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故事】從海岸到海底,近年公民科學參與的海洋生物資料大特輯


【資料故事】從海岸到海底,近年公民科學參與的海洋生物資料大特輯

🦀🐡🐋🦑🐬🐠🪸

文/ 何芷蔚、劉璟儀

台灣得天獨厚的海洋島國環境,有西邊的台灣海峽加上東邊廣闊的太平洋伴隨著全球第二大的暖洋流黑潮,再搭配位處於北迴歸線上同時擁有的熱帶與亞熱帶的氣候,使得台灣周邊海域棲地與生物多樣且豐富。然而,海洋生物的調查比起一些陸域調查往往較為困難,主要是交通上,研究船的成本以及水下作業的技術以及工具門檻較高,不容易進行長時間或密集的監測。所幸在台灣熱愛海洋的人很多,除了有許多海洋生物領域的台灣學者的辛苦調查,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海洋公民科學家計畫可以參與。這些重要的資料讓我們可以更了解台灣四周的海域。

這次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從岸上的潮間帶,到水下甚至海底,有什麼樣的開放資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料集都是由大眾公民參與收集而來的喔!

潮間帶海岸:臺灣東部海岸公民科學之生態監測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羽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執行東部海岸公民監測計畫,由當地居民於2021-2022年分別在港口、成功(三仙台)、富岡等三地區的潮間帶進行隨機漫步、定點觀察或樣線調查。

此資料集的物種對象為潮間帶生物、陸域寄居蟹及海蛇,除了有物種及數量、地點等資料,亦提供每次調查的相關資訊(調查時間、方法、樣線等),屬於調查活動資料集(sampling event),包含了793筆出現紀錄。也是台灣目前少數系統性的海岸公民科學調查資料集喔!

🦀 東部潮間帶生物資料集 ➡️ https://doi.org/10.15468/ygj4x6

近岸海洋表層:花蓮沿海賞鯨活動鯨豚觀測紀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在花蓮的賞鯨業者合作,讓受過訓練的志工隨著娛樂賞鯨船出海紀錄該航次目擊到的鯨豚資料。收集的資料包括鯨豚種類、位置、時間、行為等等。

此資料集的資料收集時間從1998至2015,紀錄了至少10種鯨豚種類。難得的是,這些觀測紀錄大多有座標資料,可以讓有興趣了解某鯨豚物種出現熱點的人可以拿資料來做後續的分析。

🐬 賞鯨船鯨豚目擊資料集 ➡️ https://doi.org/10.15468/rg87xx

水下海底:台灣珊瑚礁體檢資料集

珊瑚礁體檢 (Reef Check) 是一個國際非營利組織,其一重要任務為招募和培訓潛水志工而進行各地長期的珊瑚礁生態監測。他們的調查方法是國際固定使用的穿越線方法,是少數在海洋生態裡的系統性公民科學調查計畫。透過穿越線方法,調查中除了紀錄珊瑚覆蓋率,也會紀錄在珊瑚礁生態系統裡為重要的9種指標性魚類、9種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及10種的底質組成。這項計畫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參與,在台灣,珊瑚礁體檢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

此資料集包含了2008至2018年,共2,057條穿越線調查的台灣周邊海域珊瑚礁體檢資料。除了不包含底質資料以外,其他有被目擊的生物種類如珊瑚礁魚類、無脊椎動物、和海龜等紀錄都可以在此資料集中看到哦!

🪸 珊瑚礁體檢資料集 ➡️ https://doi.org/10.15468/hwjgzi

沿岸水下、潮間帶:台灣周邊海域海龜目擊紀錄

「海龜點點名」是一個由不同背景但都喜歡海龜的一群人在2017年發起的小社群,希望透過公民科學的方式邀請大家一起紀錄海龜。這個計畫使用 Facebook 來收集海龜目擊回報,請公民科學家們根據回報格式提供目擊方式,時間,地點,深度等資訊。最重要的是,為了建立「台灣海龜戶口名簿」,海龜左、右臉花紋清楚的照片是讓團隊辨別海龜個體的必要資料。紀錄每隻海龜個體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海龜,例如遷移行為、棲息地的利用、或者讓我們觀察並追蹤受傷海龜的復原狀況。

此資料集包含了3,515筆海龜出現紀錄,共723個綠蠵龜、38個玳瑁、和一個欖蠵龜個體紀錄。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海龜開放資料集,也是在GBIF上排名第五大的綠蠵龜出現紀錄。

🐢 海龜點點名資料集 ➡️ https://doi.org/10.15468/43z4mj


參考資訊連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