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万众瞩目的巨著,终于迎来备受期待的单行本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儒家经典犹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程。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却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逐渐被遗忘的危险。

2003年,鉴于当代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广泛迫切的需要和国家发展文化战略的需要,经过多次学术研讨和论证,北大正式启动了《儒藏》工程。

1.png

央视2023年《开学第一课》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儒藏》工程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王博述说《儒藏》背后的底蕴和故事

2004年,76岁高龄的汤一介先生开始主持《儒藏》编纂工作。当时,他已经被诊断出肝硬化,病情一直反复。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坚持编纂《儒藏》,他毅然说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2.jpg

2005年,《儒藏》“精华编”总编纂在北京大学治贝子园内合影,从左至右:孙钦善教授、庞朴教授、汤一介教授、安平秋教授

作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儒家文献整理项目和最大规模的古籍整理项目,《儒藏》工程无先例可循,项目启动之初首要问题便是“影印出版还是校点出版”。

后者更便于读者研读和利用,更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但要想保持精确度,其难度将数倍于前者。最终在汤一介先生的主持之下,大家决定迎难而上——采取校点排印出版。

《儒藏》首席总编纂季羡林就曾在项目启动之初曾说:“《儒藏》的好坏,全在质量。要尽量减少错误,宁可慢一点,也要保证质量。”

于是,一本掌心般厚的书,只要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就要打回去重改。就这样,编纂团队谨遵季羡林先生的教诲,这一搞就是20年。

20年来,老中青三代“儒藏人”筚路蓝缕,一字一句精雕细琢、一本一册精审细校……终于,2022年,《儒藏》工程完成“精华编”中国部分的整理出版。

3.png

2023年,《儒藏》“精华编”正式入藏国家图书馆,这标志着《儒藏》作为一项学术研究领域的“基础设施”将发挥更大的公共服务作用

510种文献、282册汇编、近2亿字,凝结着一代代“儒藏人”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中有知名学者,更有诸多默默无闻、埋首案头的普通编辑,只为重建儒家浩瀚的文献世界。

《儒藏》“精华编”收录的文献,有将近半数是首次校点整理,该部分书稿校点成果的问世,填补了学术空白,价值不言而喻。其他已有整理本的儒家文献,“精华编”大都在底本校本选择、校勘、标点等方面力争超越,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文本依据。

不过,《儒藏》的“精华编”如同满汉全席上的珍馐美味,虽令人向往,却因它们装帧为合册,体量较大、携带不便,让渴望随时品尝智慧佳肴的读者们感到一丝遗憾。

自这些精华之作陆续与世人见面以来,一直有读者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便携式单行本的期盼。为更方便广大读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推出小开本、厚度适中的平装单行本,目前已出版如下单行本书目。

4.jpg

读者们可以随时随地、轻松翻阅这些儒家经典,让古代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共享这笔流传数千年的精神财富。

四书纂疏(全三册)

5.jpg

内容 ● 简介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南宋赵顺孙撰。顺孙学宗朱子,得家学之传,为朱子三传弟子。终身用力于四书,溯求考亭之原委,自谓:“朱子四书注释,其意精密,其语简严,浑然犹经也。因编取朱子诸书及门人讲解有可发明注意者,悉汇注下,以便观省,名曰《纂疏》。”《四书纂疏》乃渐次单独成书,何时合刊无从考定。本书充分引用朱子之说,旁引黄榦、辅广、陈淳、陈孔硕、蔡渊、蔡沈、叶味道等十三家学者之说,皆为朱子之学者,而不旁涉他家。朱子学逐渐形成规模,《四书纂疏》功不可没。《四书纂疏》现存最早版本为《通志堂经解》本,初刻于康熙十九年,后有乾隆五十年补刊本、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重刊本。此次校点整理,以《通志堂经解》康熙十九年初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校点者为陈静。

小学集注

6.png

内容 ● 简介

《小学集注》,又称《小学句读》,南宋朱熹、刘清之编撰,明陈选集注。小学又称蒙学,即启蒙、蒙养之学的意思。上古的小学教育教材本包括大量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正等方面的内容,因时代的变迁已久失其传。唐以前的小学教育教材以识字字书为主,包含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到了宋代,随着大、小学分级教育及官、私立各类小学的日趋普及,恢复上古以儒家思想伦理为重要特色的小学教育教材体系成为有识者的共识。朱熹有感于上古小学教育教材“散见于传记,未有成书”,力图恢复古小学之貌,使上古儒学教育的精神贯穿彰显于当世,约在淳熙十四年(1187)前后,与弟子刘清之辑成《小学》一书,可谓古代儒家教育教材体系的复古补阙之作。校点者为王燕均。

