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靈針

佛聖仙真神鬼論,豈曰無稽之談,人之靈魂,豈乎有象?其理顯然,昔之聖賢,善觀道者,必先善觀天地之道,反身察乎己,而后得道之玄諦,道者本無形,無聲無臭,感而遂通,感應之機,則天與靈相應者也。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宇宙之間,有神鬼不可度思,況乎宇宙之間,豈無天堂地獄乎?然今太空之世,欲論天堂地獄,人皆謂玄虛,信者渺渺,然至人之終極,必自知之。故遊生著造之義,乃避玄虛而徵其實,闡妙奧,非與凡者,藉機治安之謂也。天堂地獄,善惡報應,其理昭昭。

佛聖仙真神祈,慈悲救世,導陽靈出竅,通天徹地,歷遊三界,觀覽天堂地獄之別,福善禍惡,察其實情,而著其真,為今救世之典籍也。溯自人類降世,經會、運、世、之輪迴,人心捨朴求華,日趨科學,物質文明,高歌人力勝天之說,實可譏哉!管中窺豹,逞慾越軌,巧奇爭勝,人慾多妄,則道德必卻矣,視之如草芥,胡作亂為。世殆于今,世衰道微,神聖憂之,雖處處開發善徑,闡著鸞聲,講道德,說仁義,民亦昏昏,馬耳東風,視若玩戲,哀哉!不足以效也!欲挽世態狂瀾,何策哉?非著蓋世之篇,挽則難矣。

歲在丙午,濟公活佛,遍遊寰宇,見西瀛善氣冲蒼,察核從信二堂,人質彬彬,足荷著造遊書之任。活佛特奏 無極至尊,是故於中秋吉日,頒旨著造,篇曰:《三界靈針》,盡述三界之事,以載金篇,為今後人士,修身養性,悟理尋真,拯救宇宙之原靈,共同歸根之方針也,聊以為序。

歲次丙午中秋吉辰(一九六六年)

信善堂 福德正神 降示

片刻 至聖先師,臨堂降序,余先通報,諸善信不可失儀,肅靜迎接,此示。
大成至聖先師 孔 降

 開普渡日,佛在斯時,
 道得凝焉,賢從此之。

且夫遊書之著也,緣起濟世勸善而作,惟願世人,善智慧,視善如命,觸惡如懲,以佛性為生,啟善門為榮,玆者,天運大開,庶民有緣,自能得渡,若人有德,必逢師點化,遇康莊大道,余望當事者,盡瘁勸勉,廣化迷津,早日回頭尋真,免墜深淵,聿修厥德,見自本性,脫離苦淪,幸已哉!回憶上古,三皇治世有方,五帝繼之,堪稱雍熙盛世,黎民咸寧,喜遊於太平,安居樂業,奈世風日下,邪徑日趨,惡孽時作,奢華過甚,引至上下交爭利,強凌弱,赴異端,迨至今日甚矣!禮衰情絕,人面獸心,罔知倫序,溺貪淫逸,誇自稱奇,讚科學勝天,謗神佛迷蒙,情薄父子,婦奪夫權,天良奚在?

邇來愈作愈凶,嘆哉!聖教不振,沉湎慾海,奸險邪見,豈知紅塵幻景。孰識人海活刑,反以賭場為樂境,善門視糞土,或叢生多端,或逸遊害命,是故觸上蒼震怒,災煞降,浩劫臨,此則非天之不憫,乃人之自作自受者也。玆欣信善堂,善士啟發善念,善結多士,共勉開堂,闡道濟世渡眾,宣化仁義,不辭沐雨櫛風,近悅遠來,非著造,則濟世,非奉佛,則唸經,是以善光透極,勃發 至尊核察,德付於信善,緣繫夙著遊書 降旨合著,《三界靈針》乙冊,玆已告成,立德圓功,此非神聖之全力,廼佛人合作。

是書也,冠古今之寶典,堪稱蓋世,無價真篇,重比泰山,高如穹蒼,書味絕凡,世之所未有,異日繳旨,頒佈大同,有關佛聖仙真,上下神祇,合作人事,各得奇功奇德,非凡常也,若得是書,願盼讀者玩索,妙理自有得焉,數行簡陋,聊獻序云耳。

西瀛信善堂 清水祖師 降諭

茲有從善堂,請旨著造遊書乙部,尚未完結,玉皇有旨 欽敕與本堂合著,是書惟尊,
神人勤功,望信善堂諸生效勞,始終如一,來日書成,厥功無垠焉。
澎邑境主城隍 降示

今宵恭接 南天詔示,敕信善堂,合著金篇一事,咨爾執事,協力贊襄,神人合作勿怠,
另有上蒼 玉旨降及貴堂,于時勿失禮儀,余即刻遞達云耳,片刻有仙佛登鸞,懍哉惟遵。余退。
金仙太白 李 降詩

 靈山之玉玉攻玉,有價捧來局又局,
 妙理真書化大同,之人否福曲中曲。

茲奉 無極至尊,命余速駕臨堂,略示一二。至尊有旨,著造遊書,功德非凡,玉皇欽察諸善信,善行堪嘉,足以負荷斯任,特頒玉旨于信善堂,諭爾諸善生,自明宵起,協同合著金篇,名曰:《三界靈針》,遵哉勿怠。遊書乙冊,貴比泰山,廼歷來之遊生,所未曾遊覽,冠古絕今之金鑑,為救今世之靈丹也。諸神聖,善男信女,同心携作,異日書成,各得奇功非淺矣。余有事,告退。

欽讀玉詔

翌日

太白仙翁 李 降

昨宵余因上蒼有事,未能恭讀玉旨,惟天命浩蕩,不敢有疏,今恭懍宣玉旨,神人排班,
肅伏恭聽,勿失禮儀,是遵。

玉旨詔曰:
「朕居靈霄寶殿,九五之尊,咨爾凡界,人心不古,世道澆漓,道德淪湑,處處戾氣滔天,觸怒蒼穹,釀成空前浩劫,原靈塗炭,至尊心慟。九六佛子,拯之惟書,以闡化仁義道德,故特頒旨于從善堂,命遊生,啟遊三界勝景,神人共著善書,以化大同,休風充沛宇宙,惟賴仁義道德,方能消災弭劫。欣爾信善堂,人才拔萃,善氣冲霄,誠虔堪讚,特准予合著金篇,書曰:《三界靈針》,述真妙諦,度化三千大千,九六原人,咸趨雅風懿俗,則著造其功非凡,諸善信,堅志勿怠,黽勉哉!改日書成,賞功載德,欽哉是旨。」

無極至尊懿旨派佛聖仙真神人等之職務

恭奉 無極至尊懿旨,派佛聖仙真,效勞職務,神人執事,照前所派充任,臚列於後。

奉 旨編著三界靈針 總主席 釋迦牟尼佛
奉 旨編著三界靈針 正主席 清水祖師 陳
奉 旨編著三界靈針 副主席 南海觀世音菩薩
奉 旨編著三界靈針 副主席 太上老君 李
奉 旨總校正三界靈針 至聖先師 孔
奉 旨總督著三界靈針 彌勒古佛
奉 旨副督著三界靈針 仁義古佛 關
奉 旨任三界靈針導遊 濟公活佛
奉 旨任三界靈針導遊 達摩祖師
奉 旨正監造三界靈針 南天孚佑帝君
奉 旨副監造三界靈針 太醫院慈濟真君 許
奉 旨正闡教三界靈針 南天靈侯太子 關
奉 旨副闡教三界靈針 玉宮糾察天君 翁

恭奉 派信善堂 總監壇 清水祖師 何
恭奉 派信善堂 總理內外 本堂玄天上帝
恭奉 派信善堂 護法 雷部天君
恭奉 派信善堂 護法 西方尊者
恭奉 派信善堂 正馳騁 本堂哪吒太子 李
恭奉 派信善堂 副馳騁 天上聖母
恭奉 派信善堂 內外把門司 黑白將軍
恭奉 派信善堂 內外堂司禮神 福德正神

恭奉 派人事職務
總堂主 兼侍茶 誦經生 許天賜
正堂主 兼正鸞唱錄 誦經生 林發達
副堂主 兼助唱 誦經生 鄭春滿
副堂主 兼助唱 誦經生 陳才教
總監理 兼侍香茶生 洪住
總董事 總理 濟世主務 誦經生 高名宗
正董事 兼總理 唱鸞生 付梓生 陳西蜀
遊生  陳善生 督理生 陳成圭
遊生  陳善扶正 督理生 翁大樹
正鸞生 兼遊生 濟世生 付梓生 陳榮宗
正鸞生 兼侍香生 許聖真 陳明慧
副鸞生 兼侍香茶生 謝守禮
唱錄生 兼繕錄生 陳榮霖 吳白真
唱錄生 兼製片生 莊清森
唱鸞生 兼副鸞生 陳伯達
副鸞生 兼侍香茶生 黃龍發
副鸞生 兼助唱生 陳榮財
錄鸞生 張再國
錄鸞生 許文進
抄錄生 陳亨祥
顧問  莊清溪
效勞生 胡春水 洪佛座 王木川 陳明陽 黃慶其
    洪東清 陳至澎 林財隆 蔡得民 陳清喜
    陳福信 林玉麟 黃彩屏 陳冬桂 朱張却
    吳秋寶 陳查某 王牡丹 蔡許杏 趙玉洗
    高立碑 丁金菊 王趙叫 蔡金花 陳林浮
    許美英 許碧霞 黃呂弄 林金釵 呂石樣
    郭李杯 石來春 范素娥 林秀碧 胡杏花
    歐金枝 蔡冬來 高金鳳 陳淑霞 王碧玉
    洪美芳 陳春銀 藍玉葉 謝保佑 朱滿園
    陳春枝 許楊悅 蘇胡赤 鮑靜默 黃阿枝
    洪陳決 尹金柳 黃玉壺 高秀瑟 高陳換
    陳劉兜 葉玉鋒 盧保治 陳薛月 林月娥
    呂鄭環 歐金花 鮑靜鍼 朱春女 陳秋菊
    蔡金草 陳張要 陳春桂 蔡鄭葉 蔡美住
    何牡丹 許武 李最 陳血 張春 洪蔭
    楊釵 何勸 藍修 李玉 李月 董甚 楊菊
    蔡葉 陳異 張孫 黃省 洪菜 陳時 張數
    陳𨆕 黃市 陳環 陳錦 陳來 陳圓 呂止
    吳呂秋美 黃陳素娥 鄭陳金鳳
    李許阿治 許鄭初枝
校 正 天明
副校正 許武佐

第一章 三叉路分別苦樂 授道誌金光騰騰

濟公活佛 降賦

頭戴扁帽兮,身章百結,參差敝屣兮,乍醉乍顛,右壺左扇,顧後觀前,塵途狹徑,
行走蹁躚,為救凡人兮,為渡世凡顛,漫道吾流連,莫誚假瘋顛,身顛心不顛,
十字街中賣關玄,鄉隅陋巷都走遍,不厭辛苦冒人煙,指一靈山路,三寶唱有緣,
永超六道免輪遷,逍遙自在天外天。

時屆戌正,王天君臨壇,接鸞垂訓片刻。

濟公活佛接踵到壇,聿作一賦,既畢曰:咨爾諸善信,自玆準備行事,錄不錯漏,唱無躊躇,始終如一,勿負聖真仙佛一片婆心,書成之日,功莫大焉。於是詩曰:
「濟世三期科劫秋,公私明理三曹遊,
 活靈性遊路叉口,佛說因由記不否。」

噫嘻!凡人類數終,不論良莠,難免經三叉路口,分別佛聖、仙神、鬼魂三界。今特命王天君護法攝鎮壇中,喚善生隨吾同行。

善生靈敏,趨前揖曰:生在,啟請活佛,今宵欲遊何方?

佛曰:吾興吟兮:
 遊天遊地遊西方,實著實情實景光,
 萬語千言修道話,渡人警世整良風。
言夫遊書之著也,無他,惟挽頹風夷俗,匡正道骨仁心,悟聖言賢語,醒覺尋求明路,行佛法,持守心齋,弭劫息難,兆姓咸趨道德仁風,重見堯天舜日,企原靈俱登道岸。是以足徵人實,普渡三曹,九六佛子,知死生本末之義,於時道運宏開之日,三期末劫當中,知過必改,得救須悟,期在科選賢痴,淘汰良莠原靈,天運迭至午未相交,三陽開泰,真宗普化天下,緣人得求玄關,步康莊,入西方佳境。

今宵引爾善生,往三叉路口,觀看凡人在世所作善惡,及其壽終,魂歸何處,應何等情形。時刻不早,善生隨吾來。

二人步出堂外,跨上神駒向西而行。月明夜靜,拂面秋風起,亂耳打籟聲,一氣冷落,秋色惱人,欲興遨遊,雖觀看景色,亦難把三心掃。

佛則吟曰:
「覺盈虛之有數,惡無窮兮終滅,善不積兮難遷,
 為非風中燭,良善泥中蓮,強時勢相助,
 到頭獄裡顛,運微善良敗,功滿種福田,
 開泰之日,趁時尋道玄。」

佛曰:善生盍不和來。

善生曰:諾,和之曰:
「識興衰之有數,孽消兮殃自滅,功既滿兮升遷,
 立德華灼灼,至道坐金蓮,時勢不助,
 真善心不顛,強時惡不敗,時到卻自煎,
 道應今朝,得一往西天。」

佛、生一吟一和,其樂融融,不覺路行數十里,遙見前面有三叉道路,喧聲四佈,人群雜沓。佛、生二人並駒而行,未經半刻,漸至三叉路口,望之右山坡下,有一塊石碑,高約六尺寬二尺,碑上表銘曰:「三叉路口」四大字。

三界靈針_C1_1

活佛曰:三叉路口已在目前矣,如陽人在世所行善惡,總在於此三叉路口前之稽查署,考問稽查,對證功過,而後分甄,

  • 法界、
  • 善界、
  • 冥界。

而三界之分域,要之關鍵,則盡在於此三叉路口前之稽查署也。

生看,前面之三叉路,寬窄不一,路上之光線亦各有不同。如右條大路,則寬大又潔淨,似白玉舖地,光燦映天,可惜!光明路上行人寥寥。

善生聞之惑?遂即而啟請活佛,有如是康莊道路,奚為行人如此冷落也。

活佛嗟曰:天堂有路無人行,地府無門人自入,豈不是哉!所謂此條道路,乃往法界天,及各洞天,至蓬萊勝景之路徑也。若非得道真修實善,功圓果滿至德之人,焉能履踐上乘康莊之道乎。

活佛言未畢,忽聞異香習習,吹自南來。

遊生抬頭顧左,渺渺空間,由南方之處,見有朵朵彩雲,冉冉遠而邇,霞光燦爛,直向右條道路而行。注目視之,雲端前座上,幾十金童玉女,奉香獻花,中則坐一位,鶴髮童顏,目光射斗者,真是豐姿道骨,後則坐十幾員功曹吏使,作樂響奏,隨風飄飄,直騰右條道路。見活佛,彼此拱揖,和樂如也。

遊生不知其故,請問活佛。

活佛曰:智者在世,

  • 能訪求明師、
  • 得道修真、
  • 始終抱道如一、
  • 濟世渡眾。

及其功果圓滿,涅槃之日,自有金童玉女與功曹仙吏,騰雲迓引至德之士,榮歸西方法界天,受無量光之褔德也。所謂此條道路,乃往西方淨土之路徑,故非得道而行道濟世有德之人,焉能步此道路也。鑑今世態花花,物質科學文明爭鬪之日,雖得道修身之人,稍有心志弗堅者,則易迷入歧路,罔卻佛性。故于今之世,得道者眾,而修道者稀,堪嗟哉!

  • 俱是見物質名利而動慾,
  • 始勤終怠,
  • 沽名釣譽而行善,
  • 而真修實善之人,少之又少。

如是之故,則往淨土法界天之路上,自然行人稀微也。

活佛言畢,又指中條之道路曰:此路寬約丈餘,清幽光煥,乃往善界之天也。末世人心丕變,惡者眾,而善者寡,故在此路上,行人寥若晨星,然路上行人雖微,而比於右條道路,則行人猶多矣。所謂能踏上此道路之人,俱是在世,守己安份,行善堪嘉之士也。在此路上往來之眾,俱衣衫端正,和靄謙謙,貌慈言遜,真是俗美良風也。

活佛言未畢,忽聞鼓樂之聲嘹喨,佈自東方之路上。轉身望右,見有一頂朱轎,前後擁有幾十員功曹天吏,簇擁朱轎,鼓樂執旛,洋洋直向中條道路而行。

活佛曰:人能盡善,自有可樂,豈不是哉!善生可知之乎?此頂朱轎隨眾頗多,鼓樂隆盛。

遊生曰:生,才劣鈍,焉能知之,敢請活佛教言。

活佛曰:人能在世,

  • 好善樂施、
  • 修身正心、
  • 恒心於善道、
  • 終身安份守己。

雖未得明師點化,悟參上乘之佛法,證及九品之果,而行善之人者,終亦可榮荐為三界神祇,福享幾百載之樂報也。生看,如左條道路則不同矣,路隘崎嶇,熹熹微光,行人惟艱。在此路上往來之眾許多,俱衣衫襤褸,被髮左衽,跣足跛行,乃往冥界之域。

遊生詫異曰:如右條道路,與中條道路,康莊平坦,彼等盍不行之,而偏走黑暗泥隘之路何也?

活佛曰:彼哉彼哉,在世

  • 得志洋洋、
  • 恃富凌弱、
  • 弗信鬼神報應之機、
  • 罔過一生、
  • 絲毫善功弗行,

故應入冥府之路矣。彼等雖在三叉路前,明知右、中二條道路,雖平坦清幽,亦無能任其所行也,因各條道路,總有監察天吏,專司考查對證,豈可任人隨心所欲而行之者乎。所看在此路上,許多幼壯、童叟、女男,俱在世無功德,猶而犯過,故應墜入冥府也。

活佛言罷,忽聞叱罵鞭打之聲連天。回顧視之,三叉路口前約半里之處,有一大圍牆,牆門大開,走出一簇人群,苦苦慘慘哀號不已,後有十幾員冥吏,挾簿解押,亦有幾十名鬼差,拉拉推推,執鞭猛打,厲聲叱罵罪犯,直向左條道路而進。

遊生不明其故,又請問之曰:生,觀看圍牆之內,走出一簇人群,個個身章不一,有者穿道袍、有者穿袈裟、有者短衣窄袖、有者韋帶布衣、有者衣長衫,後有冥吏鬼差,嚴押鞭打,為何因也?

活佛曰:彼等彼等,俱在世皈依寺觀善堂,得道之人也。既已身履善堂,

  • 心當存誠,
  • 省身修真,

然彼等則反之也。在世

  • 得志揚眉,
  • 虛心假意修道,
  • 為求己慾而弗得,作反道敗德,
  • 欺師滅祖之事。

余心悠悠嗟哉!修行之人,作出不仁不義之事,天律豈可容之哉?終有報應之日也。彼等今陽壽已終,難過九九紫陽關之考證與審察,所謂罪重者,墮落地獄,受天律之嚴罰。故令冥吏鬼差,領押入冥府僧儒道獄,受刑罰矣。

活佛言未及,鬼差押罪犯,行走如矢,一群罪犯,已步入左條道路,沿著巖坡下而行。未經半刻,忽聞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嶺上壘石,塊塊打落山下,打得罪犯不及走避,頭破身傷血流,叫苦連天,寸步難行,欲進而弗得,退又不許,後有鬼差執鞭厲聲喝進。可憐眾罪犯,在此遭殃,既而不覺之中,忽見已遠,數輛台車載鬼盈車而行。

善生觀之,心感憐憫,代彼求佛宥罪,並施法以救。

活佛曰:天律森森,毫無私情,世人自作其惡,自受其果,非俺所能救之也。所看簇簇群眾,後有吏員隨押,直向三叉路而行者,皆是三叉路口前之亡魂稽查署,與九九紫陽關,領來之亡魂者也。余在此言之天花亂墜,不若領爾到亡魂稽查署,實地觀覽,更可瞭然。

言畢,佛、生並跨神駒,向亡魂稽查署而行。

夜深深,風微微,且觀景緻,不覺馳騁半里,遙見前面有無數巨屋,出入之眾許多。二人漸至署前,擧首一望,正面高懸一匾,書曰:「亡魂稽查署」五大字,左右有對聯,書曰:
「有功明鑑絲毫不紊,
 無德精查秋末難逃。」

活佛謂遊生曰:此棟巨屋,乃專司稽查亡魂對冊分牌別號

  • 而此屋比較寬敞者,乃「亡魂稽查總署」也。
  • 在此屋之右旁第一室,乃「得道亡魂稽查室」。
  • 右旁第二室,乃「儒道釋皈依亡魂稽查室」。
  • 右旁第三室,乃「一般亡魂稽查室」。
  • 右旁第四室,乃「對證因果稽查室」。
  • 如左旁之第一間平屋者,乃「平庸候息室」。
  • 隔此平屋不遠之處,有一間巨屋,乃「善行候息室」。
  • 距此巨屋十尋之處,有一朱樓乃「得道候息室」。
  • 離此朱樓約半里之處,又有一棟巨屋,宛若陽間古廟,盡是兀陵突角,樑壁俱盡彩仙靈,乃「原人收原籌備處」也。

運應三曹普渡之秋,千門萬教齊顯,善惡淘汰,凡陽界人類壽終者,不論賢否,俱經此亡魂稽查署,對證簿冊名字,而後各自分別,至各宗門之稽查室,憑牌對號查察功過也。

生,看前面,有許多男男女女,簇擁在稽查署者,俱逝世未久。

  • 天官對冊,一一稽查點名,發給牌號,有紅、青、白、黑、黃等等之牌色為別。
  • 所有亡魂,受牌之後,導引吏員憑牌接引,至各部門稽查室,稽查功過,在牌號上加註。

導引吏員,則按牌導引至候息室,候各方之專吏,前來領往三叉路口、或三官殿、或九陽關賞罰功過所。

  • 所謂一般之亡魂者,受牌之後,則居在前面之平庸候息室。候冥吏領往冥府聚魂所,考證在世所作善惡,而後奠定冥府之鬼魂,或再投生陽界為富貴貧賤。總之世人,欲求來世之福祿者無他,惟有行善,功德多建,正心修身而已矣。
  • 如皈依寺觀善堂、或好善樂施之善人者,則居在彼巨屋之善行候息室。候天吏前來領往各宗門功過賞罰所,考證在世所修功過,而後以別升降。
  • 如在世得道之人者,則居之在彼朱樓,得道候息室。候導引仙吏,前來領往,三官署考證三寶,而後至九九紫陽關考證功果,及修道之功程也。

活佛將稽查署之狀況一一詳述之間,忽見稽查署內,走出一位監察天君,白髮長髯,頭載金冠,身穿藍色吏袍,高八尺有餘,前後隨員三、五,怡怡如也。趨進活佛之前,稽首曰:今宵佛尊多勞,為救眾生,露餐風櫛,千里迢迢駕至。小吏朽材聵眊,公事煩冗,未克遠迓,禮衰之甚,敢乞海涵,恭請佛尊、善生入室稍憇。

活佛諾之,遊生拜謝之。

於是天君領先,齊步上階而入署室,仰之堂貌赫赫莊肅,絕點塵埃,正面高懸一匾,書曰:「燮理清濁」四大字,堂寬數丈,置有十幾几案,吏員滿座,俱筆勞於案几,見活佛至,彼皆離席忻忻然。

相迎禮畢,天君恭請活佛上坐,善生居左,天君坐右,乃命吏員整几設筵,接風活佛與善生。

活佛曰:今宵奉旨領遊生前來貴署,有擾天君,又蒙雅置盛筵,歉甚之至。

天君曰:薄菓淡茶,豈敢云筵。鑒今世道,反古非常,於吾心者苦無良策,欲化無由,幸佛尊救世婆心切切,立說著書,領遊生歷盡千山萬嶺,不遠千里而來,書成定必非凡,一告頒發,得救世人無量,又足以化世牖民矣。小吏奉旨專司稽查亡魂,在此署內,分別牌號,如亡魂者,俱聚於右旁候息室,俟各方吏員前來,領往功過審查所,別升或降,此則略述此地情況。欲詳明細,余命本署審察天官,引領善生,實踐其地,觀看各室之情狀,便可詳徹,筆之于書,則無訛也,敢請活佛在此小息。

活佛曰:善哉善哉,有勞天官多加指教,明示貴地各室情況,以充遊書之資,則功莫大焉。

言畢,天君乃令天官,領善生至各地觀覽。

天官唯命,與遊生二人齊出署堂,向左廂而行數武,見一棟屋,善生就近簷下,瞻視室中,寬宏清幽,椅桌俱備,几上置有茶菓、經書、棋具,任其在室之眾,自由閱書、奕棋、吃茶,毫無拘束。室中正面高懸一匾,書曰:「平庸候息室」,五大字。在此室內休息之亡魂,約有百餘眾,個個手携一牌;

  • 受領白牌者,俱是在陽世,守己安份之輩;
  • 受領黑牌者,俱是在陽世,行奸背道失德之類。

而本署惟設候息室,並無刑懲之所。既亡之魂,

  • 手執黑牌者,俱面帶憂愁,慄然鎖雙眉,憶起在世所作罪愆,自嗟其疚,恐罪不容,懼而心中達於面目。

在此室內之亡魂,有者手執白牌、有者手執黑牌,俱候冥吏前來領往地府聚魂所,考察在陽平生品行,而後憑其功過,而分置各方也。

余再領爾到善行候息室,觀看在世皈依寺觀善堂之人,何如?善生悅。

言罷,二人再向左廂行不數武,即至門前,擧首望之,寬大屋宇,室內之設備與平庸息室略同,清幽肅靜,絕無塵埃,椅桌俱備,亡魂盈室,個個手執銀色牌號,安閑在室中,談笑、奕棋、誦經、閱書,任其自由自在逍遙。室內高懸一匾,書曰:「善行候息室」,五大字。

善生請問曰:室內之眾,容態怡怡,身章淨潔,與平庸侯息室若同。如是何以知其人在世,皈寺觀善堂行善之人呢?

天官曰:見其頭上之氣,則可知之也。因人之善惡功過,自現清濁之氣,顯現於頭上。

善生曰:何以故也?

天官曰:因皈寺觀善堂之人,

  • 朝夕誦經禮佛,常得佛光普照,身上之陰氣日淨,
  • 善行多施,而其氣常清。

是故日以虔誠禮佛,三施多行,自然善氣自凝,而見其頭上;

  • 功德有餘者,氣清潔淨而光輝;
  • 反之未足善者,氣散而濁。

故諺有之曰:「善有善氣,惡有惡氣」,鑒貌辨色,則知其人之吉凶禍福也。凡夫不見其氣者,為有肉眼蒙蔽天心之故也,余今以法與爾視之,自可明白。

天官言罷,將囊內取出一瓶淨水,洒洗善生之眼睛,忽然遊生目朗光似電,瞧察室內。有位老翁,壽晉若耄,霜髮豐姿,衣袈裟,坐在門邊閱書,頭上現出一片白光,高約二、三寸,茫茫不圓結。轉目視之,其左有位,年約四十有餘,短衣窄袖者,手雖携一塊青色牌,面帶憂鬱,頭上現出一片黑氣。轉觀右旁,有位老媼,靜坐窗下,安閑無事,身章淨潔,容姿和藹,額上現出二條白光。其旁有位中年婦人,頭上現出一片淡淡清氣。室內休息之眾,約二十有餘,頭上各現出多少清濁之氣。

天官曰:善生觀室內之眾何如?

善生曰:信哉!經言不虛,「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天官曰:彼老翁頭上之氣者,乃功德之氣也,在世皈依佛門,善守三皈五戒,誠虔可嘉,是故善念愈深,善氣愈清,功德愈多,善光愈光,如是功德堪紀。倘有行善始勤而終怠,善氣亦隨怠而淡薄,或半途而廢,反道敗德者,其氣亦隨其轉濁而黑者也。竊思古之聖賢,不言而知,人之善惡功過者,如是也,善觀人之氣色。故君子必慎其獨,所謂皈佛門之人,個個若能始終如一,善修者,非是小可,終必福晉神祇,實何等之欣樂也。

善生聽之未詳,隨口猶請問之曰:此老翁功德之氣,善能修及白光見,可能證果九品蓮台否?

天官曰:九品蓮台之果,豈可易得也哉,必也行善渡眾,三施多佈,功及頭上之白氣,化為白光,久而弗怠,樂善厥德,功造其果,白光見乎紅、金、黃、綠、藍之霞光,煉成萬紫瑞氣,金光萬道冠頂,圓陀陀,環繞週身,絢燦燦,如是無量毫光,甫晉九品蓮台之果也。經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修之者,

  • 勿以一昧禪坐而獨善其身,
  • 必也受師點化,
  • 而後首重外功,行善積德,
  • 再而修乎內果,二六時中禪,存養一氣

如是內外兼修,則九品之果庶幾不差焉。六祖壇經云: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諺曰:「無師不說聖」,此之謂也。稽古今仙佛聖賢,未有不求明師而成之者也,故欲超生了死,修道者,豈不盡心訪求明師點化,而行善立德者乎?有者不識斯時,天運際此三陽開泰。真宗普降,固執不通,不求明師點化,盲修瞎煉,真諦無以參,性命無以立,在世功德,雖及恆河沙數之多,亦無能果證上乘,惟享來世褔德人間富貴,或三界神祇而已矣。

天官言罷,手指右方曰:彼位年青者,在世名皈善堂,初志篤善堪嘉,頂上現出善氣,迨後見利忘道,藉善取利,反道敗德,故頂上善氣反為黑氣,實然可惜!如是之人,在世倘若懺悔前非,革惡從善,以功抵過,自然頂上之黑氣漸化白氣也。經云:「上蒼不加悔罪人」,豈不勉哉。而其人在世毫無悔過之心,今身已沒,難逭天律,甫知金玉非寶,惟善是寶,痛哉于此,欲悔則晚矣!准憑已釀愆尤,審察在賞罰功過所,對抵功過,罪重則貶墜地獄受刑懲,輕則懲戒在九陽關內,修煉所補修,功善則升,不善則墜。

天官言罷,轉目又說,如彼位老媼,夫已早折,堅志守節,磨杵作針,育誘子女,始終誠虔禮佛,素善好施,其功德自見頂上。雖女人之輩,能修至於斯,可恭可賀,天必賜福,與之投生來世人間富貴也。又彼位中年婦人,額上見二條白光,名曰「功德線」,廼在世履善堂,誠虔代天宣化聖諭,或說法渡眾,功德堪嘉,雖女人之輩,而其善功不亞於眾善,誠必福晉神祇之位也。

余再領爾到得道候息室觀覽何如?善生悅。

三界靈針_C1_2

於是二人轉身向左行不數武,即至朱樓廊下,瞻視室內,明窗淨几,室煥光耀,正面高懸一匾,書曰:「得道候息室」,五大字。寬宏清幽與平庸善行侯息室若同,室內之眾無多,各携一塊金牌,安閑坐在室中,閱書談笑自由自在。

  • 正面窗下有位婦人,身章淨潔,貌慈善觀,頂上現出圓陀陀白光,高約二、三寸,額上並見一點誌,清而亮。
  • 其右側有位老媼,頂上現出熹熹白氣、圓而弗光,額上有一點紅誌。
  • 又轉視右旁窗下,有位老翁身服藍色長衫,善容悅色,霞光圓陀陀蓋頂,青、紅、白綠,高約三、四寸,額上有誌,光彩發亮。
  • 又轉視倚在門緣,青年男人,頂則黑氣遍蓋,額上之誌,暗似泥土點綴。

善生不解其故,請問天官,此室之眾,俱額上有誌,頂上有圓形之光,是何因也?

天官曰:休息在斯室內之眾,俱受師點化得道之人也。彼等在世,所行善惡,三曹靈官日察功過,錄載功過籍,遞至本稽查署、以及三官署、與九陽功過院。

  • 因彼等額上俱有一點誌者,乃受師點化之誌,功德愈高,其誌愈明,頂上之毫光亦隨其誌而發彩,圓結又大,有金、銀、紫,無限霞光,所謂萬道金光,瑞氣騰騰,有不可思議之光輝。
  • 因此既然得道而反道敗德,謗聖誹賢者,雖受師點化受誌,亦隨其愆尤而漸消遯,沉濁而墨,故應如是。

人之善惡功過絲毫難瞞于天,善鑑其色,善觀其氣,自悉其人修道功程焉。

善生又請問曰:如是云耳,得道之人壽終後,個個必經由亡魂稽查署也歟。

天官曰:非也,得道者,要之在乎,修身正心為要,行善立德渡眾濟世為務。

  • 如功德至高者,則免經由此亡魂稽查署考證,而在臨壽終之時仙童玉女捧紫衣玉帶,舉幡鼓樂洋洋,乘轎或騰雲迎迓,九陽八卦院,靜養幾時,再轉赴天佛院,逍遙自在。至收圓之日,無極至尊,頒下懿旨,齊赴龍華勝會,憑功定果證位九品蓮台,樂在西方淨土,享萬八之清褔也。

生看,

  • 窗下身服藍色長衫,彼位老翁,乃西瀛之人也,晚年得道,惜哉!修之未久,命歸于西。幸而在世虔誠可嘉,渡眾濟世有功,雖修之三、五載,其功不亞與眾,鑑其道光,略而推之,雖未及九品蓮台之果位,而在八卦院,再勤修亦能,位晉散仙之階無異也。可惜!其人得道已晚,若已早得,能多修幾載,及其壽終之日,果證九品蓮台,有何難哉!
  • 如窗下彼位婦人,頂上有圓形白光者,在世始終抱道,朝夕虔誠禮佛,渡化眾生,三施廣佈,所修功德,自見頂上。可惜!命途數短,行道唯有七、八載,有如此功德,誠可安然清修,在西天靜修院逍遙自在也。
  • 又倚門緣彼位年青者,頂上見一片黑氣,乃反道敗德,嫖賭飲無所不至,不尊師重道,如此之人,有恐難過九九紫陽關之考證,終必貶墮地獄受慘刑也。

善生聞之慨然曰:成仙作佛總由己,作鬼落獄、輪迴轉獸,人自作。而凡人豈能修至萬道金光,與佛仙之毫光相等否,信必仙佛下凡者乎?

