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生深度訪談報告|甘樂文創長期耕耘之路,從草創到成熟期的階段挑戰

微笑台灣撰寫台灣地方創生生態系深度訪談報告,採訪三個不同階段的創生團隊及其重要關係者,希望找出每個階段所面臨的難題與挑戰,團隊又該具備什麼樣的心態與能力。首先訪談了成立逾十年、創生發展規模化的甘樂文創,他們的組織經驗能帶來什麼樣的借鏡?

創生深度訪談報告|甘樂文創長期耕耘之路,從草創到成熟期的階段挑戰

圖片提供:甘樂文創/圖片設計:周昀叡

堪稱台灣地方創生發展的典範案例——甘樂文創,2010年成立,從三峽的一處古厝藝文食堂、課後陪伴基地開始,後續組織橫跨社區營造、教育、食品、旅行等領域。微笑台灣編輯團隊訪談甘樂文創志業執行長林峻丞,以其十餘年的經驗進行記錄與拆解。

甘樂文創組織發展年表。(圖片設計:周昀叡)

組織的成長、經營與挑戰,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理想創業期:甘樂文創應運而生

最初為協助肥皂家族事業回到三峽,「沒想到回來就回不去了,」林峻丞說。真正待下來後,才察覺自己對家鄉的陌生,發現一些問題,開始反思能做些什麼。尤其三峽擁有豐富的藝文能量,但在地人不知道,便決定在2010年自己出來創立甘樂文創,清水街上的一間百年古厝,打造藝文餐飲空間。

熱血支撐的草創階段

「感覺是熱忱在支撐,有一份理想驅使我做出改變,也沒想過後續。」林峻丞為了讓空間被看見,不斷舉辦展演活動,甚至邀請創作歌手盧廣仲來辦簽唱會,同時創辦《甘樂誌》。但經常一整天的營收都付給樂團,有時請到非常厲害的表演者,台下卻沒有人。探究原因,「這裡的藝文消費人口沒有這麼多。」

廣告

藝文餐飲空間「甘樂食堂」。(攝影:王士豪)

成立第二年遇到風災,三峽河大暴漲,連地基都坍了,古厝淹水,經營非常辛苦,連續好幾個月沒收入。「好像老天在提示我該結束了。」但他還是撐下去。

《甘樂誌》發行了6年,為台灣地方獨立誌中固定出刊且存活最久的,「非常燒錢,如果我再堅持,團隊會撐不下去。」編輯、印刷、上架都是花費,無奈怎麼賣都是虧,又沒有廣告,為了組織永續,只好先喊停。

面臨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初回到三峽,林峻丞就注意到在地孩童的教育問題,也是甘樂文創成立那年,五月有兩個孩子,一個被送少年法院、一個送至警局,了解原因發現與隔代教養、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同年,他就把甘樂的空間在暑假騰出來辦學堂。

「兼顧理想性的事情要做,但也要有收入。」團隊那段時間接設計案、政府標案等,也有研究調查類的案子。有段時間以文創聚落為名義向文化部申請補助。接與不接的考量點在於是否能夠累積經驗或品牌聲量,如果沒有加值因素就不接。

進來的錢馬上出去,「前面有5、6年的時間不敢看財報,很鴕鳥心態,」林峻丞說。這段時間團隊所做的文創商品獲獎,但叫好不叫座,找了100多家文化據點鋪貨《甘樂誌》,展演與餐點反覆嘗試…..「什麼方法都試了,消費者不會天天到三峽看展演、用餐,我意識到商業模式在一個不完整的狀態。」

廣告

▍關鍵發展
經營夥伴:林峻丞與女友、一位從肥皂事業離開的夥伴。
投入資金:約300萬。肥皂事業離開退股100萬(古厝整修就超過此費用)、銀行辦理青年創業貸款90萬、與朋友借100萬。
關卡:找到據點、創《甘樂誌》、增加能見度。

二、尋找商業模式:禾乃川的誕生

邊做邊尋找要建立的商業模式,「那個商品」是什麼?林峻丞從肥皂家業思考,商品條件應該是「日常必須」,不一定是三峽在地元素。也因爲《甘樂誌》創造了機緣,採訪青農時觀察到黃豆可發展豆製品,於是決定開一家手工豆腐店。

一開始並沒投入太多,貸款幾十萬,品牌設計、豆腐製作皆自己來,小巷子裡開店,設備簡單。但產品送驗發現生菌數超標,只好將設備升級。想要產量提升又是一個問題,設備再投入100多萬,沒想到生菌數還是超標。

禾乃川生產現場。(攝影:王士豪)

