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由成立至今,一直都站在藝文輿論的浪尖。去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財政面對諸多挑戰 ,看似上了軌道的西九,依然不免在藝術發展與收支平衡之間來回擺蕩。

商業和藝文舊時相互拉鋸,時至今日卻兩極相依。前年接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的陳智思,既是商人出身,本身又擁有藝術背景,談起西九的發展時,不其然殺出一條「血路」,生出他的一套看法:「大家說到倫敦和紐約,絕對不會只說其是金融中心,它們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一個城市能夠突出自身的地位,並非單純依賴一兩個核心價值,如果香港真的要做到世界級金融中心,絕對還需要其他元素。」

一向看見鏡頭前的陳智思,都是帶着公職身份,這次他卻罕有在鏡頭前繪畫,拾起塗改液,一點一滴,畫起其標誌性的點畫。一點一滴,也談他眼中西九文化區25年的變化。

藝文與商業的掙扎

香港以往被稱「文化沙漠」,25年前,西九文化區的構思首度被提起時,質疑之聲甚多,大部分人都不相信香港可以有這樣的配套。「你說從25年前開始的時候,是不是已有今天見到的構思?肯定不是。這是一個過程。」陳智思說。「看到20多年後的西九文化區,我自己都覺得很驚訝,尤其是年青一代,對西九的看法、對香港整個文化氛圍的看法,我想是有很大的轉變。」

陳智思前年接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前,與西九或藝術界已有一定淵源。除了他過往曾出任多項文化事業公職,也在於他對藝術的興趣,可以追溯到讀大學的時候:「藝術原非我的首選,但我讀大學時患了重病,很長時間需要在學校以外休養,我就要找找看有甚麼學科不需要在學校裏修讀也能取得學分。」當時選了藝術科的他,心裏想着,要在同屆畢業生中突圍而出,就得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於是就此開展了點畫的創作。

由藝術科學生走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層,藝術與商業的雙重背景,經常在他身上相互拉扯,這也一如香港藝文發展路上遇到的掙扎。

陳智思觀察到,香港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地產相關所帶動,而西九文化區也不能避免:「我做了這個崗位之後,才知道文化藝術這些投資基本上是賺不到錢的,全世界——就算是紐約、倫敦,也都要依靠不同形式的補貼。香港模式多年來如一,也是靠跟地產相關的收入來運作。所以整個西九文化區,由第一天也如是——出租辦公室,將來也可能會出售住宅,這種種形式都是用於補貼我們的文化設施。」

國際論壇雲集藝文專家

回看西九建設的25個年頭,陳智思眼中的「回報」,不單是指金錢,而是長遠對整個城市發展的影響:「如果香港真的要做到世界級金融中心,它絕對需要其他元素。這個元素為甚麼這麼重要,並非單純是遊客的問題,其實也是人才的問題。你去倫敦、紐約就能看到了,當地的人來自全世界,他們吸引了最厲害的人才去這些地方。」

去年藝術週期間,西九文化區就曾邀請國際博物界代表來港參觀M+及其展覽,同時舉辦專題研討會。西九展示自身優勢的同時,亦成為了招納人才的一個重要契機。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分別於2021年11月及2022年7月開幕時正值疫情,不少內地及海外觀眾當時仍未能來港參觀,「他們可以值此機會來香港,看看我們的文化設施,這就像香港的一次品牌宣傳。西九文化區對香港而言,能不能夠扮演一個文化地標呢?我們希望這類型的世界級論壇可以繼續做下來。」

藝術三月,同一時間有大型藝術博覽Art Basel,吸引了全世界文化藝術界的專業人士,以及很多對藝術品有興趣的收藏者來香港,整體環境已形成良好契機,推動西九乘此之勢,在今年3月尾舉辦首屆「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邀請逾1,000名參與者,全是來自本地、內地和海外的文化領袖、知名博物館掌舵人和藝文界專家。

「這是一個過程,需要慢慢培養。」陳智思緩緩說道。「大家對這些藝術品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我覺得這也是文化藝術背後的一個意義。這不純粹在於我喜不喜歡這件事,而是透過這個過程,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觀點。我們希望能夠藉此提升大眾的質素,就算你不欣賞,但你也能夠認同這裏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文化,我個人的目標是能夠做到這樣,讓整個城市的質素有所提升。」

「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

日期:2024年3月24日至26日
詳情:https://www.culturalsummit2024.hk

撰文:鄭思珩
採訪:鄭天儀
攝影、剪接:廖偉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文化者 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