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

赴任外交部 三家争柯华

柯华出生在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县农村,原名林德常。他在就读于燕京大学期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柯华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当时的八路军总部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为他改名叫柯华。从此,柯华转战晋、陕,在黄土高原上浴血奋战十余年。解放后,他任西北行政区副秘书长,并兼任西安市副市长。

1954年11月,北京传来一纸调令,调柯华赴京任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礼宾司是做什么的?”对此一无所知的柯华忍不住在电话中向外交部的人发问。“你先到北京来吧,见面后再细说。”对方如此回答,并带有催促之意。柯华只好迅速交接完工作,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然而,就在列车即将开动的时刻,令柯华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年轻的同志急急忙忙地跑到火车上,找到柯华,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领导派我来追你,让你回去,有新的任命。”一边说着,一边帮他从行李架上卸行李。柯华来不及多问,就搬着行李随那位同志下了火车,他们的脚刚一沾地,就听到一声长鸣,火车的车轮随之转动起来。

来追柯华的人,是中共西北局副书记马明方派来的。待柯华回来后,马明方说:“我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商量,要把你留下来,担任陕西省委副书记。”柯华想,既然都是组织安排,自己到哪里都一样,于是就又愉快地留了下来。

就在柯华等待任命期间,北京的长途电话再次打过来,要求柯华火速到外交部报到。西北局只好顾全大局,忍痛“割爱”。

500

· 1936年夏,柯华回家乡向两位朋友介绍“一·二九”情况,宣传抗日救亡。

柯华来到北京后,又出现了一个插曲,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稼夫也相中了柯华,找柯华谈话,说中科院非常需要像柯华这样的人才,希望他能到中科院工作。但外交部不松口,他们向周恩来报告说:如果再不下决心调柯华来,就难以找到更适合做礼宾工作的人选了。

当时,外交部亟待扩充队伍,面向全国选拔人才,标准相当高。柯华被列入“焦点”,是有其原因的:第一,柯华是燕京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出类拔萃;第二,柯华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政治上坚定可靠;第三,柯华在西安工作时,做过一些外事工作;第四,柯华的外貌气质好,符合做外交官的需要。

总之,外交部相中了柯华,在外交部的坚持下,新中国的第一任礼宾司司长走马上任了。

 安排毛泽东与胡志明会晤 

1955年5月,胡志明访问中国。

按照日程安排,毛泽东将在中南海怀仁堂与胡志明会晤。

周恩来对此非常重视,亲自召集柯华等提出严格要求:“对两位领导人的会晤,礼宾司一定要细致安排,既不能让毛主席事先站在那里久等客人,更不能让胡主席先到那里等候。要安排两位主席同时到达怀仁堂。”

500

· 毛主席接见外宾(右一为柯华)

这件事情看起来不大,但要安排得恰如其分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当时通讯工具不发达,连对讲机都没有,更不要说手机、传呼等现代通讯工具了。而且,毛泽东习惯夜间工作,作息时间难以掌握,确定动身时间有一定难度。更何况,要使两位主席同时到达,还需有诸多的精确计算,如路程距离、行车速度、路上的交通情况以及电话联系方式等等。柯华和礼宾司的同志反复测算,终于制定出一个完整细致的方案。

方案开始实施,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毛泽东出现在怀仁堂门口时,胡志明也正好下车走来,两位领袖的手握到了一起,时间几乎是分秒不差。

 周恩来亲自安排宴会的座次和菜单 

1955年,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应邀访问中国。按照日程安排,周恩来要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宴会举行前,周恩来打电话给柯华,询问准备的情况,并让柯华带上出席宴会的座次名单和菜单到他的办公室。

柯华很快来到了周恩来的办公室,呈上材料。周恩来一边看,一边提出一些疑问和修改意见。

在安排座次时,柯华和礼宾司的人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但他们偏重于考虑安排印尼客人,而对我国的陪客则考虑得不够细致,周恩来对此进行了纠正。他说:“在安排主宾的同时,也要考虑陪客的人选和座次。特别是请了许多民主党派人士作陪,更应该考虑得周到一些。要避免‘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500

· 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与柯华合影。

周恩来又亲自审定宴会的菜单。他指示柯华:“要了解客人的习惯和口味,不要搞主观主义,不要‘一厢情愿'。不要以为我们认为是好的,就是客人喜欢的。你们去找客人的随行人员做些调査,请客就是要‘投其所好’,不能搞‘客随主便’。”

柯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对座次和菜单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实施后,得到了各方的好评。

与加纳共和国15分钟神速建交

1960年初,柯华被任命为中国驻几内亚首任大使。后来又曾任中国驻加纳大使。在非洲这块肥沃、炎热的土地上,柯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用汗水和心血播撒下友谊的种子。与加纳共和国15分钟神速建交,就是柯华外交生涯中精彩的一笔。

1960年7月2日,柯华作为中国政府代表,由几内亚大使任上,到临国加纳参加加纳共和国成立庆典,受到了恩克鲁玛总统的接见。在会谈中,恩克鲁玛总统向柯华表示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向。其实,在赴加纳之前,我国领导人早就指示柯华,要积极开展对加纳等国家的工作,争取尽快建交。现在见恩克鲁玛总统主动提出建交意向,柯华不由喜出望外。他趁热打铁,紧接着总统的话茬问:“阁下认为在什么时候合适呢?”

