(汉)班固著,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 《白虎通疏证》 ,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第 485 页。


②(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 28-91 页。
③牛志平:《唐代妒妇述论》, 《人文杂志》 ,1987 年第 3 期,第 95 页。
④(日)坪内逍遥著,刘振瀛译:《小说神髓》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52 页。
25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束性,不免使“带剑游走”的侠义精神减色。再看侠女们的家庭生活:贾人妻每日

要哺乳幼儿,为家中生存日夜操劳;崔慎思妾要置办家庭中的宅子仆人,甚至操心

自己离家后丈夫的生计问题等等。可以看到母性或者说女性的柔和慈爱削减了侠

客的冷峻理智,使其浸染上了情感的光晕。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对小说思维的

制约,中国小说美学有着个明显的延伸态势,通过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或说刻

意摹仿),以张扬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民族情感和理想人格,来实现人伦道德教化的

教育功能和小说形象的审美功能,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小说思维的深层的机制。”

从深层的思维机制上讲,这些复仇女性在小说叙事中凸现出了她们对妇女角色规

范的认同以及顺从,是作家企图通过小说实现对女性教化的成果。

三、复仇结局

《太平广记》四十八条复仇故事中,女性复仇故事在以正义和伦理为核心的同

时,往往还考虑到了贞洁的内容,凸显出浓烈的性别色彩。比如《太平广记》女性

复仇后的归宿多为出家或者自杀,像《歌者妇》
《邹仆妻》之类,她们以自杀或者

远离世俗的方式为亡夫守节,不管这其中是否以爱情为基底有某种自愿的成分,但

是此类个体精神或肉体毁灭的趋同性结局将文本中的女性人格导向了社会化与道

德理性的理想范本,成为了一个被定义的可以为贞而死的女性人格形象。小说作者

有时不仅是依靠故事中复仇女性的结局来传达他的女性观念,而且还现身说法,以

“余”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亲临叙事文本之中,对女性主人公复仇行为表示赞扬。

如《谢小娥传》中李公佐对小娥的赞赏“女子之行,唯贞与节,能终始全之而已”

,李公认为,小娥的行为足以成为天下孝妇贞妇之典范。此外还有“李锜婢”条,

作者也同样为了表彰李锜婢为恩主守忠义的行为,在文本结尾通过评价性的语言

对婢女进行了赞赏。

统观上述女性的复仇结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太平广记》的小说社会

中,女性是被控制的对象,被定义的群体,她们既担负起了伦理的要求,又不得不

受制于男权,因此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的成了道德的标杆,有的则是被道德谴责的

对象(如妒妇等)。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小说话语世界中,女性的“暴力复仇”被提

①吴士余:
《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第 9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4032 页。
26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前设定的孝行道德消解,被家庭与贞洁禁锢,这些女性戴上了伦理的面具,变成了

一个温驯、服从、为爱而生死的形象,成为了宣扬道德的工具,成为定义女性理想

人格的范本。

第二节 女性复仇中的情、礼、法

中国古代复仇文化中有仇必报、不甘屈辱的思想与“士为知己者死”的民间道

德常常伴随着屠戮与血腥,具有酷烈、极端的色彩,这与主流“温柔敦厚”
“中和”

的文教意识以及禁止私力复仇的司法相违背。但现实情况却是审判者往往会按照

“原情定罪”原则对复仇动机所牵连的伦理关系进行思考,以此对刑罚的用量酌情

加减。所以有“复仇之风,仍极惨烈。法令于此,本加禁断,然舆论率称道之,执

法者为其所动遂亦多加原宥焉”①之言。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文本之中,法律

对于女性复仇行为的判决同样也遇到了“酌情加减”的结局,法律执行与司法之间

的疏离状态展现出女性复仇特有的情、礼、法的文化内涵关系。

复仇具有社会学与法学的双面意义②。在社会学上主要以伦理意义为主,体现

了“情”在复仇中的引发作用。
“情”之一字可以说是一切行为的核心出发点。霍

小玉、杨准妇等全心热恋之情被负心男子辜负;崔慎思妾、涪令妻的孝悌之情被贼

人无故摧毁;上清、李锜婢的主仆深情被官场政治纠纷泯灭;绿翘、宋宫人婢等对

生命的热爱之情被主人无情剥夺。这些种种美好之“情”都因为仇主干涉,肆意毁

坏而变成悲“情”之后,复仇女性的怨愤之“情”由此生发,一场女性复仇叙事也

就有了诱发点。

复仇本是原始氏族的合法自助行为,到了以法治天下的秦国之后,就成为了一

种“不法行为”。复仇的法学意义其实就是法律对于复仇案件的审理与执行。自秦

代以来,古代中国对法律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复仇的态度也多数处于禁

止状态,甚至在某些时刻,私自复仇者要受到牵连其亲属的惩罚。如《后汉书·桓

谭冯衍列传》中,桓谭上书反对复仇的建议:
“相杀伤者,虽一身逃亡,皆徒家属

①吕思勉:
《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 1329 页。
②霍存福:
《复仇 报复刑 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9 页。
27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于边,其相伤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 可见对于古代执法者而言,复仇并

不是任意之举,法律也不是可以随意装扮的小丑。但是为何涉及到复仇问题的具体

实施时,会产生如此多的矛盾?因为这触及到整个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礼。儒家看重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别,因此需要用“礼”来将这些具有差异

性的、个体性的行为规范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而排斥归于一、无差别的法②。

同时儒家又以“仁”为伦理本位,通过“仁”来解释“礼”,并由此形成一整套关

于“仁”的政治与伦理关系,所以以“仁”引发的犯罪动机实际上就成为了法律上

能否“酌情量刑”的标准,也就有了“以礼入法”与“原心定罪”等具体的法律实

施原则。以“孝”为例,
“孝”是“以孝事君则忠”之“孝”,它是统治者赖以延续

政治权利的伦理武器,权力机构凭借“孝”将“治国”概念转换成“治家”问题以

达到“家天下”目的,因此《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占据半壁江山的血亲复仇

便成功符合了在位者的政治与伦理统治愿景,获得了当权者的亲睐。所以主审此类

案件的官员不得不主动规避法律,通过“宽则得众”的做法给受害者留下行仇空间,

以展现其所履行的“孝”礼。

“礼”
“法”
“情”的相融合也体现在儒家思想影响司法判决上。
“法者,缘人

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也”③,审判机构在判案时会注意结合儒家思想以考察刑事

案件的主观性,即使犯案者需要严惩,如果其动机出自于维护伦理纲常,那么是可

以从轻判处的。所以谢小娥在报血亲之仇后受到当地官员的赦免,受到众多知识分

子的追捧。而鱼玄机因一己私妒,虽有一身才华为众人追捧,但仍然被法律制裁不

得宽赦。有时候,在复仇女性因为身死,或者无奈自杀,无法直接行使复仇权利时,

审判官员依然会依“法”缘“情”,为受害者查出真相,讨回公道。如《太平广记》

所见的两例汉代女性冤魂复仇中,地方官员虽然会友善对待前来诉官的女性冤魂,

但也会查明真相之后才重判罪犯。这样,官员在树立政府法治威严的同时也获得了

“礼”“情”的美名。

“以礼入法”
“原心论罪”使本该按章执行的律法实现了道德化,它让血缘宗

族、恩义、孝悌得以保留。由此可见,女性复仇文本的生成既表达了作者对复仇和

①(南朝宋)范晔撰: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 289 页。
②瞿同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292 页。
③(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
《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567 页。
28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报恩的认同及肯定,又体现了民众对上层阶级造福苍生、行善积德的期待和愿望。

同时,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案件所体现出的遵从外部“礼”
“法”他律与“司法”

自律相结合的特征使这种反文化、反正统的叛逆复仇精神不断地在或现实或艺术

的世界中滋养绵延。

第三节 儒、释、道视域下的复仇观

宗教与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土壤,滋养着文学艺术创作。
《太平广记》女性

复仇故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色彩。

从儒家层面来看,复仇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任何善恶之行是有回应的,要谨慎言

“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①《周易·坤》中的
行。所以伊尹言:

《文言传》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②。对道家而言,则是以“承负说”的理

论告诫世人,其所作罪行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通过“子(女)报父仇”
“妻报

夫仇”等模式延续到其亲属或下一代身上。至于复仇故事中因果转世一类,是佛教

企图强调“业”与“轮回”的展开,从而避免“因”的发生,消弭因果循环③。

一、儒家与复仇

《伦理学视阈下的中国古代小说》一文指出,叙事开启的动力源于伦理,即美

与丑、正义与邪恶的冲突,而非审美的需要④。因此,探究由伦理任务而引发的叙

事情节及其复仇观念是具有意义的。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所见的伦理内涵主

要体现在儒家的伦理关怀上。

儒家不主张无意义的情感表露,反而希望通过“怨”这种有目的情绪宣泄抒发

对某种社会群体的看法。如《窦凝妾》
《霍小玉传》讽刺了男性知识分子为了获得

仕途的风顺而忘却婚姻承诺或弃妻另娶的群体,又如谴责宋少帝等统治阶级只图

个人之乐随意扼杀他者生命的行为。儒家以直抱怨的忠恕原则是“使人人皆在世间

有一立脚点,以阻碍自己与他人之过失与罪恶之流行。义愤及与人为善之心,亦皆

①陈戍国点校:
《四书五经》(上),长沙:岳麓书社,2002 年,第 234 页。
②陈戍国校注:
《周易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年,第 9 页。
③赵晓昀:
《明代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史考察》,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 25-26 页。
④胡胜、赵毓龙:《伦理学视阈下的中国古代小说》,《社会科学战线》 ,2013 年第 3 期,第 155-159 页。
29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可以直接使善之在世间,使其自然生长之道路。” 可见儒家在“美刺”传统的指引

下给予了复仇的原则与宗旨,所以《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常常通过“美丑”
“善

恶”等对照写作,将复仇女性的孝义重诺与负心男子的薄情寡义形成对比,达到赞

美刺恶、劝善惩恶的社会功效。

除了社会功用之外,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观还与伦理关系相联系。
《礼记·曲

礼上》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②,复仇所呈现出的文化内

涵与儒家的“宗法”
“血缘”息息相关,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维系。从复仇动机看,
《太平广记》复仇女性多为了家庭成员复仇。梁漱溟先生在

