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舞+武=狮

广州日报

关注

一套醉狮舞赢得掌声一片。
三代同堂击响四季鼓。
北少林国术龙狮团。

与武术的紧密结合让醒狮表演精彩纷呈

本专题策划:本报记者 陈伟胜

本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孙嘉晖 通讯员 陈建族

本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孙嘉晖

2009年新春佳节渐渐远去,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或许还有那带有乡土气息的浓浓年味,其中,自然少不了民间艺人“龙腾狮跃”的精彩表演。日前,由广州亚组委、广州市体育局和广州市体育总会主办的“迎接亚运会 创造新生活”2009年广州龙腾狮跃闹元宵暨传统醒狮锦标赛,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隆重举行,市民有幸一睹来自广州各区、市的数十支醒狮团队的精彩表演。北派的少林功夫,南派的经典醒狮,陈氏宗祠里独创的鼓乐,还有那绵延千百年、令人陶醉的采青、斗狮情趣……这些构成了独具风味的岭南醒狮文化。

醒狮·鼓乐

三代同堂 奏四季鼓

说起醒狮,人们首先想起的一定是那顽皮可爱的狮头,还有锣鼓齐鸣的热闹场面和阵势。若论醒狮表演中最不可或缺的、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什么,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正是那幕后的锣鼓队。

“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在鼓点的“遥控”之下,醒狮的首尾亦步亦趋、协调一致。而关键时刻腾挪跌宕的绝技,更是在鼓乐的指挥下完成。可以说,鼓乐在整场演出活动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

醒狮表演必配锣、鼓、钹三大敲击乐器,一方面鼓乐可以为演出渲染气氛,另一方面鼓点的节奏可以调节和烘托醒狮的形态和情绪,让表演惟妙惟肖。据介绍,为醒狮表演配乐的乐器组合以牛皮战鼓(俗称狮鼓)为主,配上高边铜锣与中铜钹,按一定的乐谱击奏。鼓手是乐队的指挥,鼓点是醒狮表演的灵魂。

在传统醒狮锦标赛当天,现场击鼓最出彩的无疑是祖孙三代鼓手,他们演奏的“三代人四季鼓”引来阵阵喝彩声。来自白云区长红村的陈耀雄和70岁的父亲陈秋焕、11岁的儿子陈哲铭三代人,用鼓完美演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风雨雷电、丰收喜悦等声响,令人陶醉。

已是古稀之年的陈秋焕告诉记者,他从9岁开始拜师学艺,至今打鼓已经超过60年的光景,而孙子陈哲铭则比他接受启蒙还早——7岁就开始学鼓,如今已经是白云区长红小学的主力鼓手了。

陈耀雄如今是广州市威真胜武术龙狮训练中心的总教练,他介绍说,他们不但可以为醒狮伴奏,更重要的是还擅长演奏“四季鼓”,就是通过鼓点变化来表现农民耕种的欢快、收获的喜庆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形态。

“黄飞鸿表演醒狮,有很多跳桩的大动作,要使用桩阵鼓,”陈耀雄告诉记者,“像五星鼓就无法使用了,要配合特有的鼓点才行。”

陈耀雄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长红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九、元宵等节日,我们都会出来表演,”他每年都可以重温儿时的喜庆气氛,“村里还有一些特别的日子,像家里生了男孩,每逢双岁就要‘上灯’,就是要取大名了,从这一天开始他的名字就被写进祠堂的家谱了。”另外,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长红村的“仙师诞”,传说300多年前有一位修习法术的大师来到村里,村民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拜和敬畏,就选定他的诞辰为良辰吉日进行祭奠,还特别雕刻木制塑像,其间最重要的仪式就是锣鼓表演。

点评:

“挖掘民间艺术精华,让它们走进市民的生活,经受检验并最终走上亚运会的大舞台,是举办传统醒狮锦标赛的意义所在。”

——广州武术馆馆长黄标,本次传统醒狮锦标赛的策划、组织者之一。

醒狮·武术

北武南狮 完美融合

在这次传统醒狮锦标赛上,猎猎旌旗和多姿多彩的装束成为最吸引人的道具。而旌旗上面的大字更是威风凛凛:广州市北少林国术龙狮团、太虚拳会花都毕村横沥里分会、威真胜武术龙狮训练中心等。而从他们表演的曲目来看,也颇具“武林风”,如雄狮过江、勇闯三山夺灵蛇、五虎上将、雄狮夺宝、勇闯河流桥夺宝等。

