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呼之欲出:瞄准世界湾区经济新高地


这是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2017年5月12日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前景广阔。新华社发

备受期盼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呼之欲出。

三个月前,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吴维保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揭牌时透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已于6月底上报国家发改委。该规划由广东省发改委会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国家高端智库绘制,初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重点任务。

差不多同一时间,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透露,国家层面已牵头启动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此外,参与规划编制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今年6月份已经公布一份大湾区规划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总报告加十个研究专题。也是在6月份,国家发改委就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完毕征集。

在走完法定程序之后,正式规划距离最后正式公布仅一步之遥。从粤港澳大湾区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到形成可操作的官方纲领性文件,进度可谓非常之快。

数据显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旧金山湾区,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按照这一增速继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全球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迈进。

互联互通

对大湾区的建设路径,广东省层面已有清晰的思路。

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马兴瑞用一句话做了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共建金融核心圈和优质生活圈”。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排在第一位,其中,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无疑是两项最重要的工程。

今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刚刚贯通,这意味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顺利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预计今年底通车。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基于邻近香港国际机场航线限高和伶仃洋航道满足30万吨轮船通航的需要,港珠澳大桥最终选择了集桥-岛-隧于一体的设计施工方案。

工程中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和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

一桥飞架三地,将进一步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空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说,今年底大桥全线通车后,香港至珠海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变成半小时,三地经济融合将不断加深。

和港珠澳大桥齐头并进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也将在明年投入运营,建设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工程已完成90%,有望在2018年第三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2010年正式动工建设,全线26公里,全程隧道,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香港路政署铁路拓展处处长陈派明介绍说,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段工程已完成90%,隧道内轨道已完成铺设,接触网也已全线送电。

他还透露,由香港特区政府采购的九列高铁列车,已有两列运抵香港,目前正在线进行动态测试。“我们预期,香港段可于2018年第三季通车。”

届时香港将连上国家高铁网,香港市民到内地各地的交通时间将大幅缩短。“去福田站是14分钟,去深圳北是23分钟,虎门33分钟,广州南站48分钟,北京10小时。”香港铁路有限公司高速铁路项目发展经理林卫华说。

今年4月份,为了考察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开通后的两地经贸衔接,时任香港特首梁振英率团展开对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的考察。在为期三天的行程中,他们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相关负责人会面,并参观了珠江西岸的多个城市。

考察后梁振英表示,特区政府会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联通使香港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更顺畅地进入内地。香港在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和物流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可以协助大湾区城市发展。与此同时,大湾区城市现在的发展水平高、速度快,这又能让香港提高自身的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为香港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香港特区现任特首林郑月娥也表示,很快,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两个大型基建的启用,香港与珠三角的联系会更紧密。

一直关注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山大学郑天祥教授认为,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将彻底打通珠三角东部“深莞惠”与西部“珠江中”两大经济圈,并使以广州、香港、澳门为几何支撑的“大湾区”核心区融入“1小时生活圈”,大湾区将形成连接深港、广佛和珠澳三大经济圈的闭合快速路网,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与港澳地区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2016年11月29日,深圳光明新区,一列广深港高铁列车通过光明城站。

创新创业

顺着通达的大湾区交通网络,在经济融合的大潮中,粤港澳的年轻人互相在不同的城市创业然后向整个湾区扩张已经越来越频繁。

在顺德创办顺丰快递的王卫,从内地去香港读书然后在深圳创办大疆科技的汪滔,无疑都是这种湾区商业融合的典范,他们也正在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

获得2016年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的商业领袖”称号的广州仔陈子翔,今年则把自己创办的生物检测公司带入广州。这个年轻人的人生履历恰好展现了粤港两地的融合:在广州出生长大、打棒球一直打到国家少年棒球队,是天河区体育东小学和华附中学的明星校友,然后在高考中拿到全额奖学金进入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大学,最后在港创业,今年又把商业带回广州。

陈子翔创办了水中银生物监测公司。传统的国内食品检测方法———一种化学方法只能监测有限的10-20种有害物质,而对于超出监测范围的其它成千上万种的有害物质则无能为力,而陈子翔的公司采取的是另一种全新的生物检测法,用一条经过改造、跟人的基因有90%相似的鱼替人类试毒,如果在监测环境下鱼发光或者死亡了则说明存在问题,这样每次用一条鱼就可以在24小时之内检测是否含有害物质,能检测上千种有害物质,检测效率高成本低。