《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家庭关系是中国人最首要的社会关系③。因此以血缘关

系为基本形态的宗族关系则成为了中国人必须维护的第一层社会关系,而在这种

血缘形态中,
“父”的影响常常大于子,所以在“侠女”类复仇故事中,
“杀其子者,

以决其念也,古之侠莫能过焉。”④女侠们为了复仇,隐姓埋名嫁夫生子,待完成杀

父之仇后,就会杀掉亲子脱身而走。为了报杀父之仇,她们泯灭了母性,消解了女

性最原始的情感本能,充满了宗族伦理感与社会责任感。又如对盟约绝对化的坚守,

当复仇女性与事主签订了盟约,对方却单方面违约之后,女性复仇的行为便会变得

果决与绝对,这是儒家对于责任与契约的尊重。
《太平广记》中这些复仇活动之所

以能存在依与儒家伦理道德有关。

二、佛教与复仇

“承认并信仰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种主宰自然和社会的超自然、超人间

的力量,这就是宗教。”⑤古代帝王善于利用宗教维持统治,因为他们认识到各种宗

教在思想文化上对于治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通过佛经翻

译、宗教仪式、佛教类主题小说等形式逐渐深入民间。佛教主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

式及结构注入新因素,如佛教的“因果律”就影响着小说中的复仇叙事结构。因果

律主要以“缘起”为基底,坚守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无果之因,无无因之

①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65 页。


②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84 页。
③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年,第 11 页。
④(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1456 页。
⑤郭豫适: 《论儒教是否为宗教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 3 期,第 1 页。
30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果的观念,它在复仇小说中的功能主要是使小说的情节因果完整,使受害女性的复

仇行为合理化,使作恶之人得到恶果的结局合法化。以《胡亮妾》为例:
唐广州化蒙县丞胡亮从都督周仁轨讨僚,得一首领妾,幸之,将至县。亮向府
不在,妻贺氏,乃烧钉烙其双目,妾遂自缢死。后贺氏有娠,产一蛇,两目无睛。
以问禅师,师曰:
“夫人曾烧钉烙一女妇眼,以夫人性毒,故为蛇报。此是被烙女妇
也,夫人好养此蛇,可以免难,不然,祸及身矣。”贺氏养蛇,一二年渐大,不见物,
唯在衣被中,亮不知也。发被见蛇,大惊,以刀砍杀之。贺氏两目俱枯,不复见物,

悔无及焉。
小说中的胡亮妾因为貌美受到主人宠爱,却也遭到主母的不满与嫉妒。某日胡

亮离家,主母乘机虐待此妾,并用烧红的铁钉烙其双目,逼迫此妾自杀而亡。为了

复仇,小妾幻化为蛇从主母腹中诞出,使主母恐惧万分。此篇叙事中的“因果律”

结构将对事件的简单描述转化为一种“施受”之间的必然关系:胡亮妾失双目而亡

——妾室幻化为蛇,从主母腹中诞出;接着,蛇死——主母双目失明,悔不当初。

可以看到,胡亮妾失明与主母“两目具枯”实质上就是在“因果律”下形成的合理

化的逻辑结构。与纯粹的佛教“果报论”希望从根本上断绝因果循环,摆脱因果,

解脱于尘世不同,带有中国功利性色彩的中国化佛教因果律将关怀目的转移到“业

果”之上,企图通过复仇女性对果的实施与强化达到劝解世人的作用,所以最后主

母有忏悔之心。

除了因果律之外,从报应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佛教与女性复仇之间的联动。一是

复仇故事的“转世冤报”叙事情境,它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流行。魏晋之后,

轮回说盛行。慧远《三报论》
《论因果论》认为人的一生实际上是按照“因果链条”

运行,并分为“现报”
“生报”
“后报”三种。任何一个人在没有脱离三界循环、六

道轮回之前便不能称之为自由人,其灵魂也得不到解脱。所以在“鲁思郾女”一条

中,鲁思郾女在转世之后依然要受到前世之恶因牵绊,日日夜夜受着复仇女性的折

磨最后惊恐而死。

二是“地狱报”的叙事情节。地狱报指的是复仇女性亲历地府,上诉冤情。地

狱报是较为严重的报应方式。地狱处于恶道之中,是佛教审判罪犯之所在。如张公

瑾妾被杀之后,将杀人者状告于地府,使其在地府接受审判。意在告诫众生,作恶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15 页。
31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者虽然在阳间逃脱了惩罚,但是依然无法在死后脱离地府的审判。地狱报是因果循

环中的重要一节,是佛家“因果”“轮回”与中国原始鬼神观念合并的结果。

三、道教与复仇

如果说是否“复仇”的判别标准依靠儒家的伦理关系与社会功效来评价,那么

要真正对“复仇”行为实行监督和保证则需要佛教与道教对“果”
“惩罚”的想象

建构。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们信仰神、长生修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底

,影响着中国传统小说的生成。

“善自命长,恶自命短”,道教的报复思想以承负为基础,提出“承者为前,

负者为后”②的主张,在“形神同在”的理论肩负之下,通过家族、社会、自然之

间的承负关系,达到其劝世价值。
“承负说”肇始于汉代《太平经》,可以说是道教

关于报应的较为早的理论,其中“承”指的是一个人要承受祖先善恶行为所带来的

福祸报应,而“负”则是一个人的善恶将会延及后代子孙。可以说“承”
“负”形

成了一条以血缘宗族为核心,涵括先人与后人福祸相依的路径③。这样的思想在《太

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之中比比皆是。以“窦凝妾”条为例,作者多次提到窦凝两

个女儿。第一次是窦凝妾身怀两女却为窦凝所害;第二次是窦凝与崔氏成婚之后,

崔氏虽然生育了多个孩子,但是男孩都没有存活,只有两个女孩活下来;第三次是

窦父报信让窦凝将两个女儿分别嫁往汴州参军崔延与前任开封尉李馹以避祸;最

后一次是“崔氏李氏聘女遁逃,而鬼不追,乃言曰:
‘吾长缚汝足,岂能远耶!’数

年,二女皆卒。”④窦凝妾对窦凝两女的报复既可以看作是为腹中已死两女的复仇,

又不得不说是一种“女代父偿”的承负行为。
《太平经》
“承负说”的复仇主体是天

命,或者是天在代行复仇者的角色,目的是使人们在行恶之时有所顾虑,让世人明

白天道是公正而无私的,而人的行为举止受辖于天道,作恶逆天者将承受相当的报

复结果。而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作者将天的行使权利归还为女性复仇

者本人,强调了女性复仇者的主动性。

综上可见,法律以其强制性,官府以其执行性为“复仇”保驾护航,而儒、道、

①鲁迅:
《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年,第 18 页。
②王明:
《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70 页。
③王云:
《道教的承负说与袁枚的<子不语>》
,《明清小说研究》 ,2014 年第 3 期,第 95 页。
④(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19 页。
32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佛则以其“观念”“信仰”在精神上给人以威慑,借此达到劝善抑恶的目的。

第四节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特点

一、悲剧特点

复仇虽属于一种正义、必然行为,但不论从复仇动机始于被侵害,还是复仇过

程都在“每一次侵害中都可以体现它的无限性”①来看,复仇者在挥刀结束复仇循

环之时,实际上又开启了新的复仇起点。所以《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实质上也

是具有悲剧性的。

首先,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思维,其内核是善与真的冲突。
“善”是人格生活的

目的与追求,
“真”是社会的实存境况与当下遭遇。当主体人格在现实社会中遭受

到失败性的人生体验之后就可以称之为悲剧了②。这种悲剧冲突在女性复仇叙事中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人的自我诉求得不到满足。如霍小玉追求爱情而遭受到

身心毁灭,吕顺妻、袁乞妻要求丈夫履行婚姻承诺却被背叛,司士之妻对生存自由

的诉求等等。对个人而言,生存是最基本的权利;对于一个古代女性而言,家庭、

婚姻、爱情是其存在的价值,应该也是基本的诉求,但这些都在被他人侵害,被他

人掠夺。第二个悲剧冲突是人的目的活动与社会之间的对抗。即人格的自我实现超

越了历史、社会的实际存在。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小说充斥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源于作家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源于小说创作

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源于他们对于在“文化堕落时期替人类争取真实人生道德的”

殉道者精神③。
《歌者妇》中,善良的歌者夫妇就因为豪强贪图歌者妇美貌,原本琴

瑟和鸣的恩爱夫妇双双走上黄泉之路,这是作者对官僚贵族随意强取豪夺的愤怒。

《宋官人》中的婢女因为上位者的喜怒而无辜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这是作者对统治

阶级草菅人命的指责。可见,无论是文中的各种阶级对女性人物的摧残,还是小说

作者苦闷于黑暗现实而不得不将一己意志或向往寄语于小说世界来看,两类人物

实际上都具有了悲剧性。

①(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
《法哲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 107 页。
②吴士余:
《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56 页。
③宗白华:
《艺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 165 页。
33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同时,中国古典小说的悲剧性又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中和”性特点。悲剧是

个体的毁灭,不论是叙事文本中的悲剧世界,还是小说作者所流露出的心理超越,

《太平广记》女性叙事中所透露的“悲剧”并不是纯正的悲剧,反而由于传统“中

和”意识的冲淡,悲剧显现出一种平静之态,圆满之结局。这种“中和”意识既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维模式,又为“果报的内结构特点所制约和规定”①,

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质:第一,
“自我和解”。

复仇女性虽然在受害前遭受到残酷的施暴或感受到剧烈的痛苦,但是依然能够在

失去生命、亲友的绝望与痛苦中张扬起积极的复仇精神,坚持不懈地行走于江湖之

间,甚至凭借几句梦中隐语便易装变性,多年隐忍于仇家身边,为父、为夫复仇。

第二,多种因素的聚合帮助女性复仇。女性复仇过程的本身是一个弱女子不得已而

为之的抗争,具有悲剧性。面对强大的施害方,女性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复仇欲望,

等待各种机会,把各类的人物、事件因素聚集,将其导入复仇成功的结局。比如在

“谢小娥传”中,身为商妇的小娥在力量上属于偏弱的一方,在强弱的对比之中其

复仇过程可以说是异常艰难,具有悲剧性。但是小娥依然能够在遇盗贼时独存,有

谜题时得高人解惑,私力复仇之后得以宽赦。种种的巧合因素将小娥的复仇行为导

入成功的道路,使其复仇结局落入大圆满之中。第三,
“身退之和”。这种“和”不

但体现在成功复仇上,而且还附著于女性主人公“功成身退”的结局上。
“功成身

退”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②说的是一个人功业完成

之后,要含蓄收敛才符合自然之道。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大多数女性

复仇之后并没有欣悦于所谓的复仇成果,而是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路,身退而去,寻

求符合自己的“天道”。如崔无隐妾在报杀父之仇后,并没有继续与崔无隐过着相

夫教子的家庭生活,而是杀子飘然而去,这是一个“侠女”的归宿;金卮在复仇之

后,身体快速腐烂,符合其已死之人身归黄土的归宿。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③,从所有的惨烈复