游定夫先生集

7.jpg

内容 ● 简介

《儒藏》单行本《游定夫先生集》是宋儒游酢的文集。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今属福建),北宋理学家、学者,世称廌山先生,受业于洛阳二程,“程门立雪”即其事。登神宗熙宁五年(1072)进士第,历任太学博士、州学教授、监察御史,知和州、汉阳军、舒州、濠州,卒葬和州。《宋史》有传。游氏文集据著录有十卷,与诸学术著作分本别行,但不详宋代是否刊印。明代著录文集二卷,不详所本。现存游酢文集均为清人重新编辑而成。这次整理游酢文集,用同治六年游智开和州官舍本作底本,参考了其他几个本子,是目前最为完整的游酢文集。校点者为景新强。

桴亭先生文集

8.jpg

内容 ● 简介

《桴亭先生文集》是明末清初理学家陆世仪的文集。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刚斋,晚号桴亭,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大儒。明亡,隐居讲学,与陆陇其并称二陆。他一生为学不立门户,志存经世,博及天文、地理、河渠、兵法、封建、井田,无所不通。其理学以经世为特色,这既是对晚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判,也适应明清之际社会变革的需要。陆世仪一生著述多达六十余种。其文集,曾经多次搜集、刊刻。今所见最早的刻本为康熙五十三年张伯行正谊堂刊本,之后有若干版本。这次整理,以光绪二十五年太仓唐受祺所刻六卷本《桴亭先生文集》为底本,参校诸本,将唐受祺之子于民国十六年所刻《集外文》三十四篇附录于文集之后,以补其未备。唐受祺刻本虽然刊刻时间最晚,但经过精校,错误较少,收录文章也较全。是学界可资参考的重要版本。校点者为赵友林。

论语全解

9.jpg

内容 ● 简介

陈祥道的《论语全解》成书于北宋神宗年间,是王安石新学现存唯一的《论语》学著作,同时也是用王安石新学注解《论语》的集成之作,体现了王学注重性命义理的解经特点。陈祥道为王安石高弟。其《论语全解》不仅涉及道体之论,注重性命之说,以未发已发释性情,还注重主体的修养,阐发穷理尽性之说;同时也存在着将天理人欲对立的倾向。陈祥道在诠释《论语》的过程中博采众说,注重以理明道,立足于儒学的立场,将“三礼”“三玄”、《孟子》《中庸》等著作中的思想与《论语》诠释相结合,体现其兼采汇通的思想特色。陈祥道《礼书》是重要的礼学著作,其《论语全解》亦于礼制解说明晰,可供侧面参考。宋哲宗绍圣后,王安石《论语解》、其子王雱《论语口义》和陈祥道的《论语全解》一并作为科举用书,盛行一时。校点者为刘蔷、姜海军。

孝经注解 温公易说

司马氏书仪 家范

10.jpg

内容 ● 简介

本书包括北宋学者司马光的四种著作:《孝经注解》《温公易说》《司马氏书仪》和《家范》。这四部著作是司马光对《易》《礼》《孝经》等儒家经典的阐释发明,既有对经典本身的解读,也有基于经典的经世致用之作。其中《孝经注解》一卷是就《孝经》进行发明。《温公易说》是司马光对《易》的解释。司马光解《易》唯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推本天地之道,归之于仁义礼智信。其解多不袭前儒旧说,在北宋《易》学自成一家。《司马氏书仪》与《家范》则皆与“礼”有关,是司马光植根于《仪礼》等经典,又与当时实际情况相结合,提炼总结出的礼仪程式与礼教规范。《司马氏书仪》以日常礼仪为主,《家范》则从家庭伦理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

《孝经注解》校点者为赵四方、井良俊。《温公易说》校点者为刘保贞。《司马氏书仪》校点者为张焕君。《家范》校点者为万义广、李倩及温乐平。

周易姚氏学

11.jpg

内容 ● 简介

《周易姚氏学》为清代学者姚配中所撰的阐释《周易》的著作。《周易》作为“六经”之一,是十分重要的儒家经典,历代学者对其书之性质、内容与意义等的解读与诠释也经历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至于清代,朴学兴起,无论从学术渊源还是从治经方法上,学者们都崇尚汉学,试图回溯至汉代,重新寻求对经典的阐释。姚配中对《周易》的研治,也很自觉地以汉代易学为基础,在汉代经师的解经路数上继续推进。他先后通过前辈学者张惠言所撰《周易虞氏义》以及唐代学者李鼎祚之《周易集解》等书接触、了解各家象数易学家的学说,最终认定郑玄的说解,以之折中诸家。其书虽主于郑氏《易》注,但不立门户之见,能成一家之言,是阐释《易经》的重要著作,也是分析清代《易》学研究史的重要资料。此次整理,选用了《周易姚氏学》最早、最完整的《一经庐丛书》本作为底本,以皇清经解续编本、崇文书局本为校本。校点者为周玉山。

