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万有引力匠心社
发现、纪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 。
江苏仪征“永光元年”汉代铁剑铭文辨析

江苏仪征1987年出土的西汉永光元年铁剑是非常知名的一口汉剑。剑茎铭文涵盖产地、名称、长度及纪年等多方面信息,对研究汉代冶金技术和度量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剑茎上的铭文较为模糊,历来解释不一,据龙哥(刘在涛)认真比较研究后,将该剑的铭文重新揭示为“河内羊头剑卄辟刃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结合汉代史料记载、刀剑制作技术及出土实物等情况,探讨了该剑“卄辟”的造法,另外也更正了该剑关于尺寸的描述。

江苏仪征市博物馆藏有一口西汉“永光元年”铁剑。铁剑及其铭文照片收录于《仪征出土文物集粹》(以下简称《仪征》)[1]。据《仪征》及仪征市博物馆官方网站介绍,此剑为1987年古井乡利民村汉墓出土,长114.5、宽3.2厘米,剑为含碳量较高的炒钢原料生铁锻造而成。剑身长而扁,中部起脊,扁长形茎,末端有一圆穿。茎上阴刻隶书铭文:“河内黑头剑光硕天长四尺二寸永光元年造”。表层泛黑色。永光元年为汉元帝年号(公元前43年)。按此剑长计算,一尺合27.26厘米。此剑保存完好,韧性好,弹性强,冶炼精良,有明确的地点、名称、尺寸和纪年,是研究汉代我国冶金技术和度量制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仪征》黑头剑

根据照片来看,铭文斑驳,有的字迹较难辨认,有学者曾提指出《仪征》给出的剑铭释文值得商榷,并撰文《江苏仪征出土永光元年羊头铁剑考》(以下简称《铁剑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龙哥认为,《铁剑考》对铭文的阐释较《仪征》更为合理,特别是提出“黑头剑”应为“羊头剑”的观点极有价值且很有启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只是在后续有关剑的尺寸的几个字的阐释上私以为欠为妥当。据龙哥(刘在涛)观察研究,认为剑茎上的铭文应为“河内羊头剑卄辟刃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

《铁剑考》收录的黑头剑及铭文

1 “黑头”与“羊头”之辨

《铁剑考》中将铭文解读为“河内羊头剑光头下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与《仪征》所释铭文出入较大。其中“头”的繁体为“頭”,“河内”为产地,制作年代为“永光元年”,两文无甚分歧。河内是指河内郡,地处黄河北岸,大致分布在今河南、河北、山东之交界部分,汉代盐铁官营后河内郡曾设铁官在隆虑(今河南林县),“永光元年”是西汉汉元帝刘奭的年号。而对于名称和尺寸则观点有异,《铁剑考》指出,该剑的名称不是“黑头剑”而是“羊头剑”并进行了深入阐述。

从《铁剑考》所附仪征市博物馆胡乔先生提供的铁剑照片及其铭文照片来看,是“羊”字的可能性比较大。《淮南子·修务篇》:“苗山之铤,羊头之销,虽水断龙舟,陆剸兕甲,莫之服带。”曹丕《大墙上蒿行》:“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曾不如君剑良绮难忘。”晋张协《七命》:“销逾羊头,鍱越锻成,乃炼乃铄,万辟千灌;丰隆奋椎,飞廉扇炭。”此“销”,唐李善引许慎说为“生铁也”,后代也有解释为削刀的。从文中理解,苗山和羊头似乎原是产地之名,“羊头”与“销”或“钢”搭配,当是与冶铁密不可分,逐渐转义成为优质钢铁的代名词了。因此“羊头剑”更为合理。

至于“黑头剑”的称呼,可能是因其“表层泛黑色”,事实上,许多保存较好的汉代铁剑被发现时表面都会呈现出光亮的黑色,这可能与地理环境和下葬方式有关,楚文化专家郭德维指出,在深埋、密封、有水的与空气隔绝的环境里,有些墓葬随葬品保存极为完好,甚至连铜器、铁器等也极少锈蚀[3]。这种状态的由来推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剑体曾经过类似铬盐的防锈处理,这种技术在秦兵马俑陪葬的部分青铜剑上便可能已采用,西汉去秦不远技术未必失传,当然是否有防锈层须作进一步检验确定;二是精细研磨后的剑身在埋藏后因遇到特殊的外部环境从而钝化形成一层致密的黑色氧化层,这种黑色薄层是经历了两千余年自然形成的,剑身在当年则未必就是黑色,古人不会未卜先知将其命名为“黑头剑”。

