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更换人工肺!佛山 ICU里的生死竞速

“病毒攻击力太强,把他的免疫系统打垮了,我们就帮他重建免疫系统,进行免疫调理。”
“求生欲很强的人才能撑到现在。患者刚进来时会说医生救我,后期已经没办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眼神。”
“在10秒内完成ECMO更换,这是与死神在竞速。”
图片
佛山市一ICU医护人员。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67岁的刘礼军,可能还在回忆春节那趟邮轮之旅的欢乐; 75岁的李福泽,应该还在顺德与亲人共享团圆之乐;如今,这两位老人都躺在病床上,靠体外膜肺维持着生命。
3月21日,这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转出佛山市一医院ICU。一个多月来,他们一次次游走在死亡边缘,又一次次被ICU的医护人员们从死神手里“抢”了过来。在这里,只要有一线生机,就有永不言弃的努力。
最后一道防线
在镇静剂的持续作用下,75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李福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旁边是各种治疗和监护仪器。一名穿着防护服的护士坐在床边,透过雾气蒙蒙的眼罩,仔细盯着仪器上的各项数据。白炽灯24小时亮着,分不出是白天还是黑夜。
这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负压病房内的景象。这里危险重重,被层层包裹。作为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病房,这里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重症医学科主任周立新介绍,截至目前,佛山市一医院ICU一共收治了9名新冠肺炎重症病例,最后都平安转出。
其中,李福泽和刘礼军两名患者的抢救难度是最大的,两人均为危重症病例,在ICU抢救了一个多月,最后都用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即人工肺)。
病人年纪太大,无法进行肺移植,ECMO是守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项高级体外生命支持,ECMO能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其生命,从而为患者赢得抢救的时间。
李福泽的肺部功能基本完全丧失。老人来自湖北咸宁,常居武汉,1月23日来到佛山顺德与子女团聚,过完春节不久后发病,2月2日入院就诊。病毒引发的症状从初期的发热、无力、轻咳,迅速恶化为呼吸衰竭,危及生命。2月18日,老人呼吸急促。周立新等院内专家和省专家视频会议之后,决定上ECMO。
这是ECMO技术首次应用于佛山新冠肺炎患者。
ECMO手术对医务人员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做ECMO插管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进行置管操作时暴露感染的风险很大。手术过程中,最具难度的就是将两根食指粗的管子分别从颈内静脉、股静脉放到患者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如果操作失误会引起大出血,极易导致病人死亡。
医护人员都穿着三级防护,防护服和面具都很重,手套也戴了四层,这导致操作异常困难。特护组组长陈惠瑶说,整个手术过程花了将近两小时,差不多是平时操作时间的两倍。
图片
陈惠瑶和同事在护理病人。
当ECMO运行的那一刻,仅仅几秒钟,老人的指脉氧一下子就从70%多直升100%,心率开始稳定,呼吸也平顺了,血压也随之慢慢正常。看到患者生命体征好转,全身湿透的医护人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求生欲很强的人,才能撑到现在。患者刚进来时会说医生救我,后期已经没办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用眼神。”周立新说,老人上ECMO一星期后,病情仍无好转,他一度以为老人快不行了,“ECMO只是一个支持治疗,不是特效药,不能逆转病情。但是患者撑到了现在,说明他一直在拼搏 ,我们医护也一直在努力。病毒攻击力太强,把病人的免疫系统打垮了,我们就帮他重建免疫系统,进行免疫调理。”
10秒生死竞速
67岁的刘礼军是另一名危重症患者。如果没有在1月19日登上那艘名为“世界梦号”的邮轮前往越南旅游,现在的他应该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这艘游轮上一共有6903名旅客和工作人员,其中有108名来自湖北,28名来自武汉。1月24日,邮轮返回南沙港,老人回到佛山家里。2月6日,老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2月28日,刘礼军也上了ECMO,这台机器是从顺德调配过来的。两台ECMO同时运行,这在佛山市一医院ICU史无前例,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特护组的护士们24小时守候在患者病床边,每4小时轮换一次。陈惠瑶说,ECMO护理的最大问题在于护士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以及戴着眼罩。ECMO的膜肺观察非常重要,要每小时观察有没有血栓形成,看有无“小黑点”,戴着雾气蒙蒙的眼罩观察这些小细节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们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在眼罩上涂肥皂或碘伏等,来缓解情况。
