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猴格
历史领域创作者
庄文太子赵愭:受亲弟弟挑衅,为继母服丧中暑,又被太医用错药

友情提示:本文有万余字。

一般来说,身为皇帝的嫡长子,只要底下的弟弟们没有像杨二郎、李二郎、朱二郎等、这样那样的功劳,是很难撼动嫡长子的地位,比如明宣宗朱瞻基、清宣宗旻宁,小兄弟在他们面前都服帖得很。

但凡事总有例外,历史上还真有一位且嫡且长的嫡长子,居然被一母同胞、毫无尺寸功劳的亲弟弟公然挑衅,这位不被弟弟放在眼中的嫡长子,就是宋孝宗的儿子——庄文皇太子赵愭(qí)。

01,南宋首位嫡长子

庄文皇太子赵愭(1144-1167),初名赵愉,是宋孝宗赵眘(shèn)与原配发妻成穆皇后郭氏的长子,也是宋高宗赵构名下的嫡长孙,本生亲祖父是被追封秀王、谥号安僖的赵子偁(chēng),亲祖母秀王夫人张氏。

高宗赵构因为失去生育能力,不得不选择宗室子当备胎,备胎之一就是孝宗赵眘,赵眘从六岁离开亲生父母,来到陌生的宫廷中讨生活,经过二十九年的隐忍、努力,才终于转正成为皇子,继而被立为皇太子,接受嗣父的禅位,是为宋孝宗。

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十三,时为建国公的赵眘,为检校少保,进封普安郡王。三月初九出外就第。

这一年,高宗的亲娘、北狩的太上皇徽宗赵佶的妾室韦贤妃,被金国人给放回来,高宗也获得苦命妻子邢秉懿的死讯,在迎接亲娘、追赠发妻、册立新皇后等诸多大事之后,大约在绍兴十三年底、十四年初,给备胎儿子赵眘娶妻郭氏。

“禀质懿和、秉心端静、克谨壸仪之训、深通图史之规”的郭氏,父亲是秘阁修撰郭瑊(jiān),母亲是赵家的宗室女,郭氏比赵眘大一岁。

就在赵眘和郭氏大婚之前,绍兴十三年(1143)的九月初四,赵眘的本生父、宗室赵子偁卒于秀州。

按理说,赵眘从小进宫,过继给皇帝当儿子了,给本生父母服丧时就要降服。但问题是,高宗这厮还幻想着自己能生出儿子,并没有明确赵眘的皇子名分,赵眘当时也就不能算是皇帝的嗣子。

所以,赵眘到底如何给亲爹服丧的问题,让朝廷热闹了好一阵子。最终,高宗采纳了不待见赵眘、极力想把他排除到皇子候选人之外的秦大相公的意见,让赵眘回老家给亲爹服孝子斩衰(三年)。

绍兴十四年(1144)正月十九,郭氏才被便宜公爹高宗封为咸宁郡夫人。正月二十六,普安郡王赵眘就辞官回家给亲爹持服。

此时,郭氏已经有孕,并在当年九月初六,很争气地为丈夫生下嫡长子,即本文主角赵愭。

关于赵愭的生日,史书并没有明载,猴格是根据《宋会要辑稿》礼六二中的一条信息推测的:

【乾道元年】九月六日,诏御药院、东门司,皇太子合取赐生日等物色,比亲王例三分增一分取赐。(《宋会要辑稿》礼六二·赉赐二·滥赐)

当然,这个日期只是猴格的个人推测,并不绝对。赵愭是乾道元年(1165)八月初九被立为皇太子的,到九月初六有这条关于太子生日礼物的诏令。

猴格的依据就是:

在赵愭之前,南宋朝廷虽然有太子,但没有太子生日礼物的问题,因为赵旉(fū)被立太子不久就夭折,赵眘被立太子不久就即位,他们都没有在太子位上有过生日,所以就不存在皇帝赐太子生日礼物这回事,自然也没有例子可以参考。

如果不是皇太子赵愭要过生日,孝宗不会专门颁布这条诏令,只有皇太子要过生日、有司发现没有给皇太子送礼物的标准时,才会报给皇帝,然后才出台相关诏敕。

所以,即便赵愭的生日不是九月初六,也与这个日期相差不远,猴格就姑且把他当作九月初六生的吧。

绍兴十六年(1146)四月初六,普安郡王赵眘为亲爹赵子偁持服丧满,回到行在恢复原职。同月二十四,郭氏又为丈夫生育嫡次子赵恺(kǎi]),此时,身为长子、还没有取名字的赵愭虚龄3岁,才见到嗣祖父高宗赵构。

