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非遗进清华   /   正文

分享

走进粤绣——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团队赴广东考察粤绣技艺
2021.04.20

中国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全国各地方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刺绣品类。据统计,截至2014年公布的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刺绣多达55项,高于陶瓷、织造、漆艺、金工锻造等非遗大类。考虑到数量更为庞大的省级刺绣项目,这个数字会更可观。同时,刺绣在国内的分布十分均匀,除了福建、安徽、广西、港澳地区尚无国家级刺绣项目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各自的代表性刺绣项目,有些地区甚至不止一项。

众多的刺绣品类中,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并称“四大名绣”。总体说来,四大绣种在历史发展中,针法上相互借鉴,色彩上相互影响。刺绣大师们仿佛武侠世界的高人,针法的最高境界是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背景下,粤绣仍然特色鲜明、容易辨认。在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之前,粤绣的叫法并不多见,人们习惯称潮汕地区的刺绣为潮绣,称广州一带的刺绣为广绣。潮绣长于立体造型与钉金缠绕的手法,绣品金碧辉煌、如浮雕般立体生动,历史上多用于佛堂庙宇装饰;广绣则色彩明丽、构图饱满,数百年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出口绣种所形成的西方风格图案。

广绣

潮绣

2021年,经过山西漆艺髹饰技艺、云南金属工艺、陕西皮影技艺三个项目之后,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将目光转向了祖国东南的粤绣。4月7日至4月13日之间,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团队以及基金项目组工作人员(名单见文末)奔赴潮州、顺德、广州三地,拜访多位粤绣传承人,以及粤绣企业、工坊。

1、潮绣师徒

李淑英和詹惠娜师徒是潮绣的代表人物,她们的绣坊位于潮州湘桥区牌坊街的一处古代民居中,名唤“资政第”,一层用作绣娘们的工作空间,另还有两层用作绣品展示。73岁的李淑英自幼随父学艺,她擅长传统题材的刺绣,技艺十分精湛。展厅正中一副三米多宽的九龙屏风是她的得意之作,远看屏风上的九条金龙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地凸浮在墨绿的绸缎上,近看针脚规整细致,金线呈拱状排列出密实均匀的龙鳞,银线交织出流动的海浪,无一处不精美。

2005年,詹惠娜从附近的饶平市来到潮州拜李淑英为师,师徒同吃同住同绣十六年。詹惠娜说:“2005年的时候非遗还没那么火,潮绣也没有多少市场,我决定跟着师父学刺绣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一个饶平的姑娘,长那么漂亮(笑),不去公司做白领,大老远跑来潮州学刺绣有啥前途。”旁人的非议与潮绣行业的清冷并没有让她退却,学艺十多年,詹惠娜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刺绣艺人,2015年,她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首期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这段经历对她影响很大,纹样创新、绣品的日常应用也成为她探索的方向。

李淑英綉坊入口处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李薇(左二)、张宝华(右一)、吴波(左一)与潮绣大师李淑英(右二)

清华大学团队在李淑英詹惠娜綉坊

李淑英向清华大学团队介绍自己的作品

李淑英潮绣作品《九龙屏风》

李淑英潮绣作品龙鳞细节

詹惠娜潮绣作品局部

2、勇绣娘

康惠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粤绣(潮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在牌坊街深处有一座四层高的“康惠芳大师工作室”,一、二层展示她的代表性作品,三层是绣娘工作区域,四层为对外开放的培训教室。康惠芳擅长潮绣传统针法与现代审美情趣的结合,作品种类多样、造型雅致、用色考究。在她看来,优秀的绣工并不只是针法好,而是要有想法,要琢磨构图、配色,要创新。“现在功底扎实的绣工还是有一些的,但是真正能创作的很少”。她在工作室的绣架间穿梭,不时指点绣工们完成作品,是团队的“头脑”。

康惠芳告诉我们,几十年前她是第一位离开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绣工,在那个年代主动离开公家单位可谓勇士。她说:“我当时就觉得潮绣一定要市场化,市场化才有前景,所以我就离开了自己开綉坊。”2020年,习近平主席到潮州考察调研,在广济楼上向主席展示介绍潮绣的就是康惠芳。“我胆子很大的,见到主席一点都不慌,他问我答,他人高大又和气”,康惠芳笑道。

清华大学团队在康惠芳大师工作室

康惠芳向清华大学团队讲解潮绣针法

康惠芳潮绣作品

康惠芳潮绣作品(未完成)

康惠芳向大家展示潮绣中特有的“纸丁”

正在刺绣的绣娘

清华大学团队与康惠芳合影

3、父与子

孙庆先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粤绣(潮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我们拜访的潮绣传承人中唯一的男士。在广东话体系里,男绣工被称为“花佬”。在过去,花佬们多负责刺绣中较难的部分。但是上世纪50年代后,男工越来越少学习刺绣,花佬的称谓也逐渐淡去。

孙庆先的工作室距离牌坊街不远,展厅是我们在潮州见到最大的。他的作品以立体双面绣居多。金色牡丹花与水果题材的刺绣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他用金线和绒线交织出阳光在花瓣上的明暗效果,深红的颜色赋予荔枝一种熟透的质感,“这个荔枝让人有想吃的冲动”,李薇教授开玩笑说。