擴張期是一場賭注

「還要不要再投入資源提升設備?」當時林峻丞思考,品牌要做大,就要顧好品質、打開通路,勢必得換,所以又去貸款,這是第三次換設備,190幾萬。「花錢買教訓,」從一間社區小店轉成要做禾乃川品牌,在調整過程中,人力慢慢擴編,從只有生產,後來送貨、業務銷售,再來要有倉管、客服、電商等。

廣告

第三次換設備後就擴充人力,但經營績效卻沒有很好,「經濟規模還不夠養一群人,反而原本小店規模是有賺錢的。」林峻丞解釋,人事支出的增加需要更多營收支撐,但不養人,規模無法擴張,通路沒打開也會導致虧損,環環相扣。

幸好趕上推廣國產大豆的市場趨勢,媒體採訪後,通路詢問度大增。每一步林峻丞都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再往前走,他選擇一邊做一邊調整。

過關斬將終於量能倍增

2017年正好遇到,老醫院的空間要活化為「合習聚落」,還有小草書屋的孩子國小畢業後,國高中要培養技能,於是成立青草職能學苑,設置實習商店,有人提醒林峻丞,就從原本擅長的事情著手去做。於是,他把巷子裡的豆腐店移至前面,轉型成類觀光工廠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前廠後店。

原來是老醫院空間的「合習聚落」。(攝影:王士豪)

但有時候不是想快就能快,「上通路面臨產品檢驗、工廠登記等問題。光搬進合習聚落,衛生局就來了,後來經發局也來了,說用電超標、坪數問題,需要申請工廠登記,遇到地方創生很容易遇到的法規問題,還詢問國發會協調,」林峻丞苦笑。

廣告

申請過程花了8個月,但也因爲這關卡,逼著禾乃川順勢往通路走。第一個上架的通路是主婦聯盟,花一年時間通過檢驗。以前小店每天大概生產上百瓶,現在一天最多可以到五千瓶。除了不斷尋找商業發展,禾乃川也與社區緊密連結,尋找工作夥伴以在地二度就業的更生人或中輟學生為主,發展共好的模式,最終回到教育系統。

「這個階段的斜槓很重要,產業的經營不能單一,需要技能多元化,從事地方創生更是如此,」他分析。

▍關鍵發展
經營:禾乃川豆腐店第一年由林峻丞與家人自行投入,甘樂團隊做設計,後慢慢擴張。
投入資金:初期十幾萬,投入3次設備升級。擴編後人力成本也會遽增。 
關卡:食品安全檢驗、申請工廠登記。

三、雙軌並行:成立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

2015年成立小草書屋,希望讓捐款人能清楚知道款項用途,加上林峻丞認為是組織架構需要重新設計的時刻,便在公司之外再成立一個協會。「甘樂努力發展商業模式,賺錢也可捐到協會,讓兩個組織雙軌並進。」

資料提供:甘樂文創/圖片設計:周昀叡

廣告

從10邁向20個人的組織,需要組織規範、明確分工,在甘樂體系中,每個部門都有績效壓力存在,當時經歷了一波員工離職。身為執行長的林峻丞要面對所有利害關係人,必須讓甘樂能夠賺錢。只是當開會都在談績效、追進度,員工便會問:「初衷在哪裡?」

管理不能等 多溝通與專業分工

「如果甘樂無法持續經營、如果禾乃川不賺錢,我們對於孩子的照顧就沒辦法繼續,也沒有空間聘僱這些孩子到職場工作。所以能不追績效嗎?得面對問題才能去做平衡。」因為公司月會特別設計了「峻哥時間」,是林峻丞與大家說明市場趨勢或是觀察到的內部營運狀態、同仁心態等。

公司組織在2015年有行銷總監加入,接著會計、行銷、專案等開始分工,每個部門由一位總監負責,2022年拆解更細。每個階段所遇到的問題,林峻丞有時自學,有時找外部顧問或用其他方式把能力建立起來。譬如,禾乃川的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找外部顧問,產品研發則一直都是自己做,邊做邊調整,也參加社企流iLab育成計畫、AAMA台北搖籃計畫,不斷精進自己,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廣告

▍關鍵發展
經營:成立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與甘樂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雙軌進行。
投入資源:公司組織擴大至20人、尋找外部顧問與創業計畫。
關卡:組織溝通與分工,調整管理方式,因應狀況增進需要的能力。

四、成熟期:外部投資者的進入

「活水影響力投資是甘樂第一個投資者,也是在我們快撐不下去的時候及時救援。」林峻丞說明外部投資進入的契機,因一場活動與陳一強(Ray)認識,後來有一個社會創業家的成長營,Ray邀他一起參與,直到Ray創辦活水影響力投資,還沒有財會制度的甘樂,花了一年建立會計系統,於2017年獲得投資。

