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广州战疫中的“网络主播”,谢谢您!

信息时报

关注

原标题:广州战疫中的“网络主播”,谢谢您!

第36个教师节来了!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广州启动了线上教学,老师们成为新晋“网络主播”,录制电视课堂和在线上网课。复课后,他们又经历了线上到线下的转变……

一路过来,他们经历了什么?如何践行教育初心?信息时报记者记录了广州8位老师的故事,以致敬“战疫”中的网课老师,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一起来看看!

广州市协和中学语文老师张征

上网课备两台电脑,爱跟学生“聊天”

“读逍遥之文,识逍遥之人。说起庄子,你心中浮现出的是白发苍苍的古代老人,还是一个名字听起来不明觉厉,仔细想想又有暧昧不清的模糊印象?”张征一手插兜,一手指着课件,介绍作者,并诵读全文。时而严肃紧张、时而幽默风趣,这节18分钟的电视课堂尤为生动有趣。

张征的每节课都颇受欢迎。“我有个原则,一节课讲得不有趣,就几乎算是失败的。”张征说,“一方面我喜欢传统和现代的东西,另一方面我有个习惯,看到年轻人常用的流行话语都留意查一下,然后运用到课堂上”。

线上教学时,为了保证直播效果,张征在家用两台电脑,一台用来讲课,在另一台上登陆第二个账号,监控自己上课的效果,还时刻打开手机热点以防网络卡顿。作为班主任,张征还每周开线上班会课,给学生推荐书目,使学生保持平稳的学习状态。

返校后,张征第一件事就是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他表示,有些同学在上网课时“划水”导致跟不上课程,就会鼓励他们找相应的学科老师补课。

广州市第六中学生物老师谷小慧

录课两个月不追进度,关注学生状态

广州战疫中的“网络主播”,谢谢您!

从三月至五月初,谷小慧录制电视课堂录了两个月。在二月底接到任务后,谷小慧回了学校两趟,把几乎所有相关的书籍资料全部搬回了家中,从早上到深夜不停查阅,并听完了多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学课程。“要保证资料的精准性,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就坐在电脑旁没有动过,一直在准备。”

接下来,谷小慧便精心备课、不断磨课,首先是反复做课件和修改课件,大到每一个知识点,细到每一个标点符号;接着开始自己录制说课视频,进行了几轮试听和修改,“每天晚上睡觉前、早上起床后都在思考如何优化课程”。

给学生上网课时,谷小慧发现学生提问的频率高,消息经常“刷屏”。考虑到学生要集中精力,她让学生每天晚上在群里接龙一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并把解答整理成文档,避免了问题的重复性。

学生返校后,谷小慧作为班主任密切关心学生的状态。上课时,她没有顾着讲课追进度,而是尤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和精神状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长、2020年“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林黎华

探寻线上最美思政课堂,“云帮扶”结对学校

作为校长,林黎华始终奋战在防控工作及教学管理第一线,多次召集政治科老师线上备课,提出探寻线上最美思政课堂。得知要面向全市中学生录制一节抗疫专题思政课时,正面临繁琐的防疫行政工作的她一口答应了。

林黎华。信息时报记者 陈引 摄 

由于平时工作应接不暇,林黎华只能利用清明节三天假期来备课。前两天,她潜心准备材料,形成思维框架,组织教学内容,教案好几次推倒重来,再细心修改。假期第三天,她回到学校,独自一人反复试讲。最终,“学英雄勇担当,严自律好少年”这节思政课仅录制一次便顺利通过。随后,她又应邀为广东省师生录制了一节高三思政专题复习课。

线上教育期间,林黎华还率先连线“粤-黔-渝”,给结对帮扶学校——贵州省瓮安中学和重庆巫山白坪初级中学,开展“云帮扶”工作。通过她的组织策划,学校与帮扶学校开展了系列教学交流活动,进行“云课堂、云教研、云集备、云分享”,实现跨省、跨市、跨校间的无障碍相互学习与借鉴。

林黎华。信息时报记者 陈引 摄 

今年新学年开学,林黎华又担任高一一个班的思政课老师,每周上两节课。她从教31年,27年兼任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期间担任高三政治教学18年。如今任校长、党委书记职务的同时,她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我是一位校长,更是一名思政课老师。校长能够上好课,校长领导力才能真正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英语老师陈丹虹

开拓与小玩偶对话教学方式,获外校家长肯定

广州战疫中的“网络主播”,谢谢您!

回到学校发现有律所寄了“律师函”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距离录制的广州电视课堂播出已有一段时日,陈丹虹在返校做复课准备工作时,无意中发现一封律师事务所寄来的英文信函。怀着紧张而好奇的心情打开这封信,陈丹虹心头一暖,脸上展露舒坦的笑容。

原来,这是一封外校学生家长写的感谢信,因为通过广州电视课堂看到陈丹虹录制的英语课程后印象深刻。于陈丹虹而言,一切的辛苦似乎都显得特别值得了。

作为二孩妈妈和班级老师,陈丹虹白天的时候不是奉献给自己孩子,就是奉献给班里的孩子,基本没有时间可以备课,深夜才是她和团队成员的自由时间。低龄段的孩子学英语,怎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好玩又愿意学习呢?为此,陈丹虹他们冥思苦想了好久,最终想到与小玩偶现场对话的妙招。

“其实就是手里拿着一个小玩偶,然后我模仿它的语气,和我完成英语对话。”陈丹虹告诉记者,每一节课的玩偶都不同,让小孩们可以期待下一节课又会出现什么动物,激发他们的兴趣。

广州市铁一中学物理老师罗施弗拉

不眠不休抠细节,录制前一晚通宵完善教案

广州战疫中的“网络主播”,谢谢您!

