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仙眷侣?这对耄耋伉俪,唱了一辈子粤剧情

南方+ 记者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在粤剧界,也有这么一对“神仙眷侣”,相爱、相知、相守,唱了一辈子的“粤剧情”。

他们是87岁的林小群和96岁的白超鸿。两个人都出生粤剧世家。林小群是著名男花旦林超群的长女,13岁入行,26岁就开始担任大剧团的正印花旦,代表作品《柳毅传书》《牡丹亭》《黛玉归天》《玉簪记》等脍炙人口。

白超鸿父亲是被称为“平洲名伶之父”的金山和,白超鸿16岁入行,师从著名粤剧艺术家白驹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享有盛名,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桃花扇》《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等至今为人称道。

即使96高龄,白超鸿说他还可以“中间不喝水,一条气唱10多支曲”。

行内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大珠姐”和“熙哥”。两人相濡以沫,一起攀登艺术高峰,又在上世纪80年代漂洋过海,在美国设帐授徒,几十年如一日地推广祖国传统艺术,如今落叶归根,在耄耋之年依旧活跃在粤剧舞台,关心粤剧艺术的发展。

12月7日,“大珠姐”和“熙哥”做客粤剧艺术博物馆,在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名家大讲堂 粤剧新传承”系列活动上,以“美国粤剧的创新与传承”为主题,与众多热情的戏迷们分享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以及在海外推广、传播粤剧的点点滴滴。

默默耕耘终不悔,情系红豆数十载

分享会上,两位老人声音洪亮,讲足一个多钟,谈及往事思路清晰,全然不觉已是耄耋老人。现场有戏迷感叹:“从3岁开始听小群姐的戏,今日有幸见偶像一面,一了心愿!林小群和白超鸿伉俪声如洪钟,才思敏捷,足见艺术令生命常青。”

林小群

提及入行经历,林小群言语间最多的是感恩,感恩自己13岁入行,便在各级领导、前辈、同辈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在广东粤剧院出演很多戏。她追忆至今的事,便是父亲林超群和老师郎筠玉教她做戏要脚踏实地,唱功要字正腔圆。“在这30年的艺术生涯里,我的人生非常幸福。我总是用我的努力去付出。”林小群说。

谈起80年的艺术生涯,白超鸿感慨地说学到很多,得到很多,却始终觉得不够,坦言未曾想过离开舞台。

白超鸿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一家人到香港避难,白驹荣也同住。当时白驹荣叫他唱支歌,当时还不会唱粤剧的白超鸿,就唱了支英文歌。“结果他听了之后,向我父亲说,你儿子这么好相,声线好,是做戏的料,是个粤剧人才。他坚持收我为徒。父亲却希望我在英文学校读书,我就向父亲保证:如果我两年不成名,我就不学戏!”

白超鸿

年轻时,他和著名粤剧泰斗薛觉先在上海同台演出《范蠡献西施》。演勾践卧薪尝胆,唱完主题曲后来个扫堂腿,观众看了不断鼓掌,内心大喜的白超鸿,不料却被泼了一头冷水。

“回到后台,薛觉先对我说:‘熙仔,今晚很开心吧。这么多掌声!但你错了,你的掌声是属于程式上的掌声,并不是勾践内心的感情。勾践身为一国之君,被人凌辱,表现他内心的痛苦与委屈,肯定要比你赢得那些掌声的表演好,内心没有情,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程式。”

薛觉先这番话,让他明白一个演员最好的动作在于一个“情”字,要将“情”传到观众心里。

漂洋海外 让洋人爱上粤剧

上世纪80年代,二老漂洋过海,在海外设帐授徒,传播粤剧。林小群感慨:“初到美国时,思乡情重,时常在家里的窗台遥望着祖国,吟唱我年轻时主演的《红霞》曲段。”说着,林小群深情地演唱:“抬眼望天边,天边云遮月,遮住了太阳照我……”

当时他们在唐人街遇见很多戏迷,加之不少前辈鼓励他们在国外栽培粤剧新生力量,便组织了美西八和会馆教粤剧。“很辛苦,他们基本功差,连出场锣鼓都听不懂,为了让他们顺利演出,要给他们化妆,教他们演戏,教他们唱,台前台后地忙。”林小群坦言。

白超鸿曾有个十几岁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出生,只会英文,就在唱词旁边用英文标注译音来学唱。“他基本功不错,可是有一样我不敢教,就是翻跟斗。保险很重要的,在美国不能随便教人家翻跟斗的!”白超鸿笑着回忆。

两人有一次去斯坦福大学做粤剧示范,老外看得津津有味,还遇到黑人学生拜师,穿起披风跟林小群学水袖,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粤剧的迷人与神奇,让越来越多外国人痴迷。

 “最开心的是观众喜欢粤剧,年轻一辈接好班,将粤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使得粤剧生生不息。” 林小群十分谦虚地说自己做得很少,是戏迷对粤剧的爱让她感动。

【记者】徐子茗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徐子茗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