仇行为都得到圆满结局这一点看,《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实质上具有“中和”

的悲剧性特点。

①谢伟民:
《因果报应: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内结构模式》 ,《社会科学辑刊》 ,1988 年第 5 期,第 110 页。
②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北京:中华书局,2019 年,第 89 页。
③王国维: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 10 页。
34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二、世情化特点

小说是用语言建构的或现实或虚拟的事,它必然包括“施”与“受”之间的关

系。因此考察《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的各类关系,实际上是社会上“施加者”

与“接受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世情在文学艺术中的映射。它体现出下

列几种世情现实:

(一)复仇题材的世情化

复仇叙事中的女性形象涉各个阶层,有商妇、才女、侠女、主母、婢女、妾室

等等;主题涵盖了虐婢、妒妇、婚姻爱情、血亲、行侠、公案等多个题材,内容涉

及世间百态。这些形影相随的复仇异闻渗透在社会各个方面,它们贴近底层百姓生

活以彰显人伦的视角揭示了氏族、家庭、社会中的问题与冲突,表达了民众对法律

的期望与现实中的无助。所以,对这些信仰“种善因得善果”的民众来说,复仇故

事的传播不但更能够适应他们本身的思想认知,以引起心理震慑,而且“小说”这

样的街谈巷语体裁,所隐含的趣味性与传奇性也能够满足一定的娱乐需求,为市民

们持久接受与喜爱,流露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辜”的社会期

望。

除此之外,复仇结局也呈现出“世情化”的一面。复仇女性往往会于事前(后)

给予帮助复仇者某种奖励。以《宋参军》为例,宋参军在任职期间偶然暂居在司士

的房子里与司士妻的冤魂相遇。司士之妻生前被司士的弟弟奸污杀害,因为世人胆

小怯弱所以一直申诉无门。直到宋参军的入住让司士妻看到了复仇的希望,并诉说

冤情。宋参军在帮助妇女向更高一级官员诉冤复仇之后,妇女鬼灵主动现身为参军

子孙占卜前程,酬谢恩情。再有“张禹”条,张禹在帮助孙氏复仇之后,孙氏应诺

派遣女仆送来五十匹彩绸报答张禹。这种酬恩复仇的形式具有更深一层次的伦理

机制,它在体现复仇女性的善良与恩怨分明的性格同时,也淡化了冤魂的神秘性与

恐惧性,使其更具有人性与世俗色彩。

(二)因果报应的世情化

“遇上等人说性理,遇下等人说因果”①,也就是说因果实际上是具有阶级性

①(清)闵鼎玉注:
《蕉窗十则注解》
(下),成都:巴蜀书社,1992 年,第 677-678 页。
35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的。再者“盖天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故圣人之刑赏,为中人以下设教。佛氏之因果,

亦为中人以下说法。”①纪晓岚认为天下是智者少而平凡之人较多,所谓的“赏罚”

“教”只不过是圣人对于民众的赏罚治理而已。综上可见,以因果报应为框架的各

类文学作品的实质接受对象是普通民众,所谓宣教不过是统治阶级赏罚教化,维护

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女性复仇叙事亦是如此,在小说创作者笔下或者李昉等编纂

者眼中,
“因果”不再属于纯粹宗教化的佛家“因果律”,他们创作或编纂复仇类因

果报应故事的目的不仅仅是宣扬因果观念,而且还借因果构建叙事框架达到惩恶

扬善,推行社会普遍道德价值观的功效。

三、心理宣泄与情感补偿

“小说的一端起源于古代的英雄传说,另一端连接着现代的新闻记事” ②,可

以说小说作家集体性对复仇行为进行褒奖,既有史书或者历代文学家的传播“动

员”,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历史环境中,是历史主体意识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以

及需要用愤怒的情绪去表达并回击它。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最重要的心理宣

泄功能便是对于复仇必然性的坚信。如“窦凝妾”一条中,和尚与窦凝妾之间进行

了斗法:

于时有僧昙亮,颇善持咒,凝请之。置坛内阁,须臾鬼至,不敢升阶。僧让之
曰:
“鬼道不合干人,何至是耶!吾召金刚,坐见糜碎。”鬼曰:
“和尚事佛,心合平
等,奈何掩义隐贼。且凝非理杀妾,妾岂干人乎?上命照临,许妾仇凝,金刚岂私
杀负冤者耶!
”言讫登阶,擒凝如初。崔氏令僧潜求聘二女,鬼知而怒曰:
“和尚为

人作媒,得无怍乎!
”僧惭而去。
佛教为了使民众脱身苦难轮回,给世间指出了一条解脱的道路,那就是要求民

众将菩萨的慈悲为怀作为人生依归,并通过诵念佛经、举行佛教仪式化解身上的罪

恶。然而在文本中,面对复仇女性“和尚事佛,心合平等”的诘问,和尚惭愧而去

的事实一方面说明敬佛、求佛行为具有无效性的,任何不公平的施暴行为必须得到

严惩。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复仇具有正义性、合理性、不可消弭性,体现出作者对恶

性行为的愤怒以及用暴力复仇的方式去回击的思想。此外,作家用因果报应描写士

①(清)纪昀著,汪贤度校点,邵海清等译:《阅微草堂笔记全译》 (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


第 103 页。
②(美)乔治·布鲁斯东著,高骏千译:《从小说到电影》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年,第 10 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19 页。
36
第二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内涵

子们的科举事迹,经常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对“富贵易妻”现象进行批

判,如《霍小玉传》《鄂州小将》等等。

同时,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认为,汉唐复仇文学中的人物虽然本质

上具有扁平化与苍白化的特点,但是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它具有情

感补偿心理的功效①。与上文作者的心理宣泄性不同,情感补偿源自读者自身的体

验,符合了读者对于现实或理想的人生期待。复仇文本中,女性作为弱势力量要依

赖他者或是他界力量寻求复仇成功,而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有过不平遭遇的人则借

用复仇主题文学得到心理疏导与情感补偿,这样他们就能在女主人公顽强应对邪

恶力量的情节中获得强大的精神鼓舞,或在文本中的美丑、善恶对立之间找到自己

的价值判断标准,或从当朝政府对复仇女性的宽待与旌表之中想象自己的现实际

遇。由此,在强有力的心理宣泄与情感补充的双重机制之下,
《太平广记》中女性

复仇故事以“心理”和“情感”为媒介得到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簇拥,成为了外有

奇幻趣味性、内有社会价值性的永恒艺术主题。

总而言之,《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引书不同,故事的创作者也不尽相同,

所以,不管是创作者或是编撰者也不可能都按照一种有逻辑的“女性复仇”理论进

行创作编次。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些复仇故事中隐含了作者、编者所处时代的

人们对女性复仇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一定全部表现在所有的故事中,但它又确确实

实是沉浸在当时代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并通过这些创作、传阅、收录的女性复仇故

事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来。

①王立:
《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495 页。
37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文本中,大多数小说创作者都对女性复仇故事的

复仇动机、复仇过程及其复仇结果有了描述,可以说已经具有了叙事的特征。叙事

是“采用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叙述,来表达一个故事。”①本章借鉴黄霖先

生等撰《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一书,分别从时间叙事、空间叙事、叙事节奏

三方面切入,考察《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所具有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时间叙事

“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而故事是对一些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②。

阿伯拉姆在谈及叙事学的主要目的时也指出,叙述的本质是将一个故事简单地按

时间顺序排列,制作成有组织的“情叙事时间”。可见,叙事时间是指小说内容在

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也就是讲述故事的过程。有时候作者为了方便叙

述,会对物理时间内发生的故事内容进行浓缩扩展从而打乱故事文本原有的时空

秩序。由此,时间叙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个类:一类是叙事时序,指叙事文本展

开的先后次序。即故事开端到结尾,叙述者讲述故事情节所安排的时序;另一类为

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物理排列顺

序。本节研究的《太平广记》女性复仇的时间叙事,主要指叙事时序,也就是作者

如何通过时间叠加或者变换的方式对复仇故事进行叙述。

一、历时单线叙述

历时单线叙述的叙事方式指的是作者将叙事焦点围绕在某一人物身上,按照

开端——发展——结尾的时间顺序,将故事情节的因果链、逻辑线暴露在读者眼中。

以《诗经·氓》为例,作者以女子为叙事焦点,其情感变化脉络为叙事线索,对女

子订婚前的茫然内心、婚姻中的感情裂变、在兄弟家的日夜劳作,以时间顺向发展

为序进行单线叙事。此类叙事虽然常发生在叙事文学的早期,但在《太平广记》女

性复仇叙事中也大量存在,它们被小说创作者用因果与宿命连接起来,放置在历时

①徐岱:
《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 6 页。
②(英)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
《小说面面观》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年,第 26 页。
38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的空间之中,呈现出浓烈的时间属性,应和着古人对于时间经验的理解。

如《邹仆妻》一文,文首以全知视角对邹仆夫妇的身份及性格进行概述,并通

“素多贼盗,行旅或孤,则鲜有获免者”①等数语
过“自恃拳勇,独与妻策驴以路”

为下文夫妇二人遇匪情节埋下伏笔。此篇叙事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先是邹仆挑

衅劫匪,与劫匪缠斗;邹仆与劫匪双方激斗,邹仆身死;尔后邹妻机智应对,获得

劫匪信任;最后邹妻遇总首,诉冤情报夫仇。作者像是旁观者一样,运用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紧紧地将时间拉在邹妻这一条线上,让读者详细了解事件的过程与结尾,

给人以头绪性②。此外在“有意为小说”的唐传奇中,作者也采用了历时单线叙事。

《谢小娥传》就形成了以谢小娥为主的历时单线叙事的时间叙事特征。谢小娥在依

靠十八字“预言”之后沿着李公佐的解题方向,不断地查找真相、获取仇人信任、

最后报官求助,整个故事主框架沿着逻辑发展的时间顺序,以谢小娥的活动为线条,

不蔓不枝,详备始末。

可以看到,在历时单线叙事的链条上,文章始终围绕着几个关键词:时间、因

果、真实、秩序,这几个词相伴相随共同构建了《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首先,

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中基本都加入了历史时间,如《谢小娥传》以“元和

八年春”等历史时间给人以历史真实感,虽然故事中的谢小娥、谢氏、段居贞等人

在文献上无从查证,但由于李公佐是故事亲历者与作者,且历史上确有李公佐之人

的记录,就使得“谢小娥复仇故事”这样一个可能虚构的人物故事更显真实可信,

甚至在宋代进入了正史之中。再有如《邹仆妻》“梁末龙德壬午岁”、《霍小玉传》

“大历中”、
《窦凝妾》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等等历史时间的加入。历史时间不

同于“人类以其观察和体验到的日、月以及其他天体运行的周期来制定”③的真实

时间,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史传传统在文本叙事中的表达,它的

出现在增加文本真实感的同时,其所承载的厚重性又透露出命运的不可捉摸与无

可奈何,这些效应在冥冥之中又与释家相联系,共同构成了注重“因果效应”的复

仇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像“转世冤报”等具有宿命感与轮回意味的情节模式,

在体现小说劝世惩戒的功效之时,也运用时间循环形成了有秩序的逻辑结构。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124 页。
②黄霖等著: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年,第 77 页。
③杨义:
《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42 页。
39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二、时序倒错叙述