同年七月二十二,赵构给两个便宜孙子赐名,老大赐名赵愉(赵愭的初名),老二赐名赵恺,并用宗室缌麻亲授官的例子,给小哥俩一个官身——右内率府副率。

绍兴十七年(1147)九月初四,争气的郭氏又为丈夫诞育嫡三子赵惇(dūn),即后来的“疯皇”宋光宗。绍兴十九年(1149),郭氏生下嫡长女嘉国公主。后来又生嫡四子赵恪,但还没等赐名就夭折。

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十六,高宗赵构赐赵眘的第三子名赵惇,并依照长男赵愭、次男赵恺的例子,授右内率府副率。

到四月十五日,赵愭的胞妹嘉国,被参照宗室缌麻亲任节度使封闺女的例子,封为硕人。这一年,赵愭7岁,赵恺5岁,赵惇4岁,嘉国2岁。

绍兴二十一年(1151)六月二十一,高宗下诏,又给8岁的便宜大孙子赵愭赐名,从赵愉改为赵愭。

02,读书、大婚

由于高宗一直在赵眘、赵璩(qú)两个备胎中摇摆不定,没有确定谁当皇子,赵眘和赵璩只能努力地表现自己,接受高宗的各种评估。

绍兴二十二年(1152)秋,赵璩也解官回去给亲爹服丧。暂时没有竞争对手的赵眘并没有放松自我,而是继续远离犬马声色,以经史自娱,在夜观古人文集、闲暇赋诗鼓琴习射之余,就是教导大儿子赵愭。

普安郡王府邸在秦桧赐第(后来的德寿宫)的北边,孝宗即位后,潜邸被赐名佑圣观,赵眘的正寝也赐名真圣殿。

就在真圣殿旁边,有个小书房,是赵愭接受父亲训导的读书之地,赵眘还亲手书写杜甫《柏学士茅屋》中的两句诗:“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把它刻在石头上,摆在书房以鼓励赵愭。

正当赵愭沉浸书海汲取知识时,不幸降临。

绍兴二十六年(1156)六月初二,嫁给赵眘14年、生育四子一女、才31岁的咸宁郡夫人郭氏薨。

这一年,赵愭13岁,赵恺11岁,赵惇10岁,嘉国8岁,姊妹四个从此失去来自亲娘的护佑,才30岁的赵眘也成为鳏夫。

备胎的生涯是艰辛苦涩的,特别是在爱猜疑的高宗手底下讨生活,日子更是如履薄冰、循规蹈矩,赵眘除了自己读书,就是教儿子读书,再不能有更多其他活动。

为了选出合心意的嗣子,高宗又遴选有才之士,去教导赵眘和赵璩,史浩就是这时候来到两王身边,担任秘书郎兼二王府教授。

史浩每次去普安郡王府讲书时,赵眘不但自己谦逊听讲,还把三个儿子赵愭、赵恺、赵惇拎过去旁听,对史老师极为尊重,而史浩也在与二王的接触中,选择看着更上道的赵眘投机。

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月二十二,身为普安郡王长子的右内率府副率赵愭,按赴朝南班宗室的例子,特转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

此时赵愭已经15岁,正是适婚的年龄,而高宗对皇子的人选也已经心有定数,因此,开始为大孙子挑媳妇儿,经过他仔细地挑选,相中名门闺秀钱氏。

钱氏可不是小门小户家的孩子,她出身名门,父亲是后来孝宗朝的参政、被孝宗夸赞“世积忠孝、姻联戚畹”的钱端礼,祖父少师、潼川军节度使、雍国公钱忱,曾祖父少师、安武军节度使、会稽郡王钱景臻,正是仁宗皇帝幼女秦鲁国大长公主的驸马,也是忠懿王钱弘俶之子太师、镇国公钱暄的儿子。

如果按照辈分,钱忱是仁宗的亲外孙,那英宗就是钱忱的嗣舅,神宗就是钱忱的表哥,身为钱忱之子的钱端礼,就和哲宗、徽宗是同辈表兄弟,钱端礼的小闺女儿钱氏,就和钦宗、高宗是同辈表兄妹。

所以,赵愭要订婚的妻子钱氏,可是嗣祖父高宗的表表表妹,很显然,这一对也是乱辈婚姻。皇室联姻,多考虑政治层面的东西,自然很少顾忌行辈,只要年龄相当即可。

因为相中了钱氏女,高宗就在这年冬天,把时任直龙图阁、提举台州崇道观、知抚州的钱端礼召回行在临安。

绍兴二十九年(1159)二月初七,钱端礼升迁为太府少卿,五月,赵愭和钱氏订婚,五月初五,高宗下诏让有司准备赵愭的婚礼事宜,七月,已经55岁、却和才33岁的普安郡王赵眘做亲家的钱端礼,被除秘阁修撰、两浙转运副使。

