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不用健保卡!4500多家藥局免費提供新冠快篩試劑

新冠疫情已日漸趨緩,但快篩試劑目前仍有約1千萬劑的庫存將於今年底過期,因此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宣布自5月6日起,全台4500多家藥局免費提供快篩試劑,共有亞培、羅氏、寶齡3大廠牌,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有需的民眾無須攜帶健保卡,可直接向藥局免費領取。 曾淑慧指出,雖然目前已過疫情高峰,但我國近期仍有約200件新冠併發症個案,每週也約有20到30例死於新冠病毒,世衛組織(WHO)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認為新冠病毒仍對健康有所影響,呼籲民眾留意併發症風險。 由於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庫存過量,疾管署今年初於桃園國際機場等國際港埠免費提供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給出入境旅客,後續因民眾反映良好,因此疾管署與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自6日於全台4500多家健保特約藥局免費提供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有需要的民眾可自由領取,不需攜帶健保卡。 疾管署也特別提醒,本次雖提供達1000萬劑家用快篩試劑,但有效期都是到今年,呼籲民眾不要過度囤貨。目前提供亞培、羅氏、寶齡3家快篩,無法自行選擇廠牌,需視藥局配發狀況而定。

微創手術取出鼻內10公分腫瘤 終結男子多年鼻塞

54歲的黃先生右側鼻塞好幾年了,一直未在意,1個月前感冒後,右鼻頻流血,呼吸更加困難,晚上無法平躺入睡,檢查發現其右鼻腔鼻竇被塞滿類似瘜肉的組織,經內視鏡微創手術取出長達10公分的良性鼻腔鼻竇乳突瘤,才恢復暢通呼吸。衛福部彰化醫院看診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強調,長期鼻塞一定要就醫檢查,不見得只是鼻竇炎或鼻瘜肉,也有可能是腫瘤。 黃先生表示,他右側長期鼻塞,以為是慢性鼻竇炎或鼻瘜肉,但還有左鼻可呼吸,所以一直沒有理會,直到1個月前感冒,右鼻開始流血,常要用衛生紙塞住鼻孔,但呼吸就更不順了,晚上因此無法躺平入睡,只好坐著睡覺,也才能稍寐。 黃先生說,他到別的醫院就醫後排定2周後手術,要取出鼻瘜肉,但彰化縣議員黃千宴到他辦公室看他,發現他面容憔悴,都快無法呼吸了,勸他不能再等,引介他到彰化醫院找許嘉方主任,隔天就手術,醒來後頓覺呼吸順暢,真是久違的舒服感受。 許嘉方表示,電腦斷層顯示黃先生右側鼻腔鼻竇幾乎全塞住,很像常見的鼻瘜肉,但黃先生右鼻腔一直流血,有別於鼻瘜肉流血不多的情況,而且是單側阻塞,這是鼻腔鼻竇乳突瘤常見的病徵,經病理冷凍切片確診為乳突瘤,立刻以內視鏡微創手術取出長達10公分的乳突瘤。 許嘉方說,此個案的鼻腔鼻竇乳突瘤雖然是良性的,但根據統計,鼻腔鼻竇乳突瘤有5至12%會轉變為惡性腫瘤,而且復發的可能性也很高,不可輕忽,術後需定期追蹤。 許嘉方指出,鼻腔鼻竇乳突瘤和鼻瘜肉外觀很相似,但臨床表現常是單側,而且較易流血,有惡性轉變的可能,造成此鼻部腫瘤的原因並不明確,除了單側鼻塞、流鼻血之外,也可能造成鼻蓄膿、臉部脹痛、頭痛等。 許嘉方強調,鼻塞有可能是鼻子過敏、鼻竇炎、鼻瘜肉、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等多種可能,很多人總認為因台灣氣候潮濕之故,鼻塞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但如果鼻塞超過2周,還是要就醫詳查,以免有腫瘤而不自知。 原文出處