在现实生活中,时间是不可逆转的存在,然而在小说创作中,时间只是小说情

节的排列顺序而已。也就是说,时间倒错其实就是由“聚焦产生的,即作者只选择

那些允许读者知道的感觉和直觉”①。这样的叙事古已有之,如《尚书·盘庚》就

打乱了正常的时间顺向与逻辑线条,上篇以“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②为起点,

中篇才开始叙迁都之前的动员准备等等。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时间倒

错叙事主要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追溯性叙事,一种是预言性叙事。

(一)追溯性叙事

追溯性叙事简而言之就是追本探源,
《论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时间

的流逝比成眼前流过的江水,奔流不息却又永不回头。虽然现实世界的时间无法把

握与倒错,但是小说文本中的时间却可以随着作者的叙事策略而进行调节。

《崔无隐》以说话人崔无隐揭开故事序章,并通过时间追溯将故事因果还原。

开篇概述崔无隐从其亲友口中得知了一个客僧与杜某之间的谈话;此后便是亲友

所听到的客僧回忆其鼻梁旧疤的由来:首先时间回溯,客僧回忆年轻之时遭遇两位

女尸追赶的经历,随后客僧路遇一神秘老头,老者以“占卜”形式追溯女尸追人复

仇动因及客僧前世罪恶。这种打破逻辑时叙,时间追溯之中再添一层前世回溯的追

溯叙事不仅将事件的前因后果牵引而出,又回应了话引中“伤疤”之由,使整个叙

事框架在清晰绵密的同时又充斥着神秘感。从“崔无隐”条的主旨来看,其目的可

能离不开通过强烈的因果宿命框架来说明教理,以此突出“转世”这一佛教手段给

接受者带来的心理恐惧与警戒的套路;但是从故事结构上说,转世则成为了一个具

有粘性作用的隔板。因为如果将“转世”这一前提去除掉,那么小说就只是几个毫

不相关的情节与场景铺垫,也就是说,所有不相干的情节只有用“转世”这个套版

来链接,叙事才会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合理性③。这种将前世或者来世镶嵌于今生的

追溯性叙事成为了两世转生故事的早期结构模式。无独有偶,
“公佐之作,恒置己

于事件中。此传先叙己之解题,再述己之晤娥,亦然”④,
《谢小娥传》中的叙述者

①(美)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5 页。
②陈戍国校注:《尚书》
,长沙:岳麓书社,2019,第 56 页。
③保泽:
《<太平广记>轮回类小说审美研究》
,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第 41 页。
④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第 467 页。
40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存在,并且还创设了听众以及主客之间问答等叙事套路,运用追

溯性叙事揭开复仇序幕。

(二)预言性叙事

预言性叙事与追溯性叙事虽同属作者通过对时间的玩弄而形成的艺术效果,

但是预言性叙事更注重通过某种媒介为小说结局埋下伏笔,提前暗示情节发展。

以“书信”模式为例。
“信”在中国古代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它不仅能跨越

空间阻碍,也能消弭生死之隔。
《窦凝妾》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汴州扶风

人窦凝为了娶晋州刺史柳涣孙女崔氏为妻,残忍地将妾室连同其妾腹中胎儿一并

杀死弃河。多年后,在复仇女性窦凝妾即将归来之时,窦凝收到两封来自已故父亲

的书信,信中告诫窦凝“汝枉魂事发,近在暮月,宜疾理家事,长女可嫁汴州参军

“祸起旦夕”①等等,然窦凝认为此为狐妖
崔延,幼女嫁前开封尉李馹,并良偶也”

之言,不足为信,错失了最佳避仇时机。两封书信构成的“提醒”形成了文章预言

性叙事的机趣,且两封书信的内容由多到少,危机程度由缓到急,在一定程度上宣

告了复仇女性到来的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梦兆”。梦具有先兆性及神秘性的色彩,不仅扮演了对后事进

行预兆的角色,而且也充当了故事的预叙功能。中国人又把“做梦”叫做“托梦”,

“托”字具有主动性,一般而言是以神灵或者亲属为主托人,将做梦者或其亲人的

详祸以“梦”的形式告知。如《尼妙寂》中复仇女性所梦“杀我者,车中猴,门东

“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②十八字隐语,不仅补叙了其父兄被杀过程,而且
草”

预言了妙寂的复仇路径。
“有两种明显对立的思潮影响着历丈每一时代对于梦生活

的解释,一种认为梦是真实的和有价值的,可向睡者提出警告或预示未来;一种认

为梦是空洞而无价值的,其目的在使梦者误入歧途或导致毁灭。”③《太平广记》女

性复仇故事就存在着大量具有警示性的梦,这些梦的存在不再挟裹“好意”,而是

充斥着复仇女性的愤怒,是复仇来临的战歌。像《晋阳人妾》中,晋阳人夜梦“虎”,

醒后果被“虎”所啃食;《谢奂》中,谢奂梦一女子对其弹杀数头鸟而表示不满,

第二日便亡等情节。梦中所见或复仇或警惕的征兆在现实中得到应验,成为冤魂复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20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07 页。
③(奥地利)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
《释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3页。
41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仇叙事主题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总之,预言性叙事在隐晦地暗示结局、指导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在叙事之中给

人以空间错位的神秘感,诱发了读者对于“因果”的期待,构成了叙事文本的悬念。

综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间叙事与特定的文化形式相勾连,形成了复仇作品

中因果相报的文本模式。然而不论是历时时间的顺向还是叙事时间的错位,当这些

叙事手法与世事的荣枯、离合的变化与伤感相融合,最后就归结成了作恶到头一场

空的悲凉。

第二节 空间叙事

“四方上下曰宇”①“宇,东、西、家、南、北”②。
“宇”字不仅是抽象空间

的总和,还囊括了先人对于以“家”为观察点的具体空间总结。可以说,在先秦时

期文人就已经有了对空间的理解,甚至不自觉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之中。然而,因为

叙事本身所具有的线性特征使读者更倾向以历时思维来看待作品,所以空间叙事

作为小说的重要叙事维度之一,在后代小说评点与文学批评中成为了较为缺失的

一环。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文发表以

来,空间才逐渐成为了文学叙事的重要话题,并由此引发“空间转向”的热度。作

为经纬度上一个准确的历史坐标,时间与空间见证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思考与改造。

如果说在上一节的时间叙事中,时间是一个不断延伸、弯曲的变量,那么本节将把

空间理解为一个常量,按照《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人物的生存处境将空间划

分为心理空间、超现实空间、社会空间三类,借以揭示空间叙事维度对人物性格及

其文本情节走向的表征作用,并通过对叙事场景的分割展现小说家对叙事空间转

换的把握。

一、空间表征

(一)心理空间

文本中的心理空间呈现“一方面来源于读者通过阅读景物描写而产生的丰富

联想;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小说人物心灵世界的呈现,进而塑造更丰满更鲜活的人物

①(战国)尸佼著,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尸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37 页。
②(清)阮沅校注,吴旭民校点:《墨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 179 页。
42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形象。” 本章所指的心理空间特指小说人物的心灵世界在文本中的呈现,主要是梦

境潜意识或者幻觉中所流露的心理空间。

“梦者,阴阳之精也,必所喜怒,则精气从之。”②梦能将人内在的本能冲动转

化为梦中所见,即梦的实质是精神现象的替代物,是精神状态的表征。仇主在作恶

后的梦境从叙事角度考虑可以看成是复仇者归来的先声,但从施害方考虑,更多的

是其心理现象的展露。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有大量关于此类梦境心理空

间的描写,比如《宋官人》中宋少帝在虐杀婢女后梦到被该女子咒骂,这是恐慌的

梦。《吕顺》篇中,吕顺在妻子死后与妻妹暧昧,夜梦妻子咒骂,这是心虚的梦。

“梦”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成为了读者窥探小说人物心理的路径之一。然而当这种

恐惧心理在不断增强之后,仇主也有可能会在现实中产生某种幻觉,比如能看见自

己残害过的冤魂,当然它往往仅属于仇主一人所见。如《马全节婢》中马全节“染

重病,忽见其婢立于前。家人但讶全节之独语,如相问答。”③又《花严》中“左右

皆不见,唯弘称叩头死罪,如授枷棒之声,夜半而卒。”④作恶后恐惧、心虚等情绪

在“死后有灵”
“冤魂复仇”等传闻加固之后,构建成了《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

事中的心理空间。

由武力、律法甚至道德条款所规定的社会空间虽然具有强制力,能在一定程度

上保证社会的稳定以及达到惩戒效用,但只有真正的精神自律才是道德推行的基

础。这种自律来源于作恶者担忧作恶后果而引起的心理恐惧,来源于复仇者对于惩

罚力度的执着精神,来源于被求助者对于不公平事件的同情心,只有在三方心理空

间统一和谐,共同用力之下,才能使道德牢牢地捆绑在文明这艘大船之上。

(二)超现实空间

梦在扩展人类心理世界,即包括潜隐意识、怪异幻觉的描写幅度和深度之时,

也对超现实世界有一定书写,如阴曹地府等等⑤。由于女性复仇故事的特殊性,其

表现的因果宿命往往与冥界相关,所以叙事中会大量出现超现实空间的描写。超现

①李昭明、王卓玉: 《明清小说景物描写与小说空间拓展的嬗变历程》 ,《明清小说研究》


,2018 年第 2 期,第
75 页。
②(唐)欧阳询等编,汪绍楹校: 《艺文类聚·灵异部下·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1355 页。
③(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23 页。
④(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17 页。
⑤杨义: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82 页。
43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实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投射,是女性将对现实社会无法成功雪冤的意念延伸另一

个世界的结果,因此大量的复仇女性在被残忍虐杀后会借助超现实空间的力量展

开复仇行为。作为想象的空间层次,超现实空间具备了一整套运行机制以保证整个

位面的运转。首先是“神”的存在,本文在第一章已经阐释到,复仇女性要想获得

复仇的通行证,必须要上报天神,借“天”之力直接对仇主进行处罚。当然除了这

种具有绝对公正力与权威性的“天神系统”之外,也存在一个“人化”的地府官僚

统治,它主要以“判官”为主,借鉴现实社会空间的审判机制对复仇案件进行审理

及判别。这类参考现实社会的判别系统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引发所谓的腐败与人情,

