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记华东随军南下服务团在三明

e三明   阅读

  

 

194812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先后解放了南京、上海市。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从上海各大中学校招收3000名青年学生随军南下,参加解放福建,接管福建新区工作。短短的10天,223所大中学校报名人数多达7500余人,经考核审查后,录取4906人,其中分配到南下服务团2150人。连同早期组建的东南工作队340人,计2490人。实际入伍2334人。加上从老解放区来的带队干部401人,勤杂人员207人,共2942人。

南下服务团组建后,进行编队,于719日乘上海火车南下到达江西的铅山,915日开始徒步行军,至25日到达福州。到达福州后,其成员即分配到全省各地的党政机关、部门、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当时三明还未建立地、市级政权。1983年,三明地市合并建立省辖三明市,辖912区,南下服务团从1949年入闽至三明建立省辖市,先后有217位团员在三明工作过。他们紧随大军到新区建立新政权,开辟新局面;有从省城和各地来参加三明工业基地建设;还有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和“文革”遣送、下放到三明山区农村来改造、锻炼。在217位中现仍有52位在三明,其中女同志13人。这些同志,在新区工作时,积极参加剿匪、镇反、土改合作化运动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建立新兴三明工业基地而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创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加快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他们的业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纪念他们为党、为人民、为三明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本文选择坚持在三明工作的5位同志作为代表,来书写他们在三明所做的贡献。

 

工交战线上的急先锋 余震岳

余震岳,原名余国梁,江苏无锡人,193110月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其父系电灯公司工人,于193711月,被日寇杀害。童年苦难,因经济困难,读初中时,仅差半年未能毕业。失学两年后,到上海一亚电工实验室当学徒工。19496月,经组织介绍参加华东随军南下服务团,编入一大二中三分队,7月参加共青团,行军路上调到中队警卫班。到达福州后,分配到晋江城关区总工会工作队,任县店员工会主席、总工会组织部干事。19513月入党。余震岳从19519月至19586月,先后在泉州市委纪检会和晋江地委纪检会担任干事和办公室副主任。

image.png

19587月,调到三明钢铁厂,先是担任动力车间副主任,负责出钢的水、电、风、气等动力保障。在炼第一炉钢时,为了排除转炉水箱险情,余震岳冒着高温攀到炉顶关闭了水阀。为了保证出铁,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在锅炉和气机房。他还自制测量汽机振动的振动表。提出了改进锅炉的建议,得到了上海锅炉厂的采纳和赞许。后调任厂技术革新办公室任主任、厂技术科长和炼铁部主任。他在实践中钻研技术,学习企业管理,好学上进,干什么,就学什么。

1962年,三明钢铁厂停产。19637月,三明市改设地辖市,余震岳调市计委任副主任、市委工交部副部长,19648月,升任副市长,分管计划、工交和基建工作。他任副市长期间,分管工业。其实市属工业都是一些以手工业为主的小厂。1963年,市属工业总产值只有1269.53万元。如何发展市属工业,从哪里起步?余震岳在发展方向上,着重抓了有优势的企业,抓新兴的工业和抓配套服务的产业。他从上海搬迁来的第一批几个厂(食品、玻璃、金属制品、衬衫、皮鞋、标准紧固件)和农药厂中,抓优势企业,提出发展新兴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 “母鸡生蛋”的办法,办了6个无线电厂,从金属制品厂中分出来办了机床附件、铝制品、光学仪器和标准件等4个厂。从自来水厂中分出来办了个热工仪表厂,新组成的电工仪器厂等新兴工业企业。在配套服务方面,为了配合三明钢铁厂生产需要,办了个耐火材料厂,又利用三钢废料生产铁黄和铁红。他在配套服务方面,从市区发展到省内外配套服务,组织生产S195柴油机、东风12手扶拖拉机拖斗和农机配套件,还生产卡盘等机床附件以及各种规格的标准紧固件。为了自己生产铝板,办了精铝压延等十几个市属厂。至197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实现了市属企业从起步到发展,也调整了轻重工业的比例,门类比较齐全,产品质量也日趋稳定。

