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所高校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惠州学院,共赴语言学盛宴

11月11日至12日,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22-2023学术年会在惠州学院举行。来自省内3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语言学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及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100余名师生参与,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中国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加强岭南学术交流。
图片
开幕式上,惠州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惠州学院监察专员罗川山希望以此次学术年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兄弟高校和学术团体的合作,为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贡献力量。
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张玉金对学会的各位成员提出了“拿项目、出成果、出人才”的三大期望,希望广大语言学专家、学者能够联合攻关,努力建设一支卓越的研究队伍。
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荣誉会长邵敬敏指出,学术界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年轻一代学者逐渐成为学术界新一批主力军,语言研究必须拥抱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高科技。
两场大会报告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一级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邵敬敏作了题为《汉语副词分类与归类的原则及策略》的主题报告。他探讨了现代汉语副词整体分类和个体归类的原则及策略,并将副词总体分为时间/范围、否定/疑惑、程度/频率、估测/关联、方式/情态5个组合10个小类。
华中科技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语言研究》主编程邦雄在报告中讨论了郭店简《唐虞之道》中“孝之杀”的“杀”的释读问题,并将其与辞书、传世文献中的“减杀”之“杀”进行区分,通过《说文》系列和训诂系列的文献资料考证,得出“孝之杀”意思是“孝情扩散”的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语文月刊》主编张玉金作了题为《出土先秦文献“作”意义的历时考察》的主题报告。他以出土先秦文献为语料,考察了单音词“作”的意义以及以“作”为语素的复音词从殷商时代到战国秦代的发展演变,认为“作”的本义不是“起”,而是“制作”,并以此为起点,探究了单音词“作”的词义引申系统。
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甘于恩教授作了题为《广东地理语言学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
甘于恩从《广东粤方言概要》《广东东部闽方言语音地图集》《广东粤方言地图集》三个地图绘制的案例入手,展示了地理语言学成型的三个阶段,并指出数字人文能够帮助突破传统的地理语言学,使广东地理语言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迈进。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赵春利教授作了题为《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的主题报告。他以语义语法的语义本体论及其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辩证关系认识论为理论指导,以精确提取虚词语义为目的,提取出汉语虚词的“功能性”语法性质及其“关联显意”的语法特点,按照从形式到意义、再从证明和解释的逻辑思路,提出汉语虚词研究的四点系统方法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严修鸿教授作了题为《闽西多方言接触地带“厨房”的地理差异》的主题报告。严教授考察了以连城县为中心的闽西多方言接触带上151个地点中常见词“厨房”的说法、词源及地理分布,并基于方言比较进行地理渊源上的讨论,最后形成了特征分布地图,为考察闽西方言差异提供参考。
广州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禤健聪教授作了题为《粤方言文献所见俗语词“鸡苏”考辨》的主题报告。禤教授针对清末民国的粤方言俗文学文献中多次出现的“鸡苏”一词,从文例并举、方言读音、戏剧效果等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判断“鸡苏”表示以臀相对,含有拒绝理睬的意味。
此外,会议还进行了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学术论文奖的评选,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陈丽论文《河南信阳方言的“把给”》荣获青年学者学术论文二等奖。
本届年会小组报告分15组进行,共汇报论文73篇,对现代汉语及方言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古汉语音韵、出土文献语言研究、语言习得、语言运用与保护、辞书编纂、训诂校勘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图片
据悉,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是省一级学会,是由广东省内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学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10届学术年会,长期致力于团结省内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水平,为促进我省语言科学的发展和落实党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作出贡献。
文、图 | 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金伟 陈梦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旭歌
校对 | 张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