天官曰:亦非也,應在三曹普渡收圓之日,

  • 逢運開泰
  • 逢遇明師
  • 逢居之中土
  • 逢三期為人

人能四者之逢,福祿非淺矣。現在收圓在即,無極至尊懿旨下頒,

  • 凡有緣得道者,無論前因是仙、佛、神、人、鬼、魔、獸、禽,果能盡心行道立德者,個個皆可晉階,仙佛九品蓮台之果。
  • 倘若不修而迷戀於紅塵,任爾前因是佛仙聖賢下凡,亦難返本還原,歸本來之果位也。

玆在三期末刼,應運普渡三曹之日,得道之人,莫延歲月,虛渡光陰,趁時修真,戒之哉。余再領爾到壘處之山岡,觀望各處功過審察所,更可瞭然。

言罷轉身向北行不半里,見一座山,長林豐草,山川相映。二人跋上山岡,向南一望,沃野千里,風景無邊,朦朧間遙見一棟屋。

天官曰:此棟屋乃「佛門功過審察賞罰所」;隔此不遠亦有一棟屋,乃「儒門功過審察賞罰所」;離此不遙亦有一棟屋,乃「道門審察功過賞罰所」。二人轉身向北而望,見有三叉道路,此三條路,分為三界之域,

  • 右則往法界天,
  • 左則往冥界天,
  • 中則往善界天,

由此三叉大路而進,各條路再分無數之小路。凡亡魂者無論善惡賢否,總須由功過審察所,稽查善惡而後,別升與降。隔三叉路口,向前約一里餘,有一大棟屋,乃「善門功過賞罰審察所」。

天官言罷,轉身向西而望,見一圍牆,固如城池。此處乃九陽關,得道之人在此關,審察賞罰功過。隔此九陽關向前約二里餘,有一座山,名曰翠微山,乃三官大帝所蒞之行宮,在此考證得道者之三寶,佛規禮節。現在三曹普渡,收圓原靈在即,千門萬教重整,善惡淘汰,故各宗教增建,無數之功過賞罰審察所於此間,以便親近於凡界稽查善惡。善生今在此山岡,所望見之連棟高屋,乃昔者未曾建築,俱是應斯時而增設之也。

今宵略述概情,欲細其詳,親履其地更可明瞭,時已久矣,可以回署繳旨。

言罷,二人齊下山岡,行步疾回到署內。

活佛曰:幸蒙天官細詳指導,見之所未曾有,一目了然,回陽後將所觀實景實情,必錄于書,俾人人知之,踐善履道者,必有褔報焉。

天君曰:運際午未會,萬教欲歸宗尋根,有緣者,勿失得道佳辰,勒馬行善,趁赴龍華勝會,封仙證果,實萬載難遇之奇緣也。余匆匆未有準備,聊撰一文,還請善生帶回壇中,刊載遊書,以啟斯民向善,文有不雅之處,還請佛尊斧削。

天君將文交與活佛,活佛令善生展誦之,其文曰:

《三期醒世文》
咨爾士女,靈根勿昧,履踐善光。夫道,既得既誠,必則如履薄冰,先進後進,至道得凝,其揆一也。無求生以害真,無至死復還塵,道贊天地,德貫古今四維上下,造化真人,趁時運兮。火中蓮花自栽,道降火宅,庶民咸福,在塵不染塵,和光混俗,齊明心身,存養一炁浩然,樂哉萬八馨香。嗟爾凡夫芸芸,放心而不知求,攻乎文明,步異端,恃勢凌民,絕宗廟,明禋輟,蔑聖謾道,背君親師長,作新論,罪極何容誅,生則殄爾災兮,死則徒站三叉路,別善惡,悔則遲兮,無奈何也。生而世,重道為貴,死而榮,逍遙自在,行坦道,十字中化升,當急時也。天數科期,三界仙凡分甄,執事吏使,褒貶升降,別遞路程,戒哉!三期人身難得,趁時修成,囑深省兮,濯斯濯清。

活佛曰:文載箴規足以化世。生,勿漏筆,刊載於書,則不負天君一片濟世慈心也。時屆五鼓,可以回堂休息,改日再遊三官寶殿。

於是,活佛與遊生辭別天君,跨上馬,馳若電,瞬息已到壇中。活佛與護法真君,各自回天,善生醒來,商量明宵遊三官寶殿之事。

【總評】
一、人之善惡功過,絲毫難瞞于天。未終之前,三界神祇,早已將所錄善惡功過,遞至亡魂稽查署,定牌掛號,以便考證。
二、既而得道而反道敗德者,亦墮於冥獄遭受慘報也。
三、有功無功,有過無過,非人之所能辯,自見頭上。
四、得道而真修實煉有功者,頭上金光圓陀陀,閃閃見,豈不樂哉。

第二章 三官殿前考證三寶 三曹普渡原人歸根

濟公活佛 降賦

歲在丙午之初冬,走至善堂,將著遊書立說。歷過千山萬嶺,涉跋雖艱,行吟相應,
北風沂沂覺峭寒,草木枯兮,白雪霏霏。有因者,自然結成於果,循環有常,善惡功過,
由人自釀,賞罰禍福則由天決,鑑自三官,經褒貶,升降樂苦,栽自心田。
一失人身萬劫難,戒之戒之哉,豈不慎,賦之不雅。

話說前宵遊歷三叉路口,今宵則奉 懿旨領遊生到三官寶殿,觀覽得道者,如何考證三寶。

時在戌初,濟公活佛與王天君先後臨壇,賦寄鸞筆,聊作一首畢。喚善生,隨佛同行。

二人步出堂外,佛指祥雲,唸動真言,一朶彩雲,冉冉現乎前。二人踏上雲端,騰騰向西而行,心中有感,則興之曰:
「玉兔當空大道明,清風拂面兩袖清,仰視白雲故鄉想,
 俯瞰塵介松竹青,紅男綠女迷中跑,野獸飛禽山下爭,
 宛在科學電視戲,咫尺紅塵景幻情,一山還比一山高,
 山頭瀑布倒河懸,銀海長天共一色,星光射斗綴銀河,
 風光雖好終有盡,境遇繁華歷劫多,富貴榮華如夢幻,
 輪迴因果淚滔滔,不如速速求明路,指破關玄脫塵羅。」

善生歎曰!幸哉幸哉,實我一生見之未曾有也。

時忽忽疾走如箭,沖虛似彈,心寒意慄,閉目息眺,求佛勿疾。

佛則法緩,既而歌曰:
「歌、歌、歌,修道譬如過山坡,
 遊山玩水非無益,救世凡人出塵羅。」

佛曰:善生,胡不和來。

善生和之曰:
「歌、歌、歌,修道不比來𨑨迌,
 遊山玩水皆有意,救世塵苦九六多。」

佛、生一吟一和,其樂融融,乍遊乍玩,心思拱拱。遙見千山萬嶺,雲霞五彩遶山岫,雲霧罩重重,草木繁茂,紫氣含青,山靈地褔,鳥語傳情,薰風習習,心開意爽,遙望山麓,無數宮殿樓閣,燈彩輝煌,堪稱翠微山之勝景也。

佛、生齊下雲端,二人漫步,忽見前面來了一位,身昂若丈,披甲佩劍值日靈官。至活佛面前,稽首而敬之曰:小吏奉大帝之命,特來奉迓,恭請佛與遊生入殿稍憇。

活佛頷之,謂善生曰:入殿行動注慎,必敬必恭,整肅衣冠。

於是三人同行,向宮殿而進,擧首一望,赫赫宮殿,美奐美侖,外觀巍峨壯麗,如鳥斯革,欲騰展翼,正面高懸一匾,書曰:「三官寶殿」,四大字,金光炫目。左右有一付對聯,書曰:
「正氣長存三界盡歸掌善惡,
 大還恆轉萬殊相應任升沉。」
觀之殿內,十分清幽,几案上滿座吏員。

靈官則告之遊生曰:中几案端坐仙吏,乃專司受付原人得道之呈奏表文。右几案端坐天官,乃專司受付三界之功過錄。左几案端坐天神,乃專司引領原人,往九陽關與各洞天之功過賞罰審察所。

靈官言畢,三人趨進中門,殿內頗多吏員,俱埋頭勞形於案牘,見活佛入殿,彼皆勃然而立,怡怡迎迓,彼此禮恭。寬宏殿內,正面堂中高懸一金匾,書曰:「明察萬殊」,四大字,左右壁間亦懸上許多對聯,不暇逐一細讀。

靈官領先,善生跟隨活佛之後,由第一殿進入第二殿,面前忽見一道金匾,高懸堂中,書曰:「原靈考證」,四大字,金光輝煌,其旁有對聯,書曰:
「憑牌問道許多少,
 對證合規定短長。」
堂宇寬敞,縱橫數丈,正中有一玉几案,其左右亦有幾座中几案,端坐幾位仙吏,冠袍整齊,手執玉笏。見活佛入殿,眾仙吏勃然離席,忻忻而然,彼此禮敬。

活佛謂善生曰:子今忘矣!入室禮重,勿以呆呆痴立,快快拜謁仙官

善生恍然知覺,禮拜三跪九叩,俯伏而言曰:弟子凡夫,禮疏之至,敢乞仙官海涵。

仙吏曰:善生不免多禮,不辭涉跋,為救眾生立說金篇,子必勉之,書竣之日,功德無涯矣。大家請坐,大家請坐。

靈官曰:本殿專司考證原人得道之三寶,還請活佛與善生,暫憇於此,觀覽本殿仙吏如何辦理收圓原人、如何考證三寶,索以良資以充遊書,豈不美哉。

活佛曰:善。

與眾吏員同坐上位,善生坐側,吏員獻果治茗畢。

活佛曰:今宵至此有勞靈官及眾仙吏矣。

靈官曰:豈敢豈敢,活佛辛勞為著金篇,領遊生千里迢迢而來,小吏豈敢曰勞,亦盡其所任而已矣。還請活佛在此稍息,余先入內殿稟奏大帝再來恆談也。

彼此交頭共話之間,忽聞值日天神進殿啟奏仙吏曰:今有三叉路口稽查署導引仙吏,領得道原人至殿考證三寶。

仙吏曰:唯。

隨聲而呼之曰:原人進殿。

見有十幾原人,個個手携錦牌,衣冠整肅,善色謙謙,由天吏導引至几案前,稽首而立。

  • 首至右方第一位仙吏考證三寶名字時辰,仙吏和顏悅色,對眾原靈而頌之曰:大家恭喜,三世修德,今生得道,明師傳授三寶,各個付出對證。仙吏言畢,得道原人;有者春風滿面,三寶付之如流;有者面灰勃色,訥訥付不出三寶;有者汗顏羞立。
  • 首一位仙吏考查畢,轉左步至,左几案前,由第二位仙吏,考問師點、引、保,佛規禮節
  • 第二位仙吏,考查畢,又轉左步,至左几案前,由第三位仙吏,稽查牌號,考問在世修道過程。

稽查畢,即將原人交與傳遞仙吏,曰:

  • 凡遺失佛規禮節、三寶、師引保者,領往九陽關,懲罪所交辦。
  • 如存誠三寶,尊師重道守規者,領往九陽關,考證三世因果。

善生見此情狀而感言曰:三官定律森嚴,無有親疏,平生不誠心修道,參究真諦,及時欲求三寶,才尊師重道則難矣。

少時,靈官來至殿前,謂活佛曰:大帝有請,歡迓活佛與善生同進內殿。

言罷,靈官與活佛並肩而進,善生隨之後,三人同趨內殿。美哉!巍峨宮殿,清幽煥彩,瑞靄紛紜,壯肅如玉闕階上高坐三位大帝。

  • 中一位上元一品 錫福天官堯帝,頭戴金龍冠,身穿黃龍袍,履皂靴,手執朝天笏,冉冉墨髮,眉分八彩。
  • 右一位中元二品 赦罪地官舜帝,頭戴紅龍冠,身穿紅龍袍,履粉靴,手執玉笏,廣宅清秀,雙目重瞳,體修髯長。
  • 左一位下元三品 解厄水官禹帝,頭戴紫龍冠,身穿紫龍袍,履藍靴,手執奏笏,青鬚眉秀劉海玄。

威肅肅,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端坐金龍椅。殿前置大靜爐,靉靆祥煙繚繞,滿室異香,階下班列天神,凜凜肅立,殿正面高懸一匾,書曰:「三官大帝」,四大金字,光耀照徹,左右有對聯書曰:
「一經沱汰皆清澈,
 再撥分淘盡淨然。」
又一幅對聯,書曰:
「捨存以德沐非理,
 升降由人莫俟天。」

活佛步之疾,先到內殿與大帝彼此禮畢,升坐玉階。

善生隨佛之後,且行且戀宮殿景緻,徐徐緩至內殿,見活佛已坐上階。勃然俯首,足蹜蹜,趨進丹墀下,三跪九叩行禮,俯伏口稱:弟子緩至,儀衰冒凟聖顏,伏乞宥罪。

大帝曰:著書立說,功德非凡,奚罪之有,起來賜坐一邊。則呼司治茗。

善生色勃,恭而立,致敬而後坐,踧踖緘默,洗耳恭聽帝諭。

活佛曰:今宵恭奉 無極至尊懿旨,領善生前來貴殿,有冒擾大帝,敢乞包荒。還望大帝垂訓教言於善生,錄載金篇,濯化污俗,冀兆民,咸趨大同之風也。

三官大帝曰:邇來公事煩冗,匆匆未有準備,活佛若不暇棄,余聊撰二、三語,以啟三期普渡收圓,原人考證三寶之要也。

遂手揮筆,且言且書,未經半刻,諭文作畢,大帝將文交與遊生。善生展開恭誦之,其文曰:

《三官考證諭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三官殿上試一行,側身皇路,鵷班瓊瓊,禮嚴九五,赫顯振纓,恭承懿旨,追詢三寶,「關」「訣」「印」精明,端正乎心,肅肅靜氣,沉著應答如情,行道若斯,聖凡兼修,歸源考證,玉階承詞金聲,鯉化飛龍,鷄中得鳳,全在兹也。若運礫瓦,泥中落水流萍,得者若辰星,誠在一靈,咳!咨爾芸芸赤子,覺盈虛之有數,感正氣之無常,三推九轉,落魄幽冥,萬有紅中一朶,挑有汰有兩三丁,總之一勉,戒之哉焉。

大帝曰:匆匆作之,文雅難求。

活佛曰:難得難得,此文一出誠可啟迪修道之人也,敢請大帝垂訓三官之所司。

地官大帝曰:朕居九炁宮,宰司三界善惡、功過、吉凶。時敕值日靈官,處處稽查三界之善惡,輒詣奏吾三官,以賞罰福善禍惡,應之吉凶報在早遲。大抵之人遇事坎坷,總喜歡仰天長歎,須知人人命運參差不齊,福祿貧賤不一,總之在乎,三世因果有關。

  • 前世修善積德,今生沾之福澤。
  • 前世逆軌怙惡,今生凶星隨身,禍以加之。

斯二者善惡吉凶循環之理,果從因生,因從果來,禍福相隨,蒼天無親,惟德是輔,種豆獲豆,種瓜收瓜,禍福惟人自釀。

  • 今生受福之人,乃夙世行善修德而來。故倘若今生受福之人,富而亡道,寵而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者,帝吾查悉,輕則萬事不如意,移吉趨凶,懲之以覺。
  • 倘有人悟覺一時之非,而能真心懺悔,悛惡從善,帝吾將功補隙,將原有之福祿賞還,不加悔罪人。
  • 倘若仍然不改前非,加以橫行恣肆,帝吾明察秋毫,王法無私,敕凶星煞神,隨身削福,命轉蹇九,奪其福祿,減其紀算,絕子孫功名,終遭無容身之慘報。
  • 倘有人前世福德弗修,今生命途數乖,屢遭坎坷,謀為不遂。如是之人,若能悔悟三世因果,日省己身,時時對神佛之前,真心懺悔,焚香告天,誓志踐道善門,修善立德。時有功曹天神,奏知吾三官大帝,帝吾明察其實,觀其行,洵善無偽,修身猛省,則提讚厥善,呈上 錫福天官,按功福善,除抵凶運,移凶化吉,錫降禎祥,加添紀算,子孫功名利祿。

此即吾地官大帝與錫福天官大帝之權司也。

又有 解厄水官大帝者,專司江湖河海之任。凡人死生有命,若非是河海而亡者,水官大帝則時時刻刻敕護海天神,庇佑渡江過海之人平安無恙。

  • 倘有善人渡江過海遭不測之患者,其人必有其因,前世因果有關,非大帝之不慈悲,坐視而不救者也。
  • 倘有惡人,悔懺前非,履善道門,行善積德,吾三官大帝查悉,按其功德而補過,抵除夙孽,改厄轉禍為福,雖有過海渡江,遇風浪狂雨亦不致於遭殃,平安無恙。
  • 倘有凶惡之人,不信鬼神報應,污穢水漿,誹道謗神,逆天滅理,如是惡貫滿盈,或有遇渡江過海者,水官大帝則敕遣魚卒蝦兵,興波作浪,傾覆舟船,令葬魚腹,以彰惡報。

此則解厄水官大帝之權司。

吾三官大帝之任,各有所司,建殿於九重天之域,權衡天地水三界善惡功過。現在斯時運會交泰,無極至尊心切收圓原靈,故鴻慈降下慈航寶筏,普傳古今不洩之真玄關,俾人人得受至道,個個修真,明性歸根,際此道刼齊降,重整三曹。因此本殿之辦案,此日猶繁,而九炁宮隔凡界較遠,故奉 天皇敕建行宮於此翠微山中,以便親近凡界,糾察善惡,因任重道遠,故吾三官大帝居九炁宮日少,常住翠微山之行宮,考證得道原人三寶,收圓九六,平收千門萬教,同歸極樂,認祖歸根,齊赴龍華,證三六佛四八仙,開泰三陽。

 數迭斯時,應運否去泰來,乃原靈歸根之日,而善惡須在斯時濯清。三界神、人、鬼、魔、阿修羅、獸、禽,六道之內,累世各有因果者,應盡其報應,及無量祇劫之因果,亦際斯時善惡分清,因此天運大開,對案累世因果,債債相還,故山精水怪及萬魔俱現,鬼門大開,有寃者討寃、有仇者討仇、有恩者報恩,三界分涇別渭。故本殿時敕值日天官,查察四大部洲,功過善惡,奏吾三官大帝辦理。

善生曰:賞罰之規,今生聞命矣。大帝所云,「萬教同歸根」之義,弟子聽之未詳,敢請大帝慈悲再分釋於詳,弟子錄載於書以渡世緣也。

大帝曰:善哉問也。

  • 如在世皈依寺觀善堂之人,可謂善根有餘,前世廣修福德,方有今日誠虔實踐善門。各各所修功過,本殿懸鏡無私;一者賞罰禍福應在己身;一者命仙吏、天官、天神,錄誌功過籍,遞於各宗門,功過賞罰考審所;俟其壽終後,對證辦理善惡功過。
  • 或有皈寺觀善堂之人,不守堂規,或破戒犯奸怙惡者,錄誌黑籍,遞由冥獄懲罰辦理,終墮地獄之慘報也。若罪輕者,懲罰在九陽關懲戒所,與九陽關懺悔所,俾其懺悔前非,重新修煉,煉至其性純一無邪,而後憑功分甄,或升上界、或轉凡界、或者其性毫無從善,則貶墮地獄受行刑。故修之者,在乎平生品行為重。
  • 有者之人,在世心雖誠虔禮佛,而對於利眾之善事,絲毫弗顧,如財施、法施、無為施,毫無在抱。是故利人之善事弗行,則功德無以立三世因果無以了,壽終後當補修功德在於九陽關內,功德補修所,若修至功善者,拔荐于洞天修煉所,靜修其性。

故凡今皈寺觀善堂之輩,要之在乎,

  • 三施齊行,
  • 利人濟眾之事多作。

及壽既磬,

  • 由各宗之功過考審所,晉升洞天修煉所,修真待聘。優則本大帝呈奏 天皇,提拔加冠晉纓,福晉神祇,位享三界。
  • 或有在洞天勤煉有功,性達至善,尤其後裔在世能立身行善,德功蔭其先,吾帝悅之,嘉讚提拔八卦靜修院,受記點化,修煉性光。
  • 在八卦院內,勤煉性光純青,則由八卦院主宰,拔晉往理天天宮,安閒逍遙自在,恭候 無極至尊下詔丹書,榮赴龍華勝會,憑功定果,位證三六四八。

此謂之平收萬教歸根之謂也。

善生聞之恭而立,猶啟請曰:于今季世,人心皆趨向物質有象,論鬼神謂無稽之談。又曰:人憑良心作事則可矣,何必入善堂、寺觀、道壇,如是云耳。若無神論之輩,壽終則魂歸何處?應受何也?敢請。

大帝曰:余略述幾語,生則悟之,自可豁然。人人賢愚不一,智分三品: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朝夕不忘,覓師受誌,應運開泰、內外兼修,趕赴龍華勝會,證三六四八。
  •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由善而達,漸修而悟透關玄。
  •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三者之別,憑人之智慧,善行而擇之。若在世無主可皈者,終則何哉?吾帝不說,生亦可知之。是人功過錄,誌于

  • 冥府、
  • 城隍、
  • 三山五嶽、
  • 灶君、
  • 三尸神、
  • 及各方神祇,

每逢朔望之日,詣奏本殿大帝辦理賞罰,吉凶隨人之善惡而應。

  • 有者惡而不即時隨應者,是人夙世修福,然而福盡則禍至,天律不爽,報之早遲。故行惡者,一方面由本大帝敕凶星隨身加禍、一方面由冥府十殿與東嶽大帝懲罰其魂,應在疾病,謀為不遂,而及其數終,難逭閻羅萬般慘刑。
  • 若行善者,移凶化吉、神祇佑之、萬事如意,及其壽終,雖善而其魂無主,則亦未能超升上界天。而其魂歸於冥府聚魂所,審察功過後,善者或轉生來世為富貴、或在冥府為富有之魂、或拔荐為冥府修煉所修煉,可免淪沉餓鬼之苦。倘有其子孫在世行善積德者,以子孫之功德,可蔭其祖先,而吾大帝呈奏 天皇,特荐晉升,南天修煉院,靜修待聘,福臻神祇也。

鑒今世敗顛倒,人能修之於斯者,萬中難擇一,如是之故,成之者難矣。故上蒼垂慈,應今末世而道降火宅,普渡三曹,

  • 上及星斗神祇、
  • 中至善男信女,
  • 下則幽冥眾鬼。

大帝言畢,善生猶隨口而啟請三官大帝曰:星斗神祇何以渡之?

大帝曰:在南天修煉院,修煉功善者,晉升為下界神祇,在授爵晉纓之後,

  • 常以濟世著書,
  • 救眾為務。

功勳多者,吾帝呈奏 天皇,提拔菩提之域,

  • 或應運轉生而得道,
  • 或直超紫陽八卦院,受記點化於佛,可在院內淨修性光。

及其功圓果滿,則由八卦院主宰,提拔仙佛院,逍遙自在。恭候 無極至尊,頒下丹書,榮赴龍華勝會,按功定果,此則上渡神祇星斗之謂也。

 應在運迭未會,陽衰陰旺,人心丕敗,滔滔造孽,釀成七七混沌,致賢否罹害。上蒼不忍玉石俱焚,原靈塗炭,故鴻慈垂下慈航寶筏,拯救原靈;

  • 有緣者遇緣,訪師得道,歸根還原;
  • 無緣者失緣,雖善難逢矣。

竊思昔時道賦明君師儒,以心印心,秘而不漏,豈可易聞,必也先修德而後得。而今時則非然也,應在劫期,上蒼垂憫赤子,

  • 願真心修道之人,特赦前孽七分,
  • 而後孽三分由今生修,力善渡眾積德。

俾人人先得而後修,佛門大開,彌勒古佛倒裝下生,收圓原靈,千佛萬祖亦隨其下凡,現身說法,廣渡眾生也。

 稽古今,道尊單傳,先修而後得,于今則應運而開泰。故得道之人,豈惟一世之善,而得道之玄諦者乎?俱三、五世行善積德者也故幸逢普渡之日生為人身,得受至道

  • 名奏本殿三官大帝,錄誌於修道寶鑑,
  • 另一份,呈奏 無極聖殿,以便收圓之日,考證三期龍華勝會,
  • 另誌一份九陽關,以便考查在世修道功過,
  • 另派三曹靈官,地府抽遷生死因果錄,名掛紫陽八卦功果院,按其在世所修之功過,而別升降。

大帝言畢,就至玉几案,携出修道寶鑑一冊,示於善生視之。書寬一尺,長約二尺,書皮以綢緞繡彩黃金色,豔麗雅觀,冊面上書曰:「修道名鑑」,四大字。

大帝曰:吾略翻開幾頁,與爾視之。

言罷,隨手略翻幾頁,果見許多名字,正楷而筆,分為乾坤童女,整整齊齊錄在冊中。

大帝曰:善生今宵至此,觀覽《修道名鑑》,福緣非淺矣。此次若非奉旨著造遊書,世人焉能觀閱斯冊,《修道名鑑》也。惟願善生回陽後,必替天宣化於眾,廣渡群生,則不負帝吾一片諄諄之誨言也。

善生曰:深蒙大帝耳提面命,弟子誓志拳拳服膺,替天行道也。

時己寅初,活佛曰:今宵叨蒙大帝格外垂愛,句句珠璣,善生必牢誌,錄載金篇足以化世,時已天將曉,可以回陽休息,另宵再遊覽紫陽關也。

於是佛、生辭別三官大帝,步出殿外。

活佛曰:公事忙碌回陽必速,騰雲回陽可也。

則令善生閉目,霎時二人踏上雲端,向東飛騰,瞬息已到壇前。下平壤,步入善壇。

活佛聊述幾語,即言:休息片刻,吟哦以興,各作一首何如?

壇中諸神聖同音云:是,則各吟曰:
「濟貧扶弱婆婆心,公正為民施法針,
 活路光明無委曲,佛船渡載西方尋。」

關聖帝君亦隨口而吟曰:
「帝德深宏天地高,君王仁政不干戈,
 慈心普化蒼生善,悲救人間離煞河。」

護法真君亦隨口而吟曰:
「護人之善救靈升,法妙惟一德可成,
 真諦無他三寶得,君臣合配度眾生。」

詩韻嘹喨,吟哦已畢。活佛與護法王天君回天繳旨,善生亦醒來與壇內諸生協議明宵應遊之路。

【總評】
一、既至三寶殿,貴在三寶,難免問清,故抱道在兹,次則重於功德。
二、修道重在心,而不在外表,願苦必甘,忍必榮,修則非為人修,乃重見自本性為上也。
三、善惡如照陽之影,明則現,暗則隱。現、隱,暫時之間,陽光既放,是非自明白矣。

第三章 功過分甄紫陽關 三曹對案別果因

本堂主席 降詞

識時運兮,修道惟誠,免卻塵塗苦淵。無緣不悟,有緣訪得真傳。人身莫失兮,
靈氣豪。欲修吾浩然三品,純粹志昂。代天宣化,闡天機而啓道。醒人迷津,
因人之未悟。破古今證實稽,普渡三曹。應時運兮,真宗普下,洩千古不漏,關訣印。


拯救原靈,在斯三期末劫秋。道劫齊降,狂風水火一齊臨。非上蒼之降劫兮,
斯乃人間之釀惡使然。豈神仙之多勞,念蒼生之殃及。惡滋如沉疴,鶬羹莫療。
迷罔同落莫,馬蹄難振。善即善則,惡即惡仍。畢竟悲多歡少,愈墜愈深。
於伊胡底?哀哉!


人之終兮,魂歸三叉路前。稽查署辨是非,九陽關中甄褒貶。天佛院中分玉石,
善則升,惡則墮。地府獄中受苦辛,敗德反道者亦然,絲絲功過分得清。
鑒今季世佛聖仙真,不忍同類塗炭,神人携手,孜孜立著遊書。萬喚千呼,
強彫入善。百無一二,超凡入聖。三推兩卻,成亦多難,十有九落,思已哉!
為蒼生苦,為蒼生痛,蒼生原是佛子,沉已久矣,迷而深兮。


於玆 活佛慈憫,領遊生通天徹地,歷遊三界,不辭千艱萬苦,勃發一腔熱血,
搜探聖地異境,捧來西方實事,鑑察因由實蹟,立著於遊書,以化大同,
回頭從善,進而尋師求道修真,得光明大路,拯救億萬靈光,是以急力於從事,
來日書竣,亦可周及蠻邦,以娑婆化蓮花,斯為美矣,豈不善哉!
妙哉是書,略述以為詞云爾。

話說此作,言非河漠,事出西方,擧實情在目前,理當探本,詞傳徹宵,事辦連天,言夫曩者,遊覽三又路、亡魂稽查署、繼而遊三官寶殿,而尚未曾見亡魂受審懲罰之由。今宵奉旨,擬定觀覽九九紫陽關,如何賞功罰過,善惡分甄。

時接戌刻,本堂正主席臨壇輔鸞,筆旋金沙動,盤裡龍蛇舞,先向善信諭詞一番,繼而賦作連篇,句句金聲振,字字珠璣連,威振揮毫乾坤轉,顯赫空前散金蓮,鐵劃銀鈎,乍出乍沒,翻來覆去,字字新鮮。既而片刻,活佛與護法真君,芳踪降臨。

佛曰:時刻不早,即喚遊生準備起程。

善生曰:生在,遵命。

聿整衣冠,二人步出堂外,星光共人跡相隨。

遊生請曰:回想前宵遊三叉路口,騎神駒,遊三官寶殿,駕祥雲,又聞仙佛遊玩,常御仙鶴。今宵欲遊九九紫陽關,請活佛法召仙鶴,御鶴以遣遊興何如?

佛哂之曰:至誠替天行道之人,天何謂不從,吾允之。

遂召仙鶴。片刻仙鶴聞命,翽翽而至堂前,美哉,鶴毛翼羽斷點疵,高約三尺有餘,潔白綽約如處女。

二位跨仙鶴,搏扶搖直騰羊角而上,背負青天,仰視蒼蒼望無極,俯瞰塵介,閃閃燈光倒穿星,不知其幾千里,絕雲霄,而莫之夭閼者。

遊生異之,鶴騰疾,穩如神,則請活佛說其由。

佛曰:吾語汝,是鶴也,已過千年有餘,常隱崑崙之巔,不啄生靈,不食五穀,吸風飯露,除守精、養氣、定神之外,與世無爭,與人無患,超然自在。再修百年,可脫殼飛升,返仙階而成正果。

遊生詫異則云,有是哉?諺曰:「信不虛傳」,可見成仙作佛總由修,心堅成果樂不休,禽獸之類尚能如此,況乎人者不知其由也。

佛曰:有志不難矣,人為萬物之靈,五行俱全,人身為貴,修成靈光樂不休,人若心堅修道,亦復如是。逢今天運真傳普渡,有緣者得之,修者恆心,一得一修,性命兼修,證果西方,西方淨土,淨土則樂悠悠也。

佛則興之曰:
「抽刀斷水水更流,為有源頭永不休,
 回本返原如此乎,康莊大道樂悠悠。」

遊生遂口而和之曰:
「金刀斷指血光流,為有肉身何不休,
 一點修成永不滅,人間天上兩悠悠。」

佛、生一吟一和,未經幾刻之間,忽過亡魂稽查署,又越翠微山,遙見前面有一大圍牆,燈光閃閃,牆外野草密茂,瞭望東南,有三條大路,通於圍牆大門口。

活佛曰:此處乃九九紫陽關口也,關內設有,得道功過審察懲戒所。吾倆可下仙鶴,觀覽關內各署之設,以筆遊書。

言罷,佛則令仙鶴降落道旁,鶴在林中候息。二人向關口而行,未經數武,忽見關門大開,走出幾位吏員,至活佛前,稽首而敬之曰:小吏奉殿主之命,前來迎迓,客廳距此不遠,恭請活佛與遊生,大駕辱臨,殿主在廳堂,慕已久矣。

活佛曰:多蒙祖師雅意,俺豈得受乎。則謂善生曰:快快拜謁仙吏,勿失禮儀。遊生唯命,俯伏三跪九叩畢。

於是數人直向關口而進,高峻圍牆,儼若昔者之城池。關內廣兮,左右前後,有十幾員魁梧貌壯護關金剛,佩劍披甲,毅然把守關門,擧首一望,正面高懸一匾,書曰:「九九紫陽關」,五大字,金光奪目。

善生隨活佛之後,且行且說,趨進關,眾護法金剛,與佛彼此敬揖,慥慥然。吏員領先,數人直向關內道衢而行,片刻之間,已到殿前,擧首一望,殿宇赫赫,莊肅似藩府,正面懸一橫匾,書曰:「神陽殿」,三大字,金光炫目,左右有對聯,書曰:
「功過清明豈能欺瞞,
 天理至公毫無私情。」
其旁石壁尚有許多古文,善生欲細讀之,只見殿主親出殿前相迎,忱忱如也。

活佛曰:忙中叨擾,不恭不恭,敢乞包荒。

殿主曰:豈敢豈敢,活佛多勞矣,為救眾生,沐雨櫛風,請入殿稍息。

活佛頷之,謂遊生曰:善生禮忽矣!呆呆痴立,盍不快快拜謁祖師也。

善生聞聲,如昏如醒,俯伏三跪九叩畢,跟隨活佛之後,一同進殿。望之殿內,莊肅清幽,正面高懸一匾,書曰:「皇恩浩蕩」,四大金字,騰騰閃目,轉眼顧左,壁緣上有懸一幅格言,書曰:
「一問一答,問清審詳,聖道惟尊,不敢亂評,籤毫功過,
 公正明燈,一考弓長,二對天命,三接開荒,四査壇名,
 五對引保,六詢名字,七提日庚,一一考證,九九關口,
 終止非福,少人賢兮,初授三寶,惟掛道名,不修不務,
 曳白曳兵,道成難矣,提醒原靈。」

遊生讀畢,轉目視右,壁緣亦有一幅戒言,書曰:
「今日知了孽,宿昔苦相尋,莫怨今生苦,卻知前世因,
 莫嘆修道孽,當明前世人,若今修道易,必定清一身,
 前世無寃懲,何患苦寃尋,修道二路別,誠則貴真真,
 否則棄淪沉,世惟道獨尊,有幾認真真。」

殿中執事吏員許多,各忙其碌,見活佛入殿,眾皆恭而敬,活佛與善生亦彼此相揖。祖師請活佛上階坐,位別賓主,吏員獻茗珍果。

活佛曰:叨蒙祖師雅誼,總覺難受。夤夜領西瀛從善堂善生,登門造訪,有擾祖師矣,實抱歉良深。還望祖師多勞指教遊生,觀覽各署之設置,以錄遊書,足可濟今末世之鑒也。

祖師曰:善哉!盡吾心也。觀今世殆,絕仁義道德者多,嗟哉!人面獸心,狼戾滔天,愧之!師吾居紫陽關內,任重事繁,欲挽此世道無由,抱惻慨歎!喜有今日,活佛請旨著造遊書,師吾愧襪線之才,草撰一文,聊付梓末,明道箴言,以托遊生帶回壇中,廣宣于眾,並載於書,聊表,祖衷也。

祖師言罷,則令吏員携出文房四寶,祖師端坐執筆,且唸且書,其文曰:

《明道之旨》
人身之貴,惟賴性靈,生命雖重,不若得道乃成,

得道乃得,明性歸根,故性明根歸,則復天之明命也。
命立而后,道之基乃立,道基不立,性則不明,
修者茫無所措,故求歸根明性,須受師點化,得道之訣也。
自能明性,則明人之性,明人之性,
則明物之性,以贊天地之化育,造化萬端。
人為萬物之靈,貴者性命俱全,無性則命無以存,
無命則性無以修,性命雙修,道德並化,庶幾近真。
無道德則害靈,惟賴飲食則維命,惟賴道德則維靈,
修道以育性,養五氣以繫命,得道以存性,行道德以了命,
性則人之恆也,命則人之暫也,賴命以養性,見自本性,
則可參天地陰陽造化之機。
故得道在乎自性能明,欲明其性,在乎行善立德而了道,
道載千秋,功及萬八,青史流芳,
樂哉於斯,際此開泰大同之世也。

祖師將文作畢,遞與活佛,曰:藉以遊書立說,而作明道之文一篇,喜盼早日傳出世間。無奈感愧才短,文法生澀,心欲言而筆不足以達意,抱負之至。

活佛曰:祖師過謙矣。世之明道之文,充棟汗牛,而亦不易得於祖師所作斯篇,言簡意深,行行句句,剖析道之重要,實足以勸今修道之士也。

活佛將文遞與善生,曰:帶回壇中,宣化于眾,並載遊書,切勿疏筆,致辜負祖師一片婆心也。

善生懍接,慎收于囊,曰:弟子有聞得道之人,壽終後必至此關,考證功過,未悉此關有何部門之設,敢請祖師指示。

祖師曰:善哉善哉,師吾本欲言及此地之情況,今生問之,師吾言之也。凡今之人,在世行善得道者,及壽既偃,歸西方淨土,個個總須經由九九紫陽關,考證三寶,與稽查三世因果。所謂九九紫陽關者,乃三關之總稱也。故九九紫陽關內,別為三關,曰

  • 紫陽關、
  • 和陽關、
  • 九陽關。

而紫陽關,則列為三關之首,關內設有三殿口,曰神陽殿口、清陽殿口、碧陽殿口。

  • 一、神陽殿乃本 祖師天逢,專司盤查姓名
  • 二、清陽殿則 天炳祖師所蒞,專司考問師尊
  • 三、碧陽殿則 天衛祖師所蒞,專司盤查進度

隔此紫陽關約半里之處,亦有一關,名曰和陽關。關內並設三殿之專司,曰丹陽殿口、景陽殿口、王陽殿口。

  • 四、丹陽殿則 天輔聖所蒞,專司皈戒問清
  • 五、景陽殿則 天離聖所蒞,專司外功細問
  • 六、王陽殿則 天心聖所蒞,專司內功究明

隔此和陽關約半里之處,亦有一關,名曰九陽關。關內並設三殿之專司,曰震陽殿口、紫陽殿口、九陽殿口。

  • 七、震陽殿則 天柱祖所蒞,專司功果交論
  • 八、紫陽殿則 天英祖所蒞,專司八德審明
  • 九、九陽殿則 天任祖所蒞,專司仙才考註

以此三關合計有九殿口,而每殿口付設有九個,室、所、牢、院、處、亭之專司,皆按各殿之所司而別各殊。

  • 故三關之內,總計有九九八十一之小關口,有三十二位佛聖祖師、五百靈官、天龍八部、二百六十五員仙吏,專司考證、審問、稽查、懲戒、刑罰、賞功、錫福、修煉、懺悔、療治、淨身、修性、圓明等等。

凡在世皈依寺觀善堂,得道之人,及其壽磬,

  • 始由亡魂稽查署,
  • 至三官寶殿,考證三寶,
  • 而後至紫陽關神陽殿口,由本祖師盤查姓名,稽清三世因果,
  • 而後按各關關口口,經過八十,方可至八卦功果院,按功定果,靜養本性。

善生聞之,恭敬而啟請曰:有者在世,素善好施,一生踐履善堂皈依寺觀,朝夕虔誠,事神禮佛誦經,善行堪讚,功德卓越於眾,及其壽終,欲歸西方淨土,亦當經此八十一關口否?

祖師曰:古今修道得道之士

  • 無論儒、道、釋,
  • 功德多寡,
  • 頓法或漸法,

及其壽終,個個須經由八十一小關口之考證也。所謂八十一關者,乃天地之數,凡欲脫三界六道,必經由此八十一關口,甫得成真證果矣。凡過關之眾,始至於此,由本殿考證,

  • 在世皈依或得道呈奏之表文,
  • 名字時辰,
  • 對案三曹天地人
  • 佛規禮節無顛
  • 天命無訛

甫得經過本殿,而至清陽殿,考證尊師之道。故本殿者,列為紫陽關之首口,並付設九所,磨真小關口,各憑於在世,所修功過而別各關室。

善生聽之未詳,遂口又啟請曰:敢問三曹對案之義。

祖師曰:三曹對案者,天曹對案、地曹對案、人曹對案之謂也。

  • 所謂地曹對案者,則查察累世之因果業,與地府生死簿抽名。
  • 所謂天曹對案者,則查察在世修道功程,對證三寶,與名掛西方淨土。
  • 所謂人曹對案者,則對證道真、理真、天命真。真明師一脈,對證點師、引保及法船,俱真而無訛也。

善生曰:如是如是,今生聞命矣。敢再請示關室之不同,與功過奚別之也?