恩克鲁玛总统用英语回答:“立刻。”接着又说:“我确实很忙,建交的事由外交部部长同你具体商谈。”

500

· 柯华向加纳救国委员会主席阿昌庞递交国书。

辞别恩克鲁玛总统,柯华回到下榻的旅馆,还没有坐定,加纳外交部部长阿科·阿杰依就来了。柯华把他让到旅馆的咖啡厅。

加纳外长刚一坐定,就急匆匆地提出两国建交的意图,并强调说:“立刻,这是恩克鲁玛总统的意思。”

“很好。”柯华干脆地说,然后又以商量的口吻问:“我们是不是先拟定一份两国建交的公报?”

“好的。”阿克•阿杰依说。

“那就请阁下拟定草稿吧。”阿科·阿杰依顺手撕下手边报纸的边条,在上面写起来,10分钟左右就拟出草稿。可见他早已打好了腹稿。

柯华看后,提出增加以下内容:“加纳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科·阿杰依将此内容一字不漏地增写进去。接着,两人就在这份草拟在报纸边条上的建交公报上郑重签名。

双方商定,这一公报内容由阿科·阿杰依回去打印后,再由双方致信、复信予以确认,然后于7月5日格林威治时间13时,两国在各自的首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

加纳外长走后,柯华将情况用密码向国内作了汇报。

7月5日上午,柯华接到阿科•阿杰依确认的回信,立即向国内发回电讯。我国按约定在北京正式公布了中加两国建交的公报。

“文革”中的“铁杆保陈派”

从1966年到1969年,正是“文革”初期天下大乱的三年。外交部和全国各个部门一样,被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和“造反派”搅得“黑云压城城欲摧”。

当时,陈毅主持外交部工作。刚直不阿、无所畏惧的陈毅从一开始就对“文革”很“不理解”,并多次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受到“造反派”的疯狂冲击。柯华非常赞成陈毅的观点,成为与“造反派”对着干的“铁杆保陈派”。

一次,“造反派”召开外交部全体人员大会,在会上大肆攻击17年的外交工作是“修正主义外交路线”和“三降一灭”等。在主席台上的陈毅一忍再忍,终于没压住胸中怒火,霍然起身,双手把袖子一拉,右手重重地拍在桌子上:“你们要造反吗?”“造反派”一下子被陈毅“震”住了。

然而,“造反派”并没有善罢甘休。第二天,“打倒陈毅”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了外交部的楼里楼外。

就在这一片打倒声中,一张用好几张纸粘接起来的、超大规模的大字报突然挂了出来,从二楼一直垂到一楼的地面上,上面简洁地写着12个粗黑的大字“陈毅同志的脾气发得好得很!”落款并列写着3个人的名字,中间就是柯华,另两位分别是:曾任我国驻朝鲜第一任临时代办的甘野陶、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龚普生。

500

· 柯华在香港回归之夜

柯华死保陈毅,公然与“造反派”对着干,很快就被“造反派”揪住,成了外交部被重点打倒的对象,多次遭批斗。部里的军代表给外交部每人发一枚毛主席像章,指名不发给柯华。其中的主要理由就是他保陈毅。

但柯华仍然“不识时务,不思改悔”。一天,陈毅在钓鱼台宴请非洲外宾,柯华作陪。陈毅向外宾敬酒后对柯华说:“你给客人敬一杯酒嘛。”柯华说:“你都敬了,我给你敬一杯吧。”陈毅说:“你给我敬什么,我是‘走资派'。”柯华当着在座的“造反派”说:“我就敬你,祝你健康。”气得那个“造反派”狠狠地瞪着柯华。后来,这自然又成了斗柯华的一个理由。

有一个过去曾在周恩来身边长时间工作过,并曾任我国驻外大使的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造反派”。他来找柯华,大言不惭地说:“我要组织新党委,只要你喊打倒陈毅,就可以让你进新党委。”柯华立刻明确表示:“这是不可能的。我不是那种出卖原则的人,我不做政治买卖。”

对柯华的迫害在升级,他的家被抄了,人被“专政”,关进了“牛棚”。那是一间废弃多年的洗澡间,阴暗潮湿,蚊虫成群。柯华在里面被“造反派”肆意污辱,受尽煎熬。这一切都是柯华早就预料到的结局,他毫不后悔,因为他坚信,“造反派”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倒行逆施,而陈毅的言行才代表着真理,反映了正义的心声。

陈毅曾经写过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在“文革”噩梦早已结束的今天,回想柯华在那雪压青松时的“死保陈毅”的言行,更让人体察出柯华在政治上和人品上的高风亮节。

-End-

文字 | 《党史博览》 

作者 | 许焕岗

图片 | 《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