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1

0

目次
詩集傳卷二 .............................................................................................. 2
邶一之三 ........................................................................................... 2
026《柏舟》 .................................................................................. 3
027《綠衣》 ................................................................................ 12
028《燕燕》 ................................................................................ 16
029《日月》 ................................................................................ 24
030《終風》 ................................................................................ 30
031《擊鼓》 ................................................................................ 35
032《凱風》 ................................................................................ 42
033《雄雉》 ................................................................................ 48
034《匏有苦葉》 ......................................................................... 52
035《谷風》 ................................................................................ 58
036《式微》 ................................................................................ 76
037《旄丘》 ................................................................................ 79
038《簡兮》 ................................................................................ 84
039《泉水》 ................................................................................ 92
040《北門》 ................................................................................ 99
041《北風》 .............................................................................. 103
042《靜女》 .............................................................................. 108
043《新臺》 .............................................................................. 112
044《二子乘舟》 ....................................................................... 116

1
詩集傳卷二

邶一之三
朱:邶、鄘、衞,三國名,在《禹貢》冀州,西阻太行,北
逾衡漳(《尚書•禹貢》:“覃懷底績,至于衡漳。”孔穎達疏:“衡,卽
古橫字。漳水橫流入河,故云橫漳。”),東南跨河,以及兗州桑土(《毛
詩注疏•邶鄘衞譜》“東及兗州桑土之野”,孔穎達疏:“《禹貢》兗州云
‘桑土旣蠶’,注云:其地尤宜蠶桑,因以名之。”)之野。及商之季(《國
語・晉語》“會其季年可也”,韋昭注:“季,末也。”)而紂都焉。武
王克商(《唐鑑》卷一“武王克商”,呂祖謙注:“克,勝也。”),分
自紂城:朝歌(《前漢書・地理志》“河内殷虛”,顔師古注:“殷虛,
汲郡朝歌縣也。”)而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衞”,
以封諸侯。邶、鄘不詳其始封。衞則武王弟康叔(《史記・衞康叔
世家》:“衞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之國也。衞本都河北、
朝歌之東、淇水之北、百泉之南,其後不知何時幷得邶、鄘之地
(《史記・衞康叔世家》:“武王旣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當國。
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
殷,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餘民封康叔爲衞君。”《逸周書
管箋・摭訂下》:“朱子《詩經集傳》言武王封其弟康叔於衞,後並得邶、
鄘之地云云。夫武王何嘗有封衞之舉?是其不審乎。”)。至懿公爲狄所
滅,戴公東徙渡河,野處漕邑。文公又徙居于楚丘(《左傳・閔公
二年》)。朝歌故城在今衞州衞縣西二十二里,所謂“殷墟”(《史
記・殷本紀》張守節正義:“《括地志》云:‘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卽北
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書紀年》云『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
「殷墟」,南去鄴四十里』,是舊鄴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
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者也。’”)。衞故都卽今衞縣。

2
漕、楚丘皆在滑州,大抵今懷、衞、澶、相、滑、濮等州,開封
大名府界,皆衞境也。但邶、鄘地旣入衞,其詩皆爲衞事,而猶
繫其故國之名,則不可曉。而舊說以此下十三國皆爲變風焉。

026《柏舟》
小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衞頃公之時,仁人不遇,
小人在側。
鄭:“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也。君近小人,則賢者見侵
害。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毛:興也。汎汎,流貌。柏木所以宜爲舟也。亦汎汎其流,
不以濟渡也。
鄭:舟,載渡物者,今不用,而與物汎汎然倶流水中。興者,
喻仁人之不見用,而與羣小人並列,亦猶是也。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毛:耿耿,猶“儆儆”也。隱,痛也。
鄭:仁人旣不遇,憂在見侵害。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毛:非我無酒可以敖遊忘憂也。
朱:比也。汎,流貌(《說文》泛字下段玉裁注:“《邶風》曰: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上汎謂汎汎,浮皃也。下汎當作‘泛’,浮也。
汎、泛古同音而字有區別如此。”《經傳攷證》卷四:“《說文》:‘汎,

3
浮貌。’又,‘泛,浮也。’又䒦字‘草浮水上也’(作者注:上也,各本
《說文》皆作“中皃”。)。合諸說觀之,可知汎字之義。”)。柏,木名。
耿耿(《王木齋遺文・毛詩異字攷》:“《邶風・柏舟》‘耿耿不寐’,耿
通作‘熲’。《爾雅》:‘熲,光也。’《小雅・無將大車》‘不出于熲’,
字作‘熲’。”《五音集韻》:“耿,耿耿,小明也。熲,古文。”《集韻》:
“炯,《說文》‘光也’。或作‘耿’。”耿、熲、炯於《說文》皆屬十一
部,故可同部通假。),小明,憂之貌也。隱(《說文》:“慇,痛也。”
段玉裁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傳曰:‘隱,痛也。此
謂隱卽慇之叚借。痛憂,猶『重憂』也。’《桑柔》‘憂心慇慇’,《釋訓》:
‘慇慇,憂也。’謂憂之切者也。凡經傳隱訓痛者,皆《柏舟》詩之例。”),
痛也。微,猶“非”也(《禮記・檀弓》“雖微晉而已”,鄭玄注:“微,
猶‘非’也。”孔穎達疏:“微,非也。”《說文》微字下段玉裁注:“《邶
風》‘微我無酒’,又假微爲‘非’。”)。○婦人不得於其夫,故以
柏舟自比,言以柏爲舟,堅緻(《說文》:“素,白致繒也。”段玉裁
注:“繒之白而細者也。致者,今之緻字。漢人作注不作‘緻’,近人改爲
‘緻’,又於糸部增緻篆,皆非也。”)牢實,而不以乘載,無所依薄
(依薄,亦作“倚薄”。《說文》:“倚,依也。”“依,倚也。”《文選》
謝靈運《過始寧墅》“拙疾相倚薄”,李善注引韓康伯《周易注》:“薄,
謂相附也。”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卷十三引趙彦材注:“謝靈運詩:‘拙
疾相倚薄,猶得静者便。’倚薄,附著之。”),但(朱子似訓亦爲但,未
安。《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亦、夜古字通。金文效卣
‘夙亦’卽夙夜,是其比。《詩》曰‘耿耿不寐’,則是夜中可知。故‘亦’
亦當讀作‘夜’。”)汎然於水中而已。故其隱憂之深如此,非爲無
酒可以遨遊而解之也。《列女傳》以此爲婦人之詩(《古列女傳・
衞寡夫人》:“夫人者,齊侯之女也。嫁於衞,至城門而衞君死。保母曰:
‘可以還矣。’女不聽,遂入,持三年之喪,畢,弟立,請曰:‘衞,小國

4
也,不容二庖,願請同庖。’夫人曰:‘唯夫婦同庖。’終不聽。衞君使人
愬於齊兄弟,齊兄弟皆欲與後君,使人告女,女終不聽,乃作詩曰:‘我心
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今考其辭氣卑順柔弱,
且居變風之首,而與下篇相類,豈亦莊姜之詩也歟?(《詩經原始》
卷三:“柏舟,以喻國也。舊說以爲自喻,下卽繼以‘耿耿不寐’,未免傷
於廹切,非仁人心也。惟舟喻國,汎汎然於水中流,其勢靡所底止,爲此而
有隱憂,乃見仁人用心所在。”“今觀詩詞固非婦人語,……然亦無一語及
衞事,不過賢臣憂讒憫亂而莫能自遠之辭。安知非卽邶詩乎?邶旣爲衞所幷,
其未亡也,國勢必孱。君臣昏聵,僉壬滿朝,忠賢受禍,然後日淪於亡而不
可救。當此之時,必有賢人君子目擊時事之非,心存危亡之慮,日進忠言而
不見用,反遭讒譖。欲居危地而清濁無分,欲適他邦而宗國難舍。憂心如焚,
‘耿耿不寐’,終夜自思,惟有拊膺自痛。故作爲是詩,以寫其一腔忠憤、
不忍棄君、不能遠禍之心。古聖編《詩》,旣憫其國之亡,而又不忍忠臣之
終沒而不彰,乃序此詩於一國之首,以存忠良於灰燼。亦將使後之讀《詩》
者知人論世,雖不能盡悉邶事,猶幸此詩之存可以想見其國未嘗無人,所謂
寓存亡繼絕之心者,此也。……不然,邶國旣入於衞,而詩又皆衞詩,何必
定徒存其名於十三國之上,以爲是存亡繼絕之意?又何頼有此存亡繼絕意
哉?”《四友齋叢說》卷一:“《栢舟》,《小序》以爲‘仁而不遇。衞頃公
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故夫子曰:‘於《栢舟》見匹夫執志之不易也。’
朱傳必以爲‘婦人不得於夫’之詞。豈夫子之言亦不足信耶?”《管城碩記》
卷六:“《邶・栢舟・序》云:‘言仁而不遇也。’朱子曰:‘婦人不得於
其夫,故以栢舟自比。’按,《孟子》引《詩》,云:‘『憂心悄悄,慍于
羣小』,孔子也。’朱子《集注》曰:‘本言衞之仁人見怒於羣小,孟子以
爲孔子之事可以當之。’則仍依《序》說也。今考其辭氣,‘微我無酒,以
敖以遊’,大不類婦人語也。自當以‘仁人不遇’爲是。”《事文標異》:
“《栢舟》之詩,《小序》言:衞頃公之時,小人在側,仁人不遇而作。朱

5
子辨其不然,乃信《列女傳》,以爲婦人之詩。又因與《綠衣》相連,復以
爲莊姜之詩。夫《小序》出於漢儒,固難盡信。《列(作者注:原誤作烈,
徑正之。)女傳》出於《小序》之後,又奚可爲信也?况飲酒遨遊似非婦人
之事,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曰‘憂心悄悄,慍于羣小’,謂小人在
側,仁人不遇,又奚不可?”《詩經恆解》卷一:“《序》第不當確指爲頃
公時耳,仁人之說不可易也。且覯閔受侮,作自言則淺,作他人言則厚。玩
本文憂國愛君,纏緜悱惻,蓋宗臣之詞,先屈原而作者也,非徒爲己見慍而
戚戚。蓋非宗臣,不可則止耳,何必反復憂思若此?”《詩牖》卷二:“朱
子改易爲‘婦人之詩’,不過據《列女傳》耳。然劉向疏引此詩,曰:小人
成群,斯足畏也。朱子註亦曰‘衞之仁人見怒于群小’,不自相矛盾耶?”
《退𤲅隨筆》卷十四:“朱子作《詩集傳》,曾兩易稿。凡呂東萊《讀詩記》
所稱‘朱氏曰’,皆其初稿,其說全宗《小序》,後乃改從鄭漁仲說。今本
卷首自序作於‘淳熙四年’中者尚無一語斥《小序》。其注《孟子》,以《柏
舟》爲仁人不遇;作《白鹿洞賦》,以《子衿》爲刺學校之廢,皆仍用《小
序》。後因東萊太尊《小序》,遂激而盡變其說。”)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毛:鑒,所以察形也。茹,度也。
鄭:鑒之察形,但知方圓白黑,不能度其僞。我心非如是鑒,
我於衆人之善惡外内,心度知之。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毛:據,依也。
鄭:兄弟至親,當相據依。言亦有不相據依以爲是者希耳。
責之以兄弟之道,謂同姓臣也。

6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毛:彼,彼兄弟。
朱:賦也。鑒,鏡(《詩總聞》卷二:“鑒當作‘藍’,實可菹,
與下‘匪石’、‘匪席’同意。”《說文》:“蘫,瓜菹也。从艸,濫聲。”
段玉裁注:“各本篆作‘藍’,解誤作監聲。今依《廣韻》、《集韻》訂。”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盧辯注:“藍,猶
‘濫’也。”我心匪鑒,《經典釋文》作“我心匪監”,《六書故》卷二十
八“監”字下引《詩》亦作“我心匪監”。《史記•大宛傳》“藍市城”,
《前漢書•西域傳》作“監⽒城”。《正統道藏》本《素問六氣玄珠密語•
運符天地紀篇》“其名卑藍”,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作“其名卑監”。《金
石文字辨異》
:“鑒,漢西嶽華山廟碑‘周鑒於二代’。案:
《論語》作‘監’。
《廣韻》云:鑒同鑑。鑑亦作‘監’。”故鑒可作監,監可作藍,是鑒亦可
作藍,藍又蘫之省也。);茹,度(徐鴻鈞《讀毛詩日記》:“《爾雅•釋
言》云:‘茹,度也。’毛本《爾雅》爲訓。《說文》云:‘茹,飤馬也。’
則訓‘度’不能爲‘茹’之引申義。《釋詁》又云:‘如,謀也。’如、茹
同。謀,亦‘度’也。然《說文》云:‘如,從隨也。’則訓‘謀’之本字
又不當作‘如’。蒙謂《爾雅》訓‘如’爲‘謀’,則‘如’字當是‘𠰔’
字之誤。
《說文》云:‘謀,慮難曰『謀』
。’古文作‘𠰔’,徐鍇本作‘ ’。……
誤作‘如’者,篆文母字、女字形最相近,後人不識 爲‘謀’之古文,而
遂誤 爲‘如’也。此經及《釋言》作‘茹’者,則又因‘如’字而轉寫致譌
耳。”);據,依;愬(《說文》:“愬,訴或从朔心。”《玉篇》殘卷:
“訴,或爲‘愬’字。”),告也。○言我心旣非鑒,而不能度物;
雖有兄弟,而又不可依以爲重(《後漢書・鄭孔荀列傳》:“臣輒留彧,
依以爲重。”),故往告之,而反遭其怒也。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7
毛:石雖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
鄭:言己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毛: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威儀耳。棣棣,富
而閑習也。物有其容,不可數也。
鄭:稱己威儀如此者,言己德備而不遇,所以慍也。
朱:賦也。棣棣,富而閑習(棣棣,《禮記・孔子閒居》引此詩作
“逮逮”,鄭玄注:“逮逮,安和之貌也。言君之威儀安和逮逮然,則民傚
之,此非有升降揖讓之禮也。”《樗齋漫錄》卷一:“《詩經》:‘威儀棣
棣,不可選也。’蓋自言威儀朴茂,無可選處。乃註音者反言‘富而閑習’,
則是自家賣弄矣,豈靜者之言哉?失詩人之意,何止千里。”《說文》:“嫺,
嫺雅也。”段玉裁注:“《相如傳》‘雍容嫺雅’。雅之叚借之義爲素也。
嫺雅,今所謂嫺習也。嫺古多借閒爲之。《邶風》‘棣棣’,毛傳曰:‘棣
棣,富而閒也。’今本作‘閒習’,杜注《左》所引無習字,蓋古本也。習
則能暇,故其字从閒。”《詩毛氏傳疏》卷三:“傳:‘棣棣,富而閑習也。’
閑,當作閒,古嫺字。閒下習字宜衍。《車鄰》傳:‘閒,習也。’訓閒爲
習,則不必於閒下增‘習’矣。杜預《左傳》注作‘富而閒也’四字,可證。”)
之貌。選,𥳑擇也。○言石可轉,而我心不可轉;席可卷,而我
心不可卷。威儀無一不善,又不可得而𥳑(《說文》:“柬,分別𥳑
之也。”段玉裁注:“《釋詁》曰:‘流、差、柬,擇也。’……凡言𥳑練、
𥳑擇、𥳑少者,皆借𥳑爲柬也。”《說文》精字下段玉裁注:“簡卽柬,俗
作‘揀’者是也。”《說文》:“擇,柬選也。”段玉裁注:“柬者,分別
䉍之也。䉍者,存也。今小徐本作‘𥳑選’,乃是譌字。《韻會》作‘揀’,
乃是俗字。”)擇取舍,皆自反(《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鄭玄注:“自反,求諸已也。”)而無闕之意。

8
○憂心悄悄,慍于羣小。
毛:慍,怒也。悄悄,憂貌。
鄭:羣小,衆小人在君側者。

覯閔旣多,受侮不少。
毛:閔,病也。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毛:靜,安也。辟,拊心也。摽,拊心貌。
鄭:言,我也。
朱:賦也。悄悄,憂貌。慍,怒意。羣小,衆妾也(《資治通
鑑・漢紀二十》:“《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羣小。’小人成羣,誠足
慍也。”《毛詩稽古編》卷三:“朱子……謂羣小爲衆妾,尤無典據。呼妾
爲小,古人安得有此稱謂邪?”《詩經繹參》卷一:“小人因慍君子,其使
君子受侮者,幷牽連同汙也。故下章云‘如匪澣衣’。”)。言見怒於衆
妾也。覯,見;閔,病也。辟,拊心也。摽,拊心貌(楊賡元《讀
毛詩日記》:“辟,……本字當作‘捭’。《說文》云:‘捭,兩手擊也。’
捭、擗聲借字,《禮記・禮運》‘燔黍捭豚’,《釋文》云:‘捭,卜麥反,
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此捭、擗通用之證。”《聞一多全集・
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寤,讀爲啎,實爲×,象交午之形。……辟,
《玉篇・手部》、《爾雅・釋訓》、《釋文》並引《詩》作‘擗’。《釋文》
本又作‘擘’。《文選》張協《七命》‘𠙦嫠爲之擗摽’注、馬融《長(作
者注:長字原書脫,據《文選》馬季長《長笛賦》徑補之。)笛賦》‘掐膺
擗摽’注並引《毛詩》同。案,辟、擗皆讀爲捭。……《說文》:‘捭,兩
手擊也。’字一作‘批’。《釋名・釋姿容》:‘批,裨也,兩手(作者注: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釋名・釋姿容》無手字。)相裨助共擊之也。’寤

9
辟卽啎捭,謂兩手交午而擊胸也。摽,讀爲嘌。有嘌卽嘌嘌,拊胸之聲也。”)。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鄭:日,君象也。月,臣象也。微,謂虧傷也。君道當常明
如日,而月有虧盈。今君失道而任小人,大臣專恣,則日如月然。

心之憂矣,如匪澣衣。
毛:如衣之不澣矣。
鄭:衣之不澣則憒辱無照察。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毛:不能如鳥奮翼而飛去。
鄭:臣不遇於君,猶不忍去。厚之至也。
朱:比也。居、諸,語辭(《星湖僿說・居諸》:“《詩》曰‘日
居月諸’。以居、諸爲語辭,未見得是。嘗試考之:‘居’者鵯鶋也,‘諸’
者蟾蠩也。按,《爾雅》:‘鸒斯,鵯鶋。’註云:‘雅烏也。’鶋類。鶢
鶋之鶋而又或去鳥作‘居’,則居乃鳥(作者注:鳥,疑烏之誤。)也。《爾
雅》:‘鼃蠅(作者注:鼃蠅乃鼁𪓰之誤。),蟾諸。’註云:‘似蝦蟆。’
去虫作‘諸’,則‘諸’乃蟾也。日烏、月蟾之說自古有之。按,《象緯考》:
‘日一星,在房、氐之間,太陽之精。’甘氏云:‘日者,陽宗之精,爲烏
二足。烏之精爲星,以司太陽行度。日生於東,故於是在焉。月一星,在昴、
畢之間。月者,陰宗之精,爲蟾蜍三足。蟾之精爲星,以司太陰行度。月生
於西,故於是在焉。’號而訴哀者舉此爲言,理似有之。且日、月雖明,只
是氣之精英,異於靈覺之活物,故舉日、月而並號烏、蟾,又是誠衷之所切。
今人旣知以居作鶋、以諸作蠩,不覺居、諸之本爲蟲鳥之名。蓋據六書,其
始只有居、諸字,後來人恐居與居處之居無別,故加鳥爲鶋;諸與語辭之諸

10
無別,故加虫作蠩。雖去旁邊,固亦無害,如燕、服、倉、隺之類卽其例也。
恨不質之朱夫子。”《詩疑義釋》卷上:“《柏舟》詩‘日居月諸’,《詩》
傳、箋倶未解釋居諸二字之義,至《日月》詩,傳始云‘日乎月乎’,故孔
疏以爲‘居諸者語助也’。考韓昌黎《符讀書城南》‘豈不旦夕念,爲爾惜
居諸。’昌黎大儒,豈肯以語助字連用?况果爲語助,則應作‘日居月居’
或作‘日諸月諸’,如‘日兮月兮’、‘日乎月乎’。一字已足,安用易二
字?豈居字專爲日之語助、諸字專爲月之語助耶?考居諸乃日月之主宰也。
居與鷄同音,……日中有鷄也。諸,蟾諸也。《爾雅》‘鼁𪓰,蟾諸’,注
云:‘似蝦蟆。’《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蟾蜍卽蟾諸也。‘日
中有雞’,‘月中有諸’,乃故老相傳之語。”)。迭,更;微,虧也(《聞
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迭,讀爲昳。《文選・七哀詩》注
引《通俗文》‘日陰曰𢧜。’《釋文》引《韓詩》作‘臷’。臷與𢧜同。《說
文》:‘鐵,黑金也。’重文作‘𢧜’。又:‘驖,馬赤黑色。’是𢧜有黑
義。日陰與黑義相因。《韓詩》作‘臷’,亦當爲昳之假借。微者,《十月
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箋:‘微,謂不明也。’……‘胡迭而微’
猶言胡陰而暗也。”)。匪澣衣,謂垢汚不(朱子訓匪爲不,未允。《聞
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匪,讀爲彼。浣衣者必捼挱之,攪
動之。此以浣衣喻心之憂,猶《小弁》云‘我心憂傷,惄焉如搗’也。《草
虫》‘憂心忡忡’,傳:‘忡忡,猶『沖沖』也。’沖沖,亦‘攪動’之意。”
《邶風說》卷一:“如匪澣衣,猶言匪如澣衣也。衣之垢可以濯,而心之憂
其可以去乎?”)濯之衣。奮飛,如鳥奮翼而飛去也。○言日當常
明,月則有時而虧,猶正嫡當尊,衆妾當卑。今衆妾反勝正嫡,
是日月更迭而虧。是以憂之,至於煩寃(《楚辭・哀時命》“心煩寃
之𢥞𢥞”,王逸注:“心中煩懣,𢥞𢥞而憂也。”《楚辭・七諫・謬諫》“心
悇憛而煩寃兮”,王逸注:“寃,一作‘怨’。”又《思美人》“蹇蹇之煩
冤兮”,王逸注:“冤,一作‘惋’。”)憒眊(《前漢書・息夫躬傳》“憒

11
眊不知所爲”,顔師古注:“憒,心亂也。眊,目闇也。”),如衣(《玉
篇》:“衣,於氣切。以衣被人也。”)不澣之衣,恨不能奮起而飛去
也(孫雍長先生謂:“‘不能奮飛’,實當讀爲‘不耐憤悱’,……所謂自
怨自艾不能自已者也。”詳見《〈柏舟〉“不能奮飛”獻疑》,《中國文學
硏究》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柏舟》五章,章六句。

027《綠衣》
小序:《綠衣》,衞莊姜傷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
詩也。
鄭:綠當爲“褖”,故作“褖”,轉作“綠”,字之誤也。
莊姜,莊公夫人,齊女,姓姜氏。“妾上僣”者謂公子州吁之母。
母嬖而州吁驕。

綠兮衣兮,綠衣黃裏。
毛:興也。綠,間色。黃,正色。
鄭:“褖兮衣兮”者,言褖衣自有禮制也。諸侯夫人祭服之
下,鞠衣爲上,展衣次之,褖衣次之。次之者,衆妾亦以貴賤之
等服之。鞠衣黃,展衣白,褖衣黑,皆以素紗爲裏。今褖衣反以
黃爲裏,非其禮制也。故以喻“妾上僣”。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毛:憂雖欲自止,何時能止也?
朱:比也。綠,蒼勝黃之閒色(《綠衣》箋:“綠當爲褖,故作

12
‘褖’,轉作‘綠’,字之誤也。”《綠衣》孔穎達疏:“必知綠誤而褖是
者,此綠衣與《内司服》綠衣字同。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五服不言色,唯
綠衣言色,明其誤也。《内司服》注引《雜記》曰:‘夫人服税衣、褕翟。
又,《喪大記》曰『士妻以褖衣』。言褖衣者甚衆,字或作『税』。此綠衣
者實作『褖衣』也。’以此言之,《内司服》無褖衣,而《禮記》有之,則
褖衣是正也。彼‘綠衣’宜爲‘褖衣’。故此‘綠衣’亦爲‘褖衣’也。詩
者咏歌,宜因其所有之服而言,不宜舉實無之綠衣以爲喻,故知當作‘褖’
也。”)。黃,中央土之正色(《周禮・天官冢宰》:“五色,面貌青、
赤、黃、白、黑也。”賈公彦疏:“云‘五色,面貌之青、赤、黃、白、黑
也’者,此據五方:東方,木,色青;南方,火,色赤;中央,土,色黃;
西方,金,色白;北方,水,色黑。”《禮記・玉藻》:“衣,正色。裳,
間色。”孔穎達疏:“皇氏云:‘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
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駵黃是也。青是東方正。綠是東方
間。東爲木,木色青,木刻土,土黃,並以所刻爲間。或綠色也,青黃也。
朱是南方正,紅是南方間。南爲火,火赤刻金,金白,故紅色赤白也。白是
西方正,碧是西方間。西爲金,金白,刻木,故碧色青白也。黑是北方正,
紫是北方間。北方水,水色黑,水刻火,火赤,故紫色赤黑也。黃是中央正,
駵黃是中央間。中央爲土,土刻水,水黑,故駵黃之色黃黑也。’”)。閒
色賤,而以爲衣;正色貴,而以爲裏,言皆失其所也。已,止也。
○莊公惑於嬖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此詩(《詩切》:“據
下《燕燕》篇言之,則此篇亦定姜之詩也。成十四年《左傳》曰:‘衞侯有
疾,使孔成子、甯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爲太子。冬十月,衞定公卒,夫人姜
氏旣哭而息,見太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飲,歎曰:『是夫也,將不唯衞國之
敗,其必始於未亡人。烏呼,天禍衞國也夫!吾不獲鱄也使主社稷。』’襄
十四年《左傳》:‘定姜曰:『余以巾櫛事先君,而暴妾使余,三罪也。告
亡而已,無告無罪。』’襄二十六年《左傳》曰:‘衞獻公使子鮮爲復,辭。

13
敬姒强命之。對曰:『君無信,臣懼不免。』敬姒曰:『雖然,以吾故也。』……
子鮮不獲命於敬姒,以公命與甯喜言。’據此,則定姜之賢、獻公之不孝、
敬姒之專恣而無禮,皆可見矣。故知此時必定姜之所作也。) ,言綠衣黃
裏(《詩經硏究・詩經通義》:“王先謙曰:‘《說文》『裏,内衣也。』
此章對裏言,則衣是在表之衣;下章對裳言,知衣是在上之衣,因文以見義
也。’案王謂此章之衣卽下章之衣,固然,實則此章之裏亦卽下章之裳。此
裏謂在裏之衣,卽裳,非袷衣之裏也。此章衣與裏爲二,猶下章衣與裳爲二。
衣在表,裳在裏,衣短裳長,短不能掩長,故自外視之,衣在上,裳在下。
此章曰‘綠衣黃裏’,以内外言之;下章曰‘綠衣黃裳’,以上下言之,裏
之與裳,寧有二事哉?且末章曰‘絺兮綌兮,淒其以風’,絺綌爲當暑之服,
明詩作於夏日,而夏衣單衣,固不得有裏。《易・坤》五六‘黃裳元吉’,
《象傳》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案中亦裏也,衣質而裳文,裳在裏,
故黃裳之象爲文在中。《左傳・昭十二年》惠伯曰:‘故曰『黃裳元吉』。
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義同。《詩》稱裳爲裏,猶《象傳》、惠
伯稱裳爲中矣。”),以比賤妾尊顯而正嫡幽微,使我憂之不能自
已也。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毛:上曰“衣”,下曰“裳”。
鄭:婦人之服,不殊衣裳,上下同色。今衣黑而裳黃。喻亂
嫡妾之禮。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鄭:亡之言“忘”也。
朱:比也。上曰“衣”,下曰“裳”。《記》曰:“衣正色,
裳閒色。”(《禮記・玉藻》。《說文》:“常,下帬也。……裳,常或

14
从衣。”段玉裁注:“今字裳行而常廢矣。”《說文》縗字下段玉裁注:“凡
服,上曰‘衣’,下曰‘裳’。”)今以綠爲衣,而黃者自裏轉而爲裳,
其失所益甚矣。亡之爲言“忘”也。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毛:綠,末也。絲,本也。
鄭:女,女妾上僣者。先染絲,後製衣,皆女之所治爲也,
而女反亂之。亦喻亂嫡妾之禮,責以本末之行。禮,大夫以上衣
織,故本於絲也。

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毛:俾,使;訧,過也。
鄭:古人,謂制禮者。我思此人定尊卑,使人無過差之行。
心善之也。
朱:比也。女,指其君子而言也。治,謂理而織之也。俾,
使;訧,過也。○言綠方爲絲,而女又治之。以比妾方少艾,而
女又嬖之也(《義門讀書記》卷七:“朱傳以女爲君子,最難通。以絲爲
妾之少艾,以治爲君子嬖之,欲與下章相對而甚乖疎。”)。然則我將如
之何哉?亦思古人有嘗遭此而善處之者,以自厲焉,使不至於有
過而已。

○絺兮綌兮,淒其以風。
毛:淒,寒風也。
鄭:絺、綌所以當暑。今以待寒,喻其失所也。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15
毛:古之君子實得我之心也。
鄭:古之聖人制禮者使夫婦有道、妻妾貴賤各有次序。
朱:比也。淒,寒風也。○絺綌而遇寒風,猶己之過時而見
棄也。故思古人(《詩經繹參》卷一:“古人,不知何指。當時史載必有
其人,而書闕有閒矣。”)之善處此者能先得我心之所求也(《詩切》:
“古人,衞定公也。……定公知定姜之賢智,而敬信之,使得盡意多所裨助,
故曰實能得我之心也。成十四年《左傳》曰:‘衞侯如晉,晉侯强見孫林父
焉。定公不可。……衞侯旣歸,晉侯使卻犨送孫林父而見之。衞侯欲辭。定
姜曰:『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國又以爲請。不許,將亡。雖惡之,不猶愈
於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以可乎?』衞侯見而復之。’襄十年
《左傳》曰:孫文子卜追鄭皇耳,‘獻兆於定姜。姜氏問繇。曰:『兆如山
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姜氏曰:『征者喪雄,禦寇之利也。大夫圖之。』’
據此,可知定姜之賢智,而衞侯愛之,計無不從,能相知以心者也。”)。