铭文1-5字应为“河内羊头剑”

2 “光硕”“光头”“卄辟”之辨

《仪征》将第6、7字释为“光硕”,《铁剑考》将其释为“光头”。“光硕”其意极为费解,“光头”的解释也很牵强,龙哥根据照片仔细辨认,认为应当是“卄辟”。第6字并无笔划“撇”和“竖弯钩”,而是第7个字的上缘对该字的干扰造成,该字从图看是独体字,一“横”加两“竖”,应当是“卄”字。第7个字是左右结构,左侧下方有个小“口”无疑,“口”的左上方仔细辨认应当是“尸”,右侧有几个“横”再加浓重的一个“竖”划,推测是“辟”字,第6字和第7字组合起来为“卄辟”。对“卄辟”的理解,离不开汉代刀剑制作工艺相关知识背景。

铭文6-7字应为“卄辟”

2.1汉代刀剑制作工艺的发展

汉代,钢铁刀剑的制作发展出了百炼和灌钢的技术。汉代刀剑制作相关的最重要的名词有“辟”、“炼”、“灌”,皆各有其含义。曹操《内诫令》:“往岁作百辟刀五枚,吾闻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摄服奸宄者也”。陶弘景《刀剑录》:“蜀主刘备曾令名匠蒲元造刀,刃口刻七十二炼”。除类似的文献记载外,百炼刀剑也有实物存世,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栎本古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柄东汉中平年间(184-189)中国制作的铁制环首刀,刀身镌有“百炼清刚,上应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错铭文。

国家博物馆所藏山东苍山出土的东汉钢刀,刀脊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徐州博物馆所藏东汉钢剑茎部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孙剑□”。国家博物馆展有一口汉桓帝错金环首钢刀[4],刀脊有“永寿二年”纪年,长79.8厘米,宽3厘米,厚0.7厘米,铭文共60字,信息量巨大,刀脊上54字为“永寿二年二月濯龙造,廿灌百辟,长三尺四寸把刀。堂工刘满,钺工虞广,削厉待诏王甫,金错待诏灌宜,领濯龙别监唐衡监作,[马多]妙北主”,茎上有6字“濯龙持作百辟”。这显然是一口供皇帝佩带的百炼刀。

汉桓帝“永寿二年”刀之铭文

“湅”通“炼”,“卅湅”、“五十湅”等刀剑的出土表明,“百炼”在汉代并非仅仅是形容炼数之多的虚数。“辟”通“襞”,李善云:“辟谓叠之,灌谓铸之”,《说文·衣部》云:“襞,韏衣也。”徐锴《系传》曰:“犹卷也。襞,摺叠衣也。”襞,原指折叠衣裙,在此借指将钢铁折叠锻打。“灌”应该指的是灌钢法。灌钢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炼钢方式,是把融化后的生铁水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两种含碳量差异较大的材料相互交合,锻打后成钢。东汉末王粲《刀铭》“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和诸色剂,考诸浊清。灌襞以数,质象以呈。附反载颖,舒中错形。陆剸犀兕,水截鲵鲸”,也提到了“灌”和“襞”,“灌”应该就是指灌钢,“襞”即是“辟”,就是折叠锻打的意思。王粲的这个记载可推测东汉就已发明了灌钢,“永寿二年”刀的发现更加印证了这个推测的正确性。西晋张协《七命》提到的“乃炼乃烁,万辟千灌”,可知“炼”应是指加热,“烁”是指熔化,“辟”是折叠,“灌”是灌钢,辟的次数明显要多于灌,这段文字描述与灌钢制作刀剑的工艺是相合的。