祖師曰:現在大開普渡日,萬教歸宗,齊赴西方龍華盛會,欲成真證果,必須三者有餘:

  • 一則三世因果必清
  • 二則品行必端
  • 三則濟世渡眾行功立德

三者已就,則西方可冀。

  • 倘若三者有疏則未可也,必也補修功德,在乎三關所內,及其功善無疵,甫得經過八十一小關口而至西方淨土。
  • 倘有在世得道而行為不端,反道敗德,欺師滅祖,如此天所否者,天厭之,及壽既磬,則難過三關之考證也。

故本殿神陽口,設有磨真、養真九小關室,專司辦理原人,對清三世因果業。

  • 凡在世皈依寺觀善堂得道之人,如前世孽緣尚重,而今生又虛名懸善,屢屢作逆軌背道之事者。本祖師公正無私,明察秋毫,正氣難寬,貶落第九磨真小關,罰刑三旬之日,而後令冥吏前來押落地獄,受十殿閻羅定判行刑也。
  • 抑有者,三世因果孽重重,而今生雖皈依道門,而未能實心虔誠,罔過一生,及其數終,並無一髮之功德,以抵前世孽債者,禁在第八磨真小關,受苦楚也。而本關雖無刑罰之設,然關室之內,陰氣凜凜墨漆,伸手不見五指,風道四塞,俾人呼吸艱難,在此受禁二旬之日,而後令冥吏領往地府,與前世,於己有因之孽魂,雙方對證;如前世債疊孽深者,將列為餓鬼,再受苦刑;若前世孽債輕者,則投生為陽間貧苦之人,以還清前世孽債。
  • 抑有者,雖三世因果已清,而皈道門之後,毫無虔誠禮佛,參悟真諦,則列入第七關室,候天官領往地府十殿轉輪台,轉生為平庸人,再世而修行。
  • 有者之人,雖前生因果疊疊相纏,孽深債重,而今生自皈道門之後,勤善好施,虔誠禮佛,及其壽終,以一生之功德,不足以抵前生孽債者,則列入磨真第六關室,修功補德,以還三世孽,債清功就,方可過關,赴清陽殿。
  • 有者三世因果雖輕,而自皈道門之後,只知誦經禮佛,對於行功渡眾濟世之事,毫無關懷,故其人功德微寡,及其壽終,計其一生之功德,不足以赴西方者,則列入本殿磨真第五關室,補修功德,功滿德就,方可過關進于清陽殿。
  • 倘有得道之士,始則勤修,行道至誠,後則漸怠,慢道而驕,又自高自大,如此則列入磨真第四關懺悔所補修。倘在懺悔所內,有真心改過懺悔者,則可過關至清陽殿。倘若在懺悔所內,毫無悔過之心、又抱存怨怒者,記一大過為戒,凡連犯三次大過者,則貶墜冥獄受苦。
  • 有者三世因果已清,自得道之後,惟誠虔禮佛,而對於濟世渡眾,及三施弗勤,故功德甚微,則引入養真第三補修室,補修功德之後,過關赴清陽殿。
  • 可堪羨者,得道至誠,立功立德之人。如在世素善好施,始終抱道如一捨身救眾,如是行道,壽終之後,仙吏迓引至養真第一室,與養真第二室,淨身換上紫衣,賜戴金冠,天官迎迓進入清陽殿,以賓主之禮待之。

故修道者,心誠如一,勿怠厥志也。世之善惡功過,上蒼明鑑,幸逢文運開泰之日,得道者,要之在乎,

  • 外功則行善立德為首如外功足
  • 再而內功定靜為基內外兼修,如是功德,
  • 虔誠實心行道,
  • 渡眾開荒,

及其壽終之日,安安然然而過三關九殿口,毫無憂懼也。凡有所憂懼者,俱是

  • 不尊師重道、
  • 忤逆天命,
  • 敗德背理,
  • 虛心假意之人也。

因在世不善修,及其算足數終,至於三關九殿,嚴厲考證,恐難過三關九口,猶遭天譴之責,即仍有絲毫之罪過未清,上蒼亦難赦其咎也。總之善惡功過賞罰,由人自作自受,豈天之與人也哉?

祖今略述本殿之概要,生欲明其詳,吾師領善生,親歷各署觀覽,便可一目了然。

活佛曰:祖師雅意,生當往之也,爰以時辰已晏,倉猝難於觀詳,另日有機再來相擾祖師可也。善生牢之,祖師所囑之語,回陽後一方宣化於眾,一方錄載金篇可也。

活佛言畢,於是辭別祖師,出殿門向原路而行,至道衢林下,呼出仙鶴,二人跨上鶴背,望東回程,飛馳電掣,瞬刻已到堂前。活佛與護法真君各自回天,善生亦醒來,叙述祖師咐囑之語。

【總評】
一、禽獸尚能,修真證果,況乎人為萬物之靈,豈可如禽獸乎?
二、神陽殿,三曹對案甚詳,毫無私情,憑公照律施行。
三、修道之要,在乎明時識運為智,莫罔過人身之貴。
四、不遇明師莫強猜,既得明師授關訣印,要之,則立身行道,終歸西方淨土,無憂無懼而過三關。

第四章 清陽殿考問師尊 碧陽口盤查進度

雷部天君 降詞

道本無名,無聲無臭之至,強名曰道。
道者虛而能應,虛則無也,無而虛,則應之極也。
動靜相蕩,虛應相生,奇偶乃成,
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陰陽制尅變化,而性命乃全。
性靜則靈以感之,命淨則魄以歸之,
修之者,明乎性命之義,靈應其靜,而性通其玄,
魄歸其淨,而命定其竅,此謂復命歸根,固蒂之妙矣。
智者善養其靈,浩然不昧,故欲界之內,有陰陽對待相應,
因結果相生,果成緣起,生生死死未了情,
千轉萬輪,哀哉靈兮,悲哉性,嘆哉命兮,
何時歸根復命,挽之惟道者乎?惟道者乎?

話說今宵,濟公活佛因天宮有事,未能分身下凡,特命桓侯大帝臨壇,特引領遊生,共至清陽殿觀覽。

時屆戌刻,鎮壇護法,廼命雷部天君,先到壇中,作詞一首。

既畢,頃刻間,大帝亦到,接鸞垂訓曰:
「世態殆矣!暴戾恣睢,弁髦天律,遍地不見光輝,遂人之慝,燃及山川,魑魅魍魎皆見,兼有瘟疫旱蝗,邇來之災劫,非比昔日,燎禍之原,釀自人心趨惡,奈何奈何!神聖之悲也。上蒼有好生之德,豈不憫哉!鑒今皂白混淆之秋,喜有西瀛信善堂,有泥中蓮出之才,著造金篇《三界傳針》,諸生之恪誠于道,晨昏乾乾陽若,趕造濟世福民之金篇,其功格乎三曹,天皇欽讚厥德,諸善生之功善,不亞於歷來之善書,欽哉!將斯奇功化劫,特召三十三天,諸部星曜天君,開會於靈霄寶殿,將今歲之災劫,減削十分之八,應四時八節,垂錫甘露,洗盪戾氣,消災弭劫也,是書之功大矣哉,拯救兆民咸亨,來日用以普渡四海群生,同登彼岸,促進大同化世。是書未頒於世,而恩澤及天下,將浩劫移小者也,善哉!此功皆由信從二善堂,諸善生之至誠,功德感召之也。故著造此書,任重泰山,諸生必勉之,有始必有終,書成道鑒千秋,乃吾大帝之厚望矣。示此,吾不多叙。」

遂喚醒遊生,帝與同行,帝、生別諸堂生,出壇外,駕動雲車,向西而騰,入在雲霧,遄騰迅速,頃刻間路逾千里,坐在雲端,瞰及凡壤,綠山青水,霧林欉森,向坐山翠微,右追華胥嶺,左則五雲山,山下長江,碧水連天,流釀潺潺,貫通華胥嶺,穿山湖水,景幽獨秀,絕山川之勝景,美哉!堪稱桃源樂園。

大帝則歌曰:
「歌兮歌兮,歌歌歌,
 天事人事何其多,非吾佛仙起嚕囌,
 因人自孽結網羅,惹動上蒼降瘟疴,
 自作自受苦劫磨,佛聖仙真不忍過,
 降筆著造化世科,惟望惡賊變婆婆,
 神人合作旋筆戈,垂訓人間善世和,
 迷津指破歸正窩,從此回頭離苦波,
 性命雙修圓陀陀,極樂陀陀坐金荷。」

大帝歌罷,不覺之間,已越紫陽關口,又逾神陽殿。帝與遊生遨坐雲端俯瞰西南,杳遠之間,見有宮殿,高聳盤鬱,頂蓋琉璃瓦,十分華麗,銀燭煒煌,殿閣樓觀之旁,亦有幾棟高屋朱樓,約數十間,出入之眾許多,瞭東望西,綠野蒼蒼。距此不遠,亦有數棟茅屋,燈光閃爍,屋頂顯出幾道烏氣,鬱冒冒,愁煞人。方顧之間,東方一路見有一簇人群,個個俱高冠整肅,前後乾坤分班,仙吏導引直向前面高屋,魚貫而入。頃刻之間,後又來了一簇人馬,亦復如是,向前面之屋而入。

遊生見之,不明其故,請問因由。

大帝曰:此方乃清陽殿之所轄,原人考證之所也。今宵吾帝奉旨所觀覽者,則在此地方,生欲明其詳,吾倆可下雲車,漫談徐行觀覽,便可瞭然。

言罷,大帝右手一揮,雲車慢慢降低路旁,帝、生二人,携手向前路衢而行。

大帝曰:方才坐在雲車,所覩巨殿,焯焯光煥者,乃清陽殿之樓觀也。殿闕嚴肅,則 天炳祖師所蒞,專司考證原人遵師之規也

  • 而樓觀之近旁巨屋,左則清陽原人自新所,
  • 右則清陽原人休憇所,
  • 而僻遠樓觀曠野之地,獨建茅屋幾十間者,乃清陽懲戒之所也。

季世善惡混淆,處處雖有善人,而能替天行道濟世者稀,嗟哉!一人之善,難塞百人之咻,如是之故,

  • 雖皈依寺觀善堂,得道之人,亦多被群慝所涅,始敬終背,忽勤忽怠。
  • 故濟濟修道之士,終至於此三關,考校其咎,則十中有九名列黑籍,非過則罪,貶入彼茅屋懲罰所,照罪行刑也。如是之故,匿惡之人,烏氣沖頂,現乎其上,現乎其左右也。

如所見東南路上,簇簇群眾,男女擁擠而不紊,直向清陽休息所而入者,皆由神陽殿盤查無訛,考證已畢之原人,三關執事吏員,導自神陽殿口,而至清陽殿考證也。此殿乃紫陽關,考校道脈天命明師,主要之殿口,故在此受考校之原人甚雜;

  • 有者遐自地府修善所,超拔晉升,赴西方之亡魂;
  • 有者邇自善界天,提荐晉升之神祇;
  • 有者導自神陽殿,領來之原靈等等。

總之三界之原靈,神、人、鬼,赴西方淨土,須經由此殿,考校對籍。凡至此之原靈,先在清陽休憇所報名,安息于室,候清陽殿傳遞吏員,對籍盤問,一一照規問道,傳呼入殿考校,如是嚴肅規律,毫不紊亂。

大帝與遊生且行且說,不覺之間,路行半里,忽聞鼓聲三響,望之前面殿內,走出五、六吏員,至大帝尊前,稽首而告之曰:小吏奉祖師之命,前來歡迓。

大帝、善生各行相見禮畢。

大帝曰:多蒙祖師雅意,敢煩先導。

於是數人齊向清陽殿而行,步不數武,已至殿前。瞧瞧左右,莊肅殿闕焯煥,儼若三官寶殿,門楣懸上一橫匾,書曰:「清陽殿」,三大字。殿闈高聳,兀立巨大石柱,柱上刻書一對長聯,書曰:
「天高地遠世間貴在三期明路得,
 運合道真人事重於一點本原回。」

善生曰:殿前清幽,兩緣石壁,有許多詞賦,正書、草書俱有,恍若陽間之寺院巨觀,足供騷人墨客之雅興也。

大帝曰:生爾素善,求古好文,善以推敲,所見壁間許多詞賦,盍不資此良機,乘興勝賞,以刊載遊書可矣。

善生悅之,遂口而讀之,石壁文曰:
「世事難料,雪露易消,功過大小,明鑑昭昭,絲毫毀滅,顯在一朝,
 勿求多福,戒之險肇,人生在世,宛如海潮,一溢一滅,乍潤乍礁,
 靈亦如是,時轉時輪,或廢或凋,吉凶禍福,自作自招,戒之哉焉。」

善生將詞賦朗誦甫畢,忽見一位仙吏,身章八卦道衣,步出殿外,和顏悅色,稱曰:大帝有勞,善生恭禧,祖師在內院有請,歡迓大帝與善生入院稍息。

大帝諾之,命善生整肅衣冠。於是仙吏領先,善生隨大帝之後,一齊入殿。闊綽殿堂,莊肅華麗,執事吏員頗多,見大帝入殿,眾皆相揖,忻忻如也。仰之正面,高懸一金匾,書曰:「大哉遵則」,四大字,金光四射。顧左壁緣,懸上許多幅詩詞,草楷活筆,略誦二三,文曰:
「慈悲救苦三曹渡,正理無私濟世顛,
 純氣流通萬脈轉,果尊位高坐花蓮。」

旁又一幅,書曰:
「慈悲愛戴,渡化大同,正理宇宙,靜心圓通,
 萬方濟世,廣被不藏,永不滅兮,金蓮真宗。」

旁又一幅,書曰:
「舌湧龍泉化有緣,人弗為非登慈船,
 元帥加冠懔懔至,寸口會酉帶雙彈。」

其旁又寫一行,九個大字,正楷而筆,書曰:
「隱詞妙語,道盤萬八掌」。

轉目顧右壁緣,亦有幾幅詩文,略讀二三,文曰:
「弓長一矢貫三極,真火貫通燦聖域,
 美玉於斯問價誰,而沽之哉卻無惑。」

其旁又一幅,文曰:
「宛如初月,咫尺萬程,度量難測,大放光明,
 清白美玉,問價何平,金蓮座上,永不毀崩。」

其旁又一幅,文曰:
「弓兮強兮矢長長,中乎心正兀兀昌,
 圓圓照世串玉辟,人弗六慾身不傷。」

其旁又寫一行,九個大字,草楷而筆,活似龍虎,書曰:
「隱詞妙語,天下真明師」。

三界靈針_C4_1

善生讀之,不明詩詞隱語之意,恭敬而啟請曰:文載玄妙,其義深淵,于生則難於悟出,敢求大帝慈悲指示。

大帝曰:生,胡不試一猜?

遊生默思之,良久猜之弗得,再啟請曰:生才魯鈍,實難於通玄,敢請大帝,指開茅塞。

大帝曰:左右壁緣之幾幅詩詞,盡洩明師之字,文載天機,帝吾未敢洩之也,生自悟之,一旦豁然貫通,自可明矣。祖師在內院,望已久矣,可速進入內院拜謁祖師也。

言畢,一同連闖三重門,即至內閣院,忽見祖師已親出煖閣,慈容懌懌,與大帝彼此敘禮,並請一同上坐,位讓主賓,命司禮員,設筵瓊槳珍果。

大帝曰:祖師雅意,飽德難忘,今宵因濟公活佛,天宮有事,未能拔駕,引領遊生,來殿造訪。吾帝恭奉 懿旨,特下塵凡,西瀛信善堂,領遊生前來貴殿相擾,伏望祖師垂訓誨言,將貴殿之所司,及關署之情況,以刊載金篇為濟世之資也。

祖師曰:叟先刻,恭承 天皇玉旨,導輔遊生觀覽,為供著造金篇,以準時遽撰一篇《師生之道》文,以付遊生刊載金篇云耳,奈以旨命遑遽,弗敢疏忽,捷撰道文之故,致未及遠迓,抱歉抱歉。雖作之草草,尚未成章,于時捷筆遽撰,還請大帝在此稍息,如遊生則叟派一員導引真君,引領善生,至各處觀覽可也,及其觀覽回院之刻,是文《師生之道》一篇,亦可遂其成章矣。

大帝曰:善哉週矣。

於是真君奉祖師之命,與遊生出自內院,二人步至考校殿,只見殿內,原人闐門,各自問號考證,執事天官滿坐几案,一一忙碌對簿稽查。

真君曰:善生可以在此少坐,參觀旁聽可也。

正見殿中几案前,有一位婦人,垂頭愁色,只見執事天官,查閱修道功過籍,怒髮衝冠,拍案大喝一聲,指婦人,厲聲罵曰:妳在陽世,處處違背佛規禮節,竟敢忤逆天命,謗師誹道,可惡可惡,妳猶敢籌謀陷賢,奪功篡位是何道理,在世虛名懸善,屢作毀善堂之譽,可知罪該何當!

婦人被天官審著期期艾艾,道不出善詞,雙膝跪地淚涔涔,懇求天官宥罪。

執事天官,怒目喝曰:在世不善,至此何求。

即時令天龍八部,提押罪婦至刑罰之所,照律懲辦。天官審畢,只見二位魁梧披甲,貌威佩劍護法金剛聞命,凜凜威風,推出犯婦,押往前面懲戒茅屋而行。

善生曰:威哉嚴兮,修道之人,違規背道,信難以過此殿也。

轉顧旁右案几前,有一位老翁,壽晉若耄,廣宅怡然,目光若電,此人信必在世,守規遵道,善行之士也。執事天官,翻閱修道簿冊,慈容和藹而考校,問師、保、引等等,老翁應答如流。執事天官,悅色而告之曰:恭禧恭禧,有智慧之人,在世能藉假修真,行善立德,功載非凡。言罷,導引靈官迓引入休憩室,安息片刻,再迓進碧陽殿考證。

善生見之則曰:善哉,在世守規遵道,行善之人,壽終至此,可謂榮幸之至哉。

又轉目視左案几,天官指某某壯夫罵曰:爾在陽世,膽大包天,竟敢凌辱天命,欺藐先賢,與同道交,罔顧信實,讒言傾眾,爾之道心何存。察爾今生修道之功過錄,此罪該當墮落地府,僧儒道獄,嚴受刑罰,但今稽之三世功過籍,則先世稍有積善立德,因此姑憫爾夙世有功于德,今將以夙世之功勳,抵于今生之過。執事天官,審罷,令導引靈官,帶入自新所,懺悔自新,三旬之日,候冥史,領往幽府十殿,轉輪臺投生,再世而修行。

善生見此,慨然曰:夙世任爾有何等之功德,今生若觸犯天命,背道失德,亦難於超生了死矣,慎哉慎哉。

忽聞中案几,天官拍案大喝一聲,案前見一位婦人,戰慄跪地,滿面愁容垂淚。

天官曰:妳在世,屢屢進入善堂,道義不講,善語不說,好評人家是非,師傳、壇主,屢以糾正勸導,妳偏作馬耳東風,抱忿不快,匿恨謗師誹道,是何道理?妳明知誹師之罪,非是小可,竟敢犯乎天律,偏作謗師之擧,明知故犯,罪該何當,來呀,命靈官帶入懲戒所懲辦。

善生見此情狀,慄然曰:嚴厲兮,似若衙署之威也。

原靈至殿考校者,絡繹弗輟,有者悅色而審、有者懼色、有者愁色、有者變色,如是差參不一。凡有罪過者,自見其面,絲毫難瞞于天。

真君曰:生爾見此情況已詳乎。

善生曰:弟子一目了然矣。

真君曰:既以明白,余再領爾,到自新所觀覽可矣。

言罷,二人直向殿旁之右巨屋而行,未經幾武,已到庭前,望之所寬幾十丈,室分有五、六間,出入之眾許多,往來相讓,輕步躞躞,愷悌如也。仰之正面,懸一橫匾,書曰:「清陽原靈自新所」,七大字,其旁左右有書,一對長聯,書曰:
「必定少懲改悔自悟過自滅,
 當然堅志重新悔懺果新生。」
二人就入所內,瞧瞧各室,寬闊能容百千之眾,清幽絕塵。石几上,疊疊經書,原靈俱整齊嚴肅,端坐石椅,或誦經、或讀書、或學禮習規,各分其位,各別其室,室內有二十餘教導吏員,盤旋諄諄,誨教原人。

真君曰:室內之原人許多,約幾百眾,上下功過參差不一;有者在世修行,多過而善稀;有者在世修行,善多而過稀。

  • 如過多善稀者,則列在此所第二室,讀書、學規、習禮,為期三旬。而後令冥吏領往地府轉輪台,投生為陽人,再世而修行,俾其投生之後,在世不致再作越軌背道之事。
  • 如在世善多,寡過者,列在此所第一室,補修昔日之不足,而後期屆,憑各修之功程而別之;如善修者,過關而至碧陽殿;如不修者,導引天官,領引地府修善所,修善補修也。

故今善生所看到在此室之眾,

  • 俱在世修行之善功不足,抑犯小過之人也。
  • 而犯大過與大罪之人者,則非在此室自新,乃在前面之茅屋懲罰所,刑罰二、三旬之日後,再令冥吏押落地獄刑罰也。

此則略述,此所之狀況,余再領爾到休憇所,觀覽可也。

言罷,二人齊出自新所,向右而行,望前不遠,有五、六間朱樓高聳,見之正面金光射目,提神注目視之,乃一横金匾是也,書曰:「原靈修憇所」,五大字,左右亦有一對聯,書曰:
「修成功大過消矜上品,
 立就德高孽盡應純靈」。
二人就步廊下,視之室中,明窗几淨,異香習習,絕無纖塵,陳列葬鼎,道貫經籍。

善生讚曰:斯善矣,清幽哉,居之者,何謂不樂。在室內休憇之眾,俱衣冠整潔,出入相揖,愉愉如也。

真君曰:善哉,事神至誠,立身行道者,豈不享哉。能安息於此所之原靈,俱有功而無過,安安然然,自由自在,暫休憇於此所,候靈官導引至碧陽殿也。余再領爾,到懲罰所觀覽可也。

言罷,二人齊出休憇所,直向前面道衢而行,望之不遙,見有許多茅屋,慘慘哀號之聲,陣陣傳耳,腥氣隨風迫膚,覺有寒冷,令人難聞。

真君曰:此聲慘號,乃修道原人在世,犯欺師滅祖,逆軌背規之罪也。在世自恃財勢,欺辱天命,故其咎則難逭天律之刑罰焉,哀則何然?無能寬宥之也。

二人且談且行,不覺已到懲罰所,望之茅屋之前,豎立一木牌,書曰:「清陽懲罰所」,五大字。就近其室,窺之于內,廣闊幾十丈,佈置許多,刀、戟、鎚、針等等,刑具頗多,可憐罪犯,個個披髮赤足,有者則赤身露骨似僵尸,老壯男女俱有,眾約五、六十。只見執刑吏員,貌醜威凜猙獰,手執利刀,正在施行刑罰,猛割罪犯之軀;有者之罪犯受刀刑罰,肚破腔開;有者之罪犯受針刑罰,釘滿遍身血流,滿室刑台血流遍濕,叫苦之聲震室,慘不忍覩;有者戟戳罪犯之胸,戟出鮮血直噴數丈,罪犯大叫一聲,暈倒刑台。

執刑吏員,毫無寬宥,猶加厲聲罵曰:爾在陽世,心邪不正,偏作背師忤逆天命,如此刑罰,不為嚴厲,不久把爾押入地獄受刑,其時爾就可知味,地獄之酷刑也。

善生曰:生,觀此刑罰嚴重,令人膽慄心寒,弟子不忍再觀也,敢請真君回院何如。

真君曰:今,生所見者,只嘗管中一斑耳,全貌未窺,若觀其全,嚴格比於此甚數十倍。善生既已不欲觀者,遂爾之意也。

言罷,二人向原路回程,漫談且行,不覺之間,已到內院。

祖師曰:善生今宵觀之詳乎。

善生曰:弟子親觀各所情狀,浩慨萬分,善惡有天淵之別,修道之人,豈可不遵規戒,背師逆理也。弟子回陽後,加勤力善,廣宣于眾,俾人人行善,尊師重道也。

祖師曰:善哉!此乃善生之功德無量矣。吾師已撰畢一篇《師生之道》文,還望善生帶回壇中刊載金篇可也。

祖師將文交於大帝曰:潦草遽撰,文恐有不雅之處,還望大帝斧削斧削。

大帝曰:豈敢豈敢,將文接之,遂手交於遊生,令生展誦之,其文曰:

《師生之道》
聿天地三大恩之一者,莫不乎在,懃懃為道以報。際此三期慈筏普渡,三界群靈,如坐春風之中,能得真傳一脈,恩重於泰山,貴珍金剛,授誌真如法門,直指人心見性,超吾生死,步康莊,導吾禮門義路,誨吾克明峻德,夫子諄諄然,善誘之也,拳拳服膺兮,尊以敬之,懍懍乎天命,色溫,貌恭,事惟誠,道惟遵,如砌如磋,顛沛如是,造次亦復如是,如是則庶幾近真矣。經云,惟養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也,飽食終日而無所用心,殆矣哉!惟思立雪程門,跪抱欲暈,如得真傳,如鞭如撻,如琢如磨,勞而無怒言,如斯之謂君子之志也,欣哉。至若忘恩背義,日熾貪嗔痴恚,青出於藍,獨擧才高,自稱鰲頭,為事獨傲並眉,鄉愿也,行奸者乎,不遵上座,共事於其功,擅自軋軌,弗報萬一,反之以杜,步則逆之,趨則阻,方命而執拗,斯之謂乖奴,罪該網羅,嗟哉,明矣,木本水源。

大帝曰:美哉佳章,行行述真,句句賦道,此文一出,足以警惕,末世背師之徒也。

大帝與祖師、善生談話之間,忽聞傳遞吏員,入院閣,啟奏曰:今有碧陽殿 天衛聖,入院謁見。

言未畢,只見 天衛聖已步入院階曰:不速之客來矣,忝列末座。

祖師曰:聖來倉猝,迎之不恭,蓬蓽生輝,蓬蓽生輝。

彼此敍禮,怡怡如也,一同皆坐。祖師命司禮員獻茗珍果。

祖師曰:今宵 衛聖來之恰矣,大帝奉旨為著造金篇,特領西瀛信善堂遊生,來殿觀覽,衛聖亦可資斯奇緣,囑咐些勸世道言,與遊生帶回壇中,刊載是書,可不曾筆,金篇之美也。

衛聖曰:來之匆匆,未曾準備也,余聊述本殿之所司,以附遊生刊載是書也。余居碧陽殿,專司盤查進道功程,設置有化氣、懲戒小關九室,專司懲罰,修道之人,

  • 在世如氣質剛強,無理逞性,閑居捏造非言,好擾同道,無惡不作之人也;
  • 猶如後學氣質剛,逞性自恃,才高邁眾,欺藐先賢,如臣不卑讓,與君言之不遜;
  • 剛強作事,如子剛其父,妻剛其夫;
  • 鄉黨朋友,逞性剛強凌弱。

若犯如此之過者,

  • 輕則列入化氣關,受懲戒,
  • 重則貶落地獄也。

故凡在化氣關內,受懲戒之原人,俱在世犯乎小過,若犯大過,獲罪于天,則非在化氣關刑罰,乃墮落地獄受刑罰,使不得超生矣。

  • 如本殿之化氣關,懲戒之期者,三旬為定,監察專吏,時時巡察之,見有剛強氣質化夷者,則稟奏殿主,宥罪寬刑而過關,至丹陽殿。
  • 抑有者,在化氣關內受懲戒,而氣質不改,剛強逞志,至於三旬之期滿,監察專吏察之,毫無化氣者則貶落地獄,慘受行刑,無令其懺悔之地也。

逢今天開文運,洩古今不漏之玄訣,垂下凡界,庶民得之,直指明心見性,內外雙修,然開泰普渡之日,

  • 得道者,能超生了死,全賴天恩師德浩蕩,得之者,拳拳而勿失之矣。
  • 有者修道之人,明知道尊,而偏作異端,逞慾剛強乖行。

故本殿之考證,慎重於斯,凡在世修道者,罪極則莫大乎;

  • 逞其剛而忤逆天命,弗顧天恩師德;
  • 逞其強而欺藐開荒之師,忘恩背義之類也。

犯此罪者,列為本殿之首,無令懺悔,即時貶墮幽獄受苦矣,此則略說本殿之規律也。

大帝曰:今叨蒙 衛聖格外誨言,足以刊載金篇《三界靈針》矣。善生牢記于心,回陽必載金篇,勿負佛聖之一片教誨也。時以將近五鼓,可以回堂休息,另日有暇,再來觀覽可矣。

大帝言罷,與遊生辭別祖師與衛聖,駕起雲車向東回程,未經幾刻已到堂前。大帝別于諸善生與護法雷部天君,各自回天。善生亦醒,將所遊覽親觀之情,宣於眾堂生,並協議明宵應遊之事也。

【總評】
一、全文示明,規、禮、命。依規有禮,莊嚴不亂,遵哉,明命則中道,卻哉,捨命則無道,如水流順則通,道通則遠,遠則到。是故逆則滯,滯則阻,阻則塞,散則分,分則消,消則滅,如是修之者,甚重於因人、因時、因地之道也。
二、文中詩詞歌賦俱備,令讀者,精神展煥,不怠玩索。
三、清陽殿壁間,懸上幾幅隱語,天機顯示,珍奇一篇。

第五章 丹陽殿觀覽刑罰 寒冰小關景陽口

本堂副主席 降賦

瀝汰分玉石,純青陶火焜,磨盡阿僧劫,切磋步仙群,
前因後果應,果因算平均,良莠淘涇渭,善惡隔泥雲,
見性貴點一,修身絕冥君,樂善勤弗怠,閑休九九淪,
道失忠孝義,三關受熬焚,天堂地獄徑,只在方寸分,
或為餓鬼道,抑為坐佛閎,善惡天淵別,苦樂兩途分,
關關甄褒貶,磨懲各紛紛,補修尚可兮,忍則刑可更,
輕重等不一,將過抵功勳,抑為不受忍,罰責斤抵斤,
抑為過太甚,獄落會閻君,總之修道者,切莫爭分文,
仙佛慈悲諭,凡俗當遵循,聊作二三語,賦之靈針文。

話說,際此冬寒,北風陣陣凍不鬆,何堪寒淡,觸景而生浩慨!世景幻華,朝榮暮辱,終歸何處!終歸何處!閑話勿說。

時屆戌末,各方神祗,聿盡厥職,源源而至善堂。本堂副主席,先以輔鸞作賦一首,活佛濟公接踵與護法天君,先後到壇,寒暄片刻,醒動遊生。

佛曰:時已既亥,快快隨吾同行。

善生聞聲,翻身而起,恭恭敬敬而禮之曰:弟子連宵遊覽,實增喜甚,但凡軀不若仙佛,神疲不敏,敢望活佛慈悲。

佛哂之曰:有是哉?何患焉。

佛則將袖裏,搜出三個金丹,與生服之,即靈。善生喜悅,恭敬而接,服之片刻,神清身爽,妙哉金丹。於是佛生二人,同出堂墟,各跨神駒,向西馳騁。末季臘月之夜,祗覺寒冱逼人,仰之天空,嫦娥已遯,罔見一物,沉沉冥默,惟聞颯颯籟聲,蹄印匆匆,乃增人之慨歎,總之人者,如斯也乎。

佛則吟曰:
「世華樂景眼前物,瞬息千翻幻夢輪,
 談命人人不談性,來時關口幾留存。」

善生亦隨口而和之曰:
「修無求諦終何成,九九三關談苦情,
 失去絲毫悔莫及,七甄八試降輪升。」

佛、生行吟相應,不覺路遙,馬馳數百里,越過紫陽關。朦朧間,渺見有幾人影,迎面而來。

活佛則曰:和陽關已近目前,關主差人迎接來矣。

言未畢,只見五、六吏員,衣冠端肅,接前向佛頂禮之曰:小吏奉吾主之命,前來迎迓,宮殿距此不遠,恭請佛駕光臨。

活佛頷之曰:關主禮多之至,深宵有勞,功德功德。

於是吏員領先,一齊向前直行,未經半刻,已到關前,巨聳關門,四圍石壁鐵牆,儼若堡壘。擧首一望,正面高懸一巨匾,書曰:「和陽關」,三大字,金光射目,門緣石柱,有一對聯,書曰:
「褒貶兩端天地遠,
 降升相對聖凡分。」

吏員領先導進,一同並跡入關,顧左望右,關內寬廣盡目,密林豐草森森,衢通南北,前面路旁,建有無數樓閣,旁有棟棟平屋,燈光熹顯交錯,往來之眾頗多,俱是貌慈道氣,衣衫端正淨潔。遊生跟隨活佛之後,且行且觀景色,善哉,此方景緻幽靜,絕聞塵囂。佛、生二人行不半里,前面見一宮殿,殿宇巍峨,聳立飛鸞,刻彫樑柱庄疊,盡獻山水,仰之正面,高懸一匾,書曰:「丹陽殿」,三大字,金光炫目,左右門柱有幾對長聯,絕筆草楷龍蛇。

遊生正欲立足高誦,忽見殿主 天輔聖,親出殿前,心曠神怡,與活佛相迎,彼此敘禮,並肩而進殿內。遊生隨之後,由首重門,轉過二重門,又進三重門,直趨煖閣,天輔聖命司禮員,整几設筵,坐別主賓。

活佛曰:公冗之中,來之相擾,抱歉之至,猶蒙雅筵相待,豈得受也。

天輔聖曰:禮之不週,禮之不週,素肴野蔌,敢曰瓊漿玉液,鑑今收圓日切,千佛萬祖,晨昏忙碌,救劫渡眾,無暇造友,閑談賽奕。今宵喜得與佛促膝談心也,吾叟勞中抽暇,猶喜得偷閑半日,遨遊各地,猶是可以順此路徑,造訪景陽殿,謁見 天離祖師,談些收圓事宜,未知活佛尊意何如。

活佛曰:善哉,今宵猶能得與天輔聖,同赴觀覽,實難得難得,可增遊生勃興,詳細觀覽,以刊載金篇,信必書成繡梓,濟世渡眾無限,亦天輔聖之慈澤,恩及眾也。

天輔聖曰:豈敢曰恩,必盡其心,效天之命而已矣。

善生曰:敢望,天輔聖垂訓誨言,以載金篇。

天輔聖曰:叟本欲言之,今善生問之,善哉言也。本殿之專司,則得道皈戒問清,于今三曹普渡之日,凡三界之原靈,皈西方凈土,個個須經由三關九殿之考核無訛,而後始得歸之也。

  • 如首關口,則神陽殿,專司盤查姓名,對證三世因果,定籍清清白白,無絲毫之繫孽,而後則許過關。
  • 而至二關口,清陽殿,考問天命明師,對證引保無訛。
  • 而後至三關口,碧陽殿,盤查進度,察之無疵。
  • 而後至四關口,丹陽殿,本輔聖,問清得道之皈戒何如。

故本殿有三十六員巡察仙吏,六十四員督導專吏,又八員監察真君,專司辦理原靈。

  • 設有九室,飛蟲了凡小關室,
  • 又設一室,磨心自新室,專以懲戒犯罪之原靈,
  • 並建一間,懺悔室,專司辦理,犯小過之原靈,
  • 又建八間朱樓,專以歡迓,在世守規遵道,有功德之原靈,安息於褒善閣。

善生曰:敢請天輔聖指示,皈戒問清規例。

天輔聖曰:善哉問也。凡在世皈寺觀善堂得道之人

  • 心必清、
  • 身必清、
  • 行必清。

三者已清,方可過於本殿之考核也。倘有三者不清,惟恐難過本殿,

  • 然犯小過者,列入本殿之懺悔室補修,
  • 或犯過重者,則列入本殿之懲戒所,受刑罰也。

善生曰:敢問三者不清之義。

天輔聖曰:

  • 余所謂「心不清」者,口齋心不齋之謂也,如匿邪妒賢,常抱貪嗔痴恚;抑心齋口不齋者亦未可也,如恣肆殺生,而貪口福;抑以妄言害眾,綺語陷人,狂語惑眾,淫詞亂禮,惡言相怨;抑齋戒而抽煙,豈不知煙氣有害,火燒西土城,西土一燒,何來而得清淨乎;抑齋戒而飲酒,豈不知酒氣亂性,何能靜神淨氣乎?此皆是口之於心不得其正也。
  • 余所謂「身不清」者,不淨身焚香禮佛,身章不正,赤身擅入寺觀廟堂;或在神聖前,啼笑喧嘩,擾亂聖地,不莊肅;抑在莊嚴道場,男女混淆,乾坤不分,而亂佛規禮節;此皆是身不得其正也。
  • 余所謂「行不清」者,觸污河江、露恥日月、呵風罵雨、侮蔑天地、瀆視親師、而藉善騙財、妄用功資、欺貧重富、讒言陷眾、驕奢淫逸無度,此之謂行不得其正也。

天輔聖,言及於斯,忽聞傳遞吏員進入煖閣啟奏,曰:今有紫陽關督導專吏,領來二十餘名,犯過之原靈來殿交辦。

天輔聖遂口而應之曰:人而在世不遵規戒,妄恣越軌,于今壽終至此。吾天輔聖,明鏡昭昭,是功或過,或賞或罰,明明白白,毫無私情辦事矣。今宵遊生恰此奇緣,能得親觀本殿之考證,審罰情狀,實情實事,刮展眼光,實增眼褔,一一可錄載金篇,式警式戒,于今之世修道者能恪乎誠,遵規守戒之要也。

言畢,與活佛遊生三人,離煖閣,同趨丹陽正殿,步上階,端坐頂位,遊生坐側。

天輔聖即令監察仙吏,傳呼原人入殿。傳呼之聲一出,霎時只見五、六員督導專吏,俁俁披甲佩劍,凜凜威風,將罪犯押進,推至几案前,一齊跪下。

天輔聖令監察真君,展閱修道功過籍,一一查審。

  • 拍案大怒罵道,某某爾在陽世,身履道門,不遵道規,越軌擅為,藐視前人,欺師滅祖,處處誹人遠道,爾之道心奚在!侮師絕祖,無君臣之義,罪該重刑。
  • 又怒目指某某,厲聲罵曰:爾爾佛賊之徒,身皈佛門,真禪不參,經諦不悟,三心不掃,妒人之善道,造謠是非,自稱獨一,訏功誇善,慈悲不講,是何道理,身皈佛門,背佛門之旨,該當何罪,爾可知乎?
  • 又指某某,叱罵曰:爾某某,胆大包天,身履道門,妄漏天機,三寶不尊,譖言誣眾,陷溺同道,罪該天譴雷誅。
  • 又指某某,怒眼喝曰:爾身為坤輩,三從不守,四德不顧,忤逆父母,視若犬馬,欺天獨斷,偏作違道門之規,天律豈容爾,如此橫行,罪該萬死不赦,罪該萬死不赦。
  • 又指某某,叱罵曰:爾在世,虛名懸善,身心不修。忤逆父母,見人之彥聖,心妬而惡,言此論彼,毀謗良家,匿惡於眾,罪載一等莫赦。
  • 又怒目大聲喝某某曰:爾在陽世,藉善揚名釣譽。妄用功資,閑居譸張,道義不說,偏談是非,欺孤侮寡,如此惡貫滿盈,罪不容誅也。

監察真君一一審畢,怒髮衝冠,即時命護法金剛,把罪犯一齊押入懲戒所,照律嚴辦。眾罪犯聞聲,個個大驚失色,戰慄求宥不已。

遊生見此情狀,心覺憐憫,代為說情。

天輔聖曰:眾生自作其非自受其果,乃理之所然,何為寬之哉,天律森嚴不容,非監察真君之不慈悲也。

遊生旁觀於斯,不覺時越子刻,天輔聖曰:時刻不早,吾等可同往懲戒所,觀覽可也。

言罷,三人同出丹陽殿,向前道衢而行。暝夜遊興長談不覺疲,觀覽景緻心快餘,行有半里,杳見一棟平屋,四圍截石,樹木欉生,人聲哀號,喧自屋出,注目視之,屋頂冒出煞氣,墨墨沖宵。轉眼顧左,隔此不遠,約十幾尋之處,有新建樓閣,七、八間,燈光照耀,彈絲擊竹之聲,琴瑟欣奏。善生異哉!敢問其故?