这就是《张公谨妾》中复仇女性多年申诉未果的原因。此外,由于两个空间之间的

相似性,一些具有特别才能的人能够穿梭两界,成为构建两个空间之间的桥梁,因

此就有了《张公谨妾》中马嘉运“入冥”与霍司刑、主公等人交谈的情节。马嘉运

的“游冥”行踪构建起了世人对于另一个世界官员聘用的想象,这种想象与文化心

理联系紧密,它既是原始鬼神信仰造成的古人对鬼神等超现实空间存在物的审美

接受,又是《山海经》等原始神话为后代文人提供超现实空间描述的素材结果。

(三)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是情节发生的主要场所,是作者根据社会生活特性和规律构建出来

的小说人物的现实生存空间。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社会空间”的

“它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等级”①,可以说
概念,

社会空间就是人际关系的总和。依据《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本

节将其分为两类社会空间:一个受害者空间,一个是复仇空间。

受害者空间,指的是复仇女性或其亲属在受害阶段所处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

间里,人情是冷漠的,受害者是无助的,也由于此种不平衡的社会关系存在,女性

复仇故事才有了生发的前提。
《宋官人》
《杜嶷妾》
《张景先婢》等篇章是主仆之间

生命权不对等的现实关系所造成的虐婢血案;
《吕顺》
《袁乞》
《王文明》中的丈夫

在妻子死后违背承诺另结新人行为,源于夫妻双方对婚姻承诺重视程度不对等的

社会现状;
《霍小玉传》
《鄂州小将》等是对唐代社会 “抛妻另配”以获取高门政

①潘可礼:
《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 1 期,第 14 页。
44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治支持的批判。在“强与弱”
“善与恶”的现实社会的关系中,人格道德之美成为

了社会功利的唯一标准。

复仇空间指复仇女性在复仇阶段所处的空间状态。在复仇空间中,复仇女性的

力量不再一味弱小,她们可以依靠种种现实社会关系获得复仇的成功。在《苏娥》

《涪令妻》
《孟简》中复仇女性向官僚空间寻求复仇,是民间对法律的敬仰与信赖;

当然,她们也可以成为复仇直接主宰者,如《蜀功臣》
《崔慎思妾》中直接采取复

仇手段的女性;或者为了报夫仇,
《陈义郎》
《崔尉子》中的母亲多年隐忍等待儿子

长大成人;也有像《马全节婢》
《窦凝妾》等之类,存在复仇女性摒弃钱财、佛卷

等诱惑,与僧道斗法苦战,誓死要捍卫复仇权利的高光时刻。作者在极力呈现女性

的滔天愤怒时,也彰显出在社会、宗教面前,复仇依然是具有先行权的“必然”
“正

义”之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空间的生成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舞台与人物活动的具体

场所,空间更具有了寄托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的“观念性”,它突破了“空间”一

词的具体所指,拥有了象征的意味,成为了作者捍卫权利,表情达意的“表征”。

二、叙事空间的衔接与转换

罗钢《叙事学导论》指出,中国的古典小说,缀连全文的线索不仅仅依赖于时

间的发展或者延续,还通过空间的转换将一个个规模较小的故事进行连缀①。在复

仇空间中,一幕幕“悲”剧在上演,这些具有道德审美价值的社会关系与上文的受

害者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创作者在突破时间的线性规则之下,运用深层次

的空间思维,将具有抽象历时性的情节用一幅幅生动的场景表现出来,建立起空间

的布局②,同时作者在空间的流变之中,通过直接转换与间接转换的方式,又实现

空间的建构,呈现出复仇叙事的酣畅。

直接转换指相邻叙事空间的转换依靠叙事情节本身的联系而非某人或某物的

行踪。如《绿翘》篇中,叙事情节可分为以下几个:

概述 1:鱼玄机才貌受人追捧

场景 2:玄机告诫

①罗钢:
《叙事学导论》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79 页。
②黄霖等著: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年,第 289 页。
45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概述 3:绿翘待客

场景 4:玄机疑心惩戒 绿翘申冤惨死

概述 5:玄机掩藏绿翘死因

场景 6:绿翘尸身重现,玄机招供伏法

概述 7:作者感叹玄机才情

可以看到,整个故事的场景与概述是穿插进行的,情节的时间线性被分割成了

一个个的空间场景。这些场景之间叙事节奏明快,从场景 2 到场景 3 的复仇女性

被害高潮场景之间仅仅是通过一句话概述过渡,笔墨简略。而从场景 4 的死前伸

冤情节之后,作者直接将叙事的空间转移到客人赴宴,无意间发现尸体并报官环节,

不再将焦点放在鱼玄机或者绿翘这施受双方之间,可见空间的转换依赖于情节的

延展。

间接转换往往要凭借某种中介的存在,从而进行空间的跨越与转换。在《太平

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主要以人物的游走带来空间的变化,呈现叙事发展的方向。

《谢小娥传》就以小娥的游走为线索贯穿了不同的空间场景,形成一个流动的观察

视角,创造了一个不断被重唱的女性复仇故事。谢小娥从李公佐处得知杀人者姓名

之后,前往浔阳郡申兰家做工,并获取申家信任;几年后,趁着申兰与申春半醉之

时,砍申兰之头,擒住申春并哭喊吸引邻人前来;谢小娥回家之后被多人求娶,但

决心不思嫁娶之事情;后来谢小娥去往牛背山苦心修行,并于泗州开元寺接受“具

足戒”,以“小娥”为法号;李公佐途径开元寺时,再次受到小娥接待与感谢。小

说按照谢小娥的行走为顺序,将浔阳郡、申家、谢家、牛背山、开元寺等各个空间

场景串联成一件血亲复仇叙事,向读者展现出一个隐忍、聪慧同时又拥有女性“贞

洁”之美的唐代妇女形象。

总而言之,空间具有模仿和象征的功能,读者通过对故事文本所构建的多种空

间的想象与建构,能够将现实空间嫁接到文本空间之中,从而使女性复仇叙事获得

解读现实的意义。从时间叙事来看,历时单线叙事的特点使《太平广记》女性复仇

故事的讲述者将焦点放在了复仇女性身上,使读者更好的窥探女性的生存空间;而

从整个生存空间来看,文本空间的建构、复仇情节空间的转换与衔接都基于第三人

称说话人——小说叙述者。但是这第三人称所发出的声音却“破坏了被叙述世界的
46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真实,事件和人物在角心人物意识中被扭曲,被模糊化,被主观化。” 空间以人为

焦点,展现了人物的命运与生存状态,自然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太平广记》女

性复仇小说为了达到道德目的,叙述者在进行故事情节的叙述时会将感知指向某

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她们被观察,被描述,通过旁观者或者亲属之口从而将个体

的生存体验表达出来,她们始终被文本表达着,被小说创造者所定义者,被存放在

一个私密的花园中被偷窥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空间叙事在反映现实,投射现实

的同时也在构建现实,生成现实。

第三节 叙事节奏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典论·论文》),节奏本源于音乐,指的

是“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②,与速度、力度相关。后来泛

指一种美的形式,是生命的内在律动③。因此,作为中国传统审美代表的叙事小说

自然也有其节奏。王平指出,停顿、省略、概述、场景四要素之间的交替使用构成

了小说的叙事节奏④。其中“概述”
“场景”与时间的加减速度有关,而“停顿”与

“省略”则是“概述”“场景”在速度表现上的极致。

一、快节奏表达为主,慢节奏表达为辅

快节奏表达指的是作者在处理某些次要情节之时,往往通过时距的“省略”
“概

述”快速掠过内容以压缩叙事时间,从而将焦点放在叙事焦点之上。快节奏叙事的

表达盛行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内,由于“丛残小语”的特性,这段时期内

的女性复仇类小说多是由简单的场景组合而成。以《吕顺》篇为例,该篇讲述了一

个已故妻子冤魂报复再婚丈夫及续妻的故事,小说开场以概述的方式交代了复仇

事件的动因:
吕顺丧妇,要娶妻之从妹,因作三墓。构累垂就,辄无成。一日顺昼卧,见其
妇来就同寝,体冷如冰。顺以死生之隔,语使去。后妇又见其妹,怒曰:
“天下男子

复何限,汝乃与我共一婿,作冢不成,我使然也。
”俄而夫妇俱殪。

①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年,第 81 页。
②夏征农、陈至立:《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第 919 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19 页。
④王平: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142 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552 页。
47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作者先用十四个字简略地介绍了吕顺妻子去世,续娶妻妹,修三墓将来埋葬三

人等三个具有时间顺向的事件,每件事用短短四五字描述,没有任何情节的铺垫与

展开。接着故事快速向前推进,并通过“构累垂就,辄无成”一句暗示前面“修墓”

之事可能会触犯某种禁忌并因此招来报复,同时又让读者产生了墓为何人所毁的

悬念。随后叙事开始进入慢节奏之中,第一个场景是一妇女前来与吕顺共寝,作者

特意用“体冷如冰”暗示此妇为“吕顺丧妇”。其后叙事跳越到第二个场景:故去

之妻质问其妹为何共夫,并回答上文修墓不成之悬念。最后作者又用概述直接叙述

了吕顺及妻妹具丧的故事结局。概述是指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此篇小说以快节

奏的叙事方法为主,间插入慢节奏的场景特写,作者在快慢之间使事件简洁明快、

首尾清晰又不失细节的点缀。当然,这样以“概述”为主要叙事形式的简略叙事在

唐前颇为常见,还有《袁乞》等例子。这类的叙事依靠概述、场景特写、简单对话

之间的交替,使节奏在快与慢之间进行交接。两汉魏晋南北朝尚处于小说发展的初

始阶段,叙事篇幅短小、节奏粗疏,对于故事的情节还仅仅只是简答的语言敷衍、

素材铺陈。同时,小说的虽然是一种虚构文体,但是它的萌芽与发展却脱离不了“史

传”叙事的影响,所以小说家们多从“实录”
“补史”的角度出发,以“信”
“实”