補充鋅 可改善癌症標靶藥物引起的手足皮膚紅腫水泡反應

目前出現大腸癌患者在接受標靶藥物Regorafenib治療後,手腳出現疼痛、紅腫、水泡等症狀,影響行走與生活品質,嚴重時甚至需考慮停藥而影響腫瘤控制療效,長庚研究團隊發現,患者補充微量元素鋅後可有效改善症狀,成果獲皮膚科頂尖國際期刊「美國皮膚科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及歐洲醫學腫瘤學會官方期刊「歐洲癌症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23年12月同步刊登。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黃文冠醫師指出,Regorafenib能同時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通路,阻止皮膚組織對微小創傷的修復,雖已有個案報告指出補充鋅能改善部分使用Regorafenib病人的手足皮膚症狀,然而尚未有前瞻性臨床試驗,研究團隊將65名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分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結果顯,補充鋅組別的病人可減少43%二級或以上嚴重手足皮膚反應的發生率。 鋅在皮膚健康與修復中扮演重要角色,富含鋅的天然食物包括肉類、海鮮和貝類等,也可以多攝取肝臟、蛋、牛奶、全穀類、豆類等。不過針對改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標靶藥物引起的手足皮膚反應,仍需透過藥物補充才有較佳效果。

癌末母了卻心願 在病房中送女兒出嫁

聯新國際醫院尊爵病房4月12日為一位肺癌末期患者—廖媽媽舉辦2場婚禮,在家人與醫護祝福下,舉行了與眾不同的婚禮,於人生最後一哩路鋪上紅毯,在病房中完成她的心願,場面溫馨感人。 廖媽媽咳嗽5個月,看遍住家鄰近診所仍不見好轉,今年2月底轉至聯新國際醫院醫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政昕安排正子電腦斷層等相關檢查後,診斷為轉移性肺癌,併多處轉移。廖媽媽在得知病情及預後不佳後,了解並可坦然面對,亦表達願意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為了讓子女及病人放心,廖爸爸每日親自照料廖媽媽外,並委請居服員張姵柃協助照顧,常常煮愛吃的粥、菜瓜蛤蠣湯給廖媽媽,陪伴廖媽媽聽歌、唱歌,傾聽她的想法、心願。然而,讓廖媽媽最感到遺憾的,是小女兒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尚未完成婚姻大事,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參加女兒的婚禮,但因身體狀況不佳,可能無法完成心願。經醫療團隊持續與家屬討論、策畫後,決定籌辦這場婚禮。 12日病房中傳出喜訊,廖爸為廖媽舉辦結婚50週年派對,以及神祕驚喜─小女兒文定之喜,廖媽媽身穿大紅衣,一整天精神特別好,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特別來祝賀老夫妻金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政昕與醫療團隊、親朋好友共同見證訂婚,病房裡一日兩場婚禮,溫馨感人。 陳政昕表示,安寧緩和療護不應儘限於安寧病房,聯新國際醫院「安寧共同照護」,即是以原醫療照護團隊與安寧緩和醫師、個管師攜手合作的模式,治療疾病本身帶給病人身體上的不適,減輕病人心靈上的壓力,並盡力協助病患圓滿心願,讓病人與家屬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減少餘生遺憾,也讓家屬體認生命意義與價值。 原文出處

樂觀媽媽為特雷氏兒續命 小龍女琪琪窩心打氣

全球每2小時會誕生一位雷特氏症女孩,特雷氏症為好發於女性的神經系統發展異常罕見疾病,台灣僅200多例。為了救孩子,13位家長10年前奔波籌組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除在去年透過「食公益」捐助計畫,支持協會提供流質營養品給無法吞嚥的病友,也特別在母親節前,邀請味全龍啦啦隊琪琪為這些生命鬥士加油,並向辛苦的照顧者說聲:「母親節快樂」! 今年13歲的蓁蓁和多數雷特氏患者一樣,發病前活潑可愛還會叫爸爸媽媽,不料從1歲多後開始發病,從腦部病變到全身退化,不僅失去口語能力,現在也因脊椎側彎、腳部肌肉萎縮,走路需人攙扶,令人心疼。媽媽曾雅莉和爸爸黃偉祥分別是雷特氏症病友關懷協會前任及現任理事長,當年孩子發病後,兩人大哭4天,隨後接受事實,積極尋找資源幫助自己和更多同處境的家長。兩人開朗陽光笑容背後,曾走過許多困難,他們回憶起一次募款,對方誤解雷特氏症會傳染而不願握手,讓兩人感到很沮喪。 味全龍啦啦隊小龍女琪琪身為長女,從小幫忙照顧腦性麻痺弟弟,很能體會照顧者的辛勞,這次在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安排下,陪蓁蓁進行音樂互動,拉著她功能退化的小指頭彈奏兒歌小星星,還一起用鈴鼓敲出節奏,來提升手部動作能力,蓁蓁也露出純真療癒的笑容! 台灣有不少像蓁蓁一樣的罕病兒童家庭,照顧重擔多落在家長身上,心疼照顧者長期承受的壓力,協會開辦「手工皂工作坊」,希望透過交流,緩解照顧壓力,並透過手工皂的銷售協助家庭經濟。協會呼籲民眾用同理取代同情,支持協會照顧這群孩子。民眾可以捐款或購買手工皂,一同支持協會。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除透過2023年的「食公益」計畫補助134名病友營養物資,也陸續透過行銷資源,協助推廣協會手工皂,讓更多人認識雷特氏症。食公益捐助計畫今年邁入第10屆,即日起到6月14日止,持續以「食」領域為核心進行徵件,盼透過捐助及培訓計畫,陪伴更多公益團體創新成長與茁壯。詳情可查詢:https://reurl.cc/3XDWz8。