病人情况非常不稳定,稍微碰触一下,ECMO都会转不起来。2月28日晚上,ECMO刚运转起来,突然就出现流量往下掉,机器发出尖锐的报警声。情况危急,老人随时会出现心跳骤停。
此时医生们刚刚走出病房,脱下了防护服。守在病房的陈惠瑶的心都快跳到了嗓子眼,她努力迫使自己镇定下来,意识到可能是容量问题,马上调整ECMO转速,快速补液,抬高其下肢,老人很快转危为安。
事后回忆,陈惠瑶仍然心有余悸:“这绝对是我做护士18年来经历最深刻的一次,我自认为自己够老练淡定,但在那种境况下,外面的援兵又没法及时赶到,真的是玩速度,玩心跳啊。”
图片
ICU内生死竞速。
3月6日,两名患者的膜肺都出现了血栓,必须更换ECMO系统,ICU病房内又一次上演了生死竞速。在氧气气流关掉的情况下,大约两分钟后,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ECMO的更换速度必须非常快。
当天陈惠瑶等六名医护人员,先在病房外演练了一次。每个人分好工,做什么清清楚楚。应急抢救的设备和药品等也提前准备好了,保证不出乱。正式操作时,病房里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了。更换的是膜肺和管路,护士在一边滴水的同时,医生快速将管道的两个端口对接好。
“10秒,病人生命体征稳定。”
“ECOM运行正常。”
六名医护人员紧密协作,在短短10秒内换膜成功!更换完成后,来不及休息,他们又马不停蹄地为第二个危重患者更换ECMO,一直忙到下午四点多才结束。此时病房内除了呼呼的抽气声、监护治疗仪器的滴滴声,还有陈惠瑶她们粗重的呼吸声。
“在10秒内完成ECMO更换,这是与死神在竞速。”周立新说。
永不言弃的救治
与ECMO特殊作用对应的是其高昂的使用费用,一台ECMO设备均价一百万元,在使用过程中所用耗材也价格不菲。ECMO“开机”一次,需要大约6万元人民币,加上病人病程不定,可能出现耗材更换的情况,为救治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我们不计成本地全力救治。”周立新说,佛山市一医院ICU参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护士有60多个,医生有10个,这已经是换上的第二批医生,第一批上的7个医生连续抢救了一个月,需要轮换下来休息。
参与救治的技术力量包括了省级、片区、市级三级专家,“省重症组组长来过医院两次,钟南山院士也多次在网上帮忙会诊,他提醒我们要注意患者的痰栓。我们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共渡难关。”
周立新同时是佛山医疗救治组重症组的组长,自1月20日收治佛山首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以来,他已经连续50多天没有休息了。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9年H1N1甲流、2017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症患者救治的他,坦言这次新冠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度和严重性远超非典,“我们治疗每个病人都要花很长时间去研究讨论病情,看起来好像有个标准去治,但实际上并没有,尤其是资源有限的时候。”
图片
ICU主任周立新(左二)。
当年非典发生时,佛山市一医院还没有负压病房,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也很落后,就连口罩都还是棉布的。非典过后,周立新预感到像SARS这样的传染病有可能会再来,所以2010年在ICU病房改造的时候设计了负压病房,2013年投入使用。
这些年来,这六间负压病房在救治呼吸道传染病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这次战“疫”中,六间ICU负压病房仍然显得很紧张。“高峰期六间都住满了,后面的人进来要排队,所以我们压力特别大。”
疫情发生以来,周立新一心扑在抢救工作上,每天到病房查看患者,组织医疗团队研究病情;同时还要到外院参加会诊,指导救治。在梦里,他都在抢救病人。
在ICU的时候,两位老人都已经没法说话,只有当护士拍他们的肩膀时,才会睁开眼睛醒来。虽然没法言语,周立新从他们眼里,看到了老人对活下去的渴望,“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地救治。”
活着意味着一切。虽然还未能脱离ECMO,但两位老人的病情在一天天好转。
3月21日,佛山市卫健局通报:这2例危重型患者住院期间连续3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较前吸收,由于两名患者仍存在其他严重的基础性病例,根据国家有关新冠肺炎和原发基础疾病分类收治的精神,经省市专家联合会诊,两名患者继续转专科作进一步治疗。
冬去春回,木棉如约盛放。在这个生死场里,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把病人留在春暖花开的人间。
(文中李福泽、刘礼军为化名)
来源:佛山电台
图片:佛山市一医院