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乾隆帝成为最受欢迎书法家


来源:羊城晚报

蔡照波:比如今年春拍拍出1725万元的黄宾虹书法《大盂鼎铭文手卷》, 临习的是古代铭文,创下了黄宾虹书法类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书法的价值一是记录,二是审美,在黄宾虹这幅《大盂鼎铭文手卷》中,书法的几重价值都得到了体现,体现的是内容和书家线条审美的叠加价值。看春拍其他受欢迎的书法作品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书法作品都是历史内涵比较厚重的,可见藏家对书法的审美正在提高。

原标题:乾隆帝成为最受欢迎书法家

乾隆御笔1773年作《白塔山记》,2014年北京保利秋拍1.1615亿元成交

黄宾虹《大盂鼎铭文手卷》,2014中国嘉德春拍以1725万元成交

郭沫若行书《建设》两字值千金,2015年春拍广东崇正拍出1610万元

金农隶书《华山庙碑》

2015年中国嘉德春拍成交4025万元

康熙行书御笔《雨后见桃花诗》,2015年中国嘉德春拍以621 万元成交

陈秋明

蔡照波

赵利平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书画同源,二者本来不应分割,不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实交易却使绘画和书法的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尤其是2012年之前的中国书画市场,一边倒地推崇绘画,导致书法作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这么多年来,书法作品“位高价卑”的局面一直没有被打破。

但在2015年春拍,在艺术品市场成交额大幅缩水的情况下,晚清及民国书法却在升温,人气最高。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龚继遂表示:“书法是被低估的板块,书法与绘画产生了错位,一些民国绘画属于技巧性,其收藏价值远不如优秀的书法作品。”

文字的力量正在显现,但书法板块现在只能说是升温,还远远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过去的藏家首重善本书,次重墨迹,最后才是绘画。在书法价值逐渐回归的大背景下,当代藏家应该如何收藏鉴赏?书法家是不是越老越“值钱”?

怪相:秦咢生的书法比当代书法家的还便宜

主持人:书法是一个被市场低估的板块,但近两年来关注度不断上升,为什么会受到欢迎?

陈秋明:这应该是书法价值的回归。现在懂书法的人太少,很多人说书法很容易,5分钟就写出来了,但他们没看到一根线条背后是几十年的苦练。

蔡照波:书法受重视,我觉得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近十多年来,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中国书协也做了一些书法到基层的活动推广。广州很早以前书法就进小学了,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促成了一个家庭对书法的重视,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书法的关注。

另一方面,“十八大”之后,随着防腐之风的推进,官员在书画方面的腐败受到遏制。以前一些书法水平一般的官员,练过几笔毛笔字之后就敢到处题字,而且市场价格还被抬得很高,反倒是真正的书法家作品少有人问津。

主持人:今年春拍人气最高的是晚清及民国书法,这与持续了20多年的民国历史热应该也有关系。

蔡照波:比如今年春拍拍出1725万元的黄宾虹书法《大盂鼎铭文手卷》, 临习的是古代铭文,创下了黄宾虹书法类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书法的价值一是记录,二是审美,在黄宾虹这幅《大盂鼎铭文手卷》中,书法的几重价值都得到了体现,体现的是内容和书家线条审美的叠加价值。看春拍其他受欢迎的书法作品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书法作品都是历史内涵比较厚重的,可见藏家对书法的审美正在提高。

另一个现象,很多拍出高价的书法作品,作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比如黄宾虹、饶宗颐,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仅只是形好、线好,还上升到道好,体现的是个人的综合修养,这样的作品正慢慢得到人们的肯定。

主持人:但在广东,老一辈书法家如秦咢生、麦华三等人的书法作品,有时价格还比一些当代书法家卖得还便宜。

陈秋明:当代一些所谓的书法家炒作成风,这是不正常的现象。现在很多人到北京抢占山头,因为“山头上的草比山底下的树还要高”,其实民间有很多高手。

以前广东书法老一辈的领军人物如容庚、商承祚、麦华三等人,他们学富五车,让人肃然起敬。到了当代,书坛受行政干预太多,一些书协的领导人太年轻,本身的书法素养也不高,没法服众。

蔡照波:所以现在真正收藏书法的藏家,收藏的还是以古代书法和民国书法为主,专门收藏当代书法的很少。其实这也是很理性的收藏,古代一直到晚清乃至民国,中国书画板块中,书法的价格都远高于绘画,只是到了当代,书法才成为一个被低估的板块,所以现在收藏古人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艺术当下最大的泡沫就是“个性”

主持人:现在的书法流行“现代书风”,实际上是一些年轻人急于成名,在字体上进行夸张变形,以反传统迎合现代人猎奇的口味。这样的个性为什么不可取?