體重急遽下降 4旬男就醫確診白血病

一名40多歲的邱先生,因體重於四個月內下降了16公斤,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家庭醫學部(以下簡稱家醫部)就醫,醫師發現邱先生血液中白血球總數高達27萬,且合併肝脾腫大,立即會診血液腫瘤科醫師,經骨髓檢查證實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並有典型之費城染色體易位,意指白血球會出現不正常的增生現象,基因也失去正常的調控機轉,在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邱先生病情逐漸獲得控制,白血球數值也恢復正常。 新竹臺大分院家醫部葉乃綸醫師表示,「體重減輕」是家醫部門診病人中常見的主訴之一,同時這類病人通常沒有其他器官相關的症狀,所以平時量測並注意體重變化相當重要,排除刻意的減重行為,6個月內體重持續減輕5%以上,就應考慮就醫評估,尤其對老年病人而言,非意願性體重減輕將會增加死亡風險。 葉乃綸醫師說明,體重減輕的原因眾多且複雜,多數病人最擔心的原因莫過於癌症,而依據過去經驗及文獻統計指出,癌症原因約佔兩成左右,非癌症原因之疾病約為六成,此外約有一成與精神壓力情緒等疾病相關,而且即使經過詳細檢查後仍有一至二成的病人屬於不明原因;因此,在診療過程中,持續的追蹤及監測體重變化相當重要。 葉乃綸醫師指出,最常見的非癌症病因大多是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而這類代謝性疾病在醫師仔細問診後,發現通常會有伴隨相關症狀;其他原因包括腸胃道疾病、慢性感染症、器官衰竭、神經系統疾病等;若病人有長期用藥,藥物引起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亦需納入評估;而對於精神壓力相關疾病,通常須優先排除身體器官之病因,一般而言,家醫科醫師在診療過程也會評估病人之心理社會因素。體重減輕的原因相當廣泛且涉及全身各個系統,需透過醫師詳細的問診及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葉乃綸醫師提醒,量測體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也是常常容易疏忽的事,有部分病人表示自己體重減輕,是透過親友見其身形消瘦,提醒之後才來就醫,故建議民眾應定期留意自身體重,若發現有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可至各大醫院之家庭醫學科評估檢查,找出可能病因,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原文出處