《綠衣》四章,章四句。
朱:莊姜事見《春秋傳》(《說文解字・序》:“至孔子書《六經》,
左丘朙述《春秋傳》,皆㠯古文。”《說文》槎字下段玉裁注:“許書亦有
謂《國語》爲《春秋傳》者。”莊姜事見《春秋左傳》隱公三年及《公羊傳》、
《穀梁傳》。)。此詩無所考,姑從《序》說。下三篇同。

028《燕燕》
小序:《燕燕》,衞莊姜送歸妾也。
鄭:莊姜無子,陳女戴嬀生子名“完”,莊姜以爲己子。莊
公薨,完立,而州吁殺之。戴嬀於是大歸,莊姜遠送之于野,作
詩見己志。

16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毛:燕燕,鳦也。燕之于飛,必差池其羽。
鄭:“差池其羽”謂張舒其尾翼。興戴嬀將歸,顧視其衣服。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毛:之子,去者也。歸,歸宗也。遠送過禮。于,於也。郊
外曰“野”。
鄭:婦人之禮,送迎不出門。今我送是子,乃至于野者,舒
己憤,盡己情。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毛:瞻,視也。
朱:興也。燕,鳦也。謂之“燕燕”者,重言之也(《毛詩多
識》卷三:“《詩》曰‘燕燕’者,言爲兩燕,以興下歸者、送者爲兩人耳。”
《詩疑筆記》卷一:“燕燕乃兩燕,喻己與戴嬀。于飛而差池者喻往日之行
動皆前後依附也。下章‘頡頏’、‘上下’相同。”《詩故》卷二:“燕之
往來必雙,故曰‘燕燕其飛’也。一上一下,故曰‘頡之頏之’。”《邶風
說》卷一:“燕燕,不一燕也。况己與戴嬀也。”)。差池,不齊之貌(《山
中學詩記》卷一:“燕也者,人家常見之鳥也,張其翼以飛也,則平平也;
鼓其翼以飛也,則兩翼倶上下也。烏見其羽之必差池耶?……‘差池’者何
也?曰:此兩燕也,非一燕而重言之也。燕之入人家,未有不兩燕者也。……
其飛也,常先後而上下也。故曰‘差池其羽’。……兩燕者何也?一以比戴
嬀,而一則莊姜自比也。……此詩則興而比也。”《聞一多全集・詩經新義》:
“差池者,《左傳・文二年》注‘忒,差也’,《釋文》‘差,二也’,池
卽沱字,沱有‘二’義,……則二字連文,正合聯綿字上下同義之例。差、
池並有‘二’義,於此當訓兩翼舒張之貌。鳥飛則兩翼見,故曰:‘燕燕于

17
飛,差池其羽。’傳說甚允,箋云‘張舒其尾翼’,尾字可省。”)。之子,
指戴嬀(戴嬀,厲嬀之妹、衞莊公夫人。詳見《左傳・隱公三年》、《史記・
衞康叔世家》。)也。歸,大歸(《毛詩正義》孔穎達疏:“大歸者,不
反之辭。……以歸寧者有時而反,此卽歸不復來,故謂之大歸也。”)也。
○莊姜無子,以陳女戴嬀之子完(衞桓公,?~前七一九年,姬姓,名
完,春秋時期衞國第十三任國君,在位十六年。詳見《左傳・隱公三年》、
《史記・衞康叔世家》。)爲己子。莊公卒(《說文》:“ ,大夫死曰 。”
段玉裁注:“《曲禮》:‘天子死曰𡹔,諸矦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庶人曰死。’《白虎通》曰:‘大夫曰卒,精燿終也。卒之爲言,終於國也。’
字皆作‘卒’,於《說文》爲假借。”),完卽位,嬖人之子(《左傳・
隱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孔穎達疏:“賤而得幸曰嬖。”)
州吁弑之。故戴嬀大歸于陳,而莊姜送之,作此詩也。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
毛: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
鄭:頡、頏興戴嬀將歸,出入前卻。

之子于歸,遠于將之。
毛:將,行也。
鄭:將,亦“送”也。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毛:佇立,久立也。
朱:興也。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說文》:“亢,
人頸也。……頏,亢或从頁。”段玉裁注:“《邶風》曰‘燕燕于飛,頡之
頏之。’毛傳曰:‘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解者不得其說。

18
玉裁謂當作:‘飛而下曰『頡』,飛而上曰『頏』。’轉寫互譌久矣。頡與
頁同音,頁古文 。飛而下如 首然,故曰‘頡之’,古本當作‘頁之’。
頏卽亢字,亢之引申爲高也,故曰‘頏之’,古本當作‘亢之’,於音尋義,
斷無‘飛而下曰『頏』’者。若楊雄《甘泉賦》‘柴虒參差,魚頡而鳥胻’,
李善曰:‘頡胻,猶『頡頏』也。’師古曰:‘頡胻,上下也。’皆以《毛
詩》頡頏爲訓。魚潛淵,烏戾天,亦可證頡下頏上矣。”《詩疑筆記》卷一:
“頡者結而下也,頏者抗而上也。觀下章‘下上其音’句法可見。”)。將,
送也。佇立,久立也(《文選箋證》卷六:左思《吳都賦》“士女伫眙”,
“劉逵曰:‘伫眙,立視也。’……《說文》:‘𪾣,長眙也。’伫眙連文,
伫與𪾣同。《九章》‘思美人兮擥涕而𥩟眙’,王注:‘𥩟立悲哀。’𥩟亦
𪾣字之假。伫古無訓爲‘立’者。《詩・燕燕》‘佇立以泣’,……皆卽𪾣
字,謂‘長望’也。‘長望’正𪾣字之義,許云‘長眙’,是也。注家皆失
之。”)。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毛:飛而上曰“上音”,飛而下曰“下音”。
鄭:下上其音興戴嬀將歸,言語感激,聲有大小。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
毛:陳在衞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毛:實,是也。
朱:興也。鳴而上曰“上音”,鳴而下曰“下音”。“送于
南”者,陳在衞南。

19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毛:仲,戴嬀字也。任,大;塞,瘞;淵,深也。
鄭:任者,以恩相親信也。《周禮》:“六行:孝、友、睦、
姻、任、恤。”

終溫且惠,淑愼其身。
毛:惠,順也。
鄭:溫,謂顔色和也。淑,善也。

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毛:勗,勉也。
鄭:戴嬀思先君莊公之故,故將歸猶勸勉寡人以禮義。寡人,
莊姜自謂也。
朱:賦也。仲氏,戴嬀字也(《燕燕》孔穎達疏:“婦人不以名行。
今稱‘仲氏’,明是其字。”)。以恩相信曰“任”(《澤螺居詩經新證》
卷上:“《荀子・成相篇》‘穆公任之’,注:‘任,好也。’《遵大路》
‘不寁好也’,箋:‘好,猶善也。’‘仲氏任只’猶言‘仲氏善只’,與
下‘其心塞淵’義相銜接。箋訓爲‘任恤’之任,意亦相仿。”)。只,語
辭(《說文》:“只,語已䛐也。”段玉裁注:“已,止也。矣、只皆語止
之詞,《庸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是也。亦借爲‘是’字,《小
雅》‘樂只君子’,箋云:‘『只』之言『是』也。’《王風》‘其樂只且’,
箋云:‘其且樂此而已。’按,以‘此’釋‘只’,與《小雅》箋同。”)。
塞,實;淵,深;終,竟(《詩切》:“終與旣同訓,然則終亦旣也。”
另見《終風》第一章注。);溫,和;惠,順;淑,善也。先君,謂
莊公也。勗,勉也(《禮記》:“《詩》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
鄭玄注:“畜,孝也。獻公無禮於定姜。定姜作詩,言獻公當思先君定公,

20
以孝於寡人。”《禮記・孔子閒居》:“無服之喪,以畜萬邦。”鄭玄注:
“畜,孝也。使萬邦之民競爲孝也。”《詩攷・魯詩》:“‘先君之思,以
畜寡人。’此衞夫人定姜之詩也。定姜無子,立庶子衎,是爲獻公。畜,孝
也。獻公無禮於定姜,定姜作詩,言獻公當思先君定公,以孝於寡人。”《毛
詩傳箋通釋》卷四:“‘以勖寡人’。……《毛詩》作‘勖’者,畜之假借。
古畜字與孝、好皆雙聲,同在曉母,故同義。《禮記・祭統》曰:‘孝者畜
也。’《韓詩》亦曰:‘畜,孝也。’《孝經援神契》曰:‘庶人行孝曰畜。’
《孟子》曰:‘畜君者,好君也。’《釋名》:‘孝,好也。愛好父母如所
悅好也。’畜與孝古皆讀若朽,好讀如丑,故音近而義同。善父母爲孝。凡
通言善亦曰孝。故孝又爲愛好之通稱。畜,養也。‘以勖寡人’猶云以好寡
人耳。”)。寡人,寡德之人,莊姜自稱也。○言戴嬀之賢如此,
又以先君之思勉我,使我常念之而不失其守也。楊氏(據《呂氏家
塾讀詩記》、《詩說解頤正釋》卷三,楊氏指楊時。楊時,一○五三年~一
一三五年,字中立,諡文靖,號龜山,福建南劍將樂人。南宋洛學大家,世
稱“龜山先生”。師事程顥、程頤,熙寧九年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高宗時
爲龍圖閣直學士。退官後設立東林學院,從事著述講學。著有《二程粹言》、
《龜山集》。事見《宋史・道學列傳》、 。)曰:州
《宋元學案・龜山學案》
吁之暴,桓公之死,戴嬀之去,皆夫人失位、不見答(《前漢書・
五行志》:“適不答,茲謂不次。”師古注:“適,讀曰‘嫡’。答,報也。
言妻有承順之心,不見報答也。一曰:答,對也。言不以恩意接對之。”)
於先君所致也。而戴嬀猶以先君之思勉其夫人,可謂“溫且惠”
矣。(《詩經世本古義》卷二十:“豐熙云:《春秋傳》曰:石碏之子厚從
于州吁。州吁弑桓公。厚問定君于碏。碏曰:王覲爲可。曰:何以得覲?曰:
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衞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厚從州吁如陳,
石碏使告于陳,曰:衞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爲也。此二人者,實弑寡君,
敢卽圖之。陳人執之而請蒞于衞。衞人使右宰醜涖殺州吁于濮。夫陳人旣從

21
州吁之請而與之伐鄭矣,曾幾何時乃從石碏之請而誅州吁。葢戴嬀歸在陳國,
有以愬于陳侯,故碏得藉之以成討賊之功耳。然則戴嬀誠賢矣哉。”《山中
學詩記》卷一:“吾讀《燕燕》之詩而重有疑也。疑夫衞桓雖弑,先君之恩
義可念也。嬀胡以必自絕於衞耶?疑夫姜與嬀相得如此,嬀去則姜獨留,嬀
胡忍舍姜而歸陳耶?且婦人送迎不出門,姜送歸妾,胡以必遠于野而于南耶?
莊姜之賢,爲春秋所僅見,嬀何至以不失守相勖勉,而姜猶理其語而述之耶?
吾旣而反復詩詞,至於卒章而後知其有深意也。吾又考之《春秋》,悉其本
事而後知詩意之大有在而自來傳、注之失其也。隱四年《春秋》曰:戊申,
衞州吁弑其君完。又曰:夏,宋公、陳侯、蔡人、衞人伐鄭。秋,翬帥師,
會宋公、陳侯、蔡人、衞人,伐鄭。九月,衞人殺州吁于濮。《左氏傳》之
稱衞有臣石碏者嘗諫莊公之寵州吁,禁其子厚之從吁游,皆勿聽。及吁弑桓
自立,使厚問定君之策於碏,碏紿二人如陳請王覲而馳使告陳,使圖之。陳
桓公爲之執二人而請涖於衞。衞使右宰醜涖殺州吁於濮。碏使其宰獳羊肩涖
殺石厚於陳。夫陳桓方以州吁之求寵而與之睦。數月之閒不惜兩勤其衆伐無
惡,於己之鄭爲之修先怨,以合諸侯而固其位,而乃僅以彼致仕之臣遣一介
之使。寥寥數言,遠相告語,而遂肯革心反面,遽執之以諾其請,而又請涖
以快其心乎。謂陳桓感發於大義,則未有黨賊之心,如是其固而忽變者也。
謂陳爲衞桓所自出,則未有久與殺甥之人共事而至此而始追念其甥者也。然
而竟執之者,則陳之中固有人焉以主之也。孰主之?嬀之歸陳主之也。孰使
之?姜使之也。蓋吾讀《燕燕》之卒章,而知詩意之大有在也。其詩曰‘仲
氏任只’。夫‘任’也者,非以恩相信之謂也,‘任事’之任也。仲氏以討
賊自任也。‘塞’也者,實也。‘淵’也者,深也。實則必爲之而不妄,深
則密圖之而不露也。此仲氏之心也。故曰:‘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然而
事未可知也。以州吁之暴,躬行弑逆,而國人莫敢誰何,則將恣行而奚憚也?
據其位而居其宮,焉知不爲晉夷吾之於賈君也弑其子而執其母?焉知不爲齊
商人之於子叔姬也?則是嬀居衞而懼有無禮之干,將反陳而又懼有非意之辱。

22
保其身且不暇,況敢自任以討賊耶?而嬀則終始以溫且惠者陽禮貌而牢寵之,
於是愼其身以處衞,而吁不敢犯也。淑其身以歸陳,而吁不之忌也。故曰:
‘終溫且惠,淑愼其身。’此非他人之能與知者也。此惟姜與嬀之所默喻也。
故嬀之行也,惟以思先君相勖勉而冀其事之必成而已矣。無他語也,故曰: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故其首章‘遠送于野’,曰‘泣涕如雨’;其次
章‘遠于將之’,曰‘伫立以泣’。別離之色之愴於懷也,送遠者之所同也。
其三章則‘遠送于南’,而曰‘實勞我心’。蓋陳在衞南,身送共事之人,
而望其所至之國,惟恐事之或不濟,而不覺輾轉於懷而勞其心也。此則送遠
者所未有而莊姜之所獨也。至於卒章,歎其任事之能,美其去國之智,而理
其臨別之贈言,而遂不覺其暢然言之也。……討賊之舉,姜與嬀謀之於内,
而石子謀之於外者也。賊之果討,姜與石主之於衞,而嬀以桓主之於陳者也。
故《春秋》書曰‘衞人殺州吁于濮’。曰‘衞人’,衆也。所以表莊姜、石
碏之功也。曰‘于濮’,濮者陳地,所以表戴嬀歸陳之力也。……嬀之歸陳,
正以念先君之恩義,而非絕於衞也。然後知嬀之行,姜實使之,而非忍舍姜
以去也。然後知其事甚袐,其行甚重,姜所由必遠送之而于野、而于南也。
然後知居者、行者各負重任,嬀所由相勉以先君之思,而固非是區區不失守
之謂也。蓋吾讀《燕燕》之卒章而後知詩意之大有在也。”《御纂詩義折中》
卷三:“能承大事曰任。《春秋》隱公四年二月,衞州吁弒其君完;九月,
衞人殺州吁于濮。濮,陳地也。《史記》曰:州吁弒桓公,自立,欲伐鄭。
石碏因桓公之母家於陳詳爲善。州吁至鄭郊,石碏與陳侯謀,因殺州吁于濮。
由此觀之,戴嬀之歸陳,乃石碏用陳侯以討賊之因也。然則仲氏之所任可知
矣。莊姜之遠送于野,其故亦可想矣。仲氏任此大事,而莊姜知其有濟者,
以其心誠實而淵深,其身和順而謹飭,又能思先君之恩,則其必討嗣君之賊,
可知也。此固仲氏之能任而莊姜亦可謂知人善任矣。”《經史析疑》卷五:
“據《史記》以論《詩》,則戴嬀之大歸正後日石碏用陳以討賊之由也。”
《詩瀋》卷五:“石碏之謀州吁也,以陳爲援。戴嬀之歸陳,不無力矣。詩

23
曰‘先君之思,以朂寡人’,則其平日之勉戴嬀而欲甘心于州吁者殆非一日。
故稱其秉心之塞淵而遠送于野,其執手丁寧,豈直爲婦女態哉?詩之可以補
史也如是。”《田間詩學》卷一:“戴嬀大歸于陳,未幾,石碏令其子石厚
從州吁朝陳,以請朝于王,因使人涖殺州吁于陳。葢嬀歸陳而碏之計始定,
嬀在陳而碏之謀以成。州吁不忌陳,并不忌嬀,可謂至愚。而嬀之智亦深且
密矣。觀其與姜相得如此,臨行但勗以先君之思,大義凜然,此豈能一日忘
桓公之仇乎?塞淵温惠,淑愼其身,置身于萬全之地,然後可以圖人。姜之
稱歎不置,亦意其有深心耶。”《虞東學詩》卷二:“州吁方與諸侯連兵伐
鄭,而石碏將用陳討賊,豈不懼有疎失?戴嬀之歸必有密授方畧者。至九月,
使人告陳之語特順風之呼,而非事起倉卒者矣。當日預聞其謀者獨有莊姜,
故越禮遠送而諄諄屬之。末章‘任’字如字讀,則其義豁然,而所謂塞淵、
溫惠、淑愼者决非空作譽詞矣。”《臥雪詩話》卷二:“《綠衣》溫厚,莊
姜之賢著矣。《燕燕》則思深心苦,才尤著。‘之子于歸,遠送於野。’必
有與戴嬀一種密謀,求陳侯助討州吁。故曰‘仲氏任只,其心塞淵。’淵,
深也。……言不可輕忽淺露也。他日陳侯果誘州吁而殺之。左氏歸功石碏,
碏謀之於外也。愚歸功莊姜,姜圖之於内也。”)

《燕燕》四章,章六句。

029《日月》
小序:《日月》,衞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難,傷己不見答
於先君、以至困窮之詩也。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毛:日乎月乎,照臨之也。

24
鄭:日、月,喻國君與夫人也,當同德齊意以治國者,常道
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毛:逝,逮;古,故也。
鄭:之人,是人也,謂莊公也。其所以接及我者不以故處,
甚違其初時。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毛:胡,何;定,止也。
鄭:寧,猶“曾”也。君之行如是,何能有所定乎?曾不顧
念我之言,是其所以不能定完也。
朱:賦也。日居月諸,呼(《說文》:“呼,外息也。”段玉裁注:
“外息,出其息也。……今人用此爲號嘑、𧦝召字,非也。”《說文》:“嘑,
號也。”段玉裁注:“号部曰:‘號,嘑也。’是爲轉注。《雞人》‘夜嘑,
旦以嘂百官’,此嘑字之僅存者也。若《銜枚氏》‘嘂呼歎嗚’、《大雅》
‘式號式呼’以及諸書云‘叫呼’者,其字皆當作‘嘑’,不當用外息之字。
嘑,或作‘謼’。崔靈恩《毛詩》(作者注:指《集注毛詩》。)‘式號式
謼’。”)而訴之也。之人,指莊公也(劉克《詩說》卷二:“‘乃如
之人’指州吁甚明,安有指其君若此之輕乎?”《邶風說》卷一:“乃如之
人,絕而外之之詞也。州吁卽竊位,未敢不以莊姜爲母。然莊姜則故固不以
爲子矣。所謂大義滅親也。”)。逝,發語辭。古處,未詳。或云:
以古道相處也(《詩補傳》卷三:“以古夫婦之道相處。”《童子問》卷
一:“‘古處’謂以古道相處,此范氏之說。”《詩經硏究・詩經通義》:
“《廣雅・釋詁・二》曰:‘𧇡,息也。’案,凡言止息、休息,皆寓暫時
之意。暫時卽姑且。𧇡,曹憲音姑,蓋卽姑且字之或體。……字一作‘盬’。

25
《方言・十三》‘盬,且也’,郭注曰:‘盬,猶『𧇡』也。’《玉篇》曰:
‘盬,姑也。’經籍無𧇡字,始見《廣雅》,疑卽本篇‘逝不古處’古字之
三家異文。古處,本卽姑處,此蓋因與處字連文,故字變從處耳。‘逝不古
處’言曷不暫時留居。猶《卷耳》篇‘我姑酌彼金罍’之言暫時酌彼金罍也。”
《慈湖詩傳》卷三:“逝豈誓之訛耶?……誓有决意。”《說文通訓定聲》:
“逝,……叚借爲誓。按,《詩・碩鼠》‘逝將去汝’,《日月》‘逝不古
處’。《桑柔》‘逝不以濯’,皆要約之辭。”)。胡、寧,皆“何”也。
○莊姜不見答於莊公,故呼日月而訴之,言日月之照臨下土久矣,
今乃有如是之人(《古書虛字集釋》卷六:“乃如,猶言‘若夫’也。亦
提示之詞也。(乃如,與……‘乃若’爲一語。)《詩・日月》篇:‘乃如
之人兮。’(之,此也。兮,猶‘也’也。)《蝃蝀》篇:‘乃如之人也。’
(之,此也。)”)而不以古道相處,是其心志回惑(《後漢書・荀悅
傳》:“肅恭其心,愼修其行,内不回惑,外無異望,則民志平矣。”),
亦何能有定(《嚴氏詩緝補義》卷二:“徐與喬曰:四章皆言‘胡能有定’,
必有宗社大計爲隱詞耳。案,《左傳》石碏諫曰:‘將立州吁,乃定之矣。’
是完太子之位未定也。姜望公之定完宜殷,‘有定’或指此。則姜之怨非爲
身謀,乃關宗社也。”馮明經《解舂集》(《皇清經解》第二百六卷):“《左
傳》唯言戴嬀生桓公,莊姜養之,以爲己子……。是時莊公有立州吁意,故
石碏諫曰‘將立州吁,乃定之矣”,云云。而莊姜《日月》之詩致怨於‘胡
能有定’,反覆言之,正謂完位未定也。杜預云:完雖爲莊姜子,然太子之
位未定,是完不爲太子也。”《詩經通義》卷二:“王志長曰:此詩‘胡能
有定’凡四言之,必非無謂。按,隱三年《左傳》公子州吁有寵而好兵,公
不禁。石碏諫曰: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爲禍。杜預云:完
雖爲莊姜子,然太子之位未定,是桓公不爲太子也。以戴嬀之塞淵淑愼,生
子必不若州吁之狂暴,況莊姜之敎誨有加,必克負荷,故莊姜屬望莊公之立
完甚殷且急,‘胡能有定’非指此乎?”《毛詩稽古編》卷三:“《日月》

26
詩四章,每章皆言‘胡能有定’,作詩本意在此一語矣。完之見弑,由於莊
公之不定其位。位之不定,由於莊姜之不見答。禍端所始,故反覆言之。鄭
箋以爲‘定完’,得其指矣。朱傳解爲莊公之心意無定。夫莊公之心知嬖州
吁母而已,何嘗無定乎?”《詩序補義》卷三:“定,定其亂。顧,顧我而
救之也。”)哉?而何爲其獨不我顧也?見棄如此,而猶有望之之
意焉。此詩之所以爲厚也(《聖門傳詩嫡冢》卷三:“《傳》(作者注:
指子貢《詩傳》。):‘衞州吁弒其君桓公,莊姜歸于齊,賦《日月》。’……
《序》云‘遭州吁之難’,且稱‘先君’,明是言弒完之事,與傳相合。……
詩中呼及父母,尤與‘歸齊’之說爲近。‘不卒’者,正謂子弒身逐也。”)。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毛:冒,覆也。
鄭:覆,猶“照臨”也。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毛:不及我以相好。
鄭:其所以接及我者,不以相好之恩情,甚於己薄也。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毛:盡婦道而不得報。
朱:賦也。冒,覆(《詩切》:“冒,當讀爲𥈆。《說文》曰:𥈆,
低目視也。引《周書》曰:‘武王惟𥈆。’今《書・君奭》篇作‘昭武王惟
冒’。據知冒、𥈆古字通也。下土是𥈆,言日月所處之高,可以低視下土。”);
報,答也(《詩經恆解》卷一:“不相好,欲相害。報善惡之應,諱言州吁
必食惡報,而以我爲詞也。”)。

27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毛:日始月盛,皆出東方。
鄭:自,從也。言夫人當盛之時與君同位。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毛:音,聲;良,善也。
鄭:無善恩意之聲語於我也。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鄭:俾,使也。君之行如此,何能有所定,使是無良可忘也?
朱:賦也。日旦必出東方。月望(《論衡・譋時篇》:“月:三
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說文》:“朢,月滿也。”段玉裁注:
“此與望各字。望从朢省聲。今則望專行而朢廢矣。”)亦出東方。德音,
美其辭(《狼跋》“德音不瑕”,朱傳:“德音,猶‘令聞’也。”《澤螺
居詩經新證》卷下:“言與音初本同文,後來才分化爲兩个字,但在金文和
金文偏旁中往往互用無別,在典籍中也時常通用。”“《國語・楚語》‘德
音以揚之’,賈誼《新書・傅職》作‘德言以揚之’。……‘德言’二字應
該平列,和德音之音與德字爲主從關係者判然有別。《抑》:‘無言不讎,
無德不報。’《論語・憲問》:‘有德音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書・
康誥》:‘祗遹乃文考,紹聞衣(讀殷)德言。’以上所據三个例子,或以
‘德’與‘言’分言,或以‘德言’連稱,都係平列。‘德音無良’是說其
人内而德行外而言語之不良善。”另見《車舝》第一章注。);無良,醜
其實也。俾也可忘,言何獨使我爲可忘者邪?(《詩經繹參》卷一:
“《綠衣》云‘曷維其忘’,以太子之位未速定而耿耿不忘也。《左傳》石
碏云:‘將立州吁,乃定之矣。’是太子完之位未定也。此詩曰:‘胡能有
定,俾也可忘。’若定立太子完,則心稍放下,正與《綠衣》篇二章遙應。

28
應作如是解。”《詩經通論》卷三:“‘俾也可忘’接‘有定’言,謂胡能
有定乎,則使我可忘其憂矣。《集傳》曰:‘言何獨使我爲可忘者耶?’語
義晦。”)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鄭:畜,養;卒,終也。父兮母兮者,言己尊之如父,又親
之如母,乃反養遇我不終也。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毛:述,循也。
鄭:不循,不循禮也。
朱:賦也。畜,養;卒,終也。不得於夫,而歎父母養我之
不終。蓋憂患疾痛之極必呼父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人之至情也(《詩總聞》卷二:“《詩》
凡無所愬者多歸天,次歸日月,次歸父母,不能堪者多歸死。今人猶有此態。”)。
述,循也。言不循義理也(《澤螺居詩經新證》卷上:“述、墜音近字
通。《書・酒誥》‘今惟殷墜厥命’,盂鼎‘我聞殷述命’。《書・君奭》
‘乃其墜命’之‘墜’,魏石經古文作‘述’。金文墜作‘㒸’,述乃叚字。……
‘不㒸’乃周人語例。《廣雅・釋詁》:‘墜,失也。’報我不失,言必須
報我也。與上‘寧不我報’及‘俾也可忘’意正相同。若云報我不循理,則
疏矣。”《繹史・律呂通考》:“秦昭和鐘銘:……不㒸在上,嚴恭寅天命。”
報我不述,《韓詩》作“報我不術”。《集韻》:“術,……通作‘遂’。”
《說文通訓定聲》:“遂,叚借爲隊。”《說文》隊字下段玉裁注:“隊墜
正俗字,古書多作‘隊’,今則墜行而隊廢矣。”《說文通訓定聲》:“遂,
叚借又爲㒸。”《邶風說》卷一:“報我,卽‘我報’也。述,言也。天乎

29
父母乎,何時而能有定乎?能爲我報,是卽所以報我也。我願畢矣,復何言
哉?葢其心惟以大讎未雪、宗社未安爲心,而一身之處困履危猶其後也。……
前二章所謂‘我願’、‘我報’者固爲衞國而非爲一身矣。”)。

《日月》四章,章六句。
朱:此詩當在《燕燕》之前。下篇放此。

030《終風》
小序:《終風》,衞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暴,見侮慢而不
能正也。
鄭:正,猶“止”也。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毛:興也。終日風爲終風。暴,疾也。笑,侮之也。
鄭:旣竟日風矣,而又暴疾。興者,喻州吁之爲不善,如終
風之無休止。而其間又有甚惡,其在莊姜之旁,視莊姜則反笑之,
是無敬心之甚。

謔浪笑敖,
毛:言戲謔不敬。

中心是悼。
鄭:“悼”者,傷其如是然而己不能得而止之。
朱:比也。終風,終日風也(《經詞衍釋》卷九:“《經傳釋詞》
曰:‘終,詞之旣也,字或作『衆』。古多借衆爲終。’衍曰:《詩》‘終

