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河从屋前流过,两棵老榕树根植石阶之侧,枝蔓跨到河的对岸,一名村妇正在河中的石板上洗着衣服……这决然不是伸手可触的问题了,而是您只需看一眼,就会“走进去”,成为画中人。

这是一幅画,是福建画家黄建华从自己心灵深处“提取”的产物。这位来自闽南农村的本土画家,童年时代的乡村记忆伴随了他半个多世纪,也成为他一生创作的不竭源泉。

经过20多年的钻研打磨,黄建华的画作不仅在福建省内抢手,更拓展到海外。如今,他的“黄红蓝”画室已经成为厦门海沧艺术街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可以说,小时候自家院落信手涂鸦的那堵墙,正是他绘画艺术人生的“摇篮”。直至23岁那年,黄建华凭着对绘画事业的一腔孤勇,独闯厦门,绘画艺术人生的画卷从此展开。黄建华至此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奠定了他坚实的绘画基础。

第一次接触油画颜料,他就被深深吸引了,思想变得日渐深邃起来。往后几年,他的所有打工收入几乎都花在了绘画上。他发现,绘画并不只是单纯的画画,更是一种思想的显化,是对世间万物和人生百态的直观表达,折射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诉求。

从福建南安跑到厦门,在城市化现代文明面前,黄建华对纯朴的农村风光更加难以忘怀,也更激发起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一幅《伙伴》反映的是一位老人和他的伙伴一一狗,颇有传神的意韵。

黄建华为避免思维和风格固化,在农村题材画作基础上寻求突破。于是,他不仅把农村题材创作掌握到得心应手,更延伸至历史、经济、社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作领域。红军女战士的英雄气概、跳芭蕾舞的小姑娘,以及窗外阳光、鱼戏莲叶的美丽乡村画卷等,都在他的画布上生动地呈现出来。

今年8月底,黄建华创作了《支付方式》:一个小巷的集贸市场,只见一对中年夫妇都是双手拿着手机,准备支付菜款,一位头戴草帽的大爷默然等待着支付。黄建华以此提倡在电子支付普及的同时保留现金支付方式。他站在社会更普惠和谐的角度,通过放大观察为社会群体发声。

品读黄建华的艺术作品,总是给人这样的感受:特别的构图带来舒适的观感效果;色彩的调配加上极高的明暗对比度,视觉冲击力强;生活的烟火气与空灵感并存,既根植大地,又超越凡尘,艺术美感和愉悦享受一并袭来。

如今,年过半百的黄建华继续在水彩画中感知绘画艺术的灵动和通透,于油画中体现绘画作品的厚重和沉稳,实现了“动与静”的交响。(闫少谨)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