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录制,从零基础到首次尝试,只有短短一两周时间。对罗施弗拉这位“新手”而言,压力不言而喻。“电视课堂录课没有现场的学生互动,以及无法现场实验演示,所以与平时的课堂差异很大,对我的挑战性也很大。”

有限的时间,无限的精力。日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备稿反反复复改七八遍……所幸,罗施弗拉背后还有一整个团队帮她。即便夜已深,即便因疫情不能随便相见,这都不能磨灭团队老师们没日没夜利用网络帮罗施弗拉磨课的心。

随着录制时间越来越近,罗施弗拉学习克服不习惯,学会面对镜头自导自演,学会不眠不休抠细节。“录制的前一天晚上,想到有一个实验可以改进,所以重新改了一下。”这一改,时针就转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8点就赶到现场开始录制。

呈现到孩子和家长面前的视频,只有20分钟;隐藏背后的辛劳付出,是无数个20分钟。经过这一次的电视课堂录制,还有在家给学生上网课,罗施弗拉开始思考如何打破老师在课堂“独角戏”的局面。“我让学生录一些配音,可以插到网课里,丰富形式;返校复课后,录制线下课堂的分组实验视频,作为学生课后自学的补充。”

广州中学数学老师陈紫红

在家彩排超十遍,细心考究课件的标点符号

广州战疫中的“网络主播”,谢谢您!

“接到任务的时候我还在老家,没有电脑也没有材料。”回想起那段经历,陈紫红还记忆犹新。电脑借别人的,材料网上搜的,甚至连上网都是去别人家蹭的。即使离录制电视课堂还有一段日子,她依旧担心自己准备不够充分,于是2月初就买票赶紧回广州,坐在高铁上都在忙活课件教案那些事。

她无怨无悔挤出所有空闲时间查资料改稿,连课件上小题结尾要用分号、大题结尾用英文的句号“.”这些细节都不放过。每天备课到凌晨,备课文件夹里都是密密麻麻的参考资料、设计修改稿。“不管我什么时候把一些想法发在团队的讨论群里,其他老师们都是秒回的,然后商讨着如何改进。”

为了在屏幕前呈现出最好的效果,陈紫红还在家反复彩排了不下十遍,一次次精雕细琢。录制的前一天晚上,陈紫红试讲到深夜11点,第二天早上7点就赶到了录课现场自行排练,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录完课后她还一遍一遍听,一帧一帧让后期编辑修改,有问题再剪辑再补录。

回到线下教学之后,陈紫红不忘把在网课中学到的技巧用到课堂当中来,比如增加互动性,当场做练习然后现场批改或小组互批。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体育老师陈伟豪

自编自导自演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策略

“整个过程,老师们自编、自导、自演体育课,就像‘十八线演员’。”陈伟豪笑着说,他在广州电视课堂负责的内容是居家室内足球。疫情之初,他发现设计切合居家环境进行的足球练习比较困难,查阅网络资源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样例。

经过多番思索和探究,在越秀区中学体育教研员石多多老师的指导下,他决定从技术动作的运动路线找突破点,在器材的选择上兼顾安全,一个2号小足球或者纸做的足球,几个柔软的标志物就能完成所有的练习。

在学校正式实施网课前的准备期,作为体育教研组长和初三备课组长,陈伟豪先进行各种“试”和“验”,试网速、试角度、试设备,验内容、验过程、验效果,看哪种课程方式最好、最方便、最有可操作性,实践出一套操作方案给学校体育科组的老师参考,让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侧重点进行调整。

陈伟豪表示,在学校指引下,体育教研组的老师们在每次上网课之前都会自己先练习一次,监测该教学内容在居家环境下的运动负荷情况,感受练习效果。上网课时是直播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授课。这时,他现场示范,再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纠正指导。

广州市一中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陈润豪

两个月录制8堂课,成教学生涯自豪印记

在陈润豪看来,录制电视课堂的难度不仅在于他是新手,还在于这是他近年来第一次教初一的知识。“我连续8年都是教初三毕业班,这是第一年回到初一,所以很多素材要重新整理和研究,这个过程可以说既辛苦又有趣”,陈润豪笑着说。两个月内,他录制了8堂课。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备课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打磨,还有一层又一层的审核。直至录制前一刻,都还在扣细节。他表示,这都是为了保证20分钟的课堂呈现出来,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最准确最标准的表达。

虽然前前后后上了8次电视课堂,但陈润豪认为,这并不是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轻松的事情。因为追求严谨和完美,在两个月的“修罗场”时光里,他和团队老师面临着八次不一样的挑战,每一次都要重新备课,重新修修改改三千多字的讲稿……

“这次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成长机会,而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将是我教学生涯里一个自豪印记。这次电视课堂录制,也唤醒我们老师重新将目光回到怎么挖掘课本的亮点上。”

信息时报记者 丘敏华 孙小鹏 实习生 卢辉源 黄雅静

摄影记者 陈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视频剪辑:周小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