30
踰絕險’,言旣踰也。‘駿發爾私,終三十里。’言旣三十里也。《左傳・
昭三十一年》:‘終爲不義,弗克滅已。’言旣爲也。《汲冢周書・諡法》
篇:‘終葬,乃制諡敘法。’謂旣葬也。”《毛詩傳箋通釋》卷四:“《經
義述聞》曰:‘終,猶『旣』也。’是也。終風且㬥,猶云‘旣風且㬥’。
凡《詩》云‘終溫且惠’、‘衆穉且狂’,意竝同。”《蛾術編》卷三十二:
“王懷祖曰:《詩》言‘終風且㬥’、‘終和且平’、‘終溫且惠’,終皆
當訓旣。言旣風且㬥也。”《詩切》:“僖二十四年《左傳》杜注:‘終,
猶『已』也。’《汝墳》毛傳曰:‘旣,已也。’《釋名》曰:‘終,盡也。’
《載馳》鄭箋曰:‘旣,盡也。’……終與旣同訓,然則終亦旣也。”另見
《燕燕》第四章注。)。暴,疾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瀑雨:
蒲冒反,《毛詩》云‘終風且瀑’。《說文》云:‘疾雨也,從水,暴聲。’
經本作‘暴’,是曬暴字也。”《㪙經筆記》:“《說文》:‘瀑,疾雨也。
《詩》曰『終風且瀑』。’此三家義也。毛傳:‘暴,疾也。’《玉篇》‘瀑,
疾風也’,義用《毛詩》而字用三家,非是。疑‘疾風’卽‘疾雨’之譌,
野王本《說文》耳。‘風且瀑’、‘風且霾’、‘風且曀’,三章一例。”)。
謔,戲言也。浪,放蕩也。悼,傷也。○莊公之爲人,狂蕩暴疾。
莊姜蓋不忍斥(《後漢書・孔融傳》“擬斥乘輿”,李賢注:“斥,指也。”
《集韻》:“斥,指名。”)言之,故但以“終風且暴”爲比,言雖
其狂暴如此,然亦有顧我而笑之時,但皆出於戲慢之意,而無愛
敬之誠,則又使我不敢言,而心獨傷之耳(《詩經通論》卷三:“‘顧
我則笑’卽起下‘謔浪笑敖’,意謂其笑也不由于正,乃謔浪笑敖也。《集
傳》曰:‘然亦有顧我而笑之時,但皆出于戲慢之意。’用‘然’字起,又
用‘但’字轉,絕失語氣。且貞女豈望夫顧而笑者哉!”《邶風說》卷一:
“終日之風而復曓疾,亂象也。此州吁初寵之時也。阻兵安忍,所謂曓也。
于其始已知之矣。而莊公恬然不怪也,方顧我則笑而謔浪笑傲焉。所以中心
是悼也。”)。蓋莊公暴慢無常,而莊姜正靜自守,所以忤其意而

31
不見答也。

○終風且霾,
毛:霾,雨土也。

惠然肯來。
毛:言時有順心也。
鄭:肯,可也。有順心,然後可以來至我旁,不欲見其戲謔。

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毛:人無子道以來事己,己亦不得以母道往加之。
鄭:我思其如是,心悠悠然。
朱:比也。霾,雨(《左傳・文公三年》“雨螽于宋”,杜預注:
“雨,自上而隋,有似於雨。”)土蒙霿(《說文》:“霿,天氣下,地不
應曰‘霿’。”段玉裁注:“《釋天》曰:‘天氣下,地不應曰『霿』。’
今本作‘曰雺’,或作‘曰霧’,皆非也。霿,《釋名》作‘蒙’,《開元
占經》作‘濛’。《釋名》曰:‘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開元占經》
引郗萌曰:‘在天爲濛,在人爲霧。日月不見爲濛,前後人不相見爲霧。’
按,霚與霿之別,以郗所言爲確。許以霿系天气,以霚糸地气,亦分別井然。
大氐霚下霿上,霚溼霿乾。霚讀如務,霿讀如蒙。霚之或體作‘霧’,霿之
或體作‘蒙’,不可亂也。”)也。惠,順也。悠悠,思之長也。○
終風且霾,以比莊公之狂惑也(《國語・周語》“無夭、昏、札、瘥之
憂”,韋昭注:“短折曰‘夭’,狂惑曰‘昏’。”《詩疑筆記》卷一:“‘惠
然肯來’,毛傳謂‘時有順心’,鄭箋謂‘有順心,然後可以來至我旁,不
欲見其戲謔’,皆指州吁說,朱註則指莊公說。案,前兩篇雖言莊公嫡妾紊
亂,不顧不報,未嘗暴謔若斯也。州吁勇而好兵,說較相近。至本句意仍望

32
其一來,以勸導之耳,乃竟莫往莫來,視前此之謔浪笑傲,踪跡更遠,勸化
無從,是以憂思更長也。”《詩經客難》卷一:“其二章曰‘惠然肯來,莫
往莫來。’《禮》,天子不至后宮,諸侯不至夫人之宮。今經云云何爲也哉。
惟指州吁,則惠然來者,州吁之朝其母也。莫往莫來者,州吁之暴不朝其母
也。”)。雖云狂惑,然亦或惠然而肯來,但又有莫往莫來之時(《詩
牖》卷二:“‘惠然肯來’卽‘顧我則笑’一例,道是往又似來,道是來又
忽往,是謂‘莫往莫來’。”),則使我悠悠(《說文》:“悠,𢝊也。”
段玉裁注:“《釋訓》曰:‘悠悠、洋洋,思也。’《小雅》‘悠悠我里’,
傳曰:‘悠悠,憂也。’按,此傳乃悠之本義。”)而思之(《詩經繹參》
卷一:“莊姜貌美,公所以顧之則笑,而有肯來之時。姜古處,公所以終莫
往來。蓋莫往來是實,其偶來者,意外之惠耳。”)。望其君子之深,厚
(《荀子・富國》“誠美其厚也”,楊倞注:“厚,恩厚也。”)之至也。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毛:陰而風曰“曀”。
鄭:有,又也。旣竟日風,且復曀不見日矣。而又曀者,喻
州吁闇亂甚也。

寤言不寐,願言則嚏。
毛:嚏,跲也。
鄭:言,我;願,思也。嚏,讀當爲“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憂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云
“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
朱:比也。陰而風曰“曀”(《說文》:“曀,天陰沈也。……《詩》
曰‘終風且曀’。”段玉裁注:“攷《開元占經》引作‘天地陰沈也’,《大
平御覽》引作‘天陰沈也’。《邶風》曰‘終風且曀’,《爾雅》、毛傳皆

33
云:‘陰而風曰曀。’《釋名》:‘曀,翳也。’言雲氣晻翳日光,使不明
也。《小爾雅》:‘曀,冥也。’曀主謂不明。《爾雅》、毛傳因詩句兼風
言耳,故許易之。陰沈當作‘𩃬霃’。”《說文》:“㙪,天侌𪋻起也。《詩》
曰‘㙪㙪其陰’。”段玉裁注:“今《詩》㙪作‘曀’。毛傳曰:‘如常陰
曀曀然。’許所據作‘㙪’,其訓曰天陰塵。蓋雨部所云:‘天气下、地不
應曰『霿』。’霿,晦也。”)。有,又也。不日有曀,言旣曀矣,
不旋日(《風俗通義・十反》“感不旋日”,王利器注:“不旋日,猶言日
影不移,極言其速。”)而又曀也(《詩切》:“日,當讀爲曰。《士喪禮》:
‘占曰:某日從。’鄭注曰:‘古文曰爲日。’《孟子》曰‘放勳日勞之’,
丁公著《音》曰:‘日,或作『曰』,誤。’此曰、日二字互誤之證也。天
旣多風,又陰曀不明,而反云清朗,不云有陰曀。”)。亦比人之狂惑暫
開而復蔽也。願,思也。嚏,鼽嚏也。人氣感傷閉鬱,又爲風霧
所襲,則有是疾也(《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二:“‘願言則嚏’、‘願
言則懐’,欲其明也。願者,善端初發之謂。彼願言則我嚏矣。鄭康成所謂
猶‘今俗:人嚏而曰『人道我』。’此感通之理也。彼願以爲懐矣,如《周
南》‘嗟我懐人’之懐。不忘于心,非不從而已也。”《素問玄機原病式》:
“嚏,鼻中因痒而氣噴作于聲也。”《膏蘭室札記》卷二:“《通俗文》:
‘張口運氣謂之欠㰦。’《說文》:‘嚏,悟解气也。’《倉頡篇》:‘嚏,
噴鼻也。’是嚏與㰦異,然㰦實劫之俗字。《文選・笙賦》‘郁捋劫悟’,
善曰:‘劫悟,氣相衝激。’劫卽‘疐,劫也’之劫,悟卽‘悟解氣’之悟,
而氣相衝激實與‘噴鼻’義近。則劫卽噴鼻甚明,其作㰦而訓爲‘張口運氣’
者亦噴鼻引申之誼耳。”)。

○曀曀其陰,
毛:如常陰曀曀然。

34
虺虺其靁。
毛:暴若震靁之聲虺虺然。

寤言不寐,願言則懷。
毛:懷,傷也。
鄭:懷,安也。女思我心如是,我則安也。
朱:比也。曀曀,陰貌。虺虺,靁將發而未震之聲(《正字通》:
“𤳹,舊注與虺同。《史記(作者注:記,原書脫,徑補之。)・殷紀》‘中
𤳹作誥’,卽左相仲虺。……朱謀㙔曰:𤳹,古虺字,雷隱隱之聲。”《六
書故》卷二十:“《詩》云‘虺虺其靁’,呼每切。借以狀雷聲。”《說文》:
“𩇓,籒文靁,閒有回(段玉裁注:“當作‘畾閒有回’。”)。回,靁聲
也。”《漢上易傳》卷九:“震,動也。凡聲,激而後有。雷以陽激陰,風
以陰激陽。水火之聲,无非激也。不動,何由有聲?”《集韻》、《類篇》:
“𩄁,雷聲。”《正字通》:“𩄁,呼委切,音毀,通作‘虺’。”)。以
比人之狂惑愈深而未已也。懷,思也(《與猶堂集・詩經講義》:“懐
者,傷也。《卷耳》篇‘不永傷’、‘不永懐’可驗也。”另見《雄雉》第
一章注。)。

《終風》四章,章四句。
朱:說見上。

031《擊鼓》
小序:《擊鼓》,怨州吁也。衞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
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

35
鄭:“將”者,將兵以伐鄭也。平,成也。將伐鄭,先告陳
與宋,以成其伐事。《春秋傳》曰:“宋殤公之卽位也,公子馮
出奔鄭。鄭人欲納之。及衞州吁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
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
爲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衞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
陳、蔡方睦於衞,故宋公、陳侯、蔡人、衞人伐鄭。”是也。伐
鄭,在魯隱四年。

擊鼓其鏜,踊躍用兵。
毛:鏜然擊鼓聲也,使衆皆踊躍用兵也。
鄭:此“用兵”謂治兵時。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毛:漕,衞邑也。
鄭:此言衆民皆勞苦也,或役土功於國,或脩理漕城,而我
獨見使從軍南行伐鄭,是尤勞苦之甚。
朱:賦也。鏜,擊鼓聲也(《說文》:“鼞,𡔷聲也。《詩》曰‘擊
𡔷其鼞’。”段玉裁注:“今《詩》作‘鏜’。金部曰:‘鏜,𡔷鐘聲也。’
𡔷鐘爲擊鐘也。字从金,故曰‘鐘聲’。於𡔷言鏜爲假借。”《說文》
:“鏜,
鐘𡔷之聲也。”段玉裁注:“𡔷部曰:‘鼞,𡔷聲也。’引《詩》‘擊𡔷其
鼞’,爲其字之从𡔷也。此引《詩》‘擊𡔷其鏜’,蓋有韓、毛之異與。
《邶
風》傳曰:‘鏜,擊𡔷聲也。’許以其从金,故先之以鐘曰‘鐘𡔷之聲’。
相如賦作‘闛鞳’。 。踊躍,
《司馬法》曰‘𡔷聲不過閶’,皆叚借字。”)
坐作擊刺之狀也(《文選補遺》司馬相如《大人賦》“薎蒙踊躍”,陳仁子
注:“踊躍,跳也。”《詩緝》卷三:“踊,亦作踴。踴,跳也。躍,跳躍
也。踴躍言喜之之意。”《詩說解頤正釋》卷三:“踊躍,跳躍也,喜之之

36
意。”)。兵,謂戈、㦸之屬(《說文》:“兵,械也。”段玉裁注:“械
者,器之緫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說文》
:“戎,兵也。”
段玉裁注:“兵者,械也。《月令》:‘乃敎於田獵,以習五戎。’注:‘五
。土,土功也(《詩切》:“土,
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當讀爲杜,卽𢾖之假音也。《韓詩・鴟鴞》篇‘徹彼桑杜’,《齊詩・緜》
篇‘自杜沮漆’,《毛詩》皆作‘土’。據知古文讀土爲杜也。《費誓》‘杜
乃擭’,《書》釋文:‘一本作『𢾖』。’《周禮・雍氏》鄭注引《書》曰:
‘𢾖乃擭。’《說文》曰:‘𢾖,閉也。讀若杜。’《一切經音義》曰:‘杜,
古文𢾖,同。’然則土國謂杜守國門,用兵之事也。”)。國,國中也。
漕,衞邑名。○衞人從軍者自言其所爲,因言衞國之民或役土功
於國,或築城於漕(《詩切》:“城漕,謂守城於漕。亦用兵之事也。”),
而我獨南行,有鋒鏑死亡之憂,危苦尤甚也。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毛:孫子仲,謂公孫文仲也。平陳於宋。
鄭:子仲,字也。平陳於宋,謂使告宋,曰:“君爲主,敝
邑以賦與陳、蔡從。”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毛:憂心忡忡然。
鄭:以,猶“與”也。與我南行,不與我歸期。兵,凶事。
懼不得歸,豫憂之。
朱:賦也。孫,氏;子仲,字,時軍帥也。平,和也,合二
國之好也(《詩經通解》:“平,訂也。《說文》云:‘訂,平議也。’平
議之平今作‘評’。今語評定與評定異義,古則凡商量而定者可謂之訂,亦
可謂之評。‘平陳與宋’謂訂約陳宋與倶伐鄭也。”)。舊說(參看《小序》

37
及鄭箋)以此爲春秋隱公四年州吁自立之時宋、衞、陳、蔡伐鄭之
事(《左傳・隱公四年・經》:“四年,春,王二月,……戊申,衞州吁弒
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陳侯、蔡人、衞人伐鄭。”《左傳・
隱公四年・傳》:“四年,春,衞州吁弒桓公而立。”)。恐或然也。以,
猶“與”也,言不與我而歸也(《詩切》:“不我以歸,猶曰‘不以我
歸’也。”《邶風說》卷一:“不我以歸,猶云‘不以我歸’也。能左右之
曰‘以’。謂率之而歸也。”)。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毛: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鄭:爰,於也。不還,謂死也、傷也、病也。今於何居乎?
於何處乎?於何喪其馬乎?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毛:山木曰“林”。
鄭:于,於也。求不還者及亡其馬者,當於山林之下。軍行
必依山林,求其故處,近得之。
朱:賦也。爰,於也(《詩疑筆記》卷一:“爰字中有‘於何’之
意。(《桑中》篇‘爰采唐矣’,鄭箋:‘於何采唐。’)”《讀書囈語》
卷四:“‘爰居處’章謂我之征行於何居於何處乎?殆必死亡。於何所喪我
之馬乎?”聞一多《詩經通義邶風篇》(《清華學報》第十四卷第一期,民
國三十六年十月):“以與台同,猶‘何’也。于以,卽‘於何’。爰,亦
‘於何’也。上言‘爰’,下言‘于以’,變文避複,兼以足句。《桑中》
篇曰‘爰采唐矣?沫之鄉矣’,與下文‘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文同一例,
爰、誰皆疑問代名詞。……《碩鼠》篇一章曰‘爰得我所’,二章曰‘爰得
我直’,三章曰‘誰之永號’,亦爰與誰對舉。”《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上・

38
詩經通義甲》:“爰字倶疑問代名詞,猶言‘在何處’也。”《列子・仲尼》
“其如天下與來世矣”,楊伯峻注:“于省吾《易經新證》以爲‘矣’卽《詩・
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之‘以’,何也。”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中
華書局,一九八一年二月):“‘以’作疑問詞,何處之意,多用在‘于’
字下,惟見于《詩經》。”)。於是居,於是處,於是喪其馬,而求
之於林下,見其失伍離次、無闘志也。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毛:契闊,勤苦也。說,數也。
鄭: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
子成相說愛之恩。志在相存救也。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毛:偕,倶也。
鄭:執其手,與之約誓示信也。言倶老者,庶幾倶免於難。
朱:賦也。契闊,隔遠之意(《詩經疾書・邶風・擊鼓》:“契,
與䦬同,無門戶也。闊則開豁之義,猶言通塞也。活,闊之省。此言雖闊而
於我則不活,雖洵而於我則不信也。此始與同事成誓,後背而忘之。故怨歎
之辭,與《鄭》之《清人》相似。‘子’者,恐指孫仲子。”《詩集傳附錄
纂疏》卷二:“‘死生契闊’只是死生聚散,契則相聚,闊則相離。末章‘于
嗟闊兮’,恐不得相聚也;‘不我活兮’,恐不得相生也。”《詩補傳》卷
三:“契者,合也。闊者,離也。”《慈湖詩傳》卷三:“與室家訣別,則
契者合也,濶者濶遠也。”《示兒編》卷三:“契,讀(作者注:讀,原書
作“說”,徑改之。)如字。契,合也;闊,離也。謂死生離合與汝成誓言
矣。”《讀書管見・毛詩》:“孫奭《示兒編》云:‘契,合也。闊,離也。
謂死生離合,與汝成誓言矣。’下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卽是誓言。說

39
似可從。”《待軒詩記》卷一:“字書:契,合;闊,離也。與死生相對。”
《重訂詩經疑問》卷一:“契闊訓隔遠之意,似矣。以愚據字義解:契,合
也;闊,離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若曰:或死或生,或契或闊,與子
成約誓,不相忘棄云爾。故下章下一闊字正應上闊字,下一活字正應上生字,
讀契爲挈而訓契闊爲隔遠,未敢以爲然也。”《匏瓜錄》卷三:“孫奕《示
兒編》‘契,讀如字。’契闊猶云合離,與死生字對,倶含兩義,尤覺婉備。
觀下節單舉闊字,亦一證。”《田間詩學》卷一:“契,合也;闊,疏也,
猶言離也。言夫婦之情死生以之,雖有合有離,終不相棄。”《義府》卷上:
“契,合也;闊,離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言有生有死,有契必有闊,此人事之不可保者。然我與子必誓相偕老。此初
時執子之手而言,旣有成說矣。……今者從軍之役,我與室家有闊而已,契
無日也;有死而已,生無日也。……今人通以‘契闊’爲‘隔遠之意’,……
皆承《詩》注之誤。”《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契闊,
《釋文》:‘契本一作『挈』。’與漢石經《魯詩》合。《釋名・釋姿容》:
‘挈,結也。結,束也,束持之也。’《文選》劉琨《答廬諶詩》注引《韓
詩章句》闊作括,云‘約束也’。……字當以挈括爲正。挈括,猶‘結合’
也,故其義爲束持,爲約束。‘死生契闊’謂死生相與結合也。……胡承珙
釋‘死生契闊’爲‘死生相與結束,不相離棄’,……深得《詩》旨。”)。
成說,謂成其約誓之言(《詩經通解》:“成,讀爲定。成,篆從丁得
聲,古與定同音。《左傳》‘以成宋亂’,《國語》‘民無成君’,皆借成
爲‘定’。成說,猶言‘成言’也。其所說卽死生不相離及下文‘與子偕老’
之語。”)。○從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爲室家之時,期以死生契
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手而期以偕老也(《毛詩日箋》卷一:“‘死
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此章諸家皆以爲行役者追述始
爲室家之時約誓之言。不必然也,蓋卽其臨行相約之辭耳。凡人雖料從軍之
必死,豈不猶望生還而與室家偕老乎?故言死生將契闊矣,然與子約,萬一

40
得歸,終當與子偕老也。”)。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毛:不與我生活也。
鄭:州吁阻兵安忍。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軍士
棄其約,離散相遠,故吁嗟歎之:闊兮,女不與我相救活。傷之。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毛:洵,遠;信,極也。
鄭:歎其棄約,不與我相親信。亦傷之。
朱:賦也。于嗟,歎辭也。闊,契闊也。活,生(《詩經通解》:
“活,馬瑞辰云:讀爲‘君子于役,曷其有佸’之佸。佸,會也。‘不我活
兮’,不使我與室家相會也。‘不我信兮’,不使我之誓約有信也。”);
洵,信也(《吳氏遺箸》卷一:“《擊鼓》‘于嗟洵兮’,《韓詩》作‘夐’。
夐,亦‘遠’也,與傳‘洵,遠’義同。案:夐同詗。《說文》:‘冂,象
遠界也。’重文作‘冋’。迥,遠也。詗亦有‘遠’義,《釋文》作‘詢’,
詗之譌也。今作‘洵’,泂之譌也。‘泂酌’之泂,又迥之譌也。”《說文》:
“夐,營求也。”段玉裁注:“營求者,圍帀而求之也。帀而求之則不遐遺
矣。故引伸其義爲遠也。《韓詩》‘于嗟夐兮’,云‘遠也’。《毛詩》作
‘洵’,異部假借字。”)。信,與申同(《詩經恆解》卷一:“信,踐
之也。言從前之約如此,而今觀事勢殆闊而不復契,死而不可活,偕老之約
不可踐矣。”《詩切》:“《老子》河上公注曰:‘信,信驗也。’不我信,
謂使我‘偕老’之言不驗信也。”)。○言昔者契闊之約如此,而今不
得活;偕老之信如此,而今不得伸,意必死亡、不復得與其室家
遂前約之信也。

41
《擊鼓》五章,章四句。

032《凱風》
小序:《凱風》,美孝子也。衞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
猶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爾。
鄭: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成言孝子自責之
意。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毛:興也。南風謂之“凱風”,樂夏之長養。棘,難長養者。
鄭:興者,以凱風喻寬仁之母。棘,猶“七子”也。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毛:夭夭,盛貌;劬勞,病苦也。
鄭:夭夭,以喻七子少長,母養之病苦也。
朱:比也。南風謂之“凱風”,長養萬物者也(《爾雅・釋天》:
“南風謂之凱風。”邢昺注:“李巡曰:‘南風,長養萬物喜樂,故曰『凱
風』。’”《通雅》卷十一:“陳侍中王叔齋《籟紀》云:……景風,一曰
‘凱風’,又曰‘薫風’,亦曰‘巨風’,起自赤天之暑門,從南方來。”
《周禮詳解》卷二十:“南風謂之凱風者,天地之怒氣散焉故也。”《詩經
硏究・詩經通義》:“豈聲字多有‘大’意。《呂氏春秋・不屈》篇曰‘愷
者大也’,《說文》曰‘剴,大鐮也’,《廣雅・釋詁・一》曰:‘凱,大
也。’凱風者,大風也。《詩》曰‘凱風自南’,而南風《夏小正》謂之俊
風,《呂氏春秋・有始》篇、《淮南子・墜形》篇謂之巨風,《淮南子・天
文》篇、《史記・律書》謂之景風。俊、巨、景,皆‘大’也。……凱風,

42
猶‘飄風’矣。……要之,凱風非和樂之風,其所喻亦不指寬仁之母,則明
甚。……《詩》言風,則多以喻暴怒之男性。《邶風・谷風》篇曰:‘習習
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此以谷中大風喻夫之暴怒。《小
雅・谷風》篇曰:‘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亦以谷
風喻夫之殘暴。《邶風・終風》箋謂風以喻州吁。詩與州吁之關係若何,雖
不可知,其以風喻暴戾之男性,則較然明白。《小雅・何人斯》篇亦女子之
詞,《詩》曰:‘彼何人斯,其爲飄風。胡不自北?胡不自南?’此以飄風
喻男子之無情也。本篇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卽下章之棘薪,
而《詩》中興義之薪皆喻婦女,故知此言凱風吹棘,棘乃謂七子之母,風則
其父也。下文曰:‘吹彼棘心,棘心夭夭。’夭夭爲傾屈之貌,棘受風吹而
傾屈,喻母受父之虐待,故又曰‘母氏劬勞’。”)。棘,小木,叢生,
多刺,難長,而心(《揅經室一集》卷一:“漢劉熙《釋名》曰:‘心,
纖也。言纖微無物不貫也。’此訓最合本義。……《易・說卦》云:‘坎,
其于木也,爲堅多心。’虞翻云:‘堅多心者,棗、棘之屬。’案:棗、棘
之屬初生未有不先見尖刺者,尖刺卽心也。……《詩・凱風》:‘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皆言棗、棘初生有尖刺,故名曰‘心’,非謂其木皮外裹赤心
在内也。心果在内,風安得吹之?”)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夭夭,少
好貌(《說文》:“夭,屈也。从大,象形。”段玉裁注:“象首夭屈之形
也。……《論語》:‘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上句謂其申,下
句謂其屈。”《詩切》:“夭夭,言枝斜屈之貌也。”《聞一多全集・詩經
編上・詩經通義甲》:“《說文》曰:‘夭,屈也。’《凱風》篇曰:‘凱
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謂棘受風吹而屈曲也。樂府《長歌行》曰:
‘凱風吹長棘,夭夭枝葉傾,黃鳥飛相追,咬咬弄聲音。’語意全本《詩・
風》,第二句正以‘枝葉傾’申詩‘夭夭’之義。本篇‘桃之夭夭’,義亦
當同。”)。劬勞,病苦也。○“衞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
猶不能安其室。”(《凱風・小序》。劉克《詩說》卷二:“以詩辭求之,

43
莫見其母之不安其室也。序詩者例以衞之淫風言之,及末章有‘莫慰母心’
之辭,遂謂其母之不能安室也。”《詩經原始》卷三:“孟子曰:‘《凱風》,
親之過小者也。’若爲淫風所染,則豈‘小過’已哉?蓋古來婦人改嫁原屬
常然,故曰‘小過’。乃一改適,遂目爲淫,恐天壤間無處而非淫風矣。夫
七子自責,而母心遂安,子固稱孝,母亦不得謂爲不賢也。且子自責之心原
欲婉詞幾諫,未嘗顯彰親過。今乃以爲‘淫風流行’,母難自守,是欲掩親
之過者乃適以彰親之惡也。又豈孝子所樂聞哉?”《三家詩拾遺》卷四:“《大
戴記》曾子曰:‘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辭也。’孟子曰:‘《凱風》,
親之過小者也。’曰‘子之辭’,曰‘過小’,則非‘不安其室’之意。葢
七子未嘗不能慰其母心而母不悅其子。有心苛虐,七子反而自責,故曰‘莫
慰’也。母不過少慈恩,是謂‘過小’,且非母之自言,是謂‘子之辭’。”
《陶詩詮》:“《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觀淵明此詩及《孟府
君傳》所用《凱風》,皆指母言。可知古訓《凱風》非母不安其室之詩也。
如《凱風》爲母不安其室而作,淵明豈敢引用以況己之母哉?”)故其子作
此詩,以凱風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時(《詩經硏究・詩經通義》:“傳
曰‘棘,難長養者’,段玉裁云棘下奪心字,棘心對下章棘薪,爲其成就者
而言,謂棘之初生萌櫱,故云‘難長養者’。此申傳義或是,經意則未必然。
知之者,《詩》又曰‘棘心夭夭’,夭夭,傾屈貌。心果謂萌櫱,其受風吹,
安得夭夭之狀乎?樂府《長行歌》曰:‘凱風吹長棘,夭夭枝葉傾。’謂之
長棘,則非萌櫱,明矣。……蓋風吹芒刺,亦不得夭夭之狀也。諸家皆泥於
傳說,以棘喻七子,謂心其幼小時,而薪則其已長大者。實則棘心卽棘薪,
而薪於《詩》例爲婦人之象徵,本以指母,非指子也。”)。蓋曰:母生
衆子,幼而育之,其劬勞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責之端也(《與
猶堂集・詩經講義》:“御問曰:‘七人之中,何者作之歟?’臣對曰:‘七
子之中,最季者作之也。蓋草木之中,棘葉最後,其受天地之氣最晩。兄弟
之中,季子最後,其受父母之恩最晚。以已老之母而養最幼之児,所以劬勞

44
之倍甚也。但此篇大義不明,孟子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若如
今釋,則其過不小。又,《後漢書・東平王蒼傳》賜光烈皇后,遺衣一篋,
以慰《凱風》之思。又《章八王傳》
(作者注:《後漢書》作“章帝八王傳”。)
遣諸王就國,詔曰:弱冠相育,常有《凱風》之哀。《凱風》若是不安其室
之詩,則恐不當取比如是。齊、魯二家恐有別解,今不可考矣。”《四書釋
地又續》卷下:“《凱風》,宋晁說之以道《詩之序論》(作者注:詩之序
論,原書作“詩序之論”,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晁說之《景迂生集》徑正
之。)曰:‘《孟子》:『《凱風》,親之過小者也。』而序詩者曰:‘衞
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是七子之母者於先君無妻道,
於七子無母道,過孰大焉!孟子之言妄與。孟子之言不妄,則序詩非也。’……
余按,《序》又曰:‘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爾。’成
志,成母守節之志。非如鄭箋指孝子自責言。因檢孔疏亦言‘母遂不嫁’,
爲之快絶。復憶東漢姜肱性篤孝事,繼母恪勤。母旣年少又嚴厲,肱感《凱
風》之孝,兄弟同被而寢,不入房室,以慰母心焉。歎作詩者能安母於千載
之上,感詩者亦能安母於千載之下。《詩》之有益人倫如此,當日採詩者親
覩其事,序詩者申美其事,遂不爲聖人所刪。《序》曷可非也。蓋七子之母
徒有欲嫁之志云爾。若果嫁矣,則眞於先君無妻道,於七子無母道,是之謂
惡,豈僅僅過而已乎?”)。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毛:棘薪,其成就者。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毛:聖,叡也。
鄭:叡作聖。令,善也。母乃有叡知之善德。我七子無善人
能報之者,故母不安我室,欲去嫁也。

45
朱:興也(《木鍾集》卷六:“《凱風》前兩章皆以‘凱風自南’起
詞,《詩傳》以首章爲比,而又以次章爲興。不知一物六義,《詩》中曾有
此體否?”)。聖,叡(《詩小學》卷三:“聖乃聽之古文。《書・無逸》
‘此厥不聽’,漢石經作‘此厥不聖’。……《周書・諡法解》‘溫柔聖善
曰懿’與‘溫柔好樂曰康’語意正同,當讀爲‘溫柔聽善曰懿’,聖爲聽之
古文無疑。又,‘聖聞周達曰昭’亦當讀爲‘聽聞周達曰昭’也。又,‘聖
善周聞曰宣’,聖善亦卽聽善也。……此‘母氏聖善’亦當讀爲‘母氏聽善’,
言母氏能聽善,惜我無令人無善言以助其德耳。如此講‘於七子之母猶不能
安其室’,情事更爲帖切,而七子之孝益見。”);令,善也(《說文》
令字下段玉裁注:“《詩》箋曰:‘令,善也。’按,《詩》多言‘令’,
毛無傳。古文《尚書》言‘靈’,……《般庚》正義引《釋詁》:‘靈,善
也。’蓋今本《爾雅》作‘令’,非古也。凡‘令’訓‘善’者,靈之假借
字也。”)。○棘可以爲薪,則成矣,然非美材。故以興子之壯大
而無善也(《詩疑筆記》卷一:“木之不中材用者始析而爲薪。詩蓋言不材
之木亦被凱風長養,以喻不令之子亦蒙聖母長養也。”)。復以聖善稱其
母,而自謂“無令人”,其自責也深矣。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毛:浚,衞邑也。“在浚之下”言有益於浚。
鄭:爰,曰也。曰有寒泉者在浚之下浸潤之,使浚之民逸樂。
以興七子不能如也。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朱:興也。浚,衞邑。○諸子自責,言(似朱子讀爰爲言,未安。
詳見《擊鼓》第三章注。)寒泉在浚之下,猶能有所滋益於浚。而有
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於勞苦乎。於是乃若微指其事(《毛

46
詩六帖講意》卷一:“‘勞苦’、‘莫慰母心’,朱註云‘微指其事’,大
穿鑿。此註與‘展我甥兮’‘明非齊侯之子’一類,倶非詩旨。詳七子之意,
無非痛自刻責爾。”)而痛自刻責(《前漢書・韓延壽傳》:“延壽痛自
刻責:‘豈其負之,何以至此?’”《論衡・四諱篇》:“愧負刑辱,深自
刻責。”),以感動其母心也。母以淫風流行,不能自守。而諸子
自責,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勞苦爲詞。婉詞幾諫(《論語・里仁》:
“子曰:‘事父母,幾諫。’”何晏注:“包(咸)曰:幾者,微也。當微
諫納善言於父母。”),不顯其親之惡,可謂孝矣(《舒蓺室餘筆》卷
一:“《凱風・序》‘美孝子也’。葢其母歉子之奉養,故七子作詩自責。
而《續序》乃云:‘衞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則其
詩雖云自責,實招其親之過。何云‘孝子’,而孟子猶以爲‘親之過小’乎?”
《愚慮錄》卷一:“《凱風》,《序》以爲詩人探七子之意而作,朱傳以爲
七子所自作。偉按:朱傳如此比者甚衆,往往《序》得朱失,然無如此処之
害義爲尤大。夫母不能安室,此人子至不幸之事。以人情而論,苟事相連近,
卽爲人子所萬不欲言,豈有將因此自責之意反播之詠歌,使達衆聽,尚得爲
有人心乎?”)。下章放此。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毛:睍睆,好貌。
鄭:睍睆,以興顔色說也。好其音者,興其辭令順也。以言
七子不能如也。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毛:慰,安也。
朱:興也。睍睆,清和圓轉之意(《說文》:“睍,出目也,从
目,見聲。”《說文校議》:“睍,篆體當作‘睆’,說解當作:‘目出皃

47
也,从目,完聲。’《一切經音義》卷一引作‘目出貌也’。艸部𦺊從睆聲。
許書不得無睆字。《一切經音義》卷十九引《倉頡篇》:‘睆,目出貌也。’
與卷一所引《說文》相當。《玉篇》:‘睆,出目皃。’經典睆字極多,而
睍僅見于《凱風》。據《御覽》卷九百卄三引《韓詩》‘𥳑𥳑黃鳥’,則《毛
詩》古本當是‘睆睆黃鳥’。完、見形近易譌。如《論語》‘莞爾’,《釋
文》莞作‘莧’。兩文相竝,必無兩是。《爾雅》無睍。《廣雅》:‘睍,
視也。’睍葢覞之省。否則俗‘見’字耳。”《南華眞經註疏》卷三:“睆
睆,視貌也。”《莊子口義》卷四:“睆睆,目視之貌。”《韓集舉正》卷
十:“睍睍,一作‘覗覗’。蓋以睍義太不近也。一曰:睍睍當作‘睆睆’。
《莊子》‘睆睆然在纆繳之中’。字書:睆睆,窮眎皃。《石鼎聯句》亦見。
當以睆爲正。”《增修互註禮部韻略》卷三:“睆,明貌。……又,視貌。”
《類篇》:“睆睆,窮視皃。”《詩經世本古義》卷十之下:“睆本作‘睅’,
《說文》云‘大目也’。趙頤光云:‘从完何,猶言目全體也。’睍以視言,
睆以目言,乃注視凝眸之貌。俗訛以爲黄鳥之聲,非也。”另見《大東》第
六章注。)。○言黃鳥猶能好其音以悅人,而我七子獨不能慰悅母
心哉?