毛诗稽古编

12.jpg

内容 ● 简介

《毛诗稽古编》三十卷,清陈启源撰。陈启源平生酷爱读书,研读经学,于诸经尤深于《诗经》,因质疑朱熹《诗集传》之误,撰《毛诗稽古编》。本书属稿于康熙十三年(1674),最终写定于康熙二十六年,历时十四年,稿经三易而成,问世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推崇,是清初学者研究《诗经》的代表作。此书撰写目的是要寻流溯源,推求古经本旨,把《诗经》学从朱子释经体系中解脱而出,实现《诗》学研究向汉、唐的复古。《毛诗稽古编》的手定底稿本有两种,其一为陈启源去世前不久的最后定本,为陈启源亲自书写。嘉庆间,《毛诗稽古编》首次刊印,书中使用了大量隶定字形。此后,又有道光九年(1829)学海堂刊、咸丰十年(1860)补刊的《皇清经解》本。此次整理以《皇清经解》本为底本,而以嘉庆本、《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清张敦仁校清抄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康熙抄本为校本。校点者为王承略和马小方。

御选明臣奏议

13.jpg

内容 ● 简介

《御选明臣奏议》是清乾隆年间奉敕选编的明代奏议集。乾隆四十六年(1781),高宗命诸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蔡新等选编《明臣奏议》。蔡新,福建漳浦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十八年任上书房总师傅。皇子中实际负责此事的是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四十七年四月编成,十月,高宗认为书内编次不按年代、体例乖舛,校核疏失,令重修、重印。目前所见即修正后的定本。全书共四十卷,收录自洪武至崇祯时期一百五十二人的三百八十八篇奏议。《明臣奏议》主要从《明史》本传和《四库全书》中明臣文集的奏议中选录,还包括了纪昀等四库馆臣选编的《明季奏疏》的内容。本书以“资治经世”“忠君体国”为核心,搜采明代慷慨建议、剀切敷陈的臣工疏议,以言见人,以言见政,其根本则在总结明代教训,为现实服务。校点者为张兆裕。

道南源委

14.jpg

内容 ● 简介

《道南源委》原名“道南源委录”,是朱衡任福建提学副使时所作,用以教示诸生,书名取程颢送别杨时南归时所言“吾道南矣”之义,意在说明书中所载皆伊洛道学南传之源委。原书十二卷,始于杨时,附以游酢、王蘋,凡南宋时期闽中承续伊洛学脉者皆载焉,而明代则仅录陈真晟、周瑛、黄仲昭、蔡清四人。文多抄录《宋史》《闽通志》、府州县志及各人行状、墓志等,随文注明出处。清代张伯行有感于此书崇正理学,而书久湮没,故重加考订为六卷,名之“道南源委”。“名虽因旧,实出新裁”,改变了旧本史料丛脞之形式,每人各编为一传,宋代记录上溯至二程,又增加元明之后百余人。全书以程朱理学传承为主线,通过闽中学人之传记,厘清宋至明末闽中伊洛传人学派,着力突出朱熹理学传承线索,为清初程朱理学振兴之重要史料。此重订本较原本体例谨严,内容丰富,更有可读性。校点者为李勤合。

孙明复先生小集 春秋尊王发微

15.jpg

内容 ● 简介

宋时有《睢阳子集》十卷,宋孙复著。本书于元战乱之后亡佚。清代赵国麟始获孙复诗文集之钞本,有诗文二十二篇,附录三篇,名曰《孙明复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钞本、《四库全书》本、徐坊过录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聂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记录,弥足珍贵。此次校点以杏雨山堂刻本为底本,以旧钞本、李本、徐本、《四库本》等为校本,不仅校勘精良,还在保存原刊篇次式样的同时,辑得孙复佚诗六首,佚文二篇。

北宋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是今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著作。孙复早年屡试不第,遂居泰山,授徒讲学,尤其精于《春秋》。后声名渐起,石介等皆执弟子礼。《春秋尊王发微》不是一般的解说经义之书,其间寄寓了孙复对时局政治的独特思考。在历经唐末藩镇割据与五代战乱之后,宋初亟须巩固新王朝的中央权威。孙复将“尊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处处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有感而发。孙复的解经方法承袭了唐代啖助、赵匡、陆淳的思路,而其新的“尊王”思想却成为北宋《春秋》学讨论的核心主题,在当世影响极大。