誤認肛門息肉為痔瘡 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病根

高齡82歲的黃爺爺前陣子開始,只要上廁所肛門就會出血,用手摸還摸得到一小肉塊,但他總以為是痔瘡,將小肉塊推回去就好。然而出血情況持續將近一個月,在家人的堅持下黃爺爺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醫。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檢查發現,黃爺爺的口中的肉塊並非痔瘡,而是一顆4.6公分大的息肉在直腸裡面,且形狀寬扁,無法透過大腸鏡切除。考量息肉位置在距離肛門口5公分的地方,陳莊偉醫師以經肛門微創手術替他切除息肉,因為這是一種經人體自然孔道的微創手術,經由肛門的自然孔洞,配合3D內視鏡影像系統,黃爺爺術後完全沒有腹部或其它額外傷口,恢復得很快,隔天就出院,不再為如廁出血所苦。所幸最後病理報告為大腸原位癌,不需化療或放療,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直腸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長度因每個人生理結構不同而有差異,約略在12至16公分不等,由於位於狹窄的骨盆腔內,周圍同時有膀胱、輸尿管、攝護腺或子宮卵巢,因此若有腫瘤或息肉要切除並不容易。陳莊偉醫師說明,簡單直腸息肉可以在大腸鏡檢查時一併切除,而複雜的腫瘤或息肉就要透過腹腔鏡手術或傳統手術來處理,不過就必須連帶切除部分腸段並進行腸吻合,術後可能發生腸道癒合不良滲漏的風險或可能需暫時依賴腸造口排泄,相當不方便。而經肛門手術的好處是利用肛門的自然孔洞,無須另做腹部切口及腸段切除手術,但是以直腸腫瘤來說,傳統的經肛門手術只能針對小於3公分和周徑小於直腸30%的腫瘤,且必須在離肛門口8公分的位置才能執行,而做法與痔瘡手術類似,即是將肛門口撐開伸入器械處理,所以光線無法照進去、視線範圍有限、助手協助受阻都會影響手術效果。 而經肛門微創手術的好處是結合了內視鏡影像系統和特殊手術操作管路,但凡在距離肛門口15公分內,未達乙狀結腸的直腸病灶都能處理。因為微創方式不會傷害到肛門括約肌,而且在3D內視鏡影像系統與4K高畫質放大螢幕的協助下,醫師和助手的視野範圍不再受限。陳莊偉醫師表示:「經肛門微創手術的操作是採單孔腹腔鏡的形式,所以有其難度,但對已孰悉腹部單孔腹腔鏡手術之專業醫師而言並不困難,可以提供病人復原快以及安全、預後更佳的治療。」經肛門微創手術的適應症涵蓋:早期直腸癌、直腸困難息肉(大於3公分或形狀扁平息肉)、黏膜下腫瘤如腸胃道基質瘤或內分泌神經瘤等,術後病人肛門功能得以完整保留,且有失血量少、減輕疼痛、縮短手術和住院時間、不必切除腸段、避免腸造口等優點。 為了提升直腸腫瘤或困難息肉患者的治療預後,台北慈濟醫院積極發展經肛門微創手術,自2011年至今,治療年齡層橫跨33歲至91歲,目前已完成超過150例手術且所有病人預後都相當好。陳莊偉醫師提醒,直腸癌占大腸癌約3成,早期直腸癌則占其中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若能在早期就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而直腸困難息肉則有2成左右是惡性可能,不可不慎。醫學的進步使過去必須要切除腸段的手術如今可以透過自然孔洞就能治療,所以民眾更要保有健康意識,50歲以上是大腸直腸癌的好發族群,因此50至75歲的民眾可享政府2年1次的糞便篩檢,若有陽性則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痔瘡的出血是黏膜破損所致,大都是短暫間歇出血,若如廁出血超過2週或是大量出血,就要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原文出處

沈玉琳為好友站台 大問男性回春秘訣

沈玉琳為好友呂謹亨醫師診所開幕站台,並稱要幫好哥兒們諮詢攝護腺肥大問題,「平常葷素不忌超敢講,但碰到這種問題每個都噤聲」,呂謹亨也分享泌尿科會遇到各式各樣特別案例,這也是他喜歡泌尿科的原因之一。 呂謹亨表示難忘經驗很多,像是取過51顆入珠,GG就像一根苦瓜的案例,以及看過長滿菜花、真的很像一朵花椰菜的生殖器,另外很多中老年男性,面對更年期常常容易疲倦,性功能變差,睡眠品質不好,憂鬱,情緒不穩定等,檢查之後才發現是睪固酮不足。 而沈玉琳步入中年,他直說更年期應該都被歡樂心情蓋過去,睡眠不好脾氣暴躁都沒發生過,壞心情用正能量來面對,要常保樂觀,今天難關不會過、明天也不一定會過,因此煩惱不過夜,也不要自尋煩惱,是面對更年期的調適之道。