《凱風》四章,章四句。

033《雄雉》
小序:《雄雉》,刺衞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起,
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
鄭:“淫亂”者,荒放於妻妾、烝於夷姜之等。國人久處軍
役之事,故男多曠、女多怨也。男曠而苦其事,女怨而望其君子。

48
雄雉于飛,泄泄其羽。
毛:興也。雄雉見雌雉飛而鼓其翼泄泄然。
鄭:興者,喻宣公整其衣服而起,奮訊其形貌,志在婦人而
已,不恤國之政事。

我之懷矣,自詒伊阻。
毛:詒,遺;伊,維;阻,難也。
鄭:懷,安也。伊,當作“繄”。繄,猶“是”也。君之行
如是,我安其朝而不去。今從軍旅,久役不得歸,此自遺以是患
難。
朱:興也。雉,野雞,雄者有冠,長尾,身有文采,善闘。
泄泄,飛之緩也(《廣雅》:“𦐕𦐕,飛也。”《玉篇》:“𦐕,飛皃。”
“䎈,飛皃。𦏸,同上。”《廣韻》:“䎈,鳥飛。”《集韻》:“𦐕、䎈,
飛皃。”䎈爲𦐕避諱俗字。)。懷,思(《二毋室論學雜著》:“懷,憂也。
《詩・卷耳》‘維以不永懷’和‘維以不永傷’對舉。《離騷》‘予馬懷’
和‘僕夫悲’對舉。懷和悲、傷同義。《詩・終風》毛傳:‘懷,傷也。’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正合《小雅・大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句法
同。”另見《卷耳》第一章、《終風》第四章注。);詒,遺;阻,隔也
(《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玉篇・阜部》引《韓詩》
說:‘阻,憂也。’慧琳《音義》六同。案,阻讀爲戚(戚,古音讀如蹙,
與阻音近),故訓憂也。《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語與此同。《左
傳・宣二年》引《詩》‘我之懷矣,自詒伊戚’,王肅謂卽《雄雉》之詩,
是也。”)。○婦人以其君子從役于外,故言雄雉之飛舒緩自得如
此,而我之所思者乃從役於外,而自遺阻隔也(《學習記言》卷六:
“初章言雉飛揚自適,而我懷抱不舒,曾是雉之不若也。言‘自詒’者,詩
人自歎其不遇,而不以怨其君也。次不特自歎,又爲衆君子之不遇者惜之也。

49
又次思見是君子而不可得也。卒章厲之以自安於靖退而無所忮,自甘於窮約
而無所求,則何爲而不可也。謂能知義且知命矣。孔子羨‘山梁雌雉,時哉!
時哉!’而以是詩爲男女怨曠歟?”《詩經原始》卷三:“《雄雉》,期友
不歸,思以共勗也。……殊知‘雄雉’者,雄飛之象也,而雉又有文采,可
以章身,故取以喻丈夫之有志高騫而欲顯名當世者,非男女雌雄之謂也。……
此友朋相望而相勉之詞,不知諸儒何以認爲婦人作,且以爲刺宣公‘淫亂不
恤國事’作。”《詩序補義》卷三:“觀旣曰‘展矣君子’,又曰‘百爾君
子’,可知非婦人自作矣。”)。

○雄雉于飛,下上其音。
鄭:下上其音,興宣公小大其聲,怡悅婦人。

展矣君子,實勞我心。
毛:展,誠也。
鄭:誠矣君子,愬於君子也。君之行如是,實使我心勞矣。
君若不然,則我無軍役之事。
朱:興也。下上其音,言其飛鳴自得也。展,誠也。言誠又
言實,所以甚言此君子之勞我心也(《詩經通解》:“展,《方言》
云‘難’也。俞樾云:‘展以君子’猶云‘寋(蹇)矣君子’,言其難也。
義光按,展、憚古同音。《大東》‘哀我憚人’,憚亦言艱難也。”)。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毛:瞻,視也。
鄭:視日月之行迭往迭來。今君子獨久行役而不來,使我心
悠悠然思之。女怨之辭。

50
道之云遠,曷云能來?
鄭:曷,何也。何時能來望之也?
朱:賦也。悠悠,思之長也。見日月之往來而思其君子從役
之久也(《邶風說》卷一:“日月以喻朝廷也。國家之事亦多故矣。故瞻之
而悠悠我思也。”)。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
鄭:爾,女也。女衆君子,我不知人之德行何如者可謂爲德
行,而君或有所畱?女怨,故問此焉。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毛:忮,害;臧,善也。
鄭: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備於一人。其行何用爲不善,
而君獨遠使之在外不得來歸?亦女怨之辭。
朱:賦也。百,猶“凡”也。忮,害;求,貪(《〈詩經〉文
字考釋五則》:“求字不能釋爲‘求備’或‘貪求’。蓋求乃咎之通假,卜
辭多有其例,‘不求’應作‘不咎’來解,其意如《周易》之‘無咎’。忮、
咎皆禍害之意,‘不忮不求(咎)’卽沒有任何禍害之意也。”);臧,善
也。○言凡爾(《古書虛字集釋》卷七:“爾,語助也。《詩・雄雉》篇:
‘百爾君子。’(與‘凡百君子’同義。)《載馳》篇:‘百爾所思,不如
我所之。’(之,往也。言我所思雖至於百,猶不如我一往也。)”)君子,
豈不知德行乎?若能不忮害,又不貪求,則何所爲而不善哉?憂
其遠行之犯患,冀(《說文》冀字下段玉裁注:“叚借爲望也、幸也。蓋
以冀同覬也。‘覬’者,𣢆幸也。”)其善處而得全也。

《雄雉》四章,章四句。

51
034《匏有苦葉》
小序:《匏有苦葉》,刺衞宣公也。公與夫人並爲淫亂。
鄭:夫人,謂夷姜。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毛:興也。匏謂之瓠,瓠葉苦不可食也。濟,渡也。由膝以
上爲涉。
鄭:瓠葉苦而渡處深。謂八月之時,陰陽交會,始可以爲昬
禮納采,問名。

深則厲,淺則揭。
毛:以衣涉水爲厲,謂由帶以上也。掲,褰衣也。遭時制宜,
如遇水深則厲,淺則掲矣。男女之際,安可以無禮義?將無以自
濟也。
鄭:旣以深淺記時,因以水深淺喻男女之才性賢與不肖及長
幼也。各順其人之宜,爲之求妃耦。
朱:比也。匏,瓠也。匏之苦者不可食,特可佩以渡水而已。
然今尚有葉,則亦未可用之時也(《<毛詩>動植物今釋》:“匏與瓠固
一物而兩名者也。……匏之始生者曰瓠,堅强者匏。匏與瓠以老稚分則可,
以甘苦分則未當也。”
《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
:“王先謙據《易
林》
‘枯瓠不朽’,謂苦當讀爲枯,云:
‘枯、苦字通。
《莊子・人間世篇》
『此
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釋文》
『苦,崔本作「枯」
』是其證。
《儀禮・士虞禮》
記『鉶芼用苦,若薇有滑』,注:『苦,苦荼也。』『古文苦爲枯。』葉枯而後
取匏,故匏有苦葉而後濟有深涉。’案,王說至確。瓠葉枯時,其實亦堅强
而中空,斯可取以備涉矣。不言瓠枯而言葉枯者,瓠之成否不易知,驗之於
。濟,渡處也(《詩切》:“濟、泲字同。《禹貢》‘濟河惟
葉而後知也。”)

52
兗州’,《漢書・地理志》作‘泲河’。《泉水》篇曰:‘出宿于泲’,謂濟水
上地也。
《水經》曰‘濟水又東過平邱縣南’,酈道元注曰:‘北濟也,縣故
。行渡水曰“涉”(《說文》:
衞地也。’衞之境内有濟水,此其明騐矣。”)
“𣻣,徒行濿水也。……涉,篆文从水。”段玉裁注:“濿,或砅字也。砅
本履石渡水之偁。引申爲凡渡水之偁。
《釋水》曰‘繇膝以上爲涉’,毛傳同。
許云‘徒行’者,以別於以車及方之、舟之也。許意《詩》所言揭、厲皆徒
行也,皆涉也。故字从步。”),以衣而涉曰“厲”(《說文》:“𠪄,
旱石也。从厂,𧍣省聲。”段玉裁注:“凡經傳中……有訓爲涉水者,謂厲
卽濿之假借,如《詩》‘深則厲’是也。”《說文》:“砅,履石渡水也。
从水石。《詩》曰‘深則砅’。濿,砅或从厲。”段玉裁注:“《毛詩》曰
‘深則厲’,《釋水》曰‘以衣涉水爲厲’,又曰‘繇帶以上爲厲’,此竝
存二說也。毛傳依之。”),褰(《說文》:“攐,摳衣也。”段玉裁注:
“《詩》言‘褰衣’,當作此篆。褰訓絝,非其義也。亦有作‘騫’者,謂
虧其下體之衣,較作‘褰’爲長。”《說文》摳字下段玉裁注:“摳,提也。
衣,裳也。”)衣(《爾雅・釋水》“以衣涉水爲厲”,郭璞注:“衣謂褌。”
《說文》:“㡓,幒也。……褌,㡓或從衣。”段玉裁注:“今之套褲,古
之絝也。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㡓’。自其兩襱孔
穴言,曰‘幒’。”)而涉曰“揭”。○此刺(
《說文》刺字下段玉裁注:
“《大雅》之刺訓責。”《說文》
:“𧧒,數諫也。”段玉裁注:“謂數其失
而諫之。凡譏刺字當用此。”)淫亂之詩。言匏未可用,而渡處方深,
行者當量其深淺而後可渡。以比男女之際亦當量度禮義而行也。
(《詩故》卷二:“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事載《左傳》,縱欲瀆倫甚矣,
故國人亟舉悖理亂倫者反覆以刺之。匏爲腰舟,所以利涉也。方其有葉之時,
濟渡之水正深矣。垂帶而涉曰‘厲’,涉之淺也。褰裳而涉曰‘揭’,涉之
深也。今曰‘深則厲,淺則揭’,何其悖哉。”《詩經原始》卷三:“《匏
有苦葉》,刺世禮義澌滅也。……首章借涉水以喻涉世,提出深淺二字作主,

53
以見涉世須當有識量,度時務,知其淺深而後行,是全詩總冒。次章反承不
識淺深,明明濟盈濡軌矣,而自以爲不濡,並帶出鳴雉求非其類而自以爲偶,
以喻反常亂倫肆無忌憚之人,惟其不度世道淺深,故至越禮犯分而亦不知自
檢也。”)

○有瀰濟盈,有鷕雉鳴。
毛:瀰,深水也。盈,滿也。深水,人之所難也。鷕,雌雉
聲也。衞夫人有淫佚之志,授人以色,假人以辭,不顧禮義之難,
至使宣公有淫昬之行。
鄭:有瀰濟盈,謂過於厲。喻犯禮深也。

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毛:濡,漬也。由輈以上爲軌。違禮義,不由其道,猶雉鳴
而求其牡矣。飛曰“雌雄”,走曰“牝牡”。
鄭:渡深水者必濡其軌。言“不濡”者,喻夫人犯禮而不自
知。雉鳴反求其牡,喻夫人所求非所求。
朱:比也。瀰,水滿貌。鷕,雌雉聲。軌,車轍也(《苔岑經
義鈔》卷五引鄭一夔說:“軌有訓爲車轍者,如《中庸》‘車同軌’、《考
工記》‘經塗九軌’是。有訓爲車轊頭者,如《禮・少儀》‘祭左右軌、范’
及此詩言‘濡軌’是。車轊頭之軌卽軹也。”)。飛曰“雌雄”,走曰
“牝牡”(《詩切》:“《廣雅》曰:‘牡,雄也。牝,雌也。’余桉,《南
山》篇‘雄狐綏綏’,卽牡狐也。《牧誓》‘牝雞無晨’,卽雌雞也。據此
知獸亦曰‘雌雄’,鳥亦曰‘牝牡’,古通名也。”)。○夫濟盈必濡其
轍,雉鳴當求其雄,此常理也。今濟盈而曰不濡軌,雉鳴而反求
其牡,以比淫亂之人不度禮義,非其配耦,而犯禮以相求也(《詩
故》卷二:“雄雉雊而雌雉應之,常也。濟之方盈,以舟不以車,理也。今

54
曰以車濟盈,以雌求雄,得非反常乖理之舉乎?”)。

○雝雝鳴鴈,旭日始旦。
毛:雝雝,鴈聲和也。納采用鴈。旭日始出,謂大昕之時。
鄭:鴈者隨陽而處,似婦人從夫,故昬禮用焉。自納采至請
期用昕,親迎用昬。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毛:迨,及;泮,散也。
鄭:歸妻,使之來歸於己,謂請期也。冰未散,正月中以前
也,二月可以昏矣。
朱:賦也。雝雝,聲之和也。鴈,鳥名,似鵝,畏寒,秋南
春北(《說文》:“鴈,䳘也。”段玉裁注:“鴈與雁各字,䳘與鴚䳘各物。
許意隹部雁爲鴻雁,鳥部鴈爲䳘,鴚䳘爲野䳘。單呼䳘,爲人家所畜之䳘。
今字雁鴈不分久矣。《禮經》單言鴈者皆鴻雁也。言舒鴈者則䳘也。《爾雅》
‘舒鴈,鵝’,是也。李巡云:‘野曰『鴈』,家曰『鵝』。’鵝謂之舒鴈
者,家養馴不畏人,飛行舒遟也。是則當作‘舒雁’,謂雁之舒者也。雁在
野,䳘爲家雁也。《儀禮》‘出如舒鴈’,不言如鴈。《内則》‘舒鴈,翠’,
別於下文‘鴈,腎’。䳘之名‘舒鴈’,顯然,而某氏注《爾雅》云:在野
舒翼飛遠者爲鴈。以《爾雅》舒鴈爲一物,鵝爲一物。非是。䳘固有單呼鴈
者,如《莊子》‘命豎子殺鴈而烹之’,謂䳘也。王褒《僮約》云‘鴈鶩百
餘者爲䳘鴨’,別於上文云‘繳鴈彈鶩者爲雁鳧’。蓋雁鴈不分久矣。許當
云‘鴈,舒雁也。舒雁,䳘也。’文乃備。”) 。旭,日初出貌。《昏
禮》,納采用鴈(《儀禮・士昬禮》:“昬禮:下達、納采,用鴈。”鄭
玄注:“用鴈爲摯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賈公彦注:“鴈,木落南翔,冰
泮北徂。夫爲陽,婦爲陰。今用鴈者,亦取婦人從夫之義,是以昬禮用焉。”)。

55
親迎以昏,而納(《說文》:“納,絲溼納納也。”段玉裁注:“納納,
溼意。……古多叚納爲内字。内者,入也。”)采、請期以旦(《儀禮・
士昬禮》:“士昬禮:凡行事,必用昬、昕。”賈公彦注:“用昬,壻也者。
謂親迎時也。”“用昕,使者。謂男氏使向女家納采、問名、納吉、納徵、
請期五者皆用昕。昕,卽明之始。君子舉事尚早,故用朝旦也。”)。歸妻
以氷泮,而納采、請期迨氷未泮(《說文》:“泮,諸矦鄉射之宮,西
南爲水,東北爲牆。”段玉裁注:“‘諸矦’上當有‘泮宮’二字。……《詩》
‘迨冰未泮’,傳云:‘泮,散也。’此假泮爲判也。”《詩經硏究・詩經
通義》:“半聲字訓分,亦訓合。《周禮・朝士》‘凡有責者有判書’,鄭
注曰:‘判,半分而合者。’《媒氏》‘掌萬民之判’,注曰:‘判,半也。
得耦而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儀禮・喪服》傳曰:‘夫妻判合。’字
一作‘牉’,《集韻》引《字林》曰:‘牉合,合其半以成夫婦也。’《楚
辭・惜誦》曰:‘背膺牉合以交痛兮。’《莊子・則陽》篇曰‘雌雄片合’,
《釋名・釋(作者注:釋,原書作“飾”,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釋名》
徑正之。)首飾》曰:‘弁,如兩手相合拚時也。’片、拚與判、牉聲近,
亦並有合義。《詩》曰:‘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泮當訓合,謂歸妻者宜
及河冰未合以前也。古者本以春秋爲嫁娶之正時,此曰‘迨冰未泮’,乃就
秋言之。舉凡《詩》中所紀,若瓠葉枯落,渡頭水深,並雉雊雁鳴,皆秋日
河冰未合以前景象。審如傳說,以冰泮爲解凍,則與《詩》中物候相左矣。”)
之時。○言古人之於婚姻,其求之不暴,而節之以禮(《呂氏家塾
讀詩記》卷四引王安石語:“古之於昏姻,其求之不暴而節之以禮,雖庶士
亦然,而况於人君乎。”)。如此以深刺淫亂之人也。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毛:招招,號召之貌。舟子,舟人,主濟渡者。卬,我也。

56
鄭:舟人之子號召當渡者,猶媒人之會男女無夫家者,使之
爲妃匹。人皆從之而渡,我獨否。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毛: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
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
朱:比也。招招,號召之貌。舟子,舟人主濟渡者。卬,我
也(《說文》:“姎,女人自偁姎我也。”段玉裁注:“各本我上奪姎,今
補。《後漢書・西夷傳》注、《廣韻・三十三・蕩》皆引‘女人自偁姎我’。
姎我聯文,如吳人自偁‘阿儂’耳。”《說文》我字下段玉裁注:“口部曰:
‘吾,我自稱也。’女部曰:‘姎,女人自稱姎我也。’《毛詩》傳曰:‘言,
我也。’‘卬,我也。’《論語》二句而我、吾互用,《毛詩》一句而卬、
我襍稱。蓋同一‘我’義而語音輕重緩急不同。”《敬齋先生古今黈》卷十:
“《詩》曰:‘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書》曰:‘予恐來世以台爲口實。’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予、台、卬、我、吾,五者一也。而
於一二句之内言之各異者,或指我身,或指我心。心身從異,輕重之辭。”
《正字通》:“郭璞註《爾雅》引姎轉爲卬,《後漢書・南蠻傳》:‘名渠
帥曰精夫,相呼爲姎徒。’南夷女自稱曰婸徒,巴人自稱曰阿婸。婸音陽。
姎、婸、卬字別音通。”)。○舟人招人以渡。人皆從之,而我獨否
者,待我友之招而後從之也(《毛詩補疏》卷二:“涉字與首章同。涉
則不待舟也。‘招招舟子’乃我號召舟子,所以人不待舟而涉,我則待舟而
不涉也。下二句傳云‘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
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是明以涉爲非禮,待舟爲得
禮也。箋解‘招招舟子’爲舟子號召當渡者,而以‘人涉’爲應舟子之招而
渡,是以涉爲乘舟矣,與毛義異。”)。以比男女必待其配耦而相從,
而刺此人之不然也。

57
《匏有苦葉》四章,章四句。

035《谷風》
小序:《谷風》,刺夫婦失道也。衞人化其上,淫於新昬而
棄其舊室,夫婦離絕,國俗傷敗焉。
鄭:“新昬”者,新所與爲昬禮。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毛:興也。習習,和舒貌。東風謂之谷風。陰陽和而谷風至,
夫婦和則室家成,室家成而繼嗣生。

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言“黽勉”者,思與君子同心也。
鄭:所以黽勉者,以爲見譴怒者非夫婦之宜。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毛:葑,須也。菲,芴也。下體,根莖也。
鄭: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
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根惡時幷棄其葉。喻夫婦以禮義合,
顔色相親。亦不可以顔色衰,棄其相與之禮。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鄭:莫,無;及,與也。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
與處至死。顔色斯須之有。
朱:比也。習習,和舒也。東風謂之谷風 (《詩補傳》卷三:

58
“《爾雅》以谷風爲東風,蓋欲以谷爲穀,故釋之者曰:谷之言穀;穀,生
也;谷風者生長之風也。毛氏取之,且曰:‘習習,和舒貌。陰陽和而谷風
至。’《爾雅》雜出諸家,以谷爲穀,穿鑿爲甚,豈足證也。觀夫婦離絕之
詩,‘谷風’之下則繼之‘以陰以雨’;朋友道絕之詩,‘谷風’之下則繼
之‘維風及頹’,皆亂世憂懼之氣象,則‘習習’不得謂之‘和舒’矣。《大
雅》曰:‘大風有隧,有空大谷。’說者謂大風之行必從大空谷之中。然則
谷風者由大谷而起。《說文》曰:習者,鳥數飛也。則‘習習’者飛舞不止
之貌。”《詩緝》卷四:“錢氏曰:‘習習,連續不斷之貎。谷風,谷中之
風也。’……來自大谷之風,大風也,盛怒之風也。”《孫可之集・序陳生
舉進士》:“夫物不得以時而發,其發必熾。風時(作者注:時,疑“行”
之誤。)溪谷,飀飀習習,卽不得遂作,必飄忽源泉。”《愈愚錄》卷二:
“‘習習’者,不已之辭。《說文》:‘習,數飛也。’《易》‘習坎’,
虞注‘常也’,劉注‘水流行不休,故曰『習』。’然則終日暴風而不已亦
得爲習習,非‘和舒’、‘和調’之謂也。《漢書・王莽傳》:莽進所徵杜
陵史氏女爲皇后,其夕穀風迅疾從東北來。師古曰:‘穀風卽谷風。’《淮
南・天文訓》‘虎嘯而谷風至’,亦謂暴風。穀、谷古通用。”《通雅》卷
十一:“谷風,一作‘穀風’。《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卽谷風。”
《詩經硏究・詩經通義》:“《山海經・南山經》曰:‘旄山之尾,其南有
谷,曰『育遺』,……凱風自是出。’又曰:‘令丘之山,……其南有谷焉,
曰『中谷』,條風自是出。’則明言風出谷中。《大雅・桑柔》篇‘大風有
隧,有空大谷’,箋曰‘大風之行,有所從而來,必從大空谷之中’,說與
《南山經》合,此谷風之的解也。……谷風旣爲起自山谷之風,自不當限於
東風。嚴粲據《桑柔》篇‘大風有隧,有空大谷’,謂谷風卽大風,殆不可
易。今案,《小雅・谷風》篇曰‘維風及雨’,又曰‘維風及頹’,頹讀爲
䨨,訓雷。風之挾雷雨以並至者,非大風而何?……且習習亦本大風之聲。
陸機《行思賦》曰:‘託飄風之習習,冒沉(作者注:風,原作“飄”;沉,

59
原作“沈”,據《藝文類聚》徑正之。)雲之靄靄。’飄風固大風也。……
傳、箋以谷風爲東風,訓習習爲和舒、和調,揆之詩意,皆適得其反。”《詩
經恆解》卷四:“習習,連續不斷。谷風,山谷之風。谷風常迅甚者。”)。
葑,蔓菁也。菲,似葍,莖麤,葉厚而長,有毛。下體,根也。
葑菲根莖皆可食,而其根則有時而美惡(《名義考》卷九:“(葑、
菲)二物,根爲美。詩人謂采葑采菲者得無以下體之故乎?言己之顔色不足
采,而德音或可以配君子。故承言‘及爾同死’也。”《與猶堂集・詩經講
義》:“莖葉宜比顔色,根體宜比德行。蓋葑菲之所以採,以其根美也。鄭
箋‘根惡’之說恐誤解。‘無以下體’言豈不以下體也。後儒只引《坊記》
之文,以下體爲美。不惟是也。《左傳》臼季見冀缺,歸而薦之於文公。公
曰:其父(作者注:父,原書誤作“人”,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正之。)
有罪,可乎?對曰:舜殛鯀而舉禹,《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此以冀芮及鯀比之於莖葉,冀缺及禹比之於下體也。亦豈非以下體爲美也
乎?”)。德音,美譽也(德音,猶言“德言”,見《國風・邶風・日月》
第三章注。)。○婦人爲夫所棄,故作此詩,以敘其悲怨之情(《詩
經原始》卷三:“《谷風》,逐臣自傷也。……《小序》曰:‘刺夫婦失道
也。’今味詩詞,夫失道有之,婦則未見爲失。《大序》以爲‘衞人化其上,
淫於新昏而棄其舊室’。朱子《辯說》旣云‘未有以見化其上之意’,後又
言‘宣姜有寵而夷姜縊,是以其民化之,而《谷風》之詩作。’前後兩說迥
不相蒙,何也?此詩通篇皆棄婦辭,自無異議。然‘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非急公嚮義、胞與爲懷之士,未可與言,而豈一婦人所能言哉?又‘昔育恐
育鞠,及爾顚覆’,亦非有扶危濟傾、患難相恤之人,未能自任,而豈一棄
婦所能任哉?是語雖巾幗,而志則丈夫。故知其爲託詞耳。大凡忠臣義士不
見諒於其君,或遭讒間遠逐殊方,必有一番寃抑難於顯訴,不得不託爲夫婦
詞,以寫其無罪見逐之狀。則雖卑詞巽語中時露忠貞鬱勃氣。”)。言陰陽
和而後雨澤降(谷風爲大風,則“以陰以雨”不應釋爲“陰陽和而後雨澤

