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朱华晨博士:不畏艰险,与病毒赛跑

编者荐语:

今年十月, 任职港大医学院的朱华晨博士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是香港唯一的获奖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  医中翘楚

图片


朱华晨博士

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病毒在人类与动物间出现的机制

发现人类和动物间

新病毒种类和未知病毒组

  2021.11 


 前 言

今年十月, 任职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博士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是香港唯一的获奖者。


自2007年,朱博士加入港大医学院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注于研究生物病毒与新发性传染病,长期与H1N1、H7N9、MERS等恶性病毒性疾病打交道。同时她还兼管香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等多个实验室的工作,于大湾区三地间奔走。多年来,朱博士怀揣使命感,一路披荆斩棘与病毒赛跑。


01

探索科学

寻觅真正所热爱的事业

和别的学生不同,中学时期的朱博士是一个喜欢“忧国忧民”的少女。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起她们年轻时“闹饥荒”、粮食危机严重的社会情况,这样的经历给朱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图片

朱博士笑称自己从前是“忧国忧民”的少女

70年代,在那一辈人的记忆里,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她开始发愁:

“世界如果真的有一天

能源耗尽、食物短缺、人口爆炸

或者环境恶化该怎么办?”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朱博士的深思,让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第一步的切实想法。就这样,大学时期选专业时朱博士选择了生物化学,研究生期间在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从事超级杂交水稻的基因工程改良工作。

图片

朱博士分享踏上医研之路的经历

直到2003年SARS疫情在广东暴发,当时正在中山大学读博的朱博士第一次亲身感受到病毒带来的恐慌。


她从新闻中了解到,港大医学院的管轶教授及研究团队,正是世界上最早鉴定出非典病原体,确认了SARS传播源头是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专家团队。

图片

朱博士找寻真正热爱的研究方向

正因为管轶团队追根溯源的研究,使得政府能在短时间内控制SARS病毒的蔓延。朱博士心中的崇拜之心油然而生,特别向往能像他们一样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亦希望未来能成为团队当中的一份子跟他们一起共事。

从那时起,朱博士便立志

加入管轶教授的团队

亦希望成为像他一样的科学“救世主” 

朱博士2006年获得中山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后,2007年加入港大医学院“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管轶教授研究团队,成为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她一边恶补病毒学知识,一边兼任实验室的“动物饲养员”,更是管轶教授的得力“左右手”。她在心底认定,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更应该对社会人民负有责任

用所学所思去守护人类健康




02

披荆斩棘

于一线对抗病毒

面对一种突发的、未知的、新出现的病毒,普通人多半会惊慌失措、避之唯恐不及,而科学家们却会在第一时间冲锋陷阵,找到病毒并与之“交战”。


朱博士专注于研究生物病毒与新发性传染病,同时兼管香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等多个实验室的工作,于大湾区三地间奔走。

她一路披荆斩棘

研究生物病毒与新发性传染病

长期与H1N1、H7N9、MERS等

恶性病毒性疾病打交道

在采访中朱博士跟我们分享道,目前她及团队一直在从事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追踪病毒。

 首 先 

探索病毒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把认为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病原体进行风险评估;

 其 次 

了解其行为特征,利用各种动物模型研究病毒的致病性、传播性、感染性;

 最 后 

研究病毒致病、传播的原理,并提出一些防控病毒的方法学,包括开发药物、疫苗等。这便是研究病毒的一整个工作流程。

图片

朱博士分享对抗病毒科研的工作流程

但病毒是会不断演变的,

朱博士笑称:

“研究病毒就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

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这更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赶超在病毒前面,才能提前预判病毒的变数。


在研究病毒的过程当中,朱博士及其团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其实一些病毒的病原体并非一直具有强烈的毒性,它甚至可能有利于人类发展。这也就是朱博士及团队的第二个工作方向探究病毒,研究潜在、可以为人类所用的病原体。

图片

朱博士希望利用“有益病毒”

让它变得更安全、更有效

比如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病毒专门喜欢去感染肿瘤,可以有效地对抗肿瘤使其慢慢消融,此病毒称之为溶瘤病毒。目前,此课题朱博士及团队也在持续进行着,

亦希望利用好这种“有益病毒”

对此病毒做进一步的改造

让它变得更安全、更有效




03

“与病毒赛跑”的动力

一路走来,朱博士一次次地与病毒赛跑,一次次地把病毒神秘的面纱撕下,面对病毒却不感到畏惧。

“作为对抗病毒的前线工作者

责任感和使命感

会远超那一点点恐惧和顾虑。”

朱博士的声音中透露出坚毅的力量。


科研有时候是很枯燥的,但是对有些人来说,长期面对同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并不是煎熬。而是意味着无数次令人沉浸其中的尝试,执行实验的畅快,以及获得收获的欣喜。

对于朱博士来说

科学研究中印象深刻的是

无数次实验比对数据的过程中

时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她形容: “就如同‘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知道自然秘密的人,好像忽然打通了与自然界的一个对话通道,会因此感到喜悦,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欢乐”。

图片

朱博士及团队获奖无数

享受科研带来的成就更是一种独特的喜悦,朱博士刚刚获颁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此奖项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联合创立,是中国唯一一项为全国女科学家而设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生命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内成就卓著的45岁以下女科学家,以鼓励更多年轻女性投身科学界,为人类福祉作贡献[1]。

朱博士如是说道

“除了要感谢身边人的支持与帮助

也要承担大家对你的厚重期待

这同样是鞭策你前进的动力。”

朱博士的一番话充满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及决心,将压力转换为动力,在病毒研究领域继续稳步前进,为公共卫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图片

科研给朱博士带来独特喜悦

谈到对想加入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的建议,朱博士认为,要做好成为一个“幕后英雄”的打算。


公共卫生是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涉及人文、管理、经济、生物、医学、统计、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在确认自己对科研能够保持长久兴趣的前提下,


要打好牢固的专业基础,培养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包括好奇心、学习方法、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等;


注意个人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


另外,要具备社会责任感,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不断深入、创新,在概念和技术上取得突破。

图片

朱博士享受在公共卫生领域深耕钻研

她提到,近几年公共卫生领域获得了全新的生命,特别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加入,让其有了十分充足的进步。


未来,朱博士亦希望在感染性疾病能有更多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加入,令公共卫生领域找到突破瓶颈的机遇。

朱博士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愿“泯然众人”

怀揣使命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于“第一线”对抗病毒

在科研路上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

[1] 大公文汇网(2021)。港大副教授朱华晨获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线上资源]。大公文汇网。2021.11.09取自

https://www.tkww.hk/a/202110/14/AP6167af55e4b0fc5353673989.html




阅读往期 /《医中翘楚》

图片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研究院课程】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