就在赵愭按部就班准备娶媳妇时,当年的九月二十,皇太后韦氏驾崩。如果此时赵愭之父赵眘正皇子之位,那赵愭就是韦太后名正言顺的曾嫡长孙,即便世代稍远,也要为曾祖母服齐衰五月。

但问题就是,高宗此时还没有明确赵眘的皇子身份,因此,赵愭之于韦太后,就不用服丧。

即便如此,赵愭的婚事还是推到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十九,17岁的荣州刺史赵愭纳妇钱氏。

在赵愭大婚之后,高宗决定宣布皇子人选,于是,在二月二十四,诏立普安郡王赵眘为皇子,二十七日,进封建王。三月二十七,竞争皇子失利出局的恩平郡王赵璩,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始称皇侄。

四月初一,高宗下诏,皇子建王赵眘的长男荣州刺史赵愭,转蕲州防御使,次男赵恺转贵州团练使,第三男赵惇转荣州刺史,皇孙女硕人进封永嘉郡主,诏书内都带上皇孙字样。

也就是说,新婚燕尔的赵愭,在17岁时,终于成为天水朝廷名正言顺的嫡长孙了。

他媳妇钱氏的祖父,时任少傅、滤川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荣国公的钱忱,也在四月十六被升迁为少师,许旧节致仕,并给真俸。

同年八月十三,赵愭那个已经亡故五年的亲娘、咸宁郡夫人郭氏,夫贵妻荣地被追赠为淑国夫人。

十二月二十二,赵愭的外祖母、郭瑊的妻子赵安人,也被特封为永嘉郡夫人;赵愭的岳母、钱氏之母、时任右太中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兼枢密都承旨、兼权知临安府钱端礼的继妻高令人,被特封为平乐郡夫人。

03,父子宿卫高宗亲征

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月二十,皇子建王赵眘的妾室夏氏,特封齐安郡夫人,翟氏特封咸安郡夫人。同年九月十七,赵愭的亲娘郭氏又被加赠福国夫人。

就在郭氏被加恩这个月,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要一举灭宋,把偏安苟且的宋高宗吓坏了,又想逃到海上。

由于宰相陈康伯的坚决劝阻,高宗才被迫在十月初一宣布:朕要亲征!依赖我大宋的股肱爪牙、文武大臣,戮力一心,捐躯报国,冀成淝水之勋!当决韩原之胜!

早在高宗下诏亲征前,就有大臣申请让赵愭他爹、新出炉的皇子建王赵眘将兵督师,赵眘的老师史浩很清楚皇帝的猜疑性格,连忙上劄子拒绝,并提醒赵眘带着长子赵愭宿卫高宗,对高宗亦步亦趋,以消除高宗对他的猜忌。

于是,赵愭就陪着父亲赵眘,扈从在祖父高宗身边,同时,赵眘还接受史浩的建议,把赵愭的妻子钱氏以及次子赵恺、三子赵惇、闺女永嘉郡主,一起打包送进宫充当人质,美其名曰“入侍中宫”,也避免他们被外边的野心家利用。

所幸天不绝大宋,后院起火的完颜亮,又遇到中书舍人虞允文,在采石矶之战中大败而归,于十一月二十七日被部下刺杀。金国内乱自然无暇打仗。

惊了一身白毛汗的高宗这才在十二月初十,御驾亲征离开临安,建王赵眘和长子赵愭就宿卫在高宗身边,前往建康转了一圈,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十八返回临安。

这次跟着父亲祖父到前线遛弯,是赵愭唯一和武事相关的接触,回到临安不久,他的胞妹、才14岁的永嘉郡主生了疮疹,因为太医不慎用错药,导致她在四月初二早夭。
身为祖父的高宗,下诏要把医官李师克等人交付有司讯治,但身为父亲、又处在皇子之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赵眘,并不敢在战后国事繁杂的局面下去大动干戈。