7旬婦舌痛半年不癒 竟感染山羊葡萄球菌

一名70歲女性,5年前退休後,買了一塊山坡地,放牧了一大群山羊。自半年前某日起,開始覺得舌頭緊緊的,隱隱作痛,連帶著口腔其他部位也跟著麻麻刺刺的,好像剛被熱湯燙到,奇怪的是,進餐時卻沒有症狀。起初以為是感染COVID-19,但快篩陰性。以為是口腔炎或牙周病所致,天天使用漱口水。也以為是某種維生素缺乏,天天服用過綜合維他命。後來,連咽喉也跟著麻痛,蔓延到頸部,開始不定期口服止痛藥。 收治該患者的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主治醫師陳建志表示,患者就醫時,經檢查發現她口腔黏膜紅腫,舌面上舌苔很厚,上面有一點分泌物,取了檢體,進行細菌培養。兩周後,報告是山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prae),對於市面上所有抗生素均呈現感受性(無法抵抗抗生素),原來是罹患了慢性細菌感染性舌炎,這在公共衛生進步的現代,頗為罕見。 陳建志醫師指出,山羊葡萄球菌原是山羊皮膚上的正常微生物,偶而會透過傷口,感染山羊乳腺。倘若人類經常碰觸山羊,在未清潔雙手的狀況下,直接碰觸口鼻,或直接拿食物來吃,病菌趁機感染黏膜,深入皮下,逐漸擴展到整個口腔。 陳建志醫師說,染病後舌頭為了抵抗感染,大量分泌角質,舌苔變厚。倘若患者身體免疫力低下,例如糖尿病、肝病、癌症或營養不良,恐繼續演變成全身性骨骼和關節的感染,也可能引發敗血症,嚴重可能致命。 此病治療,須根據細菌培養結果,給予適當抗生素,持續服用至少兩周,要一鼓作氣,不可隨便斷藥,必要時得靜脈注射,以免衍生抗藥性。 陳建志醫強調,需注意的是,胃食道逆流或上呼吸道過敏,也會引起舌頭發炎,引發疼痛。唾液腺炎、中耳炎、扁桃腺炎及顳顎關節炎,同樣會刺激三叉神經下頷支,感覺訊號傳進大腦,使人以為同為三叉神經下頷支所支配之舌頭及口腔在疼痛,稱之為牽連性神經痛,很像帶狀皰疹後的三叉神經痛,宜先正確就醫,莫長期盲目服用止痛藥。 原文出處

出血型中風險釀失能 ROSA機器人手術抽除血塊

47歲的鄭先生在去年10月下旬出現莫名持續頭暈及嘔吐的症狀,甚至頭暈目眩跌倒,儘管當時有去醫院檢查,卻無診斷出任何異常,10月底時突然出現左上肢無力偏癱、說話口齒不清等症狀,所幸當時正在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看診,醫護人員察覺異狀後立刻送鄭先生去急診,緊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發現是出血性腦中風,會診神經外科並轉入加護病房,經處置後,於11月中順利出院。 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顯中表示,鄭先生為自發性出血性腦中風,經電腦斷層檢查,本次出血位置在腦部基底核區域,血塊大小雖不需要緊急開刀,但仍持續對腦組織造成壓迫,與家屬溝通討論後,決定先用降腦壓及降血壓藥物控制,並於11月1日進行ROSA機器人立體定位血塊抽吸手術,在機器人精準定位的輔助下,順利抽出血塊。兩天後鄭先生的上肢功能就逐漸恢復,講話口齒也變清晰,並於11月21日順利出院,開始展開復健療程,1月底時可自行至診間回診,如今恢復狀況相當良好。 陳顯中醫師指出,在台灣,腦中風大致可分為出血性與梗塞性兩種,其中出血性的占比約莫三成,依病人出血大小、損傷區域會有相對應的治療策略,但主要還是在血壓及腦壓控制,減少再出血的機會,而腦傷嚴重程度、後遺症也因此有所不同,因此,後續三至六個月的黃金治療期間也得持續復健。 陳顯中醫師表示,鄭先生屬於高血壓性腦出血,是最常見自發性腦出血的主因,與本身體質,或血壓控制不佳相關,初步判斷,早先的頭暈、嘔吐也可能與血壓控制不當有關,這次手術能順利完成並在短時間內復原良好,真的相當幸運,也建議鄭先生務必遵守醫囑控制血壓,避免二次中風。 根據統計,腦血管疾病長年盤據十大死因前段班,也是國人失能的主因,平均每年奪走一萬人的性命,也同時影響著無數的家庭,為避免陷入「一人中風、全家發瘋」的窘境,雙和醫院呼籲,民眾除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有問題快打119」的口訣來提升對腦中風的警覺外,更得重視自身健康,從防止腦中風發生做起。雖然腦中風往往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但卻能透過維持健康、規律的生活型態來預防,實行「少油、少鹽、少菸酒、多運動」,有三高病人要定時服藥及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等,家中如有相關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有長期頭痛、頭暈或其他神經學症狀,建議前往神經外科門診接受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