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週報

登上台灣最大集團 蔡明忠的11兆富邦王國,能靠一枚mo幣數位轉型?

【百年企業進化論】你看球賽、使用Line Pay、繳學費,背後都可能有富邦影子。這個總客戶數超過台灣人口、總資產全台第一的集團龍頭,數位轉型卻跌跌撞撞。蔡明忠終於找到方向,mo幣為何重要?

富邦-台灣大哥大-momo-蔡明忠-mo幣 甫接下momo董事長的蔡明忠,要加速利用mo幣打造富邦集團生態圈。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其他

「同業一定很慶幸,我們現在還沒找到一個方法,好好利用富邦集團的數位資源,」台灣大與momo董事長,富邦集團大家長蔡明忠去年底接受《天下》專訪時說。

富邦是擁有最多台灣人生活數據的企業集團之一。

金融業起家,擁有證券、銀行、人壽、投信、產險,是台灣最齊全的金融百貨;之後拿下電信二哥台灣大哥大、成立momo、入股Line Bank,買下棒球隊、籃球隊。

就連去新莊棒球場看球賽、申辦Disney+、用Line Pay跟朋友分帳、在momo上買衛生紙、台北市民上網繳學費,背後統統都有富邦的影子。

富邦集團總客戶數已經超過全台灣人口,高達4000多萬人。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2020年富邦蔡家以總資產11兆,超越蟬聯30年榜首的國泰霖園蔡家,成為台灣集團新龍頭。

儘管自稱還沒有找到方法,但過去7年,富邦摸索數位轉型之路,仍深具啟發。

階段1:認知主管機關的天條

事實上,蔡明忠與弟弟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是台灣很早就有金融百貨概念的人。1990年代,台灣逐步開放金融業執照,富邦全部申請,背後邏輯就是跨業綜效,一站式服務客戶。

當大數據成為顯學,富邦幾乎與國泰同期,在金控設立轉型辦公室。2015年,還主管金控的蔡明忠,在金控成立創新科技辦公室(後改為創新科技處)。

廣告

他找上工研院,打算把包括電信、電商等集團所有客戶的數據去識別化,嘗試做數據整合。最後卻因金管會不准跨公司的數據合作,以失敗告終。

蔡明忠詮釋自己的失敗,他抱怨道,數位轉型很多事要由上而下,決策者要去推動。但產金分離,決策者不能共同決策,集團就很難做到跨業數據流通。

不過抱怨歸抱怨,親近蔡明忠的友人觀察,這些年蔡明忠已經學到,產金分離是政府監管的天條,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不會撤回,因此富邦不能再做擦邊球的事。因為公司治理不長治久安,就做不出大事。

4年前,蔡明忠離開富邦金控副董事長的位置,專任台灣大哥大董事長。富邦集團的數位轉型就此電信、金控各走各的路。

廣告

「電信和金控是完全不一樣的產業,分工談不上,而是在合規的情形下,從事業務合作,」富邦金控總經理韓蔚廷保守形容。

富邦金控總經理韓蔚廷認為,在產金分離原則下,集團內仍可業務合作。(黃明堂攝)

「分道揚鑣」不見得壞。一位本土金控前數金長認為,富邦與許多金融家族最大的不同是,集團下每個事業都很大,銀行未必是集團集中資源投入轉型的重點。透過銀行去支援集團其他事業,可能更重要。

階段2:數據人才進業務打仗

加上富邦的組織文化,一直有外部新血加入,內部競爭意識較強。不像國泰、玉山組織凝聚力強,甚至為了大局,各部門或子公司願意犧牲自己,較可能集體作戰。

不同於國泰金控以數數發為核心,研發後,下放到子公司運用,富邦就連金控下的事業,也由各子公司獨自研發,進行數位轉型。

廣告

從人事安排就可以看出兩大金控發展的差異。國泰的數位研發大腦——金控數數發有700多人,富邦金控的創科處則只有12人。讓蔡明忠苦等2年的大數據人才陳傑豪,擺在北富銀當數位長。