60
降”。《詩經古義新證》:“《尚書・金縢》:‘秋,大熟,未獲,天大雷
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打恐。’文中‘天大雷電以風’意謂:‘上
天打了大大的雷電,並且夾帶著大風。’其用法與甲骨文和《詩經・谷風》
完全相同,可見這一種用法的‘以’字應該釋爲‘夾帶著’。另外《邶風・
綠衣》:‘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文中的‘以’字,我懷疑也該釋爲‘夾
帶著’。”),如夫婦和而後家道成。故爲夫婦者當黽勉(《說文》
頫字下段玉裁注:“《毛詩》‘黽勉’,李善引作‘僶俛’。俛與勉同音,
故古假爲勉字。”《說文》:“勉,勥也。”段玉裁注:“凡言勉者,皆相
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毛詩》‘黽勉’,《韓詩》
作‘密勿’,《爾雅》作‘蠠沒’。《大雅》毛傳曰:‘亹亹,勉也。’《周
易》鄭注:亹亹,猶‘沒沒’也。”《說文》:“愐,勉也。”段玉裁注:
“《釋詁》曰:‘蠠𣳚,勔勉也。’《方言》曰:‘釗、薄,勉也。南楚之
外曰『薄努』,自關而東、周鄭之閒曰『勔釗』。’按,《毛詩》‘黽勉’
亦作‘僶俛’,《韓詩》作‘密勿’,《爾雅》作‘蠠𣳚’。蠠本或作𧖅。
𧖅卽蜜。然則《韓詩》正作‘蜜勿’,轉寫誤作‘密’耳。《爾雅》釋文云:
‘勔本作『僶』,又作『黽』。’是則《說文》之愐爲正字,而作‘勔’、
作‘蠠’、作‘𧖅’、作‘蜜’、作‘密’、作‘黽’、作‘僶’,皆其別
字也。今則不知有愐字,而愐字廢矣。”《爾雅・釋詁》郭璞注:“蠠沒,
猶‘僶勉’。”陸德明《經典釋文》:“僶,字亦作‘黽’。”)以同心,
而不宜至於有怒(“不宜有怒”,安徽阜陽汝陰侯墓漢簡《詩經》第 S030
簡作“□我有怒”。《金石簡帛詩經硏究》:“我,今本毛詩作‘宜’。宜,
上古音疑母歌部字;我,上古音亦是疑母歌部字。二字同音,可以假借。依
今本毛詩,當然‘我’是‘宜’的假借字。但是,由於二字同音,究竟誰是
誰的假借字還是一個問題。胡平生先生認爲:‘此句『我』字亦可能仍應讀
爲『爾我』之我,與毛詩異文異義。’胡平生先生的推斷是有道理的。‘不
我××’的句式還見於本詩第三章第四句‘不我屑以’、第五章首句‘不我

61
能慉’。從‘不我屑以’與‘不我能慉’這一句式的意思來看,‘不我有怒’
的意思是‘不要有怒於我’。如此,詩之首章言我努力與你同心,你不應該
有怒於我。……於詩意來說,‘不我有怒’比‘不宜有怒’義長。”《御選
明詩》王九思《南山操》:“水有蛟兮山有虎,我與遊兮不我有怒。”)。
又言采葑菲者不可以其根之惡而棄其莖之美。如爲夫婦者不可以
其顔色之衰而棄其德音之善(《詩故》卷二:“采葑菲者,用其葉而存
其根,須其葉之復生也。今幷根而去之,無復生理矣。是婦必以無子見去,
故爲是言,非謂容貌之衰也。”)。但德音之不違,則可以與爾同死
矣(《詩切》:“《坊記》曰:‘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
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
爾同死。』以此坊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據《坊記》所取義以
考此詩本意,當言采葑菲者但可采食其葉,而無連取其根。若連根而取,則
盡利無餘,後不可繼。以喻夫婦之間,正可小有謫言而不宜輕相棄絕。蓋怒
可以復喜,而絕不可以復合也。”《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
“以,猶‘及’也。《國語・周語》引《湯誓》:‘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
《呂氏春秋・順民》篇、《論衡・感應(作者注:“應”係“虛”之誤。)
篇》,‘以’並作‘及’。《易・小畜》‘富以其鄰’,《泰》‘拔茅茹以
其匯’,《剝》‘剝床以足’,‘剝床以膚’,以皆訓及。違訓恨。”《文
選》班孟堅《幽通賦》“違世業之可懷”,李善注:“曹大家曰:違,恨也。
……違,或作愇。愇亦恨也。”《尚書・無逸》“民否則厥心違怨”,王引
之《經義述聞・尚書下》引王念孫曰:“違亦怨也,……《廣雅》曰:‘怨、
愇、很,恨也。’愇與違同。……違與怨同義。”)。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毛:遲遲,舒行貌。違,離也。

62
鄭:違,徘徊也。行於道路之人,至將於別,尚舒行,其心
徘徊然。喻君子於己不能如也。

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毛:畿,門内也。
鄭:邇,近也。言君子與己訣別,不能遠,維近耳,送我裁
於門内,無恩之甚。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毛:荼,苦菜也。
鄭:荼誠苦矣,而君子於己之苦毒又甚於荼。比方之,荼則
甘如薺。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毛:宴,安也。
朱:賦而比也。遲遲,舒行貌。違,相背也(《詩經通解》:
“違,《釋文》引《韓詩》云‘很也’,馬瑞辰云‘《廣雅・釋詁》:『怨、
愇,很也。』《韓詩》蓋以違爲愇之假借,故訓爲很。很亦恨也。《書・無
逸》:『民否則厥心違怨。』違與怨同義。『中心有違』猶云『中心有怨』。’”
另見上章注。)。畿,門内也(《倦遊庵槧記・毛詩》卷一:“涇、渭皆
在周西都畿内,則本經畿宜作王畿解。據《商頌・玄鳥》‘邦畿千里,惟民
所止’,畿、邦義同,我畿、我邦義同。‘薄送我畿’與‘復我邦族’義亦
相同,謂送我歸于畿内也。此婦蓋畿内人女,故途次經見涇、渭。此詩蓋西
都時作,故涇、渭尚屬王畿。《禮・雜記》:諸侯出夫人,使人將命。妻出,
夫使人致之。故曰‘送我’。衞去畿遠,故‘行道遲遲’。曰‘不遠’者,
恨詞也。”)。荼,苦菜,蓼屬也。詳見《良耜》。薺,甘菜;宴,

63
樂也。新昏,夫所更娶之妻也。○言我之被棄,行於道路,遲遲
不進。蓋其足欲前而心有所不忍,如相背然。而故夫之送我,乃
不遠而甚邇,亦至其門内而止耳。又言荼雖甚苦,反甘如薺。以
比己之見棄,其苦有甚於荼,而其夫方且宴樂其新昏如兄如弟(《詩
疑辨證》卷二:“《詩》‘宴爾新昏,如兄如弟’,如之耳,非兄弟也。而
據《周禮》(《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其三曰‘聯兄弟’)鄭注
(曰:兄弟謂婚姻嫁娶)、《爾雅》(曰‘父之黨爲宗族,母與妻之黨爲兄
弟’,‘婦之黨爲婚兄弟,婿之黨爲姻兄弟’)郭注(曰:古人皆謂昏姻爲
兄弟),則兄弟之義尚有可通。”),而不見恤。蓋婦人從一而終(《周
易・恆卦・象傳》:‘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孔穎達疏:“從一而終者,
謂用心貞一,從其貞一而自終也。”)。今雖見棄,猶有望夫之情。厚
之至也。(《山中學詩記》卷二:“‘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集傳》曰:
‘言荼雖甚苦,反甘如薺。以比己之見棄,其苦有甚於荼也。’徐子曰:……
此詩人見物起興,卽尋常日用所需之荼、薺舉之,以擬其良人翻覆之情也。
以荼比良人而不以自比也。曰我之去也,方中心有違也,而爾乃薄送我畿而
已。爾忍於我如此,以我味爾,何異於荼苦耶。然誰則謂爾如荼苦耶。爾有
時乃甘如薺也。夫不見爾之宴新昏固如兄如弟也乎?又若曰我則味爾如荼苦
也,誰謂爾信如荼耶。其且有視爾甘如薺者也。生相捐,與爾怨,心誠憐,
謂爾妍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毛:涇、渭相入而清濁異。
鄭:小渚曰“沚”。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湜湜,持正貌。
喻君子得新昬,故謂己惡也。己之持正守初,如沚然不動搖。此
絕去所經見,因取以自喻焉。

64
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毛:屑,絜也。
鄭:以,用也。言君子不復絜用我當室家。

毋逝我梁,毋發我笱。
毛:逝,之也。梁,魚梁;笱,所以捕魚也。
鄭:毋者,諭禁新昬也。女毋之我家,取我爲室家之道。

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毛:閱,容也。
鄭:躬,身;遑,暇;恤,憂也。我身尚不能自容,何暇憂
我後所生子孫也?
朱:比也。涇、渭,二水名。涇水出今原州百泉縣筓頭山,
東南至永興軍高陵入渭。渭水出渭州渭源縣鳥鼠山,至同州馮翊
縣入河。湜湜,清貌;沚,水渚也(《說文》:“湜,水清見底也。……
《詩》曰‘湜湜其止’。”段玉裁注:“毛云:‘涇、渭相入而清濁異。’
按,毛本作‘止’,鄭乃作‘沚’。毛意涇以入渭而形已濁,且以已形渭(作
者注:渭係謂之誤。)之湜湜然清澂,喻君子以新昏而不潔己,且以己而益
見新昏之可安。止者,水之澂定也。鄭易止爲沚,云‘小渚曰『沚』。湜湜,
持正皃。喻君子得新昏,故謂已惡。己之持正守初,如沚然不動搖。’是其
訓湜字,比傅是字之解爲之,非‘水清見底’之謂矣。……古今各本及《玉
篇》、《集韻》、《類篇》皆作‘止’,《毛詩》舊文也。傳於《蒹葭》云
‘小渚曰『沚』’,於此無文,可以證矣。鄭箋當有‘止,讀爲沚’之文,
淺人刪之而竝改經文。”《經史雜記》卷一:“《谷風》‘湜湜其沚’,箋
云‘小渚曰沚’,《釋文》云‘其沚音止’。然箋云:‘涇水以有渭,故見
謂(作者注:謂疑渭之誤。)濁。湜湜,持正皃。喻君子得新昏,故謂己惡

65
也。己之持正守初,如止然不動搖。’據鄭箋,知經古本本作‘止’矣。《說
文・水部》:‘湜,水清見底也。从水,是聲。《詩》曰『湜湜其止』。’
‘水清見底’卽‘止然不動搖’之義,正與鄭合。《白氏六帖》兩載此詩,
皆作‘湜湜其止’,是唐時猶作‘止’也,今本乃作‘沚’。箋云‘小渚曰
沚’,《釋文》云‘其沚音止’,皆淺人妄加也。”)。屑,潔;以,與;
(《詩經古義新證》:“‘以’應該也是用本義‘帶領’來解。‘不我屑以’
是說‘不屑再帶著我’。”另見《國風・召南・江有汜》第一章注。)逝,
之也。梁,堰石障水而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喭回也,屢空”,
裴駰集解:“空,猶‘虛中’也。”)其中,以通魚之往來者也。笱,
以竹爲器而承梁之空(《說文》:“空,竅也。”段玉裁注:“今俗語所
謂‘孔’也。”《說文》孔字下段玉裁注:“孔訓通,故俗作‘空’,穴字
多作‘孔’。其實空者竅也。作‘孔’爲叚借。”《說文》笱字下段玉裁注:
“偃堰、空孔,皆古今字。”《說文》䅩字下段玉裁注:“宋玉《風賦》:
‘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枳句、空穴皆連綿字。空穴卽孔穴。”),以取
魚者也(《燕在閣知新錄》卷二:“所謂‘魚梁’者,古人於營生之具,常
不欲他人輒至其所,《詩》屢見之。《詩》曰‘毋逝我梁’,《谷風》、《小
弁》皆有之。《谷風》,夫婦乖離之詩也。其棄妻之被逐者爲此言矣。《小
弁》,父子乖離之詩也。於太子宜臼之被廢,又爲此言矣。‘胡逝我梁’,
《何人斯》有之。此朋友乖離之詩,於蘇公之被讒,其語又然。考古人之意,
於人情不遠。《谷風》、《小弁》,夫婦父子恩絕而國家喪,何獨於一魚梁
而每以爲言?假托之辭也。詩人取當時俗所顧惜之物,戒人無幸我廢逐而利
我所有也。蘇公之意亦然。”另見《白華》第六章注。)。閱,容也。○
涇濁渭清(《癸巳存稿》卷一:“《詩》言‘涇以渭濁’,是涇水本清,因
渭而濁。……今觀涇水清甚,足以明之,是涇清也。”《名山藏副本》下卷:
“涇水出原州百泉縣筓頭山東南,歷涇陽,至高陵入渭,水之至清者也。渭
水出渭源縣分水關,歷寶雞、郿縣、渭南,至華陰入黃河,水之至濁者也。

66
《谷風》詩云:‘涇以渭濁。’經文明言涇水本清,自入渭後,不能不濁。
當其始,其沚豈不湜湜而清乎?(又云:沚,水濱也。言涇初入渭時尚有一
邊是清,北岸清而南岸濁。流之旣遠,然後倶濁耳。)……尤可笑者,謂‘涇
濁渭清’,任意顚倒當前景物,且指鹿爲馬焉。……予嘗渡渭河,游咸陽,
見其污濁不可名狀;東北抵涇陽,見其清且漣漪也。”《詩經札記》卷上:
“涇字從坙。坙者,水脉也。其清可知。渭字從胃。胃者,穀府也。其濁可
知。玩詩人之意,言涇水之清,以合渭水而濁己之清。以夫有新昏而濁,乃
以涇之清比己,非以涇之濁比己也。”《御製文》三集卷十四《涇清渭濁紀
實》(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以《詩》義觀之,則涇清渭濁
也。而朱註則以爲渭清涇濁,大失經義。夫‘以’者何?‘因’也。‘涇以
渭濁’,可知涇本清,而因渭濁。如‘左以右累’,是左者因右而受累。‘賢
以邪累’,是賢者因邪而受累也。‘伊洛以河渾’,是伊洛本澄,入黃河而
爲渾流也。如是者原不可僂指數,而朱子則讀書明理,何乃顚倒涇渭之清濁
一至此乎?然此非獨朱子誤也。蓋鄭康成箋本謂涇清渭濁,(鄭箋云:‘涇
水以有渭,故見渭濁。’是康成明言渭濁,不言涇濁。其以爲涇清可知。自
唐陸德明、孔穎達諸人因之沿訛,而經意遂失。)自唐時始因誤解鄭箋而顚
倒其說,其後入主出奴,紛如聚訟,益不可考。朱子因訛傳訛,後人更不敢
講其非。余細繹以字之義,定當爲涇之清因渭而濁爲是。然余亦不肯遂以爲
是。爰命陝西巡撫秦承恩身至二河自甘省入陝省之源,辨其清濁。今據具摺
貼說呈覽,實涇清渭濁。於是余之疑始解而心始安。”)。然涇未屬渭之
時,雖濁而未甚見。由二水旣合,而清濁益分。然其別出之渚,
流或稍緩,則猶有清處。婦人以自比其容貌之衰久矣(《詩經恆解》
卷一:“涇水清,渭水濁。喻己本清,以新昏而見其濁,然其沚猶清不可掩
也。”《山中學詩記》卷二:“我則涇也,彼則渭也,而爾猶沚也。吾知爾
不厭棄我,而宴爾新昏,遂至不我屑以。吾諒爾非初心也。嗚呼,此其所以
不欲負良人而猶爲之顧其後也。以涇、渭、沚分比三人,語意較舊解爲安妥。”)。

67
又以新昏形之,益見憔悴,然其心則固猶有可取者。但以故夫之
安於新昏,故不以我爲潔而與之耳。又言毋逝我之梁,毋發我之
笱,以比欲戒新昏毋居我之處、毋行我之事。而又自思我身且不
見容,何暇恤我已去之後哉?知不能禁而絕意之辭也。(《詩補傳》
卷三:“‘我後’云者,蓋婦人被棄,必有已生之子,故眷眷不能忘。”《讀
詩札記》:“我躬,《左傳》(襄二十五年)及《表記》引此並作‘我今’。
今、躬雙聲字。馬瑞辰以爲‘今’對‘後’言,謂婦人旣去以後,不必如箋
以‘後’爲子孫也,是同朱子之說,惟讀‘躬’爲‘今’,與‘後’對文,
較朱說爲圓足。若躬訓作‘身’,則‘後’似宜指子孫矣。我今尚不容,何
暇憂我去之後?我身尚不容,何暇憂我之後人?相對成文,義均可通。”《山
中學詩記》卷二:“‘我躬不閱,遑恤我後。’《集傳》曰:‘自思我身且
不見容,何暇恤我已去之後哉?絕意之辭也。’徐子曰:……《小弁》之詩,
孟子所謂仁人怨慕之詩也。而其卒章之四言全與此同,憂危慮患,長歌當哭,
至於曲終奏雅之時忽作不顧其後之語,曾謂孝子之心如是其恝而怨慕之良猶
未荒耶?然則何也?曰:遑者暇也。未有明明曰遑而可解爲‘何暇’者
也。……詩人旣怨君子之棄我,而復諒之,而歸咎新昏而以爲非君子之過也。
於是諄諄然寄語之曰:爾則忍我去矣,我不忍以垂成之家室坐爲後來人敗壞
也。譬之捕魚,愼無去我所築之魚梁而發我所設之魚笱也。我身雖不容於爾,
我則遑爲爾憂我去後事也。蓋重念昔時夫婦創造之艱,今雖義絕,猶必爲君
子三致意焉,以冀後來者之知其艱難而共爲黽勉也。情之深,義之盡,忠厚
之至也。而乃反其詞而害其意而曰‘何暇’也,奚可耶?……《集傳》解梁
笱二句,謂:欲戒新昏毋居我之室、毋行我之事。此似是棄婦癡心,天下有
新人而不居舊人之室、不行舊人之事者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毛:舟,舩也。

68
鄭:方,泭也。潜行爲泳。言深、淺者,喻君子之家事無難
易,吾皆爲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毛:有,謂富也,亡,謂貧也。
鄭: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吾其黽勉勤力爲求之。有求
多,亡求有。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鄭:匍匐,言盡力也。凡於民有凶禍之事,鄰里尚盡力往救
之,況我於君子之家事難易乎,固當黽勉。以疏喻親也。
朱:興也。方,桴(《說文》:“方,倂船也。”段玉裁注:“《周
南》‘不可方思’,《邶風》‘方之舟之’,《釋言》及毛傳皆曰:‘方,
泭也。’今《爾雅》改‘方’爲‘舫’,非其義矣。倂船者,並兩船爲一。
《釋水》曰‘大夫方舟’,謂倂兩船也。泭者,編木以爲渡,與倂船異事。
何以毛公釋方不曰‘倂船’而曰‘泭’也?。曰倂船、編木其用略同,故倶
得名‘方’。方舟爲大夫之禮。《詩》所言不必大夫,則釋以泭,可矣。”
《義府》:“《禮》‘夫人方舟’,謂兩船相倂也。今長年謂倂船爲幫船,
因悟古方字亦爲幫音。今猶存其音,但昧其字耳。”);舟,船也。潛行
曰“泳”,浮水曰“游”。匍匐,手足並行,急遽之甚也(《釋
名・釋姿容》:“匍匐,小兒時也。匍,猶‘捕’也,藉索可執取之言也。
匐,伏也,伏地行也。人雖長大,及其求事盡力之勤猶亦稱之。《詩》曰: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是也。”)。○婦人自陳其治家勤勞之事,
言我隨事盡其心力而爲之,深則方舟,淺則泳游,不計其有與亡
(《古書虛字集釋》卷四:“何,猶言‘不論’也。何與《詩・泮水》篇‘無
小無大’之‘無’同義。無小無大,卽不論小、不論大也。《詩・谷風》篇:

69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前漢書・梅福傳》“此高祖所以亡敵於天下
也”,顔師古注:“亡,讀曰‘無’。”《說文》亡字下段玉裁注:“亦叚
爲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說文》㳊字下段玉裁注:“古借亡爲無。”),
而勉强以求之(《讀詩札記》:“‘何有何亡,黽勉求之。’言必得也。
此正極意形容其黽勉持家,不辭勞苦,遙應首章‘黽勉同心’之文。……當
知方舟泳游倶假設之詞,不然,婦人持家豈用方舟?而‘泳之游之’明非古
代閨幃之事矣。”)。又周睦其隣里鄉黨,莫不盡其道也(《呂氏家
塾讀詩記》卷四引程頤語:“‘就其深矣’以下陳其躬所爲治家勤勞之事,
隨事盡其心力而爲之,深則方舟,淺則泳游,不計其有與亡也,强勉求爲之
耳。不特如是,治其家又周睦其鄰里鄕黨,莫不盡其道。”)。

○不我能慉,反以我爲讎。
毛:慉,養也。
鄭:慉,驕也。君子不能以恩驕樂我,反憎惡我。

旣阻我德,賈用不售。
毛:阻,難也。
鄭:旣難卻我,隱蔽我之善。我脩婦道而事之,覬其察己。
猶見疏外,如賣物之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爾顚覆。
毛:育,長;鞫,窮也。
鄭:昔育,育,稚也。及,與也。昔幼稚之時恐至長老窮匱,
故與女顚覆盡力於衆事,難易無所辟。

旣生旣育,比予于毒。
70
鄭:生,謂財業也。育,謂長老也。于,於也。旣有財業矣,
又旣長老矣,其視我如毒螫。言惡己甚也。
朱:賦也。慉,養(《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四:“董氏曰:孫毓、
王肅《詩》並作‘能不我慉’,《說文》亦然。”《毛詩傳箋通釋》卷四:
“慉與讎對,當讀如‘畜好’之畜。畜,古讀如嘼,故與讎爲韻。《孟子》:
‘畜君者,好君也。’《呂氏春秋》引《周書》:‘民,善之則畜也;不善
則讎也。’《文子》亦云:‘善卽吾畜也,不善卽吾讎也。’《說苑》引孔
子曰:‘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竝以畜與讎對舉,
與《詩》文同。畜者㜅之渻借。《廣雅》:‘㜅,好也。’‘不我慉’卽‘不
我好’也。”《詩毛氏傳疏》卷三:“能字各本在‘不我’下,轉寫誤耳。
‘能不我慉’與‘寧不我顧’、‘旣不我嘉’、‘則不我遺’同(作者注:
同,原書脫,據文脈而補之。)。能、寧、旣、則,皆爲語詞之轉。《說文》
引《詩》作‘能不我慉’,段注云:‘與『能不我知』、『能不我甲』句法
同也。’”);阻,却;鞫,窮也(《說文》:“𡫬,竆也。”段玉裁注:
“毛傳於《谷風》、《南山》、《小弁》皆曰:‘鞫,竆也。’鞫皆𡫬之叚
借也。㚔部(作者注:《說文》無㚔部,有 部。)曰:‘𥷚,竆治罪人也。’
其字俗作‘鞫’。然則《詩・谷風》、《南山》、《小弁》鞫字皆𡫬之叚借
也。毛傳於《公劉》曰:‘鞫,究也。’於《節南山》曰:‘鞫,盈也。’
究與盈皆與竆義近。若《蓼莪》傳曰:‘鞫,養也。’則就竆義而變之,所
謂相反而相成也。若《采(作者注:采,原書作“菜”,徑正之。)芑》傳
云:‘鞫,告也。’則謂鞫卽告之叚借。自淺人不得其義例,多所改 。唐
石經鞫、鞠錯出,至近日而盡改爲‘鞠’矣。……《詩》借鞫爲𡫬,義相近
也。鞫行而𡫬廢矣。”《說文》𥷚字下段玉裁注:“此字隷作‘鞫’,經典
從之,俗多改爲‘鞠’,大誤。”)。○承上章,言我於女家勤勞如此,
而女旣不我養,而反以我爲仇讎。惟其心旣拒却我之善,故雖勤
勞如此而不見取,如賈(《古書虛字集釋》卷四:“胡,何也。……字

71
又或作‘賈’。按,故、固、賈三字古皆同音通用。《白虎通・商賈》篇云:
‘賈之爲言固也。’《論語・子罕》篇:‘沽之哉’,鄭玄注云:‘沽,音
故。’漢石經作‘賈之哉’。《楚辭・離騷》篇王逸序云:‘而班固謂之露
才揚己’,注云:‘一作『班賈』。’皆其證。故假‘故’與‘固’皆爲‘胡’,
而亦假‘賈’爲‘胡’。《詩・谷風》篇:‘能不我慉,反以我爲讐。旣阻
我德,賈用不售?’此據《說文》引。今《詩》誤倒作‘不我能慉’。‘能
不我慉’者,能,乃也;慉同畜,好也。言乃不愛好我也。售卽上讐字之俗
體,與上讐字同義。賈用卽胡用,與《雄雉》篇‘何用不臧’之‘何用’同
義,謂‘何爲’也,‘何故’也。”)之不見售(《說文》:“讎,猶‘𧭭’
也。”段玉裁注:“心部曰:‘應,當也。’讎者,以言對之,《詩》云‘無
言不讎’是也。引伸之爲物價之讎。《詩》‘賈用不讎’、高祖飲‘酒讎數
倍’是也。又引伸之爲讎怨,《詩》‘不我能慉,反以我爲讎’、《周禮》
‘父之讎’、‘兄弟之讎’是也。……物價之讎,後人妄易其字作‘售’,
讀承臭切,竟以改易《毛詩》‘賈用不讎’,此惡俗,不可從也。”《覺非
盦筆記》卷一:“‘賈用不售’,初刻(作者注:指開成石經,文内同。)
作‘讐’;‘不遐有害’,初刻作‘瑕’;‘如彼遡風’,初刻作‘愬’。
按,《說文》無售、遐二字,晉人賦云‘愬流風而獨寫’,正用《詩》語。
此則後來改本,不如初刻之善矣。”)也。因念其昔時相與爲生,惟恐
其生理窮盡而及爾皆至於顚覆(《詩切》:“顚覆,猶‘顚仆’也,謂
飢寒僵倒也。”)。今旣遂其生矣,乃反比我於(《古書虛字集釋》卷
一:“于,猶‘以’也。《詩・谷風》篇:‘比予于毒。’比(作者注:比,
原書作“此”,徑正之。),及也。”)毒而棄之乎?(“昔時相與”至
“而棄之乎”疑引張子之語。《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四、段昌武《毛詩集解》
卷三引張子曰:“‘昔育恐育鞠’而下言昔者相與爲生理,惟恐其窮以及于
顚覆。今旣生旣育矣,乃反比我於毒而棄之乎?”)張子(此張子爲誰,有
待賢者指敎。)曰:育恐,謂生於恐懼之中;育鞫,謂生於困窮之

72
際。亦通(《毛詩傳箋通釋》卷四:“育,通鞠及毓。《爾雅・釋言》:‘鞠,
穉也。’鞠,一作‘毓’。《尚書》‘敎胄子’,《說文》作‘敎育子’,
《史記》作‘敎穉子’,皆育訓穉之證。鄭箋以‘昔育’爲穉,是也。至以
‘育鞠’之育爲‘長老’,則非。《爾雅・釋詁》曰:‘育,長也。’又,
‘育,養也。’郭於‘育,長’註云:‘育,養。亦爲長。’是讀如長養之
長,不讀爲‘長老’之長。此傳‘育,長’亦謂長養。恐長養之道窮也。故
下云‘旣生旣育’,猶云‘旣生旣養’也。箋於‘旣育’亦訓爲‘長老’,
失之。蜀本石經作‘昔育恐鞠’,少一育字,亦誤。又按,《大戴記・本命》
篇言‘婦有三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此詩‘昔育恐育鞠’,
前貧賤也;‘旣生旣育’,後富貴也。是當在不去之列。今乃相棄,故怨之
耳。”)。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毛:旨,美;御,禦也。
鄭:蓄聚美菜者,以禦冬月乏無時也。

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鄭:君子亦但以我御窮苦之時,至於富貴,則棄我如旨蓄。

有洸有潰,旣詒我肄。
毛:洸洸武也。潰潰怒也。肄,勞也。
鄭:詒,遺也。君子洸洸然,潰潰然,無溫潤之色,而盡遺
我以勞苦之事,欲窮困我。

不念昔者,伊余來墍。
毛:墍,息也。

73
鄭:君子忘舊,不念往昔年稚我始來之時安息我。
朱:興也。旨,美;蓄,聚;御,當也。洸,武貌;潰,怒
色也(《項氏家說》卷四:“毛氏曰:‘潰,怒也。’‘是用不潰于成’、
‘草不潰茂’,毛氏曰:‘潰,遂也。’‘潰潰囘遹’、‘無不潰止’,毛
氏曰:‘潰,亂也。’三說雖不同,其實皆暴盛之貎。水之潰者其勢橫暴而
四出,故怒之盛者爲潰怒,遂之盛者爲潰遂,亂之盛者爲潰亂,皆一理也。”)。
肄,勞(《谷風》孔穎達疏:“‘肄,勞’《釋詁》文,《爾雅》或作‘勩’。”
《雨無正》:“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勩。”毛傳:“勩,勞也。”);墍,
息也。○又言我之所以蓄聚美菜者,蓋欲以禦冬月乏無之時,至
於春夏則不食之矣。今君子安於新昏而厭棄我,是但使我禦其窮
苦之時,至於安樂則棄之也(《呂東萊先生文集・詩說拾遺》:“‘我
有旨蓄’至‘以我御窮’,……蓋言春夏之菜雖美,到冬月則無菜矣。故必
藏其菜以備冬月用。新昏如今雖美,到窮困之時則背汝矣。何如不逐我、留
待窮困時用乎?此尤見其窮困不忍去之意。”)。又言於我極其武怒(《左
傳・昭公五年》:“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而盡遺(《倦遊庵槧記・
毛詩》卷一:“《小雅》‘棄予如遺’,箋云:‘如人行道遺忘物,忽然不
省存也。’本經詒,遺也,卽忘也。忘我,卽不念也。”)我以勤勞之事,
曾(《說文》:“朁,曾也。……《詩》曰‘朁不畏朙’。”段玉裁注:“曾
之言‘乃’也。……今《民勞》、《十月之交》、《爾雅》字皆作‘憯’。
憯之本義痛也。”《說文》:“曾,䛐之舒也。”段玉裁注:“曰部曰:朁,
曾也。《詩》‘朁不畏明’、‘胡朁莫懲’,毛、鄭皆曰:‘朁,曾也。’
按,曾之言‘乃’也。《詩》‘曾是不意’、‘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曾
是莫聽’、《論語》‘曾是以爲孝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孟子》
‘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皆訓爲‘乃’,則合語氣。趙注《孟子》,曰:‘何
曾,猶『何乃』也。是也。’是以‘朁’訓爲‘曾’。‘朁不畏明’者,‘乃
不畏明’也。皇侃《論語疏》曰:‘曾,猶『嘗』也。’‘嘗是以爲孝乎’,