于是,赵眘在初四日上书嗣父高宗,以女儿自幼就体弱多病为由,为太医们求情,因此,用错药治死皇帝孙女的医官们就被无罪释放。

此时19岁的赵愭,在为幼妹悲伤之余,是想象不到自己的未来会和妹妹一样,也要命丧在庸医之手。

同年五月二十八,面对国事心生退意的高宗下诏立赵愭的父亲、建王赵眘为皇太子。并在六月初四,诏追封赵愭亲娘、赵眘的亡妻福国夫人郭氏为皇太子妃。

又在六月初九,给赵愭的本生亲祖父宗室赵子偁确定名分,赠太师、中书令,追封秀王,谥号安僖,称皇兄;妻子张氏封秀王夫人。

六月十一,高宗举行禅位典礼,自称太上皇帝,让皇太子赵眘即皇帝位,是为孝宗,赵愭也从皇孙变成皇子。

八月十四,孝宗率群臣前往德寿宫,给嗣父高宗、嗣母吴后奉上尊号册宝。二十六日,追封为他生儿育女的亡妻郭氏为皇后。

这该尊封的也尊封了,该追封的也追封了,接下来该安置儿子们了。

如果孝宗是高宗的亲儿子,甫一即位,就可以册立自己的嫡长子为皇太子,名正言顺嘛!但孝宗只是嗣子,嗣父还在高堂之上,才即位就立太子,是不是显得太迫不及待了?

因此种种,孝宗并没有册立皇太子,而是让赵愭和两个胞弟一起出阁。

九月初一,身为嫡长子的赵愭被授少保、永兴军节度使,进封邓王,排行老二的赵恺为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庆王,老三赵惇为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恭王。

按宋朝旧例,皇子出阁封王,在兼两镇后才能加司空,但赵愭才领一镇,就越级加少保(即之前的司空),这显然是孝宗给长子的特殊礼遇,也是皇家重视长嫡的表现,后来宁宗初封嘉王,就也是一镇加少保。

04,国忌行香避让补试学子

就在赵愭出阁的当年冬十一月,力主北伐的张浚,在孝宗召宣抚判官陈俊卿和他儿子张栻赴行在时,把自己的奏疏托陈俊卿带给孝宗。

张浚在奏疏中只提出两件事,其一,请孝宗大驾亲临建康督战,鼓舞军民士气;其二,请孝宗效法汉文帝才即位的举措,为天下国家之计,早建太子。

尽管张浚提出的两条建议都很不错,但名为锐意北伐、实际还是苟安的孝宗,一条都没采纳,就像命吴璘放弃陕西三路一样,再次偏听畏战的潜邸老师史浩的话,始终没有北上一步,最终由于邵宏渊和李显忠的不和,导致北伐失败。

对年及弱冠的嫡长子赵愭,孝宗也并没有让他正位东宫,安定人心,反而让储位空虚,引起他人觊觎。

在三四年前,猴格还认为孝宗不立太子的主要原因,是想做锐意恢复的明君,满心满眼想着北伐,随着对他的深入了解才发现,这厮也就是个银样蜡头枪,虽然张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的北伐之心却远比孝宗史浩之流更坚定。

如果孝宗采纳张浚当时的意见,立太子监国留守临安,孝宗本人亲临建康督战,北望中原,鼓舞士气,把君王恢复的决心摆在将士面前,在采石矶大战之后的隆兴局面,是绝对可以改观的。

只可惜,孝宗终究缺乏勇气和魄力,始终龟缩在临安不敢北上,更谈不上立太子定人心了。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退位的高宗上皇,以及他留下的主和派重臣们的掣肘,还有,年轻的赵愭在当时,也的确担不起监国的重任。

赵愭在读书习字修身养性,偶尔被他爹派个小差事。隆兴元年(1163)春,赵愭奉命赴景灵宫行香,一同去的还有宰相史浩。

适逢太学补试,考生众多,把贡院门口的道路都堵塞了,赵愭前往景灵宫正好经过贡院路,眼看交通堵塞,身为亲王的赵愭,就主动绕路避开学子,他的退让引起大臣们的称赞。

反观史浩,因为之前为了挽回他不抗金的名声,就想笼络太学生们,但在听说太学中有很多人批评他畏战后,又想打压太学生,在路过贡院路时,就对等候补试的学生作威作福,结果反而被学生们群嘲。

这件事被叶绍翁记入《四朝闻见录》中,但叶绍翁却把百官之首的宰相史浩隐去,把当时还不是宰相的陈俊卿拎出来,然后又把学生喧哗群嘲的对象史浩换成赵愭,还说赵愭因学生躁动围堵而受惊致疾,最后病死。(详见“庄文致疾”考一文。)

猴格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叶绍翁为何黑赵愭一把,反而把史浩老贼摘出去,考虑到叶绍翁的为人,他也犯不着去捧史弥远的臭脚吧?