「大董問我在哪裡能發揮得最好,我說你的砲台在哪裡,我就去那裡,」陳傑豪回憶。砲台是指,數據最多、生意最多、客戶互動頻率最高的地方。

2020年底進入富邦集團的陳傑豪,曾在美國連續創業、服務過阿里巴巴、騰訊、LVMH等國際大客戶,自己會寫軟體、也懂大數據。

他進入富邦立刻上戰場,「透過AI、大數據,把7000人run起來像是有2萬人,」陳傑豪的使命很簡潔,就是用數據驅動生意。

廣告

陳傑豪舉例,北富銀有700萬名客戶,併入日盛,客戶超過1000萬,但理專只服務80萬人,透過網銀、行動銀行等服務的客戶,也不超過200萬,代表還有700多萬客戶還沒被好好服務。未來要借重數據,擴大理專和數位服務的能量。

銀行總部13樓是數位金融部門,供員工交流的吧檯區掛著一面數據牆,每家分行的來客數、客戶在數位平台停留的時間、每位客戶跟銀行在不同產品的往來或金額,都一目了然。

可以有這些數據,得力於銀行換了核心系統,替數據應用打下地基。

陳傑豪指出,老舊的銀行資訊系統,常常因為周邊系統太多,找資料不易。即使找到,受限於資料格式不同,無法運用,根本沒辦法做好營運。

廣告

例如,明明同一個客戶,但他辦信用卡有一個信用評級,辦房貸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信用評級,因為資料在不同系統,無法整合。系統升級後,每個人在富邦就只有一個評級。

透過掌握和分析數據,對客戶有更多了解,出發點就是要貫徹客戶思維(customer center-oriented)。

多數企業談數位轉型,往往偏重數據與科技建置,但數據要驅動生意,需要組織、文化配合。

有中國互聯網金融背景的程耀輝,把客戶思維帶進北富銀。

北富銀總經理程耀輝(中)開會時會留個空位,說那就是客戶,提醒同仁從客戶角度思考。右2為數位長陳傑豪。(黃明堂攝)

2017年接任北富銀總經理,程耀輝的會議桌上,常常留一個空位,那是「客戶」的位置。他解釋,每當開會討論沒答案時,他會說,聽聽客戶的想法,這時大家才會發覺,已經把客戶給忘了。

跟程耀輝開會的成員也變了。過去總經理大部份時間跟處級主管開會,但過去兩年,程耀輝更常跟總督導開會,包括管創新業務的周郭傑、管資訊的張志清、管數據策略的陳傑豪和行銷長吳薏菱。

程耀輝解釋,北富銀有60多個處,對業務都很熟,負責做好每天的營運,但總督導比較像任務導向,隨著客戶需求變化,機動調整工作任務,「去管三不管地帶,」他形容。

譬如,北富銀有30萬薪轉戶,過去歸在企金。企金的客戶關係經理,服務對象是企業財務長,個金則服務每天走進分行的客人,但30萬薪轉戶要什麼?卻沒有去思考、管理。

程耀輝一發現這個客戶關係的管理漏洞,就點名總督導負責。現在富邦有一組團隊,會根據客戶往來數據、每家公司人資需求,提供客製化的薪轉戶優惠,例如高階主管可享受房產稅務健檢的服務。

階段3:mo幣改善電信笨水管

在電信與電商這一端,富邦集團也慢慢發展出跨售的數位觸媒——momo幣(簡稱mo幣)。

6月,蔡明忠出任momo董事長,「我不是吃飽沒事幹,兼任兩家公司董事長,可以把公司綜效發揮出來,兩邊股東都會更開心,」蔡明忠在台灣大股東會說。

前台灣大獨董、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黃日燦大膽推測,蔡明忠御駕親征,就是要大力推展mo幣。因為「長期以來,不只蔡明忠、林之晨,連董事會都覺得mo幣推進不如預期,台灣大和momo連結太淺,」黃日燦解釋。

源自momo電商發給用戶的紅利金,改名mo幣後,為什麼現在變這麼重要?

