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今日三水
佛山日报社官方账号
女作家蔡玉燕的故乡情怀:无论走多远,心中都装着三水

“生命的经历总是向死而生,每个故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看似在讲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蔡玉燕的故事源自于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故乡最深刻的记忆。不管是唱叹一生,最终无人为自己唱叹的唱叹女,还是维护自己儿子不受欺负的独树岗寡妇……这些跃然纸上的人物不仅是她讲说故事的载体,更是她表达乡土情怀最直接的体现。

三水女作家赴京参会

今年9月20日~21日,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于北京召开,三水女作家蔡玉燕参加了此次会议。

蔡玉燕,笔名彤子,是三水本土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目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在蔡玉燕的大部分小说里,都是以岭南乡土生活为大背景。这些作品在真切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她用熟悉的人物作为原型,反映了佛山市三水区北江与九曲河交汇的芦苞镇一带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欢乐与痛苦。

如《玉兰赋》讲述三水唱叹人这一行当的逐渐消失。唱叹是岭南吊祭逝者时由妇女表演的悲歌,中原地区称作哭丧。而《玉兰赋》的故事讲述了一名三水唱叹女玉兰为他人唱叹了一生,自己过世后却无人为其唱叹的故事。

蔡玉燕说,自己小时候便见过唱叹人。每当有亲人去世时,她都会和母亲一同守夜,听唱叹人在哀叹。唱叹人一路唱一路叹,有时候唱叹人歌声会把她唱哭。她正是以故乡唱叹人作为原型写了这个故事。

“现在这个行当基本上消失了。”谈起唱叹人的消失,蔡玉燕不禁有些唏嘘,随着时代发展,几乎没有人再愿意从事唱叹这一行业。如果还有可能的话,她希望可以留住这个特别的习俗。

从网络文学到乡土文学

今年四十岁的蔡玉燕是三水芦苞独树岗村人。蔡玉燕说,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小时候爸妈时常看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看着看着就想写点什么。”早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蔡玉燕的父母很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父母的感染下,她开始对小说充满了兴趣。加上田间农作的辛苦,她便时常幻想许多故事情节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想着想着,蔡玉燕便开始模仿网络名家把这些情节写出来。

“什么小说都写。”蔡玉燕笑道,那时她深深地被网络小说吸引,几乎所有的名家她都模仿了一遍。久而久之,蔡玉燕,渐渐开始创作小说。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蔡玉燕开始接触乡土文学。“那时回家碰到一个寡妇维护自家儿子的故事,便写了一篇《落雨大寡妇》的故事。”写完后,蔡玉燕寄给《广州文艺》。没想到,《广州文艺》的主编鲍十非常赏识她的作品,推荐她到广东省作家协会高研班学习,开启了她乡土文学的道路。在那里,她遇到了王十月、盛琼、盛可以等广东知名作家。

在培训过程中,蔡玉燕说,王十月对她帮助最大。“王老师常常对我的作品进行指导。”蔡玉燕告诉记者,那时,很多写好的作品都会让王十月看一眼。每一次王十月都会对她的作品做出具体的点评和修改。王十月还鼓励蔡玉燕,将文言文、广东话等元素融入文学创作当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王十月的鼓励下,蔡玉燕逐渐形成自己一套的乡土文学风格。

用文字装载心中的三水

当初为什么选择创作乡土作品?蔡玉燕笑道,自己始终无法割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她说,自己其实有很多的机会到其他地方发展。但不管多远,在蔡玉燕看来,她都已经与三水这片土地血肉相连。

蔡玉燕说,年轻时,她像不少年轻人一样,曾经也想要逃离家乡。但碾转了数地后,她才发现家乡才是自己的根。蔡玉燕还开玩笑说:“年轻时曾经在安徽生活过一段时间,四处找皮蛋瘦肉粥都找不到,只能默默怀念皮蛋瘦肉粥的味道。”正如沈从文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在写他的湘西,蔡玉燕说,无论走得多远,她的心中都装着一个三水。

她的思想在她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在《南洋红头巾》中,三水民间一群年轻的妇女,因各种原因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出外谋生,她们每个人包一方红色头巾,活跃在新加坡的建筑工地做建筑女工,被当地人称为“红头巾”。在蔡玉燕看来,“红头巾”真是三水妇女坚韧不拔性格最好的体现。不管红头巾的喜也罢,痛也好,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生命的经历总是向死而生,每个故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看似在讲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蔡玉燕说,她希望能用文字和情感把这些即将消逝的群体记录下来,用文字温润人心。

文/佛山日报记者郑泽聪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佛山日报陈玲玲

作者  今日三水|2018-09-27 17:20:53
阅读214 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转载本文时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百科TA说)及本页链接地址。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百度百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今日三水
佛山日报社官方账号
今日三水
佛山日报社官方账号 百科特约作者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