陈秋明:这种书风,其实完全没有吃透传统,也不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创新。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传统的集大成,并不能有半分的投机取巧。古人在书法上已经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现代的书法家又如何取得突破呢?我觉得只有先在前人的基础上浸淫,融会贯通,才能让这变化无穷的线条自成一格。

临帖就是一名书家终生的事情,这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现在一些书家,初期还很努力临帖,写出很多质量较高的作品,以后慢慢形成个性,就不怎么临帖了,开始自以为是,再有媒体吹嘘一下,就飘飘然了。这些人,个性越强距离书法本义越远。像王铎这样天分极高的书家,还要一天应酬一天临帖,何况一些半桶水的自诩书家?

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书法也一样,当你各种书体都玩过了,在书法大海洋兜了一圈,才懂什么叫书法。那些仅临似某人某家书法的,得其皮毛,必然坐井观天,难有大作为。

主持人: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既有纯艺术的形式意义又有文字实际表达意思的内涵,那么在欣赏与创作追求上应与其他艺术有何区别?有人说看书法就是看线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陈秋明:这种观点不对。书法艺术很抽象,是文字的载体,书写的内容要雅,不能俗,书法水平要高。最高的境界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和线条、笔墨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

蔡照波:书法的线条、篆刻的刀痕,都是作者潜意识的展示,为什么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就因为书写是人格修养的一种表露。只谈线条,那只是在“技”的层面,还没进入到“道”,这是评判书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

没有下过苦工练字的人,书法的线条很放,看不到多少传统精华的影子。好的作品,透过笔墨我们能看到传统文化精华的影子,可读性非常高,这样的作品价值就高。

陈秋明: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但也不能离开法度的约束,不能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写书法最后就是写自己的情绪。

蔡照波:没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艺术门类都有规矩。书法是世界艺术里独特的门类,需要我们弘扬。如何弘扬?我想应该考虑的是将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规矩如何传承好,而不是抛开传统的精华另辟蹊径。这才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厚重、源远流长,谁也克隆不了我们的文化。

每一个大家无不是在一定的规矩里面成长起来的,他的才情禀赋,都在书法艺术里面通过一笔一画流露出来。规矩里面什么含金量最多?我觉得是在规矩里面流露出来的个性,同时又包容了比较多的共性。

主持人:这样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

蔡照波:这跟具体某个人的学识、阅历、环境、出生、家庭教养等等都有关系,是各方面综合熏陶出来的。比如北方人的雄强和南方人的温润,通过书法这一载体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外化于作品中,形成个性。

艺术家都追求个人的面目,但这种个性不是自己凭空创造出来的。比如我这个人比较率性,我的笔下、刀下的作品肯定带有内心的独白。如果是一个严谨的人,肯定是一笔一画没有疏漏,这就是个性。严谨和率性的不同表现,没有高低之分,最后甄别高低看的是学识修养。

陈秋明:艺术当下最大的泡沫就是“个性”,没有很好地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一味追求个性,个性越强离正道就越远。

艺术追求上,每个书家都有自己的路子。不同的人生阅历、生活道路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深度都会带来影响。我走的是一条比较传统的路,传统基础上创新是一个老话题了。首先要吃透传统,才可以向前走多一步。当然我们可以一边吸取前贤养分,一边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个性。

蔡照波:人格修养应该是艺术家的终身命题,若人的品格不高,其书法作品的价值一定不会高,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名人书法写得不是十分出众,但人们追捧他的原因。其实书法也好,篆刻、绘画也好,人们对它的审美更多是体现在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情感释放上。

书法家越老越值钱?

主持人:中国画是老年人艺术,书法家是不是也越老越“值钱”?

陈秋明:书法家多是大器晚成。在我看来,书法家发展的轨迹是,前3-5年是急进期,比如选中一种书体,埋头临摹它几年,就可以写得像模像样了。但只学一种书体,养分显然是不够的,那还要学习其他书体,这又须用去5-10年。接下来,再用十年来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后面的两个十年其实进步得很缓慢,但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书法家以后是继续往上走还是走下坡路。因此,过早形成风格,无形中会制约发展的空间。除了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外,还要学养的支撑,否则后面的路很难走。

主持人:年纪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我觉得年纪不影响一个人成为权威,关键还是看他有没有专业的修养。

陈秋明:书法家在六十岁是黄金时期,我也是到六十岁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是书法。现在十多年前写的作品都被我拿来练字,看不上眼。

我写行草为主,临摹一本《圣教序》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后追溯其他行草大家作品,对行草有了比较深刻认识之后,再铺开对篆书、隶书、楷书、章草、北碑等都进行涉猎。这个过程起码也花了十年时间。慢慢掌握书法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又再回到行草方面来。

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向前走多一步。这就好比跳高,之前跳过了180厘米,现在琢磨着怎么跳过181厘米。这么一厘米,可能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学习书法知识是书法收藏的基础

主持人:如果书法教育越来越弱化,书法艺术的发展会否受到影响,书法艺术品的收藏会否受到影响?

