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在終點與起點之間 教與學的「英雄之旅」

日期 : 2023-12-22 單位 : 文學院

【文學院訊】
政大達賢圖書館外飄著雨絲,12月16日一大早工作人員已經就位,準備接待今日參與由政治大學文學院與臺北藝術大學共同舉辦的「在終點與起點之間——『英雄之旅』教學運用與學習實踐成果論壇」的嘉賓。

英雄必須經過失敗的淬煉
「英雄相遇」會擦出什麼火花?政治大學文學院曾守正院長開場,介紹兩路英雄出場:北藝大林劭仁教務長介紹北藝大的英雄之旅側重社會情緒,透過生命年表與學習週記,了解修課同學的社會情緒發展,政大文學院李維倫副院長指出,政大過去執行教育部的「轉注藝遊」計畫、UFO 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雖然形式改變,但透過經驗所鑿刻的痕跡卻還在,所以「壯遊.指南」計畫一開始就強調「做中學」,而「做中學」的探索精神又與政大目前正在推動的以跨域、自主學習為主的「X實驗學院」相扣合,也就是說,政大「壯遊.指南」探索者計畫一開始便銜接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開創性,而之所以取徑「做中學」則在於相信,英雄必須經過失敗的淬煉:失敗之後,才能有「素養」。

教育在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如何動手做及如何用心解決問題
第二場次「英雄之旅的教學運用」由政大外語學院鄭家瑜院長主持,哲學系王華老師分享倫理學的實體課程如何以問題引發的方式刺激同學思考,以及由同學切身的問題,如:「你覺得什麼是幸福」切入,邀請同學以自由寫作的方式來論述自己的看法,然後再帶入哲學家們怎麼看這個問題,喚起動機、閱讀、提問、反思、討論,逐一引導同學形成自己對倫理學的看法。北藝大劇場設計系楊金源老師則自承過去20年都是「英雄之旅」,小時候崇拜「百戰天龍」馬蓋先的楊老師會在課程中邀請同學自己去想一件在舞台上會發生的事,訓練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也語重心長地提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面臨兩個挑戰:如何動手做及如何用心解決問題。他也提到在小組實作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豬隊友」的問題,然而,當面對「豬隊友」時,該如何是好?楊老師打趣開示:「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惡人自有惡人治」、「物競天擇」。

學習成就感從何而來?
如何面對「豬隊友」?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黃裕雄老師挑戰「所有人都可能成為英雄」的說法,認為「英雄是被挑選出來的」,「豬隊友」一開始就被排除,因為不見得所有人都能在其團隊中堅持下去,而激勵著英雄堅持下去的的獎賞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來自何處?是觀眾的回饋還是分數?黃老師表示,藝術學校的學生與綜合大學不同,他們對自我形象的要求更甚於成績,成績對他們而言只是甜頭而已,所以如何給予學生願景,訓練他們有效率並專業地完成作品,等於給他們目標和成就感,有了目標和成就感,自然就能堅持下去。
政大歷史系金仕起老師以分享「中國古代醫療史」的課程經營,採用多元評量可以讓來自不同系所的同學,就自己的專業啟動自主學習,發展專題。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下午場次「英雄之旅」的學習實踐由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陳俊文老師主持,北藝大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教學助理陳凱馨同學分享當理論應用到實際的場域中,有時也必須看情況。例如,他們的音控團隊與某校的「之夜」合作,發現原本需要避免的低頻反而讓「之夜」現場的同學更嗨。北藝大劇場設計系教學助理劉奕祥同學回應「英雄必須經過失敗的淬煉」,分享他如何在經歷8個禮拜沒有休假之後,迎來了失敗的經驗,他因此深刻體會到「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他反思自己並非不夠努力,而是沒有覺察到心力該花在哪裡?身為一名技術設計,他的職責是做好這件事,而非去問「什麼是藝術?」或是「如何讓事情變得有趣」。主持人陳俊文老師回應,我們的教育大多教的是what,但從劉奕祥同學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英雄之旅」最重要的是對「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體悟。