《孙明复先生小集》校点者为陈俊民。《春秋尊王发微》校点者为方韬。

书传大全(全二册)

16.jpg

内容 ● 简介

《书传大全》系明成祖敕修《五经大全》之一种。五经大全均经均以程朱一系之经学著作为宗主,其中《书传大全》以蔡沈《书集传》(单行本即将推出)为主。元延祐间定宋蔡沈《书集传》为科举模板,同时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书义程序》犹本《孔传》立义。至明太祖亲验天象,知《蔡传》不尽可信,故命刘三吾等作《书传会选》,参考古义,纠其失六十六条,颁行天下。科举专主《蔡传》,实际上是从《书传大全》开始。据陈恒嵩先生《五经大全纂修研究》,《书传大全》主要是以董鼎《书蔡氏传辑录纂注》为基础,兼采陈栎《尚书集传纂疏》、吴澄《书纂言》、陈雅言《书义卓跃》等书而成。校点者为孙希国、宫长为。

国语正义(上下册)

17.jpg

内容 ● 简介

《国语正义》二十一卷,清人董增龄撰。《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著作,记录周及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历史,历代多视《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国语》注释之作以三国时吴国韦昭注最为流行,《国语正义》是董增龄采用传统注疏体研究《国语》韦昭注的著作。董增龄《国语正义》一书治学宗汉,推崇郑玄、许慎之学,于清代则取惠士奇、惠栋吴中汉学一派,于《国语》除进一步阐释韦昭注之外,还搜集汉代相关旧说,为《国语》及韦注寻求汉学根源。校点者为金晓东。

诗三家义集疏(上中下)

18.jpg

内容 ● 简介

《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清人王先谦撰。汉代《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诗》立于学官,《毛诗》独在河间流传。东汉末《毛诗》经郑众、贾逵、马融作传,郑玄作笺后,大行于世,而三家式微。三家《诗》流传至今,独有《韩诗外传》一部,其他均亡佚。清代致力于辑考三家逸文者,有阮元、丁晏、胡文英、马国翰等不下六十家,至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作《三家诗遗说考》,将三家说搜罗殆尽。《诗三家义集疏》即以陈氏父子书为基础纂集而成,初名《三家诗义通绎》,民国二年(1913)冬月书成后改为今名。《诗三家义集疏》是搜罗三家诗义的集大成之作,持一书而三家说皆备,展一字而众家说解纷呈,其疏解亦得疏家精要,故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并称。校点者为陈锦春、王承略。

四书蒙引(上下册)

19.jpg

内容 ● 简介

《四书蒙引》十五卷,明代蔡清撰。《四书蒙引》本为科举而作,故体例与内容以阐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主,近似于讲章。此书承明代前期“述朱”学风,但在如理气关系、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问题上又与朱子之说相异,从中亦可见由明代前期的“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向明代中期的心学思潮转变的趋势。现传《四书蒙引》最早版本是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李墀刻本,其次是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刻本,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吴同春刻本,万历十二至十六年间苏州朱文科刻李时成重订本,还有明刻本两种,和刻本一种;此外还有删节本。此次校点以万历十五年刻本为底本。校点者为李存山、高海波、陈明。

易汉学

20.jpg

内容 ● 简介

《易汉学》八卷,清代惠栋撰。《易汉学》是惠栋崇尚汉学的代表作,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普遍重视和好评。现存的主要版本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九年(1781—1784)镇洋毕沅辑灵岩山馆《经训堂丛书》刻本、《清经解续编》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汇文轩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次校点以《经训堂丛书》本为底本。校点者为陈修亮。

白虎通德论

21.jpg

内容 ● 简介

《白虎通德论》十卷,题东汉班固撰。本书共分十卷,卷中以“名词解释”的方式,选取涉及自然、社会、伦常、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某些词语作为标目,如卷一“爵”“号”“谥”,卷二“五祀”“社稷”“礼乐”,等等,围绕此词语,或设为问答,或直接论说,或援引典章制度,对词语及其中蕴含的道理进行诠释。最终,“在总结两汉经学成果的基础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成为当时权威性的国家法典”。校点者为胡春丽。

