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

MBA新闻

【MBA讲坛】余淼杰:中美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


2020年10月17日,北大国发院MBA讲坛邀请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主讲“中美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同时,北大国发院举办MBA项目宣讲会,介绍最新项目信息。

余淼杰教授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原北大国际MBA),是国内商学教育的翘楚,成立于1998年,由北大国发院运营,汇聚全球顶级商科教育资源,国际特质鲜明,同时深得北大人文底蕴,“中西合璧、知行合一”,“依国家智库、铸商界领袖”,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创者和领导者。目前,北大国发院开设两个国际MBA项目: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MBA以及北京大学—弗拉瑞克商学院MBA,每年秋季开学。


中国经济双循环背景:大变局中的新挑战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余淼杰教授以此引入这次讲座的主题,并表示,新格局与我们目前所处的大环境有关,即当前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百年一遇的疫情。这就是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背景。

关于今年的疫情情况,余淼杰教授引用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中对各国实际GDP的预测,他表示今年世界各国的经济由于新冠疫情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经济全面下滑,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所受冲击更大,而在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的增速呈现正向态势。因此,在今年的疫情中,中国经济无疑在引领着世界经济。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疫情所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预测中,呈现出各国复苏不均衡的状态。

谈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余淼杰教授提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很多,最主要的三大挑战是:中美摩擦全面升级、多边经贸合作停滞和全球价值链面临破裂。

在对挑战一“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的解读中,余淼杰教授对美国三轮五次加征关税事实进行了梳理,那么,中国出口的产品有多大程度受到美国不公平的对待?实际上,在2017年时仅仅是8.1%,2018年9月已提高至50.6%,如果没有达成贸易协议,在2019年12月将会达到96.8%。在中美经历了13轮经贸磋商后,2019年12月13日中美双方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该协议于2020年2月14日生效。

余淼杰教授针对协议内容及目前落实情况进行了解读与阐述,包括中方同意未来两年内扩大从美国进口不低于2000亿美元(在2017年的基础上,主要为解决中方贸易顺差、美方贸易逆差的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技术转让工作、允许金融服务准入,避免竞争性贬值等等。他认为,协议达成后中美经贸方面已实现初步合作,但由于疫情原因,根据上半年情况预测中国今年的进口目标任务将无法完成。中国本可以借此不可抗力因素为由暂停协议落实,但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胸怀和格局大力推进协议的落实,中方的努力也得到了美国各界的认可。自2018年以来,中美关系不断恶化,而这次的协议将成为目前中美关系“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之后,余淼杰教授还提到了过去两年他对中美贸易战的预测,这些预测后来都被证实是正确的,他补充预测道,由于中国目前的疫情已经被很好地控制,而欧美一些国家仍然疫情情况严峻,需求量增多在本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势必会选择到中国进口,因此今年下半年出口会得到改善。

第二个挑战是“多边经贸合作停滞”。目前国际上逆全球化势力抬头,全球多边经贸协调机制严重被弱化,WTO举步维艰、几近停摆。“全球价值链面临破裂”的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第三个大挑战,目前涌现出了外资中国撤资论、产业转移论,但这是否有可能或是代表未来的方向,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于对“双循环”的理解,在今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被明确指出,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句话说明,中国的优势已经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规模巨大的市场才是未来十年参与国际竞争的真正的优势。其次,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并将“逐步”变成“加快”,两字之差,也反映中美格局不断变化的真实情况。由于国际环境变化莫测,目前中国形成双循环的格局非常迫切。另外,“双循环”中的内需外需要相互促进,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代表我国要闭门造车。

中国经济发展双循环的优势

在第二部分中,余淼杰教授主要对中国经济双循环的优势进行了解读,分别是: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全产业链优势、地区产业集聚优势以及交易成本优势。

具体而言,首先,中国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优势,并且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第二,放眼全球,目前只有中国可以生产数额巨大的各类产品并实现全产业链。同时,中国存在产业聚集的现象,更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中国的劳工成本相对低、靠近销售市场、营商环境良好等等都使得中国具有极大的交易成本优势,所以外资撤离中国并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但在未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迟早会转移出中国,只是并不一定会转移到东南亚的国家,因为东南亚的劳动力市场无法容纳中国庞大的产业链,理想情况下是去有条件的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资本密集型企业一定不会转移出中国,而是会向内陆省份(中西部地区)转移。

