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等於庸才?我的通才路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最近有個年輕人問我一個問題,我啞口無言,唯有支吾以對,答了等於沒回答。
這問題表面簡單,其實非常複雜:應該做專才抑或通才?
對於年輕人,這是重要抉擇,讀書時專注某領域,愈專愈好,累積深度知識,畢業後,前景應該最好。

我就讀的大學,有一門學系特別吃香,叫Actuarial Science,中文是精算學,主要事業出路是加入保險公司。我記得大學標榜精算學系畢業生的起薪點,及畢業後五年和十年的平均薪金,都比其他學系畢業生高一截。過去三十年我觀察的職場,專才較受重視,得到的機會較多,待遇較好。在21世紀網絡年代,專才更領風騷,軟件公司不只請人寫code,而是識寫某種code的年輕人。

企管人都是自私的,找到個能幹的專才,最不想聽到,是專才想試新東西。企管人千方百計,勸誘專才不要花心,做好眼前工作,例如重賞之下,必有知足的專才。企管人口說提供多元發展機會予員工,但心裏知道有例外,有些專才不能動,求神拜佛專才從一而終。因此,專才供求兩旺。

重專才的傳統根深柢固,香港人有句話:「周身刀,無張利」,英文有相同的諺語:Jack of all trades,master of none。專才不一定須成為什麼「師」,能夠證明在某方面擁有過人的知識和經驗,代表職場的全球通行證。特別是年輕人,經驗尚淺,樣樣知一點彷彿等於什麼也不知,通才是庸才的同義詞。父母對子女讀書和就業的意見,大都是做個專才。

矛盾的地方是,我們心裏知道真正出人頭地者一定是通才。領導者例如CEO的特點是夠全面,只懂一招,不管鑽研多深,很難爬上高位。最後勝利者是通才,但勝出的路途不明確,大部分人認為通才是偶然之下誕生的產品,無心插柳成為通才型領導者。因此,較穩妥的事業軌道是以專才行先。給予年輕人職場貼士,最不會錯是先打下某領域根基,老實做個專才,然後看際遇把握機會發展成為通才。

我是一個徹底的通才,不是刻意安排,但際遇帶我行一條三十年通才路。我就讀的加拿大大學,最出名學系是工商管理,提起工商管理,大部分人即時想到MBA,但這間大學最注重卻是undergrad學位。課程設計是大雜燴,鼓勵學生選讀不同科目,很少必修科目,確保學生的通才身份。畢業之後,問題開始出現,這個學位在加拿大的確出名,但香港知道的人不多,求職的時候,僱主心裏疑惑:工商管理畢業究竟識乜?答案是樣樣識一點點,炒埋唔夠一碟。大學剛畢業,個個人都係半桶水,所謂專才,也專極有限,不過我的情況不同,拿着undergrad工商管理學位闖蕩江湖,我只能做通才,或「扮」做通才。

畢業後十多年的職場生涯,大部分在投行度過,特別之處是,投行是最注重專才的地方。設計金融產品,參與者可能是數學或物理博士,投行針對性招攬最合適的人才。例如投行為了尋找心理質素高的交易員,大膽招聘精英運動員,出發點是,交易技術有得學,但管理情緒難學,因此轉而找現成的情緒管理高手。在一群群專才之中,樣樣懂一點點的我,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怎樣把「樣樣懂一點點」變為競爭優勢?先要說故事。初出道時參與證券買賣,客戶是基金經理,我留意到一位上了年紀的經紀,每朝講一個很長時間的電話,他拿着一份報紙像是讀報紙內容。客戶自己懂得看報紙,不需其他人讀,更奇怪的是原來是同一位客戶,這個人以「惡」見稱,開會時他覺得對方無料,無禮至起身離開。這樣難服侍的惡客竟然每朝聽老經紀讀報紙,箇中原因啟發了我的通才路。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我從來沒問老經紀真正原因),第一個是唔知點解,可能是惡客特別喜歡老經紀的聲線,習慣每朝聽到同一把聲,猶如聽收音機,或可能是人夾人緣,他們之間有特別的連繫。沒法解釋,也不用解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包含着說不清的變數。我學到在叻人之中,斟茶灌水行不通,建立人際關係需要較高層次的技巧。我認為這種技巧的前提,是自覺,知彼之前需知己。你不喜歡熱鬧,逼自己嘻嘻哈哈,不會做得好,也不能長期做下去,不如不做。當然不是只顧自己,誠實地了解自己,留意身邊人的行為舉止,發揮自己所長,找出與其他人的共通點,會發現曹操也有知心友,讀報紙也有人聽。

第二個原因是,老經紀不是讀報紙,還加插自己的看法。新聞不是由老經紀採訪,也不是由他第一手報道,但經過他的解讀,變成「獨家」新聞。惡客想聽到的,是老經紀怎看。惡客自己已有看法,如發現老經紀的看法跟自己的相同,代表一種確認;看法不同的話,互相辯論後可能有新看法。公司宣布業績倒退,列出的原因所有人看到,如果有人指出,公司最近換了CEO,新CEO上一份工也使出同一招,上任後第一年重手大掃除,盤數有咁差做到咁差,把虧損的責任歸咎於上一手,之後一年業績立即大躍進。如果有人這樣說,我一定會多看一眼。

世事雜而亂,懂得給予事情適當的情景(指出業績倒退包含不正常虧損),及懂得串連恍似不相關的事情(CEO的上一份工),代表着寶貴的價值。給予情景(context)和串連是通才的強項,因為通才「樣樣懂一點點」,並且在意這一點點的意義。通才接受世事的無常,上次可行,不代表今次可行,不可行便需另想辦法,不把自己困在同一地方。通才願意聆聽,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懂的事情太多。

專才和通才都擁有同等成功的機會,例如不少保險公司CEO出身精算師,上位路途或不同。年輕人或者不用過分考慮,刻意經營可能敵不過緣分的力量,隨着機會找自己的方向。以我為例,三十年來,我抗拒每一個深造專業知識的機會,表面原因是懶,沒時間,真正原因是我認為不需要,有時間的話,我寧願關心世界多一點點,吸收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進一步擴闊給予情景和串連的能力。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我的通才路」,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香港01》周報革新號改版蛻變!更多精彩內容,敬請留意:按此訂閱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