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清朝重臣 水西先贤

《毕节试验区·历史文化专辑》之二:
清朝重臣  水西先贤——走近历史烟云中的李世杰
黔西市最有名望的历史人物,首推曾任清朝乾隆年间兵部尚书的李世杰。“清代才臣,以佐杂洊跻开府者,如雍正间之李卫、田文镜,乾隆间之杨景素、李世杰,政绩最著。”(《清史稿·志》)
图片
李世杰画像(资料图片)
对这位被称为“贵州三奇男”的桑梓先贤,黔西人民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恭勤路、文峰书院、尚书坊、重塑的李世杰像、修复的李世杰墓园等文化地标,无一不体现着对他的缅怀与崇敬。一个已故二百多年的人,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没有通过科举一途,他是怎样成为一位封疆大吏的?他的事功与做人,对后人有哪些教益?翻阅史籍,笔者试图从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往事中,找到可能的答案。
李世杰生于1716年,即清代康熙五十五年。逝世于1794年,即乾隆五十九年。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中国封建王朝进入了所谓的“康乾盛世”,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清代官员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是科举(正途)。李世杰通过捐纳(杂途),以巡检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最后直至兵部尚书,这在清代都为数不多。他的功成名就,除自身禀赋外,应当与时代、环境、际遇、性格等也有关。
乾隆用人的特点非常鲜明,“高宗诏督、抚举亲民之官,贤能夙著者,亲加选用。”(《清史稿·志》)这个导向所起的作用最根本、最重要。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1744年,李世杰离开家乡,到江苏常熟黄浦泗任巡检。在1779年任广西巡抚前,其任职地点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大省。
李世杰的成长遇到很多伯乐。因为能力突出,先后得到了尹继善、庄有恭、陈宏谋等督抚和定西将军阿桂的大力欣赏、举荐。李世杰通过捐纳从金匮主簿升任泰州知州,从清代学者包世臣撰写的《艺舟双楫》看出,有很多人相助李世杰。
性格决定命运。李世杰“少倜傥、喜骑射”,少书生气、多干练。20多岁后很想奋发做一番事业。任巡检后,则彻底转变性格。任泰州知州时,“夜据案视事,尽心以平两造,必得其情而各使之无所觖,不五月而案皆报结焉”(清·管世铭《李世杰墓志铭》),展现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办事水平。正直无私、务实勤奋这些优良品格,伴随了他的一生。
图片
矗立于水西公园的李世杰雕像(毕节试验区 张宇 朱欣 摄)
二  一
乾隆一生最自诩的功绩是平定边疆叛乱、加强国家统一的“十全武功”并亲自撰写了《御制十全记》,这其中,1771年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年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9年平定廓尔喀,三次李世杰都参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乾隆御赐尚书坊(毕节试验区 张宇 朱欣 摄)
第一次,再平大小金川。1771年4月,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联手再次发动反清战争。乾隆命大将军桂林、主帅温福分别自汶川及打箭炉(康定)进军。刚到任四川盐驿道的李世杰就接到进驻打箭炉的紧急命令,对南路军需负总责,当时保障军需供应最关键。1773年,乾隆提拔颇有战绩的阿桂为将军,统筹进兵事务。李世杰仍总理南路军粮,历经很多艰难险阻,圆满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1776年7月,这次战争结束,历时5年多。阿桂对李世杰的才干非常惊奇,上报给了乾隆,凯旋叙功,升授湖北布政使,留在军中办理报销事务。
第二次,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6年3月,李世杰调任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没多久,江南发生严重水灾。李世杰与安徽巡抚书麟、河道总督李奉翰一道,夜以继日地处理灾情,冬季才处理结束。当年11月,台湾福建籍的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连克诸城、连挫清军。由于两江地处福建、台湾的要冲,1787年正月初二,李世杰接到乾隆“所有江南提督印务,着李世杰于该省总兵内拣员暂行署理”的谕旨(《钦定平定台湾纪略》),一并负责过往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1788年正月初,林爽文被俘。这次平叛,清朝动用七省兵力,两易统帅,军费耗银达千万两。既要处理水灾,又要保证军需,加上足疾加重,长子漳州府知府李华国、高夫人相继去世,李世杰承受重压、克制悲痛!10月,乾隆上谕表彰他。
第三次,平定廓尔喀。1788年4月,李世杰调回复任四川总督。6月,廓尔喀命令率兵侵入西藏。7月,清军反击,由驻藏大臣庆麟主持前藏地区之防御;由四川提督成德统领满、汉、藏兵4000余人驰赴后藏。李世杰既负责配合调兵,又负责粮草运送。乾隆认为他能相机办事,并不拘泥遵旨,实属可嘉,赏给御用物品以昭优奖。1789年初,藏廓签订协议,廓尔喀退兵。
李世杰从1756年任泰州知州,到1790年授兵部尚书,肩负一方大任,在河务、赈灾、救济等方面都留下了突出政绩。
三  二  一
李世杰的清正廉洁,清代朝野都有定论。
乾隆五十五年(1790),礼部侍郎尹壮图向乾隆请求永停和珅设计的“议罪银”。为此,乾隆大发雷霆,多次下谕批驳,尹壮图也多次上奏陈述实情。盛怒之下,乾隆专门安排对地方督抚进行核查。最后,尹壮图被革职留任。因牵扯面极广,这件事震动京师。尹壮图在一个奏折中写道:“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疆臣中惟李世杰、书麟独善其身。”(《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
