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创刊30周年|重大时事见发展

总书记,安徽向您报告
图片
2020 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入梅以来,安徽出现多轮强降雨,作为当时汛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境内长江、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王家坝闸时隔13 年再次开闸蓄洪。2020 年8月18 日至21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
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一周年之际,2021 年8月18 日起,本报推出《总书记,安徽向您报告》,沿着总书记考察安徽的足迹,回访当时的亲历者、见证者,看看各地的新变化、新风貌。
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车间内,赵大姐正在缝纫机旁忙碌,当地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勇当长江大保护的模范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保护好长江,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含量”。合肥市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开路先锋”,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读者关注“人大评议”
图片
安徽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将举行评议大会,对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省财政厅厅长朱玉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工作评议。这一消息,引起了本报记者的新闻嗅觉。
厅局长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政府部门的“一把手”,承担着组织和引领所在部门改革和建设的重任。2004 年10 月,本报先后推出《本报专访“答卷”厅局》《与教育厅长面对面》《评议之后》《读者关注“人大评议”》等系列报道,得到普遍叫好。
“是否还有一些工作,让你觉得还有待进一步努力?”“针对用不断更新的高科技进行考试舞弊的行为和动向,请问教育厅采取了哪些措施?”本报记者专访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时,将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抛”出,十分具有针对性,陈贤忠则一一“接招”,对大家关注的问题一一作答。
这组系列报道既充分发挥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也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知情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国红:我的1949
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之际,2009 年3 月到10 月,本报联合全国30 多家报网媒体推出《中国红:1949》大型系列报道,拉开了国庆报道的序幕。
无论是沿着英雄的足迹“重走英雄路”,重温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的点点滴滴;还是航拍“空中看安徽”,用镜头记录着城市的改变,我们用真实的文字、图片,记录新中国成立60年的骄傲与惊叹。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09 年“十一”期间,本报派出强大的记者阵容在天安门广场见证国庆大典,寻找国庆庆典中的安徽印记。受到胡锦涛接见的安徽打工者子弟谭鑫、空降兵方队里的阜阳“姚明”、安徽省安凯车桥公司生产制造的彩车……通过记者的笔触,一个个“安徽元素”和“安徽面孔”似乎让读者亲临阅兵现场,为安徽同胞叫好,为祖国叫好。
百姓点将台
1995 年11 月23 日,本报经济部推出“百姓点将台”,通过点将的方式在政府官员和百姓中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合肥市教委主任何炳章、合肥市副市长朱维芳等先后被“点将”。
众所周知,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一些读者在来信中反映的问题虽然不大,可就是迟迟解决不了,为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也为了增加政府办事的透明度,“百姓点将台”应运而生。
对普通百姓,“点将台”怀有一颗真诚之心,您的困难和烦恼可以在这里倾诉;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点将台”抱有殷殷期望之情。本报当好联系百姓的桥梁和纽带,努力服务百姓的生活需要,帮助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很好地诠释了“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的办报宗旨。
共话长三角一体化
南京到合肥49 分钟、上海到嘉兴27 分钟、杭州到黄山1 小时33 分钟……长三角人的生活圈正随着路网的密布和提速不断缩小,但长三角人的梦却随着生活圈的缩小而越做越大。
2022 年8 月17 日,本报联合新民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等长三角省级晚报开展联动采访,推出《共话长三角一体化》报道:《双城同频,一体化一起说》,通过对话双城工作生活的长三角人,感受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攥指成拳,应对疫情这一“变量”》,邀请沪苏浙皖四地专家共话长三角加快经济恢复与重振。
在长三角主要领导人座谈会召开之际推出这一报道,不仅扩大了本报的影响力,也提升了美誉度。
中德总理合肥行
图片
“您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本报记者一句地道的德语,引起了德国记者的注意。这是发生在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总理陪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合肥学院参观时发生的一幕。
2015 年10 月29 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启了第8 次正式访华行程。10 月30 日,李克强总理陪同默克尔在家乡安徽访问。其间,他陪同默克尔到合肥学院参观,并共同出席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会议。
本报记者早早来到现场等候,有过德国留学经历的本报记者陈牧,在与德国媒体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以流利德语,技惊四座。德国科隆市RTL 电视台记者特意向她提问对两国总理合肥行的感受,在听到陈牧的回答后,“德国同行”向本报记者表达了感谢和赞叹。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在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一座低矮破旧的茅草屋被保留下来。1978 年冬,就是在这座茅草屋里,18 位小岗村村民签下了一份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按下18 枚鲜红的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18 年5 月,本报开设“40 年改革领跑路”专栏,关注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每一段值得记住的奋斗史,致敬奋进的新时代。那些曾经推动历史进程的事件,那些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依然在历史的年轮中熠熠生辉。
一直到当年年底,本报又相继推出“40 年改革风云路”“ 40 年改革风云路获得感”“致敬贡献者——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人物录”“大湖潮涌云起名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等栏目,营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氛围和气势。
让合肥的东方亮起来
图片
2001 年12 月2 日,本报推出“让合肥的东方亮起来”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报道省城区域经济的发展。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合肥东部城区发展逐渐变缓,一度被贴上了“ 老工业区”“污染严重”等标签。曾几何时,这里所创造的产值在合肥市堪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随着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富民强市”的战略决策,加大投入,尽全力支持东部快速发展。
这一背景下,新安晚报推出“让合肥的东方亮起来”系列报道,带领大家走进、了解东部城区,并探讨其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开创了本报主旋律报道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