凭借这项全新的技术,陈子翔希望自己的公司未来在国内市场可以成为消费安全领域的搜索龙头,消费者可以搜到任何食品或者化妆品的安全资讯。

一个是广州青年在香港创业,另一个是香港青年在广州创业,今年25岁的香港青年黄俊瑯的经历和陈子翔完全相反。他在香港的大学里当过学生会主席又加入香港青年创业联盟,最后选择在广州创业。

黄俊瑯刚刚在广州创办在线教育APP“WhenAsk随时问”,一个互惠互利的在线教育平台,最早它面向初中的学生,同时也开放给大学生注册成为老师去解答问题;主要采用抢答的形式,由学生拍摄课业问题放在网上并悬赏金币求解答,题目越难悬赏额越高。

从去年12月上线后,这个APP每个月约有8万的用户量,每天有100道问题在活跃。曾在香港做补习老师的黄俊瑯看到香港的补习市场被大型的连锁机构占领,中小补习机构难以生存,因此萌生了创办这个在线教育平台的想法———线上教育更适合年轻人,他们在线上平台的参与积极度更高,和这些中小补习机构的互动性更强。

像陈子翔和黄俊瑯这样的青年创客将会越来越多,为了给这些怀抱梦想的年轻人舞台空间,目前广东已经在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分别建立平台,分别是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吸引港澳青年前来创业。

一个月前,广州番禺区政府刚刚在香港重点推介广州大学城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青蓝计划”。这项计划面向18-45岁港澳台居民,用每年2000万元人民币支持不超过100个优秀创业项目,给创客提供免费场地以及租房补贴,为港澳台青年提供更好平台。

而在今年年初,番禺区还发布了《番禺区扶持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政策》,内容涵盖资金、融资、场地、租房、实习实训、孵化器服务、会展、招聘、工商注册、宣传推介等十个方面,全面支持港澳台青年的创新创业。经过大半年的运营,目前由英诺创新空间运营的大学城创新创业基地已经迎来多个港澳台项目的入驻。

定位为粤港澳深度合作区的南沙自贸区在大湾区创客竞争中也不遑多让,这里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已经运营两年,背后由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依托霍英东研究院共同打造,为创业团队提供7×24小时服务模式,重点吸引港澳及内地青年学生等年轻创业群体在南沙集聚创新创业,目前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共有30个入驻团队,其中香港团队3个、澳门团队两个,已有21个团队在南沙完成公司注册。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流动自由创业的这股潮流,相关人士分析,香港的本土创业虽然有国际视野但是对内地却不够了解,此外还往往受制于人才不够、市场太小等瓶颈,粤港澳大湾区给了香港年轻人这样一个机会,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内地市场。

“世界第一”

从数据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大,创新动力也已初步成形:全国单位空间GDP最高的地区在这里,全球最密集的港口群也在这里;今年6月发布的全球科技产业集群带排名(ClusterRanking)中,“深圳-香港”申报专利数位列全球第二,仅低于“东京-横滨”,高于排名第三的圣荷西-旧金山地区(硅谷地区)。

大湾区如何继续前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湾区?企业家群体和学者们提出了他们的一些看法建议。

税收不仅影响粤港澳湾区引进高端人才,也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就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推出“湾区人才计划”,在个税方面实行一些补贴,让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范围内工作、生活,都视同于在港澳工作、生活。

而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则更看重大湾区内部创新环境的建设。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单位土地GDP产出比京津冀、长三角那两个城市群都高,是国内产出密度最高的区域,密度高意味着其中发生的经济互动最活跃。但是与那些已经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地方相比,汇聚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要素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创新元素相互之间要有更密切的流动,要增加粤港澳地区的大学、公司、国家实验室、金融力量、法律服务以及民用和国防需求之间的积极互动。

曾经参与东京湾规划的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则以东京湾的开发为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多样性可以更为丰富,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各具特色,未来仍需加强互补互动。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在2017年7月15日举行的中国工业论坛上表示,由于其他三大湾区均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如旭日初升,潜力无限。据预测,到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将达到1.2万亿美元,有望超过东京湾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经济体;20年后,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甚至有机会超过东盟10国的GDP总量。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湾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枢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不少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雏形,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已自发形成。国家层面的发力,将把湾区轮廓描画得更为清晰:它不仅会是我国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示范区,还将成为世界湾区经济的新高地。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赵勇

【记者】魏凯

【摄影】赵炎雄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