天輔聖曰:

  • 前面之平屋,則本殿之懲戒所,飛蟲小關室也,所內受懲戒之原人,約六、七百之多,俱在世不遵規戒,犯罪過之魂也,如過深惡多者,烏氣蓋頂,自然憲憲其上,絲毫難逃天眼,按罪譴責焉。
  • 然隔此不遠,有新建之樓閣,所見燈光煥彩,琴瑟欣奏,則本殿之褒善樓也,凡在世遵規守法,行善之人,俱經由此樓閣,逍遙養性而後,導引吏員迓至景陽殿。
  • 又有前面路旁建一間高屋,則本殿之懺悔室,凡犯小過之原人,則在此懺悔室,修煉懺悔,悔改心田者也。

三人乍行乍說,不覺已至懲戒所,仰首一望,正面有一間巨屋,楣上懸上一匾,書曰:「浩平署」,三大字,金光炫炫,左右有對聯,書曰:
「浩劫清除無私不滅,
 平收攝注廣正同存。」
屋前竪一石牌,書曰:「丹陽懲戒所」,五大字。

遊生讀畢,三人同入室,署內寬宏十幾尋,赫若臬司之衙,几案疊疊,皂白簿冊,滿室吏員勞形案几,見殿主天輔聖與活佛、善生入室,眾吏員皆肅而立,鞠躬如也。望之署內正面,懸一橫匾,書曰:「律律演派」,四大字。顧左右壁緣懸上幾幅聯,無暇一一細讀,閃目而過,忽然之間,耳聞哦哦吟聲,傳自外來,停足細聽之,吟曰:
「死鬼擔枷無人見,無形無影是誰驚,
 弗修之人言此出,相信天下總為牽,
 反道敗德為虐者,法外罰刑終滑淵,
 前修後孽滔滔作,豈知在後記過愆,
 善事雖多欺人甚,必結因果還人煎,
 殺食生靈貪口福,亦結因果還他錢,
 逆待爹娘翁姑老,慘受生苦地獄煙,
 欺誑害妻受苦楚,終來變成呆痴顛,
 若為名善心不善,徒勞念佛枉心田,
 得道之人佛規亂,九九陽關受苦煎,
 前述戒犯當速改,免墮冥獄六道旋。」
忽然吟聲停,既而片刻,又吟曰:
「成仙作佛人自成,奇功大德靈上升,
 真修之人心誠善,為救世人佛叮嚀,
 尊師重道善信者,功及九品成佛仙,
 三世因果無繫累,今生修來准歸天,
 過失些少出無意,不算因果補修前,
 濟民利眾食事淡,後來必僅種福田,
 孝敬父母一般善,快樂生活死免顛,
 顧妻從夫樂圓滿,必定家成富有錢,
 修道真誠見本性,庶幾入賢作神仙,
 行道之人戒律重,九九陽關易進前,
 學道修身須猛省,宜勉勅進會理天。」
吟聲又停,片刻之間,忽聞慘呼之聲,陣陣貫耳,傳自左旁之室。

天輔聖曰:此聲慘慘,則罪犯受懲戒之苦楚也。余領爾到懲戒室觀覽,更可明瞭本懲戒所之狀況也。

善生曰:難得難得,天輔聖之顧愛,弟子刻骨銘心。

於是三人直向懲戒室而行,走不數武,已到室前,忽見正面懲戒室,懸一木匾,書曰:「飛蟲小關室」,五大字。遊生就近窗下,窺之室內,群眾混雜,有衣衫襤褸、有赤足披髮、有掩面而哭,慘慘然然,令人心悚。室內十分寬濶,分隔有數十間小囚牢,以鐵絲網為隔,牢窄約半尋四方,坐臥不便。並無半點陽光,風道四塞,腥臊汗垢逼人,個個罪犯,各禁一小牢,並放開無數蜂蟲以咬罪犯之軀;有者罪犯,被蜂蟲咬著,膚疹哀痛慘號;有者被幾百隻蜂蟲咬著,血流濕衣;有者遍身膿疱。可憐哉!哀痛兮!慘號之聲震室,聞之令人心酸。

天輔聖曰:

  • 修道之人,既反道敗德者,應受如是之苦楚也。自作自受,哭之哀之何用,至今欲悔則晚矣,堪嗟哉!
  • 于今之世,得道之人,犯規背道者多矣。

所內之罪犯,有五、六百之眾,懲戒輕重不一,按其罪,憑其過,而放開蜂蟲之數量以懲罰。

  • 而罪犯者,只許手拂蟲走,不許傷害蜂蟲,如有傷害,則罰之倍數蜂蟲以戒之。
  • 抑有罪犯,在懲戒所內,能真心懺悔,不較於蜂蟲者,蜂蟲則自然漸漸離散,及其蜂蟲散盡,罪過亦隨其減輕。
  • 或有蜂蟲弗散者,則其罪尚重,懺悔之心未誠,故未可減其咎也。

而本殿懲戒室內,有督察專吏,時時巡察罪犯,

  • 見有蜂蟲離散,則稟告殿主,罪犯懺悔之由,殿主察之無訛,而後令督察專吏,導越准過本殿口,而至景陽殿。
  • 抑有罪犯者,受懲罰而心怒抱恨,傷害損折蜂蟲者,則記一大過為戒。凡連犯三次大過者,即時命冥吏押墜地獄受刑罰,無令其懺悔,永淪六道之苦也。

故本所懲戒之設置,輕重別有九室,凡修道之人,在世若;

  • 犯大過十次規戒者,懲罰於甲懲罰室,遭受四百五十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九次規戒者,懲罰於乙懲罰室,遭受四百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八次規戒者,懲罰於丙懲罰室,遭受三百五十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七次規戒者,懲罰於丁懲罰室,遭受三百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六次規戒者,懲罰於戊懲罰室,遭受二百五十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五次規戒者、懲罰於己懲罰室,遭受二百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四次規戒者,懲罰於庚懲罰室,遭受一百五十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三次規戒者,懲罰於辛懲罰室,遭受一百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二次規戒者,懲罰於壬懲戒室,遭受五十隻之蜂蟲懲罰之;
  • 犯大過一次規戒者,列入癸室,自新所,磨煉身心,悔改心田者也;

此謂本懲戒所之規例。

  • 倘有犯大惡者,無令其在此懲戒所懲罰,乃貶落冥獄受極刑,其苦慘則言之難諭。
  • 抑有犯小過者,則非在此懲戒所磨煉,乃列在前面路旁之巨屋,懺悔室補修也。

天輔聖將懲戒所之情況,一一詳說,並導引遊生,觀覽各室之懲罰,所見許多罪犯慘痛連天,懲罰之重,心覺憚慄,不敢久視,則曰:今生聞見已詳,哀號悽痛之聲,越增心酸,生不忍觀也。

天輔聖曰:既然如此,咱可齊往景陽殿,造訪 天離祖師。

言罷,三人同行,出自懲戒室,一路向前而行。深更夜靜,三人且行且說,徐行半里有餘,遙見前面有一殿宇,華麗兀聳,赫赫儼若丹陽殿之觀,三人一路行談,不覺已至殿前,擧首一望,殿前高懸一匾,書曰:「景陽殿」,三大字,金光奪目,左右有對聯,書曰:
「審無不正,重刑憚改,貶丟孽海,難逃法網,
 問豈越公,拔出回頭,錄取功庭,休屈律規。」
遊生止步,高誦對聯之際,值日靈官,早已入內院稟奏殿主,不久只見 天離祖師,眼清眉秀,仙風道骨,親出殿前相迎,與眾佛聖彼此敘禮,忻忻怡然。

天離祖師曰:今宵喜得見活佛與天輔聖,祥光駕臨,茅舍增輝矣,佛駕光臨之速,未先以告,疏忽遠迓,禮衰禮衰,敢乞海涵,右旁一位信士,莫非西瀛從善堂遊生也歟?

活佛曰:是也。為著金篇,特領遊生,深夜冒擾,抱歉抱歉。

祖師曰:非也非也,活佛勞矣。請進內殿稍息,請進內殿稍息。

言罷,一同入殿,步上玉階,位讓主賓,命司禮員,等次獻茗,並設厚筵,陳几於內院,接風活佛與天輔聖。

天輔聖曰:祖師何必多禮,彼此皆為三曹普渡,趕辦收圓原人而忙,何必多勞而陳几設筵也。鑑今世態顛倒,人心否敗,捨道德、背仁義,處處皆是,世亂如此,奈何奈何!無極至尊,念慟九六原人,逐物忘本,故特慈悲垂書《三界靈針》金篇一冊,應時、應地、應人,化轉人心,復古仁風。奈何著造遊書立說,任重泰山,非比他書之易也,遊生人才更難覓,喜而有活佛慧眼高照,力推西瀛從善堂,人才林立,文質彬彬,善根拔萃,適負斯任。故今宵,活佛特領遊生,前來觀覽敝殿,丹陽懲戒所,順此路徑,造訪貴殿,謁見天離祖師,蒐索良資以付金篇也。

天離祖師曰:活佛婆心切切,不辭千里迢迢,跋涉而來,為救眾生,著造金篇,力瘁心血,信必斯書一就,為冠古絕今之道鑑也。惟求是書,早日告竣,頒及萬邦,冀原人,個個能得早登道岸,洵可濟人無垠也。如本殿景陽口之所司,則外功細問,專司辦理原人在世修道功程,

  • 如匿道不見、
  • 不誠心而為、
  • 虛心假意、
  • 或嫖賭飲、
  • 終日逸遊而無所用心行道立德、
  • 虛延歲月,

犯此等之過者,重則貶落冥獄,輕則列入懲戒室。

  • 如本殿之所轄,有寒冰小關九室,專司懲戒在世皈寺觀善堂,得道犯過之原人。
  • 並有建一朱樓,名曰:「迎善閣」,專以歡迎在世修道行功立德,遵守規戒之原人。在此樓閣養性幾旬而後,導引專吏迎至,王陽殿也。

余今在此述之連篇,還不如令本殿張真君,引導遊生,履實地觀覽,較之細詳矣,請活佛與天輔聖在此,共話衷腸。

活佛曰:諾,叨蒙祖師雅顧,猶還望張真君多加指教遊生,俾得洞徹,貴殿懲戒之情狀,以附金篇,冀斯書能成就,古今罕有之道籍爾乎。

言罷,於是張真君唯命與遊生齊步出景陽殿,直向寒冰小關室而行。深更夜靜,萬籟俱寂,二人漫談且行,不覺神疲。

真君謂遊生曰:生看前面,如彼山麓,建一樓閣,燈光炳耀,則本殿之迎善閣是也。在世好善樂施、遵師重道之人,壽終至於本殿考校無訛,則暫居之於此樓,靜養休憇有旬,而後至王陽殿矣。故善人者,可享如是之安閑,在此樓內,聞樂作瑟,吟詩懌懌,絕無半點之煩憂,任其所興也。

二人且行且談,遠眺前面不遙,有一圍牆,高幾仞,熹微燈光,愁聲隨風至,煞人心情,覺自悽然,走不半里,已到環堵。垣門正前懸一橫匾,書曰:「寒冰小關」,四大字,其旁書一對聯曰:
「刑懲有別或輕或重,
 戒律森嚴自作自修。」

二人直趨小關內,與守關口之吏員,彼此敘禮,一同入關,直進寒冰審罰署。真君與審罰靈官,彼此禮畢,真君叙及領遊生臨關觀覽著書立說之意。靈官諾,三人同席坐。

靈官曰:著書立說之功,載德非凡,况乎斯書盡述三關九殿之由,冠古絕今之希有,善生之道器,實難量矣。本靈官則專司,寒冰懲戒之規則,故關內設有,九室寒冰懲戒室,按人之犯過條例,而懲戒某某室也。

  • 如在世修道,犯一次大過,則懲戒於第一寒室,受雪下之寒氣寒之也。
  • 如在世,過出非有意而犯于小過者,則不列在寒冰室懲戒。乃在關旁之巨屋懺悔室,修煉懺悔也。
  • 或有過出故意,或犯二次大過,則應懲戒於第二寒室,受倍數之寒氣寒之也。
  • 抑有人犯過愈多,則懲戒亦愈重,隨其過而加之。

足見人而在世修道,絲毫之功過,蒼穹察之昭昭,及其魂至本小關,則絲絲難逃其咎,照律懲戒,毫無容寬矣。

  • 若論第一寒冰室之懲戒者,則不謂嚴重,
  • 懲罰更可駭心者,第八寒室,與第九寒室也,室內設置有寒冰凍尸床,以冽冱之氣交加,凍得犯過之人,死而復蘇。

善生曰:生,先刻在丹陽殿懲戒所,曾聞人而在世,明知而故犯,則應受天譴,斯乃理之所然。然有者則非也,過出無心,無意而犯于大過,亦當受寒冰室之懲戒也歟。

真君曰:然。

  • 過出無心犯小過者,則可免其寒冰懲戒之苦楚。
  • 或既犯于大過,俱名登黑籍,任爾有心無心,總難逭懲戒之規例也。

犯過之人,在寒冰室內,能真心懺悔者,寒冱之氣,一旬日之間,自然暫暫消散。

  • 倘有明知而故作,犯大罪者,則不令其懺悔,即時墜落地獄受苦楚也。
  • 倘有犯小過之人,受懲罰而心抱怨恨者,則誌載一大過為戒。猶有不憚改其非,續犯三次大過者,則名登黑籍,為一罪之名,無令其懺悔,即時貶入冥獄受刑罰也。

本寒冰署內,有六十員巡察專吏,三十員督導專吏,十員靈官,時時監察罪犯。見有罪犯,固有真心懺悔,寒冰冽冱之氣消散者,則稟告殿主,察之無訛,而後寬宥其咎,令導引專吏,領往王陽六殿考證也。余今在此言之連篇,還不如領爾到寒冰室,觀覽更詳矣。

言罷,於是遊生跟隨,靈官與真君直向懲戒室而步,行不數武,覺著陣陣冽氣逼膚,前面有一室,室柱懸一木牌,書曰:「景陽寒冰室」,五大字。遊生沿著廊下,窺視室中,犯過罪犯頗多,個個凍得,苦不堪,身腴臉蒼,呻呻吟吟之聲不絕,聞之令人心傷。

善生見此情況,則曰:三關九殿,戒律森嚴,世人胡不懼也?莫非修道之人,不知三關九殿之律規,嚴厲者乎!

靈官曰:然。總之世人,鮮知三關懲戒之由,故背道失德,恣肆妄為者,日已多矣,猶歷來之遊生鮮遊過也。猶古今之善書,未曾細詳記載三關之事,今宵喜有善生到關親覩,其情狀錄載金篇,渡化眾生向善,則善生之功德無量矣。于今運際三曹普渡收圓之日,更賴此書,早日頒行,于世補益,絕乎越軌滅師之行,則斯書之功,大矣哉!

真君曰:時已將近寅,亦可回殿繳命矣。

言罷,二人別諸吏員,生與真君回到景陽殿內。

天離祖師曰:善生觀之可詳乎?

善生曰:然,今生聞見十分詳徹矣。

天輔聖曰:末世道德淪湑,比日猶甚,諸天之神聖仙佛,日以憂之,九六原人何日明道登岸?故處處善堂廟觀,神聖仙佛肇興鸞筆,藉斯而救世,此義還望善生牢記于心,刊載金篇,俾濟濟眾生,醒悟迷津,回頭是岸也。

天離祖師曰:余也事冗,未能抽暇赴堂贊言輔筆,感之愧甚,惟在冗中拔筆,草撰一篇《醒世之道》以交付善生刊載是書,惟恐年邁筆禿,求雅惟難,有負全篇之旨矣。祖師言罷,將文遞與活佛。

活佛曰:祖師謙讓矣。

活佛則將醒世之文交於遊生,並令生展讀之,其文曰:
「善養浩然,功在得一善,
 大道玄玄,允執厥中,肇一荒濛,啓泰三陽,重濁輕清,尊天卑地,
 上下載道,萬物含德,聖人馭世,承運闡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一以維則,奠定彝倫,三綱五常,人道之始,天道之源,書有言曰,
 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聖,一以造化,功贊天地,固蒂復命,
 道之本也,攸攸大哉,一之至矣,聖人法之,以行無為,平治天下,
 為修身本,明性之原,師授一善,道尊是則,超生了死,還吾本性,
 見吾如來,成佛唯一,作聖在斯,師授一指,恩重泰山,浩浩蕩蕩,
 典模北斗,碩學之儒,答之於師,戰戰兢兢,恪成於道,守之抱元,
 則之在茲。」

活佛曰:善哉,文載金聲,句句玉振,足式修道之楷模矣。令生慎收于囊,帶回壇中,刊載金篇,切無誤焉。時已陽光將升,可以回堂休息,改日再遊可也。

言罷,別諸祖師、輔聖與真君,各跨神駒,馳奔迅速,霎時回到壇前,各叙別駕。

【總評】
一、罪之重者,莫大乎反道敗德,欺師滅祖,籌策陷賢者也。
二、天律森嚴,絲毫功過察之昭昭。
三、醒世文一篇,功在得一善,乃修身見性之訣。

第六章 內功究明察功評論 端整五觀修在王陽

總主席 如來佛 降 修真賦

緣得上乘法,修真勤悟參,玄通天地谷,存養抱一元,
四相勿痴著,明道一指禪,清閑樂自在,一日小神仙,
見性明心正,照徹空萬緣,纖塵身不染,始得性明圓,
功德範炳炳,內功透牝玄,修身在明德,親民達至善,
萬斧琢不碎,磨煉鍛金丹,金剛不壞體,口訣得妙玄,
一動又一靜,周極至寒瓊,萬脈運朝一,切磋過三關,
日月精靈粹,經緯串坤乾,其中隱諦在,用之永綿綿,
毫光閃閃見,真人造化參,光輝耀三界,妙在真玄關,
我家靈山地,逍遙樂無邊,八卦藏在玆,四相兩儀連,
原來一炁化,咸歸無極元。

續言遊興作書,是夜更深,善堂祥光繚繞,響鼓鳴鐘,經聲四達,憶!佛、生膠漆遊四方,星光月色,亮映晝一般,一關遊過一關異,或貶或褒、或悲或喜,交集爾殊。前宵遊程過敏,因王陽殿之未著,今則奉旨觀覽也,諸善生聿以早置香案,恭迎各方神祗。

時屆戌刻,諸天神聖頻駕來堂,活佛濟公,肇筆鸞揮,啟而字曰:
「地腴人貧,心不貧,
 惟善是珍,德是寶,
 盤筆盡述,遊覽著書樂悠悠。」

突見遊生在寐,指曰:尚眠,不可彫也。疾招呼起,準備發軔。

善生眴然,一場南柯夢,剎那消沉,被喚驚醒。靈敏翻身一顧,活佛方前儼立,善生懍然。

活佛曰:遊覽著書功在勤,有始有終,勿怠厥志,快快隨俺同行也。

二人遂告別壇中諸神,出壇外,同駕雲端直向三關而騰。雲風肅,法輦迅速飛騰,沖雲闖霧嘯嘯閃,頂戴星斗綴銀河,月裡嫦娥窺步影,獻考輕歌逐冬寒,四顧茫茫,疑霜疑雪,冥冥天空,無物相觸絕雲天。

活佛則歌曰:
「歌歌歌,
 修天道,在格物,格物致知在窮源,
 明道本,點玄關,修身煉性圓陀陀,
 抱一元,守真炁,三品一理朝靈山,
 誠明兮,造化參,二六時中守綿綿,
 無憂慮,無掛煩,雙人合壁面一土,
 參透真禪樂無彊,參透真禪樂無彊。」

遊生亦遂口而和之曰:
「歌歌歌,
 修聖道,在致知,致知格物達至善,
 尋妙訣,得玄牝,直指人心不二法,
 養浩然,執中一,五氣朝元谷神關,
 育化功,贊地天,時中二六習中庸,
 拳拳守,守拳拳,紫竹林中面如來,
 參透本來真玄關,參透本來真玄關。」

佛、生歌罷,不覺已越紫陽關,漸至王陽殿口,在雲端俯首瞰下,綠綠山林,風光絕麗。

活佛曰:吾倆可下法輦,漫步觀山玩水,到王陽殿可也。

言罷,法輦降低綠野之墟,二人沿著道衢向前徐行。際在腊月,寒冱當冽交加,而三關之氣候,異諸凡塵,氣煖溫和,不覺寒冷。所見路旁樹木欣欣向榮,竹松挺秀,野草閒花灼灼成艷,和風旭日,令人心開意爽,洵可樂焉。此方景色幽靜,不比囂囂之紅塵,草木遇寒而萎翳也。

佛、生二人,行且觀覽,不覺已至殿前,仰之正面高懸一匾,書曰:「王陽殿」,三大字,左右石柱有一對長聯,書曰:
「正氣攻充而足純靈七整八修成妙美,
 凡疵拂盡既無俗意千彫萬琢化光圓。」
殿貌幽華,畫棟山水,鳳舞鶯翔,異香塞地,瑞氣常臻。庭前琦花布錦,瑞草芸生,無限風光呈瑞色,兆應徵祥三陽開泰,勝賞閑遊之樂也。

遊生正在欣賞之間,忽聞聲樂嘹亮,殿主 天心祖師,掀髯微笑,隨員七八,由殿內出,忻忻然與活佛彼此敘禮,歡迓慇慇,談笑怡怡,並肩携手,同入殿內。遊生踧踖隨佛之後,同階趨進殿內,輪兮奐焉,執事吏員許多,皆忙行案,活佛至,彼皆儀容肅肅,拱而立,迓意懃懃如也。擧目望之,殿裡正面,高懸一金匾,書曰:「大哉惟則」,四大字,其下左右懸上各一幅書,云:
「天命皇皇,帝德蕩蕩,念玆赤子,澤及下民,
 運啓白陽,宏肇真宗,收圓原靈,惠錫玄玄,
 三三合一,五教歸根,平收統攝,三曹定格,
 龍華納慶,三六四八,永奠黃道、萬八無彊。」
又一幅書曰:
「三期修真,顧諟明命,贊化調元,功在彝倫,
 三綱五常,克盡人道,天道遂成,厥功謹操,
 濟世牖民,兆姓咸亨,復古淳風,承天文運,
 克明峻德,弗獨其身,勤在厥善,性光圓明。」

祖、佛、生,三人同階上,位別主賨,祖賜遊生坐側,命伺禮員獻茗陳果。

活佛曰:奉旨著造遊書,敢煩敢煩,祖師垂訓箴規,與遊生帶回壇中,刊載金篇,則《三界靈針》乙書,光耀四海萬國,拯世無涯矣。

祖師曰:所謂本殿之稱曰,王陽殿口,專司內功究明,並察五觀端正,身心無恙,然後方可過關,至震陽殿,功果交論也。凡往西方之原人,

  • 在世如修身不足、
  • 五觀弗端、
  • 或致病久而不癒、
  • 或患難而逝者,

俱整修在本殿口療治,端正五觀四肢百骸。故本殿口之所轄有,靜養樓、療醫室、淨身口室、學禮堂、更衣室、忍辱室、修身室、參性室、補功室,等等之補修,養性煉真者也。

善生啟請曰:祖師所謂究明內功,然則書云:「欲求天仙,外功三千,內果八百」,此之謂與?

祖師曰:然。

善生又啟請曰:得之易乎?

祖師曰:有恆心於善道者易,無恆心於道則難矣。

  • 總之修身養道之士,時弗離中道,慎獨庸行,勿燥勿暴心身,居世渾濁,能超然卓秀無污,顛沛如是,造次亦復如是,立身行道,捨財培德,視善如寶,與人無較,與世無爭,性澹若海,如嬰兒之未孩,朗無一物,如是存養浩然一炁,則道成庶幾不差焉。書曰:昏昏朴朴,訥訥悶悶,眾人視之,以為頑其鄙,此之謂真修實煉之基也。

迨今季世,道德衰微,捨仁背義,狼戾比日猶甚,神聖慈悲,遂處廣立寺觀善堂,以闡綱常倫理,而亦多難以拯世溺,慨歎慨歎!

  • 鑒今修道之人,有幾能超然獨萃,實萬有之中難擇一,雖有濟濟多士,皈依寺觀善堂,而亦多被聲色名利牽縛。察察昭昭,攘攘而亡道,貌慈心非,無為之功德,絲毫弗行,偽善誇功揚德,流浪生死,可不恥哉!
  • 稽夫上古大道隱藏,不過單傳獨授,普渡未能,至道天賦,功德必餘,至人得之。而師授心印玄訣,亦必觀其行,察其實,試其心志,考其忍辱,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道心恆固不移,猶事師獨誠,然後明師傳授衣鉢者也。
  • 昔時得道之難,外功善行三千,內果性煉八百,磨修阿僧祗劫,歷盡苦行,而後得無量光之尊位。故豈惟一世、再世、三、五世之修煉,而得至道者乎?于今則不然也,文運宏開,普渡收圓之日,有緣之人,遇緣求得至道,豈可輕而弗尊,乍得乍失,而失奇緣乎?惜哉!奇緣一失,醉生夢死,亡已哉!
  • 有者之人,道心不固,始勤終怠,夙世勤修,功載百千,迨後之世,投生富有之家,奢侈過多,樂而亡道,載過百千。如是以功抵過,以過抵功,功功過過,世世相抵,胡期能得了脫果因,哀哉!一點靈光輾轉六道,歷盡為殘,寃寃相報,世世無底止,痛矣!

因此 無極至尊念慟赤子,救之何策,惟下真宗,普渡九六原人,皆登彼岸,俾人先修而後得,則不比昔時之修道,須行三千功,八百果之苦行也。道應斯時,因地因人而闡真諦,講道德,說仁義,冀萬國九洲,咸趨大同仁風,泰徵三陽,雍熙盛世。故三曹普渡之日,修身養道之訣,

  • 要之以盡三綱五常,奠定人道,
  • 再而晉修天道,善養浩然一炁。
  • 及至壽磬之日,功德倘有不足者,亦可在九九紫陽關內補修功德,圓明本性,可免再世世受輪迴之苦楚也。

道應劫而降,乃天數之所推,非人力之所能為也。
再曰三千功八百果者,亦可謂;

  • 精一清功,名之曰「玉清」;
  • 氣一清功,名曰「上清」;
  • 神一清功,名之曰「太清」。

精氣神三千三清,縱橫自在,用工用力,而果者成仁之端也。仁則人矣,人中有人,陰陽合壁,回光反白惟一,此之謂也。人能如是修持,則亦可謂三千功八百果,故功與果則在於玆矣。

今宵所述幾語,還望遊生牢誌於心,回壇後一一刊載金篇,亦可附筆渡化眾生也。如本殿所轄,各室之設置,余則令仙吏親領善生,實踐觀覽更可明瞭,敢請活佛在殿稍息,促膝談心。

活佛曰:諾,祖師之雅意,盡善盡美矣。猶敢煩仙吏,多多指教遊生可也。

於是仙吏奉祖師之命,領遊生同出殿門,向前道路而行,步不數武,遙見前面平屋七、八間,朱樓二、三閣,華麗非常,彼此蟬連。出入平屋之眾,絡繹弗絕,然往來朱樓之眾則稀微,而出入朱樓之眾,俱衣衫整肅,言談有禮,愷悌如也。

仙吏手指前面朱樓而告之曰:本王陽殿口之靜養樓則在斯也,旁邊有幾間平屋,則專司整修原人,設有療治,調養煉性等等。凡往西方之原人,個個皆至王陽殿前,考察內功,究明修身,倘有在世行道顛倒,身不清淨,性飄而動,或四肢百骸不端者,則皆列在於該室修整也。

仙凡二人行且觀覽,不覺已到樓閣之前,仰之正面門楣,懸一巨匾書曰:「靜養樓」,三大金字,左右門緣有對長聯,書曰:
「心修體革三彫至則近於佛性,
 意運理通一化成不遠乎仙靈。」

門外有二位伺禮員,見仙吏、遊生至,連忙趨進內,稟奏宰樓真君。少時見一位身穿紫袍,頭戴金冠,自煖閣出,與仙吏彼此接見,仙吏道及領遊生前來觀覽之意,真君諾。於是仙吏、遊生逕隨真君,一同登階入閣觀覽,廳堂華麗,幽雅異常,粉壁潔白,懸上一幅書云:
「靜則定神不可三心動,
 養而溢智須防一足顛。」
顧右及左,明窗几淨,陳列圖書,任其原人在此朱樓逍遙,或閱書、推搞或作賦,任其自由。遊生見之,頗有心興。

真君曰:善者居世,恆心于道,行功立德,終至於此何獨不然。

真君則將靜養樓之情況,略述一番。忽然外來一股莘味撲鼻,遊生隨機而啟請。

真君曰:是味沉重,乃出自樓觀旁邊之平屋,療醫室者也。修道之原人,在凡身患奇疾逝世者,至於本殿口,則住在療醫室治療,身癒五觀端正而後,方可過關至震陽殿也。此則略述概要,未能盡其詳,還不如實踐當場,觀覽較之細詳矣。

真君言罷,於是二人步出朱樓,向左行未幾武,則至療醫室前。望之正面門楣,懸上乙匾,「醫療室」三大字,左右有對聯書曰:
「妙方極秘彫靈莫匹,
 聖手回春醫法無窮。」

三人直步入室,寬敞療治室,整舖淨床,原人患病臥榻,神醫妙手,有接骨、有療疾,百病回春。瞧瞧左右粉壁上,懸一幅書云:
「聖手回春力,
 妙方理五全。」
四顧門窗全啟,盈室空氣新鮮,塵埃絕,遊生觀玩室內一週畢。

真君曰:余再領爾觀玩淨身室何如?

遊生喜之。於是三人同出療醫室,沿著廊下步不幾武,則至室前。見一橫匾,高懸門前,書曰:「淨身口室」,四大字,左右亦有一對聯,書曰:
「玉骨芳姿試演慶,
 龍泉甘露雪消障。」
又有一對聯曰:
「清口十年去五蘊,
 齋規一紀除三心。」
又有一對聯曰:
「清淨無纖穢,
 污泥不染麈。」

遊生啟請真君,何因設此淨身口室也?

真君曰:西方之域,清淨幽潔,而原人欲歸淨土,如身口不得清淨者奚可焉。在世修行,好嗜魚肉,腥味五濁沖散五氣,致於真炁未能調元,真炁不能調,胡能明心見性?故修道者,對於齋戒豈不慎哉!倘有在世,不淨口、心、身者,終則在此室多煩一番之淨修也。

遊生又啟請曰:原人在此淨口身心,期修何多為定。

真君曰:修淨之日期莫可定,憑人之嗜慾而淨之。有者半載,有者一載,二載,三、五載亦未可知,只得口心身能得清淨者則可矣,余再領汝到旁邊之室觀玩也。

言罷,三人又向左行不幾武。

真君曰:生看前面幾間高屋,出入之眾絡繹不絕,生汝猜看看。

遊生曰:生不敏,敢請。

真君曰:原人身章不潔,則在此室更衣也。如原人在世,與上禮節不週、佛規不講、上下無度、亂而無禮者,則列在彼巨屋,磨琢歸戒,習禮儀也

真君言未畢,三人已到室前,望之正面高懸一匾,書曰:「更衣室」,三大字,左右有對聯,書曰:
「玉轉移星金冠振,
 身章雅緻碧蘭香。」
遊生將聯讀畢,轉目顧左,有一巨屋,群眾陣陣魚貫而入。

真君曰:此巨屋則學禮堂也,咱順路亦可觀覽矣。

言畢,於是三人同行,向左再步,未經幾武,已到巨屋之前。遊生停足,高誦門聯,書曰:
「學聖學賢步兮趨堪讚,
 禮儀禮制和為貴可遵。」
門楣亦有懸一橫匾,書曰:「學禮堂」,三大字。三人同入室,清淨禮堂,乾坤分班,絲毫不吝,絕聞喧聲,嚴肅非常,進有度,動有節,言有貌,於上有禮,於下和藹,待人接物恭如也。

遊生見之,心惕心惶,覺自儼然,則曰:在世不學禮,輕藐禮節,至此補修則嚴厲非常也,慎哉慎哉!學禮堂之莊嚴,豈乎如凡界之輕舉妄動也。

仙吏曰:刻已將曙,可以回殿繳旨。

言罷,仙吏與遊生辭別真君,一齊回殿。

活佛問曰:善生觀覽何如?

遊生曰:如此如此。

活佛謂祖師曰:時已將晏三竿,吾儕可以回堂休息,俟異日再來觀覽也。

佛、生二人辭別祖師出殿門,又駕法輦,騰空飄飄一路迅速回堂。

【總評】
一、篇中句句提醒,心身性修法嚴重,是使修道之人,加一步儼然守規守法,不敢有違。
二、禮節莊嚴,不比陽界任意越軌,修者在凡豈不盡心學之也。

第七章 順心室考驗真心 透明碑鑑照功過

南海古佛 降賦

行道及時兮,功德建,青史流芳萬代勳。
反道敗德兮,自作孽,一失足成千古恨。
既已悟,悔莫及,咨乎一身勞歷歷。
一旦傾,終何得,空修一世渺茫茫。
戒之戒之,慎乎耳,謹乎耳,時時刻刻把道揚。

話說連宵遊歷,不覺神勞,興感遊書之罕有,遍歷遊三界,觀實景於實事,資以足徵今古,道尊惟一,適天文運開泰三陽,幸遇普渡,庶民得之,無緣之俗,豈得聞哉?斯道玄玄,身居中土,際此宏道佳辰,良機勿失,悟性窮源,修真者也。諺曰:
「今生不向此身渡,
 一失人身萬劫難。」
善哉是言,悟之也。余今撰之連篇,總言揆一,在乎明心見性之言也。

陽光難挽,已屆戌初,喚醒善生,隨佛同行。於是二人齊出壇門,各跨神駒,拉緊馬轡,快馬奔驤,霎雲霎霧,瞬息路行幾百里,如斯馳騁迅速。

善生心虛而慄,則曰:活佛慈悲,敬請勿疾,如此之速,生恐有跌蹶之虞!一跌則碎骨分身,斯書之任,惟恐無人才繼之也。

佛哂之曰:善生任重慮遠,真不愧於眾。有佛在焉,奚為不安。既有跌之者,反道敗德、無道之人者恐也。俺歌兮:
「真修真道果不淺,虛心假意受苦煎,
 無求生以害真,無妄想求果蓮,
 心不得,修不得,
 行道在心兮,樂道在身兮,
 泥中生蓮,苦中修真人上人。」

活佛歌罷,則曰:生盍不和來。

善生曰:諾,遂口而和之曰:
「真修不貪果深淺,虛心假意落冥煎,
 無求生以害功,無藉機而奪利,
 心不誠,修弗成,
 行道攸攸兮,樂道休休兮,
 泥中潔蓮,火宅修真樂神仙。」

佛凡一吟一和,瞬間馬行千里,越過紫陽、和陽二關口,望之關前有許多吏員接踵歡迓,佛、生不暇下馬相揖,一一拱手而過。忽見一簇人群,旌旗飄飄,鼓樂連天,出自九陽關迎面而來。

活佛謂善生曰:生看前面許多人群前來迎迓矣,歷次遊覽屢見如此盛況,足見著造遊書,任重非凡也。

活佛言未畢,吏員已至佛前,稽首而告之曰:今宵敝殿主有公事在身,與幾位佛仙在煖閣洽談收圓大事,未能親迎,抱歉之至,今特命小吏前來奉邀,請活佛與遊生一同入殿稍息。

佛曰:善哉,機緣難得,機緣難得,亦可藉此奇緣,增索良資以供遊書之大成也。

佛言罷,吏員上前引導,於是數人安步徐行,直向關口而往。頃刻間已到關前,望之莊兀關門與紫陽關相似,正面高懸一匾,書曰:「九陽關」,三大字,匾彩輝煌,左右有對聯,書曰:
「道明如是過程如是,
 理昧使然關渡使然。」

善生讀畢,隨佛之後一同闖入關內,向前直進,行不半里,遙見前面有一宮殿,十分華麗莊嚴,吏員五、六已在殿前歡迓。活佛至,眾皆怡怡如也,彼此叙禮。

吏員曰:殿主有請,恭移玉趾,請晉煖閣。

活佛頷之,於是直進殿內。善生只顧貪玩景緻,停足殿外,望左顧右,庭前花開遍地,馥郁繽紛,綠綠草木向榮,美哉!勝景絕麗,轉視殿宇寬敞清幽,正面高懸一匾,書曰:「震陽殿」,三大字,金光四射,左右有對聯,書曰:
「九品分清九品果,
 一階上進一階高。」
門旁石柱兀兀而立,彫花劃景。亦有幾行壁書,善生欲止足高誦,忽聞殿內傳聲呼曰:善生進殿。

遊生聞聲愣然!捷足趨進殿,連闖三重門。至煖閣,忽見活佛與眾佛仙已升上階而座!善生足躩如也,至玉案前,俯伏三跪九叩,曰:弟子緩至罪過也,敢乞祖師海涵。

天柱祖師曰:著書立說,德載奇功,一同升階賜坐。

善生謝,攝衣升階踧踖如也。

天柱祖師令司禮員賜果獻茗,善生立,恭而敬,而後坐。

活佛曰:鑒今世道,惡眾善寡,處處暴戾恣睢,巧詐多端,害仁賊義者日盛。仙佛雖屢屢揮鸞著造金篇,以勸世道,而書載雖有充棟之盛,然見其效者渺渺,總以慝跡難革,奈何奈何!世態如斯,挽之良策何展,欲于太空之世,膾炙人口,非頒演通天徹地,超前軼後之奇書,實難於啟開,世之迷網也。遊生歷跡蒼冥,親觀情況盡刊載金篇,故今宵特領遊生前來貴殿冒擾,恰逢諸位殿主同座,有阻諸位祖師協商收圓之事也,抱疚良深。

天柱祖師曰:活佛謙矣,彼此俱為普渡收圓原人而勞也。

天柱祖師則遂口而言曰:今宵同紫陽、九陽二殿主在此協議之事無他,只因持奠定收圓之規程,與降劫定數之提議也。于今世道反古非常,皆捨樸而趨有象之學,因此涇渭混淆,雖修道之人,亦多被聲色名利,而起巧偷豪奪之擧,奸偽輒興,極惡猶多矣,堪嗟堪嗟!惡人豈無報應,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雷誅天譴時時遂在惡者之身,殃必逮之。今宵協議之事,盡述反道敗德之某某等原人,應遭某某種之劫殃,應受某某種之譴責,因此于吾祖師之意,則未便與遊生同席在閣旁聽,有恐漏洩天機,反而生出考魔者也。如是顧及兩全俱美,余特命一位監察真君,引領遊生到各小關室觀覽可矣。還請活佛在此休息同參聞事,未知活佛之意何如?