不过,从让道这件事看,赵愭的性格很谦和,并没有某些皇子的嚣张跋扈。

谦逊好学的赵愭因为沉迷诗词文学,对身为嫡长子应该学习的东西却毫不感冒,在他爹孝宗眼中,自然有点担不起皇家嫡长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正是赵愭性格的荏弱不刚强,最终引起亲弟弟对东宫之位的垂涎,这个心怀野望的弟弟,就是老三恭王赵惇。

赵惇比赵愭小三岁,身体比大哥强壮,心眼也比大哥活泛,在父亲孝宗眼中,小老三赵惇是个“学必以正”、文武全才的好孩子,他日“亲驭戎辂,以抚六师”都不在话下,高宗和吴后两口子也极喜欢这个嘴甜、有眼力的小孙子。

因此,身为祖父的高宗就给这个“将王”孙子,挑选一个“将种”家的闺女——李凤娘——当媳妇儿。

隆兴二年(1164),赵惇纳妇李氏,四月十八,李氏被公爹孝宗封为荣国夫人。

同年闰十一月十二,孝宗给三个儿媳妇同时进封位份,邓王之妻钱氏封广国夫人,庆王之妻韦氏封华国夫人,恭王之妻李氏封定国夫人,制书均有洪适撰写。

三个儿媳妇,出身最高的就是赵愭的妻子钱氏,是钱王后裔、公主曾孙;其次就是赵恺之妻韦氏,是韦太后的侄孙女、高宗的表侄女、孝宗表妹;门第最差的就是暴发户李凤娘。

从联姻配置看,在高宗、孝宗心中,赵愭这个嫡长子还是很重要的,钱氏封国夫人的制书中就有一句“俪我冢嗣”,明确指出钱氏匹配嫡嗣的冢妇地位,也点明赵愭冢嗣的地位。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挡住老三赵惇对储位产生觊觎之心。

05,皇嫡长孙名分之争

乾道元年(1165)四月十五,去年才结婚不久就有孕的恭王夫人李凤娘,生育嫡长子赵挺。皇子诞育子嗣,需要用公文正式呈报给皇帝,但恭王赵惇并没有让王府属官正式呈文申报。

到了六月初一,大皇子邓王赵愭的妻子,广国夫人钱氏诞育嫡长子赵挻。邓王府先向皇帝、太上皇报喜,然后在六月初三日,依照流程正式呈文申报,到了当天傍晚,恭王府才匆忙补上申报手续。

随即,兼任恭王府直讲的秘书少监王淮,携带拟好的白札子,去见代行丞相事的参知政事钱端礼,说:恭王夫人李氏在四月十五生皇嫡长孙,请参政通知有司讨论皇嫡长孙的相关典礼,‘年均以长,义均择贤’嘛。

王淮这话什么意思呢?他的言下之意就是说,“皇嫡长孙”应该按照年龄长幼来排,我们恭王府的嫡长子自然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嫡长孙”。

钱端礼一听这话就怒了,他可是钱氏亲爹、赵愭的岳父,身为参政,他岂能坐视恭王府抢夺自家外孙的皇嫡长孙名分?岂能看着赵惇挑衅女婿赵愭的嫡长子地位?

可能会有人不明白,这皇嫡长孙名头有啥好争的?不是只要嫡子所生的孙子、谁大谁就是嫡长孙吗?赵惇也是嫡子,他儿子先出生,不就是皇嫡长孙吗?

当然不是了!你要真这么想,就跳进赵惇和王淮的圈套了。

皇嫡长孙的名分是和嫡长子息息相关的,只有“为父后者”的那个嫡子——对皇帝来说就是指皇太子——生的嫡长子,才能被称为皇帝的“皇嫡长孙”。

在还没有确立“为父后者”时,自然是会投胎的嫡长子当仁不让、“生而有之”了,只有他的嫡长子才能称“嫡长孙”。

其他嫡子、也就是嫡长子皇太子一母同胞的胞弟们,生的儿子年龄再大,也只能称皇孙,或者长孙,而不能称“皇嫡长孙”或“嫡长孙”。

恭王赵惇为何敢给儿子争夺皇嫡长孙的名分呢?

就是因为当时东宫虚位,赵愭虽然是嫡长子,但一日没有正位青宫,就不是他爹当朝皇帝的“为父后者”,假如孝宗直接立老三赵惇为皇太子,那么,赵惇的嫡长子还真就是“皇嫡长孙”了。

因此,对储君之位有想法的赵惇才敢打这个插边球,用争夺“皇嫡长孙”名分的举动,来试探他爹的心思,看能不能把他那个没有正位东宫的大哥赵愭拉下马。

赵惇的司马昭之心太赤果果了,一下就被钱端礼看穿,所以老钱才闻言大怒,到六月初四,故意奏禀孝宗:恭王府直讲王淮说‘年均以长,义均择贤’,请求礼部、太常寺商量皇嫡长孙应行的典礼。

