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广:平民校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2-26浏览次数:10

(杨德广: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当代教育名家, 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长期以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及教学工作。)

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内,师生们都会记得这样一位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校长——“干实事的校长”“绿化校长”“平民校长”“自行车校长”,他曾立下军令状,用 3年时间解决了学校1000多户教职工住房困难,提出“不能树木何以树人”,将校园建成全国绿化400强;制定“约法10章”:出差不乘软卧、不到外宾楼吃饭、不要专车接送等,上下班“不顾形象”地骑自行车……

在中国的教育界,这位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无数贫困学子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慈善达人”,他在70岁生日时,卖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凑出300万元,为自己三所母校各捐100万元作为奖学金;

而在每一位了解他的人们的记忆中,他探求真知、辛勤耕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教师”这份神圣职业的深刻含义——成为一名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

立鸿鹄志

“如果有年轻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和信仰。”从60多年前踏进学校的大门开始,杨德广校长就为自己树立了坚定的人生目标。“有梦想就有追求,就有动力,这点很重要。”杨校长说,“所以我这一生有四个梦想。读书梦——我考入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第二个就是图强梦,要全面发展,学知识练本领,年轻时看到国家一穷二白,就有种迫切要改变现状的动力,为强国而奋斗;第三个是教育梦,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围绕着教育工作,为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做了一些事情,这个梦想也实现了;第四个梦就是从岗位上退下去以后怎么办?继续还是做教育,但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慈善梦。树立理想,追随梦想,伴随我活成了明白人。”

凡是和杨校长接触过的人,都可以从这位教育家身上看到其高远的人生目标,并矢志不渝,奋勇前行。在这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书,可以说是最早激励着少年杨德广朝着目标不懈努力的指路明灯。“不夸张地讲,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时初中读书,我就每天锻炼身体,因为身体底子不好。有时早上起不来,凌晨三四点好不容易被子捂暖了,六点钟起床铃响了,真想再睡一会儿,但想想规定好自己一定要起来锻炼身体,怎么办?想想保尔·柯察金,他在零下二三度的环境战天斗地,修公路修铁路,给我很大鼓舞,人家那么冷都不怕,我这点算什么。于是,坚持锻炼了11年,中学六年,大学五年,除了下雨下雪,每天坚持。”

随着人生目标越来越清晰,这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地贯穿到人生的四个梦中。“教育工作对我们的国家太重要了,我们国家要发展,人民的素质要提高,必须要办好教育发展教育,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有个好的校长,一个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校长。” 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杨校长始终将自己的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相连,不惧艰难,不畏困苦,走过了奋发有为的峥嵘岁月。“我当了16年的大学校长。我一直秉持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得好不好很难讲,但我努力了,我尽力了。”

为有所为

“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是杨德广校长的座右铭。他说:“有所作为,是我工作乃至活着的最大动力。”做学生时,杨德广努力学习;做教师时,杨德广刻苦钻研;做了校长以后,全校师生的每一件事,都成了杨校长心中的“大事”。回首一路的艰辛和欢笑,杨校长的从教之路,恰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发展之路,作为一个参与者、实践者,他凭借着“闯劲”和“干劲”,将多种创新的教学构想一一付诸实现。

“当时在调研中,有老师和我反映说,学生们不爱学习,不要听课。”杨德广说,“但是我发现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我们也看到不少学生要到外面去补课,学习托福、计算机。”

当杨校长了解到学生们之所以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听老师的课,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当时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的学生,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始实践课,加强辅修课。

为此,杨校长精心设计了“四个制”:一是多张证书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证书,多张证书还包括开设各种辅修课程、特色课程,学生可以任选,达到一定的学分可授予单科证书;二是学生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为他人服务的经历;三是半年实习制,师范生的实习时间延长至半年,非师范生的实践时间延长至十个月;四是综合测评制,每年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与奖学金、评优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短短三年,这些灵活且很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在对学生宿舍进行走访以后,杨校长发现不少学生在宿舍打扑克牌。“我那时候还不懂什么叫斗地主。”杨校长笑着说,“所以,20多年前我就明确提出,中小学生要减负,大学生要增加学习内容。”这就是杨校长提出的“充实教育”。在充实教育的框架下,上师大的选修课从1000门课程,增加到了2000多门课,创办了文艺节、体育节、科技节。“我们还搞志愿者活动。我认为一个学生必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今后是非常有好处的。光是死读书不行的,你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要有社会活动,努力全面发展,这对自己很有好处。”杨校长说。

直到现在杨校长已退休多年,还经常看到学生家长们在论坛上问“杨校长还在上师大吗?”可见6年半的“所为”,为上师大创造了大量的教育财产,也为上师大师生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一路精彩,却也伴着一路艰辛;“有所为”不仅需要行动,也需要魄力和智慧。

犹记得,1996年杨校长刚赴上师大上任后,教师住房条件十分紧张,教师们顶着重重的后顾之忧,让杨校长颇为沉重。

“当时我调查了一下,上海市的人均住房面积是7.3平方米,我们上海师大老师的住房平均只有6.8平方米,比上海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不少教职工就住在琴房里。”杨校长回忆说。“我记得我走访了一户教职工家庭,只有13平米的集体宿舍,白天开着电灯,还是两家结婚后共同住在里面。不能安居,何以乐业?我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情。但当时我们的教师住在没有太阳的房子里,我真的流下了眼泪。”

“但我是党员,我是校长,党也要为人民服务,校长要为学校发展干实事。我在全校干部会上面宣布,我保证三年解决教师住房困难,三年不解决我辞职,我给自己立下一个军令状。”

这正是杨校长的“有所为”,他经过仔细调研,深刻思考,发出“大学校长既要找市长,更要找市场”的名言,多途径为学校融资,并开发新校区,既为学校创造了经济条件,也为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

惜生命时

立志、勤奋、惜时。这是杨德广校长的人生信条,用“惜时如命”来形容这位教育家,是非常恰当的:“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价值,就是延续有限的生命。”这是杨校长的“时间观”。

担任校长期间,他每天早上7点到校,晚上9点离校,一天工作学习十余小时。有人戏称,杨校长白天是“公转”——为学校教学事务四处奔忙;晚上是“自转”,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坚持高教研究。

       

在杨德广看来,教学是他的天职,而科研则是他的生命之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尤其是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师,科研与教学二者皆不可或缺,要不断进行科研,充实教学内容,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从教近60年来,他出版专著50余本,发表文章600余篇,有2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奖。

在很多讲述与杨德广校长一起工作、学习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这位有着坚强意志力的校长,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对于时间他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名言”:“世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世上最重要的是今天,世上最聪明的,是珍惜时间的人,世上最有能力的,是善于驾驭时间的人。”

《光明日报》曾在一篇《杨德广的“有所为”》文章中写了这么一件事:

2018年时,杨校长说他到哈尔滨待一段时间,原以为他去度假,没想到他一人住在一间简陋宿舍里,房间只摆有一张单人床、一套写字桌椅,没有电脑,也上不了网。他自己动手洗衣做饭,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用在看书和写作上。

30多天过去了,杨校长居然用完了一堆笔芯,一笔一画地写出了四篇长文。他说:“平时工作忙有些要写的文章被耽搁了,现在正好趁假期可以多写一些。”

如今的杨校长,年逾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他每一天的时间总是那么充实:锻炼、教学、研究、慈善、奔走、写作……他告诉我们说,他一生到现在只有一次睡到了7点以后,那一次他感冒了。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呢?

“健健康康为祖国工作50年。”这是他曾在少年时立下的誓言。


(文章来源:“光明社教育家上海站”公众号)

(网络编辑:周妍璇)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