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生态如何健康成长?这个刚刚成立的数据交易所将打造“上海模式”

上海数据交易所昨天正式揭牌,首届数据交易专家委员会也同时成立,由复旦管理学院信管系黄丽华教授等31位在法律合规、金融交易、数据产业、数据安全、公共管理、综合经济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将为上海数据流通交易提供咨询意见和专业指导,让安全、规范、有序成为上海数据交易所的关键特征。

数商和数据市场直接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黄丽华教授担任着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她在昨天的大会上发表主题报告“数商:新业态,新文明”,从介绍数商的发展背景出发,讨论了数商的概念,并探究了数商的核心价值。

她表示,数据是第五波技术革命创造的宝贵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指数速度增长并积累,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例如,驱动人工智能的发展,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只有那些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并发挥重要价值的数据才被称为要素数据。

数据生产要素具有三类价值:“一次价值”“流通价值”和“二次价值”。数据在产生机构内部运营获取的价值是数据的“一次价值”;在所有者授权,并符合相应流通法规的条件下,数据在统一的数据市场或平台上流通,实现的是“流通价值”;数据跨组织流通,在产生机构以外的组织中应用并创造价值,实现的是“二次价值”。

然而,由于数据市场的缺失,释放数据要素面临巨大的困境。以电信运营商数据为例,数据市场上存在的供需双方难以匹配、信任顾虑、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背后的原因是缺乏一个一体化的数据市场。

数商和数据市场的发展将直接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倒逼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加速补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加速落地;加速各类新业态的涌现;并引领全社会迈向新的商业文明时代。

数据“原材料”从哪来,数据“新产品”又卖到何处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黄丽华教授、窦一凡副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长期深耕数据流通、数据交易和数据要素市场,在数据资产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因素、数据交易规则及定价方法、商务领域大数据资源池及其支持服务项目等领域,完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为此次数据交易所的落地发布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数据流通和交易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深入结合,成果不但被多个高水平国际国内企业发表和录用,还形成多份针对数据资源利用等领域的专报,先后得到发改委和财政部等多个部门的肯定。

在上海大数据交易所发布前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英文刊Fundamental Research最新一期以封面论文的方式刊登了黄丽华教授任第一作者、窦一凡副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Toward a research framework to conceptualize data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e data marketplace perspective”。

文章指出:无法实现流通和交易的“孤岛”数据不具备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二是当前数据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即看似丰富的数据供给普遍处于原始的未经脱敏、清洗和分析的原始形态,而数据需求又是针对能够非常符合具体应用场景的并且可以合法流通的数据——二者虽然都是数据,但其实存在巨大差异,这也直接使得我国在过去5年左右的时间里,在各地开展数据交易和流通的成效有限。

文章主要围绕上述两个观点展开,首先回顾了生产要素的概念,并讨论了数字作为生产要素的必然性。随后,作者从数据要素的两个维度——数据生命周期成熟度和数据资产特异性着手,提出了“数据属性影响的数据交换”的概念模型,尝试阐释当下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中的挑战。

窦一凡副教授还提供了一组来自权威机构的有趣数字:全国范围内,企业名称中有“数据”二字的企业超过了3万家,其中仅在上海就有超过3000家。在这3000多家当中,又有超过1000家是在2020年以来成立的——“数据”无疑是疫情后市场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主题。从上海的3000到全国的3万家数据企业,数据的“原材料”从哪来,数据的“新产品”又卖到何处去,这些数据的交易又如何促进整个数据生态的健康成长,这都是上海数据交易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唐玮婕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