令人艳羡的是,孙庆先的90后儿子孙天诚也投身家族潮绣事业,他对色彩非常敏感,是父亲的配色助手。他也擅长图案创新,《齐天大圣》、《十二生肖》的作品得到了清华美院各位老师的一致称赞。在被问到“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是设计吗?”的时候,他很酷地低声回答道:“商务英语”。

清华大学团队在孙庆先潮绣研究所前合影

孙庆先潮绣作品

孙庆先的潮绣工坊

绣娘在完成潮绣的棉花垫高造型部分

孙氏父子向苏丹教授介绍作品

吴波、李薇教授与孙天诚的作品

《十二生肖》

4、不会刺绣的广绣专家

郑乃谦是原顺德刺绣工艺总厂的厂长,现在这个厂改制为顺德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郑乃谦任董事长。从1989年至今,他管理这个企业长达32年。在最辉煌的时候,顺德的刺绣工厂遍及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有绣工三万六千多人,最主要的产品是出口西班牙的马尼拉大披肩,也有部分出口印度的纱丽。随着2008年欧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当地消费市场萎缩,郑乃谦的工厂受到极大影响,目前仅有绣工三千多人,但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广绣实用绣出口企业和欧洲最大的广绣供应商。

在到达前几天,我们将希望了解的问题给到了郑乃谦。考察当天,他带我们依次参观了广绣生产的各个环节,并请工作人员向大家做了演示。随后在会议室,他向参观者们分发了打印好的、针对我们各个问题的解答提纲,并按照提纲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展示:广绣实用绣与观赏绣的区别、广绣的市场演变、广绣产品的创新与传承,以及电脑科技在广绣企业中的应用等。一个小时的答疑让考察团队对广绣实用绣的特色,以及现代广绣企业的运作流程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郑乃谦说:“我不会刺绣,但我在这个行业三十多年了,我了解所有的针法,也了解各个时代广绣图案的特色,各大博物馆都会请我去帮助鉴别广绣文物。现在也有很多人建议我申请做传承人,但我不会去做这个事情,传承人还是给真正优秀的绣工去申请,我做好刺绣企业的管理就好。”离开顺德的时候,团队成员都很感慨,对这位不拈针拿线的刺绣专家充满敬佩。

参观顺德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清华大学团队与郑乃谦交流

郑乃谦展示广绣在西班牙服饰中的用法

出口西班牙马尼拉大披肩

出口印度的纱丽

精美的广绣双面绣

秩序井然的仓储车间

五颜六色的丝线仓库

工作中的绣娘

清华大学团队与郑乃谦合影

5、“学院派”广绣大师陈少芳

见到国家级广绣大师陈少芳的时候,她正坐在位于非遗街区永庆坊中她儿子谭展斌的广绣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83岁的陈少芳有些耳背,儿媳李敏和孙女谭靖瑜坐在一旁帮她传递信息,她讲话的时候声音响亮、中气十足。

尽管已经和记者朋友交流了不短的时间,老人理应休息。但听说我们从北京大老远来,她依然很热情地与我们交流。作为广绣行业中屈指可数的“学院派”,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的陈少芳多年来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担任广绣设计师。据她说,后来为了供两个儿子念大学,才开始专职刺绣,创作了大量的广绣精品。她的国画功底与设计师思维对广绣创作助力极大,独创的“丝线色彩构成法”极大拓展了广绣的用色范畴,使得广绣作品中的自然景观色彩细腻,同时也突破了“广绣不适合进行人像绣制”的限制。

清华大学团队与陈少芳、谭展斌母子合影

陈少芳与清华美院李薇教授

陈少芳与清华大学团队交流

陈少芳广绣作品

陈少芳广绣作品局部

6、各司其职的广绣世家

广绣传承人梁秀玲生于广绣世家,一家人悉心运营着以她名字命名的广绣品牌。她和妹妹梁秀媛是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家族企业中的刺绣主力;女儿梁晓曼和儿子梁可维都是90后的广绣新生代,两姐弟一个擅长广绣文创,一个擅长广绣教学;他的先生也姓梁,负责家族企业的商务和市场工作。一家人齐齐整整各司其职,是难得的老中青紧密配合的广绣家族。

梁秀玲刺绣艺术馆位于广州南村的一栋四层建筑,一层是广绣售卖品,香囊、座屏、包袋和首饰依次陈列,让人很有购买的冲动。尤其是梁晓曼设计的耳饰,刺绣精致、造型不俗。二楼主要陈列可用于家居软装的广绣产品,样板间中展示着大幅的广绣隔断屏风、镶嵌广绣图案的推拉门等产品,据介绍,这些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预算进行设计和制作。三楼是广绣观赏画展区,展示了近百幅梁秀玲与妹妹、子女创作的广绣作品。四楼为研培基地,可以同时容纳100多人体验刺绣课程。

在和梁秀玲沟通时,她不断的提到市场的重要性。她说:“政府对非遗的重视和支持很重要,但作为传承人不能只想着靠政府补贴。还是要自己多想办法,多了解市场。”