活佛曰:善,週矣全矣。

於是監察真君奉祖師之命,與遊生出自煖閣,直向小關室而行。所見大道康莊,旁柳青青,野草綠綠,微風拂拂,氣暖時旭,二人沿路且談且行,不覺路行半里,遙見前面建一巨塔,高約幾十丈,塔頂豎一黃旗,直聳雲霄,旗面繡四大金字,曰:「三曹普渡」,隨風飄飄。轉顧塔下,四週有幾個塔門,寬約丈餘,門前並有幾員吏司,身服武甲,腰佩劍,盤旋塔前巡視監察,二人且觀且行之間,不覺已到塔前,擧首一望,正面高懸一橫匾,書曰:「白陽塔」,三大字,其旁亦有一對聯,書曰:
「重整三曹另註格盤,
 尊師重道始終如一。」
二人轉走右方幾武,亦有一塔門,門楣正面亦有懸一橫匾,書曰:「犯則罰則」,四大金字,輝煌射目,其旁亦有一對長聯,書曰:
「天柱賴以尊,地維賴以立,
 清濁賴以分,關關經紀畢,
 一至乃化極,道德實為靈,
 理義實為根,良莠實為核,
 口口既已傳,盡善卻無聲。」

善生高誦已畢,只見守塔吏員,和顏悅色至。與監察真君,彼此敘禮,真君道及領遊生前來觀覽之意,吏員諾,於是請遊生一同齊入塔內觀覽。塔內寬敞幾十丈,氣氛陰陰,烏霧遍蓋,不見光明,覺有呼吸困難,所聞呻吟之聲塞耳,令人毛髮觳觫。隔隔間間卡,每隔約五、六尺,鐵枝為界,就近而視之,個個罪犯,俱披髮左衽,臉蒼身瘦,俯伏地而呼苦,其聲呻吟,難堪其聞。

善生啟請仙吏,彼等罪犯在世身犯奚罪?受如此之苦楚也。

仙吏曰:彼等彼等,在世背道失德,無所不至。既犯天律,至此難逭天律之懲罰,自玆六個月之懲罰後,再貶墜地獄受慘刑也。而懲罰在塔內之眾,俱是在世位尊望重之人,

  • 彼等不思位尊,自暴自棄,始勤終怠,
  • 驕態侮眾,愩高得志,
  • 爭功奪利,蔽賢絕聖,
  • 圖己之慾而不得,籌巧陷人。

如此行為,何堪稱尊,為人之上位也歟?可不恥哉!

  • 為人上而不與人同樂,過也;
  • 為人尊而不與人同憂,非也。

在世既得尊位,胡不尊其位而尊其行,以身作則、勸化群生、啟導後學,則不愧其位也,如是居其位則無顛矣。

仙吏言罷,真君曰:善生見之已詳否?

遊生曰:唯。

真君曰:聞見已詳,余再領爾到原人順心室觀覽可也。

真君言罷,於是辭別守塔吏員,與遊生步出自白陽塔,向外前往,沿著道路,行談且觀景緻。前面渺見有一大圍牆,牆內喧嘩嘈雜,驚動遊生,善生惑之?隨機而啟請真君,人聲囉喳是何故也?

真君手指前面而告之曰:彼處彼處,圍牆之內,設有十幾間順心室,專以試探原人之心田。因此圍牆之內,不設刑罰之具,亦不設懺悔之所。

  • 如在世修道之士,犯小過者,壽終之後,須增修補功於紫陽、和陽二關口之懲戒所,與懺悔所自新。
  • 然而在世若犯大過,名載黑籍者未可也,無令他在三關之內懺悔所補修,乃貶落冥獄辦理刑罰。
  • 故犯小過之原人,已在紫陽、和陽關內,能真心懺悔補修功德,善而無疵,方可至此九陽仙才考註殿,評功定位。
  • 然而人心變化非常,易反易覆,故三關九九紫陽關之最末之關口,特設順心室,考驗修道之心,是否思無邪,心無慾乎。

至此之原人,既有妄想,邪慾尚存,則難過此關口者也。

真君言罷,二人直進牆內,行不數武,遙見前面有許多平屋,亦有幾間朱樓。而靠在路旁之一間平屋,喧嘩之聲,似雷電交加,遊生惑之?就至簷下,窺見室內,有許多賭台。賭徒濟濟圍聚賭博;有者奪牌打桌,大聲呼喝;有者爾我分牌不平均而起爭端,足鎚拳打,打得頭破耳裂,血流如注。

遊生見此狀況,驚異曰:九陽關內亦有設置賭場,俾過關之原人,在此逍遙娛樂也歟?真是爽哉快哉。

真君哂之曰:此乃順心之軟計刑罰,非娛樂也。彼等雖經紫陽、和陽之懺悔修煉,而至此尚未覺悟、尚有存迷妄之心,既有妄慾存在,焉能過關者乎。不久,二、三天之內,令導引仙吏,自將彼等,押落冥獄受苦矣!

真君言罷,於是與遊生,再沿著道衢又行幾武,見一間平屋,燈光照室,出入之眾頗多,個個俱滿面春風,洋洋得意。遊生不明其故,就近至大門口,瞧瞧室內,置有十幾桌酒宴,鷄豚魚肉,山珍海味,樣樣俱備,葡萄綠,珍珠紅,真是佳肴香醪,式飲式食,滿席酒朋,猜拳歡聲震室,個個喝得醉茫茫,不知天地。

遊生見此詫異曰:原人在九陽關內,亦有享受如此之快樂也歟?

真君哂而言曰:非樂也,此則刑罰也。彼等沉湎於酒,酒癖不改,至此猶存嗜欲,迷而不醒,好貪口福,魚肉為樂,豈不知肉字,乃門內人人相食相殺,實為造孽之因也。猶魚肉腥味更濁,沖害五氣朝元,修道之人,常存如此之慾,焉能往淨土也。不久,三、二天,就命導引仙吏,領往地府受六道之輪迴也。

真君言罷,二人又再沿著道路,向左行不數武,見一間朱樓,鼓樂之聲嘹喨,閃閃燈光映及樓台。遊生惑之,就近步至門前,瞧之堂內,見有十幾個倩女,俱二八花姿,粉黛嫣紅,十分艷麗,與幾位男人,交舌接耳,抱膝言笑,如此情狀,恍若陽界之妓女戶。

善生見此,詫異之?又啟請真君:奇哉奇哉!真是艷福不淺,九陽關內,亦有設置遊春院,俾原人歡樂也歟?

真君嗟曰:西方淨土,佛規禮節莊嚴,豈可男女混淆。書:「男女受授不親,禮之尊也。」況乎往西方淨土之人乎,豈可無禮,此亦順人之心而考驗原人者也。不及三、二日,則令導引仙吏領往地府受六道之輪迴,不得超生了死矣。

真君言罷,二人又再左行幾武,見一高樓,十分華麗,紅光四射。遊生就近步至窗下,窺之室中,寬宏十幾丈,滿室金銀珠寶,瑪瑙為盤,珊瑚為柱,白玉舖地。

遊生惑之?又啟請真君:此室之金銀珠寶富有超世,應賜何人?受之者信必有福德之人者乎?

真君曰:非也,有道至德者,非求金銀財寶為福。凡所妄求者,心必著於貨利,終則難了脫,色相、名利、財氣之慾,如此則無能出三界之外,得九品仙佛之果也。此間之高樓,佈置無數之金銀財寶,乃專以考證原人之心田,是否見財而動慾,原人凡有妄心猶存者,亦無能過關而往西方淨土,終亦輪迴在六道之內矣。

真君言罷,二人再左行幾武,見一間朱樓,琉璃為瓦,黃金為柱,白玉階,恍若昔時天子公侯之宮闕。

真君則告之曰:

  • 此樓乃專司考驗原人,驕奢槓高之心也
  • 隔壁有一間平屋,則專司考驗原人,恨怒抱怨之心也
  • 又隔壁連蟬有幾間平屋,俱是考驗之室

可惜時已將近丑,未可多延,一一觀覽,余則領爾直到原人功果考核殿觀覽,更有妙景矣,善生之意何如?

遊生悅之,曰:諾。於是二人直向前面道路而往,一聖一凡,且行且談,不覺路行半里,前面望見一棟巨屋,中間建一宮殿,華麗莊嚴,人群魚貫而入。

真君告之曰:此間宮殿乃專司核定原人之功果也。如宮殿右旁之巨屋,則專司明監對証原人之功勳也。左旁之巨屋則專司原人分甄功過室也。又末之一間巨屋,則原人招待所也。

真君言未畢,二人已到殿前,擧首一望,正面高懸一匾,書曰:「功德明鑑」,四大字,左右亦有一對聯,書曰:
「繼往聖之絕學,
 開萬世之太平。」

遊生甫讀聯對,忽見殿內走出三、二位仙吏,忻忻然,與真君彼此叙禮,真君叙及,領遊生來殿觀覽之意,仙吏諾,於是數人齊進殿內。堂皇巍峨,殿宇縱橫幾十丈,能容萬千之眾。殿裏正面,高懸一金匾,書曰:「明一功高」,四大字,匾彩輝煌,左壁緣有乙幅書,曰:
「功者爭求功不得,
 德無孤立德惟功。」
右壁緣亦有一幅書,曰:
「明白是非明辨白,
 鑑清大小鑑詳清。」

三界靈針_C7_1

堂中有一座巨鏡,高約五、六尺,寬三、四尺,鏡頂正面有書曰:「透明碑」,三大金字,鏡邊兩旁,亦有書一行對聯,曰:
「欺皇天至時必罰,
 昧暗室神鑒何逃。」
殿內吏員許多,俱忙碌几案。

真君曰:生,看此鏡透明碑,可知鏡之用意乎?

遊生對曰:生不敏,敢請真君指示。

真君曰:此鏡乃專以照鑑原人之心田也,其人在世所行之功過一一盡現在鏡上,明明白白,而後憑功而定其位者也。

  • 故在陽世修行之人,寸功寸果,上蒼明鑑,絲毫不昧卻,有其苦,必有其甘者矣。
  • 或修行之人,在世犯絲毫之過,或絲毫之妄想者,亦照之明明白白,報之察察也。

時屆將近寅,可以回殿繳旨矣。

真君言罷,於是辭別殿內諸仙吏,行步如快,霎時回到震陽殿。

天柱祖師曰:遊生今宵遊覽三關,感覺何如。

遊生曰:九陽關內,考證室之設備,可謂週至矣。足見凡人在世,不善修身,後果必受天譴也。

祖師曰:遊生來之匆促,適余公事纏冗,未及作書付載金篇,愧之甚。

活佛曰:祖師過謙也,敢乞敢乞。

祖師曰:既已不吾棄,師吾黽勉聊作之也。

即時令侍員携出文房四寶。祖師端坐,且唸且書,霎時將文作畢,交與活佛。

活佛接文,展讀之,其文云:

《天柱祖師 論明己功果惟心篇》
果秉彝德,厥功惟明,而神自恬曠,怡然煥吾之良知善性,良能慧發從中生,妄緣俱寂,忱忱如是,動則致於中和,靡不獲福,造詣休戚,冗沓而不亂其心,顧諟心也,朗似明鏡,纖塵不染,應物遂物於中道,遇貧作施,遇瞋作忍,遇痴作慧,遇咎避之,不徇眼耳鼻舌之誘,閑邪存誠,滌慮洗慾,天心不錮蔽,素行慎乎獨,不愧屋漏,惟繫至纖至善之功,造乎大自然之道,果當生,心自明,廼見至於至善也已。

 反而說,意罔作聖,心之鄙也,萬緣相伏,茅塞天心厥喪方寸之源,神自消沮,造咎匿否,既見君子,而後赧然,慾兆萌之,心更錮蔽,讓禍之源,殆已哉,思以欲妄求功,奪果位尊,狂也,無從以釋慾,如是天心已塞,慾欲相加,疚已哉!故休咎之端,惟心所造,吾心之不動,則安於至善無慾之果也。

 孟子之云不動心,善養浩然一炁,顏子之三月不違仁,拳拳服膺而得之,故求其果,莫非致乎其功善,無慾之謂也已。無慾則明心,明心則固蒂,固蒂則歸根之本,本立而后道果生矣。此之謂,善而無慾之功,得乎成道之果也。

 抑善而慾,求其果,則因之果也已,是因則享福,來世之福果,終亦難了生生死死之輪廻也。俚言曰:有功便有果,有因亦有果。功果因果卻不同,立自心德而有功,則功滿而道果自盈,立自善而求功者,則功滿果享來世福,斯二者,天淵之別,修之者,豈不從心革欲去妄而行乎無為之功也哉。

天英祖師曰:善哉,天柱祖師所作,功果論心一文,堪稱濟世,正心革妄,修身之金丹矣。余亦聊作一文,付於遊生帶回壇中,刊載金篇可也。

天英祖師言罷,天任祖師,亦遂口而贊曰:既然如是,余亦作一文也。

天英祖師與天任祖師各執筆,書法如龍,未經半刻,二位祖師將文作畢。交與活佛,接而展讀之,其文云:

《天英祖師 仁義禮智信一體論》
人之生也,性本尚善,具仁義禮智信,天命之明德,以行彝倫,如天道剛健,週而不息之德,萬物蕃生而不相害,則仁之至矣。書云:赤子匍匐將入於井,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故仁人之心,出乎天性之至善,非為外而求之者也,天命之性,率然不昧,感之於物,無不由於仁,為憫人之危,濟人之急,及憂吾憂,以及人之憂,盡於天賦于吾之性,而盡於人人之性,斯謂仁人而親民之功也已。

 親親而后,得乎新民,言貌有恭,進退宜節,尊卑有序,則仁人君子時中庸,不失其禮而待人接物,無不具辭讓之心,盡於天命之明德,而憲憲其仁,顯顯其禮,存存道義之門也,仁與禮,其志則發於羞惡,剛毅不屈,至大至剛,不撓其心志者也。

 書云:羞惡之心,義之端。義節剛毅,行其所若,晵吾良知良能,能辨是非,不為物慾薰心,斯所謂義之智者也。書云:不學而能,不教而知,則謂天性之良知良能。經云:是非之心,智之端。君子行道,不失其智,志豪剛毅而不屈,進退咸宜,禮讓於眾,慈悲濟世,澤及於眾,則百川咸歸,得乎週而不息之信,乾乾不已,四時調序,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週而不紊之德,迺天地之信也。

 經云:人而無信不立。故君子之言,重如泰山,一言定事,一言傾業,信之於人,大矣哉。故信者修道之本,正心之源也,本立而道生,本不立,不得誠其意,而明其心者也,而明心誠意之端,則在乎仁為立道之始,明心見性之元。故天命之性,有仁義禮智信,互繫之明德存焉,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有天命之性,莫不有天命之懿德,何況人為萬物之靈,仁義禮智信,豈可須臾離也。

《天任祖師 仙才考註五言文》
九六元無極,性本一炁連,五觀皆俱正,仁義禮智全,
信實猶篤厚,纖毫不染塵,在聖不增兮,在凡猶不偏,
上下無差別,名不聖凡言,既名眾生在,是人孽自牽,
今世受何果,夙世有因牽,故果既不卻,難脫天外天,
欲脫因果業,惟有修道先,立功且立德,善解夙孽牽,
挺身行大道,自性明不顛,功德若不建,何處明性圓,
賢者道不離,抱道立功田,愚者迷塵界,性淪大道纏,
賢愚本不二,惟人自別牽,天堂與地獄,總在自心牽,
克念為作聖,自證九品蓮,三千八百果,內外兼修先,
末之一關口,吾師評功遷,絲毫不漏筆,註冊列佛仙,
脫凡金剛體,閃閃坐金蓮,在此三關別,九九盡了然,
位證仙才客,萬八樂無邊。

天柱祖師曰:妙哉,二位祖師所作之文,理義簡明,足以化世牖民矣。

活佛曰:時已天將曉,可以回堂休息,另宵再遊覽冥界,觀看反道敗德之人,應受何等之苦楚,應何等之刑罰慘報,于世警惕,則惡者自改其非而從善,兆民咸福,四時無災也已。遊書著造,要之則勸化世人向善,使天下九六佛子,能見堯天舜日之風,豈不樂哉。

活佛言罷,於是辭別諸位祖師,出煖閣,各跨神駒,奔驤迅速若電,瞬息已到善堂。活佛與護法真君,各自回天,善生亦醒來與諸堂生,協議明宵應遊之事項。

【總評】
一、順心室之考驗真心,修之者,豈不慎哉?惟修者在乎心,非在身之謂也。
二、寸功寸果,「透明碑」鑑之昭昭。在世苦修幾載,壽終則樂享萬八年,豈不樂哉。
三、修真不真,修身不心,終亦凡人。修行不誠,難了道成,思之無益,刻刻誠心,莫惑莫惑。

第八章 幽冥道路別善惡 思鄉山嶺嘆世景

本堂正馳騁 降詞

天蒼蒼,地黃黃,何處寧止?海茫茫,造孽淵,六道波濤,
世衰道微兮,綱維淪湑,招愆釀惡兮,狼戾滔滔,
天理喪失世顛倒,何期復見堯舜風,仙佛憫世切,揮筆卷舌演,
真景實情述透涎,通天徹地一場說。迄三期,天開文運興三陽,
佛倒裝,明師弓長十八祖,洩盡真諦點玄竅,運合三寶達無窮。

再說濟公活佛連宵領善生遊三關觀覽,反道敗德之類。今宵奉懿旨,領遊生下冥界觀看貶墮在冥府,反道敗德之罪犯,應受如何之刑罰。

時在亥刻,濟公活佛駕祥雲直至西瀛信善堂,良宵勝景,月朗風和,移步啟入善堂,與諸善男信女,清談幾語。喚起善生,曰:今夜首次入冥府,惟恐行步有艱,吾佛特賜仙丹一粒,與子以充心神。

善生喜氣洋洋,諾曰:活佛格外慈悲,給賜仙丹是劣生之大幸,感恩無涯。

雙手恭接一口服入,心清意爽,神氣百倍。於是佛、生並出堂外。

佛曰:冥境奇事甚雜,吾倆勿座雲車改跨神駒視察較當方便。

言罷,立刻各騎乙匹神駒直向冥府而行。秋冬之交,時在夜靜,遊冥之事,心覺凄涼。

佛則吟曰:
「秋末初冬氣轉寒,凋零草木路崎艱,
 行人跋涉歷冥徑,戰憟恐惶心不安。」

曰:善生,爾盍不和來。

生諾,和之曰:
「陽少陰多遍地寒,羊腸虎臂礫泥間,
 噫人善惡兩途徑,冥府西方辨苦安。」

一吟一和,不覺路行千里,冥府陰風凜凜,人何膽寒不堪,既近就聞哀號之聲渺渺,朦朧間由北徑,發見十幾員鬼差手拽鐵鍊,拘縛一群罪魂,男男女女披髮赤足,沿路拖打而行。罪魂哀號求赦不已,鬼差毫無寬宥,執鞭穿革,沿路毒打,眾罪魂泣淚匍匐不能行走。

鬼差厲聲喝曰:汝等在陽世,無惡不作,罪狀難以枚擧,今汝押入冥府,求赦何用。

鬼差推推拉拉直向冥獄而去,顧後又倆位冥吏,手挾簿冊同路而行。

佛曰:善生前面所見,一群罪魂哀哀苦苦。自西方路上,轉北冥徑直行者,皆由三關九陽口,受懲罰之眾罪魂也。彼等在世皈依道門而反道敗德,故受如此之苦楚,冥吏鬼差欲押回冥府繳旨。吾倆再策馬前進,詳察情由,以充遊書資料,可供勸世于眾,去惡從善,革正頹風。

言畢,佛與遊生勒馬向前,至冥吏之側。

吏見佛,立定踧踖恭如也,稽首拜之曰:小吏未審聖駕光臨,匆匆就事,有凟聖範矣。望佛海涵、敢請移玉,至敝署暫憇。

佛曰:且免且免,懿旨有定所遊路程,故未可多延,另日有期則到府造訪矣。

佛觸景嘆之曰:觀今世上;

  • 多反古忘根,重視歐夷厲俗;
  • 只顧眼前快樂,金錢為重;
  • 絕聖賢金玉,道德日淪;

時在三期劫日,聖賢仙佛不忍坐視而不救。雖有揮鸞藉機挽,亦難就回頭,束手無策,故不得已,勞心費力,專程下凡與諸仙佛,特來助道,搜集戒世良資,引善生遊冥府,親睹情景,造成冠古絕今寶鑑,渡化世民,咸趨道岸,免沉淪苦海,受輪迴之悲也。喜今有西瀛從善堂,善氣冲虛,上蒼悅、天帝喜,嘉讚功紀,特奏 無極至尊,賜准遊歷蒼冥,著書立說,按期完竣,吾佛承其旨也。咨爾冥吏,可將鬼魂罪狀刑罰,一一述于遊生,以充善書資料,爾亦有功于書矣。

吏敬之曰:豈敢豈敢曰功,亦盡其職而已矣。

  • 若謂彼罪魂者,東瀛之人也,姓林氏。在世皈依佛門而不遵佛規,倫常乖舛,不孝翁姑,待若犬馬,咒天罵地,炊事穢灶,殘榖損物,甘捨溝壑,不施于乞。
  • 又彼罪魂,東島之人也,姓陳氏。在世虛名掛善,屢以藉善堂之譽而騙財,欺師滅祖。
  • 又彼罪魂,西邑之人也。姓某某,在世名懸道門,而其實則背道,恃財逞勢,自誇舌才,唆人離道,欺藐先賢。
  • 又彼罪魂,嗜賭溺酒,其行乖舛,不安於室,樂淫背夫,屢作紅杏出牆不端之事。

此等敗類,

  • 灶君明鑑請奏天曹,
  • 三尸神明察錄罪狀,稟告三官,轉奏上蒼。
  • 天帝大怒,定奪縮紀,移褔為禍,災及其身而不得善終也。

今恭奉三官大帝與九陽殿主之命,至九九紫陽關,領押修道之眾罪魂,入冥獄嚴受行刑,不得超生,或禁餓鬼之獄亦未可知也。

善生聞說斯言,心戰膽吊,神灰意憟。

佛則曰:今吏所說此情,生當牢記在心,回陽後,可一一詳說與眾,並錄載於書,為作戒世實資。

言畢,佛與善生告別冥吏,跨神駒向東冥城而往,一路觀看景色,一路佛生並馬寒暄。

佛口哦哦吟首賦曰:
「陰風冷冷兮,覺悚然,幽冥慘淡兮,朦朧天,
 墨墨不見日月,惟聞號喝,路崎嶇,泥花蹄驅,
 氣味腥,愁煞心情,砭骨脛,凄凄切切,陰風之餘烈,
 冷冷落落兮,凶戾釀孽,榮華富貴兮,豈可世守,
 或寵或驕兮,禍福相隨,恃富行兇兮,天理何存,
 恃寵逞勢兮,強凌弱,一旦三寸斷,罪惡貫盈善惡別,
 十殿獄刑嚴森,奈何言!
 金玉滿堂兮,難贖寃愆消罪孽,兒孫滿堂怎得替,
 自作自受臥罪轍,苦海茫茫兮,世人胡不醒,
 回頭是岸,善是寶,行功立德,三施捨,濟世行仁兮,勿貪奢
 世寃莫惹,去惡離邪,趁今文運天開泰,得一無嗟兮,
 大道可救,西方樂城。」

乍行乍賦,霎歷千里,行盡千山萬嶺,經過巖坡礫途,四面霧茫遍蓋,處處荒野,忽見前面有一道金光,照耀映岩石絕壁,壁上書曰:「陰陽界」,三大字,左右木石皆奇,前後巨石兀兀,險若天塹。策馬向前,過隙穿石,經有數十餘里,路見兩條,左條道路,光若陽間之曙,路面平坦,乃往冥府善界之邑。就近而見之城址屋物,或高或低,宛如陽間古式之屋,閃爍燈光,半青半紅,路上往來之人,俱衣冠整潔,有坐轎、有騎馬,沿路吟歌或唱曲,歡樂如也。

善生曰:陰間有如斯,安樂自在,何煩之有?

活佛即隨口而告之曰:既在冥界,何如之樂,總有數限,數盡仍然六道輪迴,在苦樂之間。

  • 人在陽世,紀綱不紊,倫常有序,不作惡孽,死後往冥府善界邑,自由自在,可為陰間富貴之鬼。

故曰:
「惟善者,輪作富貴之靈,
 惟惡者,輪為受苦之魂。」
所謂惡者,俱是墮落右條道路,苦不堪,吾倆轉走右條道路,觀看情景更可晰徹。

二人騎馬行約半里,觀看路面黑暗,跋涉難進,罪犯歷崎嶇,步越坑溝,歷遇險坡,曲曲彎彎,泥濕蟲物,惡蛇凶犬,奇禽異獸,咬啄纏身,沿路苦楚,霜寒雪凍,冷無容身之地。

佛、生停馬左右瞧視,亦有鬼犯在路上被鬼眾刑打,有祼體赤足,或散髮襤褸衣裳,週身不潔,搞打暈倒在地哀號不已。

善生問曰:此條路則罪魂到冥獄之徑,非是刑獄之所,而路上有鬼眾搞打兇暴是何因也?

佛曰:善哉問也,此因者在世無惡不作之人,害人滅理,結寃仇之因,受害之魂,胡能甘休,切齒含寃,雪恥莫由。

  • 總之在陽世之人,命運旺衰有數,運通高照之時,其寃魂無法纏擾,只候運頹氣衰之日,擾亂其身心,還報仇因。
  • 有些是寃魂,泣血訴寃冥獄,獄王鐵面無私,察之輕重,或活捉、或候其命傾,雙方在冥殿對判善惡。
  • 有者寃魂焦急欲報仇因,截在路上搞打,如是之因,孽缘重重。

故勸在世之人,

  • 寃字切勿相結,
  • 忍辱行善,
  • 寬人是福欺之是禍,

此乃善惡報應循環之理也。

活佛言畢,再與善生策馬向前行數十餘里,望見一山嶺,名曰思鄉嶺,又曰火焰山。

見有鬼差,厲聲呼喝,押無數鬼犯至此炎山,鬼差用鞭推打鬼犯,命其陟進山頂,望陽家中,俾其思鄉,悔己前非,觀其在世父母妻子情景。

其中有一鬼犯,揮淚而嘆之曰:自我歿後月未一圓,見己後裔,毫無悲傷,將己遺下財物,變賣坐食,不力工事,每在花街柳巷,無惡不作,添罪於己。自思在世,為家之計,作牛馬,摩頂放踵,負載拖磨成家,積此家財萬貫,為吾後代榮華富貴。今吾不肖子孫,揮霍釀罪孽,不務正業,終來坐食山崩,咳!為吾在世,早若知子孫之不肖,免作守錢奴,莫為牛馬僕,枉費一毛不損,絲厘粒積,文錢不甘施濟善道,至今善功全無,受苦在玆,吾之積蓄與子孫,釀添己罪,哀哉!言亦無用,嘆之已晚!今在冥府受苦奈何,然子孫莫知吾艱,知亦無益,至今至此方悔,「人生在世為善,歿世福,在世為非,歿世禍。」誠是言也,不久冥役要押吾往越焰山,喉渴難堪,飲忘魂泉水,一切忘卻陽間之事。言畢,在此大哭連天。

佛與善生看罷,轉眼又看二、三名鬼犯,各自相告之曰:如此如此,使吾心酸、又曰使吾心怒、又曰使吾心悲。其中又一鬼犯,喃喃如吟曰:
「陰間苦兮陽何知,淚落如珠沾滿衣,
 在世不知行善事,於今反悔卻亦遲。」
其餘鬼犯皆頓足哀號不已,令人見之心傷流淚。

佛曰:至此遊刻已近天曉,回堂安息,異日再遊可也。

於是二人策馬向西回陽。佛、生一路沐風,談嗟世之詞曰:
「為惡必滅為善昌,過功對抵算平常,
 榮華富貴天註定,餓鬼神人轉未終,
 三期應運三曹渡,五教歸根試一場,
 二氣往來酸又苦,不知修真樂其中。
 總之凡間世人,積德為是,立功為本,
 男重三綱五常,女讚三從四德,
 惟善以為寶,修煉待聘,
 功多無過,賦爵晉纓為神,受祿天曹,或地府人間,
 功微者,再轉投生於人世。
 應在三期,有緣於佛,指點明路,
 修天性,悟大道,離苦海,脫輪迴。
 如苟在世,無惡不作,反道敗德,
 謗佛誹聖,喪盡天理,欺善滅師者,
 必遭天譴,毫髮不爽。
 世上莫大之惡者,疾害尊親,
 陰毒背害,天理不存,故意為非,
 天何忍之哉,應迭三期劫中,善者速修為智,
 否則一旦至冥王前,悔者不寬。」

言畢,不覺已到堂前,時堂中諸神,肅立排班恭佛,活佛聖事冗冗,即時辭別神、人回南屏山。善生亦醒來,說些遊冥親睹之情。

【總評】
一、篇中熱云:「冥苦、冥罰、冥刑。」特提反道敗德,在世洋洋,歿必傷傷,永不窮,又戒人極矣。
二、人曰囂囂言:「惡人不報,善人落魂。」善書則勸人自正而已,其實明若觀火,迷信鐵齒,親睹實情提無匿,堪信無訛也。
三、全篇所云,論陰間者多,論陽間少,是提醒世人,惡者當警,犯過者速悔,否則刑得,淪得,苦得。
四、總之善惡有報應,只在早遲,「寬人是福,欺人是禍」,信不虛言者也。

第九章 觀冥海眾生沉淪 筏慈航普渡三曹

本堂副主席 降詞

人非遠古,誰安無惡之天,世異堯舜,孰離慾海之浪,
代天宣化兮,詞傳盤筆,言著金篇兮,化愚迷之沉溺。
探幽冥實景,知惡者債如山,善者有功德,
總別乎神鬼二界,理氣象三天。
三曹之內,如無明師,實難挽世人;
欲免落獄,應受指點;離苦海,須開關。
盲修自瞎煉乃是無智者,訪師求口訣,方是有智人。

時刻已屆戌初,濟公活佛駕祥雲,千里迢迢而至東土,步入善堂,接乩揮筆,而歌之曰:
「秋水共長天,雲霞結彩蓮,
 仰首望空星斗轉,低頭回顧萬丈淵,
 遙看航影闊無邊,一視人海漂白浪,出沒任濤共倒顛,
 吾佛,不忍兀坐看人苦,破扇化船救生靈,
 噫可嘆哉!半救半沉,迷者落,悟者遷。」

歌罷,喚起善生隨佛同行也,一齊步出堂外,並騎神駒向東而行。一路沐風,颯颯陰冷,遍佈黑氣,心覺寒膽,隨活佛之側,稍安心神。行未半刻間,就至陰陽界,左轉向北,疾奔約五十有餘里,遙見東南彎角之處,有數條小溪澗,水流滔滔,順彎北而下,條條溪水合聚歸于一處,貫入大愛河,河水湍流凶急,清濁混淆,捲漩滾滾沖入大海。

佛與善生並駒,沿順岸邊按轡徐行。璧月麗星,秋風習習,銀浪之宵,觀情景而觸憫感,眾生兮,沉淪苦海,愈增慨歎!灘畔深更寂寂,蟲聲唧唧,是腦人之景色。墨茫冥海,砂格成階,旋螺蚌壳,大如車輪,絕聞飛禽走獸之聲,不見往來人跡,奈何冥海如此冷落。

忽見前面一座岩石,巨如演坪,平坦可供遊人臥息,佛與善生在此暫憇,息足定神。片刻從岩石上瞰下茫茫大海,廣兮其幾千里,白浪滔天,海角絕目,浪濤之吼連天,不知何處是岸,忽聞澎湃之聲,嘯嘯發出,其聲如軍赴敵之狀,似獅吼之兇。

遊生異哉?令人戰慄,回顧四處,無一人物,疑哉疑哉?是鬼作祟也歟?否則焉有如是者乎。

頃刻間,絕聞動靜,片時既而又發出,喧嘩鼓樂,嘻笑歡聲,噫噫奇哉!如何因由難分難解。

善生即請問活佛:大海空茫,人物皆空,何能發出奇奇異異雜音?

佛則曰:凡聲遍佈六合,其七情六慾,厲怒歡笑不止四非。其音濁、其氣混,流透溝壑,結聚溪江,合流於愛河,入於大冥海,故如是釀成各種奇異聲,是故生死沉淪,濁也。紅女綠男千千萬億眾,皆沉溺酒色、財氣、名利,嗟哉!佛仙藉乩或扶鸞,千言萬語渡化,亦難醒悟回頭,皈本返原,可憐無數佛子,何時能得去惡從善,回頭是岸,哀哉!生,爾得聞奇異聲音,不見動靜,因你凡眼之故也,你欲詳悉其狀,佛吾法之慧眼,你當得見。

活佛隨獻出一把破扇,向遊生面上拂來拂去三、二次。

果然佛法無邊,遊生刮目一視,兩眼精精明朗,看徹海面一切情狀,同時現出青光燦烈,紅樓高閣,倩女如雲,絃歌舞曲,皆是二八花姿,媚態祼舞,秀色可餐,迷住綠男紫婿,涎垂美色,手舞足蹈,交舌接唇,熱舞腰間不覺酸,宛如西夷夜總會、舞廳跳舞團,個個顛顛倒倒,如醉如痴。

善生視此,疑惑參半?則請問活佛:今觀此景是真是假,是實是幻,真假莫辨。

佛曰:非幻也,真實矣。

  • 吾佛語汝,遊冥事情,步步皆真,有旨存焉,不敢幻景與汝觀之,實也。

生你勿疑,在乎凡間所作之事,陰間撮其實情,現實其景。

  • 譬如陽人為惡貫盈,未死之前,魂已先被冥鬼拘扭刑罰,時則陽體患病苦楚,晝夜寤寐弗安,或被困而失色,驚聲大呼小叫,陰魂通內體,陰陽交伏,精神錯亂,胡說亂言,其機應則如是也。

生你所看一場情由,凡間所作善惡,其形狀一一現出,善生勿疑。

遊生轉眼左視,又現出一景。有無數浪蕩子,日日花天酒地,依依不捨紅女裙下,連日嫖賭飲不顧父母之養,莫管家中妻子老幼飢寒,不顧道德倫常,終日非花街,便是柳巷,晨夕美女抱膝,糖甘蜜甜,樂而忘卻事業前途。終如一旦,囊內金盡,匿跡為非,劫財害命,人步顛沛流離之運,酒肉朋友遠之,倩女卻之,白眼相拒,棄之不顧,如此進退徬徨,束手無計,淫逸之過也,膏肓患之,不久命傾,地獄報到!

遊生見之此情,歎然一聲!又轉眼右視,又現一景。樓高數仞,燈光耀彩,錦屋花房,疊落連苑,花園遊圃景色妍,房裡清幽如王殿,玉罩花蓆,凸椅彈床兩排,侍女奴僕,三妻四妾日夜側,三餐兩飯,具是佳肴美味,茶飲鹿茸,酒醉香醪,連日高朋滿座,往來無白丁,交遊非落魄,通宵雲集二八姑娘,娥眉粉黛,蹈舞作樂。一旦運行亢九,官星失照,凶神作對,觸怒王顏,聿提前非,位貶人誅,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富貴盡付於東流。

善生見此情狀,慨然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總之君子安貧樂道,行功立德,純養一三五,道貫人天,神人貴之。何堪富貴,逞勢為非,害人害己,罪惡累累,仇恨充充,釀成後孽,何時有止?寃寃相報,實可悲哉!眾生蒙迷,求佛慈悲,盡救群生早脫苦海,永免沉淪,生之冒言,有凟佛耳,願頒慈悲,行若所求。

佛則言曰:凡塵之事,禍福相隨,樂極悲發。自從虛無一氣,靈化九六佛子,降落紅塵,輪迴已有六萬餘載,生生死死,沉淪慾海之中,隨風浪橫流西東。在此普渡劫期,佛仙不忍坐視眾生沉淪,發大慈大悲心,放下寶筏,救渡三曹佛子,皆登彼岸,劫煞眉燃,救之以急。奈何眾生緣根淺薄,迷而不醒,甘墜苦淵,流連慾海,沉湎酒色,財氣名利,願作繭中蟲,不為飛天蛾,實可嗟哉!