1969517日上午,渡船因严重超载,船行至中流翻船,渡客溺水死亡22人。此后,经上级批准,决定建三明城关大桥,随后成立大桥建设指挥部,余震岳任总指挥。他力邀省下放干部梁天赐夫妇主持桥梁设计工作。又从省一建公司请了几位老工程师参与设计和组织施工,来配合梁天赐的设计工作,。197010月,大桥动工后,经费不足,人员缺少,经验缺乏。在困难面前,身为总指挥的余震岳没有气馁,他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经费不足问题,他请市属企业帮忙解决,请三钢、三明水泥厂提供部分钢材和水泥,请农村社队按收购价打折捐献施工用的毛竹和木材,以此来弥补经费不足。没有设备就找化机厂、森工伐木场、潘洛铁矿等单位借调设备。他发动城关各行各业的职工和高年级学生参加捞运砂石义务劳动。经过一年九个月奋战,大桥于19726月建成通车,没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总投资才105万元。城关大桥建成后,连接三元城关和白沙、火车站。桥下横穿国道205线,桥上桥下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到了仲夏夜,桥下便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人们在纳凉闲谈时,一提到大桥,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余震岳市长的业绩。

1982年,余震岳奉调到沙溪规划开发委员会主持工作。这项工作是为开发沙溪河做前期规划。沙溪河水量充沛,既是电力的重要资源,又是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规划沙溪河就从航电综合规划开始。首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余震岳根据中央和地方的分工,请华东水电勘察设计院承担沙溪的规划,省闽江办和地市相关部门配合。19831月,华东水电勘察设计院派出了有25位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经过沿河勘察调查和细致的规划工作,选择了8个地址作比较,初步确定了6级开发方案。之后又对河段地形进行测量,补充了过去航道地形图的不足,并对各个坝址进行了地质勘探和水文观测,先后用两年时间做勘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综合规划和各个梯级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勘察过程中,余震岳带领一班人员,积极配合勘察,竭力做好后勤服务,使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永安至沙溪口河段的水电开发规划通过了审查批准。此后省政府批准了《闽江流域综合规划开发报告》,规划沙溪口至永安河段按7个梯级进行航电综合开发。从1985年开始,永安至沙县沙溪口河段已先后建成贡川、台江、官蟹、高砂、沙县、斑竹水电站。官蟹、高砂、沙县、斑竹建成四座船闸,能通航一顶二驳300吨级船队,还在上院和原梅列的翁墩建造2300吨级的货运码头共9个泊位,沙溪河综合开发规划已基本实现。余震岳从1982年至1992年任沙溪规划开发委员会主任的10年时间里,为三明开辟一条黄金水道,打下基础。

199210月,他离休后,又受聘为三元区政府斑竹洲水电站顾问,继续为三明的发展服务。

 

创一流业绩的苏泽民

苏泽民,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1947年考入上海达人中学,就读期间,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报名参加华东随军南下服务团,编入第三大队第四中队,南下途中,任中队文娱干事。

到达福州后,分配在省团工委农村工作队,后调建阳地区团工委,1951年调政和县主持团县委工作。期间,还兼管全县的体育工作,参加或主持过县的土改、三反、整建党等办公室的工作。在《农业发展十年规划》和《合作化运动》调研中,建议发展经济作物来增加人民收入,缩小高级社规模,以缓解一乡一社规模过大所造成分配上的矛盾。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他的主张和建议被认为是反对合作化运动而划为“右派”,送往农场劳动教养。1962年初,由三明市委统战部安置在市属国营农场做工。他养鱼、种田样样农活都干过。1966年,在吉口农场时,他按照省里发展柑桔生产的要求,开始种柑桔,经过9年的劳动实践,把三明地区柑桔技术管理提高到一流水平。“文革”期间,改种水稻,他按照当时稻田施肥水平不高的实际状况,稻田施肥“攻两头、控中间”的施肥方法为“均衡施肥”,试出了双早亩产超千斤,后又致力于稻田的控水技术,再创双晚亩产超千斤。

19796月,苏泽民“右派”错案得到纠正。9月组织安排他到三明地区农业局做农垦工作,他着力调整各农场的生产结构,强化经济作物生产,推广多种经营,到1980年,三明农垦系统实现第一次盈利。他在农垦系统又一次创一流的业绩。

