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如何建设城市交通微循环?今年推进100多个项目解决堵点痛点

南方+ 记者

道路是一座城市的骨架和血管,关系着城市经济和社会民生发展。近年来,广州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在全力推进道路网高水平互联互通、外联内通的同时,加快改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基础设施,大力建设交通微循环。

为进一步畅通广州道路微循环,7月20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羊城论坛》“交通微循环建设大家谈”,邀请政府部门、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以人为本的交通微循环系统,打通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广州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唐航浩表示,今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更加聚焦按时按质推动100多项交通微循环建设任务项目,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交通堵点、痛点,以点带面推动广州提升综合性门户城市的承载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建设和挖潜交通微循环

什么是交通微循环?

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魏广奇介绍,在行业内,道路交通微循环被认为是整个城市道路网络中的支路和等外公路形成的一个系统,是整个道路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主要通道的一种交通。

相对而言,今天谈到的道路交通微循环可以更细地划分成机动车微循环、自行车微循环和步行微循环。“微循环的特点主要是路网比较密,通达性比较好,行动比较自由,所以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区域内短距离生活的交通出行,改善、缓解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利好整个城市路网的运行状况。”魏广奇说。

“广州不仅非常重视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大通道骨架路网、大循环建设,也十分看重微循环的建设,概括起来就是建设和挖潜两个方面。”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邹小江表示。

在建设方面,广州大力推动微循环与骨架路网大通道的衔接,如新广从路、新化(快速路)北段、同德围上埗桥等市民关注的瓶颈路段建成通车或双向拓宽,方便市民群众出行。

在挖潜方面,市、区各级部门通力配合,通过微改造的手段,进一步发挥微循环系统的通行潜力,特别是解决中心城区在建设微循环过程中遇到的征拆、管线迁改和环评邻避等问题。如龙洞片区新设凤凰出口迅速接入华南快速路、连新路路口挪移斑马线加装红绿灯等,借助小改动助力微循环。

“这两年的微循环系统建设,除了大骨架路网的建设、骨架路网和微循环系统的衔接以外,我们在微节点的改造和管理上也做了许多工作,也希望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共同完善广州道路交通系统建设。”邹小江说。

亟待提升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近几年来,广州加快改善城市的路网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微循环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广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微循环建设情况仍有待改善成为了不少人大代表的共识。“广州整体道路通行体验不断改善向好,但市中心的通行能力仍相对较弱。”市人大代表梁国雄表示,如自己每次驱车前往中心城区办事时往往都会遇到拥堵,“这可能是大城市的通病,接下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市人大代表段安春有着同样的感受。“广州许多郊区新规划道路,都是十分科学合理的。但在老城区很多地方都没有非机动车道,交通信号灯接点配对也有问题。”他举例道,如东风路、中山大道往往在早晚高峰公交车都是塞得像小火车一样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和公交车抢道行驶屡现不鲜,造成事故高发。

在城市郊区,也出现了问题。“微循环就是无微不至,然而很多情况下借助公共交通通勤,在‘最后一公里’需要步行。”市人大代表骆鼎说,这种现象在城乡接壤地区和工业区更加严重,尤其是遇到恶劣天气会十分不便。“微循环要充分体现城市对市民无微不至的温度,就需要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接驳。”

步行系统需要提升、道路管理需要规范、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广州交通微循环的症结在哪?许多人大代表结合调研观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市人大代表蒋厚泉认为,职能部门建设道路系统时缺少综合考虑,一味求快导致不合理地规划。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整个通告、告知系统不明确,也缺少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应急措施,导致了交通微循环的断裂。

在天河区人大代表余秀江看来,一是许多道路没有规划好,如学校、小区的路段出行缺少科学规划导致时段性拥堵甚至事故的发生;二是道路规划好了却没有用好,如市政路上设置门禁系统,人为地造成了拥堵;三是路权分配不合理,在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机动车出行,对共享单车、电动单车等交通出行效率比较高的组织模式,没有充分给予应有的路权。

“小摊小贩和共享单车占道经营、道路坑洼不平、交通大数据管理应用缺失也是造成交通微循环遭遇瓶颈的原因。”市人大代表潘映珊说。

100多项任务解决堵点、痛点

在今年广州“两会”,关于交通微循环建设的有关问题是代表们的重点议案。

“广州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给局部交通或者区域之间的交通带来了很多新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交通微循环受到广泛关注。”唐航浩表示,交通微循环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设问题,还包括了管理问题,如交通信号灯管理、潮汐车道设置以及特殊场所区域交通优化问题,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调研,听取收纳11个区联组代表和各级人大代表意见,与政府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列举了100多项交通微循环建设任务表。”唐航浩说。

他表示,今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更加聚焦按时按质推动这100多项项目,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交通堵点、痛点,以点带面推动广州提升综合性门户城市的承载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道路就像是人体的血脉,大动脉和微细血管全部要打通,所以交通主干道和微循环都要建设好。”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陈舒建议,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交通系统,特别是需要解决各种“肠梗阻”,全市“一盘棋”贯通管理交通网络。“可以打造一个全市的交通网络平台进行全面规划,及时收集路况信息,并迅速处理反应,用科技赋能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道路所)所长赵国锋则认为,微循环其实还是要增加供给,结合正在推进的城市更新相关工作,增加城市支路网的密度,进一步拓宽微循环的空间。

“街巷的潜力仍未全部挖掘出来。”他同样表示,要通过精细化的交通设计,包括微改造、路口的区划等,把空间用到极致。同时,借助精准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建立城市交通智慧大脑,提升整体交通管理水平。最后,还要加大力度围绕轨道周边道路的衔接,提升慢行空间的品质,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周甫琦



编辑 赵雨笙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