正在談論之間,南方海面,航影沖天,一隻巨船搖搖而來,既而近,見之船大如艦,高幟黃旗,旗面書曰:「三曹普渡」,四大金字,秀麗雅觀,飄飄隨風搖動。甲板上有五、六眾,年青力壯,握纜定帆,船緣兩旁有幾十力士,把柄搖櫓,船內左右前後亦有數百之眾,俱鞠身伸手,向海面上忙忙碌碌作業。

善生見斯情狀,不解其因,請問佛:彼眾彼眾,在冥域之海,亦有捕魚殺生也歟?

活佛曰:非也,此船乃救渡眾生,離苦海慈航法船也。彼皆心存惻隱,弗怯風浪之險,捨身救渡三曹生靈,拯之苦海,盈盈男男女女。

言畢,忽聞陣陣歌聲,傳自船上而來,其歌曰:
「搖櫓搖櫓,搖拔眾生上法船,
 法船法船,渡盡三曹九六童,
 有緣者,赴三期,龍華會上樂逍遙,
 無緣者,遭三劫,六道輪迴苦無窮,
 苦海苦海眾生兮,莫作惡,莫貪戀,莫作紅塵為蓬萊,
 樂道樂道眾生兮,多行善,多修德,多開智慧訪明師,
 在一期,連二期,聖道隱秘單傳授,萬中選一難上難,
 在三期,連今時,聖道普傳關訣印,萬眾選聖證金仙,
 有人問我船若大,吾云通天,十萬八千,能容有緣善良多,
 有人問我何時開,吾云開船,是期七七,不容無緣惡孽滔,
 先到之人得平安,後到之人半路難。」

歌畢,船奧有一位老翁,把舵指揮,高聲呼喚曰:
「沉在海中眾生兮,快上船呀,快上船呀!
 三期浩劫燃眉災,捷足登船得安寧,徐徐莫及兮,
 船開不等躇躊男,狂風若起險莫救,
 趁此時運一齊來,莫在苦海受沉淪。」

老翁慈悲,伸手欲拯,奈何眾生,多者沉迷不肯上船。只有小數登上法船。老翁格外慈悲,拯之又拯,力以挽之,半起半落,揮淚嗟嘆不已!既而歌曰:
「未悟眾生,未領佛情,修道畏苦幾人成,
 華華世上華華樂,樂盡悲來怨何然,
 回頭是岸,西方在目前。」

歌罷,霎時驟起狂風暴雨,天翻地變,波浪滔天,滿海眾生,哀號求救,大半沉沒海淵。船上滿載乾坤童叟,俱大驚失色,南無、南無,呼出救劫經,求佛慈悲救災救難,險哉浪濤吼嘲,船隻震搖,船上稍數有不慎者,亦墜落海中。此時老翁,不顧波浪之險,捷捷雙手力拯之,奈何波浪滔天,無法可救。

嘆曰!眾生弗信吾言,遭殃受劫,至此罷矣!已焉哉!

善生見此情狀,亦驚失色,求佛慈悲救劫救難。

佛曰:吾佛苦心如此,眾生自作自受,自好沉溺,有者已登道岸,不遵佛規,真諦弗究,經義不悟,雖有前賢,誨之敦敦,教之諄諄,亦置之度外,自暴自棄,反道敗德。如是之類,盡是善生目前所看,船中墜落海淵之眾也,道根不固,狂風一起,墜落苦海哀何然,已焉哉!自作自受,無奈何也。

活佛則吟曰:
「得道容易修道難,絲毫受考淺緣鬆,
 善根輕浮反敗德,十有九虛無二三。」

吟畢,瞬息間,暴雨狂風怒吼之聲絕,浪平波靜,天清地寧,茫茫海面不見人影,俱沒沉淵。

老翁慈淚濕衣衿,無奈何,縮纜直向於西程。

活佛曰:善哉慈悲之至,世人焉知老翁之心,惟天知者乎!時至五更,聞鷄唱曉,善生可回堂休息,另宵再遊冥府也。

於是二人直向西瀛奔騰。

活佛曰:今宵所看之景,含意深深,善生回陽玩索之,其味無窮,代天宣化與眾。吾今吟兮,世人悟之,詩味有意,勿疏忽兮:
「佛船普渡天然師,翁賜璧光舍利珠,
 十八弓長開妙竅,揚航起錨向西趨。
 若聞詩中語,悟來正佛子,
 急時找明師,有緣自有許,
 天時不待汝,既得順規矩,
 背道受譴誅,無志亦無取。」

回程甚速已到堂前。活佛回南屏山,善生亦醒,將所看之狀詳宣於眾。

【總評】
一、眾生沉迷已久,未能回頭,千輪萬轉六道之中,逢運今三期普渡,佛聖仙真不辭勞苦,救眾生為重;故有緣者得救,師授妙玄;無緣者雖得之,終亦失之矣。在此千鈞一髮當中,有緣無緣,惟心則在,行善立德,可謂超生了死,修身心之訣也。
二、篇中露出一位白髮老翁,救人甚切,慈悲之至,奈何世人知之者有幾。
三、諺曰:知吾者為吾心憂,不知吾者謂我何求,信哉!斯言也。

第十章 地藏宮謁見教主 勸世篇載修真言

本堂副主席 降詩

善如履坦安然在,惡歷崎嶇泥礫階,
照徹天心無錯配,彰明鏡裡是非開。

咨爾諸生,片刻仙佛臨堂,各善生整肅衣冠,恭迓勿失禮儀,遵哉是訓。

噹噹鐘聲響八,時在正戌之刻,仰空西望,閃閃一道光,渺而近,首大尾稍,仿若帚星,光煥映天,集聚精神而視之,果然一葦巨草,長約丈餘,上坐一位,身材猶兀修,赫赫黑短鬚,廣大慧光眼,魁梧相貌慈,威哉!乃西天 菩提達摩祖師也。口誦吟哦,不悉是何韻,聽之弗辯,是詩或歌,疑若梵音,道姿凜凜,降下平壤,步入善堂,曰:善哉善哉,善為著遊書,神人徹宵拮据,異諸善書,此任重重,諸善生勿怠厥志,唱錄必實,勿漏于筆,勉之勤之,書成之日,功莫大焉。

談接幾語,喚醒遊生隨祖師同行,師生齊出堂外,同坐雲車,唸動真語,梵喃之聲,即見雲車升空,望東騰騰而飛。駕在雲霧,俯首瞰下冥地,深更晦如漆,啾啾風聲,陣陣拂面,其疾如矢,忽過陰陽界,又越熖山、雪山,時逝半刻,面前見一山嶺,峻聳雲霄,祥雲遍蓋,草木繁茂,花卉芸芸,味香習習貫鼻,雖身履在冥界,而不覺有陰冷,氣煖似春來。

善生曰:美哉,峰環山色,雲彩絕秀,冥域有如是景緻,可謂洞天福地。

祖師曰:此地乃幽冥教主 地藏古佛所蒞,山中有建無數宮殿,幽麗絕色。吾倆趨進宮殿拜謁教主,而後再觀覽景緻也。

於是二人降落平壤,行步數十武,即至殿前。忽見殿內走出五、六個沙尼,衣冠整肅,和顏悅色,向於祖師、善生合掌而頂禮曰:教主有請,歡迓祖師及善生,請進內殿稍憇。

言畢,數人一同進入殿內,美哉!宮殿雲飛畫棟,香凝丹階,瑞氣常臻,寬約數丈,前殿高懸乙匾,書曰:「地藏宮」,三大字,金光奪目,左右有幅對聯,書曰:
「善昌福德善昌轉,
 惡滅災殃惡滅輪。」
旁邊兩壁,懸上許多幅,詩詞戒言,過之匆匆,目不窺讀。隨跟祖師之後,由一殿轉入二殿,直趨客廳,參謁地藏教主,善生三跪九叩。

教主合掌而喜色曰:辛勞辛勞,不辭涉跋而來,祖師請坐請坐,善生亦一同賜坐。

陳几獻果治茗,教主坐中,祖師居左,善生則右。

教主曰:善哉西瀛,善男信女者眾,晨夕寺觀廟壇,經聲貫霄,善氣騰騰,蒼穹嘉讚厥善,特頒遊書乙冊,命善生親歷黃泉,上窮凌霄,斯任非凡,生必翼翼而書成繡梓,則不負 至尊一片憫世之心也。

善生曰:今叨蒙教主開生茅塞,銘骨鏤心,但願於教主慈悲賜言,冥府之界,如何分域,殿獄刑所呢?

教主曰:善哉問也。

  • 地府區域者,分為十殿閻羅,懲戒凡人在世所作罪過。如第一殿有設補經所、僧儒道獄、飢渴所,此三獄刑罰較輕,又設一臺孽鏡,照鑑其人在世所作善惡。如刑罰較重者,則自第二殿至第九殿,各殿設一大地獄,各大地獄又設十小地獄,凡在世怙惡不悛者,必經此八殿地獄受刑罰也。如第十殿者,則專司輪迴定刼,故不設刑獄矣。
  • 宮殿有東嶽、地藏、酆都。而東獄、酆都二殿,專辦批准輪轉四生六道,定劫紀數。如本宮地藏,則講經說法,普渡鬼魂。
  • 獄者由第一殿,至第九殿,原設一百三十九獄,今因人心陰惡非常,罪犯充牣獄所,故今增設十一獄,猶有鐵圍獄城、枉死獄城,血污池獄,合計地府有一百五十三獄。獄獄刑具森嚴險隘,新奇利器,有思鄉嶺、焰魔山、滑油山、熱惱山、鐵圍山、有奈河橋、有鋸、割、磨、舂、燒、炙、挖心、抽腸、脫眼、撕皮、抽骨、拔筋、雪凍、懸尸、絞、火柱、剖腹、斷肢、碎尸、粉骨,刑具名稱甚多,一一難以枚擧,此其略說。

因上蒼不忍眾生造孽滔滔,累世受六道輪廻,

  • 故前有設,一室修善所,
  • 今應三曹普渡,增設修煉院、宣講亭三所,講經說法,廣渡眾鬼魂也。

翌日乃渡鬼亭,講經說法之期,特聘 道德天尊,蒞亭說法,期會難逢,祖師可領善生赴亭聽錄,刊載于善書,益增輝斯書之美也。邇來,世道反古非常,蔑棄禮法,窮凶極惡,攫髮難擧,而在世皈依寺觀善堂,得道之人,亦有稍數,同俗合污,利慾薰心,日沉苦海。吾教主之不忍心,聊撰一篇修真醒世文,付與祖師帶去壇中,刊載《三界靈針》可資斯書,作陽世修真之梯也,然作之匆匆,潦草脫稿,文有不雅,還望,祖師郢斵。

教主言罷,將文遞達摩祖師。

祖師曰:豈敢當也,將文展讀一遍云:

《醒世文》
大道玄玄一氣判,兩儀四相連,乾坤奠定三陽泰,人物蕃生焉,
成性存存無為兮,行道乎自然,人稟天地五行氣,獨尊萬靈團,
靈貴智慧能修道,秀尊悟中玄,念兹在茲茲在道,三品朝一元,
照吾真如運虛無,一指大道禪,佛光照徹靈山塔,中庸二六綿,
修心養性日三省,萬緣切勿纏,禪機造化真如覺,默運凝道玄,
玄中有真無聲臭,慧光照三千,逍遙自在靈通客,道載萬八仙,
至道何人曉得悟,先天一點玄,點開靈山通天竅,永別六道煎,
西方法門今開泰,普渡三曹賢,趁時運兮勿錯過,求師尋天然
花花世界非樂土,在世勿流連,十中九非顛顛倒,名韁利鎻牽,
譸張為幻是非作,坎隙三途淵,釀惡孽障總由己,墮坑萬丈淵,
生為人身修道貴,藉假煉真仙,運至斯時天開泰,一失萬劫難,
人道天道行同軌,裟婆化蓮天,平收萬教同歸祖,大同開泰年,
唯願眾生信心行,西方安樂然,聊撰七五文一二,真善樂綿綿。

祖師讀畢,稱讚不已,斯文一出足以勸世,使人人明道悟真矣。時刻已近五鼓,善生連宵遊歷,覺身有疲,可以回陽休息,明宵再來遊宣講亭可也。

於是二人辭別教主,跨上馬,風馳電掣,未經半刻已回壇。祖師與堂護法真君各自回天,善生亦醒來。

【總評】
一:地藏古佛,將地府之情況,說之甚詳,一目了然。
二:修真醒世文,句句行行,述真賦道,讀者悟之、學之、煉之,至於一旦豁然貫通,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第十一章 渡鬼亭聽經說法 三教經諦總皈一

達摩祖師 降詩

一心遊獄一心傷,地府何時改樂場,
冥法森嚴明似鏡,善言勸化為忠良。
 其二
吁嗟佛子迷忘昔,四相三心掃不得,
唯善實難脫死生,昧明中土費功力。

刻在亥時,達摩祖師與護法真君,先後臨壇。真君鎮壇,祖師領遊,時刻不早,喚起善生齊出善堂。

二人跨上馬,疾向渡鬼亭而行,深更明月夜靜,足興遊人看景緻,著造金篇不覺遙,為挽頹風而剪燭,捷捷馬馳,輕唱銘謠:
「為惡萬苦,為善罪消,
 唸經養性,靜坐氣調,
 無絲竹亂耳,無雜事相招,修身孽緣消。」

師生一路寒談,一路看景緻,不覺越過陰陽界、熖山、雲山,馬奔百有餘里,即到渡鬼亭。垣高數丈,左右茂茂樹木,鞏固似城池,院階層層莊肅,二人步上階,門上高懸乙匾,正楷書曰:「修煉院」,三大字。

左右有一對聯,善生欲停足讀誦,祖師曰:講經時刻不早,勿可遲延,速進內院。

院內左右壁間懸上無數對聯,俱名聖高真所筆,有正楷、亦有草楷,書法超凡。有詩詞歌賦難於枚擧,聊述二三曰:
「揮毫落梓似雲煙,蝌蚪池中歌舞絃,
 鐵畫銀鈎羲之法,縱橫字字珠璣焉。」
 其二
「陽間行善輒偷閒,地府補修此有艱,
 莫憶當初非或是,經書玩索細詳看。」
 其三
「陰氣未乾猶障多,修來日進善功高,
 三曹普渡適天運,悟理尋真莫倦勞。」

院內之眾,往來雜沓,秩序不紊,乾坤分班,靜靜肅肅休囂,祖師、生即至,群眾俱稽首再拜,踧踖如也。善生跟隨祖師由院內直進,轉側左廊,行不數十步,見一廣庭,前面有一座涼亭,前後左右樹葉茂盛,花卉齊妍,清幽淨潔,亭內石几石椅,茶杯俱備,可俾在院修煉之眾魂,在此休息逍遙。亭內寬宏數丈,正面高懸一道,諭文云:
「四維上下,芸芸赤子,無非一炁,化生九六,蒼穹豈無,
 惻隱之心,惟世趨污,拯之何策,迨周而來,地獄迺設,
 懲之以戒,冀民易善,奈何季世,人頹趨坡,名分莫分,
 遷徙無涯,民愈作慝,彝倫乖舛,狠戾滔天,罪犯疊疊,
 充牣獄庭,刑具森森,警之以戒,誅之不勝,毫無易善,
 民昏弗覺,長長痴迷,輾轉六道,無從以教,天心軫懷,
 挽之何然,良策奚由,幽冥教主,格外慈悲,請奏金階,
 甫肇興講,仁義道德,性命之學,提厥靈元,俾爾再世,
 投生為人,不致顛蹶,玉帝特訂,朔望吉日,三六九期,
 派神仙真,赴亭講道,半載為期,優劣功過,業畢評分,
 升降投生,遵哉是道,勿疏勿忽,聽講學煉,憑諸在世,
 所修功德,學資深淺,甄上中下,三等三級,務令眾魂,
 勤心學之,克復明性,純而弗雜,本來面目。
 三級分階,如左照序
 上等一級,靈根不昧,善良之輩,其在陽間,行端表正,
 功德必盈,十大功德,甫荐上等,一級講亭,修煉學道,
 講學程序,五教真諦,妙道玄玄,嘉在上等,能居之者,
 榮幸之至,誠恪遵之,勿怠勿疏,懍懍勤學,功善晉升,
 猛哉今兮,逢運普渡,三曹之日,玉皇鴻慈,特頒良規,
 聿爾原靈,學業須優,察爾子孫,行端表正,三施廣佈,
 立功立德,如是允功,庇蔭先祖,德輔厥功,加冠晉纓,
 位寵金階,或投陽世,富貴壽巧,若其子孫,行為不檢,
 不行善道,連累先靈,雖位上等,學業絕勝,顏閔之資,
 亦難晉升,唯轉陽世,平庸之人,懍哉上等,勿顛鰲頭,
 學之勉之,勤而煉之,欽哉是旨。」

善生讀畢,感嘆不已曰:已亡之魂,欲立功德更難,惟盼在陽後裔,行善立德,以蔭祖先,高升上級。若反之,其後裔如有不善,則繫累其祖先,修煉功程。故為人子盡孝於祖先者,豈不盡善立德也哉!

言畢,再續讀如左之文曰:
「中等二級,平庸之輩,其在陽世,正心修身,善行必盈,
 十大善功,方則居之,講學課程,三綱五常,倫理道德,
 是所準則,已履中等,恪遵勿怠,勉之學之,期畢評功,
 或投富貴,或轉庸人,若有懶惰,習而廢焉,玩歲愒日,
 懲戒貶級,降卑下等,察爾後裔,行善濟眾,功德堪紀,
 可蔭祖先,荐升上等,修煉學道,期屆學優,投生富貴,
 察爾後裔,立身善道,十大奇功,蔭祖邁升,特等修座,
 修學日屆,晉纓加冠,寵榮天爵,反之弗善,背道失德,
 謗聖誹賢,恃權凌弱,罪忝祖先,難升其級。察爾後裔,
 若改前非,真心懺悔,立身善道,功以充隙,先祖功程,
 可還中等,猶善加鞭,錫贊一等,晉升上級,參玄修性,
 學期畢優,憑功晉冠,天爵人爵,學者力修,勿失文運,
 普渡三曹,黽勉乎德,欽哉是旨。」

善生讀畢,感興曰:如是規程,

  • 子孫在世所行功德,與祖先之晉升,大有關係。
  • 此所謂為人子女,欲孝於祖先,莫大乎,多行善立德者也。

祖師曰:倘若修道之人,善道弗行,三施不捐,惟靠估經,作醮焚紙錢衣屋,而致孝其祖先者,亦無所得也。總不如立身行道,功德以輔祖先,晉升上階猶邁,如是如是,「善德」二字,方有益於其祖先也。

言畢,善生又續讀如左之文曰:
「下等三級,其在陽世,功德微者,講學課程,侍人接物,
 進退禮讓,作人道理,學者勤之,優者投生,陽間庸人,
 劣者投生,命蹇貧賤,倘若懈怠,忽學忽輟,貶墮餓鬼,
 察爾後裔,有善于功,鑑察呈奏,玉階評功,嘉贊拔荐,
 晉修中等,猶善猛鞭,十大功德,邁荐上等,咨爾後裔,
 得道行道,一子成就,拔超玄祖,西方法界,清修法身,
 倘若不端,反道敗德,罪忝祖先,難超幽冥,右述等級,
 分之昭昭,鑑之察察,學者誌之,勉兮是功,欽哉是旨。」

善生讀畢,讚曰:大矣哉!得道也。

祖師曰:至大矣!再曰:大之至矣!一子成道,其功莫大焉,蔭九玄七祖,皆在子孫,豈可忽哉。應在三陽開泰之日,訪求明師,登道岸,脫苦海,真修實善,功成西方法界,成己猶蔭祖先,孝行俱全,豈不美也。

言畢,遊生又再續讀如左之文曰:
「咨爾罪魂,在世釀惡,罪愆滔滔,應禁阿鼻,幸爾懺悔,
 真心無邪,爾之子孫,亦復如是,善行可嘉,功雪祖孽,
 應乎天運,三曹普渡,鑑察神奏,玉皇鴻慈,寬爾以宥,
 提拔準入,下等三級,學禮修煉,爾當黽勉,誠以學之,
 切勿有疏,欽哉是旨。」

善生讀畢,跟隨祖師再行數十步,見有一座八角亭,寬約數丈,亭上高懸一匾,書曰:「三級聽講亭」,五大字,正楷而筆。寬宏能容萬千之眾,在此修煉聽經之魂,俱嚴肅排班立,乾右坤左,候講師臨亭宣講。

前面猶有一座講亭,几齊椅列,亭上高懸一匾,書曰:「下等宣講亭」。左右有對聯,善生欲讀之,忽聞眾曰:講師來矣。

亭內有幾位司禮員,忙碌焚香點燭,獻茗鮮花青果陳几,几上經書疊疊,講師衣冠整肅,趨進階,儼如也,三叩上蒼,眾魂九叩、又三叩講師畢,俱緘默,站立恭聽法音。司禮員並恭請,祖師及善生同升講亭,與諸仙真禮接,同坐獻茗畢,靜聽法音。

講師精神飽滿,講之如流,綿綿不輟其語云:
「在世為人者,則莫大乎善,善者,貴於三綱五常。
 何謂綱常?綱者,道綱也,領納光明,康莊之路。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天道不失,日月星辰運行不紊,
 四時正焉,萬物蕃生而不相害。
 天若失道,則山崩地裂四時不順,
 萬物顛倒,無能生存。
 故人道者亦是然,豈可失道也歟!
 人人遵乎道、行乎德,道德弗失,則天道自立,
 天道立而後修性了命可達,西方可期。
 倘若人道失,則天道何存?
 故人道之要,在乎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根,
 人道之根,常而不變,則三綱有常。
 是以綱常倫理,在平生品行而修養,父慈子孝,
 夫唱婦隨,互為端正,主僕相顧,手足無傷,
 如上正下則莫敢不正,如是實善,邦家安寧矣。
 以仁為人者,孰敢不仁;以義為利者,孰敢不義;
 以禮為往來者,孰敢不禮;以智明辯者,孰敢有非;
 以信對待者,孰敢不信;廉則不取,恥則無貪;
 如是善行,則可謂,來世之種福。
 今聚亭諸聽眾,有此善緣,大家必誠之,勤學勿怠,誌之也,
 攻課業畢,投生陽間為人,則庶幾不差,作人之道軌矣。」

師生二人在宣講亭,聽之於此。

祖師謂善生曰:可矣可矣,吾倆再進內庭,觀看景緻更有奇妙。

言畢,於亭內諸仙真辭別。直向內庭再行數十步,猶見一八角亭,亭內設備與下等講亭相似,聽眾較少,唯千有餘名,男女眾魂俱身章淨潔,嚴肅分班,乾坤不紊,大家各坐木椅,靜聽說法。亭內高懸乙匾書曰:「二級聽講亭」,亭旁有一塊石碑,刻銘曰:
「眾靈莫參差,各守上下時,座行須規矩,話談當小吚,
 蹁躚行走不,趨進戒跑馳,逢上須有禮,錯雜切勿之,
 聽經講說法,守時莫遲遲。」

善生讀畢,祖師謂善生曰:時不足刻,吾倆再前進上等講亭觀看,更有佳景也。

於是二人再行數十步,猶見一座八角亭,亭上高懸乙匾,書曰:「一級聽講亭」,聽講之眾,唯數十名而已,盡是衣秀貌慈,坐位俱是石椅,大家肅肅靜靜,坐聽說法,亭內清幽點埃不染,有石几銅甌,茶花果俱備。

聽經亭前面,亦有一座八角亭,書曰:「上等宣講亭」,五大字,金光騰騰,講師俱是高聖仙真,此亭設備,卓越中上二等講亭,樑棟刻花,彩色雅麗。

祖師曰:善哉,景色絕緻,吾倆在此稍息,聽些經語以充遊書可也。

司禮員忽見祖師、善生至,鞠恭奉迓升階,與在座數位聖賢仙真,叙禮畢。司禮員治茗獻果,禮儀週至,同亭坐,洗耳同座,恭聽說法。

講師神清氣足,矍鑠如也,講之如流,其說云:
「夫道一而已矣,一以開天闢地,二氣氤氳,
 人物蕃生,妙妙玄玄,浩然塞古今,
 四維上下,無不在乎一炁化生,
 是炁曰:無氣之氣,強名曰炁。
 炁以無之,則無无相生,所謂炁氣者,無氣之氣也。
 炁之有氣,則極而有動,動中含靜,動靜相生,
 生尅制化,化化妙妙玄玄,而九六乃成,
 成其成者命也,成其者性也,成中含性,性中依命。
 所以五教經典,總亦不離乎,一而已矣,
 一散萬殊,萬殊歸一,放之彌六合,卷之藏於密;
 中庸之三三章,盡言一而已;
 道德經之五千言,亦復如是;
 金剛經之三十二分,亦復如是;
 儒道釋三教真諦,總之亦在乎惟一。
 孔子曰:執中貫一;老子曰:抱元守一;如來曰:萬法歸一;
 其一則生命之源也,是源則在乎氣,
 善養其氣者,乃明心見性之基也;
 明心之功,則靜養其性;明身之功,則善修其德;
 性命雙修,功與德並行,克己復禮,
 四非勿着,則其慾弗熾,慾去欲亡,三心掃盡。
 真意皈谷,谷者則靈山谷也,谷深十萬八千,
 感而遂通,通而虛,虛通相應,則實無相生,
 無則空,實則弗空,空而不空,謂之真空,
 不空而空,謂之非空,空中有妙,妙中有玄,
 是道玄玄,不可思議不可測,
 能生育天地萬物,運行日月星辰;
 老子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孟子不知其名,強名曰:吾善養浩然之氣;
 如來不說其相,強名曰:一合理相。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妙哉,
 如是則如是,真如實是,
 真者,惟一無二,如者,去來無踪跡。
 經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靈山塔下者,則是靈山谷之氣穴也,
 唯有此穴,真實無二,無踪無跡,
 無聲無臭,則真如之舍也。
 又曰:氣之舍也,舍中養子,煉成舍利子,
  子養活潑玲瓏,面壁九載,候一紀飛升。
 故《玉皇妙道心印真經》云:「一紀飛升,妙不可聽」,
 其妙則出乎玄,在乎一紀之謂也。
 紀者記也,受記之謂,
 昔者如來之,受記燃燈古佛,此義云何?
 大家靜思之,其中妙義深奧,
 「燃」者燒也、「燈」者心燈也、
 「古」者十字路口也、「佛」者覺也。
 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故天為大天也,人為小天也,
 而人之不得清靜者,為有六慾七情,煩擾其心。
 故曰:受記者,受點之謂也,
 又曰:受授妙道心印,而人不能明其心,見其性者,
    為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之故也。
 故欲明其心見其性者,首必也燒盡四相一切空,
 斯空則非頑空,乃空而不空之妙空,實空中而生妙也。
 心以授受天心口訣,萬法歸一,五氣朝元,縱橫自在,
 如是則,燃燈受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證正等正覺,自性如來。
 故如是則,如是之一紀,紀則記也,猶曰記一,
 此一則靈氣合一,靈者能通,氣者無相無質而有實,
 通而能虛,虛實交感,舍利之子乃生,
 靈與氣若不合一,則虛而無實,
 此道家所謂幻丹也,虛而有實者金丹也。
 佛家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故曰:「面壁九載,惟候一紀飛升」,
 其機則在乎,受師點化也。」

今講至此,稍息片刻,再來說法。

善生聽此妙法,喜出望外,不解其義,輕聲而竊問祖師:云何謂受師點化?

師曰:

  • 點者,點開靈竅,能得清靜法身。
  • 化者,化盡人我之慾,達率性之道。

在座濟濟靈魂,往世偏重有形之福德,盲修瞎煉,而無形之福德,人鮮行也。故失卻藉假修真之緣,虛延歲月,至今魂歸于兹,始知生之為人身,貴在修真之要。

祖師言畢,講師猶再繼續說法云:
「今講於此,大家靜思之,
 肉身既沒,焉能受師點化,藉假修真,受記至道。
 應在運轉午未之交,人心愈惡,釀成浩刼,
 無極至尊,慈憐原靈塗炭,
 故大開聖道,普渡三曹佛子,
 上至河漢星斗、中至陽界善男信女、
 下至冥府眾魂,九六原靈同歸根。
 而昔者地府有設修煉所,今應普渡之日,
 增設修煉院、宣講亭三所,
 等級憑諸在世所修功德而評定,修煉、聽經、學禮等級。
 待盼在陽世,爾之子孫得道行善立德,
 以此功德提拔,藉子孫之身,受師點化,
 榮升西方法界,永脫三界之外,
 逍遙自在,不再受輪迴六道之苦。」

善生聞之於此,欣然曰:妙哉妙哉,此義深奧,晚輩在凡塵未曾所聞。今宵有緣聞此法音,實乃三生有幸,回陽後將所聞之經諦,宣化於眾,並錄筆于書焉。

祖師曰:時將天曉,可以回堂休息,另宵再遊可也。

言畢,辭別講師及眾仙吏,跨上神駒,馳若電,瞬間回堂。祖師與堂護法真君各自回天,善生亦醒來,與諸堂生協議明宵應遊之事宜。

【總評】
一、宣講亭,諭文賦之甚詳,故為人子弟者,盍不立身行道,累功積德。蔭祖先、揚子孫、猶成已,如是豈不善哉。
二、宣講亭,功分三級三等,憑在陽世,所行之功德而評定。
三、一級宣講亭,莊嚴非常,說法玄妙之至,盡述修道之訣,讀書玩索而有得焉。

第十二章 城隍署論說鬼神 活靈獄陽人受刑

張真君 降賦

罪孽已滿,惡報臨身,滔滔害世,天誅活人,
生病報應,苦慘誰憐,死後落獄,罰刑永堙,
勸之以戒,世華莫沉,黎民醒悟,庶幾近真,
須當猛省,速速回心,返省覺路,悔過自新。

話說連宵遊歷冥界,刑獄情狀未曾親覩,今夜因濟公活佛事冗未能抽暇,孚佑帝君特臨西瀛,從信堂,引領善生往城邑衙署,觀覽獄所之刑懲。

時屆戌初,護法真君先到堂,接鸞揮筆,談詞訓話。瞬刻,帝君亦到,先與善堂諸善信,座談寒喧,喚醒善生,舒服神定,齊出堂外。

帝君曰:大凡世人,皆以刑懲惡者之魂,惟設於冥府十殿閻羅。卻不知閻羅之外,管轄凡區之域,亦有城隍司,所設衙署,如城隍府、都邑、鎮鄉,俱有刑獄之庭,然地獄刑懲較重,而城隍衙署,獄刑亦不可不畏也。世人莫悉其由,余今引爾到都邑城隍署,觀看刑懲。

言畢,帝君與遊生並騎神駒,二人飄飄向北而行。月朦朧,夜沉沉,北風浙淅,路上行人冷落,瞬刻已達衙署門前,擧首一觀,懸上一匾,書曰:「東邑城隍署」,五大字,左右有對聯,書曰:
「善而善報,清明褒賞,分毫不爽,
 惡則惡懲,公正貶刑,絲點難寬。」

衙門左右毅站二位把門差司,身昂丈餘,裸胸赤足,貌凶猙獰,手接長叉。見帝君至,捷足趨進署衙,稟告城隍。

霎時鼓聲大震,開署門,走出三人。一位身服紅袍,頭戴神冠,五部墨鬚,此乃本邑境主是也。其左一位身服青袍,頭戴文帽,右手執筆,左手携簿,此乃本邑文判。另一位身穿武甲,頭戴短帽,腰繫長劍,此乃本邑武判。

三人趨至帝君面前,稽首再拜而敬之曰:未諭聖駕光臨,疏陳迎接,禮衰之至,望乞帝君寬宥,恭請移玉署內,指教指教。

於是善生跟隨帝君之後,直進衙署廳中。寬宏廳堂,正面高懸一金匾,書曰:「公照無私」,四大字,金光閃閃,左右亦有書曰:
「善盈善昌,生榮死顯,
 惡極惡凶,陽貶陰刑。」

有若陽間昔時縣衙,古式古貌,兩旁鬼差排班毅立。城隍吏恭請,帝君上坐首位,善生居右,城隍居左,文武二判侍側,用茶已畢。

帝君則曰:今宵來此非為別事,為著造遊書,足徵人實。特引遊生來到署衙,觀看刑獄情狀,境主爾可將署中,各獄情由,晰述與遊生增筆于書。

城隍唯命,則令文武二判導引善生。

判官遵命,三人同趨,由衙署左廊,行不數武,見一棟囚牢,約有數十餘間,牢內充牣,男女囚犯,哀哭號囂,慘聲聽不忍聞。可憐囚犯,衣衫襤褸,個個鵠形菜色,裸足亂髮,齷齪不堪。

善生曰:世人日日攘名奪利,不信天地陰陽報應之機,巧偷豪奪,怙惡不悛,如是之因者,俱是弗信天地之間,有鬼神之義,善惡因果報應之理。世着科學物質文明,撲慾出軌,妄想欲登天之計,雖有善人設堂施教,宣化善道,論之以鬼神報應之理,亦未足招信於眾也。總之鬼神之論者,本出乎玄虛,因無聲色,不足徵人實之故也。

判官答曰:聖人有言,鬼神之為德,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經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故聖人之教也,必有真諦以啟化,有其誠,必有其神。

  • 而鬼神之義,雖出乎玄虛,然其理存焉,其義在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方寸之間,理義相隨,陰陽循環,現乎隱,顯乎微,左右上下,無不或禱。
  • 人之不得禱者,因人之有慾,慾蔽其心,故靈心不明,心若不明,則不得通乎鬼神之義。諺曰:心明則靈明,靈明則可悉天地之道,況乎人能格致其誠者乎,人能格其誠者,則可神靈合一,悉天地陰陽鬼神之義。禍福將至,必先動乎四體,福必先知之,禍亦必先知之,知之者,乃誠靈感通之也。故曰知之者,乃玄虛靈應之機,既有靈應之理,豈可云宇宙之間無神鬼、無陰陽之報應也歟。

今善生來此,親睹其情,明若觀火,捷如吃蓮,誓矢回陽,向眾廣宣,立說金篇《三界靈針》,信可足徵人實,使人人感格,小人知味,止遏越軌作祟行惡也。本衙署之要任,專司監察陽界,善惡功過一切之事;

  • 善者當以褒奏上蒼,賜福善德之家;
  • 惡者則降災刼,遭受坎坷,立案本署,墜貶懲辦之後,將案件呈送冥殿,遞締夙罪行刑也。

善生聞之,啟請曰:聞說囚犯日增月盛。所犯之罪,是何種因由,敢請?

判官曰:十中有九,

  • 皆為名利相尅,釀百般巧計奇謀,
  • 慾海爭雄,作奸鴆毒,肆虐害命。

受辱者,仇深切齒,在陽間控告,而有者受賄難伸,雪恨無門。然冥署則非然也,鐵面無私,高堂懸鏡,汰出秋毫之末,摘奸發伏也。鑑今世道反夷;

  • 有者父母翁姑,伸訴子媳不孝;
  • 有者昆仲鬩牆,為爭業產;
  • 有者色界起因,妻女被奪;

積成萬貫罪惡,仇結深似海,難以枚擧,故罪犯充牣囚牢。兹本署,不足容納囚犯,特奉 玉旨增設數間,

  • 重刑室,
  • 與活靈地獄等等。

專以刑懲,在陽世行兇,背道敗德之類也。

善生曰:敢問犯何種謂之首惡?

判官曰:

  • 忤逆父母,侮蔑天地君親師,
  • 同道牴牾、同宗毀辱、同善誹謗,
  • 自身不能入真參妙,藐視聖道為異端,見真修譏為迷信,
  • 自智鄙陋,反笑他人,盲目不分,碔砆琬瑛,以魚目混珠,

如斯更可誚,管中窺豹,不足為衣冠之人也,與獸衿裙何異,此等之類,可謂惡上惡也,上蒼特置重刑具,誅之不容。

 故本署晝夜派稽察神,處處鑑察,陽間之善惡,筆錄黑白二籍。有者實善之人,修養純粹,雖被人欺而能忍且耐,以德報怨,善可稱量大之至,又不伸訴於陰衙署、或陽衙署,而本衙城隍署,豈可置之度外,然亦必誌之,善惡二簿,俟有一旦壽足,懲辦清清白白,毫無寬宥,或有即時提審懲戒,或有待命拆之日,押解本衙署,對案明辨後,再押落冥獄受刑也。然本衙署刑具,雖無冥獄之重,而亦非輕,咱齊到刑獄之塲,觀看更可洞徹。

言罷,判官領善生,由囚牢走廊行不數武,見一棟高屋。

判官曰:此棟屋宇,嚴甚荊棘,乃刑罰之獄也。門外縛住兇犬數隻;見罪犯者,則兇吠蹤爪;見有善者,則搖尾俯頭。

判官與善生三人進入左旁第一獄刑室觀覽,室內置有無數刑具,世所未曾覩,樣樣俱備,見之心慄三分,室內正面豎立一木牌,書曰:「戒懲獄」,三大字。

獄吏見判官至,行禮恭躬,忙請,三人上坐審臺。善生放開眼光,觀看刑臺下,有二十餘罪犯,俱楚囚對泣,跪在審臺几前。

獄吏一一提審,大聲喝曰:汝在陽世無惡不作,人面獸心,吃髓嚼骨,在世高強凌人,入陰者,刑臺沉沉。

臺上有五、六罪犯,各各縛在刑臺,鬼差青臉爪牙,心硬似鐵,手執利刀,片片細割罪犯之軀,血流遍注刑臺,哀痛不已,呻吟而言曰:吾今欲悔矣,吾今欲悔矣。求差容寬。

鬼差厲聲罵曰:人死方知凌遲苦,陰間明孽鏡,絲毫不容,今欲悔者,噬臍莫及。求死不得,求生又不能,苦矣哉!

