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陆丰正字戏 传承中发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陆丰正字戏这一古老稀有剧种获得了新发展。刘力勤 摄

  时间:9月26日—27日

  地点:陆丰市正字戏剧团

  聚焦点:稀有剧种保护

  寄望十八大

  “稀缺、濒危,正字戏的生存境况就局限于这一个县,挖掘、培养新人,整理、保存资料,改革创新发展剧种的规模几乎就靠一个县的力量……所有的生存环境都跟京剧、昆曲、粤剧等有天壤之别。正字戏本身就有一套完整系列,在老艺人还在世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要尽快把它们都整理出来。培养新的年轻人成为我们团队中骨干力量,正字戏应该打出国门走向世界。”

  ——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

  听“官腔”,看“南武”

  唱一句哀声,荡气回肠,甩一抹水袖,轻舞霓裳。9月26日,被称为“南戏遗响”、“戏剧活化石”的陆丰正字戏登上第四届潮剧节的舞台,大型历史剧《金山战鼓》以中州音韵官话唱念、丰富的声腔、悠扬的伴乐、精彩的南派武打与细腻的文戏等戏剧特色征服观众,高潮时,台下掌声不断。不少在校师生观后感言:“台上唱得优雅、打得潇洒,让我们领略了一番别样的大戏风采。”不少观众表示,这是第一次了解并欣赏正字剧,“大气”“有味道”的评价不时传来。“同样是粤东戏剧,没想到正字戏的舞台感和潮剧截然不同,古朴、粗犷、雄浑的艺术特色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让人耳目一新。”

  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正字戏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历史上在粤东地区甚为流行,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陆丰的双喜戏班,发展至今即“陆丰市正字戏剧团”,且全国仅此一家,在1983年曾是当时全国首个赴港演出的县级剧团,2007年正字戏作为广东省的唯一代表,以优秀传统剧目《姜维射郭淮》晋京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受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并荣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奖”。

  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告诉记者,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文戏的唱腔严格保留了古老的面貌,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唱牌子为主,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继承了弋阳、青阳古腔。

  “正字戏在演变发展中不断吸收昆腔、杂调等诸腔,其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婉曼妙的雅韵,又不失北方慷慨激昂之气势,形成了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此外,正字戏伴乐丰富、注重舞美、传统剧目颇多,有多达12行当角色等。”彭美英说。所以,正字戏才被戏剧界称之为“活化石”。

  培养传承力量打造精品

  在表演中,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特别引人注意,今年不到20岁的钟晓琳和林晓青在《金山战鼓》中担当“重任”,负责扮演女主角梁红玉、玉燕两个角色。记者了解到,她们都是陆丰人,早在她们还没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母亲那一辈人唱戏,“对这个戏的喜爱,早就已经在她们心里扎下了根。”4年前,她们作为新人考入了正字戏团,并有幸成为被送去“深造”的20多个学生中的两位。如今,她们学成归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团里的“台柱子”。

  这些年,陆丰正努力培养传承力量,早在2008年便招收了34名学员,9名学表演和5名学音乐的学生分别被选送到粤剧艺术学校和揭阳艺术学校“深造”,这批学生如今已经学成归来。“现在,印尼、澳门等文化交流活动她们都去,今年又有15名新学员纳进来。对稀有剧种传承人的培养,要形成培养机制——我们每隔3年送她们去粤剧团学习,学完后再回剧团来传、帮、带,既确保基本功扎实,又能学到剧种的精髓。”陆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薏菁介绍说。

  陆丰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陆丰皮影已经“捆绑”中国皮影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安镇南溪滚地金龙成为汕尾唯一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项目。“以产业化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传承。目前陆丰正打算成立文化传播公司,将正字戏的脸谱艺术开发成产品。”彭薏菁说道。

  记者来到戏剧团,看到新建成不久的白色大楼已经拔地而起,学生和老师们正在楼内排练、学习、讨论。

  据悉,目前戏团正在努力打造大精品《雀台遗恨》,该剧取材于《三国》,政治和爱情两条主线交错,前期工作如台词、作曲已经完成。“这部戏中集中了正字戏的全部传统精粹,从艺术表演上一定要用正字戏原汁原味的传统来表现,不能为了造精品而变成‘四不像’。”彭薏菁介绍说。同时,为了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保证正字戏的发展,今年陆丰市正字戏剧团和皮影戏团两个剧团已经全部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政府全额拨款,改革方案在6月份批准后,9月份已经正式实施。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3日 10:43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