啟程:克服慣性的摩擦力、以顧問幫助同學建立「底氣」
政大哲學系、企管系雙修林郁竣同學談「英雄之旅」的啟程如何可能,因為要有開始,才有接下來的歷險過程。如果同學一開始是為了學分而來,自然會追求比較甜的課程,可以更有效率地得到學分。所以,要改變同學修學分的學習慣性,就必須克服慣性這個「最大靜摩擦力」。夢想是啟程的重要動機,但如何實現夢想,便必須有「底氣」,底氣包括:對流程的掌控、對產生的想像和對自己能力的理解。啟動專案或專題型的自主實踐學習需要有經驗才能有底氣,但是,完全沒有經驗要如何開始?林郁竣同學以自己的經驗指出,顧問的引導和帶領可以幫助同學建立「底氣」,啟動英雄之旅。政大哲學系一年級羅瑋晴同學分享「茫茫小大一的闢路之旅」,加入「茶還沒涼」舞台劇,並在「壯遊.指南」計畫的支持下,開始了「奇文藝事」系列,以「學姊廚房」為基地,連結校友和在校同學,述說政大人前世今生的故事,經歷這場「英雄之旅」後,羅瑋晴有感而發:「最困難的事情不一定是過程,而是下定決心要戰勝心中不適感的那一刻!」

英雄之旅融入課程:增加故事性與想像力
綜合討論的部分由北藝大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孫紹庭老師主持,孫老師分享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英雄之旅」融入課程,為課程增加了豐富的故事性與想像力,增加了學習和創作的生命力。北藝大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暨教學助理周筱茜分享將「英雄之旅」融入實作(例如街訪),使自己得到很大的啟發。今年已畢業的政大哲學系蔡雋濤同學目前任職民視新聞部助理編輯,他回顧加入「壯遊.指南」計畫的過程至今,逐漸了解到,或許我們無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卻可以很清楚地辨識出自己不喜歡什麼的自我覺察過程。

教與學的距離:「權威」的理解與運用
在議題討論部分,對於「教」與「學」如何啟程、歷險、反思有相當精彩的討論。主持人北藝大研發長于國華老師以「學習週記」中學生提到許多個人性的分享,老師該如何回應為始,展開「教」與「學」之間如何互動的討論。政大哲學系林淑芬老師分享在大一新生工作坊中帶領「冒牌者症候群」的經驗,要讓同學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啟動這個過程的鑰匙在老師身上。教師「權威」讓師與生之間維持安全的距離,卻也「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然而,「權威」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使用,確實非常考驗實踐的智慧。

「英雄之旅」的三個啟示:心放軟、創造改變的機會、反思重整
當天非常難得的是,政大李蔡彥校長和林啟屏教務長都出席了這場盛會。李蔡彥校長總結「英雄之旅」給我們的三個啟示:心放軟、心胸打開、軟化邊界、讓一個人願意出門;在制度上創造很多的機會,讓想搭車的人有車可搭,且班次頻繁,錯過這班車還有下一班車;要有反思的機會,在反思重整時,要有伴同行(包括同儕之和良師益友),才能豐富學習的成果。林啟屏教務長也以黑暗中需要照亮腳步的星光為喻,提示靈魂也需要有光照亮,一個人如何從自主、自發、自律,到實現自由,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完整的人,需要培養將知識、智慧、情感統合的能力,才能在困頓、委屈、挫折的時候,找到生命的出路。

在論壇結束前,探索者計畫顧問、政大李蔡彥校長為同學頒發學習證書,期許他們在未來的學習路上不斷反思重整,在成為「自由人」的路上一路挺進!

#詳細報導:

請參閱「壯遊.指南:人文學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臉書貼文:https://reurl.cc/QedZ7M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