又有一罪犯,鬼差以刀慢慢割其膚、抽其筋、拔其骨,血噴若丈,罪犯哀痛之聲震室,霎時暈倒在刑臺。

鬼差毫無寬宥,猶加叱罵:畜生畜生,汝在陽世行橫盜肆,至今何哉,勿怨吾之無情也。

再用水潑其身,霎時復醒,哭之慟,求宥不已,呻呻吟吟而言曰:余將從今改過自新,不敢踵前,望開一線之恩,恕免恕免。

鬼差毫無介意,猶加刑懲。

善生首次觀獄刑情,心覺發顫,不敢久看,則曰:此獄刑具重重,生覺心憚,請看他方何如?

判官唯從曰:世之痞棍,雖匿於陽,而亦不可逭於陰,天理之應,罰之以極刑也。今所覩者,惟探一隅,未覩其全,余再領爾到第二刑獄,觀覽刑具可也。

言罷,三人齊出戒懲獄,行不數武,即到獄門,旁柱豎一木牌,書曰:「活靈獄」,三大字。耳聞號哭哀痛之聲不輟,腥味陣陣迫身,令人心厭。進入獄內,刑具嚴置,刀叉釘鎚樣樣俱備,有二十餘刑臺,臺上只見五、六罪犯,呻吟慘號,個個鵠形菜色,貌若沉疴。

  • 其左一罪犯,赤足祼體,癰疽遍身,癰汁滿地,蠅吶嘬其膚,手欲拂而不得,身縛在刑臺,手足並扣,呻吟號痛,無奈何也。
  • 其旁有一罪犯,臉癗菜色,形若沉疴,呻呻吟吟,見之令人心惻。
  • 其旁猶一罪犯,散髮癯削,容若麻顛,胡說亂語。
  • 其旁猶一罪犯,週身瘡痼,蟲生遍膚,姑吶瘡汁,可憐身臥刑臺,欲動而弗能,任其吶兮,疼哭哀號,腥味難聞。

獄吏忙請判官、善生上座頂位,行禮畢,恭敬而呈上,一本黑冊,與判官察核。

判官接冊,略視二三,則曰:名載黑籍之人,俱罪惡滔天之敗類也,應嚴刑於本署活靈獄。今爾善生奉旨為著造金篇,余特賜與爾善生略視之,但黑籍所載之名字,切勿漏出,守口如瓶,回陽後,從中宛轉勸化可也。

判官言罷,遂手將黑冊轉與遊生。

善生接之,翻開書冊,訝然一聲?吐吐吞吞搖頭失色,哀哉!如是如是,難怪難怪。

即請問判官:獄冊所載犯罪頗多,而眼前所覩,在刑台上之罪犯者,惟有四五個而已,名多魂少,是何因也?

判官曰:此獄乃活靈獄,

  • 專刑懲陽世罪惡之人,其人雖壽數未磬,而先奪其魂在此獄中受活刑,而刑罰懲戒,憑諸各罪因,而別各殊。
  • 刑懲時刻若至,則命鬼差到陽間,活捉罪魂入活靈獄刑罰也,刑罰幾刻後,再命差押回陽體,如是受種種活刑。
  • 或有在其疾未發之前,夢寐之間,神以啟示,警之朕兆,視其行為,是否悔悟前非,仍然不改者,然後勾其魂,在此活靈獄受刑懲。受者之苦楚,有跋跧、有惡癃癰瘓、有顛瘋濁瘟,種種奇病怪疾,與人難料,總之由來,前世孽緣纏擾,惡積已深,無能改脫。
  • 故人雖未終,其魂已在獄中受刑,刑懲中在何胳,則其病應在何胳,疾應如電,如是陰陽二氣相應召也。
  • 倘若世人悔過前非,力善以功補過,自能神聖佑之,消孽移殃,可免沉疴,若不真心懺悔,雖估經作醮,求神托巫師,或求名醫得靈丹,亦難治愈也。

是故世人欲消孽解殃之法無他,惟在「德」、「善」,是謂靈丹妙藥。故

  • 善能感召神仙,
  • 德能消災解難,

再以名醫調治,誠可平安無恙矣。

善生曰:今,生首次觀獄刑懲,有如是慘重,心戰膽寒,請勿再看。

判官唯諾,於是三人齊出活靈獄,回到殿前。

帝君曰:時刻已近卯初,可回堂休息,明宵再遊可也。

帝君與善生辭別城隍,跨上馬奔如矢,瞬刻已回善堂。帝君與護法真君亦回天,善生亦醒來,洽議下次遊冥之程。

【總評】
一、篇中云得天花亂墜,惟讀者,慎之勿忽,復勿以迷信為譏,天堂地府之秘,本定乎人之信不信由爾。俗云:活刑一話,確實為惡者報,別則有二,或有未死受苦、或有已死而磨,絕在註焉。
二、人不可不以順俗之,賢者云:死鬼擔架無人見,而無惡不作,無偏不為,人而生時短短,累在地府長長苦楚也。

第十三章 孽鏡前難瞞罪愆 在冥府父子相會

孚佑帝君 降賦

丙午臘月既望,將歷遊於冥邑,一行人佛之跡,乃陰陽道路,
氣壓冷然,鑽骨冒霜,陰風颯颯樹葉落,望無日月,
唯青光淡淡,蓬草密密過膝,悽悽切切兮,陰氛悚悚然,
為人無味,慨人生既衰!與草同,木逢春翻然復綠,
人歷韶華冉冉不再,盍不醒乎然?
而珍惜光陰修道,庸行乎慎獨,戒之戒之。

少之時在乎色,壯乎鬪,強毋凌弱,富而無驕,
日以三省己身,過勿憚改,回頭是岸,西方不遠,
夫天堂地獄咫尺之間,由人自尋。
行以所慾,貪嗔癡愛,纏擾孽緣,未死先應,
陰陽相召,酖釀禍福,善惡報應昭昭,驗在己身,
生受活刑,疾病苦纏,一生沉疴於床酷,死則極刑,罔逃閻羅。

帝今賦之連篇,信之獲福非淺,革惡從善自有功,倘有弗信而誹謗,終有一朝遭天譴,六道輪迴苦不堪,珠璣連篇賦一闋,錄之于書以化民。

今宵奉旨遊一殿,觀覽獄情,時屆戌正,帝君到壇揮鸞作賦,接踵護法真君亦臨,喚醒善生,準備起程。

善生唯從,心性搖懸,有若沉情,訥訥自愧德薄,未敢啟請,方寸之戚。

帝君曰:生爾心情,余早已通澈,失怙之思,乃孝子不匱,藉遊獄著書,而順徑尋親,此意益善,余必助生,勿以憂鬱,吉人天相。今宵奉旨遊冥府第一殿,查鑑黑籍簿,看爾先父去處,召來冥殿父子相會,以釋善生之夙願也。

善生聞之,喜出望外,惇惇銘恩,帝君愛載之德。

於是二人齊出善堂跨上馬,猛鞭向冥府而馳,霎時越過陰陽界、及思鄉嶺,未經半刻,杳見一巨城,圍牆兀兀,鞏固巖峻,關門正面高懸一匾,書曰:「鬼門關」,三大字。

關內男女童叟往來雜杳,有士農工商熱鬧非常,店鋪市價與陽界略同,雜物零貨花樣不一,有糕餅糖果,萬商雲集。遊生見食垂涎,覺肚飢,可惜陽錢與陰錢不同,欲買不得,前面有一間大飯館,生意興隆,客朋滿座,門緣貼一紅對聯,善生誦之曰:
「利路亨通經四海,
 財源廣進達三江。」

馬路轎輦車,絡繹不絕,帝君與善生,按轡徐行,觀看冥街,屋宇建物,頂脊俱是掛角突陵,似古昔之建築,穿則長衣華裳,盡是古俗風雅,不若今世陽界之奢華。

二人行談瞧看街市,未經半里,耳聞樂聲悠悠而近,遙見有幾位冥吏,俱衣冠整肅,來至帝君面前,稽首拜之曰:今奉 懿旨恭聞為著遊書,帝君特領遊生蒞冥殿觀獄,小吏匆忽迎迓,禮之不週,敢乞涵容,請移玉趾至敝署小憇,以供冥情聊筆書末。

言畢,於是數人向冥殿而行,沿道觀看景緻,城郊之外,綠綠田畝連阡陌,老圃老農作而耕,行不半里,即到殿前巍峨殿宇,式煥輝煌,擧首一望,高懸一匾,書曰:「第一殿秦廣王」,六大字,金光眩目,左右各有對聯,過之趨,無暇停足細讀。

跟隨帝君之後,連進三重門,步上階即到內廳,同皆坐,獻果治茗畢。

帝君曰:世危顛沛,人類行奸,十中有八,日作非非,喪道敗德,自釀三期浩劫,上蒼不忍玉石俱焚,道刼並降,道以拯救善人,刼以懲惡,去邪從善,而芸芸眾生,偏向崎嶇,絕康莊,禍福無門,自招其疚,奈何言也。

 良深浩歎,三千世界九六佛子,俱上蒼一靈炁化生,天豈無惻隱之心,坐視原靈塗炭乎,故諸天仙佛神聖,屢屢下凡,藉鸞垂言箴規,惟盼人人能醒悟,回頭是岸。

 然勸之諄諄,戒之敦敦,悟之者杳杳,舌窮筆禿,不足以啟茅塞,拯之無策。濟佛詣奏 無極聖尊,特頒遊書乙冊,以挽末世,歷索冥情,警惕世道,移風易俗,吾帝奉旨領遊生前來觀獄,令遊生親覩冥獄刑懲,實情實事,筆錄于書,以作救世靈丹也。

王曰:敝殿,前朝朔旦,恭奉玉旨,助生觀獄,以供遊書。小吏才劣,未敢有隱,聊撰一文,《冥獄刑懲規戒》以勸世人,然作之匆匆,潦草塞責,有忽之處,還祈,帝君斧削。

言畢,王則呈上一文與帝君。

帝君接之讀,其文曰:
「魂至鬼門心打鼓,人在陽世為非高,
 世人驕傲且兇惡,欺眾拗人逞干戈,
 罪載一等登黑籍,一殿二殿受刑磨,
 貪物害人起三毒,有財靠勢致不和,
 罪載二等登黑籍,三殿四殿受刑勞,
 爭權奪利起慍惱,假作修真瞞世過,
 罪載三等登黑籍,五殿六殿受刑科,
 囗是心非假修道,心中奸險騙娑婆,
 罪載四等登黑籍,七殿八殿受刑戈,
 為上不仁恃權勢,欺民辱善稱阿哥,
 罪載五等登黑籍,九殿十殿受刑多,
 賊盜搶劫亂橫暴,謗神誹佛忘祖婆,
 三從四德全不顧,五倫八德喪溝河,
 罪載特等登黑籍,殿殿獄獄受酷磨,
 犯些罪刑不容赦,時到生世苦沉疴,
 勿怨閻羅施刑酷,自作自受永受磨。」

帝君讀畢,讚頌不已曰:文載箴規,足以戒世之資也。

將文遞與善生帶回壇中,以附金篇可矣。

王曰:敝殿所管轄刑獄,僅有三所,吾令判官領善生,到各獄觀看刑具,還請帝君在此小憇談心。

帝君曰:善。

言畢,王即命判官領善生踐地觀獄。

判官唯命,於是與善生齊出客廳,向前行不數武,轉彎趨北,向前道衢而行。路寬冥漆,兩旁垂柳成蔭,淒凄涼涼,熹熹光線,不映人影,遙聞慘號之聲絡繹,行不半里,見一間平屋,門楣懸上一匾,書曰:「善人候淨室」,左右門柱有對聯,書曰:
「彫靈淨魄方須息,
 養性修心只自知。」

判官曰:在此室休息之魂,俱是善人之輩,生在陽世無辜受屈,雪恥無由,死後則伸寃於本殿,俱在此室,候雙方善惡對審也。

善生就近窗口,窺下室內,燈光照壁,男女鬼眾俱衣衫淨潔,在室內安閑無事,談話自由。

善生見之,感言曰:信哉人言,人而在世,安份守己,雖死而在地府亦無憂無苦焉。

善生與判官再北行,不數武,又見一室鐵絲為窗,鐵板為門,固似囚牢。善生就近窗口,瞧瞧室內,冥冥燈光暗如漆,風道四塞,罪犯雜遝,腥臊汗垢,俱衣衫襤褸,枷鎖憔悴,垂首慄悚,愁情重重,坐臥弗安。

判官曰:此室乃惡人候審室,陽世之行兇敗類、以及都邑城隍衙署,押來之罪犯者,俱禁在此室。本殿司吏,查察善惡功過後,押在審判殿,雙方對證黑白,照律定判罪狀,而后押落刑獄施刑,至刑期滿,再押入二殿懲罰,如是獄場,關關依法押送刑罰,絲毫不爽。

判官與善生一路行談,猶走數十步,見一大殿宇,二人步上階入殿內,殿內冥吏匆忙,恭請判官、善生上座。殿內正面高懸一匾書曰:「善惡昭彰」,四大字,左右有對聯書曰:
「絲愆難脫光明鏡,
 鐵面無私正氣高。」

堂中有一座鏡,高若尋,鏡頂有書曰:「孽鏡臺」,三大字。几案前有十幾罪犯,百結鶉衣,啼泣跪地,審判司執筆一一提審,罪犯者,有吞吞訥訥,不肯實招己疚。

審判司拍案大怒,厲聲罵曰:可惡蠢爾畜生,不怕爾招不招,吾以孽鏡觀照之,是非便曉。

言罷,即命鬼差,將罪犯推在孽鏡臺前,照出其在陽世所作奸科,陰謀種種罪行,真相一一現出鏡前。

鬼差厲聲叱罵曰:看爾自作醜事,有何言說。

只見罪犯戰慄慚悚無言可辯,承認罪狀。審判司,一一筆錄口供,則命鬼差押入刑獄所受刑。

判官曰:我倆可往刑場觀看彼罪犯,應受何等之刑罰也。

言罷,辭別眾吏員,二人齊出冥殿,向獄場而行。未經數十步,耳聞慘號之聲不絕,霎時已到獄場,場內寬如廣庭,敷置刑臺二十餘座,嚴佈刑具樣樣皆備,左旁第一刑臺,鬼差手執利器,貌兇張爪向罪犯施刑。

善生曰:彼罪魂身犯何罪?受如此之慘刑也,敢請。

判官曰:彼犯彼犯,在陽世恃富行兇、欺貪幼弱、擾善為泰、塞才害情、糞祖泥親、忘本背義、以恩作仇、無故殺生,故應受如此慘報也。

善生猶問曰:第二刑臺上,罪魂衣道懊赤幘,年邁晉耆,鬼差兇厲,手執長叉,猛刑罪犯之軀,叉利無情,插穿五臟六腑,血流漬臺,慘不忍覩,可憐哉!此罪魂身觸奚罪也?受如此之酷刑。

判官曰:彼犯彼犯,在陽世身履道門、道經不參、妄辯是非、誹佛嫉賢、劃符作奸、逞法術流、為人消災作醮,虛演道臺,如是惡貫滿盈,天理昭昭,罪不容誅也。

善生又問曰:第三刑臺上,罪魂身服袈裟,似若出家之人,鬼差猙獰厲叱,手執利刀,剖腹取心,挖腸肚,血流滿刑臺,慘不忍視,是犯何罪也?

判官曰:彼犯比丘,在陽世持齋破戒、真禪不參、藉善騙財、佛經不悟、人之彥聖、媢嫉以惡之、自誇天下唯一、誹仙藐神、為人超度而不盡其誠、妄擾四非、虛經咒,三錯二訛,故受如此慘刑也,日誦千經萬咒,不明經中一字之諦,妄心學佛有何益哉?余順此著書奇緣,咐囑善生,並宣化于眾,曰:末世學佛修道者,心必誠一,悟參經諦,方不負佛聖救世之苦心也。聖人創教,要在修身養性,明本心身,尋根歸原,為濟世渡眾之宗旨。

  • 而各宗教之源,本同一軌,無門戶之別,各盡其心,各誠其意,人道達天道,得其一,明心見性而已矣。
  • 而後世教徒者,每見門戶之別,是非爭辯不一,如是誹聖謗神,無形之間,造過由己,魁罪難逭天律,故應受天之譴責也。

善生又問曰:第四刑臺上,罪犯垂頭,鬼差怒目張牙,手執巨鎚,兇擊罪犯之首,頭破血淋淋,腦汁遍流刑臺,見之令人心戰,此罪魂是犯何罪也?

判官曰:此犯則孔門儒生;滿腹四書五經,而不體行聖賢之道;明知其非偏趨其非,背道失德;視道為老頑固,滿腔物質文明;大吹道德無用,殄滅古有文化;抹削聖經,妄作新論;銷沉倫常而亡古道,自稱絕世碩彥;讀書而不行書中道,改遷聖經;故應受如此慘報也。

善生又問曰:第五刑臺上,罪魂身章綺羅,鬼差手執匕首,片片細割罪犯之軀,挖心取胆,血淋刑臺,是犯何罪也?

判官曰:彼犯彼犯,在陽世青年得志,位居尊貴,祿受于君,而以公作私,民之訴訟,不辯是非,枉刑善人,無財則亡、有財則免,無辜受屈者,不只二三,是故一日為官不清,讓結百世因冤,孽緣莫解,終受因因果果慘報也。

善生觀此刑罪,心惕膽戰。

判官曰:此獄刑罰不謂嚴重,余再領爾到飢渴獄觀看刑罰。

言罷,二人齊出僧儒道獄,沿北而行數武,見一座大圍牆,門柱豎立一木牌,書曰:「飢渴所」,三大字,所寬數十丈。恍若一家大工場,能容百千之眾,濟濟罪犯,俱拮据作工。

二人趨進所內,吏員恭請,判官、善生上座。

判官曰:可免多禮,時刻不容。

即領善生參觀刑場,寬濶屋宇連棟,間壁蟬連,彼此能往來,可憐頗多罪犯,手足重繭,終日勞而不休,飢而無一粟可充,汗流衣濕,憔悴不堪。鬼差怒目猙獰,手執鞭錘,先後左右監工,稍有懈怠,鞭打膚爛,露骨鮮血淋淋,錘擊頭破昏絕,鬼差毫無容情,厲聲叱罵,潑水叫醒不令休息,迫以加勤休喘不得,照常工作,渴不暇給一滴水,心力交瘁,慘慘呻吟之聲不絕。

善生又請問判官,如彼等罪犯身觸何罪?受如此磨琢勞身也。

判官曰:彼犯彼犯,在世閒居為不善,好食懶作,日遊花街柳巷,專務賭業為生,多時醉不醒,敗輸則偷盜,搶劫殺人害命,佔色奪財,無惡不作,故應受如此懲罰也。

善生觀畢,判官曰:余再領爾到補經所觀看刑懲。

於是二人出飢渴所,行不數步,見數間牢房,耳聞喃喃經聲,自牢內傳出。善生不解其意,就步簷下,付窗口而窺下牢內,有十幾囚犯,頸帶枷鎖,涕泣漣漣,自怨自語,在世未善修,今修在於斯,苦已哉苦已哉!實難言,個個俱衣衫襤褸,跪在鐵支上,前置經書,左置盞火,熹熹未足亮,必提神注目,喃喃口誦經,一字一解,弗敢有訛,鬼差貌兇非常,手執鞭槓,左右前後監之緊緊,聞有漏誦訛解,則懲罰鞭棒,真是令人可慘。

善生請問之判官,彼罪犯者,生則犯奚罪也?死後受如此磨煉苦修。

判官曰:此所附設補經獄,專以懲罰在世修行之人,

  • 心志不堅,半塗而廢者也,
  • 修行之人持齋而破戒,
  • 禮佛心不開,
  • 誦經憑口唸,不悟真諦法,
  • 盲修瞎煉,自作聰明,
  • 口善心不善,
  • 藉神機而騙奪人之財物,

如此之類,天厭之,罪載黑籍,死後應受懲罰也。故在陽世不善修,死後欲修則難矣。總之善惡報應,自己釀成,怨者何哉,本殿之所設刑獄,大抵如是,今宵遊歷於斯可矣,余再領爾回到客廳,繳命於王也。

言罷,二人齊出補經所,行步如快,霎時即回到客廳。

帝君即問善生,今宵遊獄觀看各種刑懲,生感何如?

善生答曰:地獄刑罰頗重,令人膚麻心顫,見之者何感不懼,惟歎今世,日趨科學文明,眾生多者弗信鬼神,若能個個遊歷地府,親覩種種情狀,孰敢作惡,行奸之事乎。今日劣生實有奇緣,親覩冥府各獄刑懲,利器設備種種情狀,回陽後誓必宣化於眾,洵可挽救末世,革惡從善矣。

帝君曰:善哉是言,切誌牢心,勿忘今日之志,代天宣化善道,生之功德則無限矣。

王曰:本殿刑罰不曰嚴重,若論二殿至九殿者,刑懲嚴酷非常,勝越本殿刑具數十倍,惟盼善生,今宵親覩各獄情狀,必盡其心,廣佈于眾,則不負上蒼愛戴之恩也。

帝君則向王曰:善生素善,事神誠虔,慈心救世,連日徹宵忘寢,遊歷著書立說,奇功非凡,事親猶至孝,其父雖逝世已遠,祖述父模,繼之以善,不阿于眾。吾帝姑憫孝子不匱,平生素行可錄,還望大王查察其父去處,携來本殿,俾父子相會,以釋孝子之願也。

王聞命,不敢有違,則令判官翻閱黑籍簿,查察陳氏之由來。

片刻判官則告之曰:善生之父,陳氏歲次辛卯致疾而亡,其平生事神至虔,為人坦率,忠厚處世,而前緣夙孽,因果未了,數定壽短,中年魂歸冥府,住酆邑東門街五巷門牌十三號,依人作嫁,而後其子在陽,履道踐善,功及蔭父荐拔為冥府二殿楚江王之差司。

判官言畢,王曰:二殿離此不遠,吾修一札,命差司遞呈二殿楚江王,提銘此事,令陳氏前來本府,俾父子會面可也,還請大帝、善生在此稍憇。

王言畢修書一札,其文曰:
「王 楚江如晤
 忙中冒擾,抱歉良深,兹聞陳某,守經善頌,荐署侯門,
 其子祖述父模,恫瘝在抱,忠誠為道,厥功天鑑,錫著金篇,
 藉以遊生立說奇緣,爰及喬梓晤面,以資繡梓之美,
 敢撥片刻,陳某過殿,俾父子衷話心腸,耑以寸梓付於雅鑑,
 惟盼承許。

 丙午臘月望日
 秦廣 上」

命差司,跨馬疾奔二殿而往。

不須半刻,差司回府繳命。隨後善生之父陳某,身衣藍色長衫,滿面豐姿履布鞋,足躩躩,趨入客廳,拜謁帝君與秦廣王。

王賜陳某一同坐側,陳某恭敬而謝。

善生上前拜見父親,悲喜交集,喬梓抱痛,流淚漣漣。

陳某曰:為父前緣未了,命途壽夭,年青致罹病而逝,含痛于冥,大椿已頹,小梓奚存,大任付與爾母,三餐難繼,劬勞十有餘載,育誘棠棣振家聲,為父在冥府朝夕望陽,輒興慨嘆!而陰律森嚴,閻王又無旨命,欲回陽不得,弗敢恣肆出入鬼門關,回陽探家,力興心違,望眼將穿,思子心切,含淚悲痛,惟忍歷歲,只待七月盂蘭會,鬼門關大開,回鄉窺望妻子,而陰陽相隔杳杳,音容莫接,悠悠慨息,冥府之苦,實難以伸。

 總之為父往世不明,善德是寶,至死功德寥寥,魂歸冥府,飄飄無所棲,幸而為父在世,為人忠厚,安貧守己,故犯過則稀,事神有虔,閻王姑憫爾父一點虔誠,免作餓鬼之苦,提拔就事於冥邑,依林氏百貨店作嫁,而冥府之事,不比陽間之自由作為,節節慎獨,步步有規,憑在陽世,修來之功過而別苦樂。

 幸而幾年來,吾兒立身行善,因助善堂有功,鑑察神奏於上蒼,楚江王慈悲,荐升爾父為二殿差司,平居安閑,無煩事相擾,惟遞送公文而已矣。今日之榮幸,全賴吾兒之功德庇蔭者也,自今以後,惟盼孝兒抬頭不忘天恩,時刻勤善加鞭,成己猶蔭爾父,晉升上座也,切記銘心,無忝所生,若半途而廢,背道失德,繫累爾父,貶墮降級,則不孝之至也。

善生曰:父親垂訓,兒弗敢有違,二六時拳拳在抱,任勞任怨,鞠躬盡瘁,誓矢遵父之誨言也,請父親不必介意,如今日之相面,叨蒙大帝之提拔,兒今後再加勤行善也。

善生與陳某,父子悲喜交談,時刻已屆五鼓,平明將曙。

帝君曰,今宵善生父子相會,意盡疲矣,可以回陽休息,候後日有機再來喬梓結緣可矣。

善生父子依依不捨,噫,嘆云: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奉恨親已往,已焉哉,生無以為養孝,死無以為道超,子非不孝之心,乃父薄福而使然。三推四顧,口氣喃喃言不出語。

斯時,帝君亦見景傷情而藉口吟曰:
「漫道凡人情世雜,靈間鳥獸亦言難,
 緣牽不止連無緒,惟見性心絃了彈。」
 又
「人性自然孰個無,溺凡淪變離慈思,
 修身養性還原有,渾全天心了爾私。」

帝君催之緊,不得已,含淚辭叩秦廣王,與眾吏員及其父陳氏,跟隨帝君出客廳,跨上馬,回陽馳若電,瞬刻已到壇中。帝君與堂護法真君回天繳旨,善生亦醒來。

【總評】
一、斯篇雖是面會,甚實教揉殺鷄,諭鳥為範。
二、父子之情天性也,順天必順父母,敬天必孝父母;逆其親,逆天也;欺其親,欺天也。孝子不匱,行道以超其父,而其父悔嘆在世不知修,今在冥欲修之晚也,慨然!
三、斯篇實可醒人之良篇也,行善之人,天必助之,俾父子相面。
四、僧儒道獄,刑罰嚴甚,修道之人,戒之于律,勿妄動其慾而亂其志也。
五、是篇所言,行行述真,句句皆實,莫惑莫惑。

第十四章 天官洩言原子刦 壽仙評定氣天仙

清水祖師 陳 降

乃善乃頌,祥星拱照本堂,神人孜孜,先後合著遊書,日將告竣,惟書冠古絕今,
貴尊須彌,佛聖繫之,盼期及早告竣繳旨,如本堂夙前所著金篇,尚有末段未就,
超拔先靈一事,俟遊書著磬,而後續曩昔之金篇可也。余聊述二三言,稍息片刻,
濟濟仙佛臨壇,諸善信,置案焚香,班列整肅,恭迎勿怠。為著遊書,神人通宵,
不辭倦勞,盼書早日告竣繳旨,以利眾生。

時已屆戌,異香習習,金光閃閃,充滿善堂,各方神祇先後接踵臨壇,濟公活佛,隨後亦至,喚起遊生,望空一指,剎那間,一朵白雲現在面前。

二人同坐雲車,冉冉望東飛騰,雲騰迅速,瞬息歷過千山萬嶺,飛程幾千里,草木叢生兮,鮮花蔚盛,岩壁屹峭兮,奇石壘壘,河江滾滾兮,山川相映,幽雅哉,幽雅哉,景色絕麗,忽前面有無數樓閣,朱光輝煌,映照凌空。

活佛曰:子看前面之樓觀,景色何如?

遊生忻然而對曰:美哉,美哉,樓觀飛檐,敢問居者聖尊。

活佛笑曰:樓閣巍峨華麗,乃天官大帝所蒞之官闕也,子可知天官大帝之由來乎?

遊生對曰:弟子學疏不敏,敢請活佛指開茅塞。

活佛曰:天官大帝乃三代明君之帝堯者也,帝心仁慈惻隱,兆民愛戴,除四罪而天下咸寧,無為治世,盛德雍熙,民皆讓畔而耕,路不拾遺,疾病相憂,出入相友,世稱純樸,民咸臻大同之風,帝德澤于民,大矣哉!

 及至帝崩回天,玉皇欽讚厥德浩蕩,錫帝位尊九品,為九炁天,天官之職,統攝三界之禍福。逢今三陽開泰,收圓原靈在即,大帝建行宮於翠微山中,以親近凡界,考證原人歸根,察功評果者也。

 吾佛在此雲端,不盡縷述,吾倆可下平壤,晉殿觀覽,謁見大帝,恭聞聖諭,較之細詳,並可刊載金篇,以作濟眾牖民之資也。

活佛言罷,雲車漸降綠野之墟,佛凡向前走不數武,即到殿前,仰首觀之,殿宇莊兀華麗,琉璃為瓦,炳炳宮闕,五彩金粧,石柱對聯,書法秀麗,烜烜玉壁,圖劃龍鳳,十分清幽。

遊生忻然觀覽景緻,忽見殿內走出二位天吏,眉清目秀,來之懌懌,與活佛彼此敍禮。

天吏曰:大帝欣悉,今宵活佛領信善堂遊生至殿觀覽,為著遊書,今玉篇將告竣,可喜賀。大帝恭請活佛與遊生,移玉煖閣。

活佛頷之。於是遊生跟隨活佛、天吏之後,直達煖閣,擧首望之,宮闕焯焯,丹墀下兩旁肅立,二、三十文武吏員,身材魁梧,威凜莊肅,冠整衣齊,而玉階之上,有一位廣宅墨髮,頭戴垂珠金龍冠,身穿黃龍袍,束玉帶,端坐金龍椅,十分莊嚴。大帝之側,金童捧龍扇,玉女拱如意,儼然侍立,宮闕莊肅非常,遊生覺自懍敬。

活佛已登玉階,端坐大帝之右側。

遊生懍敬,攝衣趨晉丹墀下,俯伏三跪九叩,曰:弟子禮疏冒凟聖顏,求大帝海涵。

大帝色溫而言曰:賢士辛勞,一旁賜坐。

遊生恭敬而謝。

大帝曰:善哉賢士,今宵至於本殿觀覽,善根實非淺矣,九炁天之界,若非著造金篇,世人焉能至此玩賞。惟盼賢士,將所親覩實聞之情況,不可含珠不露,盡附金篇,以徵人實,則不愧《三界靈針》之著造就也。

 憶人類,自靈山分別,降下紅塵,歷元會運世之運迭,至今已有六萬餘載,而世世之輪迴轉變,原人忘本流末日甚,十中有八,捨樸求華,誹聖誣法,不顧彝倫道德,巧偷豪奪,為名利而無所不至,常作越軌之擧,狼戾滔天,烏氣遍罩乾坤,致觸蒼穹。

 玉皇震怒!定刼紀數,應降下瘟疫、瘡蝗,水火、狂風等刦,以懲惡者,可嘆三期浩刼,原子遭原子劫殃也

遊生聞此駭然,遂口而啟請曰:懇求大帝慈悲宥罪,緩降刼災,弟子回去,定當力宣帝諭,勸化眾人,祈望眾人早日回心,共趨道義之門,行善了孽也。

大帝曰:賢士悲心,可忻可欽,惟眾生心匿於惡,日已久矣,人心叵測,堪嗟哉!

  • 天之降刼已定,若非人人真心實善,提倡五倫八德,惟恐難移天數。天生萬物,有好生之德,豈忍殘沒生靈,暴殄民物,然三期浩刼,釀自人間,非天之意也。故欲弭刼釋難,惟道德而已,如萬民醒悟,親親仁民,仁民而愛物,兆姓一體同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忠恕及眾,天下咸歸於仁,如是方能消災弭刼。
  • 抑而弗善,得閱是書而又誹謗,侮蔑天地君親師,唆人遠道,口善心非,妒人之善,則可哀也。上蒼實難寬宥,必削福移禍。即其人雖夙世曾修福德,亦無能享,災終逮身者也,修者豈可不慎,豈可不盡心也哉!

遊生誌之,帝吾之語,並無虛云,句句皆實,惟盼世人信心奉行,勿蹶勿顛,倘有弗信,帝吾之言者,且看不久刼煞降臨,皂白自分,那時抱佛脚,呼天哀地,無奈何也,自作其咎,自受其疚也已。

遊生曰:今宵叨蒙大帝,耳提面命,弟子弗敢有違,誠恪遵訓之也。

活佛曰:善哉,勿負大帝諄諄之誨言,回堂後廣宣帝諭,則子之功德無垠矣。時將近亥,未可多延,尚有蓬萊勝景未遊,可辭別大帝,另宵有機,再來造訪也。

活佛言罷,於是辭別大帝,步出宮殿,望東而往,月朗夜靜之下,一佛一凡,不覺路遙,又行幾十里,望前渺遠,峻山巖嶺,古木參天,奇草芸芸,瑞氣遍蓋山巔,遙目山麓,天然綠野中,建一巨樓,銀燭輝煌,煥然昂兀,直聳雲宵。

活佛曰:子看前面之樓觀何如?