为工,对故事情节进行创作。由此,在质实和叙事节奏加快的相辅相成中,仅以简

要词汇构成的唐前“琐碎短语”叙事架构呈现在文本中。

随着“有意为小说”开始,唐及唐以后的小说虽然还是以快节奏的叙事为主,

但是慢节奏的场景架构就不再仅仅是一句人物的语言或者是一个特写的短暂停留,

反而形成了有来有往的对话,慢节奏的叙述可以说得到了重用。慢节奏之速度相对

于快节奏叙事而言,指的是作者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悠闲的节奏对场面进行刻画。

以叙事中的对话为例,《张禹》篇中共有 5 句对白:
禹曰:
“行次遇雨,欲寄宿耳。”
禹曰:
“自有饭,唯须饮耳。”
女曰:
“我亡人也,塚墓之间,无以相共,惭愧而已。
”告禹曰:
“我是任城县孙
家女,父为中山太守,出适顿丘李氏。有一男一女,男年十一,女年七岁。亡后,
李氏幸我旧使婢承贵者。今我儿每被捶楚,不避头面。常痛极心髓,欲杀此婢。然
亡人气弱,须有所凭,托君助济此事,当厚报君。

禹曰:
“虽念夫人言,缘杀人事大,不敢承命。

48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妇人曰:
“何缘令君手刃?唯欲因君为我语李氏家,说我告君事状。李氏念惜承
贵,必做禳除。君当语之,自言能为厌断之法。李氏闻此,必令承贵莅事,我因伺

便杀之。”
小说中的第一个场景是,张禹在躲雨时误入孙氏之府宅,并帮助孙氏复仇的故

事。场景内容以人物语言为中心,在占据绝对叙事篇幅优势的人物对话中,作者向

读者讲述了复仇女性的复仇动机、实施过程、以及如何用语言说服张禹帮助其复仇

等等情节。在短短的对话中,可以看见复仇女性先是表达了自己是已死之人,无法

为张禹提供酒食的愧疚;接着又马上回忆自己的生平,以及自己的悲惨遭遇,使张

禹为其同情;最后向张禹发出请求,通过“厚报”来说服张禹为其复仇。女性恩赏

分明的性格、语言的谋略与智慧被淋漓尽致的彰显了。

二、停顿叙事与跳跃叙事

停顿叙事是指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暂停原有的叙事进度,让情节停

滞下来。一般而言,作者会在小说叙事停顿之后插入诗词以发表自己的感慨,如《绿

翘》篇,作者在简述鱼玄机判刑之后,明明可以结束整篇叙事,却为何偏偏在文尾

引用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 ②一诗画蛇添足?

这是因为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文本,拥有体裁自有的小说语言,而诗词语言的加入

在使得叙事节奏停顿的同时,又通过小说文本内部的互文性,唤起了读者对诗词的

感性认识与情感追溯,由此拓展了文学创作与读者接受的思维空间,加强了小说叙

事的文化蕴藏 。无独有偶,此类运用停顿叙事,转而加入诗词以唤起读者感慨的

小说还有《李锜婢》一篇,
“李锜婢”讲述的是李锜被人诬陷,于是将自己的冤屈

写在丝绢之上交给自己的婢女——李锜婢,多年后婢女将这丝绢交给宪宗为原主

洗冤复仇的一个故事。作为一个为恩主复仇的女性,李锜婢得到了多人的同情与赞

美。作者为了更加强烈的展现文人对婢女的伤怀与推崇,在小说结尾引用了杜牧为

李锜婢所作的三首诗。

除了诗词之外,作者还可以本人深入叙事情节之中,对小说叙事指出自己的评

价。如在第二章提到的李公佐在《谢小娥传》中亲口对谢小娥的评价之语等等。停

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517 页。
②(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922 页。
③刘勇强:
《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学研究反思》,
《明清小说研究》,2011 年第 2 期,第 17 页。
49
第三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三维叙事

顿的本质是让小说叙事节奏缓行,并通过叙事者的介入使小说作家对读者的思维

接受达到引导及控制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明显的主观叙事。

跳跃性叙事主要通过情节的空白与省略来达到叙事目的,它与快节奏叙事的

不同在于,快节奏叙事一笔带过,不拖泥带水,只具有情节推进动能,而跳跃性叙

事则是“不说”,留下空白任凭读者想象。以《李训妾》为例子,可能最初这只不

过是“唐左仆射韦安石女亡”的一条民间异闻,李训妾之死与安石女之间并无直接

关联,但是作者偏偏省略了安石女“不出三日,其女遂亡”的情节,同时又道出“时

人咸以为冤魂之所致也”之语,企图通过两者之间的“空白”让读者引发“安石女

为妾所复仇”之间的联想,可以说是一种道德自觉的自律性叙事。除了跳跃因果之

间联系的叙事情节之外,跳跃性叙事节奏更多地运用在线性时间上。又如《胡亮妾》

一文,对于贺氏与胡亮妾之间的恩怨,作者通过概述的叙事方式使叙事节奏快速向

前推进。而到了贺氏养蛇的一两年时间,作者却完全掠过避而不谈。空白的这一两

年时间对于整个事件无关紧要,属于无价值的时间,因此作者使其消失,以连贯后

面即将要发生的事件。可见,源于史传叙事的停顿式叙事节奏通过对时间坐标的跳

跃,以达到对整个复仇事件进行完整鸟瞰的效果。

节奏是运动的美学形式,而小说节奏是通过作品中叙事时间不断的流淌,
“通

过起伏不定的美感令读者心中充满惊奇、新颖和希望。”①《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

事的小说家们运用“概述”
“场景”等叙事形式玩弄时间,使故事在快速有序向前

推进的同时,又能瞻顾细节讲好一个“复仇故事”,然而长时间的有序又有可能导

致节奏单一累赘繁琐,因此作者又通过“空白”等形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支出,或

“不说”某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引发读者的因果联想。可以说,节奏是以叙事时间为

依归,在快到慢、静与动的动态之间推动故事曲折发展。

①(英)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
《小说面面观》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年,第 148 页。
50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大型官修文言小说类书之一,共分为九十二大类与
二十三附类,有“集小说之大成”“古小说的林薮”“盖小说家之渊海”等称谓,
其中的叙事方式、题材对后代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艺术题材具有影响价值。
女性复仇类小说蕴含了“女性”与“复仇”双重因素。“女性”体现出汉唐
小说家对于复仇女性群体的认识与价值审视,本文第二章已经叙述。“复仇”则
潜藏着因果的审美体验,它以两种模式表现在叙事文本之中:一是使“因果”所
体现出的作者个人心理宣泄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与共勉,达到了反映社会的价值效
果。二是将儒、释、道的因果理论普泛化,向读者传递了“种恶因得恶果”的观
念,形成了阻恶向善的社会功能。
因此《太平广记》女性复仇的意义与价值不仅表现在它的社会认识与社会教
化价值上面,还表现在其对后世小说题材与叙事方式的影响上。

第一节 认识价值

刘勰在《时序》篇中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文学不仅是现实社会
的反映和产物,还是时代生活风貌与精神最真实地记录者。小说是文学的体裁之
一,虽源自民间的街谈巷语,但是也恰恰因为它的世情性,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社
会生活,达到小说的认识社会的价值。所以《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就在美丑、
善恶的价值对立之间展现出了汉唐社会的各种人情关系,映出汉唐社会的一隅风
采,本节现以“官场关系”“主仆关系”两类看汉唐社会的人情关系。
一、揭露官场
小说揭露了唐代科举制度与官场关系。如《霍小玉传》中李益违背婚姻承诺,
另娶高门之女的行为,其实质就展现了知识分子现实诉求与理想的抉择。隋唐时
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兴盛大大激发了寒门子弟的入仕热情,为此他们把求娶“五
姓女”当作是通往人生理想的捷径,许多有志于此的知识分子纷纷丢弃寒门妻子
攀附高门,这也就成为了唐代社会众多弃妇复仇故事的根源。同时《太平广记》

①(南朝梁)刘勰著, (清)黄叔琳注, (清)纪昀评,戚良德辑校,刘咸炘阐说:


《文心雕龙》,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 251 页。
51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女性复仇故事对这部分男子的批评也表明了唐代知识分子对“贫贱不能移”等儒
家品行的追求。
除此之外,《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还揭露了复杂的官场斗争。比如《上
清》中,丞相窦参在庭院树上发现了政敌陆贽派来的刺客,便倾尽家财得以摆脱。
然次日依然被陆贽所诬,使德宗认为其勾通藩镇节将,最后窦参被判流放欢州,
自尽而亡。《上清传》记录了窦参与陆贽之间的不和关系与官场纷争,通过《上
清传》,我们完全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各种关系:一是皇帝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又反复无常;二是朝堂之间臣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买凶杀人,相互栽赃陷害。此
篇小说原出自《异闻集》,后收录于《太平广记》“童仆”类,虽是“异闻”,然
考察《旧唐书·陆贽》与《旧唐书·姜公辅传》,陆贽确有过加害窦参之事,所
以《上清传》中的部分史实应该是靠的住①。可见《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虽
是街谈巷语,但是亦是唐代人记唐代事之作,有一定的反映社会的价值。
二、展示主仆关系
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主要是婢妾关系,以《绿翘》
《金卮》
《马全
节婢》为例子,主要表现为主人对于婢女的杀害与施虐。这些故事多出自于《朝
野佥载》,
《朝野佥载》是一本札记,大多记录朝野官员家中的轶闻趣事,南宋洪
迈评价其为“皆琐尾擅裂,且多媒语”②,具有“实录”的性质。在这些虐婢的
行为中,受害婢女往往会化作冤魂对仇主进行索报,这是因为在现实条件下她们
不具备向主人复仇的权利与能力,所以不得不借助神秘力量或者广泛地社会舆论
达到复仇目的。同时《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婢妾在向主人或主母复仇之时,
往往是具有果断性,有时还伴随着向宗教挑战,也可以看作是女性意识在宗教界
的发声。汉唐时期虐待婢女事件的时有发生,显示出法律对婢妾地位的漠视,相
比于《太平广记》“传奇”类中所收录的那些聪慧敏捷、机智大方的婢女,女性
复仇故事中的被侵害、被残虐的底层妇女们更能代表汉唐低层社会婢妾的现实境
况③,可以说,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中的“虐婢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汉唐婢妾的生存状况。

①郝润华: 《唐传奇<上清传>史实考释》,
《甘肃理论学刊》 ,1990 年第 1 期,第 71-72 页。
②(南宋)洪迈: 《容斋续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 358 页。
③谢健: 《唐代虐婢故事的宗教观念发展与女性声音发露》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4 期,第 12-20 页。
52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汉唐时期那些苦闷的现实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想象力,使他们将无法发泄的不
满与困倦寄托于小说中的众多人情关系之上。统观《太平广记》中所收录的汉唐
女性复仇故事,无论是冤魂,或是侠女,还是底层婢妾,多是用虚幻的人物和事
件来影射现实反映现实,表现着他们对不平和残暴的抗争与反抗,流露出民众对
正义法制的向往。

