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法琳《辩正论》中的记载:“晋常侍戴(逵)安道,学艺优远,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纻像,并相好无比。” 梁简文帝曾作《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荡像》文,可见夹纻漆像自六朝,即已流传,后来唐代玄奘法师于瞿萨怛那国(于阗)所见夹纻立佛像,据传来自龟兹。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夹纻漆像又称为“脱胎夹纻”,大都是用来塑造雕像,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记载:“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刘秉元)尤极好,抟丸又称脱活,京师人语此。”

张鹜《朝野佥载》卷五:“其中大象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纻以漆之。”(“小指”二字原脱,据《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八所引补)《太平广记》卷二百十三引王仁裕《玉堂闲话》:“曾游洪州信果观,见三宫殿内功德塑像,是玄宗时夹纾,制作甚妙。”又卷三百七十九引《两京记》:“凝观寺有僧法庆,造丈六挟伫像。” [good][作揖]🙏
欢迎新用户
o p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