如何落地实现中国经济“双循环”?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余淼杰教授指出“搞活中国经济内循环重在对内开放”,具体包括以下六个重点。

第一,以中性竞争原则推进要素市场化。在最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把资本、劳工、人才、土地、数据这几大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其中资本、人才、劳工都是相对比较标准化的要素。而关于土地,在文件中提到,“把基本农田以外的土地改成建设用地”,增加土地供给,主要是为了稳定房价;而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最早在今年4月的中央文件中被提出,它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贸易自由化。全面开放的新格局,重点工作是建设自由贸易区。余淼杰教授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目标,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胡焕庸线”以东城市全覆盖的特征。目前,这条线以东只有四个省份(江西、贵州、山西、吉林)没有覆盖。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个新举措,就是今年6月份出台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它分两步走,第一步是2025年实现早期收获,核心在于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第二步即2035年能够实现全面开放,重点是建立制度集成规则的创新,其中最息息相关的一点将是税收问题。

第三,以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8月5日出台了文件,提出了15点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总结了三个重点方向,第一是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第二是加快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从东部转到中西部去,第三是提升通关的便利化水平以及对外资重点项目的扶持。

第四,以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提升居民消费。主要会聚焦在三个方向: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确导向,二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三是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减税降费,保证可支配收入的上升,扩大消费;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中小微企业,减租降息,让中小微企业能够活下去,这样才能保就业、保住市场主体,也就能够促进居民扩大消费。

第五,以发展“两新一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融合。所谓“两新”,即“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一重”,即“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创新。

第六,以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五大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

关于“中国经济外循环”方面,实现外循环要重构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经济全球化没有终结,它依然是一个趋势。因为生产的地区化、贸易的全球化这一核心特征没有改变,它只是呈现了新的形态。原本是全球范围的多边合作,现在则是地区经贸合作多边机制不断加强。地区经贸合作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二是美加墨自贸区,三是全面进步泛太平洋贸易协议(CPTPP)。那么,如何构建以中国为中心节点的全球价值链?核心关键词有两个,即“数字导向”和“知识密集”。

最后,余淼杰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中美关系的几点看法。他认为,人民币的走势是将在今年美国大选之后贬值,但从长期来看三年之内人民币还是升值的,三年之后也会保持升值。第二,中美关系可能会越来越紧张,2025年中国GDP总量有望赶上美国,所以这个节点可能是中美摩擦的新顶点。第三,关于国家战略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取舍与平衡——美国工商界对华是友好的态度,但如果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工商界的商业利益就会让位于国家战略。但在未来,中美之间不可能进行热战。目前,我国的战略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应对摩擦的方式应当是“有理、有利、有节”。借用毛泽东主席的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综上,余淼杰教授用十二个字总结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即长期竞争、有限合作、力求共存。

疫情重袭之下,中国经济已在回暖,成为全球大国中表现最好的国家。虽然全球化结构与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基本方向与趋势没有改变。如优先发展数字导向、知识密集的全球价值链,中国中心节点位置可获巩固。应对越来越复杂的中美关系,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目前中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当前需要用“双循环”开好中国新发展格局,企业宜看准方向、把握大势。讲座最后,他借用丘吉尔“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这句话与到场和在线的听众共勉,鼓励大家无论现状如何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同时也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能在大变局中开“新局”。

 

嘉宾介绍

余淼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全球经济管理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家、商务部主办《国际贸易》执行主编、《长安大学学报》执行主编、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副主编、China Economic Journal 副主编。曾被联合国、亚洲发展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参事室和多个地方政府聘为专家顾问。曾被专门邀请到联合国总部做中国经济发展报告。

余淼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Economic Journal、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外顶级和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过百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时评随笔十部。

余淼杰教授的独著论文曾获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曾获全国人文社科研究最高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研究奖、全国发展经济学研究最高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第14届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五次获得全国国际贸易研究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著作《加工贸易与企业生产率》获刘诗白经济学奖、胡绳青年学术研究奖、全国贸易发展研究奖、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同时教学深得学生好评,曾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教学教材奖。为《人民日报》海外网专栏作家,时评《余淼杰谈中美贸易》《“贸”似如此》曾被评为当当、亚马逊最佳外贸畅销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