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马思聪归葬广州
发布时间:2007-12-14 12:37:28


马思聪


马之庸回忆起堂叔马思聪当年的往事。本报记者张骏摄


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从左至右)。资料图片

  马思聪(1912-1987)

 

  广东海丰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1923年和1931年两度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和作曲。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演出和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7年1月携家人出走香港,后长期旅居美国。1987年5月,病逝于美国费城。1984年国家公开为马思聪的所谓“叛国投敌案”平反。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思乡曲》。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举目回望四野苍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咦啊想家乡。

 

  ―――1937年马思聪创作了不朽名作《思乡曲》

 

  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

 

  ……

 

  去年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成了逃亡者,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

 

  ―――马思聪到美国后,发表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讲话

 

  40年前,不堪“文革”迫害,马思聪冒险从广州“出逃”经香港远赴美国;20年客居他乡,创作了《思乡曲》的音乐家满怀乡愁与世长辞;今天他的骨灰终于回到了祖国,将长眠于白云山麓。

 

  被称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的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的骨灰,昨晚从美国起运,在其亲属及广州市政府特派代表的护送下,今天将抵达广州,14日将葬于广州白云山麓。与马思聪骨灰一起归国的还有其夫人王慕理的骨灰。美国当地时间上周日下午2时,费城华盛顿公墓举行了起陵仪式,中国驻美使馆官员到场送行。

 

  收到“平反”信才知背负“叛国”名

 

  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谈马思聪骨灰回国内幕

 

  “现在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昨晚,马先生的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的副会长马之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国一直是马思聪的心愿,此次,年逾60的马如龙专门从美国护送父亲马思聪的骨灰回国,并将归葬于白云山麓,“这样可以让他与祖国的山水更加亲近。”

 

  为乡民办小提琴独奏会

 

  马之庸是马思聪的堂侄女,定居广州。这位70岁高龄的老人的客厅摆着一张马思聪拉小提琴的照片,她翻出马思聪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向我们逐一介绍:“这是他上世纪60年代在广州的照片、这是他们夫妇在美国的照片……”

 

  马之庸说,马思聪在国内时一直致力于普及小提琴,提倡西洋乐器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东西,为此,他不仅在大城市演出,还踏遍了新会、汕尾等广东小城。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马思聪带着夫人和学生回到家乡海丰,当时年仅8岁的马之庸经常可以听到马思聪应当地乡民要求而上演的“小提琴独奏会”。“他一直都坚持,通过民众检验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几十亲戚遭牵连入狱

 

  尽管马思聪一直都有回国的心愿,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几次邀请都没有促成他回国。“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国内还不够稳定,而且他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搁置了。”马之庸说,“文革”期间的经历给马思聪带来巨大的创伤和阴影。

 

  “文革”期间,马思聪不堪忍受折磨,在亲戚帮助下于1967年从香港奔赴美国。马思聪离国后,亲戚中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此事波及面之广,令马之庸至今谈起仍然愤慨。

 

  “他走了后,兄弟姐妹都被隔离审查了。夫人王慕理一家更惨,哥哥弟弟都被抓去坐牢……”马之庸当年30多岁,在广播电台工作,不知情的她也遭到隔离审查,被调到麻袋场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原单位。而在那十多年间,她及国内的亲戚都和马思聪失去了联系,直到电视上播出马思聪获平反的新闻。

 

  马之庸说,马思聪获得平反后,国内当时的音协主席和领导写信向他道贺,他在回信时说“我是收到信才知道自己有投敌叛国的罪名”,他在信中表示庆幸大家都还健在,并表示自己“适当的时候会回国”。1985年年初二,马思聪会见自己获得平反后、第一个前去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时,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19年啊!

 

  可是,马思聪等待的回国“适当时候”并没有“出现”。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6岁。

 

  国务院做“推手”助回葬故乡

 

  2006年,国内一访问团来到美国,其中有位国内音乐杂志的负责人于庆新,他与马思聪妹妹的女婿曾是同学。在马氏后人陪同下,于庆新特意前往拜谒马思聪先生的陵墓,并提出:马思聪先生是中国伟大的音乐家,何不让马思聪先生的骨灰“回去”?

 

  家人经过商量,接受了他的建议。马思聪先生唯一的儿子马如龙,委托于庆新回国后全权代表处理这件事情。于庆新回到北京,以马如龙的名义,向有关方面提出马思聪先生骨灰回国安葬事宜。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对此信作出批示:请文化部研办。文化部随后决定由广州市负责该事宜,广州表示热情欢迎,并积极进行联系,文化局的领导还亲自到北京洽谈。

 

  马之庸说,虽然马思聪生前没有留下关于“死后骨灰要回国”这样的遗言,因为家族、子女,包括马思聪先生本人,当时都没有想到会上了手术台就“下不来了”,但他生前一直在准备着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现在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马之庸说,此次,年逾60的儿子马如龙专门从美国护送马思聪的骨灰回国,让他归葬于白云山麓,“这样可以让他与祖国的山水更加亲近。”

 

  希望海丰家乡人理解

 

  此次,马思聪唯一的儿子马如龙在几十位亲戚的陪同下护送父亲骨灰回国。这也是马如龙第一次返回祖国大陆。马之庸介绍,马思聪归葬广州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学生及亲朋好友都打来电话要求参加活动,送花篮等等。

 

  为什么不把马思聪安葬于家乡海丰呢?马之庸笑着解释,家属考虑到广州比较合适。因为马思聪生前在广州的音乐活动很多,小时候在广州上学,留学回来也经常在广州演奏,与广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加上广州是中心城市,交通方便,各地来悼念的人也多,希望家乡人能够理解。

 

  马思聪将长眠白云山麓

 

  本报讯 昨日记者了解到,广州拟参照“星海园”的做法,在白云山风景区辟建“马思聪纪念园”,并设置雕塑及纪念碑,在其周边形成一个纪念性公园。

 

  在第六届金钟奖举行期间,还将举行一系列纪念马思聪的纪念活动。12月14日(本周五)将成为今年金钟奖的“马思聪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马思聪全集》首发式。此后,将举行马思聪纪念雕塑揭幕仪式。当晚,由深圳交响乐团、广州合唱团和广州少年宫合唱团演出的马思聪作品音乐会将在星海音乐厅举行。

 

  12月15日,马思聪研究会常务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汪毓和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一场马思聪作品赏析会。《马思聪全集》是中国第一部最为全面和权威的马思聪研究著作,由广州市艺术博物院与中央音乐学院携手合作出版。

 

  ■链接 马思聪的广州缘

 

  马思聪与广州有着深厚渊源:6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广州培正中学附小读书,初显音乐天赋。

 

  1930年从法国学习归来后在广州、北京等地演奏小提琴被誉为“神童”。随后在广州,受聘于欧阳予倩领导的广东戏剧研究所;1932年,马思聪与朋友陈洪在广州惠福东路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出任院长;1967年1月15日夜9时,马思聪一家四口,乘船驶出广州黄埔港,由香港过境到美国度过余生。

 

  2001年,在时任广州市市长林树森的指示下,及马思聪侄女、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的极力推荐下,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决定将父亲的重要遗物赠送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并同意在该院建立马思聪纪念馆。

 

  采写:本报记者 方夷敏 许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