這跟集團轉型策略有關。台灣大要擺脫電信業「笨水管」的命運,正在集中資源壯大子公司momo。mo幣則化身整合集團資源的鑰匙,成為各子公司不同產品、市場、消費者間的潤滑劑。

「我對mo幣期待很深,利用它串聯富邦的生態圈,甚至推展到其他生態圈,」蔡明忠說。

2019年,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上任,要讓電商與科技事業佔台灣大收入過半,超越傳統通話與數據服務,讓台灣大「數位升級」是他的目標。

林之晨也肩負兩大跨售指標,一個是增加集團的總客戶數,另一個是提升集團跨售客戶的比例,意思是不只要做廣,也要做深。聯手momo的「mo幣多」專案,就是貫穿富邦集團的工具。

昔日風光的電信業,近年隨著通訊軟體普及,通話費等傳統收入被侵蝕;加上投資金額愈來愈大,已經淪為基礎建設般的「笨水管」。

最年輕的電信業總經理林之晨,要幫台灣大轉骨,「mo幣多」是祕密武器之一。(黃明堂攝)

笨水管其實反映客戶的心態。因為「客戶都希望電信費繳愈少愈好,」林之晨說,這是為何傳統電信業務成長有限。

但電信用戶的特色是忠誠度高,因為綁約通常都一到兩年。透過mo幣多,只要消費者在momo買愈多,回饋mo幣愈多,就折抵電信資費愈多。

台灣大鼓勵用戶去momo消費,可以為momo帶進一批長期、忠誠客戶,momo比較不用擔心用戶流失,可專注於改善會員體驗。

而且,消費者不必增加日常花費,只是把原本在其他零售通路買的,如衛生紙、生鮮,轉移到momo購買就可以了。

推出一年多,mo幣多專案為momo電商營收貢獻約3%,林之晨預期,很快會達雙位數。

跨出集團,雞排店也能合作

儘管董事會認為進展緩慢,但林之晨認為,mo幣多不是由高層拍板定案,而是透過台灣大和momo的基層行銷同仁經過長時間綿密討論才定案。

這麼做的目的是,雙方都花了時間把細節搞清楚,從產品設計、分配行銷預算、客戶數據分析等,「如果是上面很快拍板,一定會偏向某一邊,就不會長久。」

經過奠基期,蔡明忠親征,顯然想讓mo幣進入高速成長期,擴大規模。

momo總經理谷元宏指出,下一步,mo幣將不再侷限於集團內流通,打算跨業合作,走出集團。

momo總經理谷元宏原為台灣大商務長,加入momo後,加速集團整合。(黃明堂攝)

谷元宏坦言,一開始發展mo幣,沒思考過要去外面流通,但現在認為走出集團,讓消費者有更多使用場景,才會更愛用mo幣,效益比鎖在集團內使用還好,才決定開放。

初期,會找跟集團沒有衝突的生意合作,例如雞排店、珍珠奶茶連鎖店。

「點數經濟非常依賴規模經濟,用戶數愈多、交易金額愈多,才愈容易成為強勢點數,」全盈支付總經理劉美玲解釋。

她認為,在新零售戰場,點數就是流量紅利的引擎,mo幣對momo而言,不只是經營消費者,還能吸引更多供應商加入平台,一舉數得。

富邦在集團數據整合上鎩羽而歸,如今卻摸索出,透過數位點數mo幣跨出集團的新機會。

「創新要是沒辦法規模化,都不是真正的破壞(disruptive),也不是真正的創新(innovation),」蔡明忠在接受《天下》專訪時,清楚解釋自己的理念。

他直言,發明一個app,在台灣只有幾百、幾千個用戶而已,但在大的經濟體是幾百萬個客戶。加上競爭激烈,差異化服務很難,這使得台灣的數位創新很難創造影響力。

在壁壘分明、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mo幣能不能順利走出去,還待摸索。但從集團內整合,到跨出集團、串聯新用戶,擴大數位點數王國,蔡明忠的數據長征,顯然已經找到新方向。(責任編輯:王儷華)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光林智能與AI攜手,打造淨零城市|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
【每日6元】AI x 編輯協作為你精選國際大事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