伊川击壤集

22.jpg

内容 ● 简介

邵雍发扬阐释“先天之学”“后天之学”,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并称为“北宋五子”。《伊川击壤集》是宋儒邵雍的理学诗集,通行本收录大约一千五百余首,以哲理诗为主,正如其自言“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语道时”,邵雍也因之被誉为理学诗派的始祖。翻阅《伊川击壤集》,类似初读浅淡、细读有味的哲理,俯拾皆是。如卷一第一篇《观棋大吟》,由围棋而引发对天地、古今、人事等的议论,洋洋洒洒几百言。《伊川击壤集》,邵雍生前曾经自己编订,后由其子伯温汇编成集,初刻于元祐年间,此初刻本现已亡佚。现存几种南宋刻本多为残本,其中台北“中央图书馆”收藏的南宋末二十卷刊本(卷十系抄配)是保存相对完整的精善之本,版刻精美,脱误甚少。校点者为陈俊民。

诗经世本古义(全四册)

23.jpg

内容 ● 简介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后一卷,明代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是何楷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该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各诗篇以何楷认定的夏、殷、周三代排序,分系二十八王,每王一卷,以二十八宿配之,从角部“夏少康之世”到轸部“周敬王之世”,每一卷内所录的诗篇,即是该君王时代的作品。这取代了《诗经》原有的排列顺序,也打破了风、雅、颂以类相从的原则,因此名为“世本古义”。《诗经世本古义》取材丰富,汉、晋以来旧说兼容并蓄,且不守一家之言,自成体系。对草木鸟虫等名物尤加探求,旁征博引,不厌其详,为《诗经》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广阔的视野。《诗经世本古义》释字义必引《说文》,解诗意多涉毛、郑,鲜明地体现了明末学术风气的转变。校点者为李士彪、张丹丹。

四书集编(全二册)

24.jpg

内容 ● 简介

《四书集编》为南宋大儒真德秀所撰。南宋末期,朱熹逐渐确立其作为儒家道统的地位,其毕生精力萃于四书,以《四书章句集注》为集大成之作。然此书词意浑然犹经,学者往往未能究其精微、得其体要。真德秀首创以朱子语录附于“章句”“集注”之下,又采二程、张栻等学说,间引他说以相发明,又附以己见,以折衷讹异,成《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其中《大学集编》一卷、《中庸集编》一卷为真德秀生前手定,而《论语集编》《孟子集编》虽已点校,却尚未成书。后人根据《真西山读书记》《大学衍义》及真德秀文集等书,于咸淳九年(1273)汇集成书,《四书集编》始成完帙。《四书集编》全书发挥朱子学说,又有所补充,可视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疏解。校点人为陈静。

仪礼图

25.jpg

内容 ● 简介

《仪礼图》十七卷,附《仪礼旁通图》一卷,南宋杨复撰。以图治《礼经》,素为礼家所倡。礼图之学渊源甚早,《隋书·经籍志》著录礼图之书甚多。至宋代,如聂崇义、陈祥道等亦甚有可取者,然皆集中于器服名物之考辨。杨复以《仪礼》经注为本,分章析节,以仪节图研治《仪礼》文本,实属首创。全书体大思精,足以嘉惠后学。杨复又著《仪礼旁通图》考证名物制度总要。《仪礼图》之体例,在于分别章节,把记文内容分散到各个仪节的经文中,并加入《礼记》中对应文献以阐明经义,除仪节重复之处外,每一节均绘有仪节图。对于郑注,杨复基本尽录,但多有删节、概述之处,而非全文照抄。对于贾疏,杨复在注后以“疏云”引出,而删去贾疏原文用以标明阐释条目所引用的经文、注文。校点者为马延辉。

木钟集

26.jpg

内容 ● 简介

传世《木钟集》十一卷,含《论语》《孟子》《六经总论》《周易》《尚书》《诗》《周礼》《礼记》《春秋》《近思杂问》《史》各一卷。所论《大学》《中庸》列于《礼记》下。其体例皆先设问,后答之。全书主要逐条讨论传世儒家经典中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尤以入宋以后儒者所关心的性理问题为最多。书名《木钟集》,取自《礼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校点者为史应勇。

揅经室集(全三册)

27.jpg

内容 ● 简介

《揅经室集》六十三卷,清阮元著。《揅经室集》是阮元自编定稿的个人文集,除了他主编的几部专书外,阮元一生著述大部分收入集中。文集系统反映了阮元的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表明他恪守汉学正统的立场和以古训求义理的治学方法。七集六十三卷本的《揅经室集》由原印四集(包括《一集》《二集》《三集》《四集》)《外集》《续集》《再续集》构成。涵芬楼《四部丛刊》本的《揅经室集》为六集五十四卷本,其中《续集》用的是九卷本,缺《再续集》,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点校本《揅经室集》就据以为底本,可见它也不是完足之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的《揅经室集》为五集五十一卷本,其中原印四集四十卷、《续集》十一卷,另外将《外集》题为《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编入目录类丛书中,可见该本也不完足。本书首次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六十三卷本《揅经室集》进行校点整理。这个本子不仅《再续集》的卷数、内容最多,而且它的原印四集和《续集》《再续集》《外集》在诸种本子中校勘最为精审。是目前《揅经室集》最精善的整理本。校点者为沈莹莹。

