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丘成桐:从数学盛会到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

作者:汪蒙琪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4-01-02

1月2日上午,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2023年会在复旦大学拉开帷幕,500余位全球顶尖数学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代表齐聚一堂,探讨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开幕式揭晓颁发ICCM最佳论文奖、博士论文奖、创意本科论文奖、若琳奖。下午,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揭牌成立。

本次年会主要亮点是什么?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成立将带来怎样影响?会前,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主席、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接受了复旦大学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讲述他对基础科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话丘成桐:从数学盛会到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

首次落户上海,海内外学者共聚世界华人数学盛会

Q:本次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2023年会有哪些亮点?

丘成桐:这是第一次在上海召开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数学科学大会,很多重要学者参会,包括菲尔兹奖得主Caucher Birkar,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文小刚、Sergiu Klainerman,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邬似珏,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Laurent Fargues,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李骏,以及国内各大高校的优秀年轻学者。

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期间表示,“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今年的大会还邀请了18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学生参加。希望通过这次来华交流,让这些年轻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同时也看看华人学者、学生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次大会还颁发了最佳论文奖等多个奖项,希望鼓励更多青年学者。

Q:从这次年会获奖情况来看,您觉得国内的数学研究有哪些新的趋势?青年学者表现如何?

丘成桐:青年学者暂时还在跟着世界潮流走。他们还年轻,无可厚非。希望年轻人把基础实力夯实,未来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让中国的研究氛围与学科发展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期待未来能出现中国自己培养的数学大师。

栽桐引凤,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揭牌

Q:本次年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揭牌。能否谈谈该研究院的成立背景与意义?学科交叉情况如何?

丘成桐:我在北京牵头成立了一个研究院——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发展得很好。从三年前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了大约150位全职引进的研究人员,遵循“75% 中上游应用数学、25% 基础数学”的模式,组建了十余个应用与基础数学科研团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效果很好。随着回国的人才越来越多,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成立将吸引更多海外重要学者来沪。同时,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也会留下来加入研究院。

未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数学与物理、数学与生物、数学与经济等。我认为,交叉学科很重要,它能让学者扩大视野,持续不停地向前走。因此,上海市能够支持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建设是很有意义的。研究院也会与复旦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复旦大学有许多资深教授,将成为研究院的双聘教授,共同培养国内学生。

Q:研究院成立后将引进怎样的人才?又将如何培养?

丘成桐:研究院目前刚挂牌,邀请了一流数学家领衔,也收到一些青年学者全职加入的意向。上海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城市,特别是对海外学者。所以,我有信心,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将会吸引一批国内外优秀学者。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加入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我们愿意在吸引人才上花功夫,同时也希望培养年轻人。从中学生,到本科生、研究生,将中国的年轻人慢慢培养起来,这是研究院一个重要任务。引育结合,是发展的唯一方法。很多地方只引进不培养,一流人才引进后缺少与年轻人的交流合作,导致一流学者与年轻一代慢慢脱节,成为不再重要的学者。所以,科研的生命力还是在年轻人。

研究院也会和上海本地研究机构开展学科交叉合作,比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袁钧瑛院士开展合作。总之,研究院的整体运作将服务国家和上海的需要。

走自己创造的方向,才能有世界领先的基础科学

Q: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成立已有25年。怎样评价过去20多年间中国数学的发展?

丘成桐:第一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是在1998年。坦白讲,那时候国内的数学家对很多先进的数学方向并不了解,大家当时还在学习阶段。这25年来,国内学者的能力提升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学者也不少,对国外的前沿比较了解,也培养了不少学生。中国学生很有天赋,虽然也存在不少欠缺之处。改革开放初年,有很多学科在中国还没有,直到今天已经慢慢补上。中国取得的进步很大,年轻人也开始投入这些重要的前沿学科,慢慢“开枝散叶”,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回顾这25年,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现在看来,我们这些年颁发的奖项是经得起考验的,很多获奖者都成为了国内外学术舞台上的重要学者。大会让很多华裔学者回国与国内的数学家交流,尤其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从而考虑回国发展。同时,很多海外的学者也对中国产生兴趣,大会是一个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好机会。看媒体报道还不够,还要看同行怎么讲。

Q:中国的基础科学发展目前处在什么水平?面临哪些问题?