据北少林国术龙狮团总领队张伟明介绍,他们是国内最早商业化运作的团队之一,早在15年前就已经走出广州,到东莞、深圳乃至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了。“我们每年都会参加醒狮锦标赛,去年获得了一个第2名。”张伟明得意地告诉记者,而今年他们又将单狮冠军和群狮亚军收入囊中,可谓实力超群。

在向记者透露他们成功的秘诀时,张伟明认为,他们是“南狮北武”的最大受益者和代表。尽管团队的名称定为相当惹眼的“北少林”,但他们绝非浪得虚名。据介绍,北少林国术龙狮团的几代师祖都有在河南登封少林寺修行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离世的张国才,就是师出北少林,”张伟明说,“30年前去世的顾汝章,直到100岁时仍然健康硬朗,他也到北少林学过。”

为什么提倡“南狮北武”呢?“只有融入北派的功夫,醒狮表演起来才会派头十足,更具观赏性。像我们的醒狮表演,就借鉴了北派功夫的腿法,如果还按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方式表演,估计现在就没有那么多人愿意看了。”

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北派舞狮没有与功夫有机地融为一体,多为表演性质的,反倒没有了南派醒狮的威猛。

在数十支参赛队伍中,以功夫冠名的团体不在少数,广州市武术馆等多个武馆也派出了各自的醒狮队伍参赛,由此可见,醒狮与功夫之间果然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

陈秋焕告诉记者,几十年前每逢节日,他们都会到邻村舞狮,表演结束后还要展演一下拳脚,这被称作“开棚”,“只有功夫过硬的,才被允许进村,有时还会过招对打,场面很热闹的。”

陈耀雄小时候就是从扎马步等基本功学起的,然后再学功夫,“刚开始学传统的小洪拳,然后学蔡李佛拳,直到后来拜师练白鹤拳、六郎棍等。”如今,陈耀雄在白云区长红小学任教,不但教习拳法,还教孩子们学习击鼓和舞狮。

番禺区武术协会秘书长李宁耀认为,醒狮和武术有着非常深的渊源,醒狮的步法、身形有很多来自功夫,醒狮表演者要有强壮的身体才能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这正是武术的强项。

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很多醒狮队员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功夫,北有少林功夫,南有咏春拳,功夫为醒狮表演注入了鲜活血液。

点评:

“南狮北武,让醒狮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精彩而富有观赏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喜欢这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北少林国术龙狮团总领队张伟明

醒狮·纷争

南派醒狮 武风更劲

自古以来,舞狮就有南北派系之分,即南狮和北狮。在电影《黄飞鸿》中,我们就曾观赏过南狮和北狮争霸的场面。

李宁耀介绍说,早在汉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狮子”的图腾也随之流进中国。盛唐时代,宫廷就流行以“狮子”作道具的百戏杂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就曾对舞狮作过生动的描绘。之后,这些杂技流入民间或被民间效仿,经过改造演变成在北方广为流传的舞狮。像典型的节目“狮子滚球”、“高台戏双狮”都可谓脍炙人口,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北狮”逐渐成形。

“北狮”特点与“南狮”迥然相异。前者侧重“形”似,外形结构仿似真狮,不露人形,动作设计也以模仿狮子的举止为主,活泼可爱、栩栩如生。

“南狮”则是我们俗称的“醒狮”。“醒”字在珠三角地区方言中包含“威猛、神气”的含义。有关醒狮的起源,说法不一,但从广东民间的舞龙活动始于唐代的记载来推算,南狮的起源也大致在唐代。据载,唐朝张九龄奉唐玄宗诏命开凿梅岭新路,并按岭南粤地风俗举行隆重的动工典礼和祭奠仪式,其间已经出现了“舞龙舞狮”的场面。

李宁耀介绍说,“南狮”的特点侧重于“神、韵”,并与南派武术紧密结合,相比北狮的“艺术型”,南狮属于典型“武功型”。南狮的外形完全没有真狮子的轮廓,通常以“采青”为目的而形成套路,动作多姿多彩而又威武矫健、勇猛醒神。

此次醒狮锦标赛会聚了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南狮队伍。从狮子的妆扮,到表演动作、剧情的设计和创意,都非常独到。一头金狮没有上高桩,没有采用高难度的“盘青”动作,而是选择了一套醉狮舞。醒狮捧着酒坛畅饮的样子着实憨态可掬,博得了阵阵喝彩。可不要小看这套“没有难度”的醉拳,参赛选手既要有醒狮的醉态,还要保持身形不至于醉成烂泥,这其中就要真功夫了。