孝宗当时就愣了,诧异的纠正钱端礼:恭王府不应该称“嫡孙”,只应该称“皇孙”。

钱端礼这才委屈的为女婿、外孙争名分:

嫡庶名分在《礼》经上说的明明白白,就是为了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的。可王淮却力主年均以长之说。初二日邓王府给太上皇帝报喜的时候,太上皇帝特别宣谕微臣,说皇嫡孙诞生和其他事体不同,是陛下的圣孝所招,让臣率领百官给陛下道贺。昨日王淮来见臣,居然说要以年均以长来定皇嫡孙。

高宗赵构为何这样高兴呢?赵官家们子嗣艰难是众所周知的,从太祖太宗以来,真、仁、英、神、哲几朝都没见过孙子,别说皇嫡孙了,只有徽宗在位、钦宗正位东宫时,诞育嫡皇孙赵谌,把徽宗高兴的不得了。

如今孝宗才受禅二三年,就喜得嫡长孙,高宗自然认为是吉兆,因此命参政率百官称贺。

孝宗听了钱端礼的话,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表态:这是什么话?都不是他应该说的!岂不是撺掇人产生邪念?

又对亲家表明他重视嫡正的态度:朕知道恭王府见邓王府申报后,才申报的,就不必再差礼官检照恭王府的礼文了。

钱端礼并不放过王淮,搞不了恭王,还搞不掉小王吗?光明正大的给王淮上眼药:王淮身为讲官,应当以正论辅导亲王,怎么能鼓吹这种启诱邪心的言论呢?王淮倾邪不正,有违礼经,应该罢黜。

孝宗也担心王淮真的影响他的小老三产生邪念,就在六月初八免去王淮恭王府直讲的职位,让他出知建宁府。

至此,赵惇的试探全盘落空,还赔出去一个王淮,只能缩回爪子装老实。

孝宗也从皇嫡孙名分之争,意识到东宫虚位的严重性,决定册立太子杜绝纷争。赵愭因为有个好岳父,就这样躺赢了。

就在孝宗和钱端礼谈话的六月初四当天,孝宗又批准礼部、太常寺为邓王府的皇嫡孙诞生举行相关典礼的申请,择日奏告天地、宗庙、社稷、诸陵、攅宫。

六月二十七,左通议大夫、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兼充德寿宫使、兼权提举编修玉牒、兼修国史钱端礼,率领文武百官,向孝宗上表称贺,祝贺他收“冢嫡之祥”,喜获“维熊之吉”。

皇嫡长孙名分之争后隔一个月,乾道元年八月初九,孝宗下诏,立嫡长子邓王赵愭为皇太子。十七日,钱端礼以避东宫亲嫌,罢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

九月初九,广国夫人钱氏被诏立为皇太子妃,孝宗命有司择日备礼册封,钱氏很有眼色的,按惯例辞不受册。太子妃可以不行册礼,皇太子可不能不行。

十月十六,孝宗御大庆殿,举行了盛大的册皇太子典礼,22岁的赵愭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受册,成为天水朝廷继赵恒、赵祯、赵桓、赵谌、赵旉、赵眘之后的第七位皇太子。

因为册立皇太子的盛典,孝宗还特别推恩群臣,只要是“为父后者”,都可以为亲人申请加封。

同时还下诏增加东宫的侍卫,赵愭很谦逊地推辞不受,还上奏把每个月东宫应该领取的杂物给捐献了,获得孝宗的批准。

06,为继母服丧中暑

赵愭并没有因为被立为太子,就改掉耽于诗词的喜好,他还没有举行册礼之前的九月,充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的奉议郎黄石,在轮对时,就专门提到关于储君赵愭学问的问题。

黄石提醒孝宗,应该要求皇太子赵愭“当求尧舜禹汤文武之用心”,而不要像书生那样“分晰章句絺绘文词”,诗词文学那是书生所为,不该是太子的爱好,难不成你想再培养出来一个李煜?

孝宗闻言大喜,对黄石说:爱卿说的和朕想的一样啊!朕就是准备提醒太子不要沉迷文学。轮对过后,孝宗还把黄石的建议(已被起居官记录)送到东宫让赵愭看。

在父亲和老师的提醒下,赵愭也不得不收敛自己的喜好,去接受众多德才兼备的老师们讲授的儒家经典、治国之道。

他很敬重有才学有德行的人,比如蒋芾(fú),因为得罪秦桧被打压,担任东宫官的时候,赵愭就向父亲孝宗举荐他,后来蒋芾做到宰相。

乾道二年(1166)六月初九,孝宗下诏,赐皇太子赵愭的嫡长男、皇嫡孙名叫赵挻,除福州观察使,封荣国公;赐恭王赵惇的嫡长男、皇孙名叫赵挺,除左千牛卫大将军。

这年十一月初六,被高宗视为郭子仪、被孝宗尊称郡王、一生历经大小二百余战、出入宿卫四十年的中兴名将杨存中(就是杨沂中)薨,孝宗为之震悼,十二月十三追封杨存中为和王,谥号武恭。