2.2 百炼与灌钢技术原理分析

在汉代,人们认为剑之良莠与是否经过反复锻炼有关,王充《论衡·率性》“试取东下直一金之剑,更熟锻炼,足其火,齐其铦,犹千金之剑也”。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含碳量为何物,只朴素地知道通过精而炼之可以提升钢铁的品质,匠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百炼刀剑制作方法。“廿灌百辟”当是实数,是指灌二十次,折一百次。以龙哥猜测,以“永寿二年”刀来看,百炼和灌钢两种工艺可能会应用在同一口刀剑上。假定一炼一辟,即每加热一次就折叠一次(如果折叠速度够快或许一次加热可以折叠两次以上),折叠五次后碳就会有相当的流失,这时以合适的方法进行补碳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发明灌钢技术以前,如果用熟铁或低碳钢打制刀剑时就需要用渗碳剂对刀剑进行渗碳才能增加强度,当发现生铁水浇在熟铁上可以杂糅成钢后,利用灌钢技术提升刀剑的含碳量就成了另外一个方便操作的可选项。也就是说,“永寿二年”刀的所谓“廿灌百辟”,很可能是每折叠五次,灌生铁水一次,这样灌到二十次后,折叠也就相应有一百次了。

那么为什么仪征市博物馆的这口“永光元年”铁剑只有“卄辟”而不是“百辟”或更多呢?龙哥认为,“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属于西汉后期,要比东汉后期的“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早约200年,这个时候可能尚未发明灌钢,至少灌钢技术并未应用到该剑上。此剑的工艺与“永寿二年”刀、“永初六年”刀、“建初二年”剑相比更为简化,或许是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加热折叠锻造二十次制成,如果不加渗碳或灌钢,折叠二十次应是保证品质的上限,再单纯折叠将会过度失碳而影响性能,也或许是以块炼铁折叠渗碳制成,要想得出更精准的结论需要做进一步的金相分析。

3 “天长”“下长”“刃长”之辨

《仪征》将第8、9字释为“天长”,《铁剑考》将其释为“下长”。龙哥认为是“刃长”。第8字是横折钩加一撇一点,为“刃”字,汉隶中“点”划常常写的较为舒展,第8字与第9字组合起来为“刃长”,这恰恰是刀剑收藏中的一个常用名词,是指自剑格往前直达剑锋之间的剑身长度,简而言之,刃长等于通长减去柄长。关于刀剑尺寸,如果不是指明“刃长”,而是“刀长”“剑长”或简单的一个“长”字,对于中国刀剑来说就是指的是通长(即总长),龙哥在2017年3月本公众号发布的《一口三国环首刀的铭文考》一文中有所提及。

铭文8-9字应为“刃长”

第10~13字是有关“永光元年”铁剑的刃长,《仪征》释为“四尺二寸”,《铁剑考》释为“四尺一寸”,并援引仪征市博物馆数据,此剑通长114.5厘米,刃长96.1厘米。依照《仪征》释文,如按全长计算,则每尺合27.26厘米,如按刃长计算则每尺合22.88厘米,依照《铁剑考》释文,按刃长计算则每尺合23.44厘米。计量专家丘光明通过对秦汉尺度的研究,认为西汉尺度量值承袭秦制,每尺为23.1厘米[5]。这个数值恰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丘光明对13支西汉尺进行分析,每尺长度在23~23.8厘米之间,无低于23厘米者。龙哥反复辨认铭文,“一”字上面的横划并不明显,故第10~13字是“四尺一寸”的可能性较大。

铭文10-13字应为“四尺一寸”、11-18字为“永光元年造”

4 结论

尽管《仪征》对剑铭文的释文欠妥,但其所说的“(此剑)是研究汉代我国冶金技术和度量制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的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从冶金技术看此剑为“卄辟”制作工艺,从度量衡来看此剑与以往所得西汉尺长度接近,亦可佐证龙哥所释无误。综上,龙哥(刘在涛)将仪征市博物馆所藏的“永光元年”铁剑铭文重新释为:“河内羊头剑卄辟刃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共计18字。“河内”为产地,“羊头剑”为剑名,“卄辟”为造法,“刃长四尺一寸”为尺寸,“永光元年造”为纪年。

作者:刘再涛

作者  万有引力匠心社|2020-04-18 06:35:22
阅读982 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转载本文时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百科TA说)及本页链接地址。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百度百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万有引力匠心社
发现、纪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 。
万有引力匠心社
发现、纪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 。 百科特约作者
38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