当然,乾隆朝是整个清朝惩处贪官力度最大的一朝。但是,封建制度的缺陷,导致了乾隆后期贪腐问题愈演愈烈。
1830年,道光召见迁任陕西布政使的周天爵,问道:“今之督抚贪廉何如乾隆朝?”周天爵作了一番解释:“乾隆名臣如陈宏谋、尹继善、李湖、李世杰,其清正明练固矣……是贪与廉皆能办事也。今则……是贪与廉皆不能办事也。”道光为之“动容称善”(清·李滨《中兴别记》)。李世杰这样的督抚,在乾隆时还有一些,而到了道光时期,能办事又廉洁的早成稀有之物了。
李世杰“性本公廉”,从平定金川时的钱粮无纤毫贻误、总督四川时的补缺银库亏空和革除官场陋习,到拒绝福康安檄调督抚府库饷银……他“陟历牧司之任,克守官箴”,以自身的言行,不断践行着“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古训,他的人格操守、担当作为,给后人太多启迪。
四  三  二  一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培养读书人的独特载体。乾隆时期,书院一度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李世杰虽不是科举出身,但深感读书的重要,每到一地必“培养士类,振兴文教”。除任镇江知府时带头倡议捐建了宝晋书院、在家乡黔西捐资修建了文峰书院外,还有三件有关办学的事,目光超前、泽被深远。
第一件,创建中江书院。1765年,李世杰升安徽芜湖道,下车旬日,即倡议地方商绅捐资创建中江书院,校址选在城外河南距道尹署不远的蔡庙巷。为使书院能长期办下去,李世杰还召集当地好学之士,集资购买一块土地,后对外出租,以地租收入来作为办学经费(吕俊龙《芜湖中江书院史话》)。中江书院培育了许多读书人。“五四”时期,书院被称为安徽的“北大”。目前,即是芜湖市第一中学。2019年,复建后的芜湖中江书院全面开放,由21栋徽派古建筑组成,已成为安徽传承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二件,聘请罗典任岳麓书院山长。岳麓书院于宋朝初年创建,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罗典(1709-1808年)是湖南人,在多地任职,多次主持科举考试。他在四川为学政3年,做出过突出的教育业绩。罗典刚走,李世杰就到四川任职,应该是听闻罗典事迹的。1781年,李世杰调任湖南巡抚,大兴教育,把岳麓书院作为了突破口,回乡的罗典成为他精心物色的山长对象。据说,李世杰三顾罗府,诚恳聘请罗典。罗典很快走马上任,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事业(罗宏《湖湘世家·鼓磉洲罗氏》)。自1782年起,罗典一连五任岳麓书院的山长,任期达27年之久,出现了“门墙之盛,为从来所未有”(清·严如煜《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的局面。期间,湖南举人近50%、进士约60%出自罗典之门。李世杰在湖南一年多,时间不长,却成为罗典的伯乐,为岳麓书院请到了一个好山长,成就了晚清湖南最辉煌的教育局面。
第三件,帮助解决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困难。1790年,李世杰以原品致仕。离京前,乾隆问他有什么请求。李世杰深知贵州地势偏远,举子进京应试,不仅筹集路费非常困难,而且山高路远、常常耽误朝考时间。因此,便希望朝廷能帮助解决这一困难。乾隆感动下旨,要求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以火牌资送。这一规定,一直执行到清末科举废除时。
图片
矗立于黔西市甘棠镇大寨村的李世杰塑像(毕节试验区  李金贵 摄 )
五  四  三  二  一
现在谈论李世杰时,常常把“不通文理”作为他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还是很有必要作一些客观的分析。
从重要史料来看,乾隆说李世杰“不通文理”,其实只有两次两件事。第一次和第一件事: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月,在对“湖南巡抚李世杰所有《沧浪乡志》一案无庸查办”的谕旨中,“各省查办禁书,若俱如此吹毛求疵,谬加指摘,将使人何所措手足耶!此事总因李世杰文理不通,以致办理拘泥失当如此”;第二次和第二件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在对江苏硝磺缺额的谕旨中,“李世杰向来办事尚为细心,今乃为此奏,看来该督竟系因病,精神惝恍颠倒瞀乱,本来又不通文理……”(《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此时,李世杰在两江总督任上。后人看到《清史稿·李世杰列传》中“上每言其不通文理,然屡褒其能事,礼遇优厚”这句话,未加认真思考,误认为李世杰真的一直不通文理。
就第二次和第二件事而言,会不会有年老精神恍惚、把关不严的问题?估计有。但乾隆第一次所说的,应该是一种警醒和借题发挥,这道谕旨是关于文字狱的处理,是发给李世杰,也是发给各地督抚的。其实,乾隆批评李世杰“不通文理”,真正的意图应当是借李世杰处置这件事,提醒各地督抚,今后该缓缓了,不要再吹毛求疵了!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李世杰不通文理,当年他在督运粮饷率兵路过四川雅安飞龙关时,是写不出《过飞龙关》那样文采斐然的诗的。
图片
李世杰的夫妻合葬墓(资料图片)
今天,身着朝服、头戴翎帽、腰佩宝刀的李世杰雕像,矗立在黔西水西公园的文峰塔下。他的面容坚毅、眼光深邃,静静地凝视着前方。在山清水秀的扯泥坝,李世杰墓园中御祭碑上的祭文,默默地诉说着其生动复杂的人生历程。如果没有当年迈入他乡的第一步,没有成长中的诸多际遇,没有那一份执着和恪勤,也许,他会“悯默以空老”,湮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毕节有李世杰这样的先贤,是毕节之幸!(作者系黔西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市委政法委书记)
文字整理/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陈泽劲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