让孝宗想不到的是,杨存中的死就像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乾道三年(1167)三月二十四,伯母、秀王夫人张氏薨,这可是孝宗的本生亲娘,自然是悲伤不已。

五月十七,名将吴璘薨。六月二十五,皇后夏氏驾崩。

孝宗这边厢要震悼名将杨存中,要哀悼生母,接连着又再失一股肱吴璘,那边厢又遇到中年丧妻,心情别提多凄凉了。

再说身为皇太子的赵愭,夏皇后虽然是继母,但继母如母,身为继子的赵愭也要奔波服丧,还要奉慰父亲,此时正值酷暑,夏日炎炎,炽热难耐,身体文弱的赵愭就因为辛劳而中暑。

赵愭的猝然病倒,让孝宗忧心不已,但屋漏却偏逢连阴雨,大宋朝的太医又再次施展他们用错药的技能,给中暑的太子误用补药,让赵愭的病情加剧,一发不可收。

上皇高宗和上皇吴皇后听说后,都忧虑的跑来探视大孙子,并急召在福州的名医王继先赶快回临安给太子瞧病。

七月初七,为儿子的病情忧惧不已的孝宗大赦天下,并遣官去祭告诸神,为儿子祈求“无疆之福”,希望赵愭快快好起来。

可怜孝宗的一片爱子之心并没有得到回馈,王继先还没赶到行在,大赦的诏书也还没有落实到地方时,就在七月初九夜,皇太子赵愭病薨,年仅24岁。

乾道三年可以说是孝宗41年人生中最灰色的一年,这一年,他先后遭遇亲娘之丧、继妻之丧,如今又面临嫡长子之丧,真可谓是哀上加哀,痛中增痛。

七月十一,孝宗下诏,把为赵愭看病的成全郎、入内看医杜楫除名,勒令停职,送袁州编管。

堂堂太子被用错药治死了,居然只是停职流放?这样的处理结果,实在让臣僚们接受无能,七月十四日,有大臣上疏:

皇太子只是中暑那样的小毛病,并不是病入膏肓,只因为太医用药失当,竟然让皇太子薨逝。群臣都以为陛下要严惩太医,把他们明正典刑,以快天下冤忿。没想到只是贬黜杜楫一人,主治医师郭良跟没事人似的。臣等期望陛下圣断,将郭良、杜楫等明正典刑,即便不能处死,也应该发配远方,永不放还。

孝宗这才又下诏:医官杜楫伺候皇太子汤药无效,除名流放琼州编管。郭良降两官,送兴国军编管。秦铸降两官,送处州编管。

但随即又下旨,郭良免与编管,只是勒令停职,留在临安听候德寿宫(高宗)使唤。

从对太医的处置,也能看出孝宗这个儿皇帝的悲催,闺女被太医治死,不敢追究责任还得为太医开脱,如今儿子也被太医治死,居然也只能追究小虾小米,只因为主治医官是高宗上皇所倚重的人,所以对太医的惩治才如此反复。

只不过,无言中为医官充当保护伞的高宗怕也想不到,他以后也要因为太医用错药而一命呜呼,摊手。

七月十七,孝宗给继妻夏氏赐谥安恭。

七月十八,孝宗给儿子赐谥“庄文”。

谥法云:维德端严曰庄,恭敬端肃曰庄,执德不矜曰庄,德盛礼恭曰庄;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猴格以为,孝宗给赵愭的谥号,还是很符合赵愭的人设。

闰七月初一,孝宗遣摄中书令、尚书右仆射魏杞奉谥册宝于皇太子赵愭的灵柩前。初二日,庄文皇太子赵愭敕葬宝林寺。初八日,安恭夏皇后权攒修吉寺。

07,寡妻孤子身后事

当办完儿子的丧事,夜深人静之时,孝宗猛然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个梦,他梦到有个人穿着蓑衣光着脚,哭着来向他吊丧。孝宗问他是谁,那人说他是姑苏人。孝宗问他为何那般,那人却再不肯言。

醒来后,孝宗百思不得其解,还和近侍说起这个奇怪的梦,居然有人向他吊丧,真是胆肥儿啊!让他没想到的是,居月余,他就先后丧母、丧妻、丧子,如今想起那个奇怪的梦来,原来是早有先兆,不由潸然泪下、啜泣而叹。