丘成桐:中国的基础科学,虽然发展得不错,但要达到世界最前沿水平还有一些距离。最顶尖的科学家,中国还是缺乏的。之前,清华引进了菲尔兹奖得主Caucher Birkar,我也希望上海未来也能引进这样正值研究高峰期的世界一流学者。中国的基础科学还处于发展阶段,无法一下子跳跃到“目的地”,所以一定要继续努力,政府也应继续扶持基础科学的发展。

如何领科技潮流之先,走出“第一步”是中国基础科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为什么中国遇到“卡脖子”问题的根源。就是因为欧美等传统强国走出了科技发展的“第一步”,我们跟在后面追,始终跑不过人家。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走出“第一步”,虽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事,但是中国学者必须要走这条路,走自己创造的方向,才能有世界领先的基础科学。

Q:所以这也是您为什么这么重视培养青年人,包括从中学生就开始抓起的原因,对吗?

丘成桐:年轻人的想法往往还没固化,能够走的路很多,他们往往不怕困难、勇敢大胆。走出一个崭新的领域和方向,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努力,还是要靠年轻人闯出一条新的路来。因此,我希望培养更多年轻人去走这条路。

成立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打造国际领先的基础科学与交叉研究平台

作为此次年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正式揭牌。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是由上海市、杨浦区和复旦大学共同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研究院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力争搭建集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集聚与培养为一体的国际领先基础科学与交叉研究平台,重点面向基础数学、应用纯粹数学及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交叉学科应用等领域,攻克重大科学难题和现实挑战,出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培养一流人才,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的数学中心。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揭牌仪式上表示,期待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吸引一批国际顶尖高水平研究人才,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成果,成为数学国际前沿问题和交叉领域研究高地,有力促进全市数学科学高质量发展,有力发挥数学科学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为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将以基础数学研究作为‘领头羊’,带动基础学科发展,从而助力带动整个上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数学中心主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李骏表示,研究院将聚焦基础科学、交叉学科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努力为推动原创性研究与成果应用、一流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

纪念丘先生母亲的若琳奖等奖项揭晓

大会开幕式揭晓颁发最佳论文奖15篇、博士论文奖6篇、创意本科论文奖3篇、若琳奖2篇,以表彰杰出华人数学家,激励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奋力探索。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的近30位数学家及青年学者获奖。

“丘先生建立若琳奖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我的这篇文章是献给我的父亲。感谢若琳奖对我这篇原创结果的鼓励。”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若琳奖得主安歆亮说。他在没有对称性假设的情况下,找出了黑洞的边界(表观视界)并证明黑洞可以从一个时空点开始从无到有的形成,同时在数学层面找到了一种解黑洞表观视界问题的新方法。

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凯获得博士论文奖。他在模空间的研究中发现,有限型的Fano簇可以通过无穷型的Artin叠来理解,有限维的代数几何可以通过无穷维的表示论来理解。“这项研究从经典的代数几何出发,出乎意料地联系起几何表示论中一系列复杂对象及深刻理论,这是最让我享受的一点。”目前任职于清华大学的博士论文奖得主陈麟的研究领域是几何朗兰兹纲领,他的获奖研究起源于导师提出的一个关于几何爱森斯坦级数的问题。“博士论文奖是对我博士期间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未来研究的鞭策。”

中国的科研环境与“高铁”,让来访的美国大学生感到惊喜

本次年会上,18位来自美国的青年学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受丘成桐先生的邀请,这些美国名校青年学子来华参加数学学术交流项目,到沪参加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会是该项目中重要的一环。几天前,他们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进行交流访问,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国政府与高校对科研的重视。这里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同时愿意支持一些长周期的科研项目。”首次来到中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生Alan Goldfarb说。他很高兴来到中国,并感受到这里对优秀人才的开放态度与支持重视。

此次年会设置了近200场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青年学子在深入了解兴趣领域外,还对其他陌生领域的认识有拓展。“这次年会规模很大,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报告,除了能学习我自己感兴趣的量子群理论外,也能多了解一些我不熟悉的数学领域。”Alan Goldfarb说。

中国的高铁成为青年们热议的内容之一。“我们从北京坐‘高铁’来上海,速度非常快!除了中国的科研环境,我想‘高铁’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Samuel DeHority说。他表示,很高兴来中国感受科研发展,期待未来能够参与中美两国大学之间的科研合作,很高兴看到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成立,相信将推动中国的数学发展。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生郝瀚认为,中国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机会与资源。他每次回国,都会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每次回国都能感受到新的惊喜。”

本次年会为期4天,菲尔兹奖得主Caucher Birkar,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文小刚、Sergiu Klainerman,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邬似珏,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Laurent Fargues将领衔杰出报告。同时,大会报告、受邀报告、ICCM科普讲座、应用数学专题讲座,以及最佳论文奖报告、博士论文奖报告、创意本科论文奖报告和若琳奖报告累计近200场高水平报告同步进行。

本年度年会由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复旦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联合协办。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