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K金大王」胡楚南 經商之魂在誠信

2016-03-28
来源:香港商報
  立身處世,當應誠信為本,誠信是商人經商的靈魂。生於珠寶世家的胡楚南經營的胡良利(萬益)珠寶行,是行內經營K金的老字號,在他接手掌管的四十多年時間裏,生意更是蒸蒸日上。近年他主張轉型、大力搶攻鑽石珠寶市場,與筆者談起生意經不離「誠信」二字,或許正正是因為他如此謙厚守信的性格,才會贏得各界的尊重。
 
  文:鄭曼婷 部分圖片:麥鈞傑
 
胡楚南個人簡介
 
  建立信譽贏信任
 
  提起黃金買賣,在香港幾乎無人不認識胡楚南。年過七十的他,祖籍潮州,一百年前家族便以「胡良利」字號在家鄉經營金舖。他從1967年創辦香港胡良利萬益珠寶行,經營K金的生意,至今有49年,胡楚南謂「胡良利」是曾祖父的名字。胡楚南1962年來港發展,在珠寶廠做學徒,由低做起,送貨、打掃一腳踢:「做人最緊要不怕辛苦,我爺爺時常教誨做生意信譽第一,『有借早還,再借不難。』」創業初期依靠親友幫襯,得到銀行及供應商信任,生意愈做愈大:「以前借錢以日息計,賺到錢你提早還,既減輕借貸利息的支出,也可贏得銀號與供應商的信任。」理財有道,言而有信,胡良利(萬益)珠寶行很快便在業界打穩根基,香港不少金行都是其客戶。現時旗下公司分別設立於香港、上海和加拿大,主要從事意大利金飾、鑽石批發及鑲嵌珠寶首飾生意,銷售市場遍布全球,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K金和鑽石批發商,因此胡楚南也被稱為「K金大王」。
 
 
 
  具親和力人脈廣
 
  與胡楚南做訪問是件樂事,西裝筆挺的他,活力十足,完全讓人猜不出年齡,甫見面即興奮地帶筆者參觀他的辦公室、介紹他的鑽石黃金產品,言行舉止間散發平易近人的親和力,加上他那常常掛在臉上的親切笑容,讓任何人與他交談都輕鬆自如。這也許與他長年職場上打拼,集聚無數的人脈有關,看他的名片,密密麻麻印了逾五十個現任及歷任職銜,由上海市政協委員,到學院名譽教授也羅列,他笑言這是重要資產:「生意人最講求誠信和人脈,識人好過識錢,現在K金生意已經很成熟,轉攻大粒的鑽石市場,賣點是批發價做熟客生意。每粒鑽石動輒就幾百萬元,買賣雙方只講一個『信』字,誠信就是一間公司的金漆招牌,在國內我們也有很多大客戶,大家也是因我們這個老字號來的。」誠信讓他的事業蒸蒸日上,而一顆凝聚公司上下的熱誠之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成功靠經商三寶
 
  胡楚南在訪問中曾多次強調員工如手足:「做生意有三寶,前面提到誠信和人脈,那麼接下來的最後一寶就是員工的歸屬感。公司每年都會按百分比將盈利分給員工,大家做得開心,工作自然更投入。」近年,胡楚南已將公司交由二兒媳管理,退下火線的他坦言退而不休,主要負責財政和行政:「我現在每天還是會返回公司,除了與老客戶閒談,透過自己的人脈網絡為公司拉生意,還會負責做一些公司周年晚會、抽獎等幕後活動,這樣士氣上來了,大家工作也就更賣力。」
 
 
  熱心內地教育事業
 
  胡楚南也十分熱心內地的文化教育,早於1985年就捐款在家鄉朝陽興辦中學;從八十年代起更是相繼在多個城市設立獎學金,資助內地的教育事業,最為人廣傳的是1995年捐款五百萬元發起設立「全國優秀大學生獎金」,獎勵從全國三好學生中評選出來的「十佳百優」學生。此外,他還曾為新疆和田地區打造水井,改善食水困難的問題;前往內蒙古邊遠鄉間為白內障患者送贈醫藥。這一切善行都印證了胡楚南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參加公益,識人好過識錢。可能你有好多錢但未必件件事都是你想做的,雖然我錢不是多,但可以做我認為有意義的事,就已經過得很滿足了。」
 
 
  兒女若成功 人生才圓滿
 
  集團發展踏入49年,早於年前退休的胡楚南,特別欽點二媳婦作為接班人,掌管其在港的事業王國,將一生的心血傳承下去。十分注重培育下一代的他,育有五名子女,長子及次子都讀過鑽石相關的課程,近年長子在上海協助公司發展鑽石批發業務,二兒子為銀行副總裁,三女兒畢業於哈佛大學,現為專科醫生,四兒子為知名電視臺上海辦事處的副總經理,小女兒則是世界名牌的管理層人士,各有成就。談起孩子成才,胡楚南臉上不禁露出欣慰:「三個兒子兩個女兒,我都要求他們自食其力,如今各有一番事業,令我感到很開心,很滿足!」他還感言這一切歸功於胡太太自小對孩子的培育:「我常常說我老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之一,另外兩位是我媽媽及外婆。我長年在外打拼事業,很感謝她默默為這個家付出,把孩子帶得這麼好。」問他現時將公司交由媳婦打理,可會遇上意見不合之時?他指年輕人總有新想法:「我們這一代確實有些想法是落伍了,年輕人有創意,為公司注入活力是好事,就算遇到什麼爭執的地方,大家多溝通就可以,你把道理講出來,是對的就獲支持。市場上的交給她,我盡情享受家庭樂,兒女若成功,人生才圓滿。」如此溫馨融洽的家庭,確實讓人稱羨。
 
 
  弘揚中國舞蹈藝術
 
  胡楚南的K金、鑽石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卻沒忘記「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在商場中長袖善舞,在社會服務中熱心有加。酷愛舞蹈的他,在舞蹈藝術的推廣上不遺餘力。早年任香港舞蹈總會會長期間,為了推動舞蹈事業發展及促進內地和香港的藝術交流,曾資助全國桃李盃舞蹈比賽、文化部全國舞蹈比賽及多次安排內地舞團赴港演出。他更是首個提出要建立中國舞考試制度的人,開創了先河。他笑謂自己雖不太會跳舞,但卻很喜歡看舞蹈藝術表演:「我希望盡自己的能力給予舞蹈界一些支持,讓舞蹈藝術發揚光大。」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