苏泽民调三明行署办公室任副主任不久,1982年又调地区档案局任局长,面对完全陌生的档案工作,他边学边干,利用业余时间,在近3年内,学完了档案学5门分支学科的多种教材,他用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从实际工作中得出真知。1982年,他上任不久就决定清理多年积存的零散档案,在二级机构和基层单位加快文书立卷,并把科技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4年,他又决定调整全市档案系统的业务指导思想,把以档案馆为工作重点转向档案室为工作重点。通过档案室开发档案信息,为现实工作服务来达到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从1996年起,三明市的档案局从政治思想到业务工作都受到省、市的表彰。全市10%的市一级机关达到一级档案先进单位,109个企业上省级以上先进,10个县级档案馆经验收达到省一级馆,创全省前列。19915月,苏泽民被国家档案局、人事局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图为2019年,余红胜市长与苏泽民亲切握手。)

image.png

199110月,苏泽明离休后,又受邀参加《三明市政府志》《三明市志·中国共产党志》的编修,他与杨理雷同志主笔完成了三明市第一部政府志,填补了三明历史以来没有(州府)志的历史。

 

新华通讯社记者出身的龚人左

龚人左,江苏省太仓县人,19296月生。抗战胜利后,在南京金陵中学读完高中,考入国立长春大学。因解放战争,学校同意保留学籍,入上海法学院读书,受到进步学运教育。

上海解放后,经学院党组织介绍参加南下服务团,后转到长江支队陈辛仁大队新闻组。南下途中参加新华通讯社福建分社的组建。入闽后开始记者生涯。他作为新中国记者,第一个采访萨镇冰、陈绍宽、陈嘉庚等上层人士。第一个深入闽东畲乡采访,第一个深入前哨海岛采访,还访问了闽西老区、闽南侨乡、闽北山区,把共产党领导的八闽大地新生喜讯传遍全国、全世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到建瓯农村、报社农场劳动。右派摘帽后回报社继续当记者。1963年调到泰宁县供销合作社当巡回教员。后调泰宁县委办公室负责报道组。他报道的泰宁县新闻,首次上了《人民日报》二版头题并配评论;首次上了《解放日报》头版头题。还为全省性重要会议撰写几篇很有影响力的泰宁典型发言材料。

“文革”开始,又遭受批斗,到林业系统劳动。1971年调上青公社当林业干部。他在上青公社期间,筹划、组织、创办公社万亩林业基地。

1978年调回泰宁县委办公室工作,负责起草重要文稿,1980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3月,先后任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地、市合并后,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咨询委主任。龚人左任职期间,正逢农村改革、地市合并、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他参与上述重要活动的谋划、设计、论证,并按照领导的讲话、意图起草决策层的文稿,他起草的文件受到了2次“国批”,被誉为市(地)委的“首席秘书”。他还创办并主编了《三明快讯》《内部探讨》《研究咨询》,为市内外报刊撰写论文、评论一百多篇。他应三明师范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邀请,开设《秘书与决策》《秘书与写作》《秘书工作与商品经济》课程进行授课。

龚人左离休后,市委聘请他续任咨询委主任。1989年、1990年、1991年三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被市直党工委评为优秀党员。

1993-1995年,他先后著有《秘书与决策》《警险的跳跃》《论三明走向现代化》和《文明的追求——续论三明走向现代化》。

 

农林战线上的研究员 王善扬

王善扬,浙江省鄞县人,生于19329月,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先修班。19486月参加华东随军南下服务团,编入三大队二中队,到福州后,分配到南平地委宣传部,组建学联,负责学生工作。1950年初,随军解放将乐、泰宁、建宁县,先后在南平、顺昌、建宁担任土改队长,随后在建宁县任区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农业局局长、农林水办主任。三中全会后调三明地区担任农业局副局长,后升任宁化县委书记,三明市林委主任、市人大农村委主任。离休后,受邀任林业部特约研究员和三明市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顾问、高级经济师。

