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黄旭华:年过花甲带头深潜,为国埋名30年

日期:2023-10-11 17: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话说2019年的国庆节曾上映过一部叫《我和我的祖国》的电影,张译在里面出演了一名原子弹的研究员。

因为保密工作的需要,他突然从女友的生活中消失,姑娘苦苦找寻了他三年,可再次在公交车上相遇时张译饰演的角色却因为辐射身患绝症不敢与女友相认,女友就含泪说了这么一段话:三年为什么不给个信儿?哪怕门里塞一张条呢,你这样让我怎么找啊?我不怨他,我觉得他一定有难处,我相信他肯定能回来,就像那天他抱着西瓜,一身汗喘着粗气冲我笑,我就是相信……

突然车外都热闹起来了,路人激动地高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这是一个感动了无数人的故事,但实际上真实的故事可能比这个更残酷。对于我们今天故事的男主角来说,三年,只是他隐姓埋名日子的十分之一罢了。那么在整整三十年的隐秘的生活中,他又为祖国做了什么呢?


科学救国学造船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口号。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核潜艇呢?因为与普通的潜艇相比,核潜艇靠核反应堆提供能量,功率大,航速高,可以连续潜航好几个月都不出水面。

而且它可以装备核弹,能偷偷潜伏到目标附近发射核武器,比从陆地发射或者飞机空投原子弹速度更快、隐蔽性更强。您想,这种威慑力,哪个国家不怕?

但是,核动力潜艇也有缺点:威力越大的东西造起来越难,光说核反应堆一项就可以让一个普通国家研究个几十年,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那么少的原因。

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核动力装置是有危险性的。海洋环境那么复杂,遇到点情况就会影响到核动力装置的安全,打仗的时候还会面临敌方的威胁。

这也就要求在制造核潜艇的时候,必须要尽全力提高安全性,可这都是技术活,到底该怎么做呢?

1958年,国防科委刚刚组建,聂荣臻元帅就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请示报告,首批只有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挑起了我们国家核潜艇的开拓任务。我有幸是29个人当中的一个,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以上这段话,就来自我们今天故事的男主角——黄旭华。



作为首批加入核潜艇开拓任务的科学家,黄旭华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但您可能不知道,黄旭华其实一开始是打算当医生的。因为他就出生在广东海丰的医生世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他从小就刻在骨子里的梦想,但生活的巨变改变了他: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好七七事件爆发了,沿海城市的学校大都被迫停办了。为了求得一个比较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我和我的同学们不顾交通的困难,徒步走了4天的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哪知道日本鬼子的轰炸更是频繁,每一次警报一响,我和我的同学都得往城外的山洞里面跑。这一天如果是警报不解除,那么这一天就得整整在山洞里面挨饿一天。

少年黄旭华愤怒了——为什么日本人如此猖狂?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散奔逃、妻离子散?为什么那么广阔的国土,却找不到一片可以安心读书的地方?

黄旭华从此立志:不学医了,学医只能拯救个体,但想要救国,就必须要造船、造飞机!加上他从小生活在海边,对大海有很深的情结,因此在1945年,黄旭华考入了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并且,本名黄绍强的他还给自己改名为黄旭华,意思就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


三十年隐姓埋名

毕业后,黄旭华来到了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的潜艇科。

1958年8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北京出一趟差。没想到到了北京他就被留下、参与到了核潜艇研制的任务中。

一直在从事黄旭华事迹研究的湖北大学教授王艳明介绍说:黄旭华接到他调到北京参与核潜艇这个09工程技术研究室之后,专门做了一个保密的教育:这项工作是高度机密的,没人知道,要做好一辈子做无名英雄的准备。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设计师合影(右一黄旭华)


黄旭华接受了这种严苛的要求,并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中。

要知道,当时的他,从没接触过军事造船,整个团队连核潜艇的样子都没见过。大家只能查阅各种资料,总算写出了核潜艇的框架方案。

有了框架方案,黄旭华还要推演出核潜艇内每个细节的详细数据,上万个零部件有一个数据错误就可能前功尽弃。

如此庞大的计算量本应该由计算机完成,但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太奢侈了——那时候咱们连手摇计算器都没有,大家便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了数万、数十万核心数据的计算。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中国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3年后开工,开工2年后下水,下水4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了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一万年太长,黄旭华他们只争朝夕,只用了数年,便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研发之路。

不过,虽说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但核潜艇是否能够形成战斗力,需要经过极限深潜试验的关键环节。

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按计划将在我国南海进行首次深潜极限试验。在这之前,中国只有常规潜艇曾经做过这种试验。

作为新研制的体积庞大的核潜艇深潜试验,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危险性,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黄旭华回忆说:

它是一个风险性很大的试验,一张扑克牌大小要承重一吨多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如果承受不起这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毁人亡的后果。