74
絕非語氣。葢‘曾’字古訓‘乃’,子登切。後世用爲‘曾經’之義,讀才
登切,此今義今音,非古義古音也。至如曾祖、曾孫,取增益層絫之意,則
曾、層皆可讀矣。”《助字辨略》:“《詩・大雅》‘曾是彊禦,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論語》‘曾是以爲孝乎’,諸曾字竝合訓‘乃’
也。”)不念昔者我之來息(《經義述聞・詞語誤解以實義》:“來,是
也。……《采芑》曰‘荆蠻來威’,《大雅・江漢》曰‘淮夷來求’、‘淮
夷來鋪’,皆謂荆蠻是威、淮夷是求、淮夷是病也。”《詩經通解》:“‘伊
余來墍’,王引之云:伊,維也;來,猶‘是’也,皆語詞也。墍,讀爲愾。
愾,怒也。言不念昔日之情而維我是怒也。’凡《詩》中‘來’字,如此篇
之‘伊余來墍’及《四牡》之‘將母來諗’、《采芑》之‘荆蠻來威’、《桑
柔》之‘反予來赫’、《江漢》之‘淮夷來求’、‘淮夷來鋪’、‘王國來
極’,皆是語詞。”墍與慨同。慨爲愾之假借。《集韻》:“𢟪,息也。……
通作墍。亦書作‘慨’。”《文選》陸士衡《漢高祖功臣頌》“周苛慷慨”,
李善注:“慨當作‘愾’。”《左傳・文公四年・傳》“諸侯敵王所愾而獻
其功”,杜預注:“愾,恨怒也。”)時也。追言其始見君子之時接禮
之厚,怨之深也。(《山中學詩記》卷二:“旨蓄者御冬之物也,而以之
自比,則我信爲御窮之人也。御冬之物之不食於春夏,宜也。則御窮之人之
見棄於安樂亦宜也,而又奚憾耶?其次章曰‘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
邇,薄送我畿。’則此婦之去此爲已久也。去之已久,而其夫尚能加之以武
怒而遺之以勤勞耶?……然且斯言何爲者耶?則豈不以今日之厚新昏而因爲
是追念耶?夫今日厚新昏而昔者嘗厚我,人事之常也。昔者厚我而今日如是,
則焉知今日厚新昏而他日不如是,亦人事之常也。苟念及此而又奚怨耶?而
乃以爲怨之深耶?然則何也?曰:非是之謂也。此旣去而猶望其留之之辭也。
甚矣,詩敎之柔而厚也。夫爾則比我於毒矣,而若我之於爾則何所多求也。
我有旨蓄,亦可以御冬也。爾旣宴爾新昏,亦可以我而御窮也。若曰爾姑與
新人享安樂而我爲爾任家室之勤勞也。御窮也者,任勞之謂也。我之御窮,

75
猶旨蓄之御冬,固可食也,而非毒也。況自我徂爾,備嘗艱苦,爾昔者有洸
有潰,亦旣嘗遺我以勞肄也,我之能任勤勞,固爾向所親見者,而今猶是也。
嗟嗟君子,爾胡不一念遺肄之昔者維余得幡然而來息也。……首章言偕老其
本願,次章言君子之忍棄我,三章言君子之棄我以惑於新昏也,而因寄語新
昏,俾勿壞家室,四章遂自敘其刱造家室之艱,五章言君子之忘其艱苦而竟
棄我,卒章深望君子之悔悟,得復留己以遂偕老之願。夫見棄而猶恤其後,
旣去而猶望之留。嗚呼,何其柔也,何其厚也。”)

《谷風》六章,章八句。

036《式微》
小序:《式微》,黎侯寓于衞,其臣勸以歸也。
鄭:寓,寄也。黎侯爲狄人所逐,棄其國而寄於衞。衞處之
以二邑,因安之,可以歸而不歸,故其臣勸之。

式微式微,胡不歸?
毛:式,用也。
鄭:“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君何不歸乎?禁君畱止
於此之辭。式,發聲也。

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
毛:微,無也。中露,衞邑也。
鄭:我若無君,何爲處此乎?臣又極諫之辭。
朱:賦也。式,發語辭(《詩切》:“《賓筵》鄭箋曰:‘式,讀
曰慝。’《漢書・王嘉傳》‘民用僭慝’,《洪範》作‘僭忒’。然則式、

76
慝、忒古字皆通用也。《易・彖傳》虞注曰:‘忒,差也。’《呂氏春秋・
君守》篇高注曰:‘差,過也。’然則式亦當訓爲過,今俗語‘太過’謂之
‘忒’,卽式之古聲,詩人之遺言也。故《釋訓》曰:‘式微式微,微乎微
者也。’言太過微也。”)。微,猶“衰”也。再言之者,言衰之甚
也。微,猶“非”也(《因樹屋書影》卷十:“《邶風•式微》篇:‘微
君之故,胡爲乎中露。’微卽‘微管仲’之微。胡康侯謂以事求人,而人不
有其事。然矣。朱註以‘非’字訓之,以爲:非君之故,胡爲而辱于此。果
若斯言,是怨懟其君也,豈風人温厚之旨哉?”)。中露,露中也(《舒
蓺室餘筆》卷一:“中露,猶言‘露處’。《載馳・序》云‘國人分散,露
於漕邑’是也。”《詩經恆解》卷一:“中露,露處也。”牟應震《詩問》
卷二:“中露,露宿也。”《詩經原始》卷三:“中露,猶言‘暴露’也。”
另見《國風・周南・葛覃》第一章注。)。言有霑濡之辱而無所芘(《集
韻》:“芘,覆也。或作‘庇’。”《說文通訓定聲》:“芘,芘艸也。……
叚借爲庇。”)覆也。○舊說(毛傳及鄭箋)以爲黎(《說文》:“𨛫,
殷諸侯國。”段玉裁注:“今《商書・西伯戡黎》,今文《尚書》作‘耆’。
《尚書大傳》‘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是
也。或作‘𨸔’,或作‘飢’,皆假借字也。許所據古文《尚書》作‘𨛫’。
戈部作‘黎’,葢俗改也。《左傳》曰:‘赤狄奪黎氏地。’《詩・序》曰:
‘狄人迫逐黎矦。’未知卽商諸矦之後與否。”)侯失國而寓於衞,其臣
勸之,曰:衰微甚矣,何不歸哉?我若非以君之故,則亦胡爲而
辱於此哉?(《水經注》卷五:“黎,侯國也。《詩・式微》‘黎侯寓于
衞’,是也。”《讀詩劄記》卷三:“朱子以爲‘黎侯失國而寓于衞’。……
黎侯如失國,則無所歸矣,何臣下猶勸之以歸乎?鄭氏謂:棄其國而寄于衞,
因安之,可以歸而不歸。最合詩意。”《詩經通論》卷三:“《小序》謂‘黎
侯寄于衞,其臣勸以歸。’《集傳》增‘失國’二字。旣失國矣,將安歸乎?”
《佩韋齋輯聞》卷二:“《式微》,黎之臣子作也。當是時,衞之君與其夫

77
人並爲淫亂,黎之臣實醜之。然黎有狄難,君寓于衞,臣不得不從焉,而心
盖以寓衞爲恥也,故曰:‘胡爲乎中露’,露言其濡染也;‘胡爲乎泥中’,
泥言其陷溺也。黎雖滅亡,猶醜衞之淫亂。則淫亂之醜其甚于滅亡也多矣。”
《詩疑筆記》卷一:“‘式微’二句爲詰問之辭,曰:勢已微弱至此,坐困
無益,胡不舍之而歸乎?下二句乃答辭,言歸計誠善,然試思吾相從者何人
而乃忍而獨言歸也,使我非因君故不能暫釋,胡爲極露處漂零、泥塗困躓而
不顧耶?兩‘胡’字語氣正相呼應。”《與猶堂集・詩經講義》:“此竟爲
勧君歸國之詩也。按,《春秋・襄二十九年》:正月,公在楚;五月,公至
自楚。《傳》曰:公還,及方城,聞取卞,問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對曰:
君實有國,誰敢違君?公欲無入,榮成伯賦《式㣲》,公乃歸。據此,則舊
說言黎臣勸其君歸國者,豈不明甚乎?鄭公之只言爲狄所逐矣。晉數(作者
注:“數”疑“滅”之訛。《左傳・宣公十五年》、《穀梁傳・宣公十五年》:
“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狄潞,只言奪黎地矣,則君奔地削而
國未甞滅也。意黎君畏狄之患,空其國而寓於衞,故其從行之臣勧之歸如是
也。中露、泥中亦是反復請歸之語,不必爲怨君之辭也。”)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爲乎泥中?
毛:泥中,衞邑也。
朱:賦也。泥中,言有陷溺之難而不見拯救也。

《式微》二章,章四句。
朱:此無所考,姑從《序》說。

78
037《旄丘》
小序:《旄丘》,責衞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衞。
衞不能脩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於衞也。
鄭:衞康叔之封爵稱侯,今曰“伯”者,時爲州伯也。周之
制,使伯佐牧。《春秋傳》曰“五侯九伯”,侯爲牧也。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毛:興也。前高後下曰“旄丘”。諸侯以國相連屬,憂患相
及,如葛之蔓延相連及也。誕,闊也。
鄭:土氣緩則葛生濶節。興者,喻此時衞伯不恤其職,故其
臣於君事亦疏廢也。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毛:日月以逝而不我憂。
鄭:叔、伯,字也。呼衞之諸臣,叔與伯與,女期迎我君而
復之。可來而不來,女日數何其多也?先叔後伯,臣之命不以齒。
朱:興也。前高後下曰“旄丘”。誕,闊也。叔、伯,衞之
諸臣也(見《蘀兮》第一章注)。○舊說黎之臣子自言久寓於衞,時
物變矣,故登旄丘之上,見其葛長大而節疎闊(《聞一多全集・詩
經新義》:“《旄邱》篇曰‘旄邱之葛兮,何誕之節兮’,誕亦藤聲之轉。
知之者,誕與覃通。……節者,《節南山》傳曰:‘節,高峻貌。’案,山
之高曰‘峻’,草木之高亦曰‘峻’。……峻、節一聲之轉,……故山之高
曰‘峻’,亦曰‘節’;草木之高曰‘峻’,亦曰‘節’。高與長義通。因
之,峻、節又並訓長。《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注:‘峻,長也’。
《詩》‘何誕之節兮’猶言‘何藤之長’耳。傳、箋旣誤讀節如字(《說文・
竹部》:‘節,竹約也。’),因不得不訓誕爲闊。不知葛安得有節乎?葛

79
旣無節,則闊義自亦無所施矣。”《詩識名解》卷七:“誕與覃通,猶葛覃
之覃也。《書》‘誕敷’亦作‘覃敷’,是其明證。”《葛覃》中谷之葛覃
卽《旄丘》旄丘之葛誕。葛覃、葛蕈、葛誕、葛藤實一物,亦卽《王風・葛
藟》之葛藟也。《本草綱目》“蓬蘽”集解:“蘽者,藤也。則蓬蘽明是藤
蔓矣。”《漢書・楊胡朱梅云傳》“葛藟爲緘”,顔師古注:“藟,葛蔓也。”
《玉篇》:“藟,藟藤也。”《廣雅》:“藟,藤也。”王念孫疏證:“藟
之言纍也,藤之言縢也。纏蔓林樹,故謂之藟,亦謂之藤。”《說文》縢字
下段玉裁注:“凡艸之藟、木之蘽曰縢,俗作藤。”《說文》:“藟,艸也。”
段玉裁注:“凡藤者謂之藟,系之艸則有藟字,系之木則有蘽字,其實一也。
戴先生《詩補注》說葛藟猶言葛藤。”《玉篇》:“藤,艸木蔓生者揔名。”
另見《葛覃》第一章注。),因託以起興,曰:旄丘之葛,何其節之
闊也;衞之諸臣,何其多日而不見救也!此詩本責衞君,而但斥
其臣,可見其優柔而不迫也(《詩切》:“《易林・晉之無妄》、《歸
妹之蟲》皆曰:‘陰陽隔塞,許嫁不答。《旄丘》、《新臺》,悔往嘆息。’
此用三家《詩》古義。《旄丘》爲旣嫁而不見答者之作,最可據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
毛:言與仁義也。
鄭:我君何以處於此乎?必以衞有仁義之道故也。責衞今不
行仁義。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毛:必以,有功德。
鄭:我君何以久畱於此乎?必以衞有功德故也。又責衞今不
務功德也。
朱:賦也。處,安處也。與,與國(《戰國策・秦策》“不如與

80
魏以勁之”,高誘注:“與,猶‘助’也。”《易纂言》卷四:雷風相與,
“與,猶‘助’也。”《詩經繹參》卷一:“‘與’字當與下章‘與’字同
解,謂必與我同患也。能左右曰以,謂必能左右我也。坐料其終必相救,忠
厚之意也。”)也。以,他故也(《讀詩劄記》卷三:“‘何其處也?必
有與也。’毛傳:‘言與仁義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毛傳‘必以
(句)有功德也。’毛意承上‘多日’而言,言衞之臣子何其處而不來?意
必有仁義與我也。又何其久而不來?意必有功德助我也。”《詩經疏義會通》
卷二:《擊鼓》“不我以歸”,朱公遷注:“以,猶‘與’也。言不與我而
歸也。”《詩經古義新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古者用
他國之師謂之『以』,謂可以隨其所用也。此詩蓋言衞臣之久不來,必乞師
於他園,有可爲其所以者,卽謂以他國之師也。傳、箋謂『以功德』,失之。
『以』、『與』同義,『與』謂與國,卽下章『靡所與同』之『同』,傳謂
『與仁義』,亦非。’此說合於‘以’的本義,應該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因上章“何多日也”而言何其安處而不來?意必有與國相俟
而倶來耳。又言何其久而不來?意其或有他故而不得來耳。詩之
曲盡人情(《翰苑集・奉天請數對羣臣兼許令論事狀》:“備該物理,曲盡
人情。”)如此。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
毛:大夫狐蒼裘。蒙戎,以言亂也。不東,言不來東也。
鄭:刺衞諸臣形貌蒙戎然,但爲昬亂之行。女非有戎車乎?
何不來東迎我君而復之?黎國在衞西,今所寓在衞東。

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毛:無救患恤同也。
鄭:衞之諸臣行如是,不與諸伯之臣同。言其非之特甚。

81
朱:賦也。大夫狐蒼裘。蒙戎,亂貌,言弊也(《左傳・僖公
五年》“狐裘尨茸”,杜預注:“尨茸,亂貌。”《說文》茸字下段玉裁注:
“《左氏傳》‘狐裘尨茸’卽《詩》之‘狐裘蒙戎’。”)。○又自言客
久而裘弊矣。豈我之車不東告於女乎?但叔兮伯兮不與我同心(徐
鴻鈞《讀毛詩日記》:“‘同’是同盟。《左・僖公八年・傳》‘不赴於同’,
注:‘同,同盟。’是也。與者,助也。《齊策》‘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注:‘與(作者注:與,原書無,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戰國策》徑補
之。),猶『助』也。’是也。‘靡所與同’者言無所助同盟也。同盟之國,
患難當救。今衞不恤黎難,故曰‘靡所與同’。”)。雖往告之,而不肯
來耳。至是,始微諷切(《後漢書・郭陳列傳》“輒切免公台”,李賢
注:“切,責也。”)之。或曰:“狐裘蒙戎”指衞大夫,而譏其憒
亂之意;“匪車不東”言非其車不肯東來救我也,但其人不肯與
倶來耳(《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四:“晉士蔿曰:狐裘蒙茸,黎侯所寓在衞
東,覊旅之久,見衞之大夫過者甚多,終莫有動心者。故歎而言曰:非衞大
夫之車不來東也,特無與我同患難者耳。”)。今按,黎國在衞西,前
說近是。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毛:瑣尾,少好之貌。流離,鳥也,少好長醜,始而愉樂,
終以微弱。
鄭:衞之諸臣初有小善,終無成功,似流離也。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毛:褎,盛服也。充耳,盛飾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
能稱也。

82
鄭:充耳,塞耳也。言衞之諸臣顔色褎然,如見塞耳無聞知
也。人之耳聾,恆多笑而已。
朱:賦也。瑣,細;尾,末也(陸炳章《讀毛詩日記》:“《說
文》玉部:‘瑣,玉聲也。’義不訓小。瑣當爲𧴪之叚借。《說文》貝部:
‘𧴪,貝聲也。从小貝。’會意。引申之爲小,亦爲少。又案,《說文》毛
部:‘尾,微也。’微訓與好遠,尾當是媺之叚借。尾、微本通。《莊子・
盜跖》篇‘尾生與女子期於梁’,《釋文》作‘微’。《漢書・古今人表》
‘尾生畮’,《論語》‘微生畝謂孔子’,作‘微’。微从𢼸。媺亦从𢼸。
尾通微。則尾亦通媺。”)。流離,漂散也。褎,多笑貌(《正字通》
“褎,……服盛貌。《詩・邶風》:‘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言黎侯失國,
久寓于衞,衞不相救,褎肰如塞耳不聞。猶言揚袂自若也。鄭箋塞耳如聾,
塞耳者多笑。朱子因訓褎爲‘多笑貌’,非也。”《詩經通論》卷三:“褎,
當從毛傳,謂盛服貌。漢武帝制策(作者注:“漢武帝制策”原書作“曹氏
漢策”,據《前漢書・董仲舒傳》徑正之。)曰‘今子(作者注:子,原書
脫,徑補之。)大夫褎然爲舉首’,師古註曰:‘褎然,盛服貌。’鄭氏謂
‘笑貌’,謬。”《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褎爲襃之訛。
襃卽𧛙之異體字,……《說文》以褎(作者注:原書褎前衍“爲”,褎後衍
“之”,徑刪之。)爲袖之正字,訓𧛙爲‘衣博裾’。傳:‘褎,盛服也。’
衣以博大爲美,是毛所據本作‘襃’,不作‘褎’,明甚。”)。充(《廣
韻》:“珫,珫耳,玉名。《詩》傳云:‘充耳謂之瑱。’字俗從玉。”)
耳,塞耳也。耳聾之人恆多笑(《毛詩六帖講意》卷一:“充耳,瑱也。
瑱固所以塞耳,恐不應便以耳聾爲訓。且言衞之不救,而曰褎然而笑,如耳
聾之人,亦少意致。愚言當作衣褎之褎,言其褎如充耳之垂,不一引手拯救
也,正與奮臂攘袂相反。”)。○言黎之君臣流離瑣尾若此,其可憐
也。而衞之諸臣褎然如塞耳而無聞。何哉?至是然後盡其詞焉。
流離患難之餘,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其人亦可知矣。

83
《旄丘》四章,章四句。
朱:說同上篇。

038《簡兮》
小序:《簡兮》,刺不用賢也。衞之賢者仕於伶官,皆可以
承事王者也。
鄭:伶官,樂官也。伶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多號樂官
爲“伶官”。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毛:簡,大也。方,四方也。將,行也。以干羽爲萬舞,用
之宗廟山川,故言於四方。
鄭:簡,擇;將,且也。擇兮擇兮者,爲且祭祀當萬舞也。
萬舞,干舞也。

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毛:敎國子弟,以日中爲期。
鄭:在前上處者,在前列上頭也。《周禮》:“大胥掌學士
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采合舞。”
朱:賦也。簡,簡易不恭之意(《頖宮禮樂疏》卷六:“《商頌》
‘奏鼔簡簡’,又‘簡兮簡兮,方將萬舞。’簡簡,鼔聲。將萬而鼔先焉。”
《陸堂詩學》卷二:“《商頌》云‘奏鼓簡簡’,則簡乃鼓聲,亦舞節也。”
《開卷偶得》卷三:“《商頌・那》之篇曰‘奏鼓簡簡’,是簡鼓聲也。舞
以鼓爲節,故以‘簡兮’發端。”《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下・詩經通義乙》:
“《禮記・樂記》‘先鼓以警戒’,注:‘先鼓,將奏樂,先擊鼓以警戒衆

84
也。’未舞之前,蓋亦先擊鼓,故曰:‘簡兮簡兮,方將萬舞。’”《〈詩〉
同文比義》:“‘簡兮簡兮’乃鼓聲之形容,意同《那》‘奏鼓簡簡’之‘簡
簡’,所異者特一長言一重言耳。然古代文章,長言重言每不殊也。《那》
詩曰‘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是萬舞有鼓爲節之證。萬舞旣有古鼓,則《簡
兮》萬舞不能獨無明矣。此亦可爲‘簡兮簡兮’乃鼓聲之一佐證。‘簡簡’
又有借爲鳥音之形容者,如《韓詩・凱風》‘簡簡黃鳥,載好其音’是。此
詩‘簡簡’《毛》本作‘睍睆’,則由雙聲疊韻變爲異聲疊韻矣。或又作‘交
交’,交與簡同在見母。”)。萬者,舞之總名。武用干、戚,文用
羽(《禮記・樂記》“干戚羽旄”,鄭玄注:“干,盾也;戚,斧也,武舞
所執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執。”)、籥也。“日之方
中,在前上處”言當明顯之處(蘇轍《詩集傳》卷二:“在前上處,居
舞者之前列也。”《御纂詩義折中》卷三:“上處,前列也。”)。○賢者
不得志而仕於伶官,有輕世肆志(《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魯連
逃隱於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之心
焉。故其言如此,若自譽,而實自嘲也。(《詩經客難》卷一:《簡
兮》,“此國子生因簡而爲樂舞者所作也。《周禮》:大司樂以樂舞敎國子,
舞《雲門》、《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大祭
祀,帥國子而舞。賈疏:‘國子人多,選當用者,帥之以往。’疏所謂選,
卽詩所謂簡也。……伶官,瞽者。瞽者安能舞也。……此可想見此國子胸懷
之不同於凡流矣。鄭訓簡爲擇,意若曰:擇兮擇兮,我今於宗廟祭祀,爲所
擇樂舞之人,方將爲萬舞之事矣。是以日之方中,在庭前明顯之處,而備六
佾之員數也。我同佾無不經簡,皆俁俁之碩人也。非碩人,則安得於公庭萬
舞也。以多力言之,則有力如虎;以善御言之,則執轡如組。形之碩,衆所
共見。技藝之畢給,人所未知也。方興舞時,我曹左手則執籥,右手則秉翟,
顔色無不充盛赫然如渥赭焉。公獻卿大夫士後,錫爵及於國子,我同佾無不
蒙我祖康叔之神惠也。我因益有所思也。彼山則有榛矣,隰則有苓矣。我所

85
思何人?始祖康叔。康叔之父若祖,皆西方美人也。西方美人如山之榛、隰
之苓,易地不能有也,季世不能有也。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我安能不重
思之哉?……《周禮》樂官,尊者爲中、下大夫,次亦爲上、中、下士。而
以爲雜於俳優,可乎?”《舒蓺室餘筆》卷一:“《簡兮・序》‘刺不用賢
也’。葢㫄觀之詞,惜其有材如此,屈於伶官,不得如兔罝之武夫爲國干城,
故末章思有君如文王者耳。《集傳》乃以爲賢者自言。夫自偁爲‘碩人’,
自狀爲‘俁俁’,自詡‘有力如虎’,豈東方生滑稽之流邪?”《詩經通論》
卷三:“《小序》謂‘刺不用賢’,似可從。蓋以當時賢者爲伶官,故贊美
其人,歎其爲卑賤之職,而終思西周盛王如此之賢自必見用也。《集傳》謂
此詩賢者自言,皆不似。一章簡字以爲‘簡易不恭’,二章謂‘自譽其才之
無所不備’,三章謂‘亦玩世不恭之意’。若然,如此之人矜誇不恭,亦何
足爲賢而乃謂之賢者乎?以詩中‘碩人’爲自稱,尤說不去。”)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
毛:碩人,大德也。俁俁,容貌大也。萬舞,非但在四方,
親在宗廟、公庭。

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毛:組,織組也。武力比於虎,可以御亂。御衆有文章。言
能治衆,動於近,成於遠也。
鄭:碩人有御亂、御衆之德,可任爲王臣。
朱:賦也。碩,大也。俁俁,大貌(《通雅》:“俁俁,一作‘𠋼
𠋼’,通作‘扈扈’。《初學記》引《詩》‘碩人扈扈’,《釋文》引‘碩
人𠋼𠋼’。……俁俁,大也。或曰俁俁猶‘㦛㦛’也。”《說文》:“㦛,
趣步㦛㦛也”。段玉裁注:“趣,疾走也。趣步㦛㦛,謂疾而舒也。馬部𩦡
下曰‘馬行徐而疾’,義正相類。《漢書》‘長倩懙懙’,蘇林曰:‘懙懙,

86
行步安舒也。’《論語》‘與與如也’,馬注曰:‘與與,威儀中適之皃。’
與與卽㦛㦛之叚借。”《御纂詩義折中》卷三:“俁俁,魁偉之貌。”)。
轡,今之“韁”也(從秦始皇帝陵出土青銅馬車鞁具形制來看,轡與韁爲
二物,可“執轡如組”,而不可“執韁如組”。《秦始皇帝陵出土一號青銅
馬車》:“韁……套在驂馬的頸上,……末端繫結在相鄰服馬的軛首與衡的
交接處。”參見“秦始皇帝陵出土一號青銅馬車之韁”圖。)。組,織絲
爲之,言其柔也。御能使馬,則轡柔如組矣(《呂氏春秋•先己》“《詩》
曰‘執轡如組’”,高誘注:“組,讀組織之組。夫組織之匠,成文於手,
猶良御執轡於手而調馬口,以致萬里也。”《詩經疾書・邶風・簡兮》:“組
乃織造之事。御者六轡在手,緩急適宜,如織組之持經理絲也。……苟非執
轡之如組,安有兩驂之如舞?”《倦遊庵槧記・毛詩》卷一:“《左氏春秋・
襄公十年・傳》:‘狄虎(作者注:虎,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左傳注疏》
作“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爲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
一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政以其執戈揚盾,
故云然耳。此萬舞之容也。《釋名》:‘轡,拂也,牽引拂戾以制馬也。’
是轡宜讀如拂。而《周禮・鼓人》‘帗舞’注:‘帗列五采,繒爲之,有柄。’
(作者注: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周禮注疏》作“秉”。)……本經
專言舞事,不宜闌入御事,而帗列五采,執之以舞,政成文如組矣。此帗舞
之容也。”《讀詩畧記》卷一:“稱其多能,獨以御言者。五御之法,一曰
‘舞交衢’,謂迴旋進退應乎武節也。舞本與御相通,故倂及之。”《詩切》:
“‘執轡如組’謂戲車舞馬也。五御有‘舞交衢’,《莊子・列禦寇》篇曰
‘再命而於車上儛’,皆其事也。”)。○又自譽其才之無所不備。亦
上章之意也。

87
秦始皇帝陵出土一號青銅馬車之韁
引自《秦始皇帝陵出土一號青銅馬車》,經作者加工。

○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毛:籥,六孔。翟,翟羽也。
鄭:碩人多才多藝,又能籥舞。言文武道備。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毛:赫,赤貌。渥,厚漬也。祭有畀煇、胞、翟、閽、寺者,
惠下之道,見惠不過一散。
鄭:碩人容色赫然,如厚傅丹。君徒賜其一爵而已。不知其
賢而進用之。散受五升。
朱:賦也。執籥、秉翟者,文舞也。籥,如笛而六孔,或曰
三孔(《說文》:“龠,樂之竹管,三孔,㠯和衆聲也。”段玉裁注:“此
與竹部籥異義。今經傳多用籥字,非也。孔同空。按,《周禮・笙師》、《禮
記・少儀》、《明堂位》鄭注、《爾雅》郭注、應氏《風俗通》皆云‘三孔’,
惟毛傳云‘六孔’,《廣雅》云‘七孔’。和衆聲,謂奏樂時也,萬舞時衹
用龠以節舞,無他聲。”甲骨文字硏究・釋和言》(《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第一卷):“龠……實乃从亼象形。象形者,象編管之形也。……龠字旣象

88
編管,與漢以後人釋龠之意亦大有別。後人均以爲單獨之樂管似笛,然或以
爲三孔,或以爲六孔,或以爲七孔,是皆未見古器之實狀而縣擬之耳。……
《說文》籟字注云:‘籟,三孔龠也,大者謂之笙,其中謂之籟,小者謂之
箹。’是則龠之與籟是一非二。《莊子・齊物論》云:‘人籟則比竹是矣。’
籟爲比竹,與龠之字形正相一致。許知籟龠爲一而不知龠,故以‘三孔龠’
釋籟,其誤與龠下注云‘樂之竹管,三孔’者正同。……知此,則《詩・簡
兮》之‘左手執籥,右手秉翟’,而後方可說明。《詩》之意,殆言萬舞者
以樂器自爲節奏,右手秉翟而舞,左手持籥而吹。龠而果似笛,乃或六孔七
孔,則雙手不能成節奏,而左手尤不能也。疑三孔之說卽爲調和此詩而生,
蓋三孔則左手勉强可能也。然笛字注下云‘羌笛三孔’,則知中國古無三孔
之笛。今知龠本比竹,於詩之義乃豁然貫通。蓋比竹如今之口琴,隻手優能
吹之,卽左手亦優能吹之也。在狂舞之時,舞者自吹此單純之樂器,節奏亦
容易構成,迥非笛之比矣。故此詩於此適可爲互證,蓋由龠始得解詩,由詩
亦可以知龠也。”《詩切》:“籥者,吹之以節舞,非執之以舞也。……今
碩人獨兼衆伎,又自執籥,且吹且舞。言兼能也。”)。翟,雉羽也。赫,
赤貌;渥,厚漬也。赭,赤色也,言其顔色之充盛也(渥赭,見《國
風・秦風・終南》第一章注。)。公言錫(“言”爲語助詞,見《國風・周
南・葛覃》第三章注。《說文》錫字下段玉裁注:“經典多叚錫爲賜字。凡
言‘錫予’者,卽賜之叚借也。”《說文》賜字下段玉裁注:“凡經傳云‘錫’
者,賜之假借也。《公羊傳》曰‘錫者何?賜也。’賜者,與之統稱。”)
爵,卽《儀禮》燕(《說文》:“宴,安也。”段玉裁注:“引伸爲宴饗。
經典多叚燕爲之。”《廣雅》:“醼,醼飲。《周禮》云:‘以饗燕之禮親
四方之賔客。’《詩》云:‘《鹿鳴》,燕羣臣嘉賔也。’古無酉,今通用。
亦作‘宴’。”)飲而獻工之禮也(《儀禮・燕禮》:“工歌《鹿鳴》、
《四牡》、《皇皇者華》。卒歌,主人洗,升,獻工。”《讀詩劄記》卷三:
“毛傳云:‘祭有畀煇、胞、翟、閽、寺者,惠下之道。’其說甚是。朱子