清华大学团队与梁秀玲、梁晓曼合影

梁秀玲介绍家族企业发展情况

可用于现代家装的广绣屏风

梁晓曼设计制作的广绣首饰

梁秀玲广绣作品

梁秀玲广绣作品局部

梁秀媛广绣作品局部

7、网红“小茹裙褂”

小茹裙褂是广绣传承人唐志茹和丈夫邓啟荣创办的婚嫁裙褂品牌。广东手工嫁衣钉金裙褂近年来广受新娘群体欢迎,中式婉约的服装样式,大红的丝绸面料上按照不同的比例用金银线手工绣上龙凤、祥云等吉祥图案。据了解,小茹裙褂一套的价格从两万元到十余万元不等,远高于千元左右的机绣裙褂,但仍然供不应求。

唐志茹本人看起来很文静,但却是抖音上很受欢迎的短视频博主,她发布的抖音视频平均每条都有近10万点击量,少数视频点击量突破100万。对于新媒体的熟练应用使得小茹裙褂常年订单不断,唐志茹夫妇和工作室的40多名绣工一起夜以继日用双手编织着新娘们的梦幻吉服。

尽管工作繁重,唐志茹依然不放弃裙褂创新的尝试,她将中式裙褂与西式婚纱做结合,并积极参与时装展示类活动。“在婚礼服的样式上我做了很多创新,大家去看秀会觉得很漂亮呀,但是还是只订传统裙褂(笑),”,她不无遗憾的说。

裙褂按照刺绣比例可分为:小五福、中五福、大五福、褂后和褂皇,图为邓啟荣向清华大学团队介绍小五福与中五福的区别。

满绣的褂皇

褂皇上闪耀的水波纹

唐志茹的先生也是一位熟练的绣工

李薇教授尝试钉金绣

唐志茹在讲解作品

清华大学团队与唐志茹、邓啟荣夫妇合影

8、广绣收藏家

祖籍广东顺德的屈汀南任教于广东工业大学,岭南服饰博物馆馆长、跨界艺术家、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他有很多的头衔。但是,清华大学团队到达他位于广工的工作室后,才发现他还是一位痴迷于广绣的收藏家。

他从精致的纸盒、木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从全球各地搜集来的绣品展示给大家,并详细阐述了他估算的制作时间、在当时可能的使用场合,以及用到了哪些今天不常见的针法和配色,引得大家惊呼不已。据他本人介绍,他收藏的褂子、马面裙、凤尾裙等广绣作品数百套/件。“收藏这些就是出于纯粹的喜欢,对它们的观察学习也能给今天的服装设计以启发”,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们。

屈汀南藏品

屈汀南向清华大学团队介绍自己的藏品

屈汀南与清华大学团队交流

9、广绣与中西文化交流

粤港澳湾区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的丝绸、绣品、陶瓷、茶叶等从此处运往世界各地。从17世纪开始在欧洲刮起一股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中国风”。其中,广绣是外销时间最长、也最具有竞争力的品类。广东省博物馆展览“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便是讲述这段历史的重要展览。同时,大量的外贸需求也催生了广州口岸的官方外贸团体的产生,即广州十三行。

清华大学团队有幸参观了展览“三城记”以及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参观中了解到,广绣在国内的影响力远不如在欧洲。17世纪以来,广绣逐渐成为欧洲商人来华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当时的欧洲贵族们喜欢用广绣床单、窗帘、桌布、椅套装饰自己的房间,贵族妇女们穿着广绣装饰的中国进口丝绸晨袍,用同样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喝茶用餐。这些绣品对当时欧洲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欧洲到处可见具有中国元素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广绣在欧洲的畅销促进了广州本地丝织业和刺绣业的发展,图案风格深受欧洲审美影响。比如相比中国传统的花鸟题材,三城记中展出的一副18世纪广绣床罩上发现了西方人喜欢用的昆虫图案。另外,为了满足传教士的需求,当时的绣工也会在帽子、衣服上刺绣教堂、十字架等图案。广绣也同样催生了欧洲本土的刺绣,欧洲人喜欢将珍珠、磨细的贝壳、玻璃、宝石等材质用于刺绣,这也激发了广东地区的珠绣热潮。

清华大学团队在“三城记”展厅

在华传教士佩戴的广绣装饰的帽子

“美国驻香港代理总领事富勒款”广绣花鸟挂屏 1906-1910年

黑缎地绣花鸟纹短上衣 民国

杏色缎地广绣花鸟虫蝶纹床罩 18世纪

19世纪欧洲贵族被中国广绣产品装饰的卧室一角

广绣装饰画

潮州珠绣博物馆中的珠绣屏风

清华大学团队与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在“三城记”海报前合影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副馆长章荣玲向清华大学团队介绍馆藏展品

一周的广东考察之行收获颇丰,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团队将以此为基础,与传承人群紧密联系配合,共同深入粤绣相关的研究推广工作。

特别鸣谢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黄艳

潮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潘亚顺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 白芳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副馆长 章荣玲

(图、文:项目组)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0084

© 202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