審慎評估投資者是否志同道合

「我覺得Ray當時是看到禾乃川這個品牌,他認為未來會快速發展出經濟規模,建議我要有自己的品牌,投資不全然是因為小草書屋。」林峻丞認為活水評估投資對象,首要條件是CEO個人特質、團隊與商業模式,要是能夠創造影響力的社會企業。

對於外部投資者,林峻丞認為:「理念一致最重要。」中華開發金控近年ESG領域聚焦在地方創生,因此一方面支持甘樂發起的地域振興聯盟、地方創生學校,並帶領員工到小草書屋志工服務,「對方不希望是單點的贊助,而是更全面、有系統的影響力。」

開發金控員工將捐贈的辦公家具搬入小草書屋。(圖片提供:中華開發金控)

確認接受資源的目的

接受外部資源,他建議先釐清拿這筆資金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需要週轉金,跟銀行貸款就好,不需要把股份割出去。要找的是什麼樣的投資人,也要想清楚。」除了讓錢進來,投資人背後的人脈、技術也是資源,讓彼此加乘。

林峻丞坦言每一年都很艱辛,遇到的問題與挑戰都不同,現在整體營收比較穩定,但還在追趕,包含如何控制成本。因為有申請勞動部的多元就業方案補助,2020年甘樂是有賺錢的,後來疫情時沒裁員,也決定不再拿補助,幾百萬的人事費用要負擔,導致虧損。

2020年之前,補助案約佔甘樂整體營收10-20%。之後只留下幾個如:經濟部的地方創生計畫、青發署人才培訓的案子。「補助不要依賴太多,階段性是有必要的,勇敢斷奶找出商業模式,才知道是真賺錢還是假賺錢。」

▍關鍵發展
經營:尋找外部投資者。
投入資源:建立財會制度、組織章程。
關卡:減少補助案比例、尋找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五、展望:地方品牌串聯與未來規劃

雖然《甘樂誌》停刊,但2021年發展「小村長」系列影片採集故事,不只是報導,還建立後期合作機制,運用地方團隊的風土物產進行產品開發,像是將洲南鹽場的鹽開發成味噌、鹽麴;將2021社會企業的梅子入菜、開設梅酒體驗活動;跟宜蘭不老部落聯名製作小米味噌。「透過品牌合作接觸不同受眾,同時有新的商品研發,也會更有故事,」林峻丞分享。

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攝影:林君翰)

也因為走過十多年的創生之路,林峻丞想分享既辛苦又幸運的經驗,加上在日本參加舉辦了40年歷史的町民大會後,驚豔於民間自發的力量,於是決定發起地域振興聯盟。2022年成立地方創生學校,則是認為先培訓創生團隊CEO,讓個人成長進而壯大團隊,建立商業模式,可創造更多在地就業機會。

中高階人力不足是地方困境之一

過去甘樂會聘用許多年輕夥伴,需要花時間訓練,時常兩三年後,因職涯規劃而離職,後來調整為一半人力找有經驗的人,隨著組織成長,甘樂陸續補上過去沒有的職位,像是人資、營運管理主管等。現階段遇到中高階主管人才不足的問題,兼具經營管理能力與符合人格特質的人才難尋。

找到商模以及驗證是否可行,是林峻丞這一路以來卡關最久的,「大概花了我5年的時間。想到之後把禾乃川執行出來,估計是2至3年。」對於未來,他預期發展地方創生的創投,尋找資金來投資地方創生團隊,也希望有機會發展通路代理,為地方團隊解決問題。

▍關鍵發展
經營:自媒體小村長系列影片、研發合作產品、發起地域振興聯盟、執行地方創生學校。
關卡:商業模式賺錢、共好成長模式。

*本文作者:張惠萱、林君翰、沈若瑄

▍台灣地方創生生態系 深度訪談報告

微笑台灣持續挖掘關於創生的落地行動,解析地方創生生態系。地方創生被列入國家安全戰略層級計畫,已邁入第五個年頭之時,我們訪談了不同階段的三個團隊,及其重要關係者,深度分析成長樣貌和面臨挑戰,期待可以成為有志行動者的借鏡。▶▶▶ 台灣地方創生生態系 深度訪談報告

責任編輯:沈若瑄

微笑台灣編輯室

跟著微笑台灣去旅行!
讓微笑台灣帶你去走走,走進台灣的大小事,走進在地的美好。
FB粉絲專頁:微笑台灣319鄉+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