其实,这是一套兼具南北舞狮风格的表演动作,北狮憨态可掬的神采和南狮精巧深厚的功力均有体现。至于南北两派舞狮究竟孰优孰劣,现在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两种表现形式近年来还有融合的趋势,这是一大幸事。

点评:

“舞狮南北有别,但现在则有不断学习、融合的趋势,南狮兼习北派功夫,而北狮也开始接受南派技法。”

——番禺区武术协会秘书长李宁耀,曾对有关醒狮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汇总,著述颇丰。

醒狮·采青

百花齐放

各取所长

在醒狮锦标赛期间,记者留意到,有的醒狮队伍只有一个藤编筐、一条凳或者一个盆景,就能将一头狮舞得风生水起、活灵活现。也有些狮则要在数张桌椅上腾挪跌宕、来回翻滚,可谓舞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拿捏功夫相当了得。那么作为裁判,如何对醒狮进行评比打分,怎样才能公允、服众,这就要看他们“采青”的功夫了。

“采青”是醒狮表演的核心内容,所有狮舞的编排都围绕这一环节展开。明清时期,主持活动的乡绅、族长在狮子演练完毕以后都为狮子挂红致谢,并赠与酒肉、米粮。之后,转变为以红包、利市作酬劳。后来发展到将红包裹在一束青菜之中,寓意为“财”,让狮子在演练过程中“採”取红包。“采青”、“吐青”等动作就此诞生。至今,在“采青”布置上仍用树叶之类的青绿植物,“采青”也成为南狮套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采青”套路里要展示难度技巧和武术功架,让观众欣赏和鉴别到舞狮者的武艺功力。

在醒狮锦标赛上,各队人马对“采青”动作的设计可谓别具一格,有人把“青”挂得很高很高(称为“高青”),有的把“青”放在地下(称为“地青”),有的放在木盆或水盆中(称为“盆青”或“水青”),有的用器皿或物件做成各式各样的造型作“青”:例如做成螃蟹形状就称为“蟹青”,做成蛇形就称“蛇青”……

民国期间,广州地区的武馆也有练习北派武术挪移腾跃和气功轻功,醒狮“采青”也发展了“高杆青”、“桥底青”、“沙煲青”和“梅花桩青”等表现高超的硬气功和轻功以及各种攀爬腾跃特技的技艺阵式。

“各施各法吧。”张伟明笑道,醒狮的精妙之处在于表演是否传神,技巧设计是否精致,难度系数是不是够高,至于道具的使用并不重要。

由于“采青”方式的不同,醒狮在色彩的设计上也会作相应的调整。而在一些醒狮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人物的神采,像白狮多为长者饰演,通常代表刘备这样的仁义之君;而红狮则英勇神武,对应的历史人物则是关公;至于黑狮的短须扮相,透射着凶猛莽撞,通常意喻张飞的威风;而黄鬃狮则给人以老成厚重之感,此乃老黄忠无疑;另外还有银狮,英俊潇洒,显然有赵云和马超的身影了。

后来,南狮狮艺成为了竞争和比斗的手段,借用历史上勇猛武将的威名为自己武馆的醒狮命名,醒狮技艺也成了逞强称霸的手段。

“以往,南派功夫都要在广州开武馆,只有这样才能站得住脚。”李宁耀说,至清朝末年,外地拳师在广州开武馆蔚然成风,民间醒狮也开始兴旺起来,“广州可以说是醒狮发展起来的‘摇篮’。”

而“采青”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醒狮团之间的争斗,这就是有名的“斗狮”。李宁耀告诉记者,民国年间广东地区曾发生过因为武斗,以至于当局不得不下达禁令,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不允许民间进行醒狮表演,也是避免因为斗狮而发生大规模殴斗和冲突。

1950年之后,在广州武林中“以武会友”、“以狮会友”、“和合谦让”等正气的氛围中,这种好强挑衅意识才逐渐消失。

点评:

“醒狮比赛精彩纷呈,这才是过年的味道。广州体育‘月月有精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好戏’还在后头呢!”

——广州市体育局副巡视员、广州市体育总会执行副主席吴日秀,本次传统醒狮锦标赛主要策划人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