王善扬南下后,大部分时间在闽西北从事农村经济工作研究和主管地(市)县农林经济工作。1955年参加省组织的全省农村经济调查,编写《闽西北山区经济概况和发展对策报告》,较早提出闽西北山区经济应贯彻农林并重,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立林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立稳产、高产农田,发展闽西北农村路子。他亲自在建宁县桐元村蹲点20年,指导农民种植水稻,实现万斤粮的模范村。1961年桐元村被评为国务院、华东、省、地、县农村经济先进单位。1959年,主持建宁县首次全国水稻土壤普查后,编写了《建宁土壤志》《肥料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详细总结了建宁县农民丰富的经验,受到农业部、农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1981年,他主持宁化县委工作,较早推行农村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面积试行烟、稻水旱轮作,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的布局,为宁化县改革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林业生产上总结推广“高标准造、专业化育、群众性护、少花钱封”等措施;把毛竹林分户经营;推广中幼林活立木买卖等,加快了林业改革和建设发展步伐。

1983年,他任三明市林委主任,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坚持在稳定山权林权的前提下,抓住集体林区经营主体改革的突破口,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宗旨,建立商品材基地建设。1984年,他根据三明市委关于林区改革的决定,推广“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折股联营,承包经营。在全国首创林业股份合作制,实行规模经营,被林业部认为是南方集体林区较好的林业经营模式,在全国推广,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王善扬作为林委主任,在这项重大改革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610月,他参与《林业经营特区研究》编写工作,此书获得1988年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他又参与林业《改革、突破、发展》课题研究,获得省经济研究中心二等奖。他还参与编写《林业改革探索》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张革

张革,原名张志梅,又名张岳。福建清流县塘前乡(后划归连城)人。19255月生,永安高中毕业后,1946年进福建学院法律系就读,1948年转入上海同济大学法律系。在校时,思想进步,参加学生运动,任《自由风》社社长,学生会福利股长。19496月参加南下服务团,编入三大队三中队,任第一小队长。

到达福州后,奉令带领第七分队到大田闽浙赣游击纵队所属的均溪游击大队任七分区工作队副队长兼白区工作组长。永安县解放后,永安专区初建,分配在司法科工作。1950年冬到上海参加华东第一期司法干部训练班学习10个月,以优异成绩结业回永安专区法院任审判员。1953年司法改革,因家庭成分不好,调专区民政科做人大选举工作并任专区代表团秘书,参加首届省人代会。

1956年,机关肃反审干中受审查。6个月后审查结论:“政治历史清楚”。永安专区撤销,调到龙岩专署民政科任主办科员。1958年冬,奉命随龙岩地区200多人下放到永安西洋区当农民,落户在福庄乡。大炼钢铁时,到西洋钢铁厂当秘书。1963年到永安建筑社当副主任。“文革”中被批斗,到工地、农场监督劳动,六年间受尽磨练,但也学会种地、养猪、泥瓦工和水利、电工安装应用技术。1972年落实政策后,到永安红江水泥厂、建筑公司、基建局负责生产、施工管理,1980年调回红江水泥厂任厂长。

张革在任红江水泥厂厂长期间实行全面改造,把车间生产全过程改造成机械化、电气化,稳定了水泥质量,并使产量翻了几番,第一年就扭亏为盈,效益逐年提高,到1985年,上交税率达到800余万元,全厂职工生活得到了改善。1982年张革加入中国共产党,6年间,他先后被地(市)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地区劳动模范。其先进事例被列入永安首期《开拓者》专题,1985年初,调永安市经委做企业管理工作,同年6月办理离休。

张革离休后,受聘到永安市经委经济发展研究办工作。后到三明职业大学、永安党校讲课,在永安律师事务所任特邀律师。

1995年,张革年逾古稀,他辞去社会工作,积极做慈善公益事业,倾力捐资助困,他把自己名下一栋离休老房子与子女商议后出卖,将全部所得连同多年子女给予的积蓄共100多万元先后捐献给武安一中20万元、清流一中50万元、连城张氏联谊会10万元,为塘前中学购买20台电脑、资助塘前幼儿园兴建新校舍,以及建桥、修路、救灾、修族谱等公益事业,他不管捐献多少,从不留名。

2019年,张革已95岁,但他每天通过电视、电脑上网、手机微信和外界保持联系。关心国家大事,他的思想始终跟新时代同行,与新知识相伴。他看到祖国、永安、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倍感欣慰。

(图为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张革)

image.png

2019929日上午,永安市燕南街道五四居委会主任,在市有关部门代表的陪同下,登门看望这位95岁的张老,送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祝贺他获此荣誉!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