89
以《儀禮》‘獻工’當之,非也。工是瞽矇,《太師職》下有上瞽、中瞽、
下瞽,是也。”)。以碩人而得此,則亦辱矣。乃反以其賚予之親
洽爲榮而誇美之,亦玩世不恭之意也(《童子問》卷一:“玩世不恭
之意何也?曰:意唯輕之,是以玩之;志唯肆焉,故不恭也。知其世之不可
與有爲,故輕玩之心生焉。於其所不足爲而姑爲之,於其所不足誇而反誇之,
是皆不恭之意也。”)。

○山有榛,隰有苓。
毛:榛,木名。下濕曰“隰”。苓,大苦。
鄭:榛也苓也,生各得其所。以言碩人處非其位。

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鄭:我誰思乎?思周室之賢者,以其宜薦碩人,與在王位。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毛:乃宜在王室。
鄭:彼美人,謂碩人也。
朱:興也。榛,似栗而小(《說文》:“𣓀,𣓀實如小栗。……《春
秋傳》曰‘女摯不過𣓀栗’。”段玉裁注:“《韻會》作‘木名,實如小栗’
六字。《周禮・籩人》、《記・曲禮・内則》、《左傳》、《毛詩》字皆作
‘榛’,假借字也。榛行而𣓀廢矣。鄭云‘如栗而小’,與許合。”)。下
濕曰“隰”。苓,一名大苦,葉似地黃,卽今甘草也(《疑耀》卷
四:“蘦卽苓字,與蓮字通。《龜策傳》‘龜千歲遊蓮葉之上’,徐廣曰:
‘蓮,一作『苓』。’聲相近,借字也。……《詩・采苓》以‘首陽之巓’
叶之,是蓮亦有苓音也。”《詩切》:“苓,當讀爲蓮。《七發》‘蔓草芳
苓’,注曰:‘苓,古蓮字。’《七啓》‘寒芳苓之巢龜’,注曰:‘苓與

90
蓮同。’
《史記・龜策傳》‘遊蓮葉之上’,集解引徐廣曰:‘蓮,一作『苓』。’
隰有苓,謂隰下之溼而有出水之蓮葉。喻側陋之中,而清節之高士也。”)。
西方美人,託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劉氏春秋意林》卷上:“成王者,
周之盛王也。”),如《離騷》亦以美人目(《穀梁傳・隱公元年》“以
其目君”,范甯注:“目君,謂稱鄭伯。”)其君也。又曰“西方之人”
者,歎其遠而不得見之詞也。○賢者不得志於衰世之下國,而思
盛際之顯王(《路史》卷三十五:“成王,周之顯王也。”)。故其言如
此,而意遠矣。

《簡兮》四章,三章章四句,一章六句。
朱:舊三章,章六句(《毛詩》:“《簡兮》三章,章六句。”),
今改定。○張子(此張子爲誰,有待賢者指敎。)曰:爲祿仕而抱關
擊柝(《荀子・榮辱》:“故或祿天下而不自以爲多,或監門御旅、抱關擊
柝,而不自以爲寡。”《孟子・萬章下》:“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
上。”),則猶恭其職也。爲伶官,則雜於侏儒俳優(《前漢書・司
馬相如傳》“俳優侏儒”,顔師古注:“俳優侏儒,倡樂可狎玩者也。”《後
漢書・張升傳》:“昔仲尼暫相,誅齊之侏儒。”李賢注:“侏儒,短人,
能爲俳優也。”)之閒,不恭甚矣。其得謂之賢者,雖其迹如此,
而其中固有以過人,又能卷而懷之(《論語・衞靈公》:“直哉史魚!
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
可卷而懷之。”),是亦可以爲賢矣。東方朔似之(東方朔事詳見《史
記・滑稽列傳》)。

91
039《泉水》
小序:《泉水》,衞女思歸也。嫁於諸侯,父母終,思歸寧
而不得,故作是詩以自見也。
鄭:“以自見”者,見己志也。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
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衞女之思歸,雖非禮,思之至也。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毛:興也。泉水始出,毖然流也。淇,水名也。
鄭:泉水流而入淇,猶婦人出嫁於異國。

有懷于衞,靡日不思?
鄭:懷,至;靡,無也。以言我有所至念於衞,無日不思也。
所至念者,謂諸姬、諸姑伯姊。

孌彼諸姬,聊與之謀。
毛:孌,好貌。諸姬,同姓之女。聊,願也。
鄭:聊,且略之辭。“諸姬”者,未嫁之女。我且欲略與之
謀婦人之禮,觀其志意、親親之恩也。
朱:興也。毖,泉始出之貌(《說文》:“䀣,直視也。从目,必
聲。讀若《詩》云‘泌彼泉水’。”段玉裁注:“今《詩》作‘毖’,泌之
假借也。《釋文》云:‘《韓詩》作『祕』,《說文》作『䀣』。’陸氏此
語葢誤。鉉本作‘泌’,乃古本也。兵媚切。十五部。”按,檢《說文》,
“必聲”字祕、柲、毖、𠨘、泌、閟“兵媚切”,苾、䩛、邲、飶、佖、駜、
鮅“毗必切”,段玉裁謂音在“十二部”;珌“卑吉切”,䏟“蒲結切”,
虙“房六切”,𥁑“彌畢切”,宓“美畢切”,覕“莫結切”,瑟“所櫛切”,
段玉裁皆謂音在“十二部”。然而䀣同爲“必聲”字“兵媚切”,段玉裁卻

92
謂音在“十五部”,此必段玉裁之偶誤,或二譌作“五”也。據《說文》體
例,䀣當屬十二部無疑。故“毖彼泉水”之毖乃䀣之同部假借字,訓視。《說
文古本攷》卷四上:“《詩・邶風》
,《釋文》云:‘毖,
《說文》作『䀣』
。’
是元朗所見本引《詩》不作‘泌’字。毛傳云‘泉水始出毖然流也’,則毖
乃泌之假借。然許君稱《詩》毛氏,與今本不同者甚多。細繹詩語,似當作
‘視被(作者注:
《說文通訓定聲》彼字下注:彼,“經傳皆以‘被’爲之。”)
泉水’解爲合。當是鄭氏所據毛傳本與許君不同。古本當無‘讀若’二字。
大(作者注:大,原書作“太”,徑正之。)徐以毛傳無‘直視’之訓遂改
䀣爲泌,而又妄增‘讀若’二字,強爲牽合。小徐本作‘䀣’,正與釋文合,
而亦有‘讀若’二字,則後人據大徐本妄加也。”毛際盛《說文解字述誼》:
“許君明云讀若泌,許所見《毛詩》作‘泌’,不作‘毖’也。攷《玉篇》
泌又音祕。《廣韻》‘六至’,祕一訓‘視也’。是泌祕古通。故《韓詩》
作祕。祕有視義,故許君讀䀣若泌。”《三家詩拾遺》卷一:“《泉水》‘䀣
彼泉水’。《說文》‘直視也’。《韓詩》作‘䀣’。一作‘泌’。”另見
《旱麓》第二章注。)。泉水,卽今衞州共城之百泉也。淇水出相州
林慮縣,東流(《水經注》卷九:“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
泉水自西北而東南來注之。孌,好貌(《詩經新解與古史新論・〈詩
經〉所反映的殷周婚姻制》:孌,“從詩句本身結構來看,也如‘䀣’字,
爲動詞,和‘出宿’之‘出’、‘飲餞’之‘飲’相諧,因而‘孌’應爲‘攬’
的錄音字。”孌應爲擥(㩜)的錄音字,《說文》有擥無攬,攬乃後起字。)。
諸姬,謂姪娣也。○衞女嫁於諸侯,父母終,思歸寧而不得,故
作此詩,言毖然之泉水亦流于淇矣;我之有懷于衞,則亦無(《廣
釋詞》:“靡,猶‘何’也,疑問形容詞。司馬相如《封禪文》‘厥塗靡從’,
文穎曰:‘其道何從乎?’文以‘何’訓‘靡’,此‘靡’猶‘何’之證。
……《詩・泉水》‘靡日不思’,卽何日不思。”)日而不思矣。是以卽
諸姬而與之謀爲歸衞之計,如下兩章之云也。(《詩經原始》卷三:

93
“《泉水》,衞媵女和《載馳》作也。……愚玩此詩與《竹竿》雖同爲思歸
之詞,而意旨迥殊。《竹竿》不過想慕故國風景人物及當年遊釣之處,而此
則直傷衞事,且爲衞謀,與《載馳》互相唱和也。《載馳》云‘載馳載驅,
歸唁衞侯’,此則云‘飲餞于禰’、‘飲餞于言’;《載馳》云‘驅馬悠悠,
言至于漕’,此則云‘思須與漕,我心悠悠’;《載馳》云‘控于大邦,誰
因誰極’,此則云‘孌彼諸姬,聊與之謀’;《載馳》云‘大夫君子,無我
有尤’,此則云‘問我諸姑,遂及伯姊’。詞鋒相對,語無虛設,非唱和而
何?至其立言,亦各有體:嫡本欲咎大夫君子,媵則但問諸姑伯姊;嫡本欲
控于大邦,媵則但謀彼諸姬;嫡欲馳至於漕,媵則但思須與漕;嫡欲歸唁衞
侯,媵則但餞于禰、于言。嫡媵口吻各如其分,絕不相陵。故又知其爲妾和,
非夫人作也。……唯此詩旣與《載馳》爲唱和,則當序《載馳》後,而乃編
諸《邶風》内,則不可解。”)

○出宿于泲,飲餞于禰。
毛:泲,地名。祖而舍軷,飲酒於其側曰“餞”,重始有事
於道也。襧,地名。
鄭:泲、襧者,所嫁國適衞之道所經,故思宿餞。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鄭:行,道也。婦人有出嫁之道,遠於親親。故禮緣人情,
使得歸寧。

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毛:父之姊妹稱“姑”。先生曰“姊”。
鄭:寧則又問姑及姊。親其類也。先姑後姊,尊姑也。
朱:賦也。泲,地名(《詩小學》卷四:“泲卽濟之本字。《漢書・

94
郊祀志》‘上曰泲’,注:‘泲本濟水之字。’《禹貢》‘濟河惟兗州’,
《地理志》作‘泲河惟兗州’,注:‘泲本濟水之字。’……《儀禮・士虞
禮》注引《詩》作‘出宿于濟’,蓋用今文。”《古列女傳・魯之母師》、
《白孔六帖・餞送》、《文選》謝靈運《初發石首城》“出宿薄京畿”,李
善注引《詩》倶作“出宿于濟”。)。“飲餞”者,古之行者必有祖道
之祭。祭畢,處者送之,飲於其側而後行也。禰,亦地名。皆自
衞來時所經之處也。諸姑、伯姊,卽所謂“諸姬”也(《詩經新解
與古史新論・古代典籍所載的親稱新解》:“伯姊當指伯舅家之姊,今則稱
表姐。而叔當爲弟,就是表弟一輩。”《詩經通論》卷三:“上章‘諸姬’
卽此‘諸姑’、‘伯姊’。《集傳》于上章曰‘諸姬,謂姪娣也’,于此章
曰‘諸姑、伯姊,卽所謂諸姬也’,絕不可曉。”)。○言始嫁來時,則
固已遠其父母兄弟(據《皕宋樓藏書志》卷五,“遠其父母兄弟”宋本《詩
集傳》作“遠其兄弟父母”。《蝃蝀》:“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孔穎
達疏:“言女子生有適人之道,遠其兄弟父母。”)矣。況今父母旣終,
而復可歸哉?是以問(《大雅・文王》“宣昭義問”、《緜》“亦不隕厥
問”,朱子注:“問、聞通。”《詩經通解》:“問,讀爲聞。言聞之於諸
姑以及伯姊,皆云: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於義不得歸寧也。”)於諸姑
伯姊,而謀其可否云爾。鄭氏曰:“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
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鄭箋)”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
毛:干、言,所適國郊也。
鄭:干、言,猶“泲”、“襧”,未聞遠近同異。

載脂載舝,還車言邁。
毛:脂舝其車,以還我行也。

95
鄭:言“還車”者,嫁時乘來,今思乘以歸。

遄臻于衞,不瑕有害。
毛:遄,疾;臻,至;瑕,遠也。
鄭:瑕,猶“過”也。害,何也。我還車疾於衞而返,於行
無過差。有何不可而止我?
朱:賦也。干、言,地名,適衞所經之地也。脂,以脂膏塗
其舝,使滑澤也。舝,車軸也,不駕則脫之,設之而後行也(《說
文》
:“舝,車軸耑鍵也。”段玉裁注:“金部:‘鍵,一曰『轄』也。’車
部:‘轄,一曰『鍵』也。’然則許意謂舝、轄同也。以鐵豎貫軸頭而制轂
如鍵閉然。《邶風》傳曰‘脂舝其車’,《小雅》傳曰:‘閒關,設舝皃。’
皆謂舝必行而後設也。……鐵貫軸,如筓貫弁。”《說文》:“鍵,……一
曰‘車舝’。”段玉裁注:“各本作‘轄’,今正。轄雖亦訓鍵,而非正字
也。舛部曰:‘舝,車軸耑鍵也。’謂鐵貫於軸耑,如鼎鉉之貫於鼎耳。”
《說文》鐗字下段玉裁注:“舝者,車軸耑鍵也。謂以鐵鐕毌軸頭而制之也。”
《廣韻》:“鎋,車軸頭鐵。舝,上同,出《說文》。”《淮南子・繆稱訓》:
“終年爲車,無三寸之鎋,不可以驅馳。”《淮南子・人間訓》:“車之所
以能轉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轄。”參看“秦始皇帝陵出土一號青銅馬車
之舝”圖。)。還,回旋也,旋其嫁來之車也。遄,疾;臻,至也。
瑕、何古音相近通用(瑕爲虛詞,無實義。見《二子乘舟》第二章注)。
○言如是則其至衞疾矣。然豈不害於義理乎?疑之而不敢遂(《文
選》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歸客遂海嵎”,李善注:“《廣
雅》曰:‘遂,往也。’”)之辭也。

96
秦始皇帝陵出土一號青銅馬車之舝
引自《秦始皇帝陵出土一號青銅馬車》,圖片經作者加工。

○我思肥泉,兹之永歎。
毛:所出同、所歸異爲肥泉。
鄭:兹,此也。自衞而來所渡水。故思此而長歎。

思須與漕,我心悠悠。
毛:須、漕,衞邑也。
鄭:自衞而來所經邑。故又思之。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毛:寫,除也。
鄭:旣不得歸寧,且欲乘車出遊,以除我憂。
朱:賦也。肥泉,水名(《爾雅・釋水》:“歸異出同流,肥。”
郭璞注:“《毛詩》傳曰:‘所出同、所歸異爲肥。’”《唐語林》卷二:
“《詩》曰‘我思肥泉’者,源同而分之曰‘肥’也。言我今衞女嫁于曹,

97
如肥泉之分也。”《經典釋文》:“肥,字或作‘淝’,音同。”《集韻》、
《類篇》:“淝,……一曰:所出同、所歸異曰‘淝泉’。”《水經注》卷
九:“馬溝水……東流,與美溝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嶺下,東流逕駱駝谷,……
其水東逕朝歌城北,又東南流,注入馬溝;水又東南,注入淇水爲肥泉也。
故《衞詩》曰:‘我思肥泉,兹之永歎。’”《詩疑筆記》卷一:“毛傳‘所
出同、所歸異爲肥泉’,訓本《爾雅》。蓋以喻諸姬將歸而未歸,諸姑伯姊
歸於本國,卿大夫與己雖同出於衞而所歸各異,思之,終不得一見,故取興
肥泉,長歎而不能已。”)。須、漕,衞邑也(《毛詩異文箋》卷二:“先
君子曰:‘……須乃湏之誤字,湏爲沬之古文。《桑中》(作者注:桑中,
原數作“采唐”,徑正之。)『沬之鄉矣』,傳:『沬,衞邑。』正與《泉
水》傳合。《說文》:『沬,洒面也。湏,古文沬,从頁。』’……須、湏
二字相混久矣。”《詩三家義集疏》卷三上:“鹽城陳蔚林《詩說》云:‘《說
文》湏下云:『古文沬,从頁。』是湏卽沬也,《桑中》『沬之鄉矣』是也。
此詩『思湏』之湏,字當爲湏,後人不知湏是古文沬字,傳寫譌改爲須。毛
云『衞邑』,無能名其所在者,道元遂以後起之須城當之(作者注:酈道元
《水經注》卷八“濮渠又東,逕須城北,《衞詩》云‘思須與漕’也。”),
未爲塙證。’愚按,陳說極精。漕義具《擊鼓》。‘思須與漕’者,錢澄之
《田間詩學》謂詩作于衞東渡河後,是也。”)。悠悠,思之長也。寫,
除也(《說文》:“寫,置物也。”段玉裁注:“謂去此注彼也。……《小
雅》曰‘我心寫兮’,傳云:‘輸寫其心也。’按,凡傾吐曰寫,故作字、
作畫皆曰‘寫’。俗作‘瀉’者,寫之俗字。”《說文》絲字下段玉裁注:
“吐者,寫也。”《玉篇》、《廣韻》:“寫,除也。”)。○旣不敢歸,
然其思衞地不能忘也。安得出遊於彼而寫其憂哉?

《泉水》四章,章六句。
朱:楊氏(據《呂氏家塾讀詩記》,楊氏指“龜山楊氏”楊時。)曰:

98
衞女思歸,發乎情也。其卒也不歸,止乎禮義也。聖人著之於經,
以示後世,使知適異國者,父母終,無歸寧之義,則能自克者知
所處矣。

040《北門》
小序:《北門》,刺仕不得志也。言衞之忠臣不得其志爾。
鄭:“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
毛:興也。北門背明鄉陰。
鄭:自,從也。興者,喻己仕於闇君,猶行而出北門,心爲
之憂殷殷然。

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毛:窶者,無禮也。貧者,困於財。
鄭:艱,難也。君於己祿薄,終不足以爲禮。又近困於財,
無知己以此爲難者。言君旣然矣,諸臣亦如之。

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鄭:謂,勤也。詩人事君無二志,故自決歸之於天。我勤身
以事君,何哉?忠之至。
朱:比也。北門背陽向陰。殷殷,憂也。窶者,貧而無以爲
禮也(《列子・楊朱》“原憲窶於魯”,楊伯峻注:“窶,當從宀作‘寠’。
《說文》、《玉篇》、《廣韻》、《集韻》、《韻會》皆作‘寠’,不作‘窶’。
《類篇》作‘窶’,《集韻》亦有窶字,而訓爲‘甌寠’。疑作‘窶’者皆

99
唐以後人所改,唐以前無窶字也。《詩・北門》‘終窶且貧’,《爾雅》‘窶,
貧也’,《曲禮》‘主人辭以窶’,《荀子・堯問篇》‘是以窶小也’,諸
窶字皆當作‘寠’。”《說文》寠字下段玉裁注:“《邶風》‘終寠且貧’,
傳曰:‘寠者,無禮也。貧者,困於財。’箋云:‘君於己祿薄,終不足以
爲禮,又近困於財。’按:無禮因於祿薄,故《釋言》云:‘寠,貧也。’
然《倉頡篇云》:‘無財曰『貧』,無財備禮曰『寠』。’則貧、寠有別。”)。
○衞之賢者處亂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門而賦以自比。
又歎其貧窶、人莫知之,而歸之於天也。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
毛:適,之;埤,厚也。
鄭:國有王命役使之事,則不以之彼,必來之我;有賦稅之
事,則減彼,一而以益我。言君政偏,己兼其苦。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
毛:讁,責也。
鄭:我從外而入,在室之人更迭遍來責我,使己去也。言室
人亦不知己志。

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朱:賦也。王事,王命使爲之事也。適,之也(《增修互註禮
部韻略》卷五:“適,……貢得其人曰‘適’。適,猶‘當’也。言其人與
所稱適相當也。”《田間詩學》卷三:適我願兮,“適,猶‘當’也。”《澤
螺居詩經新證》卷上:“適、敵古通。……《爾雅・釋詁》:‘敵,當也。’
《左傳・文四年》‘諸侯敵王所愾’,注:‘敵,猶『當』也。’疏:‘敵
者,相當之言。’‘王事適我’言王事當之於我也,‘誰適爲容’言當誰爲

100
容也,‘寧適不來’言寧當不來也,‘誰適與謀’言當誰與謀也。如此於各
篇上下文義皆相聯貫。”)。政事,其國之政事也。一,猶“皆”也
(一爲語詞,詳見《國風・召南・騶虞》注。)。埤,厚(《說文》:“俾,
益也。”段玉裁注:“俾與埤、朇、裨音義皆同。今裨行而埤、朇、俾皆廢
矣。經傳之俾皆訓使也,無異解。蓋卽益義之引伸。”《說文》:“埤,增
也。”段玉裁注:“《詩・北門》曰‘政事一埤益我’,傳曰:‘埤,厚也。’
此與會部朇、衣部裨音義皆同。凡从曾之字皆取加高之意。會部曰:曾者,
益也。是其意也。凡从卑之字皆取自卑加高之意,所謂天道𧇾盈益謙,君子
捊多益寡也。凡形聲中有會意者,例此。”);室,家;讁,責也(《詩
疑義釋》卷上:“《北門》詩‘室人交徧讁我’,趙岐《孟子》注作‘室人
交徧適我’。‘室人交徧摧我’,《釋文》云‘摧,《韓詩》作䜅。’案,
讁,謫罰也。適,專主也。摧,摧挫也。䜅,䜅促也。室人求主人專主早斷,

催促治事,亦屬情理之事。若謫罰摧挫,賢者及室人身分倶失,何以入經?”)
○王事旣適我矣,政事又一切(《六書故》卷二十九:“不差輕重而一
斷以法謂之一切。”《學林》卷四:“所謂‘一切’者,亦取一槩整齊之義。
《前漢・平帝紀》:元始元年,詔‘賜天下民爵一級,吏在位二百石以上,
一切滿秩如。’顔師古注曰:一切者,猶如以刀切物,茍取整齊,不顧長短
縱橫,故言一切。”)以埤益我。其勞如此,而窶貧又甚,室人至無
以自安,而交徧讁我,則其困於内外,極矣。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毛:敦,厚;遺,加也。
鄭:敦,猶“投擲”也。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毛:摧,沮也。

101
鄭:“摧”者,刺譏之言。

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朱:賦也。敦,猶“投擲”也(《詩切》:“敦,古讀若‘堆’。
《釋丘》郭注曰:‘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爲敦。’據知古字以敦爲堆垜之堆。
故有厚積之義。”《詩小學》卷四:“㪟卽堆之叚借。言王事堆積於我躬,
卽從下‘政事一埤遺我’生義,較《韓詩》㪟迫義尤摯。”)。遺,加(陸
炳章《讀毛詩日記》:“遺,《說文》:‘亡也。’又,《易・泰卦》九二
爻、《小雅・谷風》篇注:‘遺,失也。’傳訓‘加也’,與亡、失義正相
背。此遺字當爲饋叚借字。饋,《說文》:‘餉也。’餉,《廣雅・釋詁》
三:‘遺也。’卽遺、饋通叚明證。”);摧,沮也(《說文》:“摧,……
一曰‘折’也。”段玉裁注:“《詩》‘室人交徧摧我’,傳曰:‘摧,沮
也。’此折之義也。”《說文》:“催,相擣也。”段玉裁注:“猶‘相迫’
也。《邶風・北門》曰‘室人交徧摧我’,傳曰:‘摧,沮也。’《音義》
曰:‘摧,或作『催』。’據許,則催是也。不從傳者,傳取沮壞之義,與
摧訓擠、訓折義同。蓋當時字作‘催’,而毛釋爲摧之假借。許則釋其本義
也。”《邶風說》卷二:“讁爲譏刺之言,而摧則有折辱之形矣。”《駉思
室答問》:“‘室人交徧摧我’,《韓》作‘䜅’,《說文》作‘催’,云:
‘相擣也。(段云:猶‘相迫’也。)从人,崔聲。《詩》曰『室人交徧催
我』。’《韓》釋敦爲迫,正與《說文》釋催義合。‘王事敦我’、‘室人
交徧催我’亦謂王事迫之于外,室人迫之于内也。”)。

《北門》三章,章七句。
朱:楊氏(據《呂氏家塾讀詩記》、《詩說解頤正釋》卷三,楊氏指
“龜山楊氏”楊時。)曰: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禮記・中庸》: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鄭玄注:“有忠信者,重其祿也。”)。衞之

102
忠臣至於窶貧而莫知其艱,則無勸士之道矣,仕(《詩說解頤正釋》
卷三作“士”。)之所以不得志也。先王視臣如手足(《孟子・離婁
章句》:“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
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豈有以事投遺之而不知其艱哉?然不擇事而安之(《莊子・人間世》:
“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無懟憾之辭,知其無
可柰何(《史記・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史
記・范睢蔡澤列傳》:“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於臣,無可奈何。君卒然捐
館舍,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使臣卒然塡溝壑,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
何。”)而歸之於天,所以爲忠臣也。

041《北風》
小序:《北風》,刺虐也。衞國並爲威虐,百姓不親,莫不
相攜持而去焉。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毛: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
鄭: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敎酷暴,使民散亂。

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毛:惠,愛;行,道也。
鄭: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

其虛其邪,旣亟只且。
毛:虛,虛也。亟,急也。

103
鄭: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寬仁者今
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
朱:比也。北風,寒涼之風也。涼,寒氣也(《說文》:“涼,
薄也。”段玉裁注:“鄭司農云:‘涼,以水和酒也。’元謂:‘涼,今寒
粥若糗飯襍水也。’許云‘薄也’,蓋薄下奪一‘酒’字。以水和酒,故爲
薄酒。此用大鄭說也。引伸之爲凡薄之稱。如‘職涼善背’、‘虢多涼德’,
毛、杜皆云‘涼,薄’,是也。薄則生寒。又引伸爲寒,如‘北風其涼’是
也。至《字林》乃云‘涼,微寒也’,唐殷敬順引之。《廣韻》、《玉篇》
皆云:‘凉,俗涼字。’至《集韻》乃特出凉字,注云:‘薄寒曰凉。’”
《說文》:“𩘁,北風謂之𩘁。”段玉裁注:“《爾雅》:‘南風謂之凱風,
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毛傳於《詩・凱風》、《谷
風》皆用爲訓,《桑柔》之‘大風’則不言何風,而箋以西風釋之。若《邶
詩》‘北風其涼’,本無涼風字,故毛但曰‘寒涼之風’而已,不用《爾雅》
也。陸氏《爾雅音義》曰:‘涼,本或作𩘁。’許所據《爾雅》同或作本。”
《玉篇》:“𩘁,北風也。或作‘𩗬’。”)。雱,雪盛貌(貌,《詩集
傳附錄纂疏》作“也”。《說文》:“旁,溥也。……雱,籒文。”段玉裁
注:“籒文从雨,衆多如雨意也。毛云‘盛’,與許云‘溥’正合。今人不
知㫄、雱同字,音讀各殊,古形古音古義皆廢矣。”《文選》謝玄暉《新亭
渚別范零陵詩》“停驂我悵望”,李善注:“蔡邕《初平詩》曰:‘暮宿河
南悵望,天陰雨雪滂滂。’”下章“雨雪其霏”,《古列女傳・楚處莊姪》
引《詩》作“雨雪霏霏”,故“雨雪其雱”亦可作“雨雪雱雱”、“雨雪滂
滂”。)。惠,愛(《詩切》:“惠,當讀爲‘智慧’之慧,古字通用。《論
語》‘好行小慧’,鄭注曰:‘魯讀慧爲『惠』,今從古。’《漢書・司馬相
如傳》文穎注曰:‘譓,順也。’是惠順之惠,古亦作‘譓’也。《廣韻》
曰:‘多謀智曰『譓』。’《玉篇》曰譓與譿同:‘譿,材智也,察也。’
此亦惠、慧通用之證也。然則惠者,慧解之人,能先幾知亂者。毛傳云‘惠,