遊生聞聲,讚曰:樓觀輝煌,朱光映天,莫測樓高幾千丈,實美哉!世所未曾覩也,稱頌不已。

活佛曰:是樓燦爛,名曰「玉堂閣」,高有一百二十層,昂兀雲宵,建於蓬萊之郊,乃南極仙翁所蒞,在此樓觀評功定籍在世修道果證氣天之仙真者也

活佛言未畢,二人不覺已到樓閣之階,仰觀正面,高懸一金匾,金光騰騰射目,未易誦出其字,樓觀之美兮,白玉為階,黃金鑲柱,光輝無比,華麗非常。矚目閣內,金椅滿堂,而金椅之上,附一金牌,載名為號。

遊生方顧之間,只見閣內,走出一位老翁,鶴髮垂胸,瀟瀟洒洒,豐姿童顏,隨童七八,垂髫道襖,怡然悅色。

與活佛彼此敍禮,活佛道及,領遊生臨樓觀覽著書之意。

仙翁拈鬚微笑曰:善哉,善人自有善頌,惡人自有惡懲。於今三曹定格,天、地、人,盡在於斯,選拔三六四八,位證九品蓮臺也,各憑在世所修功德,而奠定其位。如賢士目觀,殿內許多金椅者皆是三期修道之人,

  • 立身行道,雖數未終,而仍居世,其功德有餘者,皆可登天階之位,吾必載其名於仙籍,尊列金椅於玉堂閣內。

俟其人壽終,

  • 金童玉女迓至此逍遙,
  • 或迓晉蓬萊各洞天,
  • 或再修煉,逍遙自在,
  • 如著其人有大功德者,則晉升西方,菩薩佛果,

總之功果得位,憑己在世所修功勳而奠定者也。今宵吾老仙翁所述幾語,惟盼世人勉善而行,終有褔享天爵,逍遙自在之日。

遊生聞此,心悅拜而謝。

活佛曰:今宵之遊程,尚有蓬萊鳳凰池未遊,故未可多延,俺就此告辭仙翁矣。

言罷,於是與遊生別乎 南極仙翁。二人再向東而行,未經幾里,忽聞異香陣陣貫鼻,望前沃壤千里,徧地靈芝芸生,奇花布錦,灼灼成艷,綠柳垂枝兮,松柏青青,煥然氣象,可謂世外桃源,景緻幽雅。

活佛曰:此地景色奇異,是蓬萊第一峰也。

遊生四顧,峰山罩雲霞,呈色五彩,古木參天,前面千丈岩,垂及玉屏,煥然光澤無比,流水瀑布,景色怡人。眩目顧右,有一池兮,蓮花齊放,於牣魚躍,花蕊繽紛,鴻雁麋鹿,攸伏濯濯,樂天然,勝賞蓬萊佳景,洵可樂焉。

綠林之下,有十幾仙女,艷麗天姿,在此歌舞逍遙,聲韻嘹亮,舞袖翩翩。

遊生見此,不禁忻然而笑:幽閒也哉,蓬萊奇景,令人欣慕。

活佛遂口而言曰:子奚必欣慕,人能恆心於善道,行功立德,終亦可樂於斯,如前面之池色,非比尋常,乃蓬萊島之鳳凰池,氣界神仙常在此,遊山玩水,修身養性者也。生看前面有許多山洞,則神仙修煉之所,由此仙洞往西約十有餘里,則可到碧霞宮與紫霞宮之聖地,彼方景色,越勝於此蓬萊第一峰矣。今宵遊至於此,時已晚矣,可以回堂休息,另宵有機再遊覽可也。

活佛言罷,右手望空一指,霎時見一朵白雲,降在前面,二人步上雲車,望陽回程,不經半刻,已回善堂。活佛事冗,即與堂內諸神聖告別,駕回南屏山,遊生亦醒來,敍述遊覽之情況,堂內諸生皆洗耳靜聽,快樂如也。

【總評】
一:為善得福,豈是虛云,行功立德,果證玉堂閣金椅掛號,樂在鳳凰池逍遙自在也。
二:天官講述原子遭原子劫殃的一番道理,並言:且看不久劫煞降臨,皂白自分。請各人細思留意。

第十五章 八卦院內分等級 閃閃金牌發豪光

達摩祖師 降詞

一葦渡江到中原,耿耿渡梁武,緣未至,無意把道傳神光
付衣鉢,述祖道脈,中原稱二祖,契證如來心印,
授(傳)僧燦祖稱曰三代,繼而四祖道信
五祖宏忍,至慧能,六祖受,道降火宅儒家宏,
不立文字,傳口訣,以心傳心,代代相繼至祖,
大開普渡真宗揚,天然弓長,繼十八,
末後收圓萬八秋,千門萬教歸一元。

話說昨宵濟公活佛,導領鸞生遊覽蓬萊,回堂後頃接南屏山有事,即刻回宮。今因事冗未克臨凡,至尊另派達摩祖師,前來導領遊生,遊覽天佛院與八卦功果院,觀看在世修行者之果位等等。

時屆深宵初亥,護法命 雷部天君先臨壇中鎮攝。不久祖師亦相繼而來,附筆作詞一闋畢,即喚醒遊生,準備起程,善生熟睡,聞喚連忙而起,向祖師行禮。

祖師曰:善生不拘禮也,今宵之遊程有十萬八千里,比於三關則路程遙遠多矣,故未可以緩,快快整衣隨祖師同行。

言罷,領著善生出壇門。

祖師曰:前者遊覽嘗駕雲車、跨駒乘鶴,今宵則吾祖師法施之神通,改坐葦草,以悅遊誌也。

善生悅,祖師即將囊內示出一根葦草,長約四、五寸。說道,吾倆可以坐此葦草前往也。

遊生見,惑而笑曰?坐而弗得,坐而弗得,短短葦草有幾寸,何可以也。

祖師哈哈笑曰:凡人並是凡人,凡心不識法,師吾語爾
 一葦玄玄妙中妙,可大可小任吾揚,
 放之六合卷於密,通天徹地一葦蹤,
 西方萬八路艱險,逆水翻波意洋洋,
 龍吟虎嘯陰霾佈,降龍伏虎一葦雄,
 貫串三關通玉枕,直秀天庭七寶藏,
 制鉛克汞運惟一,橫搭日月洞庭黃,
 縱横自在逍遙樂,一葦彬彬現真陽。

祖師言罷,施展神通,霎時把一根葦草,變成一巨葦,煥燦翠麗。

祖師則言曰:觀哉何如。

遊生詫異而讚曰:妙哉,佛法無邊,真是佛法無邊。

言畢,二人同坐葦上,搖搖而騰起,望西飛行。其疾勝越雲車,平而且穩,瞬息歷過千山萬嶺,路程幾千里,遠眺前面有八角亭,頂蓋琉璃,流丹握彩,瑤光燦目,瑞映千條。

祖師曰:八卦功果院,距此不遠矣。此亭則往淨土之前徑,為行者息足之亭,景緻幽淑,往來之神仙,常息於此遊山玩水。

遊生遂口而啟請曰:有如此幽麗景色,豈可忽而過,何不下來玩賞也,敢請祖師。

祖師諾,一葦降抵八角亭前。

祖師再將巨葦變小葦,收入於囊,二人携手向前而步,上亭階,擡頭一望,亭中高懸一金匾,書曰:「八卦亭」,三大字,金光輝煌奪目,覺自心朗。亭內清幽寬敞,往來之客,皆禮度閒淑,逸然逍遙,只見亭前花卉迎目,木石皆奇,異香撲鼻,氣暖景淑,鳥鳴和婉,堪稱西方之勝景也。

正在欣賞之間,忽聞樂聲嘹亮,傳自前面之殿裡。

祖師曰:生看前面,宮門大開,來者諒必八卦院長也,率幾位吏員前來相接,快快整肅衣冠,勿貪玩景,來隨吾祖師同行。

善生曰:唯。

連忙端整衣冠,隨祖師之後,向前而進,行不數武,在路上與院長迎接兩頭,彼此敍禮,主客邂逅,難免情密,沐春風而捉膝。

祖師曰:院長忙中勞駕,不遠而來,抱歉抱歉。

院長曰:豈敢豈敢,如祖師樸樸風塵而不為勞,況乎余閑室之人也。

祖師與院長彼此敍謙,愷悌如也,數人漫步且談,不覺已到院前。擧首望之,院閣盤鬱,金輝呈紫,彫樑刻棟,艷麗如玉闕,正面高懸一金匾,書曰:「天佛院」,三大字,朱光四射,左右有對聯,書曰:
「千科不外功科證,
 萬朶之中一朶紅。」
院內吏員許多,皆忙碌案几。

善生啟請祖師:人言西方淨土,樂而逍遙,淨而清閑。今見院內眾吏員,宛如鳩勞,拮据不休,我見較九陽關內之吏員還忙,是何因也?

祖師曰:爾所不知,

  • 凡三界氣數之內,陽極則必定陰生,自開天闢地以來,天運數迭,於今時為未會,乃天數應於收圓原靈同歸根之期,故千門萬教,承運而齊顯,重整天盤,期三會龍華,定格三六四八,證入九品佛仙蓬臺之果。
  • 故三界之內,神人鬼魂,皆盡在於斯八卦功果院,稽證夙世之功過錄,與今生之功過錄,抵加功過,而後奠定白陽盤之等、果、位,三級三階三蓮,享萬八載之香煙也。

斯乃自有世以來,未曾有之奇,緣渡三曹之原靈,如是之故,天佛院之事務,比較於九陽關繁忙多矣。

院長同祖師與遊生,且行且說,連闖三重門,則至煖閣。

清靜莊嚴煖閣,絕纖塵埃,窗啟祥光呈瑞,玉几淨而光澤無比,陳疊道籍,兩壁懸上幾幅圖書,厨列彝器鼎鐘,紫氣盈閣,令人欣慕。

院長悅色禮讓祖師上座,祖師謙之,彼此推讓,吏員獻茗供果畢。

祖師曰:今宵領遊生前來貴院觀覽,有擾院長也,為因著造遊書,立說醒世牖民,旨在為徵人信,人有善願,行道立德,功蔭九玄七祖,猶能證己九品蓮台之果,此言實而不虛,神聖佛仙常常說之,而於今世人,多者弗信神聖佛仙之言,皆曰太空科學,天堂何在?地獄何在?信者渺渺,未足以徵。故今宵恭奉懿旨,導領遊生前來觀覽貴院,露表功果位,刊載金篇,以勵善人作勸世之資也,還望院長,聖諭垂世,功過對抵一文,爰附於遊生帶回壇中,刊載是書乎。

院長曰:祖師濟世婆心切切,余何為不然,

  • 時將屆七七浩刼,石玉分判,收圓原靈在即,故本院稽證三界之功果,比日更繁。有自三官、三關九殿署,遞來之功過錄,俱在本八卦功果院評定,等、位、蓮,三大階。

故于今未會,凡三界之原靈,名登淨土得道者,要之在乎於斯,考證果位,而后呈遞無極殿,證三乘九品也。如本院之所轄,分有二大內閣院,一則右閣八卦功果院、一則左閣八卦功果院。

  • 右閣功果院則專司考定,陽壽未終,善人之果位。如其人在世,壽數雖未終,而有功德者,上蒼則不失其位,果定於斯,右閣功果院內之果位等級,隨其人功德而自晉升者也。
  • 如左閣八卦功果院內之果位者,則得道之原人,壽終之後,經由三關九陽口之考證無訛,而後至此天佛院,按功定位,如超拔之亡魂、或功荐之神祇,亦復如是,在於本院考證而後,憑功德而定其位者也。而左閣功果院之所轄,有修煉亭、淨氣亭、禮儀堂、靜養亭、參禪苑、誦經堂、宣講堂等等,修煉之處。

凡至此之原靈,

  • 功德未及證入九品,佛仙聖賢之階者,俱列在左閣院,一方則修煉養性,一方則逍遙。
  • 或者功德至高,可以證入九品仙佛之階者,則位在於天佛院、或位在各洞天、或位在西方無極天也。

總之人之果位,憑己之功德,而奠定其位者也,故得道之人,能至於此,可謂福緣非淺矣。有者雖功德,不及九品之尊,而在平等之階,亦可褔享小神仙之樂,安閑自在。

善生聞而悅,敢啟請院長,功與果之等級,奚別之也?

院長曰:本院內之功果等位,分為三大功目,有等、位、果之稱。

  • 「等」則亡靈之等級,
  • 「位」則天使之位,
  • 「果」則仙真、佛菩薩蓮臺之果。

三者之果位,等級各有不同,依人之功德而別尊卑。

  • 等者有上等亡靈、中等亡靈、下等亡靈。此三等亡靈,則列在左閣院所轄之七室所、亭、堂、苑等等修煉。
  • 而功德超越於亡靈等級之階者,稱謂天吏之位,輔理三曹收圓之任。而吏位者分甄有五,曰庶吏、事吏、專吏、督吏、監察專吏等等。
  • 而功德超越於天吏位者,稱謂三乘九品之果。果者有散仙、大仙、仙真、真君、羅漢、菩薩、佛等等九品蓮臺之果。

所謂論功德之次序有,得、功、善、德、道、品、臺、蓮等等,八大功目而別。

  • 凡在世行一小善曰一得,
  • 行十得為一功,十得者則十小善之謂也,
  • 行十功為一善,
  • 行十善為一德,
  • 行十德為一道功,
  • 二十道功為一品,
  • 行三品為一臺,
  • 行三臺為一蓮,蓮而上曰,無量光功德之稱。

而凡犯過者,分甄有五大罪目。

  • 凡在世犯一小過曰一失,
  • 犯十失為一大過,
  • 犯十大過為一惡,
  • 犯十惡為一罪,
  • 犯十罪為一刑。

以此二者之定律,以別善惡功過。

  • 今生在世所行之功與過相抵,其餘伸,再加或減,三世之功與過,
  • 而後或升或降,或褒或貶,各憑己之功過而定其等、位、果等等。

譬如今生在世功過相抵只剩五有功,而三世因,積有十功者,則合計為十五功,以此十五功之善而定其果位者也。

遊生又啟請曰:譬如今生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功多過寡,及其壽終,以一生之功過相抵,尚有十功。然而稽證三世因,則犯有十過,以此三世之十過,扣今世之十功,如此功過相抵,則今生雖有虔誠修道之人,終則無寸功寸果之所望也歟?

院長哂之曰:非也,因此上蒼慈憫眾生,世世輪迴不休,故今時應運而三陽開泰,在開泰白陽之期,

  • 凡有世人,修道始終如一有恆心於善道者,特赦七分之咎,減輕三世因果孽,只扣三分之過,寬宥真誠實心修道之人也,俾其易修易成。

故譬如今世之十功,扣三世因果三分之過,則功過相抵,剩有七功之善,以此七功之善,而定其人之果位者也。

善生曰:敢問,亡靈之等,須行幾善功,則可晉升九品蓮臺之果乎。

院長曰:亡靈之等者,別為九級;

  • 行一功之善,則晉升一級,譬如等在下等九級亡靈,而在世誠虔,行一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八級亡靈;
  • 行二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七級亡靈;
  • 行三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六級亡靈;
  • 行四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五級亡靈;
  • 行五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四級亡靈;
  • 行六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三級亡靈;
  • 行七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二級亡靈;
  • 行八功之善,則晉升為,下等一級亡靈。
  • 下等亡靈,欲晉升中等亡靈者,須行十功之善,猶考驗道心不遷,而後升之者也。故有寸功,必有丈魔之考驗,功德愈高,而行拂亂其所為,坎坎坷坷,此則上蒼提拔其人之等位,考驗其道心者也,心堅弗退,而後得其位,如是方可由下等晉升為中等之階也。經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之謂也。

如二等之亡靈者,亦復如是,別為九級,

  • 欲晉升一級,須行一善之善功,而後晉升為中等九級亡靈,
  • 如行二善之善功,則晉升為中等八級亡靈,
  • 行三善、四善、五善,亦復如是照序而晉升,評定其位者也。
  • 而由二等亡靈,欲晉升一等亡靈者,須行十善之善功,猶考驗道心弗退,而後晉升為一等九級亡靈。

一等亡靈,亦復如是,別為九級,

  • 欲晉升一級,須行一德之善功,
  • 其餘之級,亦當如是,照序而加德之善功,而晉升其級。
  • 由等級之亡靈,欲晉升天吏之位者,功則必卓越也。十德之善功,猶考驗行道之心不退,猶加「一大誠」之功,而後榮升為庶吏之位。

善生又啟請,何謂「一大誠」之功也?

院長曰:「行道心誠感天,惟人所莫及之至誠」,此之謂一大誠之功也。
而居於天吏之位,必也;

  • 行一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三級庶吏;
  • 行二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二級庶吏;
  • 行三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一級庶吏。

由庶吏再晉升者,則稱謂事吏之位。事吏者,亦分三級;

  • 行四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三級事吏;
  • 行五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二級事吏;
  • 行六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一級事吏。

由事吏再晉升者,則稱謂專吏之位。專吏亦有分三級;

  • 行七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三級專吏;
  • 行八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二級專吏;
  • 行九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一級專吏。

由專吏再晉升,則稱謂督吏之位。督吏亦有分三級;

  • 行十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三級督吏;
  • 行十一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二級督吏;
  • 行十二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一級督吏。

由督吏再晉升,則稱謂監察專吏。監察專吏,亦有分三級;

  • 行十三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三級監察專吏;
  • 行十四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二級監察專吏;
  • 行十五道之善,則可晉升為一級監察專吏。

由監察專吏再晉升,則可列入果。

  • 果有品、臺、蓮,
  • 三乘九品、
  • 三乘九臺、
  • 三乘九蓮。
  • 下自散仙,上至古佛,憑內外功果而定果位。

故應在未會,真宗普傳之日,修道者智慧開朗,識天之運而修身養性,行功立德,以人道達天道,則不愧生在中土,受授至道者也。行功立德,在乎

  • 正心誠意,
  • 遵守五倫八德,
  • 濟世渡眾
  • 開荒設堂
  • 廣建寺觀,

此謂應運,而修道也。鑒今世殆,惡者眾,善者寡,五倫八德淪湑,令諸佛聖神仙慨歎!

  • 而天不語,地不言,人能替天擔憂,廣宣道德,渡人登岸,此功此德無量矣!然則必也,俾其明理悟道為實俾其悟性窮源,如是則渡人之功德非凡也。高則得一德之善功,低則得一功之善,憑其人之真誠與善行,而誌載其功。

    譬一生只渡三、五眾,而所渡者,俱是抱道不亞於眾,善行堪嘉之人,如是之功德,洵可無量,則可得三、五德之善功。如三、五德之善功,則可晉升為庶吏之位,如是渡人之德,功大無比,而必也成全明理為首要之務也,豈可疏忽而不顧者乎?如保赤子而照顧之,則庶幾不差成全之義也。竊思渡眾惟艱,成全明理更艱,功德成就,則總在乎,苦中苦而得之者也。書云:「若無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 或開荒設堂建寺觀者,亦復如是得無量功德。如設一善堂,或濟世利人;功德低則,由一善之善功而評定;功德高,則得一道之善功而評定;功德至極,則得十道之奇功亦未可知也。故開堂之功德高低,難於比喻,憑人之誠,以別功德高低。

此則略說本院之概要。總之修道功德過寡,在乎己心而生,

  • 欺心之事勿作,為之功德,
  • 行欺心之事為之罪愆,抑閑居為不善,
  • 心動邪念,則犯心之過,抑閑居為善,
  • 心靜無慾之蔽,則謂之得受心之功德。
  • 故善惡二者,總之在乎惟心生,「心生萬法生,心善萬法善」,十法界之內,無不在乎惟心造。書曰:君子慎獨者,此之謂也。

今宵言之於斯,余略撰一文,《戒飭力行修道錄》一篇,附爾遊生帶回壇中,刊載遊書。藉以褒貶善惡,以戒污世,革惡從善,冀大地眾生,個個道心佛面,復見大同,斯乃諸佛神聖之皆大歡喜也。

院長言罷,命吏員携出文房四寶。

院長執筆,且言且書曰:
「回天心庶近乎道,而然非緣難得真道,
 冒塵僕僕,名利碌碌,九九落幽池。
 提醒眾生,拔出原靈,除非覓居得中土,
 三期世難免五毒,迷輪途,
 識路之人莫得意,惟防中途魔鬼欺,
 力求自力三途免,終至紫陽和狂淚連,
 世事茫茫難自料,不恃財勢靠王朝,
 禮讓謙卑是福份,攘臂輪刀自斷根,
 吾嘆今時大路濶,眾生何不走康莊,
 不知識,冒迷花,紫陽情實,抱道尊一。」

院長將文修畢,交與遊生曰:生必勉之,勿忘道言,刊載善書。

善生恭而立,接之曰:弟子必誠恪遵院長之訓,刊載遊書,廣佈於眾也。

祖師曰:今宵叨蒙院長,雅教箴言,益於濟世之方,將來斯書可作為修道之寶筏也。

院長曰:右閣功果院,距此不遙。余領善生同赴觀覽,更可明瞭,更悉余所述之話,實而不虛。

院長言罷,於是三人齊出煖閣,向右閣院而行。一路且行且談,不覺之間,已到院階,擧首一望,正面高懸一匾,書曰:「右閣內院」,四大字,金光炫目,左右有對聯書曰:
「功論秋毫末,
 過將果相推。」
寬敞院閣數丈,其深則莫知所測。

三人登階入閣觀覽,堂靄清靜,瑞映生輝,奇香擁繞,無限之雅緻,望之堂中,地上湧出朶朶蓮花,艷麗燦爛。蓮花上有一塊金牌,長約八寸,寬五寸,表銘斯朵蓮花應受之人主,金牌燦爛射目,凡眼難開,莫能瞧出牌上之姓名。

院長曰:遊生凡在院內,所見之牌號姓名,切勿漏出,以免造成考魔,切實牢心矣。

遊生唯命。於是數人向內院而晉幾武,

  • 見有十幾座蓮臺,座座金光輝煌。蓮臺上亦有一塊金牌,牌金騰騰炫目,誌載此座蓮臺應受之人,此金牌之光輝,則不如蓮花上金牌之爛燦。
  • 距此蓮臺之後約五、六尺,有許多座蓮葉,座座翠麗,五座一排為列。蓮葉上亦有一塊金牌,閃閃奪目,亦表銘姓名,此座金牌之金,則不如蓮臺上金牌之輝煌。
  • 距此蓮葉之後約五、六尺,有許多個金禪墊,禪墊之上亦有一塊金牌,載名載姓,灼灼光亮,雖有如是之光亮,而亦不如蓮葉上金牌之光輝。

院長曰:上自蓮花,下至金禪墊,各金牌上所誌載之名,其人俱猶存在世,替天行道渡眾,功德式居,仙真、菩薩、佛九品之果。

  • 隔此禪墊之後,約一丈餘,有許多金椅,整整齊齊十席為一排,
  • 距此金椅之後五、六尺,有許多銀椅,
  • 距銀椅之後五、六尺,有頗多銅椅。

上自金椅下至銅椅,每一席椅,皆懸上一牌號,載名載姓,

  • 而金椅上之牌號者黃金色,
  • 銀椅上之牌號者白銀色,
  • 銅椅上之牌號者清黃色。

院長曰:此三種金、銀、銅椅,俱功德未及證入九品果之階也。故稱謂,天吏之位,位則為三曹司吏之位也。

隔此椅位,後一丈餘,有無數之,紅、白、青、黑等牌,視之一望無際。

  • 紅色牌者居在前,
  • 白色牌居在中,
  • 青色牌者居在末,
  • 隔青色牌後,約二丈餘,有許多黑牌,其數量則難於枚擧。

院長曰:有牌無椅之位者,則亡靈之等也。

  • 紅色牌曰:上等亡靈,
  • 白色牌為中等亡靈,
  • 青色牌為下等亡靈,
  • 黑色牌曰:無等亡靈。無等亡靈者,俱失道背德,虛心假意之人也。

善生曰:今生所視,上自蓮花,下至亡靈之等,各等、位、果,俱有一塊牌號。而同等果位之牌色,有光彩燦爛,亦有色淡而不亮,亦有似泥土染污,參差不齊,是何故也?

院長曰:雖曰同一果位,亦有分品級高下。

  • 上品一級則其牌色較光亮,
  • 二品二級則次之,
  • 三品三級又次之,以此而減之。

故同一果位,由色彩之光亮,則可觀其人之功果高低。

  • 有者牌色丕變,似塵灰蔽蓋者,乃功中而觸犯大過之人也,既犯過之人,倘能醒覺,真心懺悔,力善補過,則自然而然,牌上之灰塵自沒,轉清為亮。
  • 倘有不知悔前非,猶加犯過者,其牌之色,愈加沉濁而墨,任其夙前之功德有位果之階,終亦無能居其尊,貶降為亡靈之等者也。

世之修身養道者,豈不慎獨者乎。

祖師曰:今宵觀覽於此可矣,天將曙,勿可流連,可以回堂休息。

言罷,與遊生辭別院長。出院外,乃駕葦草,騰空回程迅速,霎時已到堂中。

遊生則啟請祖師,生在八卦院內,所觀覽之果位,尊卑有天淵之別。在果位所見之中,有一、二某某信士,今生雖希見,行何大之功德,而所見其果位者,有某某之階,何為故也?

祖師曰:院長前刻在院內已詳言明矣,生則忘之也,此因者,其人前生因果,必種福德而來也。生欲明其詳,余明宵領爾到清陽殿,觀閱三世因果籍,自可洞徹矣。余上蒼尚有事繁,明宵再遊覽。

祖師言畢,辭壇內諸神,踏上青雲,回天去也。遊生亦醒來與諸生協議,明宵應遊之事宜。

【總評】
一、有其苦,必有其甘,有其德,必有其位,斯言乃千古不易之定理。
二、應運修真,應運渡眾,奇功建,奪魁元,果證九品,德載萬八流芳。
三、今世真誠實善之人,能始終抱道者,雖而夙世因果重,孽債深,而上蒼因感其誠,則恕寬七分之咎。

第十六章 紫陽關觀閱因果 三世業在此算清

孚佑帝君 降詞

苦海茫茫兮,流浪攸攸,生生死死兮,輪廻不息,
富終非富兮,福盡則休,寵辱皆驚,身貴心憂,
富貴貧賤兮,了卻何由,吾勸修道兮,謗吾為非,
自棄自暴兮,失足淵流,三期難逢兮,遵道善修,
存心養性兮,釋自因由,一日清閑兮,不寃不仇,
多語無用兮,嘆哉力修。

話說前宵,達摩祖師導領遊生遊八卦功果院,觀覽在世修道者之果位。而其中有幾位善堂之同事,位臻晉果,善生欽然而慰,有其位,必有其功者乎。達摩祖師為了遊生明瞭此事,故今宵約定,領遊紫陽關,觀覽因果簿。

時已屆戌,孚佑帝君臨壇,賦寄鸞筆,歎世一詞畢。繼而祖師亦準時臨壇,喚起善生同出壇外,仍駕葦草,望西而騰,深宵風息,飛行更速,霎時越過三叉路,渺遠間,見一關口,往來之眾許多。

祖師曰:前面之關口,生可認識否?

善生對曰:前日 濟公活佛,曾領生所遊之紫陽關口也歟?

祖師曰:然,今宵則至此關口,造訪神陽殿 天逢祖師,觀閱修道者之因果簿也。

二人言答未盡,一葦飛行迅速,不覺已進關內,降抵神陽殿前。

祖師曰:善生速整衣冠,隨吾進殿。

善生唯命。忽見殿內走出吏員二位,身高八尺有餘,衣藍色長袍,和顏悅色,與祖師彼此敍禮。

吏員曰:敝殿主 天逢祖師,前刻恭奉 至尊懿旨,赴玉宮商議定刼之事,故今不在殿裏。而天逢祖師,並已囑咐小吏,吾祖師領遊生前來觀覽之事,恭請祖師與遊生移玉煖閣。

祖師諾。於是一同進殿,殿裡之雅,寸筆難宣,眾人步行,連進幾重門,直上殿階,位別尊卑,獻果治茗已畢。

吏員則恭敬而獻出一冊,寬約一尺,長一尺半,表面黃色繡緞,書曰:「修道因果簿」,五大字。

祖師翻開幾頁,與遊生閱,簿上盡錄修道者之歷世因果,一一細詳。

祖師繼而披閱幾頁,遊生忽見西瀛某善堂,某之因果,詫然!口言訥訥。

祖師曰:今所閱因果簿上,凡有述天機之處,切不可漏也。

遊生曰:彼之因果,敢請祖師細說其詳。

祖師曰:善,稽夫賢士,原乃上界上之慧光星,因犯天律,而貶下凡。降世於廣東省,為周世銘之子,名曰大虔,昆仲群立,其母曰,與同鄉之富者氏,堪稱莫逆。因府無嗣,大虔過戶家為螟蛉,改名曰

 自幼,承養父母疼愛太甚,驕奢放蕩成性,不順父母之誨,而與孔孟無緣,輟學在家遊玩,毫不幫父農事。年至弱冠,結交無賴之徒,名曰世賢,日以賭博為樂,父母阻之,反目怒言。有一日,賭敗回家,擅取衣物典當,父母勸之,反而動武,如此性蕩恣肆,父母亦無如之何,又常結交不良之朋,相招外出行商,無惡不作,日騙人財,夜遊非法,柳巷為家,不顧父母之養。日月如梭,轉眼年及耳順有二,身染重症,一旦別世,魂到冥府,冥王察大虔一生之非,大怒,罰刑於冥獄八年。

 至刑期滿,王姑念大虔乃慧光星下凡,故再判轉生陽世為人,貧賤二十載,苦修夙世之愆,將功補過。於是大虔再次投生,為東瀛家之子,名曰細杜。年約八齡,椿萱早萎,親戚疏少,無依伶仃,流浪異鄉,吹簫為生。有一日覓得枝棲,為人作嫁,自思為人如此苦楚,必前生造孽所至也,自此心悟,不敢為非,忠則盡力扶主,義則捨身而為,仁則不敢妄殺生,東翁見其誠,待若己子,將其女妻之,自此建立家業。年至不惑,泰山泰水先後去世,盡有財產,歸與女婿,生下兩男二女,細杜回憶年少,命蹇多乖,人生何樂,空手生來,空手歸去,今雖享受妻財,豈可世世不盡,一旦壽盡,終亦碌碌,嗟哉人生!不若捨財培德。

 細杜自此,立志行善佈德,金玉非寶,惟善是寶,年至耳順有五,染疾歸陰。冥王察其再世之善,將功補過,再判轉生於西瀛。以漁為業,好道知修,年至五十,有幸求得一康莊大路,誠心渡眾濟世,養性修身,禮佛不怠,待丹書詔頒,必返故鄉,永離苦海,淨土樂焉。

遊生聞此,慨然而歎曰!紅塵苦海,既生為人,雖河漢星斗下凡而來,在世若不知修身養性,終亦無能返本還原,歸復其位,仍須受六道輪廻之苦也,豈不慎哉,豈不慎哉!

祖師曰:余再翻開,從善堂賢士之三世因果,與爾閱之也。

遊生悅曰: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祖師連翻幾頁,則言曰:賢士,兩百餘年前,原是天上,東北文曲星。因不守天律,降世投生,於東瀛紅羅,為家之子,名曰玉生,生得一枝獨秀,父母愛如掌珠,無奈家徒四壁。年至舞芍,仍未進孔孟之門,只幫父從耕。有一天,同父上山採茶,忽聞隔陌喝聲,舉首一顧,乃是驚蛇少女,纏倒為殃,玉生心性仁慈,見危不忍坐視,趨而就近,將蛇擊折。蛇也,魂至冥府告案,冥王暫未許允,無如之何,抱恨五中。

 光陰迅速,玉生已達成冠,忽然,椿老先逝,惟留萱弱獨嘆,家貧無法治事,幸助於鄰慈,相憐相助,草草營葬,入土為安。玉生默守三年,心傷切切,繫想依依,惟憐老母,居孀獨嘆,而兩鬢成霜,心煩家境如是,又遇年荒,竟增困惑。當時正逢暮春,雨若散絲,玉生見景傷情。自念長日埋頭家裡,枝棲難覓,沉思渺渺,入想昏昏,思惟長年如是不可,應當奮於農事,於是晨出暮歸,躬耕養母,三年如是。有一晚間,田事方畢,趕歸息足簾下,神疲欲寐,忽聞,籬圍外,有敲門之聲,惹動老母,啟扉而顧,原是昔日曾託婚事之婆婆至舍,彼言:「員外之閨女,名曰愛珠,二八佳期,待字家中,曾與週旋,言甚投合。」

 老母聞之喜出望外,於是卜選良辰,迎娶過門。日月如梭,瞬間又經兩載,愛珠熊夢成懷,十月臨盆,乃生赤子,取名扶齊,但幼時常病多啼,長則游手好閒,不謀菽水承歡,終日流連花街柳巷,醉館賭場,父母知情,愈救愈惡。玉生自嘆:家有孽子多乃前生寃孽,自此看破世塵,修身養性,晨敲紅魚青磬,夜誦菩提經卷。

 有一夜,因責子之非,現場觸怒,扶齊酒氣勃勃,一拳打中要害,玉生一命嗚呼,魂至冥府。冥王說出前生害命之冤,蛇轉爾子,寃債相討,姑念爾在世為人,安份守己,知善徑而修行,再判轉生為人。此次轉為福州家之子,名曰天恩,力大出眾,富有一村,年至不惑,忽思人生無味,又憶家財萬貫,自此三施並行,大發慈善之心,學佛習禮,壽至八十,無病離世,以上乃賢士往生之因果也。願世人莫結寃孽,忍辱為貴,早尋明路,斯為美矣,善哉善哉!

遊生請問,信善堂主,之因果何如?

祖師曰:時已晚矣,不足細詳盡述。如壇主者,原本五龍慧光星下凡,三世因果平平,此世受師點化,如能誠心不怠,自可返本還原,後日有機再說詳細也。

遊生聽罷,俯首而拜之曰:可見孽賬利害,善德勝財,人生於世,絲毫不可錯紊,慎哉慎哉!余回陽必將此情傳錄,以附金篇,供世人參考也。

於是祖師與遊生,辭別神陽殿吏員,步出殿外,仍駕一葦,騰騰向東。

祖師則吟曰:
「一身清淨一身閒,三世不寃三世安,
 自惹其殃自惹孽,六道轉輪六道間。」
 又
「此世知修宿世果,逢開天運指關玄,
 因由三轉寃愆結,幸運光明一路緣。」

吟畢,不覺已到壇中。祖師事忙,即刻回天,遊生亦醒來商議明宵遊無極殿之事宜。

【總評】
一、語云:寃寃相報,孽孽相纏。信哉是云,此篇因果,寃寃相害,結成報應。故救人者,須運用智慧,不可一得一失,為盼。

孚佑帝君 降詩及詞

 化萬邦惟一書,民渡善發婆慈,
 通正氣純陽日,若有緣點妙珠。

 人生在世,何以為寶,書曰:惟善以為寶。善能安人,俗化淳風,順天之命,行乎自然,各守厥職,各遵其則,勿效歐夷之俗,勿逐奢侈之風,溯自三皇五帝,恒以無為而治,故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此之謂頌上之風也。

 迨今日之世下,日趨科學,讚文明,喜新奇,為巧智,攘攘名利,造孽多端甚矣!捨道背德,為不善,害仁義以疾良,扶強欺弱,殆已哉!佛聖仙真憂之,是故善人順天,著造金篇以化民,揚道德,闡真諦,啓矇振聵,冀四海群生咸歸道門。

 奈何,神聖佛仙屢屢藉鸞著造,廣而宣化,而民猶是馬耳東風,匿惡矣!沉湎酒色於迷津,喪盡天性以害命,孽惡滔天,惹起上蒼震怒,災劫頻降,瘟疫水火狂風,一齊俱來,以致玉石俱焚,累及無辜,善人亦遭殃,而上蒼仁慈惻隱,豈忍眾生塗炭也哉,故消災弭劫,惟非著造奇書,挽之亦難矣。大矣哉!

 是書,乃通天徹地,冠古絕今之良針也,茲濟公活佛慧眼高照,明察信善堂,人質彬彬,善氣騰映蒼穹,故有緣合著金篇,斯任非凡,神人勤攻勿怠,不日告竣,各誌功勳非淺也,聊作數語以豫喜,是為詞。

第十七章 遊無極皇母賜寶 善書成神人記功

話說遊書將告竣,神人共喜。歲在丙午,隆冬之宵,濟公活佛慈悲降壇,領遊生往無極聖境,參謁 皇母,以完大功。

活佛曰:遊生起來,今晚吾佛携來寶扇,與你一起騰空,共遊無極。

遊生曰:寶扇穿空,金光四溢,扶搖萬里,宛如插翼逍遙,樂甚。

佛、生二人路經崑崙,飛過溟海。溟海茫茫,崑崙蒼蒼。

活佛遙指一山,其高無比,不見其頂,乃曰:此即無極山也。

遊生望之驚訝,嘆其高峻,無法望及其巔。

活佛則曰:是山百年旋轉一週,山尖無盡處,山巔一片虛無,故難見頂。山前有池,其水乃五流合一,名曰五龍水。欲往無極地,

  • 身當清淨、
  • 不掛絲情、
  • 五氣充體、
  • 肅靜其靈、
  • 隱定其性,

方能到得無極,否則欲往不得。爾欲往無極,先須在此池,潔身淨體,入水浴靈。

遊生拜謝曰:諾。

然後下池,浴罷爽然。忽覺暈昏,既而復醒,拭目四顧,茫無一物,佛尊何在?惟見一座籐橋,類似吊橋,橋下一隻孤舟,架橋只有三籐,看之危危乎?

舟浮無底,遊生正詫異間,忽聞佛音,回顧卻見活佛。

佛曰:待吾佛領爾登舟,渡無力水,到達彼岸,無極聖境。

遊生曰:是舟無底,弟子怕沉溺水中,不敢登舟。前面那橋,更覺危險,下面懸崖峭壁,掉下必粉身碎骨!吾不敢往也。

活佛笑曰:爾心不堅,未得金蓮,吾佛渡汝行也。因凡人若身未清,神未靜,此去無極,路途更險,甚難越過,必須經過三關,始能到達,

  • 一過無力水、
  • 二過真空線、
  • 三過七寶錐,

始能歸家見母。今吾賜爾扇,可護爾目,否則金光萬道,純氣千條,爾靈未純,行不得也,見不得也。

即將遊生挽起,法渡而去,翻身片刻之間,已達無極之境地。

嗅之,異香遍地,神清氣寧。看之,麗草鮮花無盡處,寶樹奇石捧真珠,毫光明朗,紫氣春風,大道宏寬,絲竹充空,前水大川,連天一色,後山高閣,穹蒼共立,巨石異鳥,非凡可比,勝景異常,地勢希奇。

佛、生乍行乍賞,不覺之間,已達寶墟。迎前而望,寶殿飛鸞,仰之彌高,觀之雄偉,寶殿正面,高懸一匾,約丈餘,書曰:「無極聖殿」,四個大字。

門前有雙龍,見二童兀立龍準,將近玉階,聞高唱聖旨:「傳活佛與遊生進殿」。

於是佛、生不敢怠慢,屏氣徐步至殿中,整肅衣冠,跪伏盡禮。

遊生覬覦一顧,座上兩邊金童,垂下一罩輕羅,欲仰 無極聖顏,瞻之在前,忽然在遠,強視朦朧,惟見金光。

只聞 皇母垂綸音:吾兒著書辛勞,賜爾乙物並乙冊,斯物示悟,斯冊藏機,回時爾自知識。

視之

  • 乙物有三節,節青、節紅、節白,金光陀陀。
  • 乙冊兩帙,帙白、帙墨。

佛、生百叩謝恩,辭駕盡禮,退行數武,才轉身下階。

坐法雲回堂,疾穿如彈,身若不容,約有半刻,已到壇中。

信善堂 福德正神 降示

今宵《三界靈針》遊書乙冊,良辰告竣,余今奉命,捷報諸善信知悉。
片刻 大成至聖先師、如來佛祖、仁義古佛,臨壇贊襄述事,諸善信勿失禮儀,
肅伏恭迎。此示
大成至聖先師 孔 降諭

遊書《三界靈針》今宵告竣。余欣奉命校正,開卷察核,玩究內容,書味非凡,
堪讚救世金丹,校正兩生,加鞭奮發,以備繳旨,勿違此諭。

【總評】
一、欲至無極地,必須淨身潔靈,並且堅心修行,不畏艱難險阻,方可到達。文中所謂過三關者,各人參之參之。
二、篇中指出藏機妙理,一脈恩愛,二物秘奧,可是救善指惡之寶,噫嘻,無嘈雜之聲亂耳,無籤介以著身,大哉無極,純性惟真。

數日後。

如來佛祖 降諭

遊書既成,功賞已定,佛聖仙真,三界神祇,及諸人等,奉命繳旨。
奉命轉派有關之佛聖神仙,功記西方天佛院,在金篇不表。有關神祇人事,
功記南天清淨宮,在金篇不表。擇於農曆臘月壹念日亥時,繳旨。此諭
玄天上帝 降詩

 妙理藏日月邊,心不曲公無偏,
 人至善了因果,德功高正氣綿。
天上聖母 降詩

 地人間曰三才,蒼下界陰陽台,
 真仙佛憑功德,子兒孫一系栽。
褔德正神 降詩

 星拱照裕人天,厚功高逍比仙,
 氣中心無愧怍,祇保護樂安然。
仁義古佛 降詩

 者樂無災,當休論財,
 人重乎德,子從西來。
清水祖師 降詩

 不染塵埃,光明鏡台,
 成天上佛,種善根栽。

【全書總評】
一、是書不可作一般遊記看之,實乃三期修道人之修道指南也。望有緣得閱是書者,珍之惜之,遵言而修,廣宣於眾,則功德無可限量也。
二、若未得道者,有緣得閱此金篇,若能立志尋找明師,指開玄關,誠修不怠,將來亦能至八卦院,高坐蓮台,則可喜可賀也!

三界靈針_C17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