三鱼堂文集 外集

28.jpg

内容 ● 简介

《三鱼堂文集 外集》,清代陆陇其撰。《三鱼堂文集 外集》包括《文集》十二卷(含附录)、《外集》六卷共十八卷,为陆氏门人侯铨所编。四库馆臣认为:“其中或有未定之稿,与夫偶然涉笔、不欲自存者,均未可知。”《文集》十二卷,其中的《学术辨》阐发陆氏思想最为详明。《外集》以奏议、条陈、表策、公牍为主,从中可以看到陆氏在县官及御史任上的实践举措。此次整理,用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康熙本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鱼堂文集》(简称“四库本”)为校本。又得天津图书馆康熙初印本,将北大图书馆藏本的剜改之处补足复原。是目前学界可资参考的重要整理本。校点者为赵伯雄。

孔子家语 曾子注释

29.jpg

内容 ● 简介

《孔子家语》, 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三国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过去因疑古派非难,前人多认为此书是王肃伪造。四库馆臣称其“流传既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肯定了本书“于古有可征”的价值。随着近现代简帛文献的出土,其内容多可与《家语》做材料互证,《孔子家语》一书为先秦旧籍是无疑的。《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很有价值。

《曾子注释》,阮元撰。十篇,分为四卷,另有《叙录》一卷,说明《曾子》原书流传及此注释撰作缘由。曾子本人于孔门贤徒不算出类拔萃,后世推崇曾子主要看重他传播发扬孔子学术思想、保存孔子言行逸事的不遗余力。即阮元亦有感于曾子所学较后儒为博,而其行较后儒为庸,而《曾子》旧本已亡,辑本又舛驳不堪,便从卢辨注《大戴礼记》中摘出《曾子》十篇,博考群书,正其文字;“注”中则参考清人卢文弨、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汪中、丁杰诸家之说,择善而从,不同者,即下己意,称名而别。文字异同以及训义所本,则放入“释”中,以明从违之意。严杰称其“正诸家之得失,辨文字之异同,可谓第一善册”。

《孔子家语》校点者为张树业、王秀江。《曾子注释》校点者为王菊英、赵建功。

春秋本义

30.jpg

内容 ● 简介

《春秋本义》三十卷,元代程端学撰。《春秋本义》三十卷,征引文献达一百七十余家之多,凡前代,尤其是宋代治《春秋》诸家囊括殆尽。朱彝尊《经义考》论及宋代《春秋》经学,经常引用《春秋本义》,从中可见《春秋本义》的重大文献和学术价值。

《春秋本义》最早的刻本是元至正三年(1343)庆元路官刻本,但现在已残缺不全;现存最完整且年代较早的刻本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四库馆臣又订正讹误,补版重刻;此外还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就《春秋本义》的版本源流而言,元至正三年庆元路官刻本为祖本,《通志堂经解》本据元刻本校订而来,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则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做了删改和校订。

校点者为钱永生、吴志坚。

文定集

31.jpg

内容 ● 简介

《文定集》二十四卷,另有《诗文补遗》《附录》各一卷,南宋汪应辰撰。汪应辰文集,宋代目录未见著录,而《宋史》本传及其行实、谥议等亦未提及,当为后世编刻。据史料记载,汪应辰文集应当刻在元末,初名“玉山文集”,共四十三卷;明弘治(1488—1505)间,程敏政以《玉山文集》流传渐稀,而秘阁本独存,遂手摘钞为十二卷,题为“汪文定公集钞”;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汪应辰同乡夏浚据此钞本重加编次,刻为《汪文定公集》十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但缺失“附录”部分;后又有玉山后学董思王、夏九州、徐自定、王元祉等据夏浚本重加校刻,《中国古籍善本目录》著录为“明万历夏九州等刻本”,但杜泽逊先生认为当刻于明天启、崇祯间;清乾隆(1736—1795)间,四库馆臣利用《永乐大典》另辑《文定集》二十四卷,先以武英殿聚珍版行世,后收入《四库全书》。校点者为石瑊。

春秋左传读(全二册)

32.png

内容 ● 简介

《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早年研治《春秋》学的代表性著述,系章氏在诂经精舍时撰写的读书札记,主要对《左传》中的音义句读、典章制度加以考辨,蒐集、发扬汉代旧注,发疑正读,䌷绎《左传》之微言大义。书前有《叙录》一篇,专对常州今文学派刘逢禄贬斥《左传》之说进行辩驳。校点者为田访、吴冰妮、沙志利。