第二节 劝世价值

“文以载道”,文学创作由始自终都是合目的性的。艺术形象的产出只是一
种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最终的美学意义在于以文学形象为媒介达到认识、评
价社会生活的目的①。强烈的文学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将文学当作是社会教化的
工具,因此文学便具有教育净化的功能,所以这也使得许多教派与政治团体纷纷
运用文学进行宣传与教化。作为官方编修的一部大型类书,《太平广记》编纂的
劝世目的也就性不容置疑。以冥界题材为例,《太平广记》女性复仇类小说蕴含
了众多的“冥界”因素,如冥界审判、冤魂复仇等等。这些对于地狱环境及冥界
残酷惩戒的描写深化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死后世界的恐惧,只要现实生活中的人
们在平时严格约束自己,那么死后就能在他界中免受审判和酷刑;相反,若是在
生前为恶,不受道德与法治约束,这些人死后必然会在地狱承受折磨与刑罚。
《太
平广记》女性复仇小说的“冥界”主题就是通过加深世人对地狱恐怖形象的认知
达到民众对自身行为的自律。此外,复仇作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是人类对于侵
害者的惩戒,像这些以命抵命、以伤还伤、以暴抗暴力的行为给受害者以强大的
复仇动力,给侵害施加者以心理警戒,使得他们在犯下施害行为时能够有所顾忌,
并避免复仇动力的发生。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劝世价值除了读者对文本接受以达到自我控制
之外,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一门“观念”艺术,其情节、结构大多为小说作者的“观
念”服务, 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又追求推经崇教、救世补弊,所以小说创作者也
同样会运用小说形象达到劝诫的功效。比如李公佐《谢小娥传》写作观念是警世
间乱纲常之心, 表天下孝妇之节。李公通过这一篇女性复仇叙事强化了其希望归

①吴士余:
《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276 页。
53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正纲常的理念。
上述是从小说创作者和文本接受者角度看女性复仇故事的劝世价值,其实从
编纂者角度也同样能体现出女性复仇文本的劝世教化意义。《太平广记》是宋代
官修之书,可以说其编纂内容也同样符合某种理念。比如文本中多次倡导的女性
节义、宗教敬畏与验征等思想,是在宋初儒、释、道三家并立,重建伦理纲常的
思潮之下,国家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对普通民众思维引导的有意为之,这也
是为何《太平广记》收录如此多复仇叙事的原因之一。

第三节 文学价值

女性复仇作为一项结合暴力、伦理、性别三种要素的具有艰巨性的伦理任务,
大多得到了社会普遍的同情和歌颂,并在官方支持下成为了伦理教化的一部分。
女性复仇行为不仅仅在传播上具有新闻性和社会性,还能根据其行为模式形成一
种女性复仇叙事方式与题材长期流传,不断敷衍,成为一个典型的女性复仇文本。
因此本章《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的文学价值主要从女性复仇的叙事方式与题
材对后世的影响这两方面来谈。
一、叙事方式
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中,可以说所有的女性复仇行为基本上都得到
了政府机构与民众同情甚至鼓励,并以此成为了后世繁衍不绝的叙事方式。这类
的复仇叙事大都有着相似的叙事结构:女性主体在自己或者亲人被杀害后,主动
承担起复仇的伦理义务,即便复仇过程艰难漫长,但依然能够成功雪恨。女性复
仇作品在叙事中较为偏重其强烈的复仇动机,与复仇成功后女性的归宿问题。如
歌者妇、谢小娥、崔慎思妾等妇女的复仇之事,皆是如此。其中,“歌者妇”的
复仇故事的书写,构建了一个“女性假意屈服复仇”的叙事模式,对后世类似的
复仇文学作品的繁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天然痴叟的拟话本《石头点·侯官县烈
女歼仇》就以此类叙事方式,塑造了一个为夫复仇的烈女形象——申屠娘子。申
屠娘子的丈夫董昌为好友方六一所害,申屠娘子假意屈服嫁与方六一,并在新婚
之夜手刃仇人为夫复仇。同时这类的复仇叙事也都有着相似的结局,便是女子在
复仇得报后为“贞洁”自杀的情节。除了女性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达到复仇目的
之外,《太平广记》中的“女性向负心男子复仇”的叙事方式也为后世多敷衍,
54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比如《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篇就与《霍小玉传》中的叙事方式相似。农家女
窦氏与南三复曾有海誓山盟,但是为了获得仕途上的顺畅,南三复毅然抛弃窦氏
另娶大家之女,而窦氏只能抱着刚出生的孩子被南三复无情的关在门外惨死,化
为厉鬼的窦氏和霍小玉一样附身在新人身上,与南三复日夜相伴,使其精神错乱
活在恐惧之中。在女性复仇中,复仇女性们清楚的看见自己的不足,或多年隐忍
抚育亲子,或假意屈服智斗恶人,或化为鬼灵,誓死捍卫自己对婚姻爱情的承诺,
此类的复仇模式虽展现了女性不同于男子复仇时的直接与英勇,但也彰显了女子
特有的柔弱与坚毅。
总之,《太平广记》中女性复仇故事总体上是善的一方战胜了作恶的一方,
形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这些一个又一个不断被上演的叙
事模式,为后世的复仇小说所借鉴,成为了市民呼喊正义,抵抗不公平施暴的精
神动力之一。
二、后世小说的题材
《太平广记》一书可以说集宋前小说之大成,书中所收录的各类小说达三百
多种,甚至其中很多的引书早已失传、残缺,后世对宋前小说的研究全赖于《太
平广记》的保存。《太平广记》女性复仇类小说记载了众多广为流传的女性复仇
故事,这些故事为后世文人拓宽了创作思路,也丰富了小说、戏曲的创作题材,
成为各种文学艺术形式题材的来源之一。同时,这些题材也在各种古籍的收录、
流传中不断演变,使得故事本身更加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现以中国古代较为流
传的“谢小娥复仇”为例。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小说中有引自唐代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这个故事
现无单篇流传,得赖于《太平广记》保存,后“谢小娥复仇”故事经过宋明两代
文人作家的加工、流传,内容逐渐增多,对于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刻画也越来越
细致,使得谢小娥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太平
广记》“谢小娥传”一条中,谢小娥复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以说教为主,李
公创作《谢小娥传》的初衷也是“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以孔子编著《春秋》
来扬善惩恶,自我激励。此后,《太平广记》又收录了李复言“尼妙寂”条,此
为重演《谢小娥传》之作,李复言在故事情节上改动不大,具体化了“佛教”对
谢小娥的辅助作用,增添了几分“因果”奇幻色彩,故李昉等人将其收录于“报
55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应”类中。到了宋代,宋祁改写“谢小娥复仇”故事,并补入《新唐书·列女传》
之中,且将原文中只有姓无名的审理官员张公具体为历史上可查找的张锡①,让
整个复仇事件可信,复仇人物可查证,此后“谢小娥复仇”成为了中国正史文献
的一部分。明代较为出名的“谢小娥复仇”故事当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九之《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此文由于是话本性质,以“悦
人”为己任,所以它更注重于因果中的传奇、侠义、奇幻色彩,带有更多的市民
气息。在故事内容方面,作者在故事开头就增设了“小娥虽小,身体壮硕如男子
形” ②的人物补充,符合谢小娥女扮男装不被认出的逻辑情节;此外,为了巩固
小娥的女侠形象,凌濛初还通过外貌直接展现了申家的邪恶形象,比如把申兰描
写成“远观是丧船上方相,近觑乃山门外金刚”③的杀人强盗形象,使谢小娥侠
女形象具有了报自家私恨与为公除害的双重侠义性。
王夫之的杂剧《龙舟会》,四折一楔,也同样借用了“谢小娥复仇”的故事
主线,并将李公佐解梦之事件由唐元和八年(813)提前到社会更为动乱的贞元
十二年(796),体现了王夫之“从明清易代之际产生的乱世之感出发对于历史的
同质感受”④,同时王夫之还借讲述人谢小娥的九只劝酒曲《寄生草》表达了作
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如“做官的,逞威风,做客的,夸伶俐,榔头大板催
常例,长夫书帕趋权贵,低银假货欺童稚”⑤等等。王夫之通过对复仇故事社会
背景的细致说明,影射了明清易代之际社会与官场的动乱,以及自己想要归隐的
想法。在以往的“谢小娥复仇”故事中,谢小娥的主要对立势力仅为仇家一方—
—申家,但是在《龙舟会》中,王夫之创作性地突出了江州刺史钱为宝这一角色。
在原作中,不论是为小娥解惑的李公佐还是为其请旌表的张公均是善的代言人。
而王夫之却在小娥自首之时让这个两面三刀、趋炎附势的钱大人出场,意在讽刺
官场的黑暗与混乱,同时杂剧结尾之处李公佐退出官场的行为似乎也是作者不堪
官场困扰愿归隐的心声。王夫之将自己对明末清初的时代感伤混入于《龙舟会》
戏剧创作之中,为“谢小娥复仇”故事增添了国难与家恨的双重悲剧,同时也使

①唐旭波,周远力: 《小说、虚构与史实——以<新唐书·谢小娥传>为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


年第 5 期,第 29-34 页。
②(明)凌蒙初著: 《初刻拍案惊奇》第 2 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第 253 页。
③(明)凌蒙初著: 《初刻拍案惊奇》第 2 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第 253 页。
④孙书磊: 《王夫之<龙舟会>杂剧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5 年第 4 期,第 33 页。
⑤郭汉城总主编,张宏渊主编: 《中国戏曲经典》第 2 卷,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577 页。
56
第四章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的价值

谢小娥这个侠义的女性形象在“孝”“贞”之上加入了“忠义”的色彩。可见,
在“谢小娥复仇”这个女性复仇主题的历时性演变过程中,文人将本时代的或道
德或社会元素投入于前人留下的故事之中,让既有的小说题材焕发出新时代的气
息。
综上,《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将伦理教化与文学审美融为一体。在《太
平广记》女性复仇文本之中,作为弱者的女性受到了复仇的鼓舞、政府力量的辅
助最终战胜了对立势力,它所崇扬的复仇精神是对弱的国民性的补充,激发了民
众面对不公平暴行的对抗意志与斗争精神,具有社会教化价值与意义。而故事中
所蕴含的众多叙事方式与小说题材也滋养着后世的小说创作,为后世研究汉唐小
说提供了文学价值。

