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幼會士林仲偉關顧青年 重啟宿校陪伴青年共同成長

期數
3948
刊登日期
2019.10.18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20 日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慈幼會的林仲偉神父剛於八月慶祝了發願金禧。在回顧這五十年的修道日子中,林神父常對學生說自己為何不結婚, 他就說: 「我為何不選擇結婚?是為了你們。」身為慈幼會會士的他,很喜歡聖鮑思高神父的一句話:「愛青年仍不夠,也要使他們知道被愛。」他認為這是真正關懷青年的法則,他亦早已視所有青年如他的孩子般愛護。耶穌說過: 「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報, 並承受永生。」(瑪十九29 ) 這段經文令他選擇修道,甘願放下一切全情投入服務青年, 並視青年為兒女。

祖籍廣東新會的林仲偉神父生於香港的公教家庭,母親誕下八名兒女,他排行第三,上有兩兄,下有四弟一妹,兒時就讀聖類斯小學,至小五他參與周年避靜時,神父的講道觸動他,「當時神父形容,若在家中有男孩成為慈幼會會士『三代也可得救』」,他聽到神父這樣說覺得很好,更覺「物超所值」。

升上小六,他每日到聖堂參與彌撒後才上學,「校長林蔭清神父留意到我的習慣,有次小息他請我下課後見他,怎料他第一句便問: 『小朋友,你想做神父嗎?』我當時楞住不懂回答」。後來校長再約見他的母親查詢,「我在教友家庭長大,家中有六個兒子,母親不反對我入修會,結果我於一九六三年八月五日加入慈幼會」。

他在慈幼會的備修院就讀中一,接受五年中學教育,完成會考後便進了長洲的初學會院,一年初學期滿,六九年發初願,七三至七五年獲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實習,負責教學及寄宿部。

七十年代的寄宿部,他照顧三百多位宿生,睡在一間可容納近八十人大房內,只以布簾與學生相隔,與學生相處中,漸漸了解其行為。他持守的原則是「學生犯了錯,一定和他們講理由,只要有理據,學生會服我的。」

林神父於一九七五年發永願後,他繼續以自修方式在港攻讀倫敦大學哲學學位的校外課程,「每天自修八至九小時,在沒有人教導下感到很沉悶」,幸好他自中二起已和韓大輝(現為總主教)一起學習,直至七八年到羅馬慈幼會大學修讀神學,他倆都並肩學習;後來他更在香港大學完成教育碩士學位。

林神父說:「真正體會到司鐸聖召的時刻是一九八一年晉鐸後,當我全情投入牧民服務時,便愈發令我感受到獻身予耶穌基督,為耶穌的國服務的意義,換言之,更加強了我司鐸聖召的意識」。林神父晉鐸後曾管理慈幼會中華省教務及總務,至八四年任教聖類斯中學, 後來出任該校校長,至九四年轉為校監及團體的院長;曾於二○○ 六年出任中華省會長職。除了在港的服務外,他十多年來積極到中國的韶關推動在內地的「希望工程」,協助擴建或重建當地的學校,並安排香港青年到內地服務作生活體驗。

重辦寄宿部與 青年共同生活

二○ 一二年, 慈幼會於香港仔工業學校重辦寄宿部,交由林仲偉神父負責。重啟後林神父擔任寄宿部社監,他說,過去七年, 能與學生一起生活的經驗,「令我更加體會牧者心。」

現時,他在寄宿部與近一百三十名就讀中一至中六學生生活,他「每朝看著學生起身、睡覺,和他們一起吃飯、打波。學生犯錯會責備,事後再作安撫」。他注意到與青年建立關係不是一朝一夕,他指有學生曾在學習和品格都有偏差的,在經過一年的宿舍生活:「每天的晨禱、晚禱,每晚和學生的講話,在這些每天的陪伴,潛移默化下讓他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關懷」,踏入新學年,那學生升上中二,明顯減少過去的壞習慣,「每晚晚禱及派發餅乾後,他更主動跟我互相傾談」。

他期望學生在宿舍裡,能夠「學讀書、學做人、學走永生的路」,他說:「現在的青年很需要有人從旁指點,指引如何走人生路,青年也要願意聆聽才會相得益彰。」他又訂下宿舍的四項核心價值:尊師重道、同學如手足、男子漢肯承擔、自己事自己做,認為學生能履行上述行為的話,一定有助其成長。

林神父說修道生活早期,他時常想著「成為神父,三代也得救」的信念。他說,未升神父前也會問自己「為何入修院?」「為何渴望成為神父?」由進會至今,他愈發感到修道過程很舒服,「這是有意義的生活,我又能應付會方給我的要求,便順理成章地走天主給我走的道路」。(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