龟山先生语录

33.png

内容 ● 简介

《龟山先生语录》四卷,《后录》上下卷,宋杨时撰。杨时先后师从程颢、程颐,有“程门立雪”之佳话。杨时继承二程思想,主张静中体验,反身格物,后世推为程门正宗。据《直斋书录解题》,《龟山先生语录》为其门人陈渊、罗从彦、胡大原所录,由《荆州所闻》《京师所闻》《余杭所闻》《南都所闻》《毗陵所闻》《萧山所闻》六部分组成。内容涉及杨时对经典、史事、学术的看法,较为真实地保存了杨时的思想,是研究杨时理学思想的第一手材料。书中有较多针对时政特别是王安石新法的批评,有助于了解两宋之交学术思想史的原貌。

现存《龟山语录》最早版本为铁琴铜剑楼旧藏南宋吴坚刻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据以影印。现存诸本仅此为《语录》单行本,余皆属文集。文集现存最早的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将乐知县李熙等编《龟山先生集》十六卷本,万历十九年(1591)林熙春重编为《龟山先生全集》四十二卷,清康熙五年(1666)杨氏后人于家祠“道南祠玉峰山馆”重刻,康熙四十六年(1707)杨氏后人杨绳祖据此本重印,光绪五年(1879)夏子镕等再次修补重印。《四库全书》亦以康熙五年本为底本,名为《龟山集》。此外,另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刻《龟山先生集》三十五卷本。本次校点,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宋本为底本,以正德本、万历本为校本。

校点者为潘佳和殷小勇。

群经平议(上下册)

34.png

内容 ● 简介

《群经平议》三十五卷,清俞樾撰。俞樾学术承乾嘉汉学而来,宗尚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正句读、审字义、通假借为治经三要。《群经平议》为俞樾经学研究之重要著作,对《周易》《尚书》《周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尔雅》等中国文献典籍中最重要的经书著作进行考证。考证内容有经文衍字,有字义训诂,有名物制度,大要以“正字”为主。以音声求义训,从而明经旨。俞樾还对前人及同时代学者的学术观点加以驳正,并发明己意,提出新说。

《群经平议》始作于同治元年(1862),三载乃告成。同治五年刻成全书,为该书最早的完整刻本。后收入《春在堂全书》,迭经刷印。先后有同治十年本,光绪三年、七年、九年、十五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本等。光绪十四年收入南菁书院《皇清经解续编》,但删去卷首序目。又国家图书馆藏有《群经平议》稿本二十四卷,以其为残稿,且多勾画圈点删改之处,似属未定之本,故本次校点仅作参校之用。本次校点,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光绪二十五年本为底本,以光绪十四年《皇清经解续编》本为校本。

校点者为张钰翰。

仪礼章句

35.png

内容 ● 简介

《仪礼章句》十七卷,清吴廷华撰。吴廷华早年著《三礼疑义》时,对《仪礼》本文“字字探索”。后来参与纂修《三礼义疏》,有机会遍阅秘省先儒之书。《仪礼章句》则系吴氏在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与王文清《仪礼分节句读》二书的基础之上,撰写的又一部《礼经》蒙学读物,欲为初学者提供一个阶梯。

《仪礼》经文本身较为难懂,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和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都是注《仪礼》的经典之作,但这两部书对于初学者来说,依然很难。吴廷华的《仪礼章句》借鉴了朱熹的节次分章;句读、注释方面,又吸收了张尔岐的注释成果和王文清“专以句读为主”的特点;校勘方面,意识到监本与石经本各有脱误,十分重视经文校勘;于《丧礼》方面,增入了历代制度,尤为详审。

《仪礼》一书主要记述行礼仪节,内容似涉枯燥,却可谓“三礼”之本。不过,作为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在历史上直到清康熙之后才逐渐被学者重视。吴廷华作为清康雍乾时期一名学者,正逢其时,且其本人曾为书院教授,观《仪礼章句》一书,颇类其教学期间的“讲义”,是一部难得的《仪礼》入门读物。本次校点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所藏乾隆二十二年东壁书庄初刻本为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解本为校本。

校点者为徐到稳。

毛诗后笺(全二册)

36.png

内容 ● 简介

《毛诗后笺》为清代诗经学三大名著之一,与《毛诗传笺通释》《诗毛氏传疏》齐名。

从书名上看,胡承珙对汉代大儒郑玄的部分笺释感到不满,所以他精研《诗经》多年,写下了这部《毛诗后笺》。在本书中,胡承珙阐明了毛传和郑笺解释诗经的异同,郑笺有误会毛传之意而失传旨者,且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毛传十之八九是正确的,而郑笺释义更佳者只十之一二。胡承珙认为郑玄之学长于征实,短于会虚,毛传又简古,这导致了部分毛郑之异。因此他通过多年研究《诗经》经文及其他先秦古书来阐发《诗经》之义,并疏通毛传。他的解释非常精确,发前人所未发者多达上百处。与他同时的另一位诗经学专家马瑞辰说,“(《毛诗后笺》)往往有前人从未道及者,不下数十百条”,并认为此书“集毛诗之大成”。另一位同时代的诗经学名家陈奂,则不但为该书作序,还依据本书体例补作了一卷多,使本书成为一部完整的学术著作。

诗本义

37.png

内容 ● 简介

《诗本义》十五卷,是欧阳修在经学方面的代表作。《诗本义》卷一至卷十二,择取《诗经》中有代表性的各类诗作一百十四首,不引诗文,于每一首诗题下分论和本义两个部分,“论”串讲诗的第一层含义,“本义”则论述欧阳修自己对诗歌深意的理解,即说解本义,对前代诗说提出质疑。卷十三至卷十五,则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讨论《诗经》各类诗作的分类原因、撰作时代及诗序等问题;卷末附有《郑氏诗谱补亡》一篇,是欧阳修根据他书相关资料对郑玄《诗谱》的订补之作。

本书为《诗本义》的首次校点整理,以1935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南宋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为校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

校点者为刘心明、杨纪荣。

诗毛氏传疏(全三册)

38.png

内容 ● 简介

《诗毛氏传疏》三十卷,附《释毛诗音》一卷、《毛诗说》一卷、《毛诗传义类》一卷、《郑氏笺考证》一卷。清陈奂撰。陈奂认为郑玄笺诗间杂三家诗说,淆乱毛传。郑笺、正义行,而毛传虽名存而实亡。故发愤著《诗毛氏传疏》,废弃郑笺,专疏毛传,旨在恢复发扬毛传之精要。

此书对诗序、毛传一一疏释,广征古书,发明经义,多采东汉以前旧说。陈奂认为毛氏之学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之学者为郑众、许慎,故书中多引郑、许二家之言进行解说。同时,本书又大量吸收清代考据学成果,融会贯通,考订精详,在文字、声韵、训诂、名物等各方面阐发《毛诗》本义,对毛《传》训诂体例和名物制度颇多发明,虽难免曲护墨守,却不失为清代《毛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与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并称为清代汉学家研治《诗经》的典范之作。书后所附《释毛诗音》,依《诗经》“四始”分为四卷,用段玉裁之学说,于古今音变音转、诂训中的双声叠韵等,皆详细注明,发明通假;所附《毛诗说》,立表示图,总结毛《传》训诂体例;所附《毛诗传义类》,仿《尔雅》体例,将毛《传》诂训按义类分为十九篇,逐词注释;所附《郑氏笺考证》,考列郑笺用三家《诗》说解《毛诗》之例。

本书以山东友谊出版社《孔子文化大全》丛书影印海宁杨芸士藏本(此书最早刻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本、《清经解续编》影印陈氏五种本为校本。

校点者为陈锦春、王承略。

诚斋集(全四册)

39.png

内容 ● 简介

《诚斋集》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诗文集。杨万里著述鸿富,尤以诗学擅名,生前曾自编诗集为八集,即《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江东集》,另有《退休集》成于身后。此九集先后刊刻于淳熙、绍熙年间,学界一般称之为“宋淳熙绍熙间递刻本”。嘉定年间,杨万里长子杨长孺将宋淳熙、绍熙间递刻本诗集及未刊之文章杂著重新编定为《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端平初由刘炜叔刊刻于江西,即为“宋端平本”,今仅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一部,为海内孤本,亦为最善之本。国内所藏《诚斋集》则多为抄本。宋端平以降《诚斋集》的唯一刊本为清乾隆末年杨万里后人编刻之《杨文节公文集》《杨文节公诗集》,其底本亦为传抄之本。

儒藏本《诚斋集》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端平本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淳熙、绍熙间递刻本及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淳熙刻本《南海集》为诗集校本。底本残阙之处,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江阴缪氏艺风堂藏钞本补足;疑问难解之处,则酌情参校《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顾麐士校明汲古阁钞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次收入“《儒藏》精华编选刊”,又补校了汲古阁影宋抄本、已出土杨万里撰墓志及他书卷首杨序,增补了《睢阳五老图题记》一则,校勘、标点、文字均更加完善。

校点者为吕东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