关于赵愭之死的异兆,不只是孝宗的梦,陆游也记录一条。

当初赵愭初封邓王之时,任职枢密院编修官的陆游,就提醒宰相陈康伯、史浩,说邓王这个封爵不吉利,他是钱弘俶归附大宋时所封,哲宗夭折的献愍太子赵茂初封也是邓王,大皇子赵愭应该避开这个亡国、早夭的不祥封爵。但陈、史二人说封王诏书已经颁布了,等郊礼时改封再说。后来赵愭果然不吉。

还有天象异兆,早在乾道二年六月十四,月犯南斗,入魁。八月初十,又入。有司经过占卜,说天象预示“女后忧”、“太子辱”。到了九月初十,月犯哭星,占卜说要有悲泣事。十一月十八,月犯权星,占卜仍是“女后忧”。至乾道三年,果然遭遇皇后夏氏驾崩、皇太子赵愭薨逝,皇帝悲泣之事。

赵愭死后,他正值妙龄的遗孀钱氏、和才虚龄3岁的孤子赵挻,境况从原本的前程万里,也变成如今的晦暗不明。

面对东宫虚位的局面,孝宗也在思索,自己是该效法齐武帝萧赜立太子的嫡子呢?还是效法梁武帝萧衍立太子的母弟呢?

经过近三年的摇摆不定,在赵愭大祥(两周年)之后,孝宗终于下定决心,乾道六年(1170)六月,以知枢密院府为庄文太子外第,命庄文太子妃钱氏和儿子荣国公赵挻,从东宫搬出来徙居庄文太子府。

乾道七年(1171)二月初八,孝宗越过次子赵恺,诏立老三恭王赵惇为皇太子,野心勃勃的小老三,到底成为三兄弟中最后的赢家。

乾道九年(1173)二月二十二,赵愭9岁的儿子、荣国公赵挻薨,被追封豫国公。

淳熙三年(1176)八月二十一,上皇皇后吴老太生辰,提前十天,孝宗要向德寿宫行进香仪式,往下依次是新出炉的谢皇后(即翟贵妃)、皇太子赵惇、皇太子妃李凤娘、庄文太子妃钱氏等去进香。

从顺序看,丧夫又丧子的前太子妃钱氏,已经屈居在新太子妃、弟媳妇李凤娘之后了。这也是赵愭遗孀钱氏最后一次出现在史籍中。

嘉泰三年(1203)九月初七,宁宗赵扩下诏为大伯庄文太子赵愭立嗣,选择宗子赵希璂为庄文嗣子,改名赵搢,除千牛卫将军。

此时,赵愭已经亡故39年,他的妻子钱氏大概也不在人世了。

08,猴格说

赵愭是一个很冷门的历史人物,猴格也没想到居然啰里啰嗦为他写了一万多字,真的是翻遍相关史书才凑出他的一生来啊!

在宋朝,只有两个人既是嫡长子又是嫡长孙,但他们还都没有登上皇位,俩人一个是赵谌,另一个就是赵愭。

赵谌因为父祖不争气成为亡国奴,而赵愭却因为给继母服丧中暑,又遭遇庸医用错药,以至于丧命,也算是上下五千年里的独一份了,真是悲了个催。

纵观赵愭短暂的一生,实在是乏善可陈,平平无奇。但从史籍那些零星的字里行间中,一个喜好文学、性格敦厚、谦逊不争的儒生模样,就浮现在我眼前。

猴格就忍不住窃想,即便赵愭不具备帝王该有的雄才大略,还沉迷文学,也总比受制于悍妇、精神失控的疯皇弟弟强吧?

如果南宋没有光宁父子,而是赵愭上位,结局会不会更好些呢?毕竟赵愭看着挺正常,且能纳谏,还务实,就是倒霉遇到医疗事故。

噫!这也是天水朝廷的命啊!

就是这样。

感谢我的朋友侯马夋(qūn)分享史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晦庵集·张浚行状》《盘洲文集·邓王夫人钱氏广国夫人制》《鄮峰真隐漫录·论建王不可将兵等》《攻媿集·汪大猷行状》《文忠集·黄石墓志铭》《泛舟游山录》《老学庵笔记》《陆放翁全集·曾几墓志铭》《宋会要辑稿》《檆溪居士集·普安郡王妻郭氏封郡夫人制》《桯史》《四朝闻见录》《武林旧事》《宝庆四明志》《定庵类稿》《文献通考》《宋史全文》《宋史》《无锡县志》等等等

原创|2022-11-26 16:02:10
阅读8206 36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猴格
历史领域创作者
猴格
历史领域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552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