104
愛也’,非矣。”《國語・晉語》“今陽子之情譓矣”,韋昭注:“譓,辨
察也。”《正字通》:“譓,與慧通。”);行,去也。虛,寬貌。邪,
一作“徐”,緩也(《毛詩補疏》卷二:“邪同徐。《說文》邪都荼。《易》
‘來徐徐’,子夏作‘荼荼’是也。……《淮南子・原道訓》注云:‘原(作
者注: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淮南鴻烈解》卷一作“源”。)泉始出,
虛徐流不止,以(作者注: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淮南鴻烈解》卷一
作“能”。)漸盈滿。’此‘虛徐’正以‘徐徐’言也。……於此知‘虛邪’
卽徐徐,而毛以徐訓虛,實爲微妙。若以虛訓虛,成何達詁?……毛傳宜依
正義作‘虛徐也’。釋文本作‘虛虛’,乃譌也。”《面城精舍襍文乙編》:
“《詩》‘其虛其邪’,傳:‘虛,虛也。’《釋文》:‘一本作『虛,邪
也』。’玉案,《釋文》本是考箋邪讀爲徐。古人凡音同及音近之字多叚借。
虛、邪、徐聲並相近,‘其虛其邪’卽‘其邪其邪’,亦卽‘其徐其徐’。
焦氏循釋‘其徐其徐’謂猶《易》之‘來徐徐’,義極精隺,而未釋虛卽邪
之故。古書之例往往有一句之中一字再見而一用本字、一用借字者。卽以《詩》
證之,如‘日居月諸’,傳言‘日乎月乎’。‘諸’本訓‘乎’,而‘居’
則無‘乎’訓。傳言‘月乎’,可也;而又言‘日乎’,似‘居’亦有‘乎’
訓,而古籍無證。據考唐桒㟧墓誌,其銘文有‘日諸月諸’語。蓋方土語居、
諸同音。今作‘日居月諸’者,一用本字、一用叚字也。‘日諸月諸’作‘日
居月諸’與‘其邪其邪’作‘其虛其邪’其例正相似。”)。亟,急也(《澤
螺居詩經新證》卷中:“亟乃茍之借字,《爾雅・釋詁》謂‘亟,速也’,
《釋文》:‘亟字又作『茍』。’《方言》一稱‘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
相敬愛謂之『亟』’,《爾雅・釋詁》謂‘亟,敬也。’《方言》與《爾雅》
並訓亟爲敬,亟係茍之借字。以古文字證之,茍爲敬之初文。……師虎簋‘敬
夙夜’之‘敬’作‘茍’。……‘旣亟只且’應讀作‘旣敬只且’,猶言‘旣
敬之矣’。……此詩是說夫婦曾經共過患難,全詩三章均以‘其虛其徐,旣
敬只且’爲結語,係追述往昔彼此禮貌相敬,則今之疏遠失禮自在言外,也

105
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意。”)。只且,語助辭(《古書虛字集釋》
卷九:“只,猶‘也’也。《詩・柏舟》篇:‘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方
言》:‘諒,知也。’)《北風》篇:‘旣亟只且。’《君子陽陽》篇:‘其
樂只且。’按,‘只且’皆卽‘也且’。(《鄭風》‘狂童之狂也且’。)
亦皆卽‘也哉’。(《終南》篇‘其君也哉’。)”《古書虛字集釋》卷八:
“且,猶‘哉’也。《詩・君子陽陽》篇:‘其樂只且。’(只且,猶云‘也
哉’。)《褰裳》篇:‘狂童之狂也且。’《椒聊》篇:‘椒聊且,遠條且。’
(條,長也。)《巧言》篇:‘悠悠昊天,曰父母且。’”)。○言北風
雨雪,以比國家危亂將至,而氣象愁慘也。故欲與其相好之人去
而避之。且曰:是尚可以寬徐乎?彼其禍亂之迫已甚,而去不可
不速矣。

○北風其喈,雨雪其霏。
毛:喈,疾貌。霏,甚貌。

惠而好我,攜手同歸。
毛:歸有德也。

其虛其邪,旣亟只且。
朱:比也。喈,疾聲也。霏,雨雪分散之狀(《古列女傳・楚
處莊姪》引《詩》:“北風其喈,雨雪霏霏。”)。“歸”者,去而不反
之辭也。

○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毛:狐赤烏黑,莫能別也。
鄭:赤則狐也,黑則烏也。猶今君臣相承,爲惡如一。

106
惠而好我,攜手同車。
毛:攜手就車。

其虛其邪,旣亟只且。
朱:比也。狐,獸名,似犬,黃赤色(《達齋詩說》:“古人方
言有以黃爲赤者。《禮記・玉藻》篇‘大夫元華’,鄭注曰:‘華,黃色也。’
而晉羊舌赤字伯華,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華,此古人以赤爲黃之證。……《都
人士》篇曰‘狐裘黃黃’,《論語・鄉黨》篇曰‘黃衣狐裘’,然則狐色自
當言黃矣。”)。烏,鵶(《廣韻》:“鴉,烏別名。……鵶,上同。”《玉
篇》:“鴉,烏也。今作‘鵶’。”《集韻》:“雅,《說文》:‘楚烏也。
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謂之雅。’或作‘鴉’、‘鵶’。”),黑色。皆
不祥之物,人所惡見者也(《讀詩畧記》卷一:“晉成公綏《烏賦・序》
曰:‘烏之爲瑞久矣,以其反哺識養,故爲吉烏。’《漢書》:御史府有朝
夕烏,去數月,而御史大夫罷。《唐書》:柳仲郢每遷官,必烏集其第。是
漢、唐以前皆以烏爲祥也。狐爲妖,以喻小人。烏爲祥,以喻君子。赤者其
色顯,黑者其色晦。‘莫赤匪狐’以喻顯者皆小人。‘莫黑匪烏’以喻晦者
皆君子也。”《詩經稗疏》卷一:“毛傳云:‘狐赤烏黑,莫能別也。’言
狐類皆赤,烏類皆黑,所爲同昏之國不能辨其是非也。《集傳》乃謂狐烏‘不
詳之物,人所惡見者’。按,烏者孝鳥,王者以爲瑞應。其以鴉鳴爲凶者,
乃近世流俗之妄,古人不以爲忌。……若狐之爲妖怪,傳自唐人小說,故世
厭惡之。古人以其溫文,用爲君子之裘,何不祥之有?……當以毛傳爲正。”
《援鶉堂筆記》卷六:“朱子《詩傳》‘莫黑匪烏’云狐烏‘皆不祥之物’,
未審朱傳所本。”《㐆齋文集》卷一:“烏者,周家受命之祥也。《春秋繁
露・同類相動》篇引《尚書傳》言:‘周將興之時,有大赤烏銜穀之種而集
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
也。’……至於幽王之時,天變疊見,譌言朋興,大命將墜。故詩人憂之,

107
曰:昔我先王受命之赤烏,我瞻四方,不知將復止於誰之屋。”)。所見無
非此物,則國將危亂可知(《慈湖詩傳》卷三:“不赤者非狐。旣爲狐
矣,無不赤者。不黑者非烏。旣爲烏矣,無不黑者。旣爲衞國之臣矣,無不
威虐者。”)。同行、同歸,猶賤者也。同車,則貴者亦去矣(《阜
陽漢簡<詩經>硏究》:“携手同居,毛作‘携手同車’。居、車,上古音
皆爲見母魚部字,謂之同音相通本無問題,《莊子・徐无鬼》:‘乘日之車。’
《莊子釋文》:‘司馬云:以日爲車也。元嘉本車作居。’是古本卽有以‘居’
代‘車’者。……今據《阜詩》之‘携手同居’,倘讀如字,則首章云‘同
行’,二章云‘同歸’,三章云‘同居’,詩意正循序而漸進,層層深入,
亦甚順暢而無扞格。疑此詩實爲女子求偶之辭。”)。

《北風》三章,章六句。

042《靜女》
小序:《靜女》,刺時也。衞君無道,夫人無德。
鄭: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遺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
可以易之爲人君之配。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毛:靜,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說也。姝,美色
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踰。
鄭:女德貞靜,然後可畜;美色,然後可安。又能服從,待
禮而動,自防如城隅,故可愛之。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108
毛:言志往而行正。
鄭:志往,謂踟蹰。行正,謂愛之而不往見。
朱:賦也。“靜”者,閒雅之意(《詩古微》中編之二:“攷《韓
詩外傳》及《說苑》曰:賢者精氣闐溢而復傷時之不可過也。不見道端,乃
陳情欲以歌道義。《詩》曰:‘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
躕。’急時詞也。此以賢者及時思遇託于盛年思偶者之詞。……靜通爲靖,
葢美善之稱。(《御覽》引《韓内傳》云:有靖家室,靖,善也。言東門之
外有善人,可與成室家也。)”)。姝(《說文》:“袾,好佳也。……《詩》
曰‘靜女其袾’。”段玉裁注:“好下奪‘也’字。好者,美也。佳者,善
也。《廣韻》曰:‘朱衣也。’按,《廣韻》蓋用《說文》古本,故其字从
朱衣,所引《詩》則假袾爲姝也。……今《詩》袾作‘姝’。女部引《詩》
作‘𡚾’。”《說文》:“𡚾,好也。……《詩》曰‘靜女其𡚾’。”段玉
裁注:“此與姝音義皆同。”),美色也。城隅,幽僻之處。不見者,
期而不至也(《說文》:“僾,仿佛也。……《詩》曰‘僾而不見’。”
段玉裁注:“《祭義》曰:‘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正義云:
‘僾,髣髴見也。見,如見親之在神位也。’按,僾與《爾雅》之‘薆,隱
也’、《烝民》傳之‘愛,隱也’、竹部之‘薆,蔽不見也’義相近。……
今《詩》作‘愛’,非古也。僾而,猶‘隱然’、《離騷》之‘薆然’也。”
《說文》:“𥴨,蔽不見也。”段玉裁注:“《爾雅》:‘薆,隱也。’《方
言》:‘揜、翳,薆也。’其字皆當从竹。竹善蔽,《九歌》曰‘余處幽篁
兮終不見天’,是也。《大雅》‘愛莫助之’,毛曰:‘愛,隱也。’假借
字也。《邶風》‘愛而不見’,郭注《方言》作‘薆而’。”《玉篇》:“薆,
隱也。”《玉篇》:“𥴨,隱也。亦作‘薆’。”)。踟躕,猶“躑躅”
也(《說文》:“歭,䠧也。”段玉裁注:“足部曰:䠧者,歭䠧不前也。
歭䠧爲雙聲字。此以䠧釋歭者,雙聲互訓也。心部曰‘𥲅箸’,足部曰‘蹢
躅’,《毛詩》曰‘踟躕’,《廣雅》曰‘蹢䠱’、‘跢跦’,皆雙聲㬪韻

109
而同義。”)。此淫奔期會之詩也(《與猶堂集・詩經講義》:“旣曰‘靜
女’,而謂之‘淫奔’,誠不可解也。”)。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毛:旣有靜德,又有美色,又能遺我以古人之法。可以配人
君也。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后
妃羣妾以禮御於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
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旣御,
著于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法。
鄭:彤管,筆赤管也。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毛:煒,赤貌。彤管以赤心正人也。
鄭:說懌,當作“說釋”。赤管煒煒然,女史以之說釋妃妾
之德,美之。
朱:賦也。孌,好貌。於是則見之矣。彤管,未詳何物(《詩
補傳》卷三:“古以刀爲筆,未有用毫毛者,安得有管?故書謂之畫,蓋以
刀筆刻畫於簡,至秦蒙氏始以毫毛製筆,故漢以來始有‘竹簡寫之’之說。
左氏所稱‘取彤管焉’亦止取其美物相贈之意,非有取於女史也。”《詩故》
卷二:“《内則》:婦事舅姑,左佩刀、礪、觿、燧,右佩箴管。所謂‘彤
管’,卽所佩之箴管耳。”《倦遊庵槧記・毛詩》卷一:“本經彤管卽箴管
也。”《詩經通論》卷三:“彤管卽《内則》‘右佩箴管’之管,其色赤,
故曰‘彤管’。……女指彤管,謂悅懌此彤管之美也。”《詩切》:“彤管,
赤色之箴管,女子之佩也。《荀子‧箴賦》曰:‘簪以爲父,管以爲母。’
簪謂箴所貫也,管謂所以冒之也。”)。蓋相贈以結慇懃之意耳。煒,
赤貌。言旣得此物,而又悅懌此女之美也。

110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毛:牧,田官也。荑,茅之始生也。本之於荑,取其有始有
終。
鄭:洵,信也。茅,絜白之物也。自牧田歸荑,其信美而異
者可以供祭祀,猶貞女在窈窕之處,媒氏達之,可以配人君。

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毛:非爲其徒說美色而已。美其人能遺我法則。
鄭:遺我者,遺我以賢妃也。
朱:賦也。牧,外野也(《爾雅・釋地》:“郊外謂之‘牧’,牧
外謂之‘野’。”)。歸,亦“貽”也。荑,茅之始生者(《詩切》:
“荑,當讀爲睇。《方言》曰:‘睇,眄也。陳楚之間、南楚之外曰『睇』。’
《說文》曰:‘睇,目小(作者注:目小,段注《說文》作“小衺”。)視
也。南楚謂眄曰『睇』。’《詩》言‘自牧歸睇’,當是歸自郊外,得所貽
之彤管而睇視之也。”)。洵,信也《說文》:“洵,濄水出也。”段玉
裁注:“《釋水》曰:水自濄出爲洵。……經有假借洵爲均者,如‘洵直且
侯’是也。有假爲恂者,如‘洵美且都’、‘洵訏且樂’是也。有假爲敻者,
如‘于嗟洵兮’卽《韓詩》之‘于嗟敻兮’是也。”《說文》:“恂,信心
也。”段玉裁注:“《毛詩》叚洵字爲之,如‘洵美且都’、‘洵訏且樂’,
鄭箋皆云:‘洵,信也。’《釋詁》曰:‘詢,信也。’注引《方言》‘宋
衞曰『詢』’,皆叚詢爲恂也。”)。女,指荑而言也(《詩經通論》卷
三:“女,指彤管,謂悅懌此彤管之美也。”《讀詩畧記》卷一:“女,當
作‘汝’,指彤管也。”)。○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
然非此荑之爲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靜女》三章,章四句。

111
043《新臺》
小序:《新臺》,刺衞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于河上而
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
鄭:伋,宣公之世子。

新臺有泚,河水瀰瀰。
毛:泚,鮮明貌。瀰瀰,盛貌。水所以絜汙穢,反于河上而
爲淫昬之行。

燕婉之求,籧篨不鮮。
毛:燕,安;婉,順也。籧篨,不能俯者。
鄭:鮮,善也。伋之妻,齊女,來嫁於衞。其心本求燕婉之
人,謂伋也。反得籧篨不善,謂宣公也。籧篨口柔,常觀人顔色
而爲之辭,故不能俯也。
朱:賦也。泚,鮮明也(《邶風說》卷二:“泚者,泚泚汗出之貌。
《孟子》云‘其顙有泚’是也。宣公淫亂之事辱及新臺,彼不自知泚泚而汗
出也。”《孟子・滕文公章句》“其顙有泚”,趙岐注:“泚,汗出泚泚然
也。”《毛詩原解》卷一:“《新臺》‘有泚’,借作顙泚之泚;《君子偕
老》之‘玼兮’,亦借作泚,言可愧也。”《田間詩學》卷一:“郝氏云:
泚,羞愧汗流之貌。《孟子》謂‘其顙有泚’,是也。言此臺之可羞,宜其
有泚,雖河之瀰滿,豈能挹而滌之乎?”)。瀰瀰,盛也。燕(《說文》:
“嬿,女字也。”段玉裁注:“《毛詩》:‘燕婉之求。’傳曰:‘燕,安;
婉,順也。’《韓詩》作‘嬿婉’。嬿婉,好皃。見《西京賦》注。”《說
文》:“䁙,目相戲也。……《詩》曰‘䁙婉之求’。”段玉裁注:“今《詩》
作‘燕婉’,毛曰:‘燕,安也;婉,順也。’許所據作‘䁙’,豈毛謂䁙
爲晏之假借,後人轉寫改爲‘燕’與?抑三家《詩》有作‘䁙’者與?”),

112
安;婉(《說文》:“𡟰,宴𡟰也。”段玉裁注:“《邶風》‘燕婉之求’,
傳曰:‘宴,安;婉,順也。’《西京賦》曰:‘嬿婉,美好之皃。’按,
古宛、冤通用,婉、𡟰音義皆同。”),順也。籧篨,不能俯,疾之醜
者也。蓋籧篨本竹席之名,人或編以爲囷,其狀如人之擁腫而不
能俯者。故又因以名此疾也(《詩故》卷二:“河水瀰瀰,喻其淫佚污濁
之可厭也。籧篨、戚施,胥臣所謂八疾之二者,皆人所棄者。”《說文》
:“籧,
籧篨,粗竹席也。”段玉裁注:“《方言》曰:‘簟,宋魏之閒謂之『笙』,
或謂之『籧䒼』
。自關而西,或謂之『簟』
,或謂之『䇽』
,其麤者謂之『籧篨』。
自關而東,或謂之『篕棪』
。’郭云:‘江東呼籧篨爲䉬。’按,此云‘粗者’,
與上筵簟別言之,筵簟其精者也。《晉語》、《毛詩》皆云‘籧篨不可使俯’,
此謂捲籧篨而豎之,其物不可俯,故
《詩》
風以言醜惡。
《爾雅》 。
以名口柔也。”)
鮮,少也(《讀詩畧記》卷一:“鮮,《左傳》叔仲帶曰‘葬鮮者自西門’,
註:不以壽終曰‘鮮’。‘不鮮’者,蓋惡其不早死與。”《毛詩後箋》卷
三:“《詩序廣義》云:‘昭五年《左傳》『葬鮮者自西門』,注:『不以
壽終爲「鮮」。』與次章『不殄』意同。不鮮、不殄,猶言須臾無死,尸居
餘氣耳。’承珙案,姜說是也。次章‘不殄’,傳云:‘殄,絕也。’《爾
雅》訓同。《瞻卬》傳又云:‘殄,盡也。’《說文》訓同。《易・繫辭傳》:
‘故君子之道鮮矣。’《釋文》引師說云:‘鮮,盡也。’是鮮與殄同義。
張湛《列子注》亦云:‘不以壽死曰『鮮』。’毛訓殄爲絕,而鮮不言者意
在當時‘鮮’之爲盡,人所共知,不煩故訓歟。《論衡》云:‘殄者,死之
比也。’穎濱《詩傳》云:‘不殄,猶言病而不死者也。’其實‘不鮮’、
‘不殄’皆言‘胡不遄死’也,蓋深惡之之辭。”《倦遊庵槧記・毛詩》卷
一:“《左氏春秋・昭公五年・傳》‘葬鮮者自西門’,注:不以壽終爲‘鮮’。
《尚書大傳・洪範五行傳》‘惟鮮之功’,注:‘鮮,殺也。’本經鮮宜作
是解。《相鼠》‘胡不遄死’。鮮,卽‘遄死’矣,乃深惡痛絕之語也,與
二章‘殄,絕也’義同。”《詩經稗疏》卷一:“鄭箋云:‘鮮,善也。’

113
如字,音斯先切。《史記》:數見不鮮,毋徒溷乃公爲也。與此意同。若以
爲鮮(上聲)少之鮮,則籧篨者一宣公而已,安所多得之而曰不少耶?‘不
殄’者,言其宜死而不死也。《集傳》未是。”)。○舊說(《小序》)
以爲衞宣公爲其子伋娶於齊,而聞其美,欲自娶之,乃作新臺於
河上而要(《文選》潘安仁《西征賦》“要於後福”,李善注:“杜預《左
氏傳》注曰:要,邀也。”《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四“蔬飧要同喫”:“要,
招也。一作‘邀’。”《正字通》:“要,音邀。招也。”)之。國人惡
之而作此詩以刺之。言齊女本求與伋爲燕婉之好,而反得宣公醜
惡之人也。

○新臺有洒,河水浼浼。
毛:洒,高峻也。浼浼,平地也。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毛:殄,絕也。
鄭:殄當作“腆”。腆,善也。
朱:賦也。洒,高峻也(《詩切》:“洒字本音若姑洗之洗,西典
切。……《玉篇》曰:洒,今爲洗。……今據此詩洒、殄爲韻,則洒讀姑洗
之洗,此古音也。”《田間詩學》卷一:“洒,《說文》云‘滌也’。浼,
汙也。‘有洒’承上章,言新臺之汙卽以河水洗滌之倂累此河水亦浼浼汙濁
矣。”)。浼浼,平也(《待軒詩記》卷一:“浼,汙也。言洗新臺之恥,
河水亦爲之汙濁。”《詩切》:“《方言》曰:‘浼,洿也。東齊、海岱之
間或曰『浼』。’《說文》、《孟子》趙注皆曰:‘浼,汚也。’《方言》
郭注曰:‘浼音漫。’……毛訓浼浼爲‘平地’,亦以讀爲漫漫故也。《呂
氏春秋・誠廉》高注曰:‘漫,汚也。’據此詩浼殄爲韻,則浼當音漫。浼
之義當爲‘汚’。”)。殄,絕也,言其病不已也(《說文》:“殄,

114
盡也。”段玉裁注:“《邶風》‘籧篨不殄,傳曰:‘殄,絕也。此盡義之
引伸也。箋云:‘殄當作腆。腆,善也。按,古文假殄爲腆。《儀禮》注云:
腆,古文作殄。是也。”)。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毛:言所得非所求也。
鄭:設魚網者宜得魚。鴻乃鳥也,反離焉。猶齊女以禮來求
世子,而得宣公。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毛:戚施,不能仰者。
鄭: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
朱:興也。鴻,鴈之大者(《聞一多全集・詩經編上・詩經通義甲》:
“鴻必非鴻鵠之鴻,以工聲字與龍聲字古每不分推之,鴻當爲蠪之假,蠪卽
苦蠪。《廣雅・釋魚》曰:‘苦蠪,蝦蟆也。’《名醫別錄》曰:‘蝦蟇,
一名蟾𮔲,……一名苦蠪。’《詩》鴻讀爲蠪,蠪卽蝦蟇,故得誤絓於魚網
之中,又得與魚對舉以分喻美醜。下文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戚施
卽蝦蟇,……鴻與戚施亦同物異名耳。……《易林・漸之睽》曰:‘設罟捕
魚,反得詹諸。’《詩》曰‘鴻則離之’,《易林》曰‘反得詹諸’,詹諸、
蝦蟆,同物異名,然則《齊詩》家正讀鴻爲蠪矣。……取鴻當以矰繳,不聞
以網羅。藉曰誤絓,則鴻非潛淵之物。施罟水中,亦無得鴻之理。”《家藏
集・題倪雲林畫》:“鴻飛冥冥,不麗于魚網者也。”)。離,麗(《說文》
麗字下段玉裁注:“㒳相附則爲麗。《易》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
百穀艸木麗乎土。’是其義也。”)也。戚施,不能仰,亦醜疾也(《詩
切》:“《太平御覽》引《韓詩薛君章句》曰:‘戚施,蟾蜍。喻醜惡也。’
《說文》曰:‘鼀𪓿,詹諸也。其鳴詹諸,其皮鼀鼀,其行圥圥。’(作者

115
注:圥圥,原作“𪓿𪓿”,據段注《說文》徑正之。)……《說文》又曰:
‘𪓰𪓿,詹諸也。
《詩》曰『得此𪓰𪓿』
。言其行𪓿𪓿。’據此知戚施亦作‘鼀
𪓿’,又作‘𪓰𪓿’。
《廣雅》又作‘𧠪䙾’,皆同音。然則戚施本是蟾蜍之
名耳。蟾蜍之狀,脊背傴僂,而僂人亦名爲戚施矣。蟾蜍常盛氣怒色以向人,
人之面色很怒以柔服人者似之,因而面柔亦名爲戚施矣。”)。○言設魚
網而反得鴻。以興求燕婉而反得醜疾之人,所得非所求也。

《新臺》三章,章四句。
朱:凡宣姜事,首末見《春秋傳》(宣姜,《左傳》中凡三見。
桓公十六年:“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閔公二年:“初,惠公之卽位也少,
齊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强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
夫人。”昭公二十年:“公子朝通于襄夫人宣姜,懼而欲以作亂。……閏月,
戊辰,殺宣姜。”)。然於詩則皆未有考也。諸篇放此。

044《二子乘舟》
小序:《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衞宣公之二子爭相爲死,
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毛:二子,伋、壽也。宣公爲伋娶於齊女而美,公奪之,生
壽及朔。朔與其母愬伋於公,公令伋之齊,使賊先待於隘而殺之。
壽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
其節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賊
又殺之。國人傷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無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
礙也。

116
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毛:願,每也。養養然憂不知所定。
鄭:願,念也。念我思此二子,心爲之憂養養然。
朱:賦也。二子,謂伋、壽也。乘舟,渡河如齊也。景,古
影字(《詩經硏究・詩經通義》:“《說文》曰:‘𪔃,以木橫貫鼎耳而舉之,
從鼎,冖聲。’案,冖象橫木,加口作‘冋’,孳乳爲扃,閉戶之橫木也。
冋之本義爲橫木,故又孳乳爲迥,而訓長、訓遠。
《大雅・泂酌》篇‘泂酌彼
行潦’,傳曰:
‘泂,遠也。’
《魯頌・駉》篇‘在泂之野’,傳曰:
‘泂,遠也。’
泂、坰並與迥同。景、迥聲近,
《詩》迥字多以景爲之。本篇‘汎汎其景’與
二章‘汎汎其逝’並舉,景讀爲迥,言漂流漸遠也。《車舝》篇‘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景亦讀爲迥;迥行,猶‘遠道’,與高山對文。《公劉》篇曰:
‘旣溥旣長,旣景迺岡。’景亦讀爲迥,訓遠。旣溥、旣長、旣迥,皆所以
形容岡之形勢者也,傳、箋諸說均誤。”《上古史論》:“《詩・旣醉》云‘景
命有僕’
,景命卽金文之永命。古永、景並在陽部,永、影又同爲影母字,故
得相通。景命爲永命,猶之景行卽永行,景福卽永福。《車舝》‘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景行爲遠行,舊釋景爲大,殊不可解。金文有永命,無景命;
有永福,無景福,並爲景、永相通之證。”《詩三家義集疏》卷三中:景山
與京,“陳蔚林云:‘據《士昏禮》注,今文『景』作『憬』,知景、憬古
通。……《泮水》傳:『憬,遠行貌。』’”《廣韻》、《龍龕手鑒》:“憬,
遠也。”《玉篇》:“憬,遠行貌。”《集韻》、《類篇》:“憬,……一曰遠
行皃。”)。養養,猶“漾漾”,憂不知所定之貌(《毛詩傳箋通釋》
卷四:“養養,通作‘洋洋’。《爾雅・釋訓》:‘悠悠、洋洋,思也。’
邢疏引《詩》‘中心養養’爲證。《爾雅・釋詁》、《說文》竝曰:‘恙,
憂也。’養與洋皆當爲恙之假借。”《詩切》:“養養,當讀爲癢癢。《内
則》‘苛養’,《釋文》曰:‘養,本作『癢』。’《荀子・榮辱篇》‘疾
養’,楊注曰:‘養,與癢同。’《淮南・脩務訓》高注曰:‘癢,心煩悶

117
也。’……此詩不言疾痛而但曰‘養養’,何也?宣公密謀欲沉殺伋子,必
不使人知也。若隨而疾痛呼號,使知其謀已彰,則激而自遂,禍乃愈速。故
深諱沉殺之謀,而惟自致其思慕之切,庶幾殺機潛消,而骨肉可以幸全。此
詩人之善言也。故下章又曰‘不瑕有害’,則詞益平而意益深矣。”)。○
舊說以爲宣公納伋之妻,是爲宣姜,生壽及朔。朔與宣姜愬伋於
公。公令伋之齊,使賊先待於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伋曰:
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其節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
殺我,壽有何罪?賊又殺之(《左傳・桓公十六年》:“初,衞宣公烝
於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爲之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
於左公子。夷姜縊。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
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
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盜殺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
罪?請殺我乎!’又殺之。”)。國人傷之而作是詩也(《詩切》:“《新
序》曰:‘衞宣公之子,伋也、壽也、朔也。伋,前母子也。壽與朔,後母
子也。壽之母與朔謀,欲殺太子伋而立壽也,使人與伋乘舟於河中,將沈而
殺之。壽知,不能止也。因與之同舟,舟人不得殺。伋方乘舟時,伋傅母恐
其死也,閔而作詩,《二子乘舟》之詩是也。……於是壽閔其兄之且見害,
作憂思之詩,《黍離》之詩是也。……又使伋之齊,將使盜見載旌,要而殺
之。壽止伋,伋曰:『棄父之命,非子道也,不可。』壽又與之偕行,壽之
母知不能止也,因戒之,曰:『壽無爲前也。』壽又爲前,竊伋旌以先行,
幾及齊矣,盜見而殺之。伋至,見壽之死,痛其代己死,涕泣悲哀,遂載其
屍還,至境而自殺,兄弟倶死。’此則劉向所傳《魯詩》舊學如是。當《魯
詩》始行,《左氏傳》猶未出,其言無所附會,而說事皆合於《左氏》,又
加詳也。此最可信者。據此知乘舟一役也,使齊又一役也。乘舟不死,而後
使齊,當作此詩時伋、壽固未死也。其所以未卽死者,殆以此詩保全之力也。”
《詩疑義釋》卷上:“《二子乘舟》詩,考劉向《新序》:衞宣公之子,伋

118
也、壽也。伋,前妻之子也。壽母與朔謀,欲殺之而立壽,使人與伋乘舟于
河中,將沉而殺之。壽知,不能止也。因與之同舟,舟人不得殺。方乘舟時,
伋傅母恐其死也,閔而作詩,云云。是同舟時,伋與壽猶未死也。迨後使伋
于齊,二子倶死。蓋乘舟在前,被殺在後也。玩‘中心養養’、‘不瑕有害’,
《衞・序》以爲二子旣死,國人傷而思之,于詩義不合。”)。
是二子未死時作。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
毛:逝,往也。

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毛:言二子之不遠害。
鄭:瑕,猶“過”也。我思念此二子之事,於行無過差,有
何不可而不去也?
朱:賦也。逝,往也。不瑕,疑詞,義見《泉水》(《義府》
卷下:“《詩》‘不瑕有害’,言無害也。”周鳳五《眉縣楊家村窖藏<四
十二年逑鼎>銘文初探》:“‘弗暇忘’,四十三年逑鼎作‘弗忘’。按,
暇爲虛詞,無實義。文獻或作‘遐’,如《詩・周南・汝濆》‘旣見君子,
不我遐棄’,卽不我棄,不棄我。字或作‘暇’,如《詩・邶風・泉水》‘遄
臻于衞,不暇有害’,卽不有害;又作‘瑕’,如《詩・邶風・二子乘舟》:
‘願言思子,不瑕有害。’”詳見《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二○
○四年十二月。另見《泉水》第三章注。)。此則見其不歸而疑之也。

《二子乘舟》二章,章四句。
朱:太史公曰:余讀《世家》,言至於宣公之子以婦見誅,
弟壽爭死以相讓(《說文》:“讓,相責讓。”),此與晉太子申生
不敢明驪姬之過同,倶惡傷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

119
子相殺、兄弟相戮,亦獨何哉?(“太史”至“何哉”見《史記・衞康
叔世家》)

邶十九篇,七十二章,三百六十三句。

1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