57
结语

结语
本文从《太平广记》中辑选了四十八篇女性复仇叙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见
附录)。女性是柔顺的,复仇是暴力的,当女性与复仇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时,
叙事作者往往会着重于叙述复仇女性的复仇动机与复仇后的归宿,而将暴力复仇
所产生的犯罪行为消弭。文人为何要如此安排?又是以怎样的手法去使之合理化,
程序化?笔者开展了此次课题的研究。
本文首先将四十八条女性复仇故事分为“阳世复仇”“冤魂复仇”两类,再
依据复仇方式的不同进行二次分类,涵盖了公案、亡灵托梦、暴力复仇等各个方
面,涉及到了法律、宗教、伦理、性别等等文化,得出了女性复仇行为在动机上
是具有正义性,在实施上具有必然性,在结局上具有成功性等特点。
第二,在《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的文化轮廓中,通过“女性”“复仇”
的这一交叉视角,笔者看到小说作家利用民众对“果报”的恐惧心理,依托儒、
释、道复仇观来形成女性复仇框架,从而传达出作者的社会教化思想,以及满足
统治者归正伦常,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愿景。同时,也注意到文人在叙述女性复
仇的行为与归宿时,落脚点往往归结于“贞”
“义”
“情”三方面,这既可以说是
小说作家对理想女性人物的追求,也可以说是通过这些观念的传达使之成为教化
女性的工具。
第三,女性复仇故事在时间叙事上表现出历时与错时交叉运用,空间叙事上
社会、超现实、心理三类空间运转衔接,节奏叙事上快慢交替、停顿与跳跃结合
等特点构成时空与节奏的三维流动,形成女性复仇框架的特征。
最后,在对《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的价值和影响研究中,可以看到女性
复仇叙事中多样的叙事方式与小说题材在后世不断地流传演变,成为了不同时期
文人表情达意的工具。同时也看到《太平广记》女性复仇叙事对社会产生的一些
影响,它满足了文人与读者的情感宣泄与补充需求,还成为了统治者劝诫教化的
手段。
当然,文章还有部分问题未能得到完全展开,比如,在女性复仇故事中,
某些复仇女性将仇恨转移到了仇主的性器官上、家属身上,追求一种极端惨烈
的复仇结果,这种复仇扩大化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形成的?而由这一问题进一步
58
结语

引申男性文人为何要允许复仇女性对施害男性实施更为残酷的复仇手段?这也
是一个值得日后深层思考的问题。

5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古籍类(按朝代顺序排列)

[1] (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2] (汉)班固著,(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3] (南朝宋)范晔撰: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

[4] (唐)长孙无忌著,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

[5] (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6]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

[7] (宋)宋祁、欧阳修等编:
《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8] (南宋)洪迈著,穆公校点:《容斋随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9] (明)凌蒙初著:《初刻拍案惊奇》,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

[10](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
《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

[11](清)纪昀著,汪贤度校点,邵海清等译:
《阅微草堂笔记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7 年。

专著类:(按著者首字母音序排列)

[1] (英)爱·摩·福斯特著,苏炳文译:
《小说面面观》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年。

[2]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
《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年。

[3] 陈炳熙:《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

[4]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

[5] 陈晓昀:《明代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史考察》,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年。

[6]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刘跃进卷主编,曹道衡等撰稿:《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魏晋南

北朝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年。

[7] (美)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
《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 黄霖等著: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年。

[9] 霍存福:
《复仇 报复刑 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
,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2005 年。
60
参考文献

[10] 江畲经编:
《历代小说笔记选》
(汉魏六朝唐)
,上海:上海书店,1983 年。

[11]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年。

[12]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3] 刘果:《“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北京:中华书局,

2008 年。

[14] 刘书成:《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小说》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年。

[15]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6] 牛景丽:《<太平广记>的传播与影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7] (日)坪内逍遥著,刘振瀛译:
《小说神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

[18]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9]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20]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21] 孙逊: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22] 万晴川:《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年。

[23] 王立,刘卫英:《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4] 王立:
《中国古代侠义复仇史料萃编》,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

[25] 王平:
《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

[26] 王平: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7]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

[28] 吴士余:《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

[29] 徐岱:
《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

[30] 杨义:
《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31] 张国风:《
〈太平广记〉史话》,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年。

[32] 张菁:
《唐代女性形象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年。

[33] 曾礼军:《宗教文化视阈下的<太平广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

期刊论文(按出版时间排列)

61
参考文献

[1] 牛志平:《唐代妒妇述论》
,《人文杂志》,1987 年第 3 期。

[2] 牛志平:《古代民俗中的鬼》,
《海南师院学报》
,1994 年第 4 期。

[3] 王立:《古代女性在复仇中的作用试探——四论女性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黑

龙江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5 期。

[4] 王立:
《梦幻伸冤及惧复仇之心理恐慌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6 期。

[5] 王立:
《神秘预言与古代小说“铭知发者”母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3 年第 4 期。

[6] 刘勇强:
《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
《文学遗产》,2007 年第 1

期。

[7] 刘丽文:
《复仇文化与中国悲剧特点》,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第

3 期。

[8] 孙福轩: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空间的文化论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2 期。

[9] 明辉:
《法律与复仇的历史纠缠——从古代文本透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
《学海》
,2009

年第 1 期。

[10] 王昕:
《论唐人小说中的侠女形象及其影响》,
《文学评论》,2009 年第 3 期。

[11]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学研究反思》,
《明清小说研究》,2011 年第 2 期。

[12] 胡胜,赵毓龙:
《伦理学视阈下的中国古代小说》,
《社会科学战线》
,2013 年第 3 期。

[13] 万润保:《论古代小说中预叙的民族特色》,《文艺理论研究》
,2014 年第 2 期。

[14] 曹胜高:《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

2016 年第 4 期。

[15] 盛莉:
《论主题学视角下的<太平广记>“报应”类》,
《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16] 刘勇强:
《宗教信仰制约下的艺术想象——<搜神记>小说品格的反思》,
《中国高校社

会科学》,2019 年第 4 期。

硕博学位论文(按出版时间排列)

[1] 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节奏论》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年。

[2]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

[3] 秦双星:
《情理法视阈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62
参考文献

[4] 刘畅:
《<太平广记>报应故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5] 周靖娴:《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报应观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6] 赵元钊:
《“三言”
、“二拍”中女性复仇主题研究》,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唐代女性形象与社会诉求——以<太平广记>中的女仙(神)
[7] 熊九润: 、女鬼、女精怪

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8] 黄彦斌:《唐代复仇案件中的礼法冲突》,甘肃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年。

[9] 夏冬煜:《唐前志怪小说中的复仇主题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

[10] 窦玲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复仇故事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年。

63
附录

附录
《太平广记》女性复仇故事简目
序号 标题 卷数 引书

1 苏娥 报应二十六 《还冤记》

2 涪令妻 报应二十六 《还冤记》

3 谢尚 鬼七 《志怪录》

4 谢奂 神五 《异苑》

5 张禹 鬼三 《志怪录》

6 吕顺 鬼七 《幽明录》

7 袁乞 鬼七 《异苑》

8 王文明 鬼十 《述异记》

9 宋宫人 报应二十八 《广古今五行记》

10 邹仆妻 妇女一 《玉堂闲话》

11 杜嶷妾 报应二十八 《广古今五行记》

12 宋参军 报应四(金刚经) 《广异记》

13 崔尉子 报应二十(冤报) 《原化记》

14 陈义郎 报应二十一(冤 《乾鐉子》

报)

15 崔无隐 报应二十四(冤 《博异记》

报)

16 荆十三娘 豪侠四 《北梦琐言》

17 尼妙寂 报应二十七 《续幽怪录》

18 张公瑾妾 报应二十八 《冥报记》

19 胡亮妾 报应二十八 《朝野佥载》

20 梁仁裕婢 报应二十八 《朝野佥载》

21 张景先婢 报应二十八 《朝野佥载》

22 李训妾 报应二十八 《朝野佥载》

64
附录

23 花严 报应二十八 《朝野佥载》

24 晋阳人妾 报应二十八 《纪闻》

25 窦凝妾 报应二十九 《通幽记》

26 严武盗妾 报应二十九 《逸史》

27 绿翘 报应二十九 《三水小牍》

28 马全节婢 报应二十九 《玉堂闲话》

29 鲁思郾女 报应二十九 《稽神录》

30 鄂州小将 报应二十九 《儆戒录》

31 金卮 报应二十九 《儆戒录》

32 孟简 精察二 《逸史》

33 崔慎思 豪侠二 《原化记》

34 贾人妻 豪侠四 《集异记》

35 蜀功臣 妇女三 《王氏见闻》

36 上清 童仆 《异闻集》

37 李锜婢 童仆 《国史补》并《本事诗》

38 侯生 梦六 《宣室志》

39 田先生 神仙四十四 《仙传拾遗》

40 华妃 鬼十五 《广异记》

41 幽州衙将 鬼十五 《本事诗》

42 杨准 鬼十九 《广异记》

43 李云 鬼三十七 《闻奇录》

44 婺源军人妻 鬼三十八 《稽神录》

45 霍小玉传 杂传记四 蒋防撰

46 沈尚书妻 杂录八 《王氏见闻》

47 歌者妇 妇女一 《玉堂闲话》

48 谢小娥传 杂传记八 李公佐撰

65
致谢

致谢
行文至此,才真正意识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落下帷幕,当我此刻在图书
馆写下“致谢”两字之时,开题到定稿这一路的艰辛在这一刻便全化为了感激与
对未来的期待。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强中华教授。强师是一位学识渊
博、治学严谨的好老师,他常常告诫我读书要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多读经典,
是他带领我走进学术之门,然学生愚钝,至今未能在学术上有所寸进。在毕业论
文的撰稿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从换题到论文最终完成,强老师都不厌其
烦地替我修改文章,小到标点格式,大到逻辑框架,面面俱到,解决我的写作困
难。从老师那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庄子哲学”让我对生活、
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能遇上这样的老师是我
的幸运。同时也要感谢两古专业的老师在开题与中期答辩过程中,对我论文的悉
心指导,提出的宝贵意见。
感谢我的父母。你们是我永远的后盾,是你们在物质上让我免去后顾之忧,
在精神上给予我大力支持,让我能够继续研学。希望在我即将结束三年求学之路,
踏上新的征程之际,我能让你们能有所欣慰。感谢远方的老王、白旭、郭艳,谢
谢你们多年地支持与鼓励。
感谢那群接纳我“肆意”的好友们。常与冉怡、何迪、刘玉梅一圈又一圈地
漫步校园而不知疲倦,感谢这三位忠实的观众,她们的热情与温暖让我觉得最幸
运的人也不过如此。感谢师弟师妹们对我的包容,耐心听我各种吐槽。感谢这一
群温柔又可爱的人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所爱虽然隔山海,但山可平舟可渡,我们
依然在同行。
最后,感谢西华师大,让我与许多人相聚相交,让我在这里遇见美好的自己。

i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的声明

ii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学术论文
彭永瑜.饮酒与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以《世说新语》为考察中心[J].文
化学刊.2020,12:22-24.

iii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