黄旭华感受到了参试人员的不安,他对大家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下去不仅仅可以稳定人心、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深潜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我可以协助艇上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扩大。我是总设计师,我不仅仅要为这艘艇负责,而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一听黄旭华要跟着下去,大家纷纷上来劝阻,毕竟他当时已经64岁了,试验这么危险,环境又恶劣,万一出点事儿那就是国家的重大损失。但黄旭华态度坚定,他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军心,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设计的这艘核潜艇有信心。

1988年4月29日上午九点,舷号404的长征4号核潜艇犹如一头黑色巨鲸,向大海深处慢慢下潜。

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水下巨大的压力开始挤压艇体,部分舱门也开始变形,艇身更是不断发出咔嚓的响声。

然而,紧张的气氛并没有干扰黄旭华的工作,他镇定自若地指挥参试人员有序操作,详细记录各项数据。

中午十二时十分五十二秒,深度计指针指向300米,核潜艇顺利下潜到艇体设计的极限深度,并且全艇设备运转正常!

在极限深度滞留一段时间后,核潜艇开始缓慢上浮,当上浮到100米的安全深度时,艇上的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一直上浮到100米安全深度,突然间全船的人兴奋起来,跳跃、握手、拥抱,有些同志都哭了。



当核潜艇顺利浮上水面,当所有人都在拥抱欢呼,黄旭华则悄悄离开人群,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妻子报了平安:

她听到我深潜成功后就哭了,那么多天压在心里面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说明她的思想比我更紧张。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爱祖国,也爱家人,当忠孝不能两全,他遭受了多少误解与埋怨?当丈夫与父亲不够称职,他的妻儿又会如何笑谈往事?

说起家人,黄旭华总是充满了愧疚。当年他刚刚和同单位的李世英结婚两年,就被一个电话招到了北京,本以为是出短差,所以什么东西都没带。李世英没有多问,托人给丈夫捎去了衣物。

直到四年后,她也被调到北京参与核潜艇项目,才知道丈夫从事的事业。而整个拉家带口的搬家过程,都是她一个人操持的。

回家一看我头发那么长,她问我为什么不去理发?头发搞得那么长?我说我哪里有时间啊?去理发店要排队,所以我就没去。她听了之后自己出去买了全套理发的东西,从那天开始,我这头发就是她理的。

黄旭华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靠李世英打理。

冬天每个月供应的300斤煤,全部由她用簸箕一趟趟搬回家;地震了,她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拉着大女儿去住安置帐篷;有一年冬天,大女儿上学途中跌入了雪坑,陷入昏迷,李世英独自一人在床边守候了9天9夜……

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为了家里的一件事情把丈夫从工作中叫回来。

由于经常不回家,李世英也会拿丈夫客家人的身份调侃说他是“回家做客”的客家人。但李世英说,“因为我跟他是一个单位的,他的任务也就是我的共同任务,我必须支持他。”



黄旭华也非常清楚自己欠妻儿太多:应该说我欠我的女儿的太多太多。我过去难得回家,每次回家孩子就问:爸爸什么时候带我到中山公园去划船去,但是还没有到中山公园我又走了。一直到现在为止都没实现过,而她并不埋怨我,随着慢慢长大,她渐渐理解,并默默无闻地支持我。


黄旭华一家合照


黄旭华的言传身教也成功影响了子女:大女儿黄燕妮和父亲一样,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小女儿黄峻则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武汉广播电视台,之后,她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但又选择回到原来的岗位上。

女儿们说:“我们可能作不了像父亲那样大的贡献,但他忠于国家、热爱事业的信念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才能对得起自己和家人。”

妻子女儿理解黄旭华,那么父母呢?

他的父母都是医生,自打学成之后就离开了祖籍广东揭阳,专门去海丰县定居,因为那里条件有限导致病人多,最需要医生。这样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黄旭华无私为国奉献一生的精神动力。

1956年元旦我回去探望父母,母亲说:你从小离开家,那时候战争影响、交通中断,你回不来家。现在我们年纪也老了,希望你常常回家看看,那时候我满口答应,我心想我一定会常回来看望父母的。

然而这种最平常的小事,黄旭华却没有做到。

30年来,他虽然一直与家里保持通信、经常寄钱回去,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甚至连父亲和二哥去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

时间久了,老人非常担心黄旭华。1987年,黄旭华给母亲寄去了一本《文汇月刊》,里面有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它讲述了我国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隐姓埋名的30年。

文中虽然没有黄旭华三个字,却写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老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黄旭华竟然是在为国家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她立刻召集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黄旭华听到这件事后,愧疚得泪流满面。

直到深潜试验成功后,他才回老家探望母亲,30年后再相见,母亲已是95岁高龄,黄旭华也已两鬓斑白。



后来,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忠孝不能两全,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9年9月17日,黄旭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他的一生就像他亲手设计的核潜艇,行于惊涛骇浪之下,隐于茫茫人海之中,却成就了无穷的力量,来守卫祖国的盛世和平。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