陈秋明:书法教育的弱化,肯定会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艺术市场带来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真正懂得欣赏书法的人并不多,主要是参与的群体比古代少了。以前大家都在拿毛笔写字,从小就要写毛笔字,现在用的是钢笔,甚至用电脑取代钢笔,好比中国足球,为什么不如一个小国,因为参与的人太少了,不够重视。

这造成现在书坛的鱼龙混杂,给一批跑江湖的“大师”有机可乘,也给一些当代的领导糊弄一番,以为拿起毛笔练了几天字,就可以成为大家了。因为许多人不懂,就容易相信别人的吹嘘、自我宣传,或是相信他的头衔,受骗上当。

许多收藏家不敢收藏书法,因为看不懂害怕上当。这就如同我们买玉,不懂鉴别A货翡翠和B货翡翠就不敢收藏。

当然,现在的情况有所好转,国家开始重视书法教育,规定学校要开书法课,西风东渐的局面也有改观。开始意识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许多好东西,重视文化传统的传承。

书法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名人书法、书家书法。名人书法因为该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或艺术家等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或在其他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而又喜欢书法,闲时也练练书法,对其作品的艺术性不必过于苛求。

主持人:古代书法的价值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敢买,就是因为不懂看。从书法家的角度来讲,你们是怎么鉴别书法真伪的?

陈秋明:鉴赏家有他们的方法,比如从纸质、印章、材料等来鉴别。而书家鉴赏书法,多从笔墨线条进行考究,一般情况下,首先从整体布局去感觉作品的风格、神采,然后更多关注精微的地方,即笔墨功夫、线条质量。无论篆隶楷行草,不同的书体,都对线条有严格的要求,线条就是书法的生命线。一个造诣高的书家,毕生都在磨这条线,书家书写时似不经意,信手而挥,但积聚了数十年的功力。写出的线条果断、准确老练、一笔到位;而作伪者往往在结字、用笔存在不足,线条也会不到位,显得迟滞、犹豫。

名人书法还可以从其另外的作品中互相印证,寻找用笔特征、书写习惯。其实在书法上造假,古代早已有之,甚至在书法大家王羲之、米芾、怀素等人的作品集中也混杂有伪品。但因为流传有序、以讹传讹,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乾隆皇帝

书法作品最受欢迎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新近出炉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2015年春拍报告》,2015年春拍中国艺术品总成交额约为244亿元人民币,为2011年以来最低谷,同比2014年春缩水27%。

其中,书法板块遭遇重创。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2015年春拍中国书法共上拍28821件,成交7606件,成交率仅为26.39%,同比2014年春拍减少了22.74%,成交总额同比缩水了68%,仅为7.52亿元。

虽然“大盘”不尽如人意,但民国书法人气很高。孙中山、于右任等人的书法作品成为拍场的黑马。这些民国书法家大多都是决定、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人,他们的作品极具稀缺性,可以说每件作品都是历史的见证。在2015年北京匡时春拍“畅怀——历代书法夜场”,梁启超的《金刚经》以超估价16倍的价格575万元成交;吴昌硕的《行书自作诗手卷》以471.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近4倍。

若论“出镜率”最高的书法家,却非乾隆皇帝莫属。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乾隆御笔在成交率小幅降低的同时,成交额呈明显放大,中高价位及高价位作品成交数量增多。

2014年北京保利秋拍,一件乾隆御笔《白塔山记》以1.1615 亿元成交,刷新乾隆皇帝作品拍卖纪录,也再度将帝王书画作品推向一个市场高峰;2015年春拍,保利再度推出一件乾隆帝《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以4000万元起拍,经过二十余次激烈竞价,最终成交价达到7475万元;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专场上,乾隆御笔行书《喜雨帖》以1000.5万元成交、康熙皇帝行书《雨后见桃花诗》以621万元成交。

对此,业内人士大多认为,明清热为乾隆御笔的市场提供了适宜的气候,而作为一代君王,无论是从收藏价值还是从历史价值来看,都为其作品价格的上涨提供了空间,更何况同时期的文人,如尹秉绶、金农等人的作品已经在古代书画板块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良好表现,仍处于低价位的乾隆御笔被买家看重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乾隆皇帝酷爱书法,是今天留下题字最多的一位皇帝,其本人的偏好曾直接影响到乾隆一朝甚至后来的书坛风貌,正是由于其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推崇,使得朝野书风“转趋丰圆”。(许悦)

更多理财服务·

羊晚招财喵

关注我,成为“羊晚招财喵”俱乐部会员!对于您在银行理财、保险、基金、收藏等方面的投资理财需求,我们聘请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私人理财顾问服务。此外,还有精彩的线下活动,有与理财顾问现场交流的机会,同时有意想不到的神秘大奖等着您!

陈秋明

(广州市政府文史馆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蔡照波

(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赵利平

(收藏家、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

标签:书法 书法家 书家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