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古稀老人曾楚楠:潮州文化的“万金油、箍桶匠”(2)

2017年04月05日 16:13   来源:潮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曾楚楠年轻时阅读的《潮州名胜》。
曾楚楠年轻时阅读的《潮州名胜》。

  “万金油”和“箍桶匠”

  20世纪90年代,潮州文艺界异常活跃,《韩江》《潮州文艺》等杂志相继创办,给曾楚楠先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而先生命运的转折点,则是1984年调往韩文公祠任职。从此,他得以全身心投入潮州文化研究,心无旁骛地做学问。

  自1984年韩祠开始修建,曾楚楠先生就一手负责资料工作,并曾因一篇论述韩愈刺潮时州治在潮州的文章,得到国际汉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的赞赏。

  “韩愈对潮州的贡献究竟在哪些领域,潮州有多少关于韩愈的文物,韩愈的一生,等等,写一本书,把这些归纳起来。”曾楚楠先生说,从调到韩祠工作,他就一直有这样的念头。1989年,文物出版社一位总编来到韩祠参观,闻悉先生的写书计划,当场表示将亲自担任该书的责任编辑。于是,先生坚定信心,加紧搜集资料、撰写书稿。

  1993年,《韩愈在潮州》初版付梓,比较系统地述评韩愈刺潮期间的作为,介绍潮人缅怀韩愈的文物胜迹、历代评论韩愈治潮的有关文献等,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并由饶宗颐先生题写书名。时至今日,对于韩学研究者来说,这仍是一本绕不开的“必读”书籍。

  此后20多年来,曾楚楠先生在潮州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海中遨游,研究门类越来越多,工夫茶,名物絮语,潮州胜概,历史迷踪,古诗词……他先后担任潮州市韩愈纪念馆馆长、潮州市博物馆馆长、潮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顾问、潮州诗社社长等职务,出版《莲山诗集点注》《潮州广济桥》《拙庵芜稿》《拙庵论潮丛稿》《潮州胜概》等专著,主编《潮州文史资料》《潮州诗词》等刊物40多册,参与饶宗颐先生总纂的《潮州志补编》整理出版工作。其中《莲山诗集点注》一书,编纂工作前后历时3年,将明代潮州著名诗人陈衍虞的诗作进行系统整理点注,无论对潮州文化还是中国诗史研究而言,均具有格外重大的意义。

  谈到做学问,曾楚楠先生为自己总结出两个词——“万金油”和“箍桶匠”。“万金油就是门类多,海阔天空无限制,只要感兴趣就做下去,杂家一个。箍桶就是对零碎材料、已有的成果兼收并蓄,将其系统化,变成相对比较完整的课题。”采访即将结束时,先生再次强调,“在做学问时,去伪存真,我始终看重。”

  记者手记

  爱较真的“文化扫地僧”

  《最是寻常油遭粿》发表后的第二天,仿佛预感一般,当电话响起,一看是曾楚楠老师的来电,我便想,还是有问题了,“您好,曾老师,来批评我?”

  果然是因为“油遭粿”三字。他说,以你们记者的身份,在《潮州日报》发表,怕其他人会跟风,所以不得不说。

  他当孩子时是称为“油枣(一声)粿”的。因这东西不似北方的大块头,外形又像枣,称油枣粿。且枣粿在史书中亦有记载。

  连声感谢后,放下电话,心中仍觉十分温暖。同时懊悔前几天对这字存疑想打电话向他请教时,怕给他添麻烦,自认能自圆其说,且觉得是写美食的,关系不大,就交稿了。

  对比曾老师,我们对文字真是“太随意”了。

  忘了第一次认识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似乎自踏入潮州新闻界始,便知他是潮州文化的“活化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陪同一位客人参观潮州。游览至陶瓷博物馆时,客人对着墙上的一篇介绍文字发问:为什么说这里是海滨邹鲁?我简直要发笑了——这很简单啊,就是指这里文化底蕴好啊。“这我知道,可潮州跟孔孟有什么关系?这说法有什么出处?”碰到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陪同的一群人都被问住了。怎么办?万分尴尬中,我忽然想起曾楚楠老师,当即拨通电话。我这边刚转述完问题,电话那边已传来老先生沉稳的声音:宋真宗年间,宰相陈尧佐在《送王生及第归潮阳》诗称:“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依样告知客人,他开心地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解开我的疑问了。”

  他是潮州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历史掌故,名流贤达,名胜古迹,方言俗语,大都在他脑海中。听同事讲,他对潮州菜也十分在行,不仅懂得品味,且做得一手好菜……所以大凡与潮州文化有关的问题,找他,总能迎刃而解。但也没少受他批评,有一次,把潮州建制时间写成1600多年,老先生郑重其事地打电话过来纠正——潮州建制历史已有2000多年。

  他一直与各种关于潮州文化的谬误斗争。“单丛茶”写成“单枞茶”,他一次次地帮人纠正过来;“工夫茶”成了“功夫茶”,他气得连连摇头。潮州的建制年代,他更是在不少场合反复澄清。他的这种较真与不变通,也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划得来吗?”我们问。他沉吟一会,说,“古人不是有句话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忽然为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感到惭愧了。实际上,这种坚持,不应是一位学者最基本的素养么?

  曾老师自称是“万金油”和“箍桶匠”,我们认真想了想,制作题目时还是把“万金油”去掉。这个年代,能当“万金油”的人或许不少,而愿意如此用心、认真、严谨地当好“箍桶匠”的,实在是少。

  蒋勋说,看到老字号的店,会令人心安。古城有曾老师这样的“文化扫地僧”,对传统文化执着的坚守,令人心安。

  总策划: 江俊英 蔡楚标   总统筹: 邢映纯

  文/本报记者 江马铎 图/本报记者 黄春生

【责任编辑:马莹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