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日报》与《南洋总汇新报》的论战

编辑:章文君|2016-09-12 09:45:14|来源:海峡飞虹

1908年9月11日,孙中山以“南洋小学生”为笔名,在《中兴日报》撰文《平实开口便错》,与保皇派展开论战。其时,革命派与保皇派在新加坡分别以《中兴日报》、《南洋总汇新报》为阵地,进行论战。

 

中兴日报

中兴日报

 

《南洋总汇新报》创立于1905 年,原名《南洋总汇报》,由新加坡革命元老陈楚楠、张永福等出资共同创办。陈楚楠、张永福曾创办《图南日报》宣传革命思想,但在新加坡社会不受欢迎,被迫停刊。陈楚楠、张永福“不欲民党喉舌中断”,又集资创办《南洋总汇报》,继续宣传革命。然其他集资人倾向于立宪,陈楚楠、张永福退出。《南洋总汇报》由宣传革命转为宣传立宪思想,成为保皇党的重地。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不愿民党喉舌喑哑,积极筹款,于1907 年8 月在新加坡创办《中兴日报》以抗衡《总汇报》。

 

陈楚楠

陈楚楠

 

自此,随着革命中心的转移,论战的地点由日本东京转向东南亚地区,由原来1905 年到1907 年《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转为《南洋总汇新报》与《中兴日报》之间的论战。这场论战“笔枪墨炮,硝烟弥漫”, 持续达四年之久。

 

革命派和立宪派为争取更多华侨的支持全力以赴,重要战将纷纷出马,包括胡汉民、汪精卫、田桐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大弟子徐勤、伍宪子为首的立宪派,甚至连孙中山本人也以“南洋小学生”为笔名参与了这场论战。

 

孙中山(前排左四)与陈楚楠(前排左三)合影

孙中山(前排左四)与陈楚楠(前排左三)合影

 

孙中山以“南洋小学生”笔名撰写的《平实开口便错》反驳《南洋总汇报》记者平实发表的《论革命之不可强为主张》。平实认为,汤武灭桀,武王灭纣,是大多数人民的趋向,是英雄圣人顺自然而为,而现在的革命还未形成自然之势,不可强为主张。革命不是奇事,是难事、大事,“不度德不量力”,是“以鸱鸮而测凤凰”。孙中山积极应战,表示革命大圣人、大英雄能为,常人亦能为。南洋“革命主义之传布,使人如大梦初觉”,中国十八省也不逊于南洋,已被革命者所唤醒,“不使醉梦者长此以终古”,人事变迁已造革命之势。

 

立宪派曾大篇幅从革命的可行性问题上论证革命不能成功。徐勤的《论革命不可行于今日》在《南洋总汇新报》上连载12 期,认为革命党没有土地、没有大量人民支持,只能算“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实力很弱。革命军所发动的萍乡、钦、廉、镇南关和河口起义,全部都失败,充分证明了革命是“痴人说梦,贫子说金”,根本行不通。

 

对于这些反对言论,革命党首先承认革命起义确实遭受了挫折,但革命是为了“真理之热忱”,救同胞于水火。目标的宏大决定了革命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就像英、法、日革命都要经历一番过程才会成功。并且“多一次失败就多一次进步”,革命党不断从每次起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每一次起义的计划和执行都优于上一次,并且起义也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逐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甚至列强也为之侧目。革命党人通过推崇为革命奉献牺牲的精神,来鼓舞因多次起义失败而低落的士气。

 

《中兴日报》和《南洋总汇新报》都将国内的时事传递给华侨,让原来因背井离乡而与中国渐渐失去联系的“天朝子民”了解到国内的最新情况,从而加强了心理上对祖国的眷恋感和依存感。

 

在《中兴日报》与《南洋总汇新报》的论战中,华侨不是冷漠的看客,他们除了研读双方的政治主张外,还主动地参与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也跨越了南洋社会普遍存在的以地缘或者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各种“帮”,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国家意识,地缘和血缘因素逐渐淡化,从而增强了华社内部的凝聚力,成为日后华侨多次爱国救亡运动的精神源泉。

 

(作者:佘凤英)

 

参考文